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对子女恋爱的态度 > 高中阶段家庭教育十对关键词
  • 高中阶段家庭教育十对关键词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9-06-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微软用户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高中阶段家庭教育十对关键词
    (讨论稿)
    四,关键词: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待
    错误的观念: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他们的梦想太不切实际,太理想主义,社会是现实的;有压力才有动力,有要求才有成绩,期望越高,收获越多;等等.
    错误的做法:粗暴干涉孩子的梦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走;把孩子当作自己梦想的延续,无视他们的真实想法而让他们完成自己的遗憾;实用主义当头,不关怀孩子的心灵诉求,过分拔高体面的职业,金钱等物质要求;对孩子本身的能力或性格缺乏深刻认识,期望过高,过强,过频;等等.
    错误的做法可能导致的后果:孩子失去主见,麻木顺从,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物质之上,心灵荒芜;叛逆乖张,与家长不合作不交流;自卑压抑,因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有负疚感,丧失自信甚至绝望;等等.
    正确的做法: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梦想,孩子的意愿,深入洞悉孩子的性格,对孩子要有恰如其分的估计,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在偏差时做适当的引导.家长的期望最好能使孩子处于自信而不自满的心理状态.社会需要多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如果对孩子的要求脱离了社会的客观需要,离开了孩子的实际,背离他们的兴趣,一味盲目攀比,过高地要求,到头来只会感受失落的痛苦和更大的心理失衡.而我们的孩子与我们预期目标有差距时,比如在学习上,心态要平和,不要盲目拔高.我们应该很好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学习状况.是学习态度还是心理因素造成了学习困难 是智力水平还是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 目前的学习水平是否已达到了最优发展 是否还有未开发的潜能 永远保持年级前茅是否有可能 考入重点院校是否有把握 然后和孩子一起,调整自己的期待,完成他们的梦想.
    "我的心啊,这只野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
    ——泰戈尔
    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我建议我们所有的家长都陪孩子们看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春风化雨》.这是一部描写美国一所传统名校威尔顿预备学院生活的片子,却与中国高中的现状惊人吻合.家长们千方百计地斥巨资把孩子送入这所号称美国名牌大学的摇篮的私立中学,期望他们最终能被哈佛,耶鲁们所接纳,然后觅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此生活无忧,为人景仰.
    这里面有一位叫Neil Perry的孩子,他的那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每次想起都让人隐隐疼痛.那样一个可爱的少年,学业优异,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他的心里,洋溢着对诗歌的最原始而真挚的爱.但在严厉的父亲命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按照父亲的意愿,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操着手术刀,精确地度量着病人腐烂的躯体,他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而他的语文老师Keating,唤醒了在他内心压抑已久的对于诗歌的渴望,这源自对于生命本身最命本身最质朴的爱.但这直接地与父母的意愿冲突.所以,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划定的轨道,选择另一个不可知的,可能充满荆棘与艰难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是顺从传统父亲的强势 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死亡.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用那把父亲长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术刀打开通向坟墓的道路.
    电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Neil Perry的悲剧是每天都在中国家庭上演的故事,当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采取如此激烈而凄美的反抗形式.他们很多最后选择妥协和沉默.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抗现实.这些社会新生代的年轻人,在父母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自己掌控人生的能力.未来的人生,是父母手中为自己画好的一张蓝图,而孩子要做的只是按照这张蓝图规规矩矩地走下去直达终点.孩子们在家长的期望中步履维艰,最后,他们只能把自己美丽而脆弱的梦想摆上祭台,然后封存.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那些坚持着最初梦想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他们的心灵必定丰盛而充足,幸福像花一样开放.我们的家长也是青葱岁月的过来人,一定也经历过理想被我们的父母打压的愤懑时光.那种愤懑在绵长的时光里被碾成了遗憾,在某个午夜梦回刺痛我们被世俗磨得坚硬的心.当我们的角色变为家长,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我们便开始开始把自己的实利主义的观念灌输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并且,作为父辈,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我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于是,让孩子们按照大人的意愿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
    于是在实利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孩子们也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变得现实,变得善于钻营,变得急功近利.他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我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生命力,和梦想.像曾经的我们一样,孩子们放弃了年少时的梦,整日忙忙碌碌,平静地为家长们的期望努力着,然而这却不能够让他们的生命感到快乐.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没有理想成功之后那种全身心的快乐的体验,他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直到麻木而顺从……这真是一个可怕而固执的轮回.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
    我们的教育绝不是把孩子们培养成能赚钱的机器而已,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成当代中国有思想,有理想,懂得并热爱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那样鲜活和蓬勃的生命,他们值得拥有更加丰富和饱满的灵魂.我们当然应该怀着期望,只是,当这期望与他们的梦想冲突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俯下身,倾听一下他们内心的声音.有时候,他们的梦想或许在我们看到很荒诞不切实际,但决不会一无是处.保护着他们心灵的祈求,他们才可以如我们所愿,保持着对生命那份最真的热爱,诗意而快乐地栖息在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才不会如我们那样,把遗憾永远地留给了青春.
