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称命书 > 中华世界的政治智慧极高
  • 中华世界的政治智慧极高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3-02   下载次数:6   点击次数:20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User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
    (一)有道与无道
    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天下有道".依照他的设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表现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他的"天下有道"的理论构想的提出,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理性程度,为儒家学派设定了政治发展目标,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定向意义.
    (二)人性学说
    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人性说为儒,道,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后来,孟子和荀子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
    1,孟子的性善说
    第一,孟子认为,人人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最重要的恻隐之心.
    第二,"四心"在人的道德上表现为"四德".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是从人的仁爱本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从四心到四德的生成过程充分表明了人的本性是善的.
    第三,他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共通性.无论圣人,君主还是普通民众,在本性上是一样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评价:他的性善说打破了圣人的神秘性,理论 上肯定了凡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同时提升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的权威性,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儒家政治理念中的强化.
    2,荀子的性恶说
    第一,他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人性具体表现为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二是好利;三是妒忌,四是对权力和名誉的欲求.
    第二,他认为,为了拯救人类社会危机,就必须改造人性,具体途径是由圣人来"化性起伪".为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和修身.每个人都具有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可能性.
    总之,人性说为儒家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二,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一)孔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认为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他说的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尊卑制度,这是一种政治原则,被孔子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针.他曾提出"为国以礼".
    第二,对个人而言,礼必须是遵行的行为规范.
    第三,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的权力.他认为要从"正名"开始进行礼治.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空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二)荀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他首先探讨了礼的起源.他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第二,他分析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的根本功能就是分.礼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其二,等级之分;其三,社会职业分工.
    第三,他论述了礼的政治意义.他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
    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
    第一,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他把仁看作是最高德目,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仁政"的理想政治.
    关于仁的内涵,他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复礼被认为达到仁的标志.仁者爱人包括两个方面:忠和恕.
    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二)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第一,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仁政主要有四项: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
    第二,他认为能否行仁政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三)德治与教化
    第一,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是针对统治者的.
    第二,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
    孔,孟儒家一派看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政治功能,因而极力宣扬道德教化,宏扬孝道.他们并没有排除法制刑杀,只是在教化和刑杀两手中,主张教化为主,先教后杀.
    第四节 道家无为政治思想

    上一页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称命书  免费称命书  李虚中命书  八字桃花命书  八字命书  相命书  我是命书里  图解李虚中命书  鬼谷子命书  五行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