治療感染疾病的藥物
___ 雖然以藥物治療惑染疾病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時代,但是藥物能對傳染物質產生直接和選擇性作用的概念,則要到邁進二十世紀才由科學家提出。
___ 無可置疑的,在疾病的治療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為抗細菌感染藥物的發明。從1936年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s)和1941年青黴素(penicillins)開始在臨床使用後,因細菌感染導致的死亡率已大大地降低。在爾後的幾拾年間,科學家研發無數的抗細菌藥物供臨床使用。抗細菌藥物的容易取得,表示醫師可為某一特別的感染找到一個合適的藥物,但也造成選擇藥物的迷惑。甚至在不甚瞭解何種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也都願意開抗細菌藥物的處方箋,導致抗藥菌株的快速出現。
下表顯示抗細菌藥的年銷售額以及未來的趨勢
類別 | 銷售額(10億美元) | 趨勢 |
Cephalosporins | 6.0 | 上升 |
Penecillins | 2.5 | 不變 |
Quinolones | 1.7 | 大幅度上升 |
Macrolides | 1.5 | 小幅度上升 |
Tetracyclines | 0.5 | 下降 |
Aminoglycosides | 0.5 | 下降 |
其他 | 2.0 | 不變 |
必需要瞭解的是較新的抗生素不但貴而且不一定比現有的更好,它們需要經審慎考慮後才能使用。
I、幾個相關的名詞
A. 化學療法(Chemotherapy)
十九世紀未Ehrlich研究染料在血液和動物體內的分佈,發現不同的染料對不同的器官和細胞有不同的染色作用;如甲烯藍(methylene blue)只染神經系統。之後,Ehrlich轉向於細菌和原蟲(protozoa)染色的研究,發現甲烯藍除了可以染瘧疾(malaria)寄生蟲外,還具有微弱的抑制瘧疾寄生蟲的作用。二十世紀初葉,Ehrlich開始尋找對非洲錐蟲病(tryanosomiasis或sleeping sickness,昏睡病)寄生蟲,比對宿主有較高親合力的合成化合物;他把此種選擇性的作用稱為『化學療法』,且定義為『藥物傷害侵入的有機體(organisms),但不影響宿主』的治療方法。他強調化療法為低分子量物質對侵入有機體的直接作用,與免疫療法中宿主對侵入之有機體產生大分子量蛋白質抗體有別。Ehrlich在1910年與他的年輕的日本合作者Hata發現了第一個可以治療梅毒___ (syphilis)的藥物arsphenamine,此藥很快的被引進臨床。Arsphenamine的發現開啟了化療法的新紀元,而penicillin和磺胺類藥的研發,把化療法椎向了更高的境界。不過,目前化學療法的範圍已擴大到包括癌症或腫瘤的治療。
B. 抗生素(antibiotics)
雖然抗生素的觀念在十九世紀未已被提出,但目前我們暸解的定義則要到1942年才由Waksman提出。抗生素為由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它們可抑制或殺死其它的微生物。
C. 細菌的分類
細菌可依外觀和細胞壁的組成分類。外觀(morphology)可以很容易地以顯微鏡辨認,它提供一個簡單的但有用的分類。細菌可呈圓形,稱為球菌(cocci);或呈桿形,稱為桿菌(bacilli);或呈螺旋形,稱為螺旋菌(spirochetes)。
分辨細胞壁組成最有用的方法為觀察細菌能否攝取染料;無可置疑的,最為廣用的染色方法由革蘭氏(H. Gram)所發明,它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或革蘭氏陰性。此分別是因為革蘭氏陽性菌有一層厚的汰葡聚糖障壁(peptidog1ycan barrier),它含有相當多的孔,可讓一些染料進入,且不會限制小分子抗細菌藥物的內流。革蘭氏陰性菌有二層膜環繞著細胞質膜;其中汰葡聚糖膜要比革蘭氏陽性菌薄,但最外面含有一層脂多醣(lipopo1ysacharides,LPS)。多數的抗細菌藥以及營養物質不能穿透此膜,但此膜上有由蛋白質結合形成的管道,它可讓營養物質內流進入細胞內,此管道稱為蛋白孔(porins)。很多抗細菌藥也會藉著蛋白孔進入細胞內;一般而言,分子大於700m的藥物無法由蛋白孔進入細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