    当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梦想有着我们可以预见的缺陷.这让人焦灼,我们希望用自己成熟的考虑,给他们一些指导.这里要注意的是,高中生正值青春期中比较叛逆的阶段,他们拒绝家长们扮演着人生导师的角色,俯视他们的梦想,并加以指摘.我们善良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成了粗暴的干涉.这里有两个正反的例子.中学生课业繁重,有些孩子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出国读书很轻松甚是羡慕,只片面得了解出国读书的好的一面,高中生出国梦便在校园蔓延了开来.国外的教育有他们的开放和自由,但这不是适合所有人的.B,温州中学学生,初中时就醉心于出国梦中不能自拔.家长并不排斥,但认为儿子还太小,不放心其出国.于是又说通孩子进一中学习,其条件就是高中阶段会想办法让其出国.但是到了高中,家长又觉得孩子不成熟,意志力还太薄弱,想让他上大学之后再考虑这个问题.双方多次争执,僵持不下,最后以孩子表面屈服告终.这之后就问题不断.B学习懒散,迟到,肆意违纪,和同寝室的同学因为寝室卫生问题打架,对同学不经意或非故意的小冒犯就立即表现出恶劣甚至过激的态度,与家人关系紧张,拒绝与父母交谈.高中生活没有如家长本身期望的那样让他性格成熟些,反而加速使之变成了一个是懒散,胸无大志,又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
    C,温州中学学生,亦是有些叛逆的出国狂热分子.他的一长辈是一中教师,看到孩子性格上一些不成熟的因素,感觉不适合高中出国,想给他一些适当的引导.在C同学想出国的立场上,他表现出了"臭味相投",对出去读书的好处谈了很多,就像是朋友一般侃侃而谈,聊得兴致勃勃,并告诉C自己小时候也很向往出国,达成的共识就是有机会应该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现在暂时还时机不到.接着让他猜原因,孩子没猜着,然后告诉他是担心这么小出去遇到不能处理一些问题失去尊严.C的自尊心很强,一听这话就楞了一下.而且那时刚好这位老师有一个在英国读书的学生来了封信,谈到在英国读书所遇到的知识储备问题,种族歧视问题和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和很难排除的诱惑等,他就把那封信给孩子看,同时C探讨:出去读什么专业,将来要做什么,出去读有那些优势,那些劣势, 会碰到哪些问题,能否独立地去克服等等.整个探讨中,没有一句说教,完全引导孩子自己做思考和分析.最后,把选择权交给C.C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准备接受现实先好好读书,磨练品格,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之后再出国.
    这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孩子即便有时候怀抱着狂热的梦想,也并非是冥顽不化,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我们自己要对他们的想法有着自己清晰而明确的意见.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和尊重孩子的梦想,特别是对比较叛逆的学生,要与他"一般见识",并尽量找其合理性去肯定他,反而能打开引导的缺口,进而起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急着把自己的观点加于他们身上.最后,我们的选择权,依然要移交到孩子手上.
    尊重孩子的梦想,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前提.那么下一步,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期待.为什么孩子有时候那么排斥我们为他们指点的路,它有没有过高 是不是适合孩子 会不会因为过于迫切而失去本来的激励作用
    据调查,目前高三学生中,由于父母期望过高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并引起考试焦虑状态的占50%.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据调查,30%的学生对来自家庭过大的压力感到烦躁不安,有70%的学生表示"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
    为什么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过高呢 分析原因或许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目前四五十岁的家长,由于历史的原因,虚度了青春,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现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让孩子来圆自己的梦,自然就产生了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二是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导致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三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父母期望孩子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能"出人头地",因此也形成过高的期望值.
