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架设作业教案 > 第二单元教案
  • 第二单元教案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09-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必修3 第二单元教案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 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登高架设作业课件  登高架设作业事故案例  登高架设作业  登高架设作业试题  登高架设作业教材  登高架设岗位职责  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说课教案  登高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