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5-04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临高县和舍中学_ 李育渊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至高目标。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根本,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敢于想象、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坚毅顽强、独立思考、机警敏锐、超越自我等的创造型品格,培养创新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潜在的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这里讲的创新主要是从学生主观上来说的,学生能从数学学习活动中,领悟新的道理,发现了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从事数学教育多年,我主要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_ 创设情趣,引发生疑,萌发创新。

    __ __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爱护和培养中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关于挖掘例题里的创新因素,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如:对算题情境,“(-2)+(-2)+(-2)+(-2)+4”,我提出问题,:“如果算式的值不变,你能把这个连加算式改写为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或乘加算式?”,在我的诱导下,学生做出了不同的答案:(1)(-2)×4+4,(2)(一2)×2,(3)(-1)×4这样的做法,既巩固了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相反数的定义,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_ 突破定势,原型启发,诱导创新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往往产生心理,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例如:计算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第一种解法,先算小括里面的,然后再乘,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请换一个角度想一想。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突破了原有思维定势,另辟了解题途径:利用乘法分配律先算乘,然后计算和与差,当解出题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

     

    _____ 解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法二:

    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6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两种解法结果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3、_ 参与活动,自主探究,引发创新。

    ___ __ 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创造数学。把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发学生创新。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用纸张自作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按“剪、拼”的步骤操作通过拼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三角开的内角和与平角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4、_ 指导学法,培养创新

    学习策略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采用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用辩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萌发创新思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解题策略时,要结合应用题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与运用“作草图”的思考策略与学习方法。例如:A、B两地间的路程为l8km,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l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示,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刘元风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