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德州加油站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9-05-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微软用户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
    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
    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9〕3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将40个特色产业中的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山东省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请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促进全省造纸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3号)文件一并贯彻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五日
    山东省氯碱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氯碱行业协会
    氯碱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氯碱具有产业链长,拉动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我省是国内氯碱生产大省,产能占全国的1/3以上,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存在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氯碱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全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发生剧变,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暴跌,销售困难,生产大幅度下降,多数企业出现亏损,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困难.为促进我省氯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产能情况.我省氯碱产能主要集中在鲁中沿海地区,潍坊,淄博2市产能占全省产能的41%.除莱芜,枣庄外,全省各市均有氯碱企业.2008年,全省有氯碱生产企业44家,生产能力563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离子膜法烧碱359万吨,占63.7%;隔膜法烧碱204万吨,占37.3%.实际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减少14.6%.产能在30万吨以上的有4家,占总产能的26.6%;20-30万吨的有7家,占总产能的29.4%;10-20万吨的有13家,占产能的30%;6万吨以下的有16家,占总产能的14.3%.平均产能12.8万吨,比全国平均产能高出4万吨.我省氯碱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跃居国内首位,现有企业数量,产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28.4%,22.7%.
    在氯碱企业中配套生产聚氯乙烯的企业有12家,总产能20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23.6%,平均规模16.6万吨,大于全国平均6.5万吨的规模.2008年聚氯乙烯产量超过20万吨以上的有2家,占全省总产量的51.4%;产量10-20万吨以下的有4家,占全省总产量的27.8%,10万吨以下的5家.生产工艺除齐鲁石化氯碱公司为乙烯直接氯化法外,其余全部为电石乙炔法.
    2.技术装备情况.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离子膜碱装置主要引进了德国伍德,日本旭硝子,日本旭化成,日本氯工程等国外公司的技术装备,部分企业应用了北京化机厂的电解槽.所用离子膜全部从美国杜邦公司和日本旭硝子,旭化成公司购买.在离子膜碱核心技术上,我省的东岳化工集团研制工作取得突破.当今在氯碱生产中的一些节能技术在我省氯碱生产中均被采用,如扩张阳极电解槽,活性阴极,改性石棉隔膜,三效顺流和三效逆流蒸发等.大部分生产装置采用了微机控制,部分企业的生产装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聚氯乙烯生产中,新建,扩建企业都采用了我国自行开发的大型聚合釜,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密闭入料,注水,热加料,微机控制,防粘釜技术等)已被广泛采用.寿光新龙电化在全国率先采用了干法乙炔替代湿法乙炔,具有良好的节能和环保效果.
    (二)存在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偏多,产能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7.7%,产能只占25.8%,有的地区同时并存有10个企业.二是产能扩张过快,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三是部分企业氯,碱不能自行平衡,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能耗仍然偏高.全省氯碱行业还有近40%的隔膜碱,蒸发,盐水,氢气,氯化氢合成等工序的余热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面临形势.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游产业需求大幅减少,造成烧碱,氯气,聚氯乙烯市场骤然下滑,致使氯碱企业开工率不足50%,整个行业进入低谷.二是环保压力较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生产成本还没有完全体现出环保治理成本和对社会应承担的成本,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会有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任务加重.
    在新的形势下,氯碱行业既面临着困难也存在发展机遇.氯碱在国民经济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展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国家采取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措施,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必将带动我国经济振兴和发展,造纸,纺织,冶金,建材等氯碱的主要下游行业将会走向复苏,对氯碱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氯碱工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原则.
    1.总量控制.优化布局,提高准入门槛,控制总量,淘汰落后.2.技术进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核心技术培育,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3.可持续发展.坚持氯碱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三)目标.到2011年,烧碱,聚氯乙烯产量分别保持在600万吨和200万吨以内.离子膜法烧碱比例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kg标煤和520kg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kg标煤和1080kg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准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改造现有装置.
    1.离子膜碱.采用大功率,高整流效率,高功率因数的晶闸管可控硅微机自控整流机组代替二极管整流装置;膜过滤代替传统的盐水精制方法,提高盐水质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提高离子膜使用寿命.
    2.隔膜碱.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加快用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以及小极距电极对电解槽改造;采用硅整流和整流-变电-有载调压"三合一"大功率硅整流器对整流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整流效率;加快蒸发,气体输送工艺装备改造,降低能耗;加强能量利用,提高控制水平.3.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采用干法乙炔发生技术,节能减排;加强氯乙烯回收,加快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大型聚合釜的应用,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复用率;开发生产多用途的改性聚氯乙烯产品.
    (二)加快氯碱下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离子膜产业化.
    氯系产品:氯甲烷,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乙酸氯,甲基氯硅烷,氯代异丙烷,氯代异丁烷,氯代环戊烷,环氧氯丙烷,氯化聚丙烯,氯代异氰脲酸类,氯化聚氯乙烯,氯化橡胶,氯化聚醚,聚偏氯乙烯等.
    氟材料:无机氟材料氟化铝,元素氟与特种含氟气体六氟化硫,六氟磷酸锂,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四氟化硫,三氟化氯,六氟化钨等,含氟织物整理剂与活性含氟染料,电子级高纯氟化氢和氟试剂以及特殊氟化物,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四氟丙醇,三氟丙醇,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酮,氟醚油,氟酯等,ODS替代品FC-32,HFC-125,HCFC-225,HFC-227,HFC-236,HFC-245,含氟醚,混合工质制冷剂等,含氟树脂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三氟氯乙烯,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膜,氟碳醇,可溶性聚四氟乙烯等,氟橡胶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的二元氟橡胶,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的四丙橡胶,氟硅橡胶,氟醚橡胶,氟涂料等,含氟纤维等.
    硅材料:甲基氯硅烷和苯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新工艺生产有机硅基础聚合物(HTV,RTV基胶),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等.
    氯提溴发展的溴系产品:阻燃剂中的十溴联苯醚,四溴双酚A,二溴苯酚等,农药中间体中的P-溴甲苯,m-苯氧基苯甲(乙)醛等,溴酸盐中的感光级溴化钾,溴化铵等,医药中间体中的2.4.6-三酸苯胺,N-丙(丁)基溴等,染料中间体中的2.4-二硝基-6-溴苯胺,溴氨酸等.
    以氢气为原料的双氧水,加氢精制产品;含氯农药和医药等精细化工产品和含氯中间体等;加快离子膜产业化.
    (三)培育一大集群和两大基地.
    1.黄河三角洲地区集群.充分发挥潍坊,滨州,东营原盐资源,港口资源,化工园区和企业基础优势,加快向化工园区聚集和企业间的整合,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的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岳化工为龙头,发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
    3.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基地.以万华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优势,做大做强MDI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TDI及后加工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实施一批重大改造项目.围绕培育一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优势产业基地,重点抓好一批大项目.主要是恒通化工40万吨离子膜替代25万吨隔膜,德州实华化工公司24万吨离子膜,30万吨PVC搬迁,齐鲁石化氯碱厂20万吨离子膜替代隔膜,金岭化工公司60万吨离子膜扩建,10万吨有机硅,东岳化工8万吨甲烷氯化物,潍坊亚星化工公司18万吨离子膜烧碱和7万吨氯化聚乙烯,蓝星东大30万吨环氧丙烷,25万吨环氧乙烷等.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等量淘汰原则,严格控制新增生产能力,一般不再新建生产企业.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向海盐,岩盐产区聚集.鼓励企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改造现有隔膜法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加强与煤,油制烯烃的结合,改变聚氯乙烯原料路线,以烯烃代替电石,减少聚氯乙烯生产中电石的使用量.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多方位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加快发展下游产品.围绕氯碱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氯碱下游产品.积极拓展烧碱,氯气,氢气的应用领域,发展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产业配套,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助剂与催化剂等配套产业.
    (四)坚持集约式发展.围绕一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优势产业基地的培育,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区域性的上下游结合和氯碱企业之间的整合,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氯碱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山东省农药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农药工业协会
    农药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对食品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现代农药已超出传统农药的概念,不仅用于传统的农林牧渔等农业领域,也用于卫生,建筑,交通,军事等非农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农药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产量,出口量均位于国内前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我省农药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形势
    (一)生产经营情况.
    1.总体情况.我省是全国农药生产大省,农药生产企业数仅次于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农药定点企业265家,其中原药定点生产企业66家,制剂定点生产企业199家,全省除枣庄和莱芜外,其余15个设区市均有农药生产企业,其中以济南,潍坊,青岛,烟台,济宁和淄博的农药生产企业居多.
    (1)农药原药生产销售情况.统计的55家农药骨干企业,2008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34.32亿元,同比增长42.3%;产量折百19.41万吨,同比增长15.3%;销售收入131.67亿元,同比增长52.2%;利润12.83亿元,同比增长138.6%;利税14.79亿元,同比增长122.1%;产成品库存8.23亿元,同比下降3.1%;应收账款8.35亿元,同比增长3.7%.原药企业自用5.46万吨,同比下降2.1%;国内销售7.2万吨,同比增长5.7%.
    (2)原药品种分布及产品结构情况.2008年,统计企业共生产杀虫剂5.92万吨,占总产量的30.5%;除草剂13.22万吨,占总产量的68.1%;杀菌剂2500吨,占总产量的1.3%;杀鼠剂227吨,占总产量的0.13%;植物生长调节剂30.5吨,占总产量的0.016%.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三者的比例为31:68:1,比2007年的48:50:2有了较大变化.
    统计企业共生产91个原药品种,其中杀虫剂39个,除草剂32个,杀菌剂16个,杀鼠剂1个,植物生长调节剂3个.
    (3)农药原药出口情况.2008年,全省共有29个农药原药出口企业,出口55个农药品种.其中:杀虫剂24个,共计1.02吨;除草剂25个,共计5.70万吨;杀菌剂5个,共计1053吨;杀鼠剂1个,共计224吨.出口量6.85万吨,同比增长70.1%,出口原药占总产量的35.3%;出口创汇10.6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7%.
    2.工艺技术与装备.基本上采用间歇式单元反应,自动化控制程度较低,仅有山东潍坊润丰,山东华阳科技,山东侨昌化学,山东滨农科技,山东田丰生物等公司在部分原药生产装置上采用了自动化控制.农药制剂包装基本上采用了自动包装机.总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基本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之上,生产能力较大的几大类农药产品的生产工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仍然是以过专利保护期的仿制产品为主,也有少数几个没有专利保护的仿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品种只有1个,尚未形成生产规模.
    全行业具有行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储备的农药原药专利产品4个,储备的农药原药仿制国外产品20多个.
    3.品牌建设.自从2006年农药开始列入中国名牌产品目录开始,我省已获得3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分别是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成"牌拟除虫菊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华阳"牌拟除虫菊酯,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侨昌"牌乙草胺,有10家企业的14个品牌的农药产品获得山东名牌称号.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尔"商标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有14家企业的16个注册商标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1.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虽然除草剂与杀虫剂的比例接近7:3,但杀菌剂产品品种少,生产能力小,所占比例小,仅占总产量的1%—2%;水果蔬菜用杀菌剂,杀线虫剂,病毒抑制剂产品少.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用药和种子处理剂,非农业用药少.
    2.企业结构不合理.农药企业有265家,但企业规模偏小;加工企业太多,产品不具有特色,自动化生产程度和现场管理水平较低.3.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能力不强.虽为农药大省,但在农药科研开发方面不超前,人才过于分散,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开发较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较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面临的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7月份开始,国内农药原药进入淡季,一些依赖出口的企业订单大大减少,有些国外公司甚至撤销了订单,不少原药生产企业库存量上升,许多企业被迫提前停产,山东农药企业出现了近几年来同期开工率最低的状况.同时,产品价格大幅度持续下跌,个别产品价格跌幅达80%,前期生产的库存产品,价值严重缩水,许多企业因此出现亏损,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农药行业规划为指导,坚定信心,化危为机,着眼未来,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清洁文明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农药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原则.
    1.搞好环境保护.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妥善处理"三废",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强化环保监督,确保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2.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杀虫剂,稳定发展除草剂,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及杀菌剂和非农业用药新品种,着力做大重点产品.
    3.加快企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重点扶持有活力的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加快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鼓励跨地区跨行业整合重组,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逐步淘汰生产条件差,产品和技术落后的小企业.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药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步伐,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国际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目标.到2011年底,我省农药及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
    三,发展重点
    (一)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水果蔬菜用杀菌剂,杀线虫剂,病毒抑制剂产品,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用药和种子处理剂,非农业用药,稳步发展除草剂,适度保持杀虫剂老品种的生产能力,以预防突发重大病虫害事件.
