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连生)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阶段特征
总的特征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政治特征:总体趋势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北宋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未能完成统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南宋长期并立;元朝时统一中国,设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的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经济特征: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活跃,出现纸币交子;南宋时,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江南;元代棉纺织业发展,水运发达,外贸活跃兴盛.
民族关系特征:民族间有战有和,两宋时期的三次和议,对宋政权来说虽属屈辱性质,但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且维护了长久和平.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元朝的统一,客观上使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高潮.
文化特征: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三大发明的传播与使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许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知识结构
例题讲
.
`例题讲解
[例1] (2005天津文综,18)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前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 雕版印刷术 ②记录太阳黑子 ③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铸铁柔化技术 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评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古代科技发展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题考查的是最基础的能力识记,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知识记忆混乱,这也是导致基础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3---13世纪的对应朝代是魏晋时期到宋元时期,然后调动记忆把属于本时期的①雕版印刷术 ③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选择出来即可.
[例2](2002年上海)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逻辑分析能力.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正确答案"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正确的,而结论是错误的".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题型较陌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对题干进行单独分析.
【例3】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对策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赵普的对策是否触及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
评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关键要注意宋太祖要解决的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问题,而赵普的对策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不注意审题,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已知条件和设问中的限定条件.
解答:(1)在中央,解除领兵大将的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控制调兵之权;行更戍法,而将领不随军调动,使兵将分离.在地方:派知州.转运使等官员分割节度使的行政.财政.司法大权,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2)没有触及.(3)因为造成"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根源是封建制度本身,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统治者争权夺利造成的.所以赵普的对策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原因是没有分清问题的现象和本质.
【例4】宋代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此诗,最佳分析是
A.榷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尽管战乱频繁,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宋辽民族交往十分频繁
评析 此题以诗考史,颇有新意,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关键要注意弄清诗中的主要意思,虽然战乱不断,但边境地区各民族仍然充分利用"榷场"进行交往,这从民族关系角度看无疑说明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看现象而没有弄清本质.答案C.
第一节 五代十国
知识结构及填空练习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安史之乱后,以下四种因素导致了唐朝统治日益衰落,而直接结束唐王统治的是( )
A.宦官专权 B.朋党之争 C.藩镇割据 D.农民起义
2.五代开始于( )
A.875年 B.884年 C.907年 D.960年
3.五代时朱温建立的政权是( )
A.后梁 B.后唐 C.后周 D.后晋
4.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建立的政权不包括:( )
A.后梁 B.后唐 C.后周 D.南越
5.五代中哪一个朝代不是建都在开封的( )
A.后梁 B.后唐 C.后周 D.后晋
6.十国除南方的九个政权外,还包括:( )
A.后梁 B.北汉 C.后周 D.后晋
7."十国"中,称"汉"的政权是 ( )
①后汉②前汉③北汉④南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8.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经济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自然经济 C.地方势力的强大 D.中央集权加强
9.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0.《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情景( )
A.南汉 B.吴越 C.南唐 D.后蜀
11.定都在洛阳的朝代是( )
A.后梁 B.后唐 C.南唐 D.北汉
1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 D.国家统一.强盛
1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商业发达城市包括
A.云州.杭州 B.幽州.扬州 C.杭州.扬州 D.云州.幽州
14.南方各国中以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的是( )
A.吴越 B.南唐 C.后蜀 D.楚
15.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是在(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隋唐时期
16.五代十国期间,南方各国十分重视经济水利.在钱塘江也修筑海塘的是 ( )
A.后唐 B.吴越 C.吴 D.楚
17.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有 ( )①杭州②成都③扬州④金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 )
①丝织业②制茶业③造纸业④印刷业⑤制瓷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9.:三国.唐.五代都是丝织业中心的是:( )
A. 益州 B.杭州 C.扬州 D.定州
20.五代十国时期统一趋势加强的原因包括( )
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交流③各统治者的需求④皇权加强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的是( )
A.王安石变法 B.后周世宗的改革 C.杯酒释兵权 D.陈桥兵变
22.下列与周世宗改革的历史作用最相近的改革是 (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魏孝文帝改革
23. 下列属于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的是( )
A.安顿流亡农民,减免赋税 B.惩治贪官污吏
C.整顿军队,扩展疆土 D.杯酒释兵权
24.周世宗改革的作用和影响是( )
① 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②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周强大起来③后周的强大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充分说明了( )
A.兴修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统治者的劝课农桑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C.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D.商业贸易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26.五代十国后期,促使统一趋势加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人民渴望统一 B.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各国统治者设法削弱地方势力 D.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27.对后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B.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
C.为北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扩大了后周的疆域
2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B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C .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官僚机构的膨胀
D.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周世宗显德二年)诏曰:"……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魄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旧五代史世宗纪》
材料2:(显德六年)帝率诸军北征.……丁西,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
——《旧五代史世宗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世宗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简述周世宗改革取得什么结果 有什么意义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唐主(南唐列祖李弁)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为之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安矣,又何求焉!"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列祖弁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荒芜)而不艺(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授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木(棵)者,赐帛50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两万,皆五年勿收租税.
