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 报 书
实 验 区 名 称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 验 区 负 责 人 王存文
学 校 名 称 武汉工程大学
主 管 部 门 湖北省教育厅
申 报 日 期 2009年6月30日
教育部 财政部 制
二○○九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
4. "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
5. 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31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所属类别
跨学科(文学\法学\管理学\工学)
建立时间
2006年6月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
王存文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64.01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Wangcw118@hotmail.com
传真
通信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雄楚大街693号
邮 编
430073
实
验
区
前
期
工
作
基
础
武汉工程大学"E+" 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始运行于2006年.其宗旨是通过实施"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另一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实现高端就业,部分学生考研继续深造.实验区现有"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学生共133人,2009年拟招收"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软件工程","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学生共100名(每班25名),已列入学校招生计划.
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以及更名成功(由武汉化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提出建设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外语学院在英语专业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05年6月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组织申报了校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施》,并于2005年11月提出"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方案.2006年4月,经过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实施该方案,由外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共同成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2006年5月,实验区组织召开"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讨论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并定稿.2006年9月,经过在06级新生中选拔,第一届双专业开班,分别有20,24名学生就读于"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班.这标志着实验区正式开始运行.实验区前期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完善
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五年制"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了"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培养方案.在三年来实施的过程中,对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学科优势,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又提出了"英语+软件工程","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方案,拟于2009年实施.
1.2 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与磨合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区的改革工作,形成了"校领导挂帅,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学校教学,招生及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处长,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和有关学院院长任成员的实验区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另外还组建有跨学院的校级教学团队,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实验区的日常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1.3 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
近几年来,实验区大力引进和培养复合型师资,先后从美国布鲁克林法学院,澳洲悉尼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国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引进和培养了多名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都能熟练使用英语(本科为英语专业或母语为英语),同时拥有法学,工商管理,化工,软件工程等硕士,博士学位.实验区现有高职称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在岗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在岗"楚天学子"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1.4 相关理论研究和成果
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运行之初就非常重视"E+"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与论证.先后于2006,2007年分别申报了《"英语+法学(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和《"英语+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两项省级教研项目,其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成果还被评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主体论文被评为湖北省高教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这些研究为"E+"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探索英语专业与其它更多专业之间进行一体化复合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指导思想
2.1 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2.1.1 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E+"双专业一体化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1) 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有谋生的技能,才能择业糊口——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E+"复合型人才培养既可以通过外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当前纯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2.1.2 培养思路:双专业一体化
当前,在各高校中,辅修第二学位较为普遍,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不难看出,大多数高校及院系对辅修课程重视不够,而且主修与辅修完全脱节,不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型知识结构.在本项目中,实行的是双专业一体化培养的综合培养方案,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和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1.3 培养目标: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场对纯语言类的外语人才的需求正逐渐下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近年来,各类人才市场上英语水平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门槛,不少企业表示最需要"懂专业技术又精通英文的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相关知识, 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3)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这种能力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基于对复合型人才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E+"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外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有机的融合,实施一体化培养,从而实现"1+1>2"的目的.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专长, 以英语为工具,以专业为方向,专业与英语均是强项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2.2 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2.2.1 社会调研及认识
近几年来,一场规模浩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高校展开,其范围之广,改革之深入,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它正在对我国高等教育以及英语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公共英语全面改革的形势之下,英语专业的出路何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对"E+"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学校近几年来先后组织人员赴省内外各大高校,外语学院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到深圳,上海,武汉等地的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深入,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场对纯语言类的外语人才的需求正逐渐下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近年来,各类人才市场上英语水平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门槛,不少企业表示最需要"懂专业技术又精通英文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写道:"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外语+辅修(主辅修制)","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知识"等.但这些培养方式往往只是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上另外加上一些相关学科课程,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其培养真正复合型人才的效果往往很难实现.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各高校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2.2.2实验区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
近几年来,为了科学有效的实施"E+"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其中直接有关"E+"模式设计及课程体系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就有2项.另外在教学管理,相关专业建设等方面也先后开展了一些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主持人
批准时间
项目情况
1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项目
王存文
2008年
在研
2
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分委员会项目
王存文
2008年
在研
3
化学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项目
吴元欣
2008年
在研
4
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项目
张彦铎
2008年
在研
5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改革实践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王存文
2007年
通过省级鉴定
6
"英语+法学(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韩高军
2006年
通过省级鉴定,获湖北省第五届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教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7
"英语+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张媛媛
2007年
已结项
8
高校政法类课程研究型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许承光
2007年
在研
9
研究性教学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何成万
2007年
已结项
10
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
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
韩高军
2007年
已结项
11
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
韩高军
2008年
在研
2.2.3 发表的相关论文
1. 王存文等.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改革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8,4
2. 王存文等.探索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的研究.《广东化工》.2007,12
3.韩高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科教文汇》.2007,11
4. 刘国防.本科"市场营销学"模块式教学方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12
5. 涂洪波.模拟教学法在当前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9
6. 韩高军."英语+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6
7. 韩高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辨析.《文教资料》.2008,1
8. 张媛媛,韩高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9. 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10. 吴元欣.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习月刊》.2006,5
11. 丁一刚,吴元欣,程健,刘生鹏.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化工高等教育》2008,5
3,培养方案
3.1 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对"E+"复合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的设定,结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求,实验区各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3.1.1 "英语+法学"双专业
【培养目标】
本双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基础,通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制原理和司法实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建设的需要,能在广大的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国家相关涉外部门从事法律工作或对外宣传与交流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实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要求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能比较准确,流畅,得体地使用英语;
2)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民商法,国际法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及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所学法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3)在通晓一门外语(英语)和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法律知识的运用和涉外司法交流的能力.
【学制】 五年.
【学位】 文学学士,法学学士.
3.1.2 "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
【培养目标】
本双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具备市场营销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营销策划,市场运作和市场开拓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涉外企业,事业单位及非盈利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或对外宣传与交流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实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要求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能比较准确,流畅,得体地使用英语;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并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策划和营销管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综合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备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学制】 五年.
【学位】 文学学士,管理学学士.
