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12-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rengl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用以分析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即建立在其基础之上,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而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文化理论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1].人的这种类特性导致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促使"自然的人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增长了认识自然的知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也被从原始的自然状态"人化"了."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使用的概念是"人民",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所以,毛泽东要求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2].以人为本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而在人的诸多社会关系中,首要的正是经济关系.应当理解,经济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经济是人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决定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革命的进步的文化.近现代史上,一些文化学派曾采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文化的进步性提出质疑.不能说他们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承认历史是发展,进步的,就很难对文化的进步性全盘否定,文化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的进步,即文化不断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进步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人性完善的体现,先进文化是进步文化中最富时代感的部分.作为有着高远理想追求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必然要站在时代的潮头,致力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引领进步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党相继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目标,突出表现了党对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理解.所谓"革命",从政治意义上讲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行动,在哲学意义上,又可以理解为对某种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应当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要求,引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种意义上,无产阶级文化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人民性;社会主义文化仍然需要不断发展,变革,创新,这也是一种革命.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科学的理性的文化.某些非理性的情绪也是文化现象,但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理性的表达.追求科学合理性就是追求对客观真理的掌握,追求对规律的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鲜明的理性追求.其实,即使是人的情感中也包含理性因素——情感理性.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认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要对中国的社会特点有透彻的理解,都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理性色彩.人们越是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了真理,就越有条件从被动的"必然王国"走向马克思所说的主动的"自由王国","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因此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现象.现阶段民族不仅不会消亡,还是社会构成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族是特定人群生活的共同体.共同的语言,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使一个民族的人凝聚在一起,因此民族既是社会和国家形成的基础,又是民族文化生成的本源.民族文化对民族认同,民族情感的培育,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至关重要.毛泽东特别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和其所蕴含的精深历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民族文化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必然的选择,但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又不能自我禁锢.民族文化从来都不是在禁锢,封闭的状况下形成的.一旦禁锢,封闭了,民族文化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要广泛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而且要遵循人类文明共同认可的方向.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  阅读马克思原著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宣言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有关书籍读后感  马克思作品读后感  马克思的幽灵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