    1.做大六类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吡虫啉,啶虫脒等烟碱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类生物杀虫剂,以及草甘膦,百草枯,三氮苯类除草剂和酰胺类除草剂.
    2.实施11个重大项目.
    (1)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S-异丙甲草胺原药,年产200吨甲基磺草酮,年产500吨吡唑嘧菌酯.
    (2)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吨除草剂吡草醚原药和年产2500吨2%悬浮剂,年产2000吨除草剂灭草松原药和年产4200吨48%水剂.
    (3)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啶虫脒.
    (4)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00吨溴嘧草醚(专利产品)原药和2500吨制剂,年产1000吨吡氟菌酯(专利产品)原药和6500吨制剂.
    (5)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多杀菌素,醚菌酯.
    (6)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吡虫啉.
    (7)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高效氟吡甲禾灵.
    (8)乳山韩威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多抗霉素,春雷霉素.
    (9)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戊唑醇.
    (10)山东胜邦鲁南农药有限公司甲乙基辛硫磷(专利产品).
    (11)招远三联化工厂丙环唑.3.淘汰落后产品及工艺.重点是消减高毒,高残留的杀虫剂品种,淘汰手工包装工艺,全部采用自动包装工艺.
    (二)调整企业结构.一是鼓励大型农药生产企业跨省跨地区合作,主要面向东北和华南地区部分省区整合生产要素,加快跨区域发展.二是培育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滨农科技有限公司,侨昌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阳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霸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加快建设国家农药北方工业园(潍坊).四是培植以潍坊润丰化工,济南绿霸化学品为基础的除草剂,以中农联合生物,青岛海利尔集团为基础的杀虫剂,以滨农科技,侨昌化学,京博农化,先达化工为基础的除草剂,以齐发药业,胜利生物,平原志诚为基础的生物农药,以青岛瀚生,青岛海利尔为基础的制剂加工等5大农药产业集群.
    (三)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一是采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改造农药生产工艺和装置,提高产品回收率,减少"三废"排放.二是建设"三废"处理设施,搞好"三废"收集处理,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研发生产少排放或无排放农药新品种,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四)开展品牌建设和信用等级评定.继续把争创名牌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到2011年,争取再创国家名牌3个,山东名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8个.扶持企业参加权威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争取到2011年我省"A"级以上农药企业达到30家.扶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继续鼓励农药出口和在国外设立农药生产销售分支机构.鼓励企业稳定扩大国内农药市场,扩大农药应用领域.鼓励企业开发非农业用药市场.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农药研究所的支撑作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二)加快调整企业结构.建立中小农药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联合重组.鼓励大型优势企业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提高与国外企业集团的抗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安全环保,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的企业的整顿力度,提高企业信誉度.
    (三)加强化工园区建设.按国家关于危化品企业进园区的要求,我省已经建立了农药专业园区———国家农药北方工业园.鼓励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国内外企业进园投资,加快园区建设.有关部门对进园建设项目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尽快把园区做大做强.
    (四)大力开拓市场.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开拓国际国内新市场,延伸产业链,抓好流通环节工作,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开拓卫生用药,城市绿化和园林用药,工业产品用药等新的农药应用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农药市场空间.
    (五)促信息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型数字化化工企业,为工业技术改造提供信息化支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山东省化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化肥工业协会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2008年以来,化肥行业前期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后期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销售不畅,开工率不足,生产大起大落,产量增幅明显回落,结束了长达5年的高速增长.为促进化肥工业稳定发展,确保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到2008年底,我省氮肥企业有49个,其中以尿素为主导产品的26个,以碳酸氢铵等为主导产品的23个.氮肥行业具有合成氨966.5万吨,尿素1079万吨,碳酸氢铵433万吨,硝酸70万吨,甲醇303.5万吨,余热发电69.85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甲酸,有机胺,三聚氰胺,双氧水等氨和甲醇的衍生产品也初具规模,占据国内市场一定份额.2008年全省生产合成氨669万吨,氮肥493万吨,尿素419万吨(折纯),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磷肥行业具有磷铵生产能力102万吨,硫基三元肥生产能力503万吨,硫酸371.5万吨.我省在缺少硫,磷资源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98.77亿元,利税80.06亿元.
    1.培植了一批重点企业.山东鲁西化工集团,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8个企业名列全国合成氨产量50强企业;山东鲁西化工集团,山东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兖矿集团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10个企业名列全国尿素产量50强企业.
    2.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我省化肥行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1个.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的"峄山"牌尿素,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友谊"牌尿素,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的"鲁北"牌磷酸二铵和三元复合肥,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鲁西"牌三元肥,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艳阳天"牌三元复合肥5家企业的6种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金浪"牌尿素,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鲁西"牌尿素,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春旺"牌尿素,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彩云牌"尿素,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东方"牌复合肥料等14家企业的32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化肥行业具有省,市级技术中心10个,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该中心在消化吸收德士古气化技术基础上,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自主开发了四喷咀水煤浆气化技术,并已在华鲁恒升,国泰等企业成功应用.鲁北化工的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红日集团的低温转化氯化钾生产硫基三元肥技术开发应用等项目对全国化肥行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骨干化肥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08年我省合成氨产品综合能耗为1404千克标煤/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0千克标煤/吨.全省氮肥企业普遍采用了联产甲醇同时净化氨原料气的双甲工艺,造气炉渣,余热发电等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尿素企业采用深度水解技术,降低氨氮同时回收了尿素.化肥行业采取了多项"三废"治理措施,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沿淮及南水北调流域企业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目前,全省尿素和三元复合肥产能供大于求,高浓度磷肥有一定量的市场缺口;我省化肥工业生产装置基本是多套装置的叠加,单体设备偏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与国内大型集团抗衡.
    2.原料对外依存度高.我省氮肥企业生产原料用煤全部来自省外,每年需从山西晋城,阳泉等地运进煤炭上千万吨,承受巨大运输压力,还要向当地交纳资源出境费,提高了我省化肥成本.磷复肥所需磷矿我省资源稀缺,主要靠云,贵,鄂等地供应.
    3.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压力较大.我省化肥企业虽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是与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大型装置相比,差距还很明显.省内企业之间在能源,物耗等方面也不平衡,改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4.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任重道远.目前,由于农民对科学施肥的认识不够,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氮肥的实际利用率一般在30%左右,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减轻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变因施肥比例不合理造成农作物的品质下降等是全省化肥生产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面临的形势.随着国内骨干化肥企业产能的扩张,以及煤化工项目内大型合成氨,甲醇装置在西部煤炭产地开工建设,国家扶持的超大型磷复肥项目在云,贵,鄂磷矿基地建成投产,化肥产业在原料供应,市场格局,营销体制,资本结构等方面的整合日趋加快.全省化肥产业一方面产能过剩,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骨干企业单系列规模普遍偏低,还需要进行原料和节能等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加快产业调整,振兴化肥行业是紧迫的,必然的选择.
    1.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缺乏原料优势.无论是氮肥的原料煤炭,天然气,还是磷肥的原料磷矿石,硫铁矿,我省都十分缺乏.近几年大量资金雄厚的企业集团到西部资源产地投资建厂,对我省化肥乃至煤化工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是缺乏资金优势.我省化肥工业是从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单体企业实力较弱,尚不具备持资外出购买矿山和企业外延发展的能力,也难以吸引外资.
    2.具有的优势.一是拥有发展化肥乃至煤化工产业必不可少的人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人才,环境,运输,水源等附加成本很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资源优势,甚至最终在市场上不占优势.我省化肥只要搞好战略定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去争取资源,并且让资源比在原产地发挥更好的作用.晋城煤业,阳煤集团与我省化肥企业的合作就是例证.二是具有良好的化肥区位优势.我省地处化肥市场的中心区域,本地市场容量巨大,而煤炭,磷矿的产地往往远离化肥市场,装置建设在资源产区的化肥运输成本与我省化肥企业运煤成本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现有企业,严格控制总产能,以内涵发展为主,突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原料路线,动力,产品结构"三项调整"和"节能,环保,安全"三项改造;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引导科学施肥和缓控施肥发展,推动我省由化肥大省向化肥强省跨越.
    (二)原则.
    1.应对当前危机与促进产业调整振兴相结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对化肥生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测土施肥和配方施肥等措施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加快现有装置的改造以降低成本,加快发展非肥产业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
    2.淘汰落后产能与做强骨干企业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加大对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做大做强.
    3.加快技术进步与推进产业整合相结合.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骨干企业的培育为依托,加快集群内企业在资源,人才,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整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同研发共性关键技术,以产业的整合带动技术进步.
    (三)目标.到2011年,高浓度肥比重达到96%以上,缓控释肥比重达到20%左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居全国先进水平.氮肥行业20%的原料立足省内,原料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产业集群得到推进,行业集中度提高,产业布局得到优化.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1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实施氮肥生产原料路线改造.积极借鉴兖矿鲁南和德州华鲁恒升成功改造原料路线的好经验,重点支持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峄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宁恒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立足国内采用先进成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干粉煤加压气化炉,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等技术进行生产原料路线改造,使我省氮肥原料结构的20%改为烟煤气化,就地取材,每年可减少从山西运煤250万吨,降低对山西无烟煤的依赖.
    (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推广炉体改造,高效风机,自动加煤,油压微机自控,高效除尘,静电除焦油,吹风气回收利用,型煤生产与应用等造气综合节能,余热发电,低压合成,醇烃净化,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变压吸附脱碳,涡轮机组回收动力,变换系统提压,机泵变频调速等合成氨生产节电,低温甲醇洗,液氮洗新型原料气净化,双低压醇氨联产,CO2
    气提尿素合成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采用新型氨醇合成塔内件,醇氨分离器等高效换热设备和高效精脱硫剂等,降低氮肥能耗和成本.推广氨法锅炉烟气脱硫,膜集成处理氨氮废水等技术,加大氮肥生产污水的治理力度,实现污水零排放.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氢气,磷石膏等排放物,重点实施山东鲁西化工集团的尿素联产甲醇等15个骨干企业的23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化肥生产企业适度延伸产品链条,生产甲醛,甲酸,乙酸,二甲醚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加快新型肥料开发.鼓励化肥生产企业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和氨基酸螯合肥料等新技术和化肥新品种.重点支持施可丰,金正大继续搞好新型缓控释肥品种及稳定性肥料开发,大力推广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建成拥有年产百万吨级能力的新型肥料生产和研发基地.支持金沂蒙集团加快控释肥产业化和内质型缓释肥料在水田作物上的应用开发.支持禹城中农润田公司在成功生产并应用多肽尿素的基础上,开发含有机酶—辅酶多肽系列肥,扩大多肽尿素生产能力及生产厂点.支持山东春雨集团扩大氨基酸螯合型缓控释肥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加快发展糟卤肥等以工农业生产废弃物为添加剂的缓控释肥.支持明水大化集团提高硫包膜控释尿素生产水平,加强测土施肥和配方施肥,搞好对不同地域土壤特性,植物特性配置各种含量的专用控释肥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五)着力打造五大化肥产业集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五大化肥产业集群.五大化肥产业集群涵盖19个氮,磷肥企业和4个新型肥料企业;合成氨生产能力766万吨,占全省产能的79.26%;尿素972万吨,占全省产能90.08%;磷肥71万吨,占全省产能69.6%;三元肥375万吨,占全省产能74.5%.分别是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德州,滨州),主要包括山东华鲁恒升,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鲁北化工;鲁西地区产业集群(聊城,泰安),主要包括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阿斯德;鲁南地区产业集群(济宁,枣庄,临沂),主要包括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鲁中地区产业集群(潍坊,济南,青岛),主要包括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临沂),主要包括施可丰集团,金正大集团,金沂蒙,红日阿康,春雨集团.
    四,政策措施
    (一)严格控制化肥总量.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煤化工发展的产业政策,切实加强化肥项目建设管理,从严控制氮肥,三元复合肥等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实施化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审查制度,凡高于省规定标准的,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准核准或备案.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现有化肥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适当淘汰落后产能,让一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较大,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退出化肥市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培植重点骨干企业.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争取在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上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推进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有限公司,济南明水大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平原化肥有限公司8家企业的产业整合,通过产能置换,逐步提高单系列装置的生产规模,做强我省化肥企业,提升化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大力开拓市场.借助"工商联手",继续巩固稳定省内市场,确保销售链不断,省内市场不丢.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开发高效缓释,专用肥料等新兴市场.同时,引导企业适量出口,拓展国际市场.