    家长是否考虑过,过高的期望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度烦躁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而事实上,我们很多家长,过高的过频的或者完全无视学生自身特点的期待,正成为学生梦想,快乐甚至身心健康的超限杀手.
    S是温州中学非常出色的一位女生,她学习勤奋,名列前茅,擅长绘画,屡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而且外表清纯甜美.可以说,这样一位集各方面优势于一身的女孩是不多见的.似乎,我们都可以预见她的光明前程和美好人生了……但是,很遗憾,S在高三一年,竟然无法在校正常完成学业,下学期就完全呆在家里,陆陆续续地读读书,与父母发发脾气,养养宠物……是什么使得这么优秀的孩子变成这样了呢 原因当然很复杂,但这与她家庭中一贯以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价值取向是很有因果关系的.一直以来,S是父母的骄傲和自豪,父母对孩子的高度信心,高度要求和高度标准从小开始延续到高中.S的父母要求S的每次考试成绩都要在90分以上,要求她全力以赴,一心读书,并且举家租住在学校附近.殊不知,高中阶段的考试是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的,高中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起了迅速的变化,他们渴望在学习上,在人际交往中得到认可和满足.
    应该说,恰当的要求和期望会激励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助力.但过高的期待会让人无法承受,成为桎梏和阻力.终于,在高三开始后,经过几次大型考试的起起落落,S不堪心理重负,爆发出来,她开始找借口,认为同学们都在背后讨论她,说她的坏话……S不断地无故发脾气和哭闹,直到无法上课.可以说,这是我们在班主任生涯中遇到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很令人痛心的教训.我想,最根源的问题家长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他们过高的期待让孩子背负了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样沉重的负荷最终拖垮了孩子的神经.
    胡海帆校长曾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了精辟的归纳:"我们的家长总是致力于给孩子最好的.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孩子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让自己的孩子总是处于某个集体里的最劣势.他们认为,这就是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而事实上,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学生f性格内向,沉默少言,坚忍勤勉,从初中时代开始,学习就是她生活的主旋律,起早贪黑,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中考时几分之差未能进入温州中学,于是她就读于温州十四中.在班级里,她学习刻苦,爱问问题,能钻研,深受各科老师的喜欢,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两名,有时偶然拿到温州中学的单元练习卷,自行考试时,成绩几乎也都能达到80,90分,家长通过多方努力,在高二的时候,终于让其以委陪生的身份进入温州中学借读,新的班主任对其也是照顾有加,安排了一位学习习惯好,成绩较好的同学跟她同桌,让她们彼此学习,彼此促进,但事实却并不遂人愿,自从进入温中之后,学习花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但成绩却直线下降,每次单元练习,无论试卷深浅,她永远只有30,40分.在普通中学里她是佼佼者,但到了这里,她几乎成了次次的班级倒数第一,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据她后来回忆,那段日子简直就是噩梦一样的日子,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几乎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和勇气,每次考试几乎都在心理"暗示"自己是全班最差,无论她多么用功,甚至在发烧的时候也不请假,依然"痴迷"地做着做不完的习题,成绩却丝毫没有起色,巨大的精神压力,巨大的自卑感,强烈的自我暗示,不服输的心理时刻侵袭着她的内心,摧残着她脆弱的神经,令她寝食难安,日见憔悴.父母见此情景,担心其读书读出问题来,无奈何让她重新转学回14中原来的班级学习,一回到原先的班级,一切"症状"立即消失,经过半个学期的适应,她的成绩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高考还上了二本线.
    我很能理解这样一些家长,他们满怀期待,用尽所有办法,把自己学业水平,适应能力上都还有些差距的孩子硬是推进所谓的名校,希望通过优秀的师资和生源,促使让孩子更上一层楼,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平.可是,这样拔高的作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尤其那些心理素质不佳,耐挫能力差,性格内向,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学生,在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勉强进入重点中学,长期的成绩落在班级的后面,会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极个别严重的,可能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自信心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是一个可变的心理状态.适当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期望过高,孩子可望不可及,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劳而无功,必然会丧失信心.如果家长一味要求他们去完成这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孩子必然表现出焦虑,自卑,甚至恐惧的绪绪;对家长也只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逆反和对抗行为,与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少,对父母失去热情,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我们要对孩子怀着合理的期望.所谓合理的期望,就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期望过高,遇到困难太大,受到挫折太多而丧失自信;期望过低,无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所以,合理的期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符合孩子的个性差异,并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兴趣变化及学习水平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家长与孩子需要坐下来好好地沟通,就孩子的梦想和期望目标的设定等问题达成共识,使孩子对自己发展的内在动机与家长对孩子支持的外在动机相协调,最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合力.

