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运动课件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9-09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运用科学的语言说出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学生能运用科学的语言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能说出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2、能力目标  能画“二分二至日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能画“五带分布”图;能动手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据此归纳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了解地球、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据此归纳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三、教具设计  自制的教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制flash课件。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法、总结法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要求很高,为了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主要采取flash课件演示法和自制的教具演示,学生通过动画和实物演示,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对于难点内容,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师结合课件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并且还结合生活实例,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地球的运动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四季 五带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能经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以下问题,你们是否注意过,又是否想过为什么呢?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它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一年呢?  (2)放暑假和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一般选择在我国的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  要知道这些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板书]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教师讲解] 在前面的课堂里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首先我们来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  [板书]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讲解] 之前我们学了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那么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部分称为昼弧,在夜半球部分称为夜弧。  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以夏至日为例来讲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左边的一幅图是侧视图,右边的一幅是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投影图。  图上用蓝色线表示的是昼弧,用红色线表示的是夜弧,从图中我们看到,昼弧的长度是大于夜弧的长度,则说明P点所在的纬线上各地是昼长夜短。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短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总之我们是通过比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来比较昼夜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昼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  [教师用教具演示] 我有一个简易的教具,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边黑色的半球表示夜半球,白色的表示昼半球,这一条指太阳光线,它与晨昏线是垂直的。上面还简单的标了几条纬线,正中间是赤道,赤道两边分别是南北纬23度26分,还标有南北纬66度34分。下面我用这个教具给大家演示。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往北移动,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并且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随着直射点的北移极昼的范围越来越大,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随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范围逐渐减小,到了秋分日,太阳再一次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极昼现象消失。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动画演示,这样大家可以看得更看清楚一些  (动画演示刚才的过程)  [师问]看完刚才的动画,请大家思考一下,北半球的白昼最长,极昼范围最大的分别是那一天?  [学生回答]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并且极昼的范围最大。  [教师补充]夏至日在北纬66度34分的纬线圈以内均出现极昼现象,极昼的范围达到最大。我们将北纬66度34分和南纬66度34分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  [师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互余的关系。  [教师讲解]好,我们接着来看一下,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再从冬至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极昼极夜的情况。  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并且北半球出现极夜现象。随着直射点的移动,极夜的范围越来越大,到了冬至日,太阳直射北纬23度26分,北半球昼最短,极夜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均出现极夜现象。  从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极夜范围逐渐减小 。到了第二年春分日,极夜消失,全球又昼夜等长。  [教师讲解] 很好!现在我想请个同学到前面来,用教具给大家演示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再到第二年春分日昼夜的变化。  (学生动手演示)  [读图总结]刚才那位同学演示得很好,请大家看大屏幕,完成下面的一幅图。  这幅图是对课本第17页“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的那幅图的一个变式。我将那幅图顺时针旋转90度,就得到我们现在这一幅图。我们仍然是以北半球为例:  刚才我们讲了,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那这时候北半球白昼长12小时。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刚才我们分析了北半球昼渐长,所以我在这个箭头上写了“昼渐长”三个字。  好,我请一位同学只用两个字或三个字将这个图补充完整。  (学生填图)  [教师强调] 同学们注意,从夏至日到秋分日,虽然北半球昼渐短,但北半球的白昼却仍然大于12小时;从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虽然北半球昼渐长,但北半球得的白昼却仍然小于12小时。  这是北半球的情况,南半球正好相反。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总结出:(1)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2)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长。  (3)二分日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课件  1.3地球运动课件  地球运动flash课件  地球的运动免费课件  地球的运动2flash课件  七年级地球的运动课件  地球化学课件  地球内部有什么课件  地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