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女人小说 > (小说散文集)
  • (小说散文集)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9-11-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USER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玉 兔》
    (小说散文集)



    坑院春秋




    从记事起,我们家便住在一所坑院里.我敢说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感谢祖上的聪明才智,想到如此之法,使全家族几十口人能在这样一个不足300平方米的小天地里进出自如,生活有序,且其乐融融.
    据父辈讲,从爷爷他们那一辈,我们家原籍河南省叶县,光绪21年(公元1896年),苦于生计,爷爷弟兄四个逃荒到渑池县我们现在老家的居住地南昌村落脚.弟兄四人靠给地主扛长工糊口,之后当佃户,二年后有了点积蓄,便以十五斗麦子,买下这块地皮.这块地皮原是一片无主的乱坟地,后因在别人的地头,天长日久也就成了别人的土地.由于地片小,盖不了几间房,且经济拮据,弟兄四个一合计便产生了平地挖坑,再掏窑洞的这种省地盘,花费少的想法.这在村子里空间利用上是个创举,曾引来不少村人的啧啧称奇.但是,挖坑院耗时费力,是普通窑洞的十倍,甚至更多.用今天的方法计算,不算窑洞光掏这坑院约需挖土一万多立方米,加上窑洞,不下两万立方米,而这两万方土全凭弟兄四人镢头刨,担子担.好在弟兄们有的是力气,除给地主种地外,起五更,搭黄昏,披星戴月地挖和担,历时三年,完成这个对家族来说的旷世之举.
    坑院建成后成了全村一大风景.
    坑院呈长方形,崖高约三四丈,崖壁刀劈般的平整,四面环壁共九孔窑洞,朝外还有个门洞做出口,一直通向外面与村街相望,窑洞里还可右拐右转,可深可浅.
    小院典雅静谧,从下往上看,蓝天已成硕大的四方形.这个四四方方的小世界,风吹不着,雨刮不着,无风袭雨淹之虞,安全的很.因为,坑院在地平下面,所以地平之上很难发现,就是在兵荒马乱,盗贼肆虐年代,坑院亦无匪患之灾.有一次土匪抢劫,把全村篦梳般地搜刮一遍,还烧毁几处院落,却没有发现我家坑院,全家人安然无恙地躲过一次灾难.
    坑院由于在地平之下,冬暖夏凉.到了冬天,在窑洞里不用炉子也温暖如春;夏天,外面酷暑难挡,窑洞里却凉爽宜人.
    为了防止阴雨连绵,水淹之灾,院子里还修了一条暗渠,从门洞里通到大门外面的水沟里.一九六四年夏秋相接,连雨四十多天,村里房舍倒塌数十间,我们的坑院却平安无事.更为合理的是窑洞顶上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场面,不积雨水,所以窑洞里也很干燥,且经久耐用,几代延续七八十年,而不坍塌.
    由于坑院好处居多,尤其是能躲过兵燹之灾,竟为本村一位财主相中,几次要用一所完整的四合院换坑院,均遭爷爷们婉言拒绝.倒不是人家十来间房不值这个院落,而是爷爷们珍惜这辛勤多年的汗水,那里边倾注他们多少智慧和心血,倾注他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和劳累,也融进了他们多少成功后的愉悦和自豪.他们不换,他们想把这窑洞和坑院做为后辈儿孙遮风避雨的依托,又是教育后代们艰苦创业的凭证和教科书.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伴随着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朝阳,他们荷锄戴笠走出院门时,是那样的自豪,那样的心清气爽;当他们踏着夕阳的余辉,推开前大院的柴门,而穿过门洞,走进这四四方方的小世界时,扑面而来的便是那孔孔窑洞传递出的温馨和生机,一天的劳累顿时消失.
    一个风水先生无意中发现这个上好的去处,竟不惜与爷爷结金銮之好,要沾这风水之光.先生云:万物皆生于地平之下,主上升之意,且原坟茔之地,主阴,阴者荫也,护佑之意,可给家族消灾祛难.加之出入方便,四方小院自成一统,从外向里,别有洞天,从里向外,豁然开朗,乃大天地套小天地,小天地寓大天地也.其后辈人丁兴旺,其质聪颖,前途光明,小天地则有大贵人也.
    经先生点拨,爷爷们更是视坑院如命,掷千金亦不换.之后,家庭延续百年有余,有些还真被风水先生言中.如人丁兴旺,光绪21年至今,约105年,如从爷爷辈弟兄四人至我们这一代的孙儿们,共五代人,小院中繁衍生息,至今在世大小人丁多达150余人,当然,小院不可容纳.至解放后,我家又分得一些房屋,加上人多,生活起居诸多不便,便一户分为若干户,各自独立门户,当然,也有一些人从小院搬出,到分得的砖房中居住另过.
    小院中,人口最多时,当属建国初期,据父辈讲,当时全家已60多口人.平和溶溶的门风,使全家60多口人仍过着"共产主义"生活,一口大锅里"共享太平",数十年如一日,戮力同心,尊老爱幼,无龃龉之争,曾在方圆十里八村传为佳话.其实,爷爷们上朔几代,均是以农为本,并无孔老夫子礼仪治家之训,只不过性情温存宽厚,儿孙面前,亦宽厚待之,身传言教,后辈争而效之,偶有一半个不屑之后,众口面前,难成气候.长期以往,便是家庭和睦,尊卑有致,外人面前,更是睦邻友好,不以小利而取之,不以小恶而为之,所以,族风至纯至朴,至善至和,本是小族,却在村中大族之中,立脚甚稳.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北京女人小说续集  北京女人小说下载  免费小说北京女人  小说疯狂的北京女人  小说乡村留守女人献身  出轨迹的女人小说  出轨的女人小说  《出轨的女人》小说  乡土文学小说留守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