—— 摘自《十国春秋》
材料三:
(弁元五年)分遣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李弁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弁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的真实态度是 ( )
A.顺水推舟 B.迫不得已 C.被人利用 D.幕后策划
2.和北宋建立方式比较相似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后梁
3.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时期,但在分裂之中却孕育统一的因素,其主要表现有:①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基础②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③南方和北方的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 ( )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②③正确,①不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4.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彻底结束是在 ( )
A.周世宗在位时 B.宋太祖在位时 C.宋太宗在位时 D.宋真宗在位时
5.北宋为统一南北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 ( )
A.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B.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C.先南后北,先难后易 D.先北后南,先易后难
6.北宋消灭的最后一个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政权是:( )
A.后蜀 B.南汉 C.南唐 D.北汉
7.北宋建立初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是: ( )
A.阶级矛盾尖锐 B.少数民族进攻 C.财政经济困难 D地方权力过大
8.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 C.防止地方专权 D.防止武将专权
9.为削夺地方割据势力,北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
①文臣做知州②实行保甲法③编练禁军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10.北宋在军事布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
A."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1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2.北宋政府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主要是为了 ( )
①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②缓和社会矛盾③筹措"岁币"④消夺地方割据的财力
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北宋初,政府推行"分化事权"措施的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加强了皇权②开始形成完整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③造成了"积贫"的局面④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下列与北宋官员增多无关的是: ( )
A.分化事权 B.发展科举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阶级矛盾的激化
15.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16.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地方财政由转运使管理
1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主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队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9.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 )
①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下列关于北宋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趋势是:( )
①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②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③政府职能部门权力逐渐加强,宦官权力逐渐减弱④文官权力逐渐加强,武官权力逐渐减弱
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北宋时期拥有调兵权是:( )
A.节度使 B.枢密使 C.枢密院 D.转运使
2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从而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的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减政
23.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 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24.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此话反映出北宋军事政策的特点是: ( )
A.守外虚内 B.内外兼顾 C.守内虚外 D.内外皆虚
25."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上利归分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
A.防止"陈桥兵变"的再出现 B.消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防止分裂割据 D.加强了皇权
26.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方财政困难 B.军费.官俸开支庞大 C.皇室挥霍无度 D.军队屡战屡败
27.北宋过度集权造成的恶果是: ( )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8.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卷二)太祖之"意"是:( )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2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首先从哪里入手:( )
A.控制兵权 B.收归地方行政权 C.分散相权 D.收归地方财权
30.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制其核心是围绕:( )
A.完成国家的统一 B.抵挡少数民族进攻
C.解决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 D.发展封建经济
31.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减节度使的兵权
C.防止藩镇割据 D.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3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实行重武轻文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 )
A.外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发生变化 C.藩镇拥兵自重 D.武人地位逐渐上升
34.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5.北宋削夺地方财政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36.《宋史苏颂传》载:知州张仲宣坐赃枉法,判杖脊黥(面部刺字)配海岛.颂奏张仲宣赃少应减.神宗曰:"免杖而黥之,可乎 "苏颂说自古弄不上大夫.遂免黥,永为定制.自是宋代命官,犯赃抵死者,例不加刑,当时论者,谓颂一言而除黥刑,以为仁人之言而利溥.材料说明:( )
A.北宋实行较为宽舒的政治统治 B.封建社会没有成文的法律
C.法律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苏颂为官仁爱宽厚
37.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和武举制度
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38.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考试分为会试.省试.殿试三级 B.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
C.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D.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39.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40.与察举制相比,北宋科举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 )
A.自下而上选拔人才 B.奠定了王朝繁盛的基础
C.手段和方法完善.公平 D.注重官员的品德素养
二.非选择题:
1.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2.隋文帝.唐玄宗.宋太祖对兵制有哪些革新 请分别分析其主要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自《文献通考》
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雪收了,州郡遂日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摘自《朱子语类》
请回答:
(1)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 其措施涉及哪几方面 这些措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根据材料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 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原因:表面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键: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神宗死后,保守派 做宰相,新法废除.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造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冗官.冗兵.冗费
C.农民反抗斗争 D.辽和西夏的进攻
2.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②财政危机的困扰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实施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宋仁宗 D.宋神宗
4.庆历新政中心内容是:( )
A.改革整顿吏治 B.限制官僚特权 C.减轻徭役赋税 D.削减大将军权
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9.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唐朝"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10.王安石变法中,最能体现其阶级属性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1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收效最大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3.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皇帝是:( )
A.宋真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太宗
1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商品交流的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农田水利法
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了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6.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是:( )
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B.是否在统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
C.是否能从根本上挽救危机 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用人不当,侵害百姓 B.大地主.大官僚反对
C.失去皇帝支持 D.司马光反对新法
18.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突出地侧重于:(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整顿官僚队伍 C.加强中央集权建设 D.减轻农民负担
19.王安石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三经中不包括:( )
A.《易经》 B.《尚书》 C.《周礼》 D.《诗经》
20.王安石变法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财政收入 B.土地集中 C.限制高利贷 D.辽和西夏威胁
2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
2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者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23.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设明法科,专考:( )
①经义②时务策③律令④断案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4.王安石设想在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措施有:( )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③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2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 )
A.政府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
C.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27.王安石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③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④设立明法科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28.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B.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29.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馋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利益的农民
30.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 )
①伴随冗官.冗兵.而来的费用大增②皇帝奢侈腐化,无端浪费③战争连绵不断,消耗国家大量财富④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B.北宋政府保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地主大肆兼并土地 D.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32.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矛盾实质上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
C.封建国家与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
33.下列制度中,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在内容和作用上较为相似的是:( )
A.均田制 B.两税法 C.募兵制 D.庸制
3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学校教育成为变法的推动因素 D.废除了科举考试的制度
35.北宋中后期,社会上冗官.冗兵.冗员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
A.土地荒芜 B.农民起义不断 C.财政困难 D.军队"积弱"
3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37.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38.王安石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9.北宋时期在政治上坚持改革和创新的有:( )
①沈括②范仲淹③王安石④司马光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40.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者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摧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回答:
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政策的实质.