    他们是孩子.他们当然应该在我们的期待下成长,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剥夺他们头顶那片星空.他们是一个个生动的灵魂,不是延续我们自身理想的木偶.他们有权利按照他们的意愿,在自己心灵的伊甸园里,诗意地生存着.所以,家长们,不妨放下暂时放开自己的期望,走入孩子们的梦想,你会看见那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幼稚和无理取闹,它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那一刻,你会发现,你们的心灵,如此靠近.
    八,关键词:高考规划和人生规划
    错误的观念:高考才是出路,好的大学进去,人生就光一片光明了;中学生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定性,做什么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等等.
    错误的做法:让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其他都不要考虑;对他们意志品格和适应能力等的培养缺失;不帮助他们做人生规划,高考考了再说,走一步看一步,选择大学以及专业时盲目而随大流;等等.
    错误的做法可能导致的后果:孩子高考一结束,马上失去动力,夜夜笙歌,恣意玩乐;初入大学,不适应,找不到方向,失去目标,颓废消极,引发心理问题;学习为上,对人生没有思考,对自己缺乏认识,随波逐流;等等 .
    正确的做法:我们需要明确高考规划与人生规划并不矛盾,但高考仅仅是人生一个阶段,并不是终极目标.经常找机会和孩子探讨人生的意义,加深孩子对生活的认识;清楚掌握孩子在生活,学习,思维和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每次在提出目标时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清楚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孩子目标不清晰时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经常和孩子一起制定短期的生活计划,养成良好习惯;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落实计划,或者监督过孩子执行计划;经常孩子探讨过短期计划和人生目标的关系;引导孩子随着社会和自己的发展变化而调整人生规划;当孩子生活状态下降,距离人生规划越来越远时,展现人生美好前景,鼓励自信心,并帮助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及时调整.
    "啊,人们,要知道你自己,要知道我."
    ----《圣经》
    几年前,美国作家盖尔 · 希伊出版了一部畅销书,书名叫《开拓者们》,他在撰写这部书的时候,通过一份内容十分广泛的 "人生历程调查问卷 " ,间接地访问了 6 万多个各行各业的人士,他发现那些最成功和对自己生活最满意的人至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喜欢有更多的亲密朋友;第二,他们都致力于实现一个其实际能力所难于达到的目标.根据希伊的研究,这些开拓者们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有意义,而且比那些没有长远目标驱使其向前的人更会享受生活.正如西方有一句谚语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我们的孩子似乎不可避免地被塑造成了一群和平年代的战士.当孩子踏上高中,尤其诸如温州中学此类的重点高中,我们家长的革命激情更是无法抑制地喷涌而出.我们高举皮鞭的督促,或者和风细雨的鼓励,都是为了他们终可以,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加足马力,奔向高考.他们只需要跟随大家一起往前冲,没有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甚至不需要知道具体的目标,盲目而执着.在他们最后幸运地杀出重围挤进独木桥后,却已经不知道路该指向何方.我们的孩子,在重重压力之下,在枪林弹雨之中,在披荆斩棘浴血奋战之后,当胜利的喜悦还来不及蔓延,就那样轻易地迷失了方向.
    前些日子,一个所谓的"高考奇才"引起了我们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广泛关注.23岁的周剑无疑是一个传奇,2001年他第一次高考上了武汉大学,但随后由于痴迷网络多次旷课而被退学.他复读1个多月后,高考分数已达到北大清华线,仍选择了武大,但随后"屡教不改"再次被退学.回家几个月后,他又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大读到大三时他由于学分不够又被退学.接着他第四次参加高考,06年9月份考回了华中科技大学.
    记者去采访周剑的时候,从他同学那里得知,这个四进大学的高龄学生,最近又过上了昼伏夜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生活.
    记者:是不是你不适应大学生活呢
    周剑:我觉得大学生活有些无聊.
    记者:你是不是对大学教育制度失望 所以你要反抗
    周剑:失望过,但我不是要反抗大学教育.
