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美容,益肤方面有显著成效.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有滋阴补肾,止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大鲵体内含有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能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有可能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在医药方面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大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50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皮肤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及表皮活性增白因子CHF,在美容方面有潜在开发价值.
在家庭,宾馆,公园,大鲵可供人们休闲,观赏.
一,大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大鲵的形态特征
大鲵又叫娃娃鱼,体表裸露,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具有捕捉食物的锋利牙齿.幼体具鳃,用鳃呼吸.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无眼睑,鼻孔每侧各1个,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趾,两后肢腹部间具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
2,大鲵的生活习性
大鲵属水陆两栖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溪流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可在0℃~30℃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为14℃~24℃.当水温低于14℃和高于24℃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当水温在10℃以下摄食下降,4℃以下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大鲵对水体中的溶氧和水质要求极其严格,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水质清爽无污染,最适合大鲵的生长发育.孵化繁殖和幼体阶段,水体中的溶解氧必须保持在5.5mg/L以上,培苗池的水体要保持常流状态.PH值适宜范围为6.0~9.0,最适PH值为6.8~8.2.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大鲵常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在洞穴之内,夜间爬出洞穴四处觅食,并喜阴暗,怕强光,惊吓.可捕捉相当于自身长度1/2的鱼体.摄食鱼类一般为麦穗鱼,虾虎鱼,鳑鮍鱼,捧花鱼,斗鱼,泥鳅,乌鳢等以及螺,蚌等,也掠食水生昆虫,水鼠,水蛇,蛙类等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了摄食泥鳅,鲫鱼等活饵料外,通过引食驯化也能摄取一些动物尸体,动物血液,动物内脏及人工配合饲料.
3,大鲵的生长特点与繁殖习性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最大可达10多公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2~5龄时的生长速度最快,尤其是2龄期,体重年增长倍数达6.5~9.8,体长年增长倍数达2.2左右.经实践养殖,大鲵体重的增长明显比野外快,这主要因人工投喂食物充足和水温较为适宜,即使是在严冬也不会冬眠.
自然条件下,一般4龄时达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鲵4~5龄达性成熟.当大鲵性成熟时,挤压雄鲵腹部能排出乳白色精液,滴入水中即可散去.雌鲵可产出念珠状长链型的带状卵.5—9月间是大鲵繁殖期,体外受精.繁殖,孵化最适宜水温为20℃~24℃.
二,大鲵人工养殖
1,养殖场环境要求:环境幽静,水源丰富,水质清洁,优良,无污染,远离工矿企业,交通,电源便利.
2,养殖池的修建:养殖池可建成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幼鲵池面积1-10m2,成鲵池面积10m2-40m2或40m2-100m2;池壁高1米,池壁用砖砌成,水泥抹面,保持池面光滑,防止搓伤皮肤.池底用水泥抹面,敷设沙砾,安装进排水管,池中可设高出水面的栖息地,供大鲵在其上活动.新修的水泥池须用清水侵施2周以后,旧池必须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消毒1周后,方可放养大鲵.
3,幼鲵饲养:出膜后的大鲵体长约3厘米,重0.3克左右,30天内不摄食,主要依靠卵黄囊供应营养.出膜30天后,体长达到4.5厘米,重0.5-0.8克,开始摄食.每平方米放幼鲵100-200尾,开食初期,主要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饵料,每天换水1次.饲养2周以后,可适当投喂一些小虾,蚯蚓,每3-4天换水1次.饲养8个月以后,转入3-10m2的大池饲养,投喂小鱼,虾,泥鳅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4,成鲵饲养:
①大鲵的苗种鉴别.大鲵与蝾螈体形极为相似,近年来,因受大鲵苗种高额利润的刺激,有些苗种供应商鱼目混珠,将蝾螈充当大鲵幼苗出售,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主要区别:大鲵的头部是扁的,尾长是身长的1/3,没有眼睑;蝾螈有眼睑,肚皮是红色的,全长120~200 mm,头宽大于头长,尾长约为头体长的85%(雌)~88%(雄).
②大鲵的苗幼投放:经饲养1周年的幼体,规格达到100-150克时,即进入成鲵养殖阶段.要求苗种体质健壮,体表无伤,四肢健全,无畸形.每平方米投放10-20尾.同一池的苗种要规格整齐,避免相互残食.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