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方法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吉林省教改试点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煤矿开采方法课程是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课程, 是学习和掌握采矿知识和技能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是采煤队、综采队、机关职能科室的工长和技术员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阐述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井田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采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2、课程任务: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井田开拓、采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采区巷道方案设计、采煤工艺设计、采区单项施工设计与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能力。同时,不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树立长期从事煤矿工作的信心。因此,本课程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于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总之,学习好本课程,对于从事煤矿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先修课程是:煤矿地质、矿山测量、矿山压力控制技术、矿山电工等职业技术课程。
3、设计理念:煤矿开采方法课程以完成矿井开采初步设计的主要工作过程进行内容组织与设计,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强化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在实践教学手段上,让学生自主观摩、自主设计方案,人人有机会动手。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除传统的实验、实训外,增加了设计型、综合型乃至研讨型实训专题,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4、设计思路:按照课程知识模块化、模块内容任务化、任务和工作结合实用化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组构煤矿开采方法课程主体框架。把结合煤矿开采基本条件和矿井开采设计与生产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煤矿开采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联系起来, 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依据设定的矿井开采基本条件, 让学生结合开采条件完成矿井开采设计。
作业规程编制等项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的关系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针对培养煤矿企业采煤区队技术管理人员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做到“必需够用”。
由于煤层赋存条件不同,所采取的矿井开拓方式也不同,既是同一煤田、同一地区,所采取的采煤方法也不尽相同,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和岗位(群)也将分布在不同地区。因此,应该将矿井开拓方式(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采区巷道布置方式(采区式、盘区式、带区式)及采煤工艺(炮采、普采、综采)等内容,逐一介绍,全面理解和掌握。这是作为一个采煤区队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些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符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2)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的学习、训练不同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到对准岗位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按需施教”。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面向是,从事采煤队、综采队、机关职能科室及综机维修等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尽管就业岗位比较宽泛,但都是从事技术管理。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也应相对宽泛;在技能方面,应该具有识别矿图和绘制矿图的基本能力,具有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为此,课程内容是紧紧围绕矿井开采设计的全部工作过程,让学生依据给定的具体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课程结束,将每个学习小组的模块训练进行集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这种做法,按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查阅科技文献、使用工具书、设计计算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针对矿井开采条件进行设计训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为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课程内容模块化,做到模块间相互融通,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以井田开拓——采区设计——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三大生产环节为主线, 安排以井田开井田开拓、采区设计(包括:采区巷道方案设计、采煤工艺设计、采区单项施工设计)、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其他采煤方法六个教学模块。依据现场生产过程与管理需要安排有4个综合训练项目,每个模块又分1~5个课题,每个课题有1~5项工作任务组成。模块或课题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使全部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