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检验技术精品课程说课文稿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光临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血液病检验技术》精品课程。我是课程建设负责人 侯振江,自2002年开始 进行该课程建设,经过教学团队 9年的不懈努力,该课程建设日渐成熟与完善。2004年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被确定为校级 教学改革 试点专业,加快了课程建设的步伐,2006年 《血液学检验》被评为 校级精品课程,其教学网站 获河北省医学会 教育技术分会 一等奖。教学成果 得到学校领导的 充分肯定,引起行业专家的 关注,被人民卫生出版社 聘为《血液学检验》(高职高专 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下面我从课程开发、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训场景、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九个方面 介绍本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开发_
为适应 高职高专 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专业人才的需要,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 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 对本校招生 涉及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西、重庆、吉林、天津等7省市110余家 医疗机构 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岗位及知识需求调查,确定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医院和疾控中心检验科、输血科,以及中心血站、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仪器和试剂公司等。明确了血液病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血液一般检验、免疫学检验等11个主要工作岗位。
通过分析 岗位工作过程,以血液病检验的 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形态检验为主线,重构行动领域 并转化为课程,优化重组教学内容,院校合作 进行《血液病检验技术》的课程建设与开发。根据职业特征,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编写《血液病检验技术》课程的校本教材,集知识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制定授课计划,充分利用医院的病例和30000余张骨髓涂片标本 以及近万幅细胞形态图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实施教学活动,强化血液病细胞形态检验的 职业技能。
二、课程定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 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 职业道德,科学的 思维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掌握必备的 理论知识 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检验技师。使之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血液病检验技术》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细胞形态检验 是检验技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对职业素养起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 专业性和操作技艺性,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体现检验技师的职业能力。
通过 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学会常见血液病的 检验流程、检测项目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准确辨认细胞形态,学会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血液病检验技术常用仪器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 和维护保养。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血液病实验诊断为中心,以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形态检验为主线,在校院合作的基础上,重新序化 课程内容,做到理论知识 与实践技能 有机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 兼顾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需要,实现双证制。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受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在校内仿真的血液病实训室 进行细胞形态检验的 技能训练,校外见习 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工作任务的流程。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和实习相结合,教学过程在学校和医院交替进行,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课程内容的 选取依据:以细胞形态辨认为导向,以血液病检验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打破 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将血液病检验的 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按照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地 推进教学过程,坚持理论教学 为 实践教学服务,并贯彻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创建 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突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有利于产学合作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实。
四、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_
1. 教学内容组织_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血液病检验技术》行动领域分为造血细胞检验、红细胞疾病检验、白细胞疾病检验和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验四个单元,正常血细胞形态检查、骨髓象检查等18个项目,以及细胞化学染色、巨幼细胞性贫血检查等40个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
2.教学内容安排_
造血细胞检验:教师发放血涂片和骨髓涂片,学生根据工作流程,先进行涂片划线、染色、流水冲洗和风干,再进行显微镜检查,辨认细胞形态,计算各系统细胞的比例。根据细胞形态和临床资料为血液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将临床上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