苏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发表材料二这一言论的
.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与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 由此你对王安石变法有何认识
2.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人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着:"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3.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北宋时期我国北方建立起的曾与之并立的政权主要有:( )
A.辽.西夏 B.辽.西夏和金 C.辽.西夏和大理 D.辽.吐蕃和大理
2.下列少数民族,最初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是:( )
A.突厥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3.耶律阿保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国家政权 B.提倡农业
C.逐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创制契丹文字
4.取得汉幽云十六州的少数民族皇帝是 (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耶律德光 D.完颜阿骨打
5.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 D.行省制度
6.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制度,其中南面官统治 ( )
A.契丹人和党项人 B.契丹人和女真人 C.汉人与蒙古人 D.汉人与渤海人
7.辽朝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 )
A.蕃汉分治 B.用唐朝官制 C.兵民合一 D.中央政权汉化
8.下列有关辽的南面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的官员 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C.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D.权力不及北面官大
9.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在当时的作用不包括 (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C.保护了先进的汉族文明 D.不利于民族融合
10.中国古代实行两面官(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 ( )
A.北魏 B.金 C.辽 D.西夏
11.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12..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民族习俗和心理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民族矛盾激化
13.下列是辽.宋.夏.金政权的起止年代,其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
A.916~1125年 B.960~1127年 C.1038~1227年 D.1115~1234年
14.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 )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15.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
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 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
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 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16.在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时,亲自出征的皇帝是 ( )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真宗
17.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18.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蓄牧业的发展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下列对澶渊之盟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有利于民族友好的角度看具有进步意义 B.反映出北宋统治者软弱.腐朽
C.长远角度看,对历史发展有进步性 D.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20."澶渊之盟"的后果是 ( )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维持了和平关系③宋辽之间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当北宋政权致力于消灭十国残余势力.统一中原地区时,在民族关系方面的状况是 ( )
A.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 B.开始与西夏政权发生武装冲突
C.收复幽云地区的努力失败 D.宋辽.宋夏边境开始建立榷场
22.宋朝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
23.下列选项中,在11世纪上半期与北宋并存.建都兴庆(今银川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
A.契丹族建立的辽 B.党项族建的大夏 C.女真族建立的金 D.蒙古族建立的元
24.建立起西夏政权的党项族,原属于哪一古代少数民族:( )
A.鲜卑族 B.羯族 C.羝族 D.羌族
25.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机构中的中书省的职能是 ( )
A.监察 B.行政 C.军事 D.审批
26.宋夏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夏宋之间曾经连年发生战争
B.宋对夏采用支付钱物的办法取得边境相对安宁
C.在与夏的战争中被打败,以议和方式缓解矛盾
D.在宋夏边境设榷场互通贸易
27.下列关于岁币的说法准确的是 ( )
A.是北宋政府每年向辽.西夏提供的白银
是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西夏的白银.绢.茶等
是北宋政府用来赎回幽云十六州的白银
是北宋政府用于榷场交换的白银.绢.茶等
28.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 )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29.在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有 ( )
①都城设立在今天的银川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④推行科举制⑤和北宋一直和睦相处
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过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危机
31.元昊命人创制西夏文字,仿照的是:( )
A.汉字的偏旁 B.仿照汉人的楷书字体 C.汉人的草书字体 D.汉人的行书字体
32.耶律阿保机与元昊的相同点有:( )
①创制本民族文字②称帝③与北宋议和④向北宋称臣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3.在和议后,对北宋称臣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
A.辽 B.金 C.西夏 D.大理
3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3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36.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 )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民族隔阂在增大
37.通过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宋与北方各族关系的比较可以看出宋朝时最大的进步是 ( )
A.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B.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
C.宋与边疆各族政权建立了松弛的臣属关系
D.宋的政治.经济制度被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
38.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际上是指这一制度 ( )
A.内迁杂居过程 B.社会封建化过程 C.民俗汉化过程 D.南下开发过程
39.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出现不同现象和特点的原因是 ( )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40.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昊在兴庆称帝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变法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制》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 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之境土,方二百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百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
材料二 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溉,兴(庆)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
---------《宋史》
材料三 元昊自制蕃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咸二十卷,……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尔雅》《孝经》《四官杂字》为蕃语.
---------《宋史》
材料四 自茶山(地名)铁治人于中国,国中乏铁,常以青.白盐易陕西大铁为用.及金人据关右.置兰州等处榷场,若以中国钱贸易,价辄倍增,商人苦之.仁者(西夏仁宗皇帝)乃文通济监.命监察御史杨惟忠掌之,铸天盛永宝钱,与金正隆元宝钱并用,金之禁之,仁孝再表请,乃许通行.