3.1.3 "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双专业
【培养目标】
本双专业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较好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素质,拥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学术视野,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要求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
2)具有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技术改造的能力,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3)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4)初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掌握化工相关专业词汇,能利用英语进行文献查阅,论文写作及学术交流.
【学制】 五年.
【学位】 文学学士,工学学士.
3.1.4 "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
【培养目标】
本双专业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较好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素质,拥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学术视野,有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从事计算机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管理的国际化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硬件相关知识,具备软件工程方法,软件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等能力;
2)具有软件开发与应用,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
3)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4)初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掌握IT职业英语应用能力,能利用英语进行文献查阅,论文写作及学术交流.
【学制】 五年.
【学位】 文学学士,工学学士.
3.2 方案设计及可行性
3.2.1 方案设计
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籍,学制管理上的要求,"E+"双专业复合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如下.
1)专业设置:实验区对英语以外的另一复合专业的选择基于两条原则:一是市场原则,即选择相对热门的专业,且该专业人才市场对外语能力的确有较大的需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如近几年实施的"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双专业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而开设的.二是学科原则,选择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开展"E+"模式,突出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兼备,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如今年拟开办的"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软件工程"就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
2)学制:"E+"模式的学制定为五年,但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缩短或延长至四-六年.在十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与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即:前四个学期以英语为主,兼学公共课并开设几门另一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后六个学期另一专业课程为主,同时继续开设外语类课程,深化外语的学习.两个专业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均要开设,某些课程的学时作适当压缩.每个双专业必须开设若干学分的两个专业结合类的课程以及双语教学课程.
3)授位条件:修完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英语专业各门主干课并通过外语等级考试(原则上应达到专业四级)的,可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时修完另一专业课程并通过课程考试,符合授予该专业学士学位条件的,获得学士学位;只符合获得其中一个学位的条件的,只得一个学位.
4)培养方案:根据学校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精神和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结合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各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如下: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博而雅",专业教育"专而强".
2)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呼应,理论教学"少而精",实践训练"多而实".
3)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补充,课堂教学"新而深",第二课堂"宽而广".
有关学分安排及课程设置如下:
教学环节
主要观测点
学分分配
英语+法学
(市场营销)
英语+软件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分要求
总学分
250学分左右
260学分左右
理论教学
通识教育课程
≤40学分
≤60学分
外语类课程
≤80学分
≤50学分
另一专业课程
≤60学分
≤65学分
双专业结合类课程
≥10学分
≥10学分
实践教学
实训,实验,实习
≥60学分
≥75学分
创新教育
学科竞赛
每生至少各参与一项,并获得不少于5个创新学分
校长基金项目
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素质拓展活动
其他环节
双语教学课程门数
不少于5门
不少于5门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不少于6个学分
不少于6个学分
校内实训
不少于9个学分
不少于15个学分
3.2.2 可行性论证
进行"E+"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大创新,是培养复合型实用高级人才的有益尝试.当前我校进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具有以下条件:
1)学校对实验区的重视和支持.本实验区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过问并亲自参与实验区的相关工作,经历了"E+"模式从提出设想到论证,实施的整个过程,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验区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党代会工作报告,教学工作会议报告等重要文件中均把"E+"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绩提及,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在全校推广.
2)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历年来,我校各有关学院在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教学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办法.各专业骨干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工作安排具有相当的经验,都重视培养方案中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设计.外语学院作为这一创新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多年前就开始实行"外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实行分方向教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培养方案安排及其应解决的问题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3)强大的师资队伍力量.通过资源整合和几年的培养与引进,实验区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能够保证双学位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见4-1师资队伍).此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不仅仅要依托本校优质师资资源,同时还应大量利用校外,国外及企业师资力量,共同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我校历来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丰富的兼职校外,国外及企业师资).
4)充足的优质生源.从国内高校及我校历年招生情况看,英语,法学,市场营销,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软件工程等专业一直是招生热点,而两专业的强强联合,共同招收双专业的学生,更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优秀生源方面不成问题."E+"模式实施几年以来,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好评,报名十分踊跃.在近三年的招生宣传会及与家长联系过程中,不少家长认为,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有助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在为学生"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
5)教学条件保障及经费保障.实验区整合了学校各类优质教学资源用于实验区班级的教学,同时还结合各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大力拓展实习基地,实训场所,就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成长条件(见4-2教学条件).此外,为了保证实验区的教学质量,学校对实验区各项教学经费都采取了特殊政策.凡双专业班单独组织教学时,课酬一律按正常教学工作量的1.5倍计算;实践环节教学经费按正常标准的2倍拨付,或根据实训或实习实际经费开支核算支付;每年在教学研究方面对实验区申报的项目给予立项数目及经费的倾斜政策;每年拨实验区运行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区教学补贴,学生创新活动资助,校外师资聘请,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及就业渠道拓展等建设工作.学校还将实验区教学团队立为校级教学团队,各成员均享受相应津贴,保障了跨学院教学团队的正常运转.
6)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服务.实验区的各类教学任务由教务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布置到有关学院,教学团队负责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各学院根据任务要求积极支持.安排专人担任实验区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验区教学质量监控纳入学校监控体系管理,培养方案审核,修订,调整等重大事项由实验区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各类双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由实验区负责,每班配备高素质班导师1人;每名学生安排英语专业导师及另一专业导师各1人,由实验区聘请有关学院高职称教师担任.
7)广阔的就业前景及出路.从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看,具备过硬的外语能力,同时掌握一门其它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往往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高端就业.此外,"E+"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种专业知识基础的毕业生,如欲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而考研,考博,除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外,其外语水平也为其他考生难以比拟,而其扎实的外语基础,也将为其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极大优势.
总之,E+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业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涉外英语人才及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有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是一致的.
4,保障体系
4.1 师资队伍
4.1.1 师资队伍结构
本实验区现有高职称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另有相关兼职教师30名.其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在岗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在岗"楚天学子"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此外,实验区还拥有数位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兼职中青年教师,本科为英语专业毕业(或非英语专业毕业,但英文水平突出),同时拥有国内名校法学,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等硕士,博士学位,他们是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师资力量.
