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法学教案
第一编 民族法学学科基本问题
___ 我国的民族法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民族法学的20年,是从无到有的20年,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20年。20年的发展,民族法学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研究方法不断成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民族法制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科地位及其存在的意义不断凸显。
___ 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定位、研究立场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为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民族法研究,首先有必要对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以梳理,厘清民族法学学科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为深化民族法理论研究夯实基础。
___ 对民族法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我们拟从发展概况、学科性质、研究视阈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章 民族法学发展概况
___ 在这一章我们主要介绍三个问题:一是民族法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二是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三是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__
一、民族法学发展的历程
__
民族法学2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创立时期(1984—1991)、完善时期(1991—2001)和发展时期(2001—)。
___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民族法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民族法制建设实践的外在需要。
___ 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不相同,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也各有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正是这种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促进了民族法学的完善与发展。
(一)创立时期(1984—1991):《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___ 在我国,民族法问题可以追溯到秦朝制定《属邦律》等法律实践,甚至可以更远。但从独立学科的角度,对民族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则是晚近的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1、政府的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___ 1979年10月,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第一次办公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民族立法”工作和“民族法制”建设;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强调指出,要加强“民族立法”工作。从此,我国的民族立法工作和民族法制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民族立法”、“民族法”、“民族法制”这三个概念在社会上也被广泛地传播和使用。
___ 尤其是1982年《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原则规定、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民族法学的创立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一大批学者开始关注、研究民族法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法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学界的努力:民族法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
____ 民族法学的创始人史筠教授在1984年首先提出了“民族法制学”的概念,并指出,“民族法制问题”是法学研究的新领域,“民族法制是多民族国家法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多民族国家内,如何用法律调整民族关系,如何运用法律解决民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这种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它的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是法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论题有:
__ 第一、学科能否成立的论证方面
___ 涉及的问题有:
(1)民族法学能否成为独立的学科;
___ (2)民族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民族学科的关系;
___ (3)民族法学研究的具体范围;
___ (4)如何开展民族法学的研究;
___ (5)民族区域自治法学问题;等等。
第二、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方面
__ 涉及的问题有:
___ (1)民族法制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___ (2)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其实践,包括自治权的性质、行使的主体、原则、保障机制;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问题;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和作用;自治法规与地方法规的关系,自治条例的地位与性质,单行条例与变通补充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保证措施;
___ 此外,初步探讨了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及其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法制建设问题,包括民族乡问题。
(二)完善时期(1991—200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
___ 1991年6月,“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 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法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务院于1991年将民族法学列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并正式列入《中国法律年鉴》中的法学学科行列。
1、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研究
___ 民族法学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得以深化,这一时期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___ (1)民族法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___ (2)民族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___ (3)民族法学研究范围的再认识;等等。
2、学科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方面
__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主要有:
___ (1)民族法(制)体系的构成;
__ (2)市场经济与民族法制建设;
___ (3)民族立法问题,包括立法体制、立法的依据和原则、自治法律、法规的修改、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城市民族法制和民族乡法制建设、经济、教育、文化等专门民族法律的制定等内容;
__ (4)民族法的实施,包括民族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实施的机制尤其是监督机制、法律责任问题;
__ (5)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包括散居少数民族的范围即民族乡的少数民族是否属于散居少数民族、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的制定问题;
__ (6)中国民族法制史和外国民族法制;
__ (7)少数民族权利与少数民族人权。
(三)发展时期(2001—):《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
1、学科性质与研究立场的反思