-----------《西夏书事》
回答:
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指出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澶渊盟盟约)(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各州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材料二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称"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三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向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之地).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以上材料均选自《简明宋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辽盟约有何特点 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宋夏盟约和宋辽盟约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第五节 金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知识结构: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一个宋代人描述他所经历之处,说其地"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人们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气候则"盛夏如中国十月",请问他描述的是什么民族的生活情景:( )
A.契丹人 B.女真人 C.回纥人 D.党项人
2"生女直(真)旧无铁",他们用马匹.人参等与邻近各族换取来的铁,主要用于制造 ( )
A.钱币 B.兵器 C.生产工具 D.生活用具
3.契丹族和女真族兴起过程中不同点是 ( )
A.建国初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化 B.由渔猎转变的农耕生活
C.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 D.能够制造铁制农具
4.在金建立前,女真族受哪一个政权的统治 ( )
A.辽 B.北宋 C.南宋 D.西夏
5.女真族由中国古代哪一个少数民族发展而来 ( )
A.粟末靺鞨 B.黑水靺鞨 C.匈奴 D.回纥
6.《金史》记载:"(金太祖说:)'辽以兵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为大金,改元收国."史籍所述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 )
A.都创立了兵农合一的制度 B.政权建立后其封建化进程加快
C.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 D.都亡于蒙古政权
7.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金朝的是( )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 D.行省制度
8.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初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B.对该民族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谋克户随着军事扩张成为地主 D.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9.耶律阿保机.元昊和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 B.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D.加强了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10.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妇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1.1125年,辽灭于( )
A.北宋 B.南宋 C.金 D.蒙古
12.金进攻东京时主张坚决抵抗的大臣是( )
A.李纲 B.岳飞 C.秦桧 D.寇准
13."靖康之变"是指
A.宋真宗被辽军所俘 B.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
C.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所俘 D.宋太宗被辽军所败
14.1127年,北宋都城失守的根本原因是( )
A.李纲再次被罢免 B.各地援军被遣散
C.岳家军远在外地 D.主和派把持朝政
15.北宋康王赵构称皇帝的地点是( )
A.应天府 B.应天 C.临安 D.开封
16.北宋.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西魏与北魏 D.唐朝与南唐
17.南宋时,北方抗金义军中最著名的是( )
A.岳家军 B.戚家军 C.八字军 D.黄巾军
18.岳飞率军抵抗金兀术南下过程中所取得大捷的地点是( )
A.洛阳 B.郑州 C.开封 D.郾城
19.两宋时主战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宋高宗和岳飞 B.岳飞和李纲 C.宋高宗和秦桧 D.宋高宗和寇准
20.1141年绍兴和议( )
A.结束了金军南下抢掠 B.确立了宋金的平等地位
C.得到了宋钦宗的同意 D.规定了金国统治范围
21.绍兴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 )
A.割让土地 B.屈辱称臣 C.贡纳岁币 D.战败议和
22.宋金议和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这主要是为了( )
A.南下灭掉南宋,进而统一全国 B.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
C.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镇压人民的抗金斗争
23.下列各项不属于宋辽.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 )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C.赵宋王朝都需要交纳"岁币" D.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24.宋金议和之后,与南宋疆界相连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①蒙古②西夏③金④大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5.岳飞赢得人民尊敬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
A.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中原人民的利益 B.岳飞忠君符合封建伦理道德
C.岳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D.岳家军作战勇敢,屡战屡胜
26.林升在《题临安邸》诗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题在于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生活③斥责了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④说明杭州与汴州有很多相似之处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
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攻陷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
C.金军攻占东京,渡过长江 D.南宋与金议和,对金称臣
28.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就是"战无不败",其原因是( )
A.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 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
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 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
29.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他否认了( )
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洲和郾城等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岳飞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受到后世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
A.在保卫汉族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战功显赫
B.功勋卓著却惨遭杀害,得到后人的同情
C.抗击少数民族贵族的掠夺,符合人民的利益
D.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明的治军方略
31.岳飞的诗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句子,其中"匈奴"指( )
A.匈奴族统治者 B.契丹族统治者 C.党项族统治者 D.女真族统治者
32.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的相同政绩是( )
A.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B.采用宋朝的典章制度
C.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 D.设置榷场进行边境贸易
33.南宋与金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宋政府腐败投降,不愿北伐 B.南北出现了政治经济的均势
C.长江天险阻挡了金军的进攻 D.金政权得到岁币,目的达到
34.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 )
A.战乱长期不息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割据势力强大
35.澶渊之盟与宋金议和都是( )
A.北宋政权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 B.宋政府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阻止了金军南下,维持了和平局面 D.宋政权奉行妥协政策的结果
36.下列有关南宋抗金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金南下消灭腐朽的南宋王朝是正义的 B.金南下属于侵略战争
C.岳飞抗金可判断岳飞是民族英雄 D.金军南下是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
37.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
38.关于辽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北宋实现全国统一
C.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9.金把都城迁到燕京,与下列哪次迁都的性质最为相似( )
周平王迁都洛邑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明成祖迁都北京 D.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40.下列哪项不是北宋灭亡的原因( )
A. 北宋与金联合抗辽,兵力削弱 B.北宋末年统治者非常腐败
C.防备空虚,投降派一味求和 D.女真族反抗压迫的决心使他们殊死奋战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宋史陈亮传》
材料三 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回答:
(1)材料一中,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民族的汉化政策都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是否正确 说明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对南宋绍兴和议的说论:
材料一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而后之力主恢复者……卒之仍以和议保疆.
材料二 王侃在《衡言》中写道:"当时之势岌岌乎不能不和,战则不但不能抵黄龙府,并偏安之局亦不可得."
材料三 近人吕思勉指出:"我说,……秦桧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
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2)这些观点是否正确 请结合史实阐述理由.