本实验区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师资配置较合理.年龄结构方面,最年轻的教师为28岁,年龄最大的教师为59岁,50岁以上的9人,40-50岁之间 31人,30-40岁之间22人, 30岁以下1人.师资队伍体现了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队伍学缘结构优良.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6人,获得硕士的有32人,有学士学位的5人.职称结构:教授24人,占38%,副教授31人,占49%,讲师5人,占7.9%;助教2人,占3.3%,结构合理.
师资队伍具体情况如下:
4.1.2 主要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学位
专业
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教学工作
王存文
男
1964.01
博士
教授
化学工艺
化工原理
彭石玉
男
1967.07
硕士
教授
英语语言学
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
陈明芳
女
1965.09
博士
教授
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综合英语
池汝安
男
1959.08
博士
教授
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工分离工程
郭 嘉
男
1969.11
博士
教授
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
化工工艺
潘志权
男
1958.12
博士
教授
工业催化剂与催化技术
基础化学
吴元欣
男
1957.07
博士
教授
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
化学反应工程
梁翠宁
女
1964.12
博士
教授
国际市场营销硕士,法学博士
商务英语,法律英语
许承光
男
1965.05
硕士
教授
法学
经济法
夏和平
男
1954.12
学士
教授
法学
金融法,票据法
孙细明
男
1965.07
博士
教授
企业管理
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
柯昌英
男
1961.08
博士
教授
企业管理
管理学原理
李昌凰
男
1963.07
学士
教授
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学
张彦铎
男
1971.12
博士
教授
飞行器设计
程序设计基础
何成万
男
1967.10
博士
教授
软件工程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
李伟波
男
1958.06
硕士
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工程
王庆春
男
1950.03
学士
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吴云韬
男
1971.12
博士
教授
信息与通信工程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张媛媛
女
1973.01
硕士
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综合英语,英语听力
陈智平
男
1963.03
博士
副教授
中外文学比较
英美文学
李 琼
女
1965.07
硕士
副教授
应用语言学
英语语音,综合英语
涂朝莲
女
1971.05
硕士
副教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英语写作,英语词汇学
汪桂芬
女
1968.06
硕士
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法,英汉翻译理论
朱永华
男
1970.05
博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
王祖山
男
1965.12
硕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统计学
刘国防
男
1963.07
硕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营销心理学
张 丹
女
1965.12
硕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会计学
涂洪波
男
1967.02
博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营销战略
何 丹
男
1965.11
硕士
副教授
法学
商法
李黎明
男
1965.9
硕士
副教授
法学
民法
钱 澄
女
1971.8
硕士
副教授
法学
经济法,劳动法,环保法
孙文桢
男
1966.12
博士
副教授
法学
海商法,西方法律思想史
易国洪
男
1972.12
硕士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软件测试技术基础
4.1.3 主要的兼职教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学位
专业
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
教学工作
从事相关专业
领域及岗位
韩高军
男
1975.09
硕士
讲师
工商管理
国际市场营销
专门用途英语
杜朝明
男
1970.11
硕士
讲师
国际经济法
国际商法
专门用途英语
刘 煜
男
1972.09
硕士
讲师
商务英语
国际商务
专门用途英语
陈 珩
女
1978.07
硕士
讲师
应用语言学
国际商务沟通
专门用途英语
万 磊
男
1979.06
硕士
讲师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
专门用途英语
柴晶晶
女
1981.03
学士
讲师
应用语言学
商务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陈丽珠
女
1978.10
硕士
讲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法律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李 锋
男
1980.03
硕士
讲师
应用语言学
科技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王 丽
女
1981.04
硕士
讲师
英语教育
IT职业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唐 敏
男
1963.02
硕士
研究员
法学
宪法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何景春
男
1965.03
硕士
副教授
法学
宪法学
中国近现代史
桂昭明
男
1948.08
学士
教授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郑艳群
女
1975.9
硕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管理沟通
市场营销
余小鹏
男
1973.4
博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电子商务概论
电子商务
张国柱
男
1966.12
硕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学
财务管理
张家俊
男
1972.1
博士
副教授
企业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代先华
男
1970.2
博士
副教授
经济学
国际贸易务实
国际贸易
孙 炜
男
1967.12
博士
副教授
过程模拟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程
丁一刚
男
1963.02
博士
教授
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程
刘善堂
男
1963.11
博士
教授
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艺
陈 嵘
男
1973.10
博士
副教授
生物化工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艺
沈喜洲
男
1961.11
硕士
教授
石油化工清洁生产技术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程
杨昌焱
男
1969.04
博士
副教授
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程
宣爱国
女
1956.11
博士
教授
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
毕业设计指导
化学工程
蔡 琼
女
1961.2
学士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算法与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
张 俊
男
1975.12
硕士
副教授
机械电子工程
软件系统建模
软件工程
胡宏银
男
1972.12
硕士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系统原理
软件工程
赵彤洲
女
1970.06
硕士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
吕 品
女
1973.03
硕士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工程
李晓林
男
1962.8
硕士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校网络中心主任
刘宝忠
男
1956.11
硕士
教授
光电子技术
编译原理
计算机应用
王 忠
男
1968.11
硕士
副教授
电子科学与技术
毕业论文指导
光电子技术/教务处副处长
金国祥
男
1957.10
博士
副教授
基础数学
离散数学
基础数学
4-1-4.师德,业务素质(教师风范,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
实验区教师风范
王存文,化学工程与工艺学术带头人,博士,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同时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武汉市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863计划课题评议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大学教学》杂志特约审稿人,中国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化工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能源化工,多相化学反应工程,超临界流体反应以及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2005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做访问学者.主持或参加的研究项目3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重大项目等6项,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6篇,EI收录36篇,教材及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3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的课程负责人.
池汝安,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博士,教授,中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湖北省"楚天学者"成就奖一等奖.主要从事资源化学工程,稀土和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研究.曾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和留校工作8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留学5年.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其中SCI收录35篇,EI收录44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2008年在美国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出版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s英文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科学出版社出版《稀土选矿与提取技术》等学术专著2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创新群体及横向项目18项.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共4项.