    (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发挥我省化肥行业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以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搞好化肥行业生产技术和后续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落实国务院"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化肥企业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努力扩大产学研合作领域;在继续搞好科技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在创新人才方面的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为技术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实施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改造,提升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始终保持我省化肥工业生产技术和装置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加快发展缓控释肥.加大扶持力度,在重大产业化专项,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支持缓控释肥料企业生产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骨干化肥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生产缓控释肥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缓控释肥配套材料,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强化技术创新,搭建缓控释肥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生产,销售,测土肥料配方,植物肥料配方网络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销售,促进缓控释肥产业发展.
    (六)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山东省地方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炼油化工协会
    山东地方炼油化工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成品油产量,重交沥青,石油焦,丙烯,聚丙烯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对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我省地方炼化产业也遇到了冲击,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考验.为加快我省地方炼化工业振兴调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
    (一)基本情况.自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结束后,我省经清理整顿保留的地方炼油企业共有21家.截至2008年底,全行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56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催裂化能力1731万吨,沥青能力800万吨,焦化能力1600万吨,加氢装置能力1300万吨,气体分离310万吨,MTBE装置60万吨,重整装置80万吨,聚丙烯31万吨,已形成了装置基本配套,产品品种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有多个产品立足市场,如汽油,柴油,石油焦,液化气,重交沥青,丙烯,聚丙烯,甲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等.2008年,全省地方炼油企业加工原油及燃料油2290万吨,生产汽油325万吨,柴油648万吨,重交沥青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29亿元,利税48亿元,利润7亿元,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18%,-37%和-77%.
    我省地方炼化企业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化工集团采用不同的形式与地方炼油企业合作.如中国化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对地方炼油企业采取了整体收购或参股控股的方式,涉足石油化工业的中下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在山东加大了收购重组的力度.截止到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在我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地方炼化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山东中海石化有限公司.大企业集团对我省地方炼化企业兼并重组后,目前我省非央企控股炼化企业还有13家.
    目前全省21家炼化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有6家企业,分别是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金诚石化集团,昌邑石化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的有6家企业,分别是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海科化工集团,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其余企业销售收入在10-50亿元之间.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原料油问题.地方炼油企业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加之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主要靠进口燃料油维持生产.二是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我省地方炼油企业没有成品油市场销售权,销售渠道不畅通.三是税费改革的影响.燃油消费税改革使我省地方炼化企业税负大幅度增加.四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产业链条短,石化产品单一而且占比偏低,深加工能力弱,竞争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上半年整个行业运行总体基本平稳.自8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快速回落,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降到50美元/桶左右,但2008年8月份以前地方炼油企业用的全部是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价原料油,导致炼油成本居高不下,而成品油价格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从市场需求看,油品属于刚性消费产品,受经济景气指数影响较小,需求仍将适当增长.作为基础原料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将会由冷变暖.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批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为石化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对石化行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优化产业布局,培植骨干企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开拓产品市场,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实现山东地方炼化行业新发展,新突破.
    (二)原则.
    1.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原则.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2.当前与长远结合原则.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拓市场,保发展,调结构.
    3.技术进步原则.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品种.
    4.集聚发展原则.走聚集式发展路子,加快产业园区和大企业集团建设,拉长产业链条.
    5.国际化原则.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
    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统一起来,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
    (三)目标.到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1950亿元,年均增速24%,实现年利税135亿元;加氢精制能力1670万吨,经加氢精制的汽,柴油全部达到国Ⅲ国Ⅳ标准,优质成品油占比达到70%以上;醋酸仲丁酯,甲缩醛,丙烯酸及酯,苯乙烯,甲乙酮等高端产品占比达到30%.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原料油基本实现管道化运输.成品油销售网络基本形成,直供渠道畅通.石化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的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加快炼化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成品油产出率.
    1.继续围绕炼油主业,重点提高原油二次,三次加工能力.选择地域条件好的企业,加强现有一次加工能力的相互配套,重点发展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海科化工集团,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滨化集团,金诚石化,东明石化,潍坊弘润,昌邑石化等重点企业集团.发挥地域优势,加强重点企业间的配套协作,避免企业各自配套加氢精制,催化裂解等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提高互供率.
    2.降低汽油烯烃含量,提高油品质量.积极采用催化轻汽油醚化,催化汽油异构化,加氢脱硫和催化柴油加氢脱硫等先进技术,重油催化裂化技术,适应进口含硫含酸原油需要的配套加工技术(渣油加氢和硫回收技术),高档润滑油生产技术等,实现汽,柴油的精制化,清洁化,沥青的名牌化,石油焦的高端化.
    (二)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拉长石化产业链条.
    1.采用以常压重油为原料(CPI技术)和以蜡油为原料(DCC技术),建设大型催化装置,配套大型气体分离装置,生产乙烯,丙烯,丁烯等产品.以乙烯为原料发展乙二醇,环氧丙烷,苯乙烯等产品,在恒源石化和正和集团分别建设规模6万吨和10万吨苯乙烯装置;以丙烯为原料发展聚丙烯,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环氧丙烷,丙酮,苯酚等产品;在潍坊弘润石化和正和集团建设规模分别为20万吨聚丙烯,6万吨甲乙酮,6万吨丁二醇和24万吨丙烯酸,36万吨丙烯酸酯,5万吨精丙烯酸项目;以催化裂化后的碳四馏分为原料,醚化后直接分离生产丁烯和异丁烯,以丁烯为原料发展顺丁橡胶,丁苯橡胶等合成橡胶,以异丁烯生产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汽油添加剂为原料,发展高辛烷值汽油;同时催化裂解后的碳五馏分醚化生产甲基叔戊基醚(TAME),用于发展无铅,含氧及高辛烷值新配方汽油的理想含氧化合物.
    2.采用以重油混合少量石脑油,液化气为原料,重点发展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分别在正和集团和滨化集团建设规模为50万吨和30万吨石脑油轻烃改质装置.以三苯为原料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和涂料等产品;以对二甲苯为原料发展对苯二甲酸及其下游产品聚酯切片(PET)并向化纤延伸;以邻二甲苯为原料发展苯酐及其下游增塑剂产品,在利华益集团建设8万吨苯酐,20万吨增塑剂装置,配套22.5万吨丁辛醇和4万吨新戊二醇项目.
    3.气体分离装置提取三烯后,以剩余的混合碳四组分为原料,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和涂料等产品,在垦利石化建设一期规模为5万吨醋酸仲丁酯和10万吨甲缩醛装置.
    4.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用聚碳酸酯等功能性产品和原料,汽车机械产业用聚丙烯树脂,硅橡胶,硅树脂,丁基橡胶,异戊橡胶,聚甲醛等结构性材料和产品,轻工纺织产业用己内酰胺,聚苯硫醚等差别化和专用产品及原料.
    (三)加快石化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炼油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推动行业"抱团取暖".加快推进滨州石化园区和滨化集团公司,京博石化,东明石化园区和东明石化集团公司,东营石化园区和正和集团,利华益集团及垦利石化,淄博石化园区和金诚石化集团,潍坊石化园区和潍坊弘润石化,昌邑石化,寿光联盟石化,日照石化园区和石大科技集团等石化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四)发展高效现代物流服务业,建设供运销一体化的石化物流链.
    1.加快我省地方炼油企业输油管道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原油,成品油输送能力,改变原油,成品油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不畅通的局面.争取3年内形成以三条主管线为骨架,支线辐射全省地炼企业的较为发达的输油管网构架,年输送能力4500万吨.在建的日照至东明管线:由中石油与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起点为日照岚山港,终点为菏泽市东明县,途经临沂,济宁,菏泽市,管道全长约446公里,管道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日照至东明段管道,年输送量为1000万吨;二期工程扩建日照至东明段管道,年输送量达到2000万吨.黄岛至潍坊管线:由潍坊滨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起点自青岛市黄岛区青岛港油港分公司码头,终点至潍坊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管道全长200公里,年输送能力1500万吨.烟台至淄博管线:由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与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起点自烟台港西港区,终点为淄博市,线路总长约490公里,设计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
    2.建设供运销一体化的石化物流链.加大公用设施建设投入(如原料油,成品油的中转储运设施),加强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利用现代物流理念与手段,用公用设施和相关经营资质为载体,采取参股,控股或收购的方式,将地方炼油企业与民营加油站或批发商以资产(或资金)为纽带紧密联系起来,成立省管石化物流运营载体,建设供运销一体化的石化物流链.
    五,政策措施
    (一)加快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以石化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的技术创新工作,打造正和石化园区的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利华益石化园区的苯酐,增塑剂和丁辛醇,垦利石化园区的甲缩醛和醋酸仲丁酯,滨州滨化石化园区的环氧丙烷,潍坊弘润石化园区的大型聚丙烯和丁辛醇等创新型石化工业园区和技术创新项目.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提高油品质量和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筛选一批有市场,水平高,效益好的石化项目,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对在建项目要加大实施力度,各地和各部门要强化调度和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新开工项目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打造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支持达到环保要求和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严格按照山东省能耗限额标准,尽快选择一批优势项目,布局于临海临港,按照园区化规划发展,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将中海油为依托的东营临港石化产业园,潍坊滨海石化产业园,日照临港石化产业园,打造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临港产业园区.
    (四)整合地方炼油企业,加快集团化发展.鼓励与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根据山东地方炼油企业多,规模大,整体势力强的特点,推进组建"山东省石化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化发展的优势,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组织和协调.集中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模优势项目,加快推进地炼企业整体发展步伐.
    (五)积极扩大成品油市场营销.加快建立完善的地炼企业成品油市场营销体系,有效调控成品油市场供应.重点开发省内外经营批发的直供单位和省内社会批发零售加油站(可供全省7000多个民营加油站油品),建立油品直接销售和物流运营协调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炼油企业无终端用户的问题.
    (六)加强协调服务,落实各项财税政策.一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增加原油配置计划和进口原油资质.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我省原油计划指标,放开对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我省1000万吨原油/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指标.二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三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四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五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石化工业协会 省橡胶行业协会
    轮胎制造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其生产能力,产量,科研开发能力多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近几年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汽车工业,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及机械制造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我省轮胎工业正处于向轮胎强省跨越的关键阶段.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省轮胎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严峻形势,同时也为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创新带来机遇.为积极应对危机,加快轮胎行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轮胎企业400余家,其中子午线轮胎企业22家.生产能力2.3亿条,产量2.04亿条,同比增长7.5%,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生产全钢载重子午胎3150万条,增长25%,半钢子午胎4200万条,增长27.5%.产品结构有所优化.子午化率达到36%,其中,高性能子午胎已达到40%.我省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及主要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美国DOT和欧洲ECE标准.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品牌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拥有中国名牌13个,其中子午线轮胎5个,摩托车胎3个,全国驰名商标4个.省名牌16个.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16个,即玲珑,三角,成山,双星,赛轮,黄海,盛泰,兴源,金宇,永泰,恒丰,三泰,银宝,万达,时风,陆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4个,即玲珑,三角,成山,双星;超过100亿元的有2个,即玲珑,三角.轮胎翻新工作不断加强,提高了翻新率和翻新次数,提高了轮胎综合行驶里程;加大了废橡胶再生利用和节能减排力度,规模以上的轮胎企业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轮胎生产装备,助剂,炭黑,骨架材料等配套原料发展较快,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大企业的规模与世界跨国公司差距较大,中小企业差距更大.
    2.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中,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产量少.
    3.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是高水平人才缺乏,重大课题难于实施;二是技术创新投资少;三是创新设备弱,缺少必要的试验设施,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
    4.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缺乏创新和合作共赢的机制.
    (三)面临形势.
    1.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减速,汽车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对轮胎需求减少,轮胎生产企业产量下降,库存上升.2.国际轮胎巨头纷纷在国内扩张,建设生产基地,外资品牌不断涌入,对我省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造成了巨大压力.3.企业库存天然橡胶等高价材料较多,增加了企业成本.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信心,化危为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坚持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知名品牌,发挥骨干优势,推动重组联合,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市场营销能力,促进轮胎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稳定老市场,开拓新市场,让利不让市场,保本不丢客户;确保质量,按期交货,把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新胎订单逐步回升,不断扩大我省轮胎工业市场份额.