___ 民族法学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民族法制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家教育部仍未将民族法学作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列入到二级学科目录之中。
___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反思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民族法学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法学学科而言还很落后,应该是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基于此,这一时期在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上,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学科的性质与研究的立场等问题。
2、学科发展的新机遇
___ 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2000年),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
___ (1)国家主导的西部大开发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关系问题;
___ (2)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悬殊问题;
___ (3)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要求的公平竞争与国家对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散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保护问题;
___ (4)民族法制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现实需求,等等。
___ 所有这些新生问题,不仅需要制度改革,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
二、民族法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一)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
(二)形成了一支科研队伍
(三)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
(四)增强了实践参与功能
三、民族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讲,民族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研究立场模糊,重点不突出,缺乏目的性
(二)明显的经验论痕迹
(三)实证研究不实证
(四)学术争鸣缺乏真正的理论深度
第二章 民族法学的研究视阈
___ 一般而言,学科的研究视阈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范围;三是研究的立场。这也是本章要阐释的问题。
___ 从总体上讲,法学界对民族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一致的。
___ 史筠教授认为,“民族法学是研究一切多民族国家内部如何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调整民族关系的学科。”吴宗金教授也认为:“民族法学是以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目前,对民族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民族关系的看法”已取得基本共识。
___ 但是,深入的把握有待于对研究对象的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包括两个角度:
___ 一是研究范围的选择,即民族法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哪些问题;
___ 二是研究视角的选择,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立场入手。
___ 这就是民族法学研究的视阈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视阈观。
一、对民族法学研究范围的不同认识
__
民族法学创始人史筠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对民族法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中国的民族法制是调整国内的民族关系的,这包括两个方面:
___ 一是关于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问题);
___ 二是关于规范一般的民族平等权利、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平等权利和只有相当于乡一级的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建立民族乡问题的(法律问题)。
___ 由于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因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是我国民族法制的主要内容。”
___ 王天玺虽然没有专门阐释民族法学的研究范围,但从其代表作《民族法概论》一书,我们可以大致窥见他的基本观点。在这本著作中,王天玺主要阐释了以下几个问题[4]: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民族法的概念、性质、体系;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则;中国古代的民族管理制度、中国资产阶级和民族立法、新中国民族立法史;民族区域自治及其法制理论与实践;国外民族法理论与实践。
__ 这实际上说明民族法学的研究范围应当包括现代民族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法理论与实践、国外民族法理论与实践三大部分。
_ 在王天玺之后,一些学者对民族法学的研究范围都进行过阐释,或者是对上述观点的明确,或者是对上述观点的细化,或者仅及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从总体上讲都没有突破上述范围。
二、民族法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
__
从上述学者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法学界对民族法学研究范围的认识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存在一些差别。
___ 究其实质,认识论的分歧是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法学界对民族法学究竟是应用法学还是理论法学的定位不清晰。
___ 一些学者认为,民族法学主要是应用法学,一些学者认为民族法学主要是理论法学,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民族法学既是应用法学,又是理论法学。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法学研究范围的认识上,还体现在研究民族法律文化(法人类学、少数民族习惯法学)和民族法制史等问题的视角或研究目的的选择上。
三、民族法学研究的定位
__
这种混乱对学科的建设和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统一研究立场。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民族法学学科的未来。当一门学科没有自己确定的研究视阈时,它就会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品——只是其它学科具体问题研究的专门成果,而非独立的学科。
我们认为,民族法学应当定位于应用法学,从民族法制实践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范围包括四个方面:
___ 一是民族法的一般理论;
___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___ 三是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___ 四是人口较少民族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___ 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法人类学、少数民族习惯法学)和民族法制史方面的问题,但应从应用学科的立场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完善民族法制服务;不能将这些问题作为民族法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果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也只能作为三级或者四级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章 民族法学的性质
一、对民族法学性质的不同解读:非独立学科、部门法学与综合法学
__
到现在为止,对于民族法学的学科性质,学者的观点并不统一。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___ 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法学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只能作为宪法学的一部分而存在;
___ 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不是宪法学的一方面或一部分内容,而是研究在宪法指导下以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为主干的民族法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在承认民族法学是独立学科的前提下,又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认为民族法学是部门法学,一种主张认为民族法学是综合学科。
___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认为民族法学是独立的部门法学的观点在民族法学的创立和完善时期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_
二、民族法学何以是部门法学
__
法学界认为民族法学是部门法学的主要理由是民族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