郭嘉,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学术带头人,博士,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无机盐工业》编委,湖北省监控化学品协会副秘书长,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8年"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绿色化学工艺,吸附剂及应用,燃煤催化剂等研究.1999年7月获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1年8月澳大利亚Newcastle University化学工程系访问学者,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化工及过程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现主持和参与纵向科研9项,企业委托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收录37篇,EI收录35篇 ,ISTP收录4篇,SCI论文被引用243次(其中他引202次);国际会议宣读论文11篇,其中被ISTP收录3篇.
潘志权,工业催化剂与催化技术学术带头人,博士,教授,武汉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磷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现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团队项目1项,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SC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湖北省名师,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负责人,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项目11项,作为实施负责人进行了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并构建了"三实一创"的实践教学体系,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近四年发表教学论文8篇.
吴元欣,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学术带头人,博士,教授,天津大学,湘潭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1992—1995年,1999—2000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员,2004年加拿大Laval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化工过程强化及反应器技术,磷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生物化学工艺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篇,被SCI收录35篇,EI收录43篇 ,ISTP收录3篇,其中关于滴流床反应器的论文被他引200余次,出版专著2部,参编"化学工程设计手册"系列工程手册1部,主编,主审教材4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3项.主持和参与教学研究项目7项,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近四年发表教学论文5篇,主编(主审)和参编教材4本.
彭石玉,教授,2008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课题类)和湖北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论文类).2006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获得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陈明芳,博士,教授.2000—2003年被评为校级跨世纪"123"人才工程学术,教学骨干;2005年评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中西部地区高师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英语语态问题:两种语法流派的比较研究"获一等奖; 2005年获得校级科研二等奖; 2006年获得厦门大学翔鹭奖学金二等奖以及厦门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
张彦铎,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一直从事人工智能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其中"导弹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机辅助分析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空间站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等课题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技术集体二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年3月主持的科研项目《混凝土裂缝摄影与自动识别技术研究》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30余篇.创建了湖北省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从2002年开始,连续七次蝉联世界杯机器人足球仿真比赛项目的冠军.目前承担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等纵向项目和部分横向科研课题.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当选为第七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评为校"十大师德标兵",2006年被评为校教学名师,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分别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被湖北省教育工会委员会授予"湖北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许承光,教授,校级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理事,湖北省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民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10余部.
梁翠宁,博士,特聘教授.纽约市立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专业:国际市场营销学),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法律博士. 美国英语口语联盟会员教师,纽约法院指定传译员.曾先后在纽约市卫生署纽约州检察院Cedsoft有限公司(美国纽约咨询公司)Silipos有限公司(美国纽约医疗与护肤产品制造商)LLT International有限公司(美国纽约广告公司)工作,有着丰富的法律,营销从业经验.2004年-2007年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英语法律谈判,英语法庭辩护和英语法律公文写作知识,获清华大学2004-2005学年前5%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排名.
实验区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
编号
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人
起止时间
获奖(进账)情况
1
桔杆的无催化水解制备可发酵糖过程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王存文
2009—2011
35万
2
生物柴油超临界制备过程中相行为与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王存文
2005.12—2008.12
26万
3
乙醇燃料电池膜用材料的工程化研究及开发
武汉工程大学与丹麦ALFA LAVAL NAKSKOV公司国际合作项目
王存文
2007.07—2009.12
100万
4
窑法磷酸和建筑材料联产的生产技术示范工程
(2007BAB08B10)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吴元欣
2007-2010
200万
5
盐酸分解中低品位磷矿生产工业磷酸及其磷酸盐示范工程(2007BAB08B08)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潘志权
2007-2010
270万
6
混酸法分解中低品位磷矿湿法磷酸净化工艺技术示范工程(2007BAB08B09)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丁一刚
2007-2010
465万
7
含钙镁矿物浮选基础理论研究(50834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池汝安
2009-2011
85万
8
氯甲胺磷作用机理及代谢研究(2004BA308A24-8)
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课题
巨修练
2004-2007
50万
9
硅表面自组装膜上具有可逆通断导电功能的纳米结构的设计与构筑(208730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刘善堂
2009-2011
33万
10
含铋无机复合材料在多联抑制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研究(208010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陈 嵘
2009-2011
24万
11
高温高压和超临界条件下 流体物性预测的分子模拟(50576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孙 炜
2006-2008
13万
12
活性炭微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对气相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NCET-05-068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郭 嘉
2006-2008
50万
13
电子级磷酸的工艺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2007DA108)
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
潘志权
2007-2009
500万
14
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
教育部
彭石玉
2006-2008
15
营造'活动--兴趣--参与'三维立体教学环境 促进英语教学理念与模式的专业化改造
省教育厅
彭石玉
2004-2006
校教学成果
一等奖(2006)
16
学术语篇研究
省青年骨干
教师基金
陈明芳
2005-2007
17
"英语+法学(市场营销)"五年制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
湖北省教育厅
韩高军
2006-2008
18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
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
韩高军
2007-2008
19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与学的监控与调节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陈智平
2006-2007
20
"英语+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张媛媛
2007-2009
2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语音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李琼
2007-2009
22
英语语言学习中心优化设计与建设
湖北省教育厅
韩高军
2008-2010
23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
许承光
2004-2006
24
股份合作企业立法研究研究
湖北省科技厅
许承光
2004-2005
25
高校政法类课程研究型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许承光
2007-2009
26
紧急状态与危机处置立法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何丹
2005-2007
27
高校法律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何景春
2004-2006
28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
张彦铎
2008-2010
29
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湖北省教育厅
张彦铎
2003-2007
通过湖北省教育厅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0
研究性教学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何成万
2007-2009
31
基于元数据和契约式设计的Aspect安全组合机制及其支撑工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何成万
2008-2010
32
近场环境下的信号参数估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吴云韬
2008-2010
33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王海晖
2005-2007
34
基于信息融合传感器故障的智能在线诊断技术研究
教育部科学研究
张彦铎
2004~2006
35
多源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湖北省教育厅
王海晖
2004-2006
36
高可信面向方面软件开发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何成万
2008-2010
37
重大危险源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
李伟波
2004-2006
38
远地开发项目管理系统
(日本)北海道NSSO -LU TIONS株式会社
何成万
2004-2005
39
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相关问题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张丹
2004-2007
40
人才创业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桂昭明
2006
41
湖北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报告(2004-2005)
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桂昭明
2006
42
湖北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研究
湖北省水利厅信息办
桂昭明
2006
43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及其模型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柯昌英
2006-2007
44
不对称信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规制与效率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王祖山
2006-2007
45
人才创业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桂昭明
2006
46
湖北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桂昭明
2004-2005
47
中部崛起的人才开发一体化战略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
桂昭明
2007
48
湖北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对策研究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
