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绵阳市林业局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省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强度大,震源浅,破坏力强,波及面广,给全市林业系统生命财产和林业建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为了尽快恢复林业生产,确保全市生态安全,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结合全市地震灾情,市情和林情,编制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害后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植被类型较为齐全,是川西北地区水源主要涵养地,是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中孑遗物种保存较多的地区之一,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绵阳市,地处涪江的上,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0°42′-33°26′,东经103°45′—104°43′之间.全市地形呈狭长带状,东西宽约144公里,南北长约296公里,幅员面积2028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37.95万人.东与广元市,南充市连界,南与遂宁市,德阳市相连,西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接界,北与甘肃省相邻.
2,地形,地貌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市境内最高海拔5400米,最低海拔307.2米.地貌以浅丘,深丘,山地,中山,高山和极高山为主,东南部有少量的平坝地.西北部的平武,北川,江油市和安县的部分地区主要是深丘,山地,中山和高山,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平坝地主要分布在江油,涪城,游仙,安县,三台,盐亭,人为活动频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3,水系
涪江水系贯穿全境,主要河流有涪江,安昌河,黄羊河,通口河,凯江,梓江,芙蓉溪等.涪江水系在我市的流域面积19646平方公里,整个市境内,河流溪沟纵横,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分标准,生态区位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4,气候
市境内气温差异很大.全市年平均气温16.4—17.3℃,平坝,丘陵高于山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1℃全市年平均降雨量825.8—1417亳米之间,平坝,浅丘年平均降雨量小于低山和中山,年平均降雨量较少的是盐亭和三台两县.平坝,丘陵春短,夏长,日照多,无霜期达252—299天;低,中山区冬长夏较短,多云雾,无霜期230—240天;高山区冬长夏短,春夏气候温和,无霜期210—256天.市境内水热条件较好,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植被分区
市境内的植被类型复杂,大体可分为东南平坝低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盐亭,三台,涪城,游仙,安县东南部,江油东南部,梓潼),高丘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区(安县西北部,江油西北部,北川东南部,平武东南部),西北部高山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平武西北部,北川西北部),西北部山地针叶林植被区(平武西北部,北川青片河和片口林区),西北部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植被区(平武的泗耳,虎牙,黄羊,木座,白马,王朗保护区).
植物地理分区
市境内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可根据其地带性的差异,分为东南丘陵,低山阔叶林带,西北山地阔叶林带,西北高山峡谷山原针叶林带,西北高山灌丛,草甸带.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科,属多,特有种,单属种,少种的科,属多,起源古老,孑遗植物种类多,裸子植物种类多.
全市植物种类繁多,已知全市有低等植物,菌类植物亚门和地衣植物亚门的真菌纲,子囊衣纲中的13目,60科 ,149属,497种,高等植物(维管束植物)中的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4门中的9纲,66目,260科,1366属,3972种.高等植物中,孢子植物中有苔藓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两个门,7纲,9目,73科,152属,318种;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门,2纲,7目,187科,1214属,3654种.仅维管束植物就达4500多种,占全省9254种的48.6%,占全国27150种的16.6%.药用植物有2156种,主要经济林木有108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8种,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连香树,厚朴,杜仲,四川红杉,水杉,水青树等39种,占全省保护树种的52%,占全国保护树种的10.1%.
动物地理分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