3.2002年以来,中东地区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和谈陷入困境,民族和解任重而道远.我国两宋时期却通过和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对此古代一位史学家分析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结合你对两宋与辽.金.夏议和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这位史学家的观点.两宋和议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发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结构: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铁木真一生中最主要的功绩是( )
A.领导蒙古部落反抗金的统治 B.率领蒙古军队西征取得辉煌胜利
C.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 D.结束辽宋夏金并立的局面
2.阿保机.元昊.成吉思汗的改革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C.加速了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实行了本民族的传统
3.蒙古政权灭亡下列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
A.金.南宋.大理 B.大理.金.南宋 C.金.大理.南宋 D.大理.南宋.金
4."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5.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具备这一特点的是( )
A.蒙古统一中国 B.金攻南宋之战 C.辽攻北宋之战 D.辽攻金之战
6.元世祖对汉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他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元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之间并无根本矛盾
C.元朝时各族人民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D.元朝统治者根禁止汉人掌握武器
7.元朝在云南树立了一块《世祖皇帝平云南碑》,该碑的树立标志着( )
A.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云南开始归属中国的版图
C.云南的地方割据政权统治结束 D.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8.唐至元朝我国居民的迁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大批东南地区的居民迁居西北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量迁移③黄河流域居民迁移④许多中原百姓迁往边疆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史书《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吐蕃的大喇嘛,元世祖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以上材料表明( )
①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②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③八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④八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11.元朝时期,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 )
A.铁器的牛耕技术开始传入台湾 B.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C.许多大陆农民逃避战乱迁居台湾 D.把台湾人微言轻宣政院的直辖地
12.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来管辖( )
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台湾府
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台湾府
13.祖国宝岛台湾在明朝时称东番,三国.隋.元时期依次称为( )
流求.琉球.夷洲 B.琉球.流求.夷洲
C.琉球.夷洲.流求 D.夷洲.流求.琉球
14.元朝时,由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实施直接行政管辖的地区包括( )
西藏②黑龙江③台湾④外蒙古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开始形成一个新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中国古代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在西南设立郡县②设置西域都护③设置澎湖巡检司④设置黑水都督府⑤设立桂林郡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⑤②①③④ D.⑤①②④③
17.下列关于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开发边疆经济 B.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C.大量波斯人和欧洲人定居中国 D.对云南和琉球进行有效管辖
18.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列史实不具有这一作用的是( )
A.蕃汉分治 B.回族形成 C.设宣政院 D.行省制度
19.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形成这一局面最主要的条件是( )
行省制度的建立 B.回族的形成 C.驱逐了外族对中原的威胁 D.元朝出现大一统
20.下列关于10~13世纪历史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宋与元朝先后出现在一统局面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21.我国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为新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融合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在西南设郡县进行管理
22.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潮,对这次民族融合高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阻碍了民族融合
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两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中,以议和方式来缓解民族冲突,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社会封建化的过程
23.元朝的地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24.下列今天的省份,在元朝时属中书省直接管理的是( )
①河北②山东③河南④陕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5.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26.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
27.蒙古族发源地斡难河源在元朝时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中书省 D.蒙古行省
28.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确立明朝以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促进了民族融合
29.今天的深圳特区在元朝时属于( )
A.广东省 B.湖广省 C.江西省 D.江浙省
30.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设中书省 B.设置枢密院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宣政院
31.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其职能与唐朝的哪一机构相似(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吏部
32.元朝的下列省中,原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是( )
①湖广行省②辽阳行省③甘肃行省④云南行省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3.元朝所设的统领宗教事务的机构是( )
A.理藩院 B.枢密院 C.宣政院 D.礼部
34.元朝有行省制度,实质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分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6.元朝的特点包括( )
①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存在时间不足百年,却给后世留下深远影响③民族大融合达到新阶段④建立行省对辽阔疆域实行有效管辖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7.下列史实和元朝不符合的是( )
A.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
C.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D.回族在元朝初期已经形成
38.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
A.划全国为25年省级行政区 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3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一百年统治,其主要原因是( )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善于谋略
C.蒙古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经济方式和意识形态 D.实行行省制度
40.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有( )
①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②开凿运河,以便利南北运输③创立新制度,被后世所沿用④都是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
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建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为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为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也.
--------《元史百官志一》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西北藩王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中的"一代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 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仪文制度,遵用汉法"的积极作用.
2.至元二年(1265年)中原学者许衡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些奚宜 "文中提到的"汉法"主要指什么 元世祖是否接受了许衡的建议 结合元朝有关史实分析评论上述观点.
3.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秦.北宋.元朝各推行了什么制度和措施 请结合背景说明各自的积极影响.
第七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
知识结构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全国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是在( )
A.三国时期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南宋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在今 ( )
A.两广 B.江浙 C.河北 D.四川
3. 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反映农业发展状况,不包括 ( )
A.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B.棉花的种植面积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C.10世纪中期辽海地区成为沃野 D.金统治者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
4.为促进农业发展,谁下令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 )
A.金太祖 B.宋高宗 C.元世祖 D.辽太祖
5.北宋时期占城稻来自( )
A.泰国 B.缅甸 C.越南 D.菲律宾
6.北宋时期,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
A.汝州 B.龙泉 C.开封 D.景德镇
7.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已有了相当水准的突出标志是 ( )
A.众多的"瓦肆" B.城市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
C.出现了"交子" D.繁华的城镇中店铺林立
8.元朝的都市,最为著名的有 ( )①大都②杭州③泉州④凉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元朝时,松江能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 )
A.黄道婆将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松江 B.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
C.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D.政府重视棉纺织业
10."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 )
A.王安石变法获得最大成就 B.引进占城稻的结果
C.从淮北传去粟.麦.豆等品种 D.水田增加,产量提高
11.唐宋时期,南方有哪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
①南方的温度与北方相比,更适宜于农作物的生产 ②南方湖泊增多,有利于水稻的种植 ③南方的森林受到的破坏较小,有利于水土保持 ④南方大量种植茶树.杉树,增加了人工造林,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南宋时期兴起的新兴手工行业是( )
A.丝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制瓷业
13.唐朝中晚期至宋朝,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 )
①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 ②中原人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③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较优越 ④统治者重视江南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两宋时期,南方手工业中超过北方的主要有( )
①丝织业 ②棉纺业 ③制瓷业 ④造船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广州 C.临安 D.泉州
16.宋代商业发达的基本原因是( )
A.纸币的出现 B.宋朝历来重视农业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商品
D.北宋土地兼并剧烈,失去土地的农民以经商为业
1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美国的"美元" B.中国的"交子" C.英国的"英镑 " D.法国的"法郎"18.我国现在市场上流通的是人民币,而南宋时的货币是( )
A.纸币 B.铜钱 C.五铢钱 D.纸币与铜钱并行
19.以下有关纸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叫"交子" B.纸币的出现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C.纸币的出现是宋朝商业繁荣的结果 D.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20.下列哪项史实最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 )
A.棉花种植由福建.两广扩展到长江流域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得到推广
C.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南宋所造船只上已装有指南针
21.宋代的饮食相当丰富,当时可能品尝不到的食物是( )
A.东坡肉 B.腊八粥 C.包子 D.面包
22."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现象出现于( )
A.南宋 B.北宋 C.元朝 D.金
23.下列关于宋代历史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限制 B.农村中形成了固定的集市
C.欧洲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 D."瓦子"是兼营娱乐和商业的场所
24.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是在(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5.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26.元朝政府发展海运和漕运(运河运输)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对外贸易的开展 B.便于皇帝到南方巡游