桂昭明
2007
49
武汉市人才创新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
武汉市科技局
桂昭明
2007
50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伦理构建问题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李昌凰
2007
51
基于自适应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孙细明
2007
52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韩可卫
2007
53
企业可重构竞争能力的研究
湖北省科技厅
柯昌英
2007
54
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湖北省人事厅
桂昭明
2007
55
加大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研究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孙细明
2007
56
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湖北省人事厅
桂昭明
2007
57
Web2.0环境下信息自组织的演化仿真及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余小鹏
2008
58
人才流动机制研究
中共中央组织部
桂昭明
2008
59
湖北省贯彻新《劳动合同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北省劳动学会
朱永华
2008
60
基于Agent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余小鹏
2008
61
基于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张国柱
2008
62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营销的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涂洪波
2008
63
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微观机制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王祖山
2008
64
政府在武汉城市圈自主品牌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协调机制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刘国防
2008
65
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柯昌英
2008
66
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商业化模式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朱永华
2008
实验区主要教师代表性论文
外语类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者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1
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
彭石玉
2005.8
外国文学(校A级,CSSCI)
2
起始语功能谈
彭石玉
2006.12
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
3
论MI理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彭石玉
2006.4
外语电化教学(CSSCI)
4
全国"文化研究中的话语实践"研讨会学术综述
彭石玉
2004.9
外国文学(校A级,CSSCI)
5
文化视野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彭石玉
2005.12
湖南社会科学
6
文论术语的解读与翻译策略
彭石玉
2005.12
(Culture Review)文景
7
制约任务型教学的若干因素及其对策
彭石玉
2006.8
中小学英语教育
8
外语教育视野中的外语教育技术
彭石玉
2006.1
教育技术资讯
9
英语语态问题:两种语法流派的对比研究
陈明芳
2002/6
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
10
调核在语篇中的聚焦功能
陈明芳
2003/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1
从英语动词的体义看语言的投射意义
陈明芳
2005/5
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
12
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知成因
陈明芳
2005/3
外语电化教学(CSSCI)
13
惯用语的认知机制及其词汇语义特征
陈明芳
2006/1
外语教学(CSSCI)
14
插入语的语义介入
陈明芳
2006/3
外语学刊(CSSCI)
15
交往法教学对大学英语的启示
何广惠
2005/11
中国科学学报
16
利用形成性评价培养英语学习者自主探索能力的研究
何广惠
2007 / 7
科学时代
17
A Discussion on Moral Insights in Ibsen's plays
陈智平
2006/5
第三届国际易卜省研究大会论文
18
教师在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
高 凡
2005/8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19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高 凡
2004/10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
网络与外语学习
高 凡
2005/10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1
魔幻现实主义与马尔克斯
涂朝莲
2005/6
求索
22
英语写作课程考试写作能力的评估
涂朝莲
2005/8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3
文化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涂朝莲
2005/8
海军院校教育
24
英汉谚语之文化内涵及其互译对策
涂朝莲
2005/6
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
营销,法学类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年份
期刊名称
1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模型的定量分析及评价
柯昌英
2005
理论月刊
2
基于合谋做假的三方博弈模型及分析
柯昌英
2005
湖北社会科学
3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动态弹性及其经济学分析
柯昌英
2006
经济评论
4
企业可重构竞争能力研究
柯昌英
2006
理论月刊
5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和谐性分析
柯昌英
2006
湖北社会科学
6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综合评价研究
柯昌英
2007
理论月刊
7
単一工程における异なる组立时间及び部品価格に基づく制品の投入顺序决定法[单一工序下考虑各产品不同组装时间及不同零部件价格的产品投入顺序法]
张家俊,柳川佳也,宫﨑茂次
2005
日本生产管理学会第22回全国大会(ISSN 1341-528X)
8
Sequencing Method for Products in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Assembly Time and Different Parts Prices in a Single Workstation-Mixed-model Assembly Scheduling Problem in JIT Production System
Jiajun ZHANG,
2006
Seven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POMS
9
単一工程における异なる组立时间及び部品価格に基づく制品の投入顺序决定法[单一组装工序下考虑各产品不同组装时间及不同零部件价格的产品投入顺序法之探讨及库存费用比较]
张家俊,柳川佳也,宫﨑茂次
2008
日本生产管理学会论文志(ISSN 1341-528X)
10
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朱永华
2008
当代经济
11
基于粗集法的主导产业选择评价及实证分析
朱永华
2008
中国科技论坛
12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指标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朱永华
2008
科技管理研究
13
地区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典型相关分析
朱永华
2008
统计与决策
14
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形成机制分析
朱永华
2005
科技进步与对策
15
湖北省私营企业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
朱永华
200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6
A Positive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朱永华
200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17
A Comparative Study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朱永华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18
本科专业办学内部效益核算的方法及意义
涂洪波
2008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19
模拟教学法在当前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
涂洪波
2007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20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并购重组问题分析
张丹
2007
科技与企业
21
网络营销中的信用问题研究
李昌凰
2005
科学咨询
22
本科"市场营销学"模块式教学方法研究
刘国防
2007
中国地质教育
23
基于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薪酬模式设计
张丹
2007
科技进步与对策
24
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问题与对策
张丹
2008
中国管理信息化
25
我国人才国际化地域比较研究
桂昭明
2006
中国人才
26
Additivity of Entangled Channel Capacity for Quantum Input States
代先华
2006
European Symposium of Quantum Probability,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QPIC 2006)
27
an Operational Algebraic Approach to Quantum Channel Capacity
代先华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Information
28
投入教育的资本主体意志与教育忠诚
王祖山
2007
江苏高教
29
企业竞争力的三维计量模型
王祖山
2007
当代经济
30
管理决策执行中的冲突解读
王祖山
2006
当代经济
31
伦理经济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市场的发展
王祖山
2007
经济理论研究
32
管理类专业集中毕业实习模式探讨
王祖山
2007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33
基于面向对象的虚拟商品展示技术研究
余小鹏
2007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
AS-INDEX 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余小鹏
2008
7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
35
Distributed k-nearest Neighbor Search based on angular similarity
余小鹏
2008
The 5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36
Novel tex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k-nearest neighbor
余小鹏
2007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Hong Kong, 19-22 August 2007
37
An adaptive algorithm for P2P k-nearest neighbor search in high dimensions
余小鹏
2008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8
38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 trees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孙细明
2007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39
造就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桂昭明
2007
中国人才
40
我国人才流动效益研究
桂昭明
2008
中国人才
41
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构想
何丹
2006
统计与决策
42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关系探析
许承光
2006.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43
市场规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许承光
2006.5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44
公司超范围经营之法律后果研究
孙文桢
2006.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45
论西方法的精神
何丹
2008.11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46
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金明浩
2008.2
科技与法律
化工类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者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及检索情况
1
Effect of Weak Acids as Catalyst on Transesterification of Soybean Oil in Supercritical Methanol
王存文
2008
Energy & Fuel, 2008(SCI, EI)
2
Calculation of partial molar volume of components in supercritical ammonia synthesis system
王存文
2008
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2008(EI)
3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via supercritical methanol transesterification in a tubular reactor. Part I: thermophysical and transitive properties of supercritical methanol
王存文
2009
Energy & Fuel, 2009(SCI, EI)
4
Correlation of the viscosity of pure liquids at high pressures based on an equation of state
吴元欣
2006
Fluid Phase Equilibria, 240: 15-21.