    记者:你现在照样的不上课,是不是觉得有后路,再可以考回来
    周剑:没有后路,中间被打断了大半年,现在还没有找到学习状态.
    记者:你这样做,有没有想过会再次被退学
    周剑:想过,我会尽量争取毕业的.
    记者:每次高考你都能考中名校,有什么秘诀吗
    周剑:我高考其实也没什么秘诀,主要还是一门课一门课地复习,然后也会做一些模拟试题.我和其他人的方法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记者:如果再让你考一次,你还能考上名校吗
    周剑:只要我想考,就能考上.
    记者:你有没有知心的朋友
    周剑:没有.感觉和他们不是一个群的.
    记者:有没有想过未来
    周剑:没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就想先走到毕业再说.
    在采访过程中,他告诉记者,沉迷游戏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是他前三次都没有找到大学生活的方向.
    周剑在湖北罗田县的县城里长大,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是一名司机,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在每次退学回来,他的父亲非常气愤伤心,打骂教训了之后,就给他报了高复班重新学习.从已有的报道看,其实父母对这个孩子还是比较纵容的,只让他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忽视了其行为上的问题,也不可能和他去分析退学的实质原因,或者探讨今后的人生规划.
    这个例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引用一次,心情都要沉重一次.周剑的例子有些极端,但绝对不是个别现象.他代表了一大批从高考炼狱中释放出来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现状:网游,旷课,消遣般地恋爱,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激情,人生没有目标,懒散,郁闷,颓废,消极.周剑的经历不是"网瘾少年"所能概括的,而是典型的具有"成长缺陷"的独生子女通病.和很多孩子一样,他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好好读书考大学,其他什么都不用想",一方面骄纵了他们"学习好,一切都好"的单一观念,另一方面他们一旦考上大学就失去目标,产生空虚感.那么多年以高考为单一甚至终极目标的教育,忽略了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犹如一台台零件已经有些惨败的汽车,由于全速全神行驶而无暇顾及,当到达大学之门时,一个急刹车,一些零件便纷纷松动,掉落,甚至全线崩塌.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缺乏准备,对崭新环境的无所适从,对从未认真规划过的未来的迷茫彷徨,最终转化为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于是周剑现象大面积爆发.
    我们了解过一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太小,社会又充满变数,计划赶不上变化,中学阶段就开始给帮助孩子规划他们的人生是否太早,太空泛.家长本身对孩子的发展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模糊态度,因此习惯给孩子们短视的教育,而这些教育又往往倾向于学业成绩.比如这次测验达到90分以上,期末考试进入全段前50名,高考上一本等等.这些奖励的刺激的确在短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充沛的动力,达到了家长们想要的效果,于是更被视为致胜法宝.可是,在这样的实用主义的教育中,学习之于学生,如同空气一般存在着,但其自身的真正意义却变得轮廓模糊,面目全非.视学习为人生第一要义的学生并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在信息如此膨胀的今天,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在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却在他们的黄金时期,在人生蓝图即将铺展开来的最初,就已经忘却了学习本身的价值.
    学生A,我的一个远方亲戚,温州中学毕业生,天资聪颖,成绩优秀,名次稳定在年级前50.高考后填报志愿来咨询我的意见.我问她现在有没有想好考哪所学校,她说还没想;我问,对那些专业,职业感兴趣,她说从来没想过;我又问她一直以来最想要什么,她说只想高考考个好分数,好名次,填报志愿选择余地大一些.这个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乖乖女对未来如此的认知是我史料不及的.我尝试着引导,问她拿高分,为了什么,她的回答是:为了让父母高兴,父母就不会为她担心了.几个回合后,我有些无奈地说:"那你自己呢 你自己现在开心吗 喜欢大学里哪些专业 有没有考虑到毕业以后做什么职业 还有希望以后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人生 "她茫然地摇了摇头,表示这些问题太遥远了,自己从来没想过.她一旁的母亲则连连表示她的孩子心思很单纯,只顾着学习,那些问题都没开始考虑.一句心思单纯轻描淡写地掩盖了问题所有的症结.在与她母亲的尴尬对视中,我用自己最痛恨的方式,以我个人的理解和判断,在她近乎置之度外的注视里,和她母亲一起,"决定"了她今后的路.于是,温州中学长长的重点大学录取名单里,又多了一个名字,她去了上海的一所名校.