___ 吴宗金研究员在《民族法学导论》一书中专章论述了“民族法学是独立的部门法学”;在其主编的《中国民族法学》第一版、第二版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主张。但他在强调民族法学是部门法学的同时,又指出“民族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在学科理论上,这两个方面并存的认识实际上是存在矛盾的)
吴大华教授认为,“由于民族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几乎渗透到每一部门法,可以说,每一个部门法中几乎都有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所以民族法学也就涉及到各个部门法学,具有综合性、网络结构的特点,在整个法学体系中是独树一帜的。当然,民族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它又有自己的体系,所研究的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民族法的产生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制定和实施等问题,以及其自身的建设问题,诸如民族法学的概念、历史发展、体系、任务、研究方法等问题。……。”可见,在吴大华看来,民族法学虽然具有综合性特点,但仍然是部门法学之一。
三、民族法学作为综合法学的根据
__
霍宪丹研究员最先明确提出民族法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型、交叉型学科,但未作深入分析。
___ 李仁玉教授认为,民族法学是综合学科的主要理由是:“(1)法学部门的分类要考虑法律文化的继承性,民族关系涉及社会关系的一切方面,对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采用法律的所有调整方法,这种民族关系的综合性和调整方法的综合性决定了民族法学的综合性学科的特点;(2)民族法学作为部门法学,会限制民族法学的发展,限制民族法制建设的指导作用;(3)我国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和民事诉讼法、刑法诉讼法等实体法、程序法都规定了变通适用条款,而这些实体法和程序法在民族地区的变通适用也构成了民族法学的研究内容。”
___ 熊文钊从法律部门理论入手,对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
___ ——民族法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法学学科
___ 民族关系的内容极其广泛,性质十分复杂,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问题,既有“纵”的关系,亦有“横”的关系,同时还有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因此,民族法学应该对性质各异的各类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
___ 现在流行的民族法“部门说”囿于部门法观念,使诸如民族平等关系、区域自治关系、民族婚姻关系、民族经济关系、民族文化关系等没有能够也不可能为某一部门法所包囊括得了。民族法学“部门说”,使民族法学研究视野受到极大限制,没能同民族学研究领域协调起来,使民族法学的研究难以深入。
——法学学科不等于部门法学
___ 在法学体系中,有在部门法基础之上建立的法学学科,也有在其它部门法的法域范畴基础之上建立的法学学科,如经济法、民族法、军事法等,或是在其他法学范畴基础之上建立的法学学科,如法理学、法史学、证据学、法医学等。我们应将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法律部门与法学学科等区分开来,使法律体系、法学体系、法律部门与法学学科遵从各自的内在发展规律。
——民族法学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
___ 学科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第一代综合是两个成熟学科的交叉渗透,产生一门新兴学科,通常称之为边缘学科。
第二代综合是多学科的综合。这种综合性学科是以特定的客体为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去进行研究。
___ 民族法学是充满活力的、蕴含着能动机制的综合性学科。一个时期以来,民族法学拘泥于狭隘的独立部门法理论,似乎只有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民族法学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建立在坚实的民族事实关系客观基础之上的民族法学,在研究领域上不应该受任何传统部门法的限制。
___ 综合性的民族法学运用整体综合的方法,研究民族关系的各种法律调整问题,发挥着任何部门法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就是民族法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四、分歧的焦点与共同的认识:调和不同主张的可能
1、分歧的焦点:民族法是不是部门法
2、共同的认识:民族法调整对象和范围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
___ 由于民族法学的性质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它的研究如果没有实质性进展,必将影响民族法学其它问题的研究,从而制约民族法学科的发展。因此,必须做好这个基础工作,使民族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更科学、更规范,以推动民族法制实践顺利进行。事实上,在这一问题上,民族法学界的两种不同的主张不是没有调和的可能,不同时期的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民族法调整对象和范围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或许是两种主张趋同化的基点。
___ 我们认为,民族法学应当是一门综合法学学科,主要理由是:第一、民族法调整对象(民族关系)和调整方法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部门法(李仁玉);第二、法学学科不等于部门法法学,民族法学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熊金钊)。
第四章 民族法学的研究方法
___ 从总体上讲,作为综合学科的民族法学,应当运用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___ 但是,民族法学作为综合性学科,决不是各个学科“实例的总和”,也不是简单地重复、移植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___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当有其特殊性。以下我们结合法学方法论的一般理论,阐释民族法学的研究方法。
_
一、价值分析法在民族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__
1、以民族平等(平等的不同内容)的基本要求检视相关法律规范和制度的正当性。在平等的价值分析中,核心在于各民族之间实质意义上的平等。进而言之,民族共同体而非少数民族个体才是我们研究的起点。当然,在研究中,也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个体的平等问题。
___ 2、以国家安全和秩序稳定的基本要求检视相关法律规范和制度的正当性。
___ 在民族法规范的建构中,只有妥善地处理好民族平等与国家安定的关系,才能真正建构起正当、有效的调整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法律制度,推动民族问题法治化进程。
二、实证分析法在民族法学研究中的运用___
___ 1、注意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准确把握各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为研究民族法制积累实证资料。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在研究中不能用历史的真实代替现实的真实。
___ 2、注意运用逻辑与语义分析法,深入分析现行民族法制中存在的规范问题,例如,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不完整、法律语言不科学、法律制度不完备等问题,为推动民族法制改革奠定基础。
___ 3、注意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法,搜集和整理本国历史上或者其他国家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有益经验,为完善民族法制提供借鉴资料。
___ 4、注意运用经济分析法,结合其他方法考察现行立法存在的有效性问题,为完善民族法制指明方向。
第二编_ 民族法基本理论
___ 民族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民族法的概念,民族法的价值、民族法的运行等问题。近20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尚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___ 在这一编,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民族法的概念;二是民族法的价值与功能;三是民族法的形式与效力;四是民族法的制定与实施;五是民族法的历史沿革。
第五章_ 民族法的概念
_____
___ 本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民族法的定义;二是民族法的特征;三是民族法的性质。
__
一、民族法的定义