    2.技术进步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培育,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开发力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国际化原则.积极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的性能与价格比,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覆盖率.
    4.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企业培育,改造步伐,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重组,壮大轮胎企业规模,膨胀轮胎产业集群,提升轮胎行业层次,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核算生产经营成本,防止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把轮胎工业发展与安全节能,环境保护,企业追求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轮胎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到2011年,全省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达到1.5亿条,其中全钢载重子午胎5000万条,半钢子午胎1亿条,高性能子午胎全钢载重胎占60%,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137亿元,其中利润8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24亿元.轮胎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出口达50%以上.轮胎装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以上,省内装备配套率达到50%左右.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0个,其中过100亿元的5个.培育一批为大企业和支柱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争取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其中国家级5个),行业技术中心2个,创建中国名牌6个.
    三,发展重点
    (一)发展6大类产品.
    1.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改进设计,逐步形成公制无内胎轮胎系列产品和完整的配套技术,发展系列化产品.提高轮胎翻新率和翻新次数,增加综合行驶里程,提高轮胎经济性,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寿命.
    2.半钢子午线轮胎.着力开发多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轿车子午胎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提高起动性能,制动性能和侧弯性能,增强安全,舒适性能.积极发展可监测充气压力,行驶中温度变化以及安全状态报警的功能轮胎,绿色节能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最大限度减少磨损微尘,使用无害配合剂的环保型轮胎.努力提高综合行驶里程,延长轮胎寿命,扩大高端产品产量.
    3.工程子午线轮胎.在生产技术,装备,材料配套等方面继续攻关,配备完备的检测仪器,提高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积极发展巨型工程子午胎.
    4.翻新轮胎.依托新胎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轮胎翻新行业,提高翻新轮胎比重.提高轮胎翻新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改善翻新轮胎外观质量,增强可靠性能,提高性价比.5.机械装备.加快轮胎生产及检测设备的研发,提质量,上水平,增品种.提高密炼机及上辅机,压延机,子午胎成型机,钢丝裁断机,硫化机,模具及检测仪器的市场占有率.6.橡胶及主要原材料.着力发展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子午胎用炭黑,骨架材料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提高轮胎产业配套能力.
    (二)培育3大产业集群.
    1.半岛地区集群.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半岛地区轮胎生产传统优势,扩大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等中国名牌轮胎效应.依托我省轮胎行业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库珀公司和高校软控公司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力量,推进企业整合,打造世界品牌,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轮胎生产聚集地.
    2.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起点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充分利用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原材料较齐全的条件,加强企业在资本,生产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建设新兴的轮胎产业集群.
    3.鲁西南橡胶助剂生产集群.在现有橡胶助剂生产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提高助剂的科技含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发展成国内重要的橡胶助剂生产集群.
    (三)培育7个大型企业集团,创建2个世界知名品牌,2个国家知名品牌和一批山东省知名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西水,金宇等企业稳定市场,闯过难关.在此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品种规格,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单厂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能力,单厂规模达到2000万条以上,部分达到4000万条以上.瞄准世界轮胎三巨头的标准,逐步把玲珑,三角培育成世界级知名品牌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品牌知名度上,与三巨头相媲美.盛泰,金宇培育成中国知名品牌,并创建一批省级知名品牌.
    (四)实施10项重大项目.选择一批成长性强,带动力大,影响范围广,对整个行业的调整振兴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集中各种资源要素,加大资金投入,抓好项目建设.
    1.半钢子午胎:玲珑集团1500万条高性能轿车胎,金宇集团1500万条高性能胎,赛轮公司1000万条高性能胎,三角集团800万轿车,轮卡高性能胎.
    2.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双星110万条高性能胎,玲珑100万条高性能胎,三角200万条高性能胎.
    3.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三角集团1万条.
    4.轮胎试验场:玲珑轮胎试验场(包括室内和室外场地和服务设施),赛轮轮胎试验场.5.生产装备:高校软控数字化密炼系统,内衬层挤出压延和裁断线,全钢成型线,巨型全钢子午胎成型系统,群控液压硫化系统和网络化成品检测线.
    四,政策措施
    (一)实施市场全球化战略,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加快企业营销能力建设.通过网络系统建设,区域市场服务中心和工程师服务团队建设等形式,巩固国内外市场;通过对当地气候,交通运输特点的研究,开发因地制宜的轮胎新产品,扩大东北,内蒙等国内市场和北美,欧洲,印度,中东等国外市场;促进轮胎骨干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构建全球性销售与服务网络系统,逐步实现产品在国内外的代理或总代理销售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市场行业合作形式,联合应对国际反倾销;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要积极为轮胎企业提供销售网络建设和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销环境.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鼓励发展环保型绿色轮胎,工程子午胎,拖拉机子午胎和航空子午胎等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和设备;限制发展斜交轮胎和力车胎,禁止新建斜交胎项目;逐步淘汰年产50万套以下的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炭黑生产线.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备案轮胎建设项目时,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同时要充分考虑产业布局的优化,从严控制新布点建设项目,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上水平,形成经济规模.
    (三)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全省轮胎行业技术联盟和技术中心,搭建完善的轮胎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建设轮胎试验场.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的作用,多层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四)加快信息化与轮胎业融合,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轮胎工业.密切追踪轮胎生产自动化,轮胎产品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轮胎行业信息化步伐.从产品研发手段,生产过程自动化,产业链管理,物流和市场,人员培训,产品溯源管理等六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要充分发挥青岛高校软控有限公司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和数字化装备制造优势,加大轮胎企业管控网络系统研发力度,实现RFID(射频识别)技术,生产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赛轮子午线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层次和水平,为全行业信息化改造树立典型示范.发挥技术推广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传统子午线轮胎生产线的嫁接改造,用信息化带动轮胎产业升级换代,争取骨干企业普遍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保持我省轮胎行业全国领先地位.
    (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围绕三大产业集群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搞好规划定位,从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要素配套,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集中开展工作.大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品牌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配套,适应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趋势,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骨架材料等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各级质监,检验检疫部门要和企业共同做好标准化工作,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培育区域性产业品牌.支持以重点企业集团为龙头,在国内外发展橡胶种植园,建设橡胶加工厂和天然橡胶生产供应基地.高度重视轮胎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质量和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促进轮胎产业集约化发展.
    (六)加强废旧轮胎回收再制造,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完善政策法规,尽快建立废旧轮胎回收网络体系,提高轮胎翻新和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水平.支持轮胎回收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实现废旧轮胎高质化利用.鼓励轮胎生产企业定点回收旧轮胎和再制造,加强废轮胎回收工作,规范回收市场秩序,支持再生胶企业发展,有效处理废轮胎,促进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
    (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轮胎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山东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食品工业协会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行业门类多,产业链条长,市场化程度高,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十五"以来,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在提高全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原辅材料及生产成本上升,"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我省食品企业特别是出口食品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为更好地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全省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43.45亿元,实现利税657.36亿元,利润421.03亿元,出口交货值989.19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2.7%,10.22%,10.97%和14.06%.食用植物油,水产品加工,肉禽加工,果蔬加工,淀粉及淀粉糖,速冻调理食品,味精及谷氨酸,柠檬酸,黄原胶,啤酒,葡萄酒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及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等,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有6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412个产品获得山东名牌,40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446件商标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28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4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通过技术改造,我省粮油,肉类,乳品,果蔬加工,淀粉糖,味精,啤酒,葡萄酒,饮料等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全省食品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省食品工业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农副食品加工约占全省的70%,而食品制造业仅占18%,产品同质化,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等问题也很突出,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不高.全省中小食品企业占全省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企业总数的90%以上,小企业存在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生产许可门槛低和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能力较弱,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隐患.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省食品企业科技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较低,企业管理与市场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出口食品贴牌比例较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增幅下降,国内需求不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我省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一是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产品产量下降.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30%,增幅比2007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特别是进入2008年10月以来,乳制品,食用植物油,味精,酱油,白酒,果汁等部分重点产品产量出现了负增长.二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经济效益下滑.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有300户亏损,亏损总额为9.81亿元,同比增亏3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亏损额达5.49亿元,同比增亏119%;食品制造业亏损额2.29亿元,同比增亏37.75%.三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增幅下滑.进入2008年10月以来,受外需明显下降的影响,10月食品交货值同比增长8.52%,11月增长11.65%,12月份增长9.21%,比2008年同期增幅下降5-8个百分点.四是优势地位减弱,面临省外竞争压力加大.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充分发挥原料,能源,劳动力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和税收政策优惠等优势,发展较快,我省也有一些大企业处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五是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目前,虽然食品原料,能源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受外需下降,内需不旺等因素影响,企业市场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量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下降,部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只能微利或保本生产,甚至亏损.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出口食品企业出现了半停产,停产状况.
    尽管当前影响食品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但是我省食品工业仍具有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当前国家及省出台的有关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二是食品工业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之一,其发展的整体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经济增长恢复较快,抗风险能力较强;三是我省食品工业整体生产制造能力占全国食品工业的五分之一及出口创汇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百强企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鼓励优势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食品工业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突出自主创新.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食品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突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4.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种植养殖示范管理经验,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1年实现以下目标:1.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200亿元,年均增16%;利税920亿元,年均增12%;出口创汇180亿美元,年均增8%.
    2.创中国名牌产品90个,其中新增28个;省名牌产品500个,其中新增88个.
    3.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0家,其中100亿以下的6家,100亿元以上的4家.4.出口食品企业及大中型食品企业集团(公司)基本建起相匹配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5.重点产品目标:小麦粉2400万吨,食用植物油600万吨,鲜冷藏冻肉450万吨,乳制品190万吨,味精65万吨,白酒80万千升,啤酒530万千升,葡萄酒40万千升,软饮料450万吨.
    三,发展重点
    (一)粮油及淀粉加工业.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小麦加工以为生产高质量,高档次主食服务为主,重点发展各类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方便面制品等,继续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生产工业化.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开发变性淀粉,并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着力开发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产品.薯类加工以淀粉,变性淀粉以及粉条,即食粉丝,薯条(片)等方便食品为重点.油料加工以花生油和大豆油为重点,努力提高食用油质量,鼓励发展玉米油,葵花籽油,专用油等新品种,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大豆加工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组织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大豆异黄酮其他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小麦加工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企业,淀粉年产量50万吨以上企业,花生油年产量10万吨和大豆油年产量30万吨以上的企业.重点扶持民天,半球,白樱花,发达,利生,泰裕,永乐和鲁花,香驰,渤海,三星及西王,保龄宝,鲁洲,福田等企业.
    (二)肉禽加工业.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稳定高温火腿肠产量,扩大低温肉制品生产.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放心肉和面向国外市场的分割鸡和分割兔系列产品,增加肉制品的分割品种,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采取生物技术,搞好猪,牛,羊等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试点养殖基地,完善肉类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行定点屠宰,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的比重.重点扶持龙大,金锣,得利斯,诸城外贸,新昌,凤祥,盈泰等企业.
    (三)果蔬加工及饮料.加强果蔬良种的培育,扩大无公害,无污染的果品,蔬菜基地建设,努力开发和生产市场需求的绿色食品.果品加工以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为重点,发展不同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新品种,开发果冻,脆片,果酱,果醋等系列产品.蔬菜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同时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支持发展有机绿色蔬菜,搞好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果,蔬,茶资源和矿泉水资源,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茶饮料,天然矿泉水,乳饮料等产品,并向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饮料方向发展,提高软饮料行业占食品工业的比重.重点扶持中鲁,安德利,汇源,龙大和普利思,崂山矿泉水等企业.
    (四)水产品加工.大力发展标准化优质品种养殖基地,扩大鱼虾类,藻类的加工广度和深度,加大低值鱼,藻类,贝类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率.重点发展速冻调理,即食水产品及深加工水产制品,提高水产加工品附加值.海水产品加工以海洋低值水产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风味鱼丸,鱼卷等方便食品,以及人造蟹肉,贝肉,鱼翅等合成水产食品;淡水鱼加工重点发展分割和切片加工,加大鱼糜,鱼片,腌制品,熏制品和调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贝类加工重点开发贝类调味品,干制品,熏制品,软罐头等深加工制品.利用我省水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重点做好水产品的来料加工.开发以食品为主,药物和保健制品及其他综合利用产品为补充的新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重点扶持好当家,泰祥,亿路发,京鲁,昌华等企业.