    她的人生就这样在她措手不及中展开.大学里,由于对专业不甚感兴趣,她就这样得过且过地混着.临近毕业,随大流去考研,最后由于准备不充分放弃.在决定留上海还是回温州的问题上,她又再一次打电话咨询了我.我为她分析了形势,客观地告诉她,像她这样的毕业生在上海这样的环境里多如牛毛,文凭本身的竞争力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如果要留在上海,要做好艰苦拼搏的准备,以及不断完善自己的打算.她说自己举棋不定,问我该如何选择.我诚恳地告诉她,你必须了解自己是怎样的性格,适合怎样的生活,喜欢怎样的人生.如果你喜欢安定平稳的小幸福,那自然是选择回来;如果渴望闯荡一番,那应该在大城市一展身手的.最后我试探着问了一句:难道到现在,你还没有想过你希望自己以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吗 她平静地回答我:是的,我越来越迷惑了.
    最后她选择留在上海.她母亲告诉我,是因为她们寝室的同学都申请留上海希望一起闯荡的缘故."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远在外地我又照顾不到."
    她母亲的话终于透露出了深深的担忧.三年过去,她跳了几次槽,在大上海的浮华世界里颠沛流离,每月的工资除却房租勉强糊口,最终黯然回温.她告诉她母亲,大城市太不符合她的性子,然后开始闭门看书考公务员.考了两年终于通过笔试.我去看她时,她正在准备面试,她的母亲也在利用自己的关系加紧打通关卡.我问她对这样的工作是否喜欢时,她的回答依然让我难受: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干这行.喜不喜欢对我来说已经是太奢侈的考虑,重要的是,我终于看到一条光亮的路了.如果我得到这份工作,我的人生也就这样了,喝喝茶,看看报纸,是吧.
    我望着这位昔日优秀生苍白而平静无波的侧脸.那曾是多少人艳羡的骄子,老师与家长最放心的宝贝,这样被动地辗转在每一次人生选择的路口,让生活洪流不断盲目向前地推着,最后,被平庸所淹没.
    当了班主任后,在不断的和学生谈话中,我发现她的这种茫然绝对不是个案,而是存在于大多数的学生中间.在问起他们想要怎样的人生时,回答都和我那位亲戚如出一辙,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不能不让我为他们的未来怀着深切的忧虑.今年高考结束,据中华英才网对珠三角地区调查显示,六成以上考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明确,认为人生规划应该是大学毕业走上社会时的事,高中毕业就做人生规划太早了.仅40%的考生已做好未来可能的发展目标,选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报考的学校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校被家长填鸭式地灌输着要高分好名次,所有一切心思都只指向高考.现实是,不少人升上大学之后却因为目标的忽然失去而陷入空虚和迷茫,荒废了学业,耽误了自己,以至于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我们家长,是不是过于强调高考的重要,却很少告诉孩子,其实高考,只是人生小小的一部分,我们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一生,做好规划.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大学毕业后再做人生计划有点晚.人生规划早做一些,对个人的发展定位就能准确一些.人生规划最大的益处,是使人在职业生涯中少走一些弯路,找到自己的定位,选择到最适合的工作,让你发挥最大的潜能.人生规划既是一个实现你终生目标的时间表,也是一个实现那些影响你日常生活的无数更小目标的时间表.人生规划的设计是要使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每个特定的时间范围里充分地利用你的脑力和体力,同时获得持久的动力.人生规划可以合理地分配精力.
    温州中学学生张雨嘉在今年的高考中考了631分,这是我市高考文科最高分.张雨嘉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有一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说:目标要立得早,立得稍高一点.张雨嘉5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考北大.这个目标清清楚楚地记在她小时候写的日记本里.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没有放弃过.雨嘉说:"立目标不仅要早,还要稍稍超出自己能力一点,这样才有奋斗的动力.比如要想达到10分的效果,就要立11分的目标.但是也不要过高了,否则,就会被自己立下的大目标所吓倒,而失去了立目标的意义了."
    5岁就立志考北大,中学阶段早已经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与她的家庭不无关系.雨嘉成长在一个知识氛围浓郁的家庭,从小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她很早就对自己的人生做整体的规划.实际上,大多数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都需要外界环境作为支持,依托,尤其是家庭父母的支持.我们的大多数孩子,都在懵懂中探索人生,又怎么可以苛求他们自发地,早早地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因此,家庭的教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挖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多多学习生存和生活的技能,有意识地培养成功所需的坚毅性格和高尚品格.这些,与近期的高考规划并不矛盾.因为我们首先要意识到,高考规划是整个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考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都与我们孩子的今后的人生走向息息相关.
