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10月份各级党委(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内容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2010年6月7日)
2010年06月0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科技界肩负着重大使命.这次大会,对动员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同大家一起讨论.
一,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化挑战为机遇,迅速采取一系列重大应对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来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13亿人口在内的20亿至30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从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角度看,世界范围经济发展方式正呈现出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将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第二,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知识增长越快,普及越广,应用面越宽,就越能为人类发展进步不断提供智力保障.
第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