    (五)乳品制造业.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稳定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产量,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消毒奶,灭菌奶,发酵奶,积极研究开发多功能,多营养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提高配方奶粉的比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有市场,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干酪,乳清和奶油等乳制品.重点企业全部建立起与生产相匹配的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得益,佳宝,亚奥特,金宝等企业.
    (六)调味品制造业.稳步扩大调味品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调味品和面对大众市场的酿造酱油,食醋,酱,味精(鸡精),调味料等产品,积极推广加铁强化酱油,风味酱油,食醋.鼓励发展年生产酱油,食醋2万吨以上,生产味精5万吨以上的生产企业,味精生产企业节能减排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扶持菱花,齐鲁,阜丰,信乐和玉兔,巧媳妇,德馨斋,欣和,灯塔,富氏等企业.
    (七)酿酒业.白酒行业要控制生产总量,重点发展芝麻香型和浓香型等名牌白酒,不断提高白酒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积极推进"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准化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芝麻香型白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啤酒行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啤酒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开发风味纯正的纯生啤酒等.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新技术,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葡萄酒行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重点发展全汁发酵干型葡萄酒等高中档产品,积极实施葡萄酒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大力发展黄酒,积极开发苹果酒,山楂酒,枣酒,樱桃酒等特色果酒.重点扶持扳倒井,生力源,古贝春,景芝,兰陵,琅琊台和青啤,银麦,烟啤,泰山,燕京(三孔)及张裕,威龙,烟台长城,华东等企业.
    (八)罐头.充分利用我省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牛肉,水产品罐头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出口罐头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芦笋,食用菌,桃梨,贝类等具有特色优势产品的生产.开发适合老年人,儿童,幼儿及特殊人群的专用罐头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罐头.重点扶持康发,安丘外贸,泓达,巨鑫,恒润等企业.
    (九)饼干.要加强市场调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大力发展威化饼干,夹心饼干,水泡饼干,装饰饼干,蛋圆饼干,果蔬饼干以及适用老年人的无糖低热能饼干,儿童营养饼干等.开发营养型,旅游及特需等新品种.重点扶持青食,青援,正航,益康等企业.
    (十)方便食品.积极开发适应生活快捷,方便的新品种,重点发展方便面,方便主食品,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配餐配菜等各类方便食品,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组织开展各类销售活动,努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和有效供给,以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组织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促销活动,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重点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市场销售网络等先进手段,积极与国际国内流通企业组成战略伙伴联手促销,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尽快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提高食品生产许可门槛.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先进经验,鼓励食品企业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业食品追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关标准的有效性,完善检测手段,全面提升食品工业检测和食品质量水平.加大食品行业管理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调控和监管能力,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用市场化的方法推动名牌建设,从创名牌产品逐步向创名牌企业,名牌生产基地拓展,培育发展九大优势产业集群,即荣成海带,调理食品产业集群,蓬莱,龙口葡萄酒产业集群,莱阳花生油,蔬菜加工产业集群,招远龙口粉丝产业集群,诸城肉禽食品产业集群,沂水饼干食品产业集群,邹平,禹城淀粉糖及功能糖产业集群,金乡,苍山大蒜加工产业集群,曹县,平邑罐头食品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产品,企业,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带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
    (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加强食品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加食品工业科技投入,加强食品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食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食品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全省食品工业的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着力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五)建立完善食品工业标准化体系,推进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大现行食品相关标准的宣传力度,加快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食品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重视食品原料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逐步使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提高食品原料的质量品质,以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六)落实发展食品工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探索建立地方成品粮油(含小包装粮油)应急储备制度和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满足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进一步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切实把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订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加大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等支持力度,认真清理调整各类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保障食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七)积极推行"生态效益"科学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鼓励玉米深加工(味精,有机酸,淀粉糖等),酿酒,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企业利用国家节能,节水,治污,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水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新型化和可持续发展.
    (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从维护和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掌握和研究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规划提供参考.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重视环保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山东省葡萄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葡萄与葡萄酿酒协会
    葡萄酒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酒,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市场,在国内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步提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国内葡萄酒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全省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基本状况.我省是全国葡萄酒工业的发祥地,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国内著名的酿酒葡萄产区和葡萄酒产地之一.2008年,全省酿酒葡萄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203家.葡萄酒年产量达到28.09万吨,产量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40%.销售产值104.57亿元,占全国的57%.产量,销售收入持续稳居全国之首.
    2.品种结构.主要品种有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甜型葡萄酒,冰葡萄酒,白兰地,起泡酒,果露酒,基本集中了国内所有种类和档次的产品.在全省葡萄酒产品中,干型酒20.5万吨,其中干红葡萄酒占80%,干白葡萄酒占20%.近年来,产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产自张裕卡斯特酒庄,君顶酒庄和华东·百利酒庄等高端酒庄酒和冰葡萄酒占10%左右.
    3.技术装备.全省葡萄酒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特别是干型酒的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装备进步变化最大.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酿酒工艺,合资建设葡萄酒厂,全面提高了葡萄酒的酿制水平,众多企业已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囊压榨,浸提,低温旋转发酵,人工酵母,急速冷冻等生产技术及装备.烟台张裕,青岛华东,中粮长城(烟台)等企业的高端产品与国外名酒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4.葡萄种植.胶东半岛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酿酒葡萄产区,气候变化缓和且较为凉爽,土壤类型全面,光照充沛,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极有利于葡萄成熟过程中糖份,呈香等物质的积累,可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全省酿酒葡萄栽植区域大多集中于此,约占全省酿酒葡萄面积的90%以上.
    5.酿造及种植技术.我省具有雄厚的种植,生产葡萄和葡萄酒的技术力量,拥有大批的技术人才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其中,张裕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专门从事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设施及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
    6.著名品牌.张裕品牌的葡萄酒是我国首批驰名商标之一.我省同时拥有中粮长城(烟台),威龙,白洋河3个国家驰名商标,张裕,长城,威龙3个中国名牌产品,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50%和33%.张裕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进入全球前十位.
    (二)存在的问题.
    1.葡萄酒的差异化不够突出.葡萄酒是一种个性化产品,但我省的葡萄酒尤其是中档以下产品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2.原料葡萄基地建设不够规范.除了大型的葡萄酒企业外,多数葡萄酒厂家缺乏固定的原料基地,葡萄品种,结构改良进度较慢,优良品种比率低,酿酒企业对原料质量不易实施有效的监控,制约了葡萄酒质量的提高.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型葡萄酒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档次不高,贴牌和委托加工现象较多.品牌培育经营方式落后,影响行业规模膨胀和价值提升.
    4.产品档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葡萄酒生产管理和技术法规尚不健全,产品质量档次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还需大幅度提高.
    (三)当前的形势.我国葡萄酒行业主要以内销为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葡萄酒企业的市场将会产生滞后影响.随着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的萎缩和汇率的变动,国外葡萄酒的性价比会愈加提高,大量国外葡萄酒将会以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我省大部分葡萄酒企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1.进口葡萄酒已构成潜在威胁.2006-2008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由7.11万千升提高到16.33万千升,年均增幅达到30.7%,上涨趋势明显,并且出现进口瓶装酒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的现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和延续,进口葡萄酒倾销随时可能发生.
    2.消费者收入是影响葡萄酒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均GDP和收入水平增速的放缓,各类高端商务交流活动的减少,消费信心受挫,对葡萄酒行业的负面影响将逐步表现出来.
    3.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依然严峻.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国家放松了对贷款的控制,但银行依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十分谨慎,造成许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乏.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种植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重点发展高中档葡萄酒,打造产区个性化葡萄酒,努力培育自有品牌,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拉动农村葡萄种植产业化,促进工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全省形成葡萄酒80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达到40万吨,高档酒的比例达到30%.
    2.全省葡萄酒的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利税28亿元,其中利润19亿元.3.全省酿酒葡萄发展到30万亩,大型生产企业都建立起稳定的原料基地.4.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在建设好蓬莱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建设平度葡萄酒产业集群.5.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各产区,各企业重点特色产品突出,葡萄酒品种齐全,品种和酒种区域化格局形成.6.进一步开拓市场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葡萄酒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50%.
    (三)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的葡萄酒品种.重点发展高档葡萄酒,优先发展干型酒,半干型葡萄酒,白兰地,起泡酒.支持张裕集团的解百纳干红,白兰地系列,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的干红系列,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至尊系列,莎当妮,薏丝琳干白等高档品种进一步提高质量,形成规模.
    2.重点发展的企业集团和产区.重点发展张裕,烟台长城,青岛华东,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4个企业集团,重点发展蓬莱葡萄酒产业集群,发挥其在国内市场上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地理优势,使其成为龙头企业,龙头产区,形成规模化生产,4个企业集团和产区的葡萄酒产量占全省总量的65%左右,继续保持在全国葡萄酒市场的主导地位.
    3.培育特色企业.在葡萄种植区域,重点发展几家具有特色的小葡萄酒生产企业.中小型葡萄酒企业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在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建立葡萄种植基地或与国际知名品牌的葡萄酒公司合资,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档葡萄酒.培植君顶酒庄,海市,华鲁,奥德曼,玛丽,佳瑞等有条件的企业成为特色企业.
    4.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在全省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组织地种植酿酒葡萄.到2011年,全省酿酒葡萄基地发展到50万亩左右.在胶东半岛北海岸,南海岸和鲁中山地丘陵区的烟台,莱州,龙口,蓬莱,福山,招远,莱阳,平度,日照等地,推广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品种.
    三,工作措施
    (一)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一是推进安全监管和省级标准能力建设.借鉴葡萄酒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全省葡萄酒在年份,产地,分级等方面的地方标准或申报考核制度.加强添加剂应用监管,强化原料和产品中农残,药残,重金属的监控和分析.二是加强葡萄品种的引进,选育和优选.选育具有本地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大力推广无病毒苗,脱毒苗木和嫁接苗木的生产应用等.实施品种选优复壮工作,尽快克服现有品种的退化.对引进和培育的品种,实施葡萄酒原产地命名制度.三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大力开发断酿法高档甜酒,瓶内发酵起泡葡萄酒,贵腐葡萄酒,产膜葡萄酒等在我国尚属空白的品种,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提升葡萄酒行业装备制造水平.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托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资源整合,设立行业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专项,开发解决行业急需的,影响发展瓶颈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在蓬莱设立葡萄与葡萄酿酒试验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酿酒工程中心,进而申报国家葡萄与葡萄酿酒工程中心.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
    (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增强竞争优势.建立全省葡萄酒品牌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品牌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品牌研究和培育.在保持已有张裕,长城,威龙中国名牌产品,华东,南山,海市山东名牌产品;张裕,长城,威龙,白洋河中国驰名商标,华东,南山,蓬珠,海市,大森,卓维浓,蓬莱华鲁,瑞事临,烟台奥威山东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增创2个中国名牌,4个山东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依托省葡萄酒协会每年一度的品牌研究报告,建立全省葡萄酒多语种服务网络,使全省品牌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争取出口有所突破相结合.一是确保重点葡萄酒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二是加快葡萄酒重点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全省葡萄酒协会团体推广力度.三是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巩固日本,香港,澳门,缅甸和荷兰等传统国际市场,努力开拓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股权参与,资产置换,资产并购,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形式进行国际合作.
    (五)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区域布局,鼓励特色产区发展,支持特色产区的代表企业发展,促进各产区的代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以地区资源和加工特色为依托,发挥产业积聚效应,建设完善区域性产业制造与配套体系.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对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减少技术开发周期和成本.
