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学 校 名 称_ 南京理工大学_
专 业 名 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修 业 年 限_____ 四 年____
联_ 系_ 人___ 贾红兵 _
联 系 电 话____ 84303329 _
建 设 类 别___ __ 特色专业 ____
二○○九年十月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南京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源自于我校化工学院中的含能材料专业。含能材料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哈军工成立时的火炸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拓宽,含能材料专业发展成“寓军于民”,既有国防特色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宽口径专业,曾派生出高分子化工(1986)等多个专业,1988年高分子化工专业正式更名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1992年取得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硕士点授予权,是全国最早创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2006年本专业成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加快了专业建设步伐,各项工作达到了规划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自己鲜明特色。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和多模式”的培养目标,为此构建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科选修课”的课程模式,建立了多目标、分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实施了教师、学生双主体双向互动、书本与多媒体多种信息源并重,课内外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倡导了从严治教、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培养出了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专业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多名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研究论文,获得各种奖励,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考研上线率逐年提高,06-09年稳定在35%左右,一次就业率已达98%以上,招生第一志愿报录率和录取分数线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2. 坚持学科、专业及实验室共同发展的道路,打造就一支过硬的的专业教师队伍。
利用本专业强劲的学科力量,坚持学科、专业及实验室共同发展的道路,打造了一支过硬的的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所在“材料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亚微米与纳米科学与技术分别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和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材料学”方向上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并有博士后流动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具有硕士点,为本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专业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成型方向上具有鲜明特色,在功能高分子的合成、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应用、高分子材料分子水平设计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科研中获得的成果及时地反映在教案和CAI课件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本专业同时拥有“教育部软化学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评价与优选工程中心”、“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材料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和“南京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工程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学生研究型实验的开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共有教学与实验人员21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4名,专业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省级骨干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2人,45岁以下的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来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2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3. 教学教育改革与时俱进,成果丰硕。
在教材和课程建设、CAI课件的研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等方面勇于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材料类人材培养创新实验基地”等项目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建设(2008年);“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获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2006年);《化工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和江苏省精品教材(2009年);《材料成形原理与工艺》获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郝青丽老师指导的2006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006年);《材料成形原理》课程“宽+厚”式层次教学法改革与实践、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探索及其实效性研究分获南京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高分子化学》获南京理工大学多媒体课件好课件奖;贾红兵、郝青丽两位老师先后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秀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