(SCI)
5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liquid methano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孙 炜
2005
Fluid Phase Equilibria, 238: 20-25.
(SCI)
6
Optimal conditions for preparing ultra-fine CeO2 powders in a submerged circulative impinging stream reactor
池汝安
2007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5 (4): 422-427. (SCI)
7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by utilizing solid wastes from palm oil processing mills
郭 嘉
2008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 30(15): 535-540, (SCI)
8
Coating process of PVP layer on nearly monodisperse aqueous dispersions of gold nanoparticles
刘善堂(通讯人)
2008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 10: 353-355.
(SCI)
9
Pharmacophore model for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巨修练
(通讯人)
2008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9 (5): 619-622.
(SCI)
10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inhibitory activity at the rat and housefly picrotoxinin binding sites in ionotropic GABA receptors using DISCOtech and CoMFA
巨修练
2007
Chemosphere, 69 (6): 864-871. (SCI)
11
A novel ((-OAc)2 bridged unsymmetric coordinated binuclear Mn(II) macrocyclic complex with ligating pendant-arm
潘志权
2008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11, 1363-1366.
(SCI)
12
Adsorption of hydrogen sulphide (H2S) by activated carbons derived from oil-palm shell
郭 嘉
2007
Carbon, 45 (2): 330-336.
(SCI)
计算机类代表性论文
1
Design of shooting action of humanoid soccer robot based on fuzzy control(EI)
张彦铎
2007.6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
基于UML的工作流与正向工程实现研究
张彦铎
2007.8
现代电子技术
3
基于领域的需求规格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EI PageOne)
何成万
2008.4
计算机工程
4
RoleOf Relationship and Its Meta Model for Design Pattern Instantiation(SCI, EI, ISTP)
何成万
2005.7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Data Mining and Applications, Lnai
5
基于角色的设计模式建模和实现(EI)
何成万
2006.4
软件学报
6
Data Clustering Based on Approach of Genetic Algorithm(EI)
王海晖
2008.7
Proceedings of 2008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7
基于组件技术的.NET应用研究
王海晖
2007.6
现代电子技术
8
一种色噪声环境下的DOA估计新算法(SCI, EI)
吴云韬
2003
电子学报
9
Passive Localization of Near-Field Sources with a Polarization Sensitive Array(SCI, EI)
吴云韬
2007
IEEE Tra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10
Research of Graph Interactive Based on Web(EI)
李伟波
2008.10
WICOM2008,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11
Mobile Database Application Research base on GIS(EI)
李伟波
2008.12
PACIIA 2008 VOLUME2
12
ATM Cell Scheduling and learning by function-level evolvable hardware(EI)
王庆春
2008.12
PACIIA2008VOLUME2
13
基于文件系统过滤驱动的目录安全控制系统设计
胡宏银
2008.1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14
基于EFSM的等价类测试
易国洪
2007.1
计算机科学
15
调幅波的单模激光线性模型随机共振
金国祥
2006.12
物理学报
16
WDM光网络中虚拓扑重构算法研究
蔡琼
2007.5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实验区主要教师代表性教材及著作:
序号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年份
出版社
1
生物柴油制备技术及实例
王存文
2009-01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化工原理(第二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
王存文
2009-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化工原理实验与数据处理
王存文
2008-08
化学工业出版社
4
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器工程中的新技术
吴元欣
(1)
2007-01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7-5025-4079-2: 26
5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化工冶金
池汝安
(1)
2006-09
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7830-0
6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应用
潘志权
(3)
2005-09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7-5025-4079-2 :26
7
学术语篇的转述与视角
陈明芳
2008-10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人才资源经济学
桂昭明
2005-05
蓝天出版社
9
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
朱永华
2005-12
中国经济出版社
10
管理学
夏剑峰
2005-03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管理信息系统
孙细明
2005-08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2
统计学原理
王祖山
2005-06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3
现代企业管理
朱永华
2006-08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4
营销心理学
刘国防
2007-0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5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孙细明
2003-08
科学出版社
16
市场营销学
郑艳群
2007-01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7
人工智能
张彦铎
2006-03
清华大学出版社
18
大学计算机基础
李晓林
2007-09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
李晓林
2007-0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
软件工程
李伟波
2006-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1
软件工程学习与实践
李伟波
2006-0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2
C语言程序设计
赵彤洲
2005-02
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课程教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2.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专业图书资料,含网络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等)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办学条件主要依托学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条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学校创立了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真题真做"的宜化模式,每年约20%的学生参与现场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一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同时还搭建了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5个,校级8个),校内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等4个),校外实习基地(164个)组成的实践教学大平台.