    (六)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葡萄酒信息统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证企业,行业与政府信息全面准确通畅,决策科学及时,宣传全省葡萄酒的品牌和文化.山东省白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白酒工业协会
    为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快我省白酒工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
    全省白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4家,2008年生产商品酒76.55万千升,比2007年下降了8.25%,产量仅次于四川的111.76万千升,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销售收入166.6亿元,比2007年增长18.32%,其中,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全省白酒行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山东省名牌3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8件,中国驰名商标15件.我省白酒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档白酒向精品化发展,低档白酒则采用固液结合方法.逐步增加自酿优质粮食酒生产,积极减少薯类酒生产.大力推出自主创新并代表鲁酒风格的芝麻香型等白酒,形成了独特的鲁酒风格.二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省白酒质量鉴评优质品率均达90%以上.芝麻香型白酒国家标准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成立了全省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日臻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日趋明朗,产品风格基本稳定.企业的原酒生产储存大大增强,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白酒企业主动进行内部设备改造升级,扩建窖池,新增储酒罐,更新灌装线.三是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长期以来,鲁酒生产企业普遍将其产品定位为区域性地方品牌,对地方市场建设和营销比较重视.目前,省内90%的中低端产品市场份额已被鲁酒牢牢控制.近几年来,以泰山生力源集团为代表的鲁酒生产企业,凭借其扎实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产品市场定位,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并取得较好的业绩,增强了鲁酒走向全国市场的信心.目前,鲁酒省外市场销售已占10%以上.四是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日益加强.各生产企业对节能减排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省政府要求,淘汰落后酒精生产能力近6万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加强消耗指标定额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2007年,吨酒标煤消耗下降3%,水循环利用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利用废渣进行有机肥料生产步伐加快.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如四川.继2007年鲁酒产量首次被川酒以2.74万千升的微弱优势超过后,2008年产量比川酒少35.21万千升,近10年来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8.25%),而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15.79%,在全国白酒行业景气飙升时,我省白酒获利不大.二是产品结构比较落后.目前,鲁酒主要以中低档酒生产为主,比重达80%以上,高档酒生产比重较小.2008年山东每斤白酒价格为10.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元,比川酒低13.3元.三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鲁酒在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使得鲁酒过份依赖当地市场,缺少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现有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167家,平均每家企业生产量不到5000吨.目前山东获得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有600余家,少数不规范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干扰正常市场竞争秩序,而且也带来了酒品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四是产品和市场同质化,品牌宣传不到位.由于各企业用于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基本雷同,加上鲁酒消费市场相对集中,因此,在竞争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内耗严重,使得市场开拓受阻,省外白酒借机大量进入.目前,我省没有一个国家名酒,品牌形象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在新产品推介和品牌宣传方面投入少,力度小,为鲁酒大规模走向全国增加了难度.五是税赋较高,企业负担重.从全国同行业情况来看,四川白酒企业的税赋在13%左右,安徽,河南等省白酒企业的税赋均在20%以下,而我省则在30%以上.税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省白酒产量达到100万千升,创中国名牌5个,创中国驰名商标30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
    (二)发展重点.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加大资金募集力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增强我省白酒整体实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培育发展七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泰山生力源,兰陵,景芝,扳倒井,古贝春,琅琊台,孔府家等企业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古贝春6.59万吨,7万吨,8万吨,泰山生力源4.32万吨,5万吨,6万吨,景芝4万吨,4.5万吨,5.5万吨,兰陵3.8万吨,4.2万吨,5.2万吨,扳倒井3.5万吨,4万吨,5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鼓励促进芝麻香型白酒发展.芝麻香型白酒是全国十一大香型白酒之一,也是鲁酒首创的一种独特且可以走向全国的优势酒种.鼓励鲁酒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强芝麻香型白酒的科研力量,提升芝麻香型白酒的工艺水平,鼓励鲁酒企业走出去,促进作为鲁酒代表的芝麻香型白酒在市场中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入,采取先进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发酵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内在品质创新.在目前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基本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已逐渐明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酒体的净爽水平,完善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低档酒生产,提升中高档酒的生产比重.融合鲁酒的浓香低度酒与芝麻香酒两大优势,开发出与传统浓香型白酒差异化较大的,香气和风味更好的创新产品.
    (三)强化品牌建设,增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浓香型低度酒和芝麻香型白酒的鲁酒风格特点优势,加强对泰山生力源,兰陵,景芝,扳倒井,古贝春,琅琊台,孔府家等我省有影响力品牌的宣传力度.发掘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提高感官质量水平,提高我省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将地方品牌变成全国知名品牌,增强我省品牌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注重市场营销,开拓市场空间.抓好营销创新和国内市场开拓,以白酒生产相对薄弱的省市为重点,加大宣传和营销攻关.与经济实力强,市场网络覆盖面广的经销商联合营销或参股,调动经销商积极性,使鲁酒产品重新走向全国市场.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工艺,通过跨国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五)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各企业应主动淘汰落后的蒸馏酿造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在完成国家核定的淘汰5万吨落后酒精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落实山东省白酒能耗标准,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各类技术,利用酒糟和污泥生产有机肥料,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发电,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山东省啤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啤酒工业协会
    近年来,我省啤酒工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振兴我省啤酒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全省啤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75家,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12家.2008年完成啤酒产量480万千升,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11%,居全国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利税32亿元,利润10.5亿元.36家重点企业啤酒产量425万千升,同比增长10%;5个麦芽企业(或车间)的麦芽产量为18.31万吨.截止目前,全行业拥有资产总额153.5亿元,从业人员达3.02万人;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国家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15个.
    (二)存在问题.
    1.经济效益较差.2008年全行业亏损额高达9000万元,其中在行业排名前17位的企业亏损3家,亏损额为3551万元,占全部亏损额的近40%.36家重点企业中,有8家企业亏损.
    2.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发展不平衡.2007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平均生产量只有5.77万千升,比2003年少1.38万千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万千升,低于广东省近5万千升.36家重点企业平均生产量不到10万千升,与美国22个生产企业生产近2300万吨啤酒相比差距较大.除青岛啤酒一枝独秀之外,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群体.
    3.产品和市场同质化,低价竞争依然存在.由于产品质量和档次基本雷同,消费目标市场相对集中,低价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几年,啤酒原料大麦,酒花价格大幅度提高,由于怕失去市场,啤酒价格增长很少或没有增长.4.啤酒原料大麦依然主要依赖进口.我省基本不产大麦,利用国产大麦也较少,所用大麦主要依赖进口.国际市场大麦大幅涨价,对我省啤酒行业影响很大.
    (三)面临形势.
    1.行业竞争进一步升级.啤酒行业的竞争已从最初的规模战演化为现在的圈地战,品质战,竞争的升级给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致使啤酒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技术的创新则带动了整个行业水平的跃升.
    2.企业并购现象加剧.啤酒行业的并购之风从未停止,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十分重视山东巨大的啤酒市场,纷纷抢滩我省市场,我省本土啤酒企业市场压力很大.
    3.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完善.啤酒瓶(日用玻璃)产业的发展和区域布局还不尽合理,其技术开发也明显滞后于啤酒产品的进度.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啤酒工业做大做强.
    (二)方针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啤酒行业步入有效,有序的竞争局面.
    2.从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到以管理和质量求发展转变,打造啤酒工业的精致工艺链条,使整个啤酒工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终端形成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优势.
    3.推进技术进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规模和技术水平.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全省啤酒产量达到6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总额45亿元,利润总额16亿元.
    三,发展重点
    1.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广泛募集资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将企业做大做强.
    2.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3.坚持技术创新.大企业集团科研中心着重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中小型企业着重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啤酒口味的新鲜度管理,口味一致性上采取措施.产品结构向小瓶化,个性化,高档化发展.到2011年,啤酒生产企业节能减排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发展青啤,银麦,泰山,燕京,雪花等企业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重点企业的生产目标分别是:青啤600万吨,660万吨,720万吨,燕京36万吨,40万吨,50万吨,泰山36万吨,40万吨,50万吨,华狮17万吨,22万吨,28万吨,银麦12万吨,14万吨,17万吨.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实施兼并重组.利用当前金融危机时机,进行低成本扩张.广泛吸纳技术和人才,奠定发展基础.
    (二)大力开拓市场.在保持国内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国际市场,发挥品牌优势,扩大青岛啤酒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积极承接国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意识,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持在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
    (四)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落实国家和省节能标准,产业政策,鼓励研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促进节能降耗.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啤酒工业链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指导.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应着重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信息发布,反映行业动向,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制定行业标准,应诉行业返倾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啤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山东省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造纸工业协会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的特点,能够拉动林业,农业,化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造纸工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我省也是全国重要的造纸生产基地.近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急剧深刻变化,全球经济衰退与行业周期性调整叠加在一起,使全省造纸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为使造纸行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已经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促进全省造纸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3号)文件,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近年来,山东造纸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量和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截至2008年底,全省造纸产能达到1600多万吨,其中机制纸和纸板产量1350万吨,占全国的17%;主营业务收入约900亿元,同比增长8.4%;行业从业人员15万人,规模以上企业约270家,平均规模约6万吨,年产量300万吨的1家,150-200万吨的2家,40-100万吨的5家,居全国先进水平.在主要纸及纸板中,新闻纸产能200万吨,涂布白纸板200万吨,书写印刷纸280万吨,木浆年产能15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涂布纸产能15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原料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我省森林资源匮乏,木纤维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全省外购纸浆(包括废纸)约700万吨,占纸浆消费总量的近70%.二是现有部分企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三是节能减排任重道远,部分企业能源及原材料消耗较高,利用效率较低,环保,节能新技术应用滞后,环境容量空间制约作用日益凸现.四是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大型木浆成套生产设备和宽幅,高速造纸机依赖进口.
    (三)当前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产销率下降,纸张价格迅速回落,行业景气指数明显下滑.一是企业开机率不足.2008年四季度,全省造纸工业企业开机率约70%,全年造纸产量增幅仅5%左右,是8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二是经济效益下滑.2008年底,全省造纸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30%-40%,产品价格下滑超过30%.三是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国际纸张订单减少,出口量同比减少20%.四是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大,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着眼于拓市场,保稳定,求发展,扩就业,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优化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坚持技术创新,狠抓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速度,效益,环保相统一,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全省造纸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规模.到2011年,自制纸浆产能,机制纸及纸板产能分别控制在700万吨和1800万吨以内.2009年-2011年按年均10%递增速度,2011年全省造纸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200亿元,利税120亿元.
    2.结构调整.逐步增加商品木浆和废纸浆比重,非木浆,木浆,废纸浆三者比重调整到15:35:50.逐步淘汰落后产能100-150万吨,全省造纸企业平均规模达8万吨/年以上.压缩低档纸及纸板产量,中高档产品的比重达80%.
    3.节能降耗.在2008年基础上,造纸产品综合能耗降低5%-10%,显著提高水重复利用率.自制草浆平均综合水耗50-60立方米/吨,化学机械木浆20-25立方米/吨,漂白化学木浆40-50立方米/吨,纸及纸板30-40立方米/吨.到2010年,我省造纸产品取水量达到50立方米/吨.
    4.治污减排.全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COD排放总量控制在7.5亿立方米和6.7万吨以下.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重点发展木浆和废纸造纸,加大出口产品比重;东部地区原则上维持现有产能,重点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中部地区培育做强做大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闻纸,铜版纸,白卡纸,高档生活用纸等中高档产品,发展国内短缺的造纸品种和国家鼓励的特种产品;西部地区适度发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和非木材制浆,实现原料多元化,重点发展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和纸制品深加工项目,满足内需为主.
    (二)鼓励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行业兼并,联合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发展晨鸣,华泰,太阳,博汇,泉林,中冶银河,亚太森博,华金,贵和,世纪阳光等20家骨干企业,到2011年20家企业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争取有5-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纸百强.做强恒联,齐峰,鲁南等一批专精尖特种纸生产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与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合,取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实现特色发展.
    (三)加快原料结构调整.鼓励利用木材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进口木材和木片等生产木浆,鼓励沿海临港现有木浆企业扩大使用进口木片资源制浆造纸,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提高木浆自给率;合理利用麦草,芦苇,芦竹,棉秆等纤维资源,发展非木制浆;充分利用废纸资源,切实提高回收率和利用率,使我省废纸回收率由目前的35%提高至40%以上,利用率由45%提高至50%以上,使我省造纸逐步形成以木浆和废纸为主,非木纤维为辅的原料结构,鼓励有实力的造纸企业到境外建立原料生产供应基地.
    (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档产品的步伐,提高中高档纸及纸板比重.重点发展中高档涂布纸,涂布白纸板,牛皮箱纸板和高强瓦楞原纸,中高档办公用纸,彩色喷墨打印纸等电子信息化用纸,工农业配套及食品医疗用纸及纸板,中高档生活用纸等.支持部分造纸企业发展纸制品深加工产业,提高纸及纸板产地消费比重.
    (五)坚持工艺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需要不断自主创新和工艺技术革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改进制浆工艺和造纸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升环保技术,实现节能降耗.