__
___ 一般认为,“民族法”的概念最早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提出来的。“雅典人比美洲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和为统一的民族所代替了。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各个部落和氏族的习惯法之上的一般的雅典民族法。只要是雅典的公民,即使在非自己部落的地区,也取得了确定的权利和新的法律保护。”
___ 但是,恩格斯讲的“雅典”,既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城邦国家。雅典民族和雅典国家在这里具有同位的性质。所以雅典民族法实际上是雅典国家法,“是适用于雅典全体公民的全国性法律”。
___ 我国法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关注的“民族法”,明显不同于恩格斯笔下的“民族法”。
___ 民族法学创始人史筠没有从一般的意义上对民族法进行定义,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民族法(制)的含义及其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说明。他认为,“中国的民族法制是调整国内的民族关系的,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二是关于规范一般的民族平等权利、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的平等权利和只有相当于乡一级的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建立民族乡问题的。由于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因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是我国民族法制的主要内容。”
___ 王天玺是我国明确定义“民族法”的第一人。他认为,“‘民族法’这个概念广义的说是指一切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和法规。从理论上看,无论何种社会,只要存在着民族,只要是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国家,就有调整民族关系的必要,就可能产生民族法。但在实际上,民族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结果,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按彻底民主的原则调整民族关系。因此,民族法是专指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和。”
___ 王天玺对民族法一般含义的说明,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之后一些学者的定义,或者是对此定义的重述,或者是对此定义的细化,都没有超出上述定义的界限。
___ 例如,张晓辉认为,民族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
___ 吴宗金认为,民族法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法是指由国家制定认可的调整国内民族关系,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应包括宪法中有关民族条款,专门的民族法规,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民族方面的规定,从而构成独立体系的民族法律规范;而狭义上的民族法,则专指民族法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二、民族法的特征
__
民族法作为一国法制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等法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___ 主流的观点认为,民族法是以民族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这是民族法最基本的特征。
___ 要准确把握这一特征,首先应当明确民族这个基本概念,以及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等基本问题。_
1、民族的概念
___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___ 共同语言是指同一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言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结合为一个民族。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民族的人们必须有不同的语言,也不是说凡有同一语言的人们都必然是同一民族。
___ 共同地域指的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生产、交往活动的范围。共同地域这一民族特征,在民族形成之初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它是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物质条件。
___ 历史上有些民族曾因地域联系的消失而使原先统一的民族发展成为不同的民族。
___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但并非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必定是同一民族,也非同一民族的人们必须永远居住在一起。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人们谋生等方面的需要,影响着人口的流动迁徙,民族杂居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___ 共同经济生活,系指经济类型和经济上的联系性。经济类型即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之初,有的民族以农为主,有的民族以牧为主,有的民族农牧业兼而有之。经济上的联系性,即一个民族的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在经济上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在生产中的相互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商品交换等。
___ 共同的心理素质是由民族感情、意志、性格、气质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因素构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通过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道德情操以及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等表现出来。民族心理素质有独立性、能动性、排他性、全民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2、民族关系内涵与外延
___ 民族关系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为维护其生存与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___ 因此,作为民族法调整对象的民族关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从社会关系的性质和涉及的领域上讲,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等诸多方面。
__ 从社会关系的主体分析,上述诸多领域的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___ ( 1 )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___ ( 2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但也有学者认为,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 )
3、民族内部关系是否属于民族法的调整范围
___ 有的学者认为,民族内部关系也是民族法的调整对象。
___ 反对的意见认为,民族关系是指代表各民族整体利益的国家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内部关系属于一个民族内部各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不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不能作为民族法的调整对象。
___ 但是,通说认为,自治法规属于民族法的重要内容。如果民族内部关系不属于民族法的调整对象,作为单一民族的自治法规是否还属于民族法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___ 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作为单一民族的自治法规仍然属于民族法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
___ 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属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结果,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这类自治法规调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自治机关与单一民族的社会关系,仍然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
__ (二)调整手段的多样性
___ 从法律的调整方法上看,由于民族法涉及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仅仅依靠某种特定手段来调整民族关系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多种法律调整方法。
(三)规范构成的多元性
1、规范性质的多元
___ 由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需要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多种法律调整方法,从而使得民族法律规范的性质具有多元性,包括宪法规范、刑事法规范、民事法规范、行政法规范、经济法规范等。
2、规范内容的多元
___ 民族法既包括中央创制的规则,也包括地方创制的规则。作为地方立法产物的民族法律规范,是适应特定区域、特定民族的特点而制定的。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法文化传统和习俗规则,因此,针对同一行为的规则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三、民族法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