C.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D.解决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27.元朝时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城市是(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大都
28.下列关于元朝大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元朝的政治中心 B.是元朝的重要海运港口
C.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D.人口众多,粮食主要依赖于南方供应
29.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进制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30. 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A.白族 B.黎族 C.彝族 D.山越族
31.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
A.广通渠 B.通惠河 C.会通河 D.胶莱河
32.我国古代开凿会通河.通惠河的直接目的是
A.疏水防洪 B.加强统治 C.灌溉农田 D.方便粮运
33.泉州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是在
A.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4. 南宋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其主要外贸港口是
A.广州.厦门.福州 B.上海.广州.福州
C.苏州.杭州.扬州 D.泉州.广州.明州
35.元朝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航运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的港口是
A.广州 B.泉州 C.明州 D.上海
36.宋代中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中日贸易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C.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 D.纸币的产生
37.宋代海上往来大多是三.四月间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间从江浙沿海驶往日本.这样选择航海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38.元朝时期,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 )
A.广州 B.泉州 C.杭州 D.上海
39.南宋时与中国通商最多的外国商人是( )
A.波期人 B.欧洲人 C.阿拉伯人 D.日本人
40.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是( )
A.马可波罗 B.列班扫马 C.张骞 D.玄奘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尅日可到.
——《文献通考》
注: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
回答: 南宋的纸币与以往相比,有什么发展 反映什么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间,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年4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朝 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 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 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 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元时期的文化
知识结构:
柳永:北宋词坛 的代表,反映市民生活,市民气息浓厚,流传很广,代表作《 》
李清照: 生活知两宋之交,婉约派代表.前期,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如话,生活气息浓厚;中年后,流落南方,词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辛弃疾:南宋人.承扬苏轼的豪放词风,思想和艺术水平很高.主张抗金,悲痛山河破裂,时代气息浓重,代表作《 》
陆游:主张抗金.成就以诗为主,如《 》;词既有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耻有婉丽飘逸之作,如《 》.
元曲是 和 的全称,与唐诗.宋词并称于文学史;
元杂剧是 , , , , 把熔于一炉,是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舞台艺术,并产生了韵文.散文组合的文学剧本;
散曲是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
是杰出代表.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同情受压迫人民.代表作
《 》
绘画艺术:北宋张择端的《 》,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秦汉和宋元两个阶段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产生了新的文学体裁 B.大量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民族矛盾
C.都有影响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 D.儒学在这两个阶段都有新发展
2.与隋唐文化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传统科技开始衰弱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3.促使宋元时期我国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西传的客观条件是( )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阿拉伯人的媒介作用
4.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
A.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6.指南针对世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 )
A.促进了两宋海外贸易的兴盛 B.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提供了条件
C.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D.为发现美洲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7.下列人物中毕升归入哪组最合适( )
A.张仲景.孙思邈 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C.甘德.沈括.郭守敬 D.蔡伦.马钧.张衡
8.辽宋夏金时期,促使火药使用广泛及火器制造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进步 B.封建经济发展 C.民族联系加强 D.频繁战争需要
9.下列是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10.下列是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传到欧洲
四大发明和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
13.下列科技中,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最深刻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制造地动仪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14.曾预言中国石油"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的是( )
A.孙思邈 B.僧一行 C.毕升 D.沈括
15.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是( )
A.发明了印刷术和火药 B.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开始形成
C.有了总结性的工艺百科全书 D.出现了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16.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是( )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②《授时历》的颁行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④子午线的长度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7.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的科技著作( )
A.《授时历》 B.《梦溪笔谈》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18.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19.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就 B.由明代人编写
C.作者是郭守敬 D.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
20.下列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
①战国时期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②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③唐朝僧一行测定子午线的长度④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哪些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
A.天文和历法 B.数学和水利 C.天文和数学 D.历法和数学
2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2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2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 )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了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27.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
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与腐朽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了市民气息
28.下列哪些人物的作品表现了渴望统一的感情( )
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④陆游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但二者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二人的阶级立场截然不同 B.二人的政治倾向明显不同
C.二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 D.二人的才学.气质的差异
30.与唐诗元曲比较起来,两宋诗词里少了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容,对此正确的解释应是( )
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王安石教育改革,加强了知识分子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统治者重文轻武,笼络知识分子
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31.有关宋词高度繁荣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B.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C.市民队伍的不断扩大 D.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32.话本是宋代出现的和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33."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这种文学形式的兴盛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34.元杂剧俑所展示的艺术盛行的朝代是( )
A.秦 B.隋 C.唐 D.元
35.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 )
A.见到知州放通判联合属名的公文 B.观看悲剧《窦娥冤》的演出
C.借助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 D.阅读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3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受史学家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
A.当时绘画题材的广泛 B.当时风俗画流行的特征
C.当时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7.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约达50%~70%,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B.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C.国家较长时间内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
D.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38.下列有关宋元文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B.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
C.理学是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D.《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39.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不同的艺术派别,学术气氛浓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两宋时期政治开明 B.是新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
C.表明封建统治思想已出现危机 D.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达的表现
40.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的书房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书桌上放一本《资治通鉴》 B.墙角放着一把管形火器
C.书柜中摆放着印刷的书籍 D.墙上挂着《宋金绍兴议和后形势图》
二.非选择题:
1.宋元时期的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突出发展.简述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发明,并指出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概括说明宋元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了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采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最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土 地兼 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王 安 石 变 法
五.金的建立和宋金和战
四.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三.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二.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一.五代十国
科学技术
理学和史学
文学
绘画艺术
1.五代十国的更迭
2.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统一趋势加强和周世宗改革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2.中央集权的强化
3.科举制的发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
3.王安石变法
1.契丹建国
2.宋辽和战
3.西夏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金的建立
2.辽和北宋的灭亡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八.宋元时期的文化
青苗法:作用既可限制 盘剥,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 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改革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摆脱危机.