    (六)推动节能减排.一是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采用封闭循环用水,白水回用,中段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采用废渣燃料化处理,固体废物回收处理,沼气发电等环境保护技术和手段,加大对废渣,废气的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治理水污染,努力减少"三废"的排放.到2011年,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能耗居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省产量前20名的造纸企业要全部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水平,前10名的企业全部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
    (七)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原则,研发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制浆造纸装备.造纸装备重点设计研发年产30万吨及以上的板纸机及成套设备,幅宽6米左右,车速1200米/分钟,年产10万吨及以上文化纸机及成套设备,幅宽2.5米,车速600米/分钟以上的卫生纸机及成套设备;制浆装备重点设计研发年产10万吨及以上化学机械木浆成套设备,年产10万吨及以上废纸制浆(含废纸脱墨浆)成套设备.重点研发与高速纸机配套的流浆箱,靴式压榨,顶网成型器,膜转移施胶机,软压光机等关键部件及设备,研制高速切纸机,高速复卷机等设备,加快高速纸机适用的毛布,成型网等配套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开拓国内外市场力度,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依靠我省主要产品产能大,品质优的优势,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抓住当前国内外市场格局调整变化的时机,强化国际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巩固扩大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建立造纸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避免贸易纠纷.拓展营销渠道,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鼓励造纸企业到产品市场容量大,原料等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步伐.严格控制新建制浆造纸项目审批.所有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严格项目批准程序,突出起始规模,体现规模经济,牢牢把紧行业入口关.新建项目吨产品COD排放量,取水量和综合能耗等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3年内再淘汰落后产能100-150万吨,淘汰年产3.4万吨及以下草浆生产线和元素氯漂白工艺,淘汰消耗高,质量差的低档产品.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为骨干造纸企业,产品有特色和市场有优势的中小造纸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和世界造纸30强企业到山东发展,实现强强联合.积极扶持优势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银团贷款,上市等形式募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到2011年再有5-6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
    (四)实施人才兴企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家和高级技师.不断完善对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和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支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成果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作,充分利用好我省造纸行业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先进工艺技术转化生产力的步伐.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内外交流,调研咨询,市场开发,行业自律,行业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法规,规划提供参考,制定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为行业发展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加快行业协会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职能规范.山东省自行车电动车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
    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我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省共有110家电动车生产企业.其中,3家企业同时生产普通自行车,有60%的企业生产电动自行车,其他企业生产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自2006年以来,我省电动车销量已连续3年达到240万辆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电动车消费市场,2008年全省电动车产量达到260万辆,居全国第四位.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我省电动车技术逐步成熟,配套体系基本健全,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行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集聚度较差,生产规模小.全省1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分布在15个设区市60多个县(市,区),80%的整车企业生产规模在年产5万辆以下,并且没有研发能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模仿大企业组装,企业管理水平低,难以形成市场集群竞争优势.二是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随着电动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起步的前10年,已经形成了谁销售谁服务的传统习惯,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大批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的频繁更替,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不高,加之部分经销业户不切实际的服务承诺,及城乡用户对笨重的铅酸电池频繁充电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等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三是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体系.近几年我省电动车行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加快了开发电动四轮车的步伐,主要包括观光旅游车,迎宾车,高尔夫球车,微型电动四轮轿车等,这些产品设计最高时速均在60公里以下,环保,节能,易操作,部分产品已经或者将要进入欧美市场,但这类产品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成熟的管理办法,致使部分企业不敢进行较大的技改投入和研发.
    未来一段时期,电动车将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电动车电池的不断创新及对电子控制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开发,将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电动车的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深入实施"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战略,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建设全国自行车电动车强省.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市场导向,加大开拓力度.突出环保特点和优势,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增强企业竞争力.
    2.突出技术进步,加快转型升级.依托技术进步,加快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突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坚持政策倾斜,扶持重点企业快速发展,拉长延伸自行车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轻型电动车,微型电动四轮车,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达到140万辆,360万辆,80万辆,15万辆和50万组,产值达到136亿元.其中,山东英克莱电动车有限公司,澳柯玛(沂南)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山东比德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值分别达到21亿元,26亿元和26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支持发展4个自行车电动车产业基地.以山东英克莱电动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济宁电动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动两轮车,轻型电动三轮车,微型电动四轮车.以山东比德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昌乐电动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动两轮车,载重电动三轮车,微型电动四轮车,与其相适应的关键部件配套体系,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以澳柯玛(沂南)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绿源电动车(山东)有限公司,山东格仑特电动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沂南电动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动两轮车,轻型电动三轮车,微型电动四轮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关键部件,油漆等配套体系.以美利达(山东)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德州自行车电动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自行车,赛车,电动两轮车,以及相适应的关键部件配套体系.
    (二)重点支持发展15个知名品牌,培育发展15家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英克莱,澳柯玛,比德文,美利达,轻骑,木兰,福田京鸽,五征,安琪尔,玮辰,格仑特,绿源,绿鸽,海德曼,邦德小羚羊等电动车品牌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今后3年要重点给予扶持,提高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其相对应的15个品牌企业,分别承担轻便型电动两轮车和微型低速四轮车,快速充电,动力平衡等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任务,以及焊接,油漆,部件组装,整车组装,包装工艺等技术装备的改造任务,要加快实施进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为实现行业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快电机,电池,充电器,控制器和车架五大关键部件的配套企业建设.适应电动车产业多系列,多品种,多变化,逐步向轻型,安全,方便,实用方向发展.
    (四)重点以锂电车和微型电动四轮车为突破口,逐步扩大电动车产品出口.重点支持培育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为电动车系列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应用范围打下坚实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大力培育规模化生产企业和知名品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品在技改投资,流动资金和开发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3年内力争全省有5个电动车生产企业进入全国前10名,电动车年产量由现在的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电动两轮车向轻量化方向发展,逐年增加锂离子电池和轻合金车架的电动自行车比例,力争2011年达到15%以上.积极开发微型低速电动四轮车等清洁,安全,节能,便捷的代步工具,培育行业内新的增长点.
    (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多功能产品.通过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人才,提高我省电动车产品的附加值和高端品牌形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完善配套产业体系.引导昌乐,沂南两个电动车工业园区积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落实有关政策,吸引,支持省内外骨干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入园区建设配套项目,使塑件,油漆,车体焊接,四大电器部件等逐步形成专业化配套优势.台资美利达自行车公司在两期工程,200万辆自行车和电动车建设规模形成的过程中,吸引台资,内资10余个关键部件企业在德州建厂,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
    (五)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六)强化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应参与制定完善行业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发展环境,指导行业发展方向,并参与制定和完善电动车产品的登记管理办法,电池的回收体系以及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如电动车使用密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建立电池冲换站点,规范售后服务标准,实现维修服务社会化等,促进全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规划非机动车道路.在大中城市市区道路规划建设中,应划定非机动车道路,以促进自行车电动车产业的发展,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山东省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陶瓷工业协会
    陶瓷主要应用于工业,国防军事,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陶瓷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陶瓷大国.我省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给我省陶瓷工业带来严峻挑战,也为其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调整振兴陶瓷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我省陶瓷工业涉及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园林陶瓷,高技术陶瓷,高级耐火材料,陶瓷机械,陶瓷装饰材料等十类产品万余个品种,生产总量列全国第四位,出口交货量列全国第二位;产品覆盖国内市场,远销欧美,非洲,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经济规模总量大.2008年,全省日用陶瓷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税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和11.11%;出口创汇2.7亿美元,同比降低4.5%;生产日用陶瓷15亿件,同比降低5.6%,其中:高石英瓷,骨质瓷,镁质强化瓷等高级日用细瓷产量达到2.2亿件,同比增长3%;出口陶瓷8.1亿件,同比下降10%;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高技术陶瓷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20%.
    2.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以淄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淄博陶瓷新材料新瓷种优势明显,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4%,是全省最大的产业基地.其他分布于临沂,滨州,威海,潍坊,济宁,枣庄,德州等地.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淄博,临沂,威海,滨州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基本结束,资产存量进一步盘活,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省陶瓷产业的骨干力量.600余家日用陶瓷企业中,民营企业占55%,股份制企业占25%,中外合资及其他形式企业占20%,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的结构体系.
    3.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质强化瓷,骨质瓷,高石英瓷,华青瓷等高级日用细瓷成为主导产品,高技术陶瓷产值占总产值的20%以上;工艺美术陶瓷产品种类丰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茶具,中西餐具,咖啡具,宾馆系列餐茶具,陈设,装饰陶瓷工艺品,美术陶瓷制品,有色釉料,颜料,金水,金膏,花纸等陶瓷装饰材料稳步发展,用于国防军事,信息工程,化工,机械,航空,电子等领域的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研发生产步伐加快.出口陶瓷中的高档产品比重增加,单件换汇水平不断提高.
    4.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拓展了山东陶瓷的品牌市场.淄博陶瓷已成为国家用瓷和星级宾馆的首选,作为国礼被国内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广泛收藏.到2008年,全省拥有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7个,山东省名牌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轻工名牌3个和山东省陶瓷行业名牌15个.
    5.技术创新效果明显.陶瓷专业技术人才众多.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6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63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家26名;高级以上技术职称360余名,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部,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0余名.研发体系比较完善.拥有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和师资力量,与清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具有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和山东省陶瓷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阔.产品创新成果显著.有较大科研成果200余项,其中16项为国家级奖,48项为省,部级奖.
    我省陶瓷工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还较低.行业总体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产品花色品种仍需进一步增加,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不少差距,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不够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档品种比例偏低.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国外陶瓷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等静压"成型技术,高压注浆等先进设备,我省至今还未采用.三是技术进步能力不强.研发机构的配置,研发水平,产品质量控制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科研投入有所降低;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大.建筑陶瓷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耗能高,环境污染较大.五是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水平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企业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理念,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
    (二)面临的形势.
    1.市场前景良好.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高端陶瓷制造企业的冲击,客观上扩大了我国陶瓷出口的市场空间.在国内重点产区中,广东,河北的陶瓷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而对我省陶瓷企业影响相对较小,我省陶瓷企业仍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企业经济效益偏低.能源,资源紧张,原材燃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利润空间缩小.
    3.高技术陶瓷投资较少.作为新材料的范畴,高技术陶瓷近年来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是一个新的发展亮点.但我省在这个领域技术水平不是很高,投资力度不够大.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国际高端陶瓷市场.加大技改力度,实施日用陶瓷差异化,艺术陶瓷团队化发展战略,强化市场细分,推动日用陶瓷与文化,旅游,服务,家居等相关产业和农村市场的融合,增强行业竞争力.着力推进高技术陶瓷发展,促进我省由陶瓷大省向陶瓷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建立完善国际化,名牌,品牌战略经营机制,用高新技术产品引导开拓国内外市场.
    2.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循环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原则.着眼于前沿领域,以我为主,高起点引进,引学研并举,重在吸收,研究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陶瓷行业的技术水平.
    (三)任务目标.到2011年,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日用陶瓷实现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20亿元,实现3年翻一番,出口创汇5亿美元,年均递增22.8%;日用陶瓷产量18亿件,年均增长6.7%.
    2.节能降耗目标:日用陶瓷综合耗能920千克,比2008年降低30%.淘汰燃煤窑炉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管理体系双认证.
    3.技术创新目标:建成4个科研开发中心(高技术陶瓷科研开发中心,高级日用细瓷科研开发中心,高档耐火材料科研开发中心,工艺美术陶瓷科研发展中心),建成6个生产销售基地(高技术陶瓷生产销售基地,高档宾馆用瓷生产销售基地,出口陶瓷生产销售基地,陶瓷装饰材料生产销售基地,高档耐火材料生产销售基地,工艺美术陶瓷生产销售基地),争取再创6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4.结构调整目标:(1)培育"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形成以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骨质瓷,华青瓷,鲁青瓷为主的高级日用细瓷区域品牌.
    (2)提高出口陶瓷附加值.增加高档日用细瓷的出口,单件产品平均价格达到42美分,比2008年提高10美分.
    (3)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3年后,全省高技术陶瓷产值突破60亿元,实现3年翻一番目标.
    (4)拓宽工艺美术陶瓷国际市场.整合陶瓷艺术人才优势,挖掘陶瓷文化底蕴,推动工艺美术陶瓷向产业化迈进,扩大出口规模.
    (5)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步伐,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做强做大三大产业集群.做强淄博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临沂日用陶瓷产业集群;培育滨州贝瓷特色集群.建立起与主导产品相配套的产业链和市场网络,吸引相关企业到产业集群所在地集中发展.