由于"E+"模式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且大都是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因此其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料都十分完备.本实验区所涉及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签有锦海洁亚武汉分公司,华盛顿英语培训机构,乔顿国际教育中心,武汉大学旅行社武汉市洪山区,汉阳区,江夏区,东湖开发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集团公司,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武汉培训中心,长江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湖北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葛化集团,中国神华集团等几十家大型实习基地.
4.2.1 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拥有湖北省化工领域集基础与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研究服务平台.有"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化工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湖北省化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等16个科技平台,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设计甲级,咨询甲级资质,石油化工产品暨化学试剂质检认证资质等,同时又是化学化工类科技查新检索定点单位,为我国化工人才的培养和化工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实验面积1.58万m2,万元以上实验设备400余台套,其中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有36台套,自制设备20余台套.此外还有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中低品位磷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与湖北兴发集团公司共建的"精细磷化学品研发中心",与湖北祥云化工(集团)公司共建的"精细化工产品研发中心" 等6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机房8个(含学生用计算机565台),计算机硬件实验室2个(配有计算机40台,仿真实验软件系统),网络工程实验室2个(含学生用计算机90台),信息安全实验室2个(含学生用计算机140台),软件工程实验室1个(含学生用计算机70台),智能技术实验室1个(含学生用计算机35台)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基地.示范中心独立构成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网络系统,并通过校园网与因特网连接.设备总价值1212万,实验室面积5000平方米.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4个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含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模拟,ERP,工程管理,物流管理,电算会计等),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案例分析室.此外,还有研究生机房,三个研究所(光华企业发展研究所,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所),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等.实验中心面积约260平方米,拥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网站等一批高水平专业实验设施和设备.实验室设备总值200余万元.
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于学校流芳新校区文科楼1-2层,面积约,布局合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备,实验设备运行良好.三年来,法学实验教学中心注重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建立了一只以中青年为骨干,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学科与专业覆盖面较广,能够胜任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中心教师通过模拟庭审,案例分析,"政法论坛",论文写作,社会调查,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演讲辩论,法律咨询等实践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人文素养.
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现有语音室11间,座位数共688个;自主学习室3间,总机位128座;视听讨论室5间,总座位数250座;另外还有300座多媒体视听教室1间,商务英语模拟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室1间,广播台,录音棚及卫星接收工作室各1间.设备总投资约250万元.中心主要用于全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以及自主学习实验,使各类英语课堂教学与语言实践实验相结合,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广阔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外语学习和实验平台,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包括自主学习,商务模拟,小组讨论,影片观摩,演讲辩论,读书报告,戏剧表演,报纸杂志编辑,节目录制等各种个性化的语言实践实验活动.
4.2.2 图书资料
英语专业现有外文专业图书1.3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80多种,外文电子图书2万册,外文电子期刊10种,数据库8种.法学专业现有专业中文图书4万册,英文图书2千册,拥有中外文期刊分别为30和8种,近三年来,年均购书费中文3万元,外文1万元.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的中英文资料有:① 杂志类:中国社会科学 (1992年至今),经济研究(1992年至今),新华文摘 (1992年至今),经济管理(1992年至今),管理世界 (1992年至今),中外管理导报(1992年至今),经济学动态(1992年至今),宏观经济研究 (1993年至今),企业管理 (1994年至今),国际经济评论(1995年至今),中外管理导报(1995年至今),中国改革(1995年至今),中国人才资源开发(1996年-) 销售与市场(1996年至今), 人才开发(1997年至今),中国软科学(1997年至今), 中国人才(1996年至今), 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至今,国际贸易(1997年至今) 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至今),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②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 (1992年至今),市场营销 (1992年至今),工业企业管理(1992年至今),人力资源管理(1994年-),世界经济导刊(1995年至今),投资与证券(1996年至今),劳动经济(1996年至今), 科技管理(1996年至今),商贸经济(2004--),企业管理研究(2004--),金融与保险(1998---),财政与税务(2000---),社会学(2004--),公共行政(2004--), 海外贸易(2004--), 外贸经济(1999--),海外管理学(20004--),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 工业经济(1995--),理论经济学(2004--),民营经济(2005--).③外文期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年至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年至今),USA-CHINA Business Review(2002年至今),Economics(2002年至今), World Bank Economics(2002年至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2年至今,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年至今),Comparative Economics studies(2002年至今),Journal of finance(1988-2008),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es (1988-2008).
化工方面,武汉工程大学自建校起就主要从事化工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因此学校图书馆和化工与制药学院资料室中,化工类中,外文资料和图书极其丰富,近年还拥有中国化学信息中心的化学科技文献资料网, Scifinder Scholar(CA网络版),Kirk-Othmer化学工艺大全等查询所需的相关文献数据库.
软件方面,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料室中该专业图书资料齐全,涵盖了的所有二级学科.近三年年均购书费:中文,15万;外文,12万.拥有专业图书数千册,长期订购了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科学,软件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专业期刊13种,同时还有先进的电子查阅系统,可满足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4.2.3 教材选用情况
在教材使用方面,为了达到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的原则,实验区双专业各门课程一方面坚持使用国家级优秀教材,专业课使用近3年出版的教材比例达90%以上,另一方面在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积极引进国外最新原版教材.此外还注重结合双专业教学特点,发挥本实验区教师专长,组织编写具有特色的专业教材,讲稿,在课堂上使用.
4-3.管理与运行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区的改革工作,形成了"校领导挂帅,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分管学校教学,招生及就业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处长,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和有关学院院长任成员的实验区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另外还组建有跨学院的校级教学团队,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实验区的日常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相关机构机构如下:
1)实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存文
副组长:胡中功 涂方剑
成 员:王忠 张春义 韩高军 舒先林 王祖山 王海晖 孙炜
2)实验区学术委员会
主 任:王存文
副主任:彭石玉
委 员:张彦铎 池汝安 胡中功 许承光 孙细明 潘志权 陈明芳 夏和平 李昌凰
李伟波 程 健
3)实验区教学团队
责任教授:彭石玉
骨干教师:法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各2人,外语学院4人.
