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高一语文说课稿 > 第四周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要点
  • 第四周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要点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03-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西门大哥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第四周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要点
    主讲人:刘雪梅
    一,教学进度
    内 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讲评学法大视野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文字表述题(包括高考题)的准确作答,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放熟读背诵课文,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
    比喻论证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学会选择和使用材料
    运用材料合理
    材料选择的恰当准确
    课外阅读 悬念设置法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技法归类
    二,解读
    选文有先秦散文两篇,其中孟子一篇(《寡人之于国也》),荀子一篇(《劝学》);汉代贾谊一篇(《过秦论》);唐代韩愈一篇(《师说》).孟子散文是对话体论辩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荀子散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贾谊散文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写得深切著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有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取精用宏,浑浩流转,风格多样.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
    2,本单元教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把疑难提出来,然后解决疑难,从疑到不疑,这样才有长进.质疑,要引导;解难,也要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疑难,点拨一些门径和方法.如怎样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怎样联系实例,化难为易;怎样参考有关资料,到文章外面去寻求答案.组织讨论,往往能互相启发,茅塞顿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
    3,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诵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一些词语释意的难点,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王无罪岁"中的"罪",作动词用;"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活用为动词.这些都必须结合课文注释,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4,《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5,《劝学》用了20个比喻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些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一些难懂的字词句也可以迎刃而解.如: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④ 木受绳则直.⑤ 金就砺则利.这几句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6,《过秦论》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高一语文必修二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新课改  高一数学说课稿范文  高一政治说课稿  高一数学说课稿  高一英语必修一说课稿  高一英语说课稿  高一政治必修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