    留美学者高燕定先生在他的《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中提到他对女儿高倩的教育.在高倩5岁的时候,他看出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为她设定的职业目标是律师,并获得她的认同.在学习上,为高倩有意识地培养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在社会活动方面,少年高倩时担任市少年法庭的律师,检察官,高中时参与模拟法庭的审判比赛,形形色色的演讲比赛;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多种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她不断积累实现人生目标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反复进行调整和充实,刻意培养相应的技能和素质.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同年,她顺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成为这个顶尖法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不到25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当然,多数人不可能如高倩那般的幸运,有个教育家式的父亲,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有一个早早就设定了的,自己喜欢的人生规划.但要避免的是,在高中阶段,我们对于人生规划这个词还完全陌生.在一些考生和家长的头脑中,高中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而对于这个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其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人生规划影响如何则考虑不多,"走一步算一步"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典型心态.高倩的例子,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应该就是对人生规划的重视.正如孙中山先生当年对于民众的划分一样,意识到自己专业选择,职业规划问题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的考生,属于"先知先觉"者."先知先觉"者往往因为有了清晰的目标,进而明确了努力方向,踏实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蚕蛹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后知后觉"者则因为没有规划或者规划太晚,在蛹中乱碰乱撞而错失了变成蝴蝶的机会,即使侥幸蜕变成功,别人早已经飞远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规划自己的人生"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口号,更不是虚妄的人生箴言,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早觉意识,是对自己负责的真切表现,是指引行驶在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大海上的人生航船宝贵的航海图.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会望而却步,我从未给孩子这方面的引导,现在开始,来得及吗.我们说,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人生规划包括包括人生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计划.有人生规划的人,行动有方向,发展有动力.高中生正处在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阶段,人生规划的制定对他们即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有利于他们尽快摆脱依赖性,走向自立自强.当然,制定并实施人生规划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对子女应是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在孩子没有萌发制定人生规划之前,要和孩子多谈人生的意义,未来的理想.在孩子制定人生规划时帮助孩子明确自身优势,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在孩子实施人生规划时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前进.总之,家长恰当地引导必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些孩子总是制定自己根本不能实现的规划和计划,主要原因是孩子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对这类学生,我们家长首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这种上进心,毕竟有较高的规划比没有要强的多.其次,我们要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规划高一点暂时没什么,计划要切实可行的问题,帮助孩子修改计划.最后,要特别注意孩子在计划得到落实以后的心理变化,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孩子下次制定合理的计划.在引导过程中要力争能够实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些孩子不能坚持执行计划,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引导.比如,有的孩子因为自制力较差,想起来的时候热火朝天,做起来的时候时断时续,家长需要帮助和引导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落实每一天的计划,逐渐锻炼孩子的自制力;有的孩子属于认识短浅,没有深刻认识到具体计划和整个规划的关系,总认为到时候自然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针对此,家长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认识到积沙成塔的道理;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力素质都在发生变化,原先的计划失去了它应有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造成不努力就能够实现或努力也实现不了的事实,针对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随着孩子的发展调整规划和计划;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高考后,重压卸下,孩子容易进入奋斗懈怠期,恣意放纵,通宵狂欢,甚至彻底改变生活习惯.这种过度的放松将会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无法完成从青少年(高中生)到青年(大学生)的角色转化,直接影响到人生规划的持续性.家长不可听之任之,需要经常注意他们的动向和心理状况,并以朋友的姿态,用轻松的话题,引导他们把有些出轨的行为重新纳入人生的规划中.
    没有人生可以重来.我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太多的弯路,更不希望他们成为那些,不顾生活一路向前,却一心只渴望折回来重新选择的人中的一个.没有人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寒窗十几年的孩子,在苦尽终于甘来的时候,迷失在高考的终点处,彷徨地张望湍急的人流,不知何去何从.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把孩子送进大学而已,而是让他们放飞在更广袤的天空.所以,请把我们的目光放得高远些,给孩子们指引一条延续他们一生的,更开阔的征途.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父母对子女恋爱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恋爱的看法  和双子女恋爱好痛苦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建议  家长对子女的评语  家长对子女的话  家长对子女的批评  对家长批评子女的看法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