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年第2期
道教人物画及其文化透视
王 荣 国
___ 宗教与艺术有不解之缘。作为艺术构成部分的绘画被佛教、基督教纳入自己的膜拜体系,使之成为传播“福音”的工具,同样,道教成立之后,也让绘画在自己的神学体系中执行宗教的职能。中国古代绘画史籍中,关于佛教画、道教画的记载史不绝书,甚至专辟“释道画”或“道释画”之目。对于佛教画,研究者多,成绩斐然,然而,对道教画的研究,问津者鲜。
___ 笔者不揣浅陋,拟就道教人物画作一番探讨。道教人物画本质是一种宗教画,它的出现只能在道教产生之后。笔者将道教人物画分为神仙故实类,神祗偶像类以及仙真偶像类。探讨其演进过程与道教发展的关系和这种“宗教招贴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画家们的创作劳动揭示人创造“神”。
___ 1.神仙故实类
___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它在创立的过程中吸取了原始的鬼神崇拜,道家学说,谶纬之学,更主要的是吸收了先秦以来流行的神仙思想。所以道教又被称为神仙道教。魏晋时期,由于官方的支持,道教迅速发展;另方面,玄学思想与神仙思想有密切联系,玄学家们多追求长生不老,所以玄学思潮对神仙思想的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神仙思想盛行一时。传统的“神仙传奇”获得继续生存的土壤与温床,不但出现了《神仙传》,而且小说、诗歌也努力表现神仙思想,诗歌方面如郭璞的《游仙诗》,小说方面如《神异经》、《海内十洲记》、《汉武内传》、《汉武洞冥记》、《搜神记》、《述异记》、《枕中记》等。同样,绘画艺术也受神仙思想的影响,通过画幅复制神仙世界。汉代流行的东王公、西王母等题材仍被承袭,主要反映在墓葬壁画中,而卷轴画方面更多的是反映神仙图与宴瑶池图两类画题,如卫协的《神仙图》、《宴瑶池图》,顾恺之的《列仙图》等。《宴瑶池图》即表现周穆王西游会西王母并被设宴款待于瑶池。《列仙图》则取材于上述神仙传奇小说。应该说,神仙故实画的出现,决不是单纯的绘画创作问题,它既反映了道教对绘画艺术的利用,又反映了画这类画的画家们受到神仙思想的浸染,所区别的仅仅是不同的画家受其浸染的色彩的浓淡不一罢了。如顾恺之是位画绝、才绝、痴绝的杰出画家、他的“痴’”,除了受佛教影响外,还与神仙思想影响有关。他曾寄一橱画于大将军桓玄处。结果被桓玄盗去,顾恺之打开见橱内空空,便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1]真可谓“痴绝”。试想想,如果不是受神仙思想影响之深,不会一脱口就是“通灵”!“登仙”之类的道教语言,而且,从他的话中可以知道,他确实相信人会“登仙”。___ 正是由于有神仙思想的浸染,宗教情感的渗入,画家们的创作,才能神会心契。帝王兼画家的晋明帝希冀长生不死,永享人间荣华富贵,浑身浸透了神仙思想。他正是出于对长生的渴望画《瀛洲神仙图》、《穆天子宴瑶池图》。据《历代画舫记》记载:“朱忠僖家画本,以穆天子燕瑶池图为第一神品、上上,系明帝真笔。”画是无声的诗,是心声的凝聚,他把自己的希望全部溶入画(P.50)中,才画出如此“上上”神品。表达自己盼望也能象穆天子那样有幸地被西王母邀请赴宴瑶池。
___ 魏晋道教不设偶像崇拜,不图绘神祗偶像,只是通过宣扬神仙思想,图绘神仙故实画,向人们展示并试图使人相信:存在着一个超越佛教生死轮回与超越尘俗人世的永恒的神仙世界,使人们间接体认在神仙世界之上“道”的存在与威权,从而皈依道教。
___ 唐宋时期,虽然由于道教神祗偶像画的大量涌现,相形之下,神仙故实画退居次要地位,但是,这一时期,这类画出现新的趋向即画的内容趋于多样化:其一,表现神仙故事或生活,如唐代孙位的《神仙故实图》,宋陆文通等也有同题的画作,而郭忠恕则画《飞仙故实》;宋郝澄、五代陆晃,周文矩、卫贤等都画过《神仙事迹图》,颜德谦则作《仙迹图》;此外,宋方春年作《神仙游戏图》、五代陆晃作《神仙会棋图》,其二,表现与仙人相会的“会仙图”,唐孙位,五代王齐翰、周文矩、宋陆文通等都曾创作过这一题材,陆晃、周文矩还分别作过《山阴会仙图》、《许仙岩遇仙图》;其三,表现寻仙访道,如宋王诜的《松路入仙山图》、《客帆挂赢洲图》、郭忠恕的《伊喜问道图》,孙知微的《钟离访道图》;其四,表现凡人得道成仙,如《许真君拔宅成仙图》等。向世人展示的不仅仅是神仙世界的存在,可时“睹神仙之事”,而且可遇、可访,甚至可以修炼成仙。
___ 中国古代帝王与官僚收藏古玩的癖好始于何时,姑且不作探究。但魏晋南北朝时,帝王与官僚多喜欢收藏字画。收藏字画本属善举,然而,他们所收藏的墨宝的命运往往与其政治斗争的成败连在一起,如梁元帝平生收集书画达24万卷之多,投降时,便把所有藏品付之一炬,自己也同归于尽。还有如兵燹洗劫等原因,使这一历史时期的画作保存甚少,神仙故实画无一流传。我们无缘一睹画作,无法知道其真面目。但从史书记载的画目推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仙故实画比较简单化,而唐宋时期这类画题材广,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神仙世界以及得道成仙的可能性与“真实性”。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在中国上古与中古时期,上自帝王、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趋之若狂者屡见不鲜。在这种荒诞无稽的现象背后,在这种狂热的宗教情感深裹下的正、是中国人对生命的关切,对人生的眷恋。虽然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长生不死,但中国人的心理总是执着地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