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外患:辽和 的威胁.
" ",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 局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与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蒙古的兴起
忽必烈建立元朝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的灭亡
1.科学技术
2.理学和史学
3.文学
4.绘画艺术
八.宋元时期的文化
1.辽.宋.夏.金时期经济特点
2.农业生产发展
3.手工业发展
4.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5.对外经济交流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改革背景
社会危机
七.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六.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原因:" "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
结果:阶级对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作用:使宋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
(金后来迁都燕京,改名为 )
.
东起 ,西至 以北的土地归金朝所有.
南宋对金称臣,向金输纳岁币.
唐末:
实现: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
北宋送给西夏" ",双方重开边境贸易.
意义: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议
原因: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宋夏和战
渊源: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甘.陕西北一带.
建立: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 .在宋西北,史称西夏.
政制:仿效唐宋制度,中央设中书省. 分掌行政和军事;推行
,选拔官吏.
文字:元昊命人依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建立
影响
澶渊之盟
最初:居住 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目的:夺取 等州.
情况:包围幽州城,宋军大败;几年后,再次征辽,大部被歼,此后宋对辽转攻为守.
影响:宋确立" "的政策,主力转向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映了统治才的虚弱.
背景:1004年,辽进逼东京.宋真宗在寇准催促下亲征,宋军大振.辽提出议和.
时间:1005年.内容:北宋送给辽" ";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宋辽对峙局面形成.一个世纪内,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
边境安定,贸易兴盛,使者往来,加强了汉与契丹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太宗两次北伐
宋 辽 和 战
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沿用唐制,统治 .
北面官:契丹人担任.权力较面面官大,统治 .
蕃汉分治
得到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 .
统一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916年称帝建 ,都上京. 就是辽太祖.
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耶律阿保机
10世纪
势力发展:部分人开始农耕.
原因:汉族农民避战乱到长城以北与契丹人杂居.
内容
时间:
绍兴和议
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
是抗金的中坚力量.
战例:1140年, 大捷.进逼 .
金军准备撤退.
结果:以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命岳飞班师回朝,以" "的罪名将其杀害.
岳飞抗金
情况
北方人民抗金义军十分活跃,著名的有 .
原因:金军控制北片土地,掠夺汉人当苦役,甚至当作奴隶出卖
宋初抗金
1127年,在赵构在 称帝.后定都在 .史称南宋.赵构即是宋高宗.
南宋抗金和宋金对峙
金灭辽以后两次攻宋.北宋军民在 的领导下多次击退金军,但统治者没有抵抗的决心.
1127年,东京被攻破,金俘获 ,北宋灭亡.史称 .
灭北宋
情况:宋金联合夹击,1125年金军俘辽天祚帝, 灭亡.
刘福通转战数年,遭到镇压.
朱元璋在抗元中强大. 年攻占大都,灭亡元朝.
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和经济掠夺,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民族 和民族 政策,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
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和经济掠夺,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民族 和民族 政策,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
金灭辽.北宋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 称帝,建金.
制: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平时生产 ,战时作战.
北宋中后期, 强盛,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114年, 抗辽取得初步胜利.
发展:
金的建立
起源:女真由 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 , 下游一带
苏轼
朱熹
哲学理学
科技
建筑
火药
指南针
结果
爆发 1351年,刘福通率众起义,由于头裹红巾,史称红巾军.
原因
元朝的灭亡红巾军起义
行省制度
中央官制
行省制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蒙古兴起
中书省直辖 , , ;其他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
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央机构设 , , ,
最高的行政和军事管理机构分别是 ,
最高监察机构是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是
疆域空前广阔: 正式成为行政区;设 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技术;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杂居,民族融合加强;
黄河流域的 和 已被视为汉人;
新的民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开始形成 .
建立:1271年, 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
统一: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 , , 等坚持抗元,1279年最终失败.
元朝统一的条件:(主观)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客观)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南宋政权的腐朽没落.
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概况: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
发展:12世纪中后期,首领 统一蒙古草原.
建立政权:1206年, 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建立 ,尊称 .
征战:向西到中亚.俄罗斯;向南到印度河流域;灭西夏,1234年灭 ,后招降 ,征服 .
灭辽
辽:政治腐朽,剥削苛重,各族人民不断反抗;
金:国力迅速增强,不断兴兵攻辽,削弱其力量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活字印刷
三大发明
科技
原因
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度繁荣
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度繁荣
宇宙万物,"理"是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材料,是第二性的
:理由: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实质上是为 辩护.
宋代哲学,又称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 , 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 》: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北宋沈括著,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科技成就,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 "
天文历法:元代郭宁敬创制 , 等天文仪器,主持编定 ,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西方早 .
《 》:北宋李诫编,我国建筑史上杰出著作.
佛教寺塔:辽:河北蓟县 ,山西应县 .
卢沟桥: 代建成,坚固实用,美丽壮观.