    (二)重点发展五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高档日用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艺术陶瓷,陶瓷新材料.高档日用瓷重点发展骨质瓷,高石英瓷,鲁光瓷,镁质强化瓷等高档新品种,提高高档瓷,成套瓷,色釉产品,浮雕产品的出口比重和国际高端市场份额;功能陶瓷重点发展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能源交通,精密机械等高科技领域的超导陶瓷,电子陶瓷,生物技术陶瓷,磁性陶瓷,光敏陶瓷等品种;结构陶瓷重点发展应用于冶金,电力,航空,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氧化铝陶瓷,氧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等品种;艺术陶瓷重点发展刻瓷艺术,雕塑艺术,釉色艺术,园林陶瓷等,研究开发具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各种园林陶瓷,发展不同消费市场的工艺礼品用瓷,婚礼用品瓷,旅游纪念品用瓷;陶瓷新材料重点发展富矿劣质陶瓷原料的开发应用,环保健康陶瓷新材料的研发,陶瓷无苯金水,陶瓷无铅颜料,陶瓷低温色釉料,低温高档瓷等陶瓷新材料品种.限制普瓷等中低档产品的生产规模,推行陶瓷原料,泥料,匣钵,模型等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的产品.
    (三)提升"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形象,树立山东陶瓷品牌.在着力培育"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的同时,不断提升"华光""硅苑""银凤""海的""福泰""泰山""国华"等陶瓷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增强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骨质瓷,华青瓷,鲁青瓷等产品优势.在稳定以咖啡杯类,普通西餐具为主普瓷及炻器的基础上,提高色釉咖啡具类中档瓷,骨质瓷,镁质强化瓷等高档瓷出口的比重;加大高档日用细瓷,工业陶瓷以及展示中华陶瓷文化品味的工艺美术陶瓷等高档产品出口.
    (四)做强十大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华光陶瓷有限公司,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山东福泰陶瓷有限公司,山东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山东国华瓷器有限公司等10家重点企业,重点从工艺装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品结构,技术队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节能减排等方面抓起,发挥好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实施日用陶瓷差异化,艺术陶瓷团队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山东陶瓷的综合实力.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充分利用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重新洗牌的机遇,以优势企业为主导,加大对中小企业或困难企业的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同盟,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培育和拓宽国内外市场.搞好淄川建材城,博山陶瓷大观园,中国财富陶瓷城,中国陶瓷科技城陶瓷交易市场建设,搭建市场载体.积极参展办会,加强合作交流.继续办好每年的陶博会;组织全省陶瓷企业与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旅游协会联合举办国际宾馆饭店用品博览会;举办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第三届山东省青年陶瓷艺术设计优秀作品大赛活动,同时搞好大型展览和经贸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到港,澳,台和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山东陶瓷琉璃展览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陶瓷行业发达国家进行参观学习,技术交流活动,寻求跨国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推动企业在国外的资本运营扩张.支持我省成熟技术,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陶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陶瓷烧成燃料要全部使用清洁燃料,窑炉余热利用率达到90%以上,窑炉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裸装明焰烧成技术.研发推广低温快烧技术,采用低熔泥料,降低烧成温度,节约能源消耗.产品干燥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原始工艺方式,压缩坯体干燥周期,逐步推广微波干燥,红外线干燥等先进技术.原料加工,成型工序及窑炉附属设备使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四)加大技改力度,提升行业升级水平.积极鼓励企业淘汰,更新落后工艺设备,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外"高压注浆","等静压"成型等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消化,吸收,创新先进技术,突破我省日用陶瓷产业技术升级的"瓶颈",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我省重点陶瓷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
    (五)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山东硅苑,省工陶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山东陶瓷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国家级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集中科研力量,加大陶瓷新材,高档日用细瓷,高档陶瓷装饰材料,新型陶瓷机械的科研力度,为陶瓷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后盾.整合陶瓷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陶瓷生产企业等科技人才的作用,对企业实行技术服务.建立省内陶瓷行业技术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质量检测,理化分析,技术培训等各方面服务.建立陶瓷技术资料库,为企业提供国内外陶瓷技术信息服务.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重视企业技术基础工作,质量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重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搞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复审工作.大力推广燃气节能辊道窑炉,燃气节能隧道窑炉新技术,采用洁净燃料,节约能源.限制和淘汰燃煤隧道窑,推板窑,倒焰窑的生产.积极推广高档瓷二次烧成技术,推广第二代滑石瓷,高档瓷无铅釉等技术成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八)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山东陶瓷工业协会,山东省陶瓷公司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搞好行业管理,制定年度计划及实施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维护行业平等竞争;加大行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打造行业国际技术,经济合作的交流服务平台.搞好行业信息,行业宣传工作.指导和组织企业应对出现的新的国际贸易壁垒.组织或参加国外会展,展销,招商引资,行业论坛,产品推介等国际间的活动.指导企业改革,管理,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保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搞好行业自律,提高陶瓷行业的整体素质.山东省钟表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钟表协会
    钟表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能耗低,污染少,吸纳劳动力,适合城市发展的都市型工业.钟表产品集艺术欣赏与使用计时功能相结合,是重要的日用消费品和艺术品.改革开放以来,钟表行业经历了不平凡的市场考验,通过不断调整,产业层次持续提升.当前,全省钟表产业处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使钟表行业面临严峻形势,也面临结构调整新机遇.为应对新形势,实现产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我省是钟表生产大省之一,主要生产机械钟,石英钟,手表,特种技术用钟,电子万年历,电波钟以及钟表机芯等产品,是世界机械钟最主要产地.生产企业遍布烟台,青岛,济南,威海,聊城,淄博,潍坊等地,现有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约万人,年产值约10亿元,占全国钟表总产值的10%.
    我省钟表行业经过多年调整和发展,产品品种齐全,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实现了多样化和系列化发展.以数量和规模扩张为主的现象正在改变,正在向优化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目标迈进.目前在行业中占优势的产品主要有机械钟和特种技术用钟.机械钟生产厂家绝大部分集聚在烟台,威海等地区,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90%,占世界机械钟产量的70%.特种技术用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国内各大机场,航站,核电,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舰船等区域计时控制系统及大型场馆等建筑物时钟几乎都由烟台北极星等我省钟表企业设计制造.烟台"北极星",济南"康巴丝"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青岛紫信"金锚"获中华老字号和青岛著名商标称号,烟台持久集团获山东省著名品牌称号.
    (二)形势和问题.
    1.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产业,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转变需求,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名牌精品相对不足.外贸出口尽管数量很大,但仍处于国际市场分工的低端,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较差.受金融危机影响,机械钟与同期相比出口订单减少了50%.国内市场中,由于多年来开发力度不够,市场销售机制和渠道不够完善畅通,钟表中高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市场份额较小.
    2.企业实力不强.大多中小企业分散经营,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集聚效应.由于底子薄,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技术,资金匮乏,自主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不足,既缺少向更高层次提升的后劲,也缺乏融资贷款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行业秩序不够规范.行业间在价格方面无序竞争,缺少自律,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也不够,影响了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4.各层次人才不多.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缺少经过初,中级正规教育培训的技工和具有开拓性的行业领军人物.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植龙头企业,发展集群产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我省钟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方针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由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逐步实现专业化分工,以骨干企业集团为龙头,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互补的产业格局.
    2.强化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增强钟表行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走高端精品的路子,以品质创市场,增效益,做精做优产品和产业.
    3.坚持有序竞争.在行业中大力提倡和谐经营,有序竞争,逐步消除行业中不讲规则,恶性竞争的现象,尊重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山东钟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目标.到2011年底,全省钟表总产量增长20%;产品销售总额增长60%,达到16亿元;利润增长100%,达到3亿元.机械钟及机芯,特种技术用钟等产品在保持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同时,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电波钟,高档及专用表等产品并实现批量生产.全行业每年新产品开发不少于现有产品品种的15%.
    三,发展重点
    (一)中高档木壳钟.坚持走高质量标准,高端产品路子,增强市场竞争主动权,在保持国内最优质量的基础上,保持国内第一生产规模.烟台北极星公司在高端产品中重点抓好工艺钟,古典钟系列,中端产品继续以新颖的透视系列,桌面小台钟(皮套钟)为主,开发外观,功能更加丰富的新品种,通过提高产品精细度,解决外观件质量等措施,切实提高木壳钟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威海新东方公司每年设计100个以上的款式投入市场,开发高档礼品钟.济南康巴丝公司逐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高精尖技术的机械透视工艺钟.
    (二)机芯.机械钟机芯,以北极星机械钟机芯的研发生产为龙头,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在巩固现有世界品种最全,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进行高档机芯的研发,力求用3年时间在精细,准确,美观程度上整体接近达到或局部超过德国水平.威海新东方公司将完成对现有机械机芯的升级换代,适应机械机芯走向高端市场的趋势,以德国HERMLE公司为目标,开发4—5个品种,在3年内要取得竞争优势,开发各种以礼品和审美需要的艺术化透视机芯.电子机芯,威海新东方公司开发电子大摆机芯,以适应落地钟市场向电子摆机芯转移的趋势;开发电波机芯,天文机芯以适应国内外天文爱好者的需要;开发高档布谷鸟机芯,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开发大力矩世界时机芯,以适应宾馆,办公等公共场所需要.
    (三)特种技术钟和特型用钟.烟台北极星和烟台持久集团要继续保持目前优势,借助与外方合资合作的技术优势,重点利用时间同步技术向新兴领域如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航空,航海运输业,电信通讯业等领域拓展.未来3年将是我国高速和城际铁路建设,市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省特种技术钟和特型用钟设计生产企业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大研发和项目承揽力度,使我省在上述领域的时间管控现代化体系设计建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四)电波钟表.电波钟,以济南康巴丝和青岛紫信公司为主导,加快研制生产步伐.尽快实现青岛紫信公司率先开发的"金锚"牌电波钟批量生产能力;扩大康巴丝电波钟生产线,建立研发中心.开发生产多功能电波钟,逐步推出数显,报时,音乐,扫描电波钟和电波闹钟等多款多功能系列产品,到2011年形成年产100万只电波钟表的规模.电波手表,加快青岛紫信公司的电波技术和光电技术结合,开发利用光能驱动,电波自动校时的多功能电波手表.
    (五)中高档和特种用表.提高产品档次,坚持机电并行,逐步改变山东省制表的弱势地位.烟台北极星公司的机械表生产要率先向高端产品发展,探讨与瑞士钟表产业界合作,提高产品质量,扩展销售市场;青岛紫信公司要抓好独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宝石高档手表,同时开发蓝宝石陀飞轮手表;聊城中泰表业公司要进一步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采用夹板浮雕加工,表面研磨处理等新技术,新工艺,尽快使"OTL"一小时陀飞轮,"STL"12时陀飞轮,"ZBL"双条盒和"LLC"长条等4个新款机芯产品分批投入试制和批量生产.
    四,工作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的以"量"取胜经营模式,提升质量和效率,增强竞争实力.加大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现有落后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制造精细度.选择盈利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进行完善,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认证,标准化,质量监督等工作,以此为抓手,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对一些前瞻性和尖端性的计时工具进行共同开发.重点开发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将产品注入文化和时代元素,推动引导消费升级.
    (三)壮大重点企业,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培植以北极星,康巴丝,新东方,紫信,中泰为代表的机械钟,电波钟表等生产企业,发挥重点企业和品牌的优势资源带动力量,培育发展联合配套的加工企业集群.利用金融危机中行业调整的时机,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要发挥"北极星"机械钟的品牌和技术优势,逐渐转变烟台及附近地区机械钟生产低水平积聚现象,通过产业链分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搞好分工协作,使山东钟表制造业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和快速发展.
    (四)加强园区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快钟表骨干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对于促进钟表老企业技术改造,调整和优化全行业生产布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抓紧完善烟台北极星,威海新东方两个企业在当地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项目,加快二期工程开发进度.尽快实施青岛紫信实业有限公司和康巴丝公司的工业园建设项目,力争按计划全面建成投产.
    (五)促进产业和文化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山东钟表行业所具有的悠久,厚重的钟表文化底蕴,加快烟台钟表博物馆项目建设,积极规划烟台北极星钟表乐园项目.影响大众消费,拉动对钟表产品的需求.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山东德州加油站闹鬼  山东德州棉花价格行情  山东德州陵县房价  山东德州宁津车祸  山东德州禹城哪招工  山东德州今日棉花价格  山东德州天气预报  山东德州买卖器官  山东德州2011棉花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