实验区运行三年多来,学校有关领导以及相关部门都大力支持,通力合作,从政策上,落实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E+"双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2006年4月18日和2009年5月9日,学校校长办公会两次专题研究本项目,并就学制,招生,收费以及经费支持等重大问题形成决议.在项目前期,学校教务处拨出专门经费,资助有关教师外出调研,考察;在项目论证期间,教务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就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培养方案制定等问题组织研讨.2005年6月,学校将本教改项目确立为校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并积极鼓励实验区申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在学校支持下,实验区先后于2006,2007年成功申报省级项目.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人事部门注重复合型师资的培养,引进.近两年先后在相关学科从国外引进了湖北省"楚天学者"3名,"楚天学子"2人;在外语学院引进教授2名,从国内外引进法律英语,科技英语以及商务专业研究生各1名;先后派出8人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进修,学习.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工作处克服招生计划申报中的技术困难,在学生录取后配合有关学院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优秀生源就读双专业班.
4-4.政策保障(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升学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
质量保障措施
1.生源
生源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基础,双专业班级的招生和选拔工作极其重要.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同时对另一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教务和招生部门每年联合在全校录取的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实验区学习.同时在高考招生环节加大宣传,在报考各有关专业的学生中逐一挑选,确保开学前分班到位.
2.师资
师资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的保障.实验区一方面依托本校优质师资资源,同时大量利用校外,国外及企业师资力量.具体做法如下:
1)全部安排高职称教师,有国外经历教师,双师型教师承担实验区教学任务;
2)每班双语教学课程必须在5门以上;
3)实验区学术委员会委员至少为实验区学生开课1门以上;
4)每班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课或讲座2次以上;
5)双专业班教学尽量单班授课.
3.教学条件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通过实验区建设与管理委员会,整合学校各类优质教学资源用于实验区班级的教学.各学院在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平台等方面尽可能予以支持.同时,应结合各双专业的培养需求,大力拓展实习基地,实训场所,就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成长条件.
4.教学经费
1)凡双专业班单独组织教学时,课酬一律按正常教学工作量的1.5倍计算;
2)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经费按正常标准的2倍拨付,或根据实训或实习实际经费开支核算支付;
3)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本改革项目给予立项及经费支持倾斜政策;
4)每年拨试验区运行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区教学补贴,学生创新活动资助,校外师资聘请,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及就业渠道拓展等建设工作.
5)将实验区教学团队立为校级教学团队,保障团队津贴.
5.教学及学生管理
1)已制定双专业学历及学位颁发条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各类教学任务由教务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布置到有关学院,教学团队负责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各学院根据任务要求积极配合;
3)学生日常管理由外语学院负责,每班配备有高素质班导师1人;
4)每名学生安排英语专业导师及另一专业导师各1人,由教学团队及有关学院高职称教师担任;
5)安排有专人担任实验区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6)实验区教学质量监控纳入学校监控体系管理,培养方案审核,修订,划调整等重大事项由实验区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
5,培养效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包括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E+"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实施已三年,涉及学生133人,今年计划招生100人.该模式实施以来,受到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近三年的各类招生宣传会上,咨询就读双专业的学生十分踊跃.与家长联系过程中,不少家长认为,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有助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在为学生"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在对双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学生表示:"双学位班带给我们双倍的知识,双倍的成长,双倍的机会,双倍的能力";双学位班是我们学校"一个很大胆,也很正确的抉择";"我们并不认为两个专业的课程是沉重的负担,反而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学会了很多专业的知识,视野更为开阔,切身体会到了双学位班的利处."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内外语界的关注和好评.在实验区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鉴定会上,省内各高校外语学院的院长,博导对本成果给与了高度的肯定,鉴定结论称:"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在英语专业内涵改造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为高等教育进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本成果还在07年第十次中南/华南地区英语教学协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改革实施三年来,人才培养效果取得明显成效.双专业班级同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很好,各学期成绩不及格率小于5%.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多人在国家,省,校级学科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中荣获各类奖项.其中06级英语(法学)班张霄龙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次获全国一等奖,另有数人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湖北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06英语(市场营销)班整体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获"湖北省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06英语(法学)班一名同学获"湖北省三好学生".首届双专业班专业四级一次通过率86.7%(同期全校通过率为75%).实验区特聘教授,曾在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梁翠宁博士在给学生授课后多次表示,"这批学生学习热情很好,很积极,部分优秀学生不亚于清华的学生."
6,创新性
在教育理念(理论),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之一: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
"E+"模式所代表的"外语+专业"双双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在西方国家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1) 和一体化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工具功能因它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多年来成为语言教学的热点,以至人们普遍认为外语只具有一种工具.其实除工具功能外,外语教学还具一体化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用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最佳体现.
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认识和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有谋生的技能,才能择业糊口——这实际上是价值合理性教育与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学生既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在当前职业变换非常频繁的情况下,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宽口径的专业人才更能灵活地适应工作转换.再者,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即使是学习专门技术,也关涉到学习者其他相关禀赋的发展以及学习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感悟."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既可以通过外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使学生避免当前纯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下降而面临就业的困境.
创新之二:双专业一体化培养的培养方案
当前,在各高校中,辅修第二学位较为普遍,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不难看出,大多数高校及高校院系对辅修课程重视不够,而且主修与辅修完全脱节,不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型知识结构.在本项目中,实行的是双专业一体化培养的培养方案,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不明确区分英语与另一专业的学习期间,而是相互融合,前后略有偏重.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之三: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本项目整合了学校各有关学院的优秀师资资源,培养,引进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师资,实质性地组成了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学团队.这种做法在各大高校尚属少见,对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师资资源,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促进教师与企业和行业交流,提高师资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推荐单位意见
学
校
意
见
该实验区结合我校多科性大学发展的需要,根据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的改革精神,实施了"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目标明确,具有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意识突出.实验区整合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富,教学质量有保障,教学效果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在我校和其他省属院校具有推广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意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