情况: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北宋,在东京设 ,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发明管形火器" ",从而开始了人类作战史新阶段
外传:13世纪传入 ,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外传:13世纪传入 . 各国.
意义:用于航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 和实现 ,提供了重要条件.
情况:11世纪中期,北宋 创造活字印刷.
外传:东传 , ,西传 , ,早欧洲 世纪.
的繁荣为宋元奠定了基础.
宋元封建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契丹,党项, , 等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文学发展特点:理学的产生, 的繁荣, 的出现.
五代十国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南方经济发展
原因:
局势相对稳定;战争少. 大量南移;
南方统治者 .
表现:
农业: ,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手工业: 业,制茶业,造纸业, 业发达.
商业:杭州, 商业繁荣,贸易频繁.
影响:
南移.
周世宗改革
目的:割除五代的弊病.
内容:
政治:严明法纪,整治贪官.抑制 势力.
经济:流民垦荒;减免 ;抑制僧尼.
军事: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
评价:为北宋 奠定基础.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对外经济交流
农业技术有新发展; 得到充分利用;
南北方 交流; 由北方转移南方.
元朝颁布《 》.
广泛应用于冶炼钢铁;丝织业形成于 和
两大中心; 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成为制瓷业中心; 技术世界领先.
城市兴盛: , , ,南京是著名城市;货币:
北宋时出现纸币 ;交通发达:元朝开凿 河与
河,恢复大运河的生机.元朝的都市: , ,
和杭州著名.
北宋设立 管理对外贸易;中国的商品远销 ,
日本, 和阿拉伯等地区;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外贸港口;中国同欧洲, 地区也有交往;意大利人
来到中国,中国的 访问欧洲各国.
北宋建立后经过十几年征战,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方面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另一方面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影响了
契丹.西夏建立后,实力不断增强,与北宋长期进行战争,北宋力量削弱,确立"守内虚外"的政策,最后与辽.西夏签定了澶渊之盟.宋夏和约,每年送给其"岁币",是北宋社会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一节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同时人们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于是
由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出现三冗局面,又由于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北宋中期出现危机,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了改革,但最终失败
第五节 金的建立和宋金和战
金建立后建立起兵农合一的制度,实力大增,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宋金长期对抗,由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最后签定了"绍兴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元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并建立新的行政管理制度,把台湾.西藏划归中央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内聚力
在此时期由于局部统一到大一统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各联系民族之间经济联系加强,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十分频繁
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传承了唐朝文化,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时期,特别是科技和文学领域;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所以本时期的文化又具有时代特色,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特点
五代十国的更迭
五代: , , , , .定都洛阳的是 .
十国:吴越,南唐等九个南方政权,加上北方的 .
感情豪放,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词具强劲的生命力
《 》,《 》是其代表作.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措 施
评价:变法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失 败
效 果
教 育
军 事
考试分乡试, ,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减少, 成为主要科目;录取实行 法.
各地设 ,把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须请中央核准.
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须请中央核准
中央设 为副丞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地方上派文官担任知州,设 监督知州
解除 将领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
将 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将领无调兵之权;设 ,有调兵之权但不能直接统兵;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不随军调动,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达到"强干弱枝"" "目的.
禁军板书拱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
960年,后周大将 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 .
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消灭各地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 .自此我国出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强化中央集权
改革科举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集中行政权
积极作用:铲除( )基础;维护国(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作用: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导致积( )局面.
集中军权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理 财
方田均税法:重新 ,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取赋税,包括 , 不得例外.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东京设 ,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保甲法:将农户编为保甲,保丁农闲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作用:利于控制人民和抵御 和 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作用: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
整顿太学:教科书重编,内容为 .
作用: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和育人才的地方.
财政收入大增
兴修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募役法:以钱代役,包括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 .
冗官
冗兵
冗费
前期:主要写宫廷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以亡国之作为主,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艺术成就很高
李煜
宋词繁荣
《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史学:
元曲
- 中国美术史试题 > (许连生)第五章
-
(许连生)第五章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7-01-0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 doc 文档作者: bbs-hz0752-net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经理: 单位: 网中漫步 分类: 创建时间: 上次保存者: 修订次数: 编辑时间: 文档创建者: 修订: 加密标识: 幻灯片: 段落数: 字节数: 备注: 演示格式: 上次保存时间: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DOC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中国文化大学95学年度硕士在职专班入学考试试题纸
下一篇:导弹及火箭弹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中国美术史试题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 西方美术史 美术史 中外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食品安全法试题 中国驾考网模拟试题
- 大家在找
-
- · rocketdockleopard3d
- · 陕西核工业高技工院校
- · 2011电子设计大赛结果
- · 鲁豫有约文章马伊琍
- ·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教案
- · 龙游天下第四部播放
- · 机床夹具设计电子教案
- · iic驱动
- · 处女性膜破裂视频qq
- · 百货商场楼层经理
- · 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作用
-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 ·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什么
- · 女子跪获刑
- · 仓管员岗位职责
- · 机器人炒菜机价格
- · 韩顺平笔记
- · 重生之鸿蒙都市逍遥
- · 仙界生存手册
- · 模拟电路视频教程下载
- ·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 · 51单片机倒计时程序
- · 苍井.空是怎么死的
- · 《这个杀手不太冷》
- · 城市表层土壤污染
- · 孔板流量计原理
- · geli2
- · 介绍书籍ppt
- · 潍坊柴油机发电机组
- · 菲利普电动车有限公司
- · 现代数学导论
- · 手机java程序下载
- · 商务英语专业求职信
- · 水轮机安装与检修试题
- · 暑期社会实践自我小结
- · 动量定理ppt
- · 什么颜色的光波长最短
- · 锦州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作业
- · 求购12聚丁二烯
- · 成都理工大学专升本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