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院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现文学院是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由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的,包含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三大学科门类和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及教育学五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历史学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专业9个.设有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规模最大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
文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振声,冯文炳(废名),张松如(公木),汪馥泉,蒋善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等都曾在这里执教过.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41名,专任教师196人,其中教授57人(含博士生导师36人),副教授54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14人,占教师总数的65%.
现有在校本科生1095人,硕士研究生803人,博士研究生208人,长期留学生433人.另有函授生364人.
1996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规划项目45项,省规划项目47项,其他项目148项.发表学术论文2350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48部,研究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普通高校社科研究成果奖12项,其他部省级奖92项,其他获奖138项.
文学院实验室包括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考古DNA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文物陈列室,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是"吉林省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一个文科示范实验中心.
本着学业"向专业外拓展,向课堂外延伸"的培养原则,文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紫焰戏剧社","新闻学会","广告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吉林大学绿色家园协会","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社" 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活跃在全校学生中.创办的《子衿》,《朔风》,《古船》,《青铜火炬》(论文集),《学声》报,在校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2001年以来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和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年平均就业率高于93%.
除学校的奖学金外,文学院还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紫荆助学金","系友奖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
随着国际化的大趋势和文学院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文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许多著名大学保持着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换关系,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同时选派一批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访问.近年来,文学院的相关教师还承担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在文学的激情中飞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思".文学院坚持"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空气的自由,开放,学风的踏实,严谨,学生的朴实,刻苦而著称.50年来,几代教师孜孜以求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求实的学术传统,文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文学与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部委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日益发展的人文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后适于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适于到高等院校,语言文学研究部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政机关,工矿企业等单位的编辑,记者和文秘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1.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最新成就,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