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 >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9-02-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pangfang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2010)
    "十一五"是昆山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昆山市委《关于制定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的,是"十一五"时期昆山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精神,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市"五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率先实现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十五"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30亿元,与期初相比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5%;全口径财政收入116.8亿元,增长4.8倍,年均递增42.1%;工业总产值2333.2亿元,增长4.6倍,年均递增41.1%;进出口总额330亿美元,与期初相比增长7.8倍,年均递增54.4%;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超过110亿美元,到帐外资52亿美元,比期初分别增长6.3倍和6.4倍;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民企数接近15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20亿元,分别比期初增长4倍和13倍;启动实施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期初的70亿元上升到期末的220亿元,增长2倍多.
    ——"十五"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重要目标取向,按照"四个巩固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注重招商选资,强化精细招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色蔬果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依托各类园区,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强度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内外资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群."十五"期末,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电子信息占50%.光电,特种汽车成为新的"种子"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周庄,锦溪,千灯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旅游持续升温,开发区和陆家的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中介咨询,连锁商业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昆山,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幅不断提高.
    ——"十五"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始终把富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有工程",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群众增收致富."十五"期间,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末,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50元,农村家庭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比例超过60%.全市人均储蓄余额超3.3万元,位居江苏省前列.农民人均住房面积70.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100%,人均期望寿命达80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五"是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的五年.五年来,坚持城市现代化目标,确立片区发展观念,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由期初的47%提高到期末的64%."一城九镇"城镇格局初成体系,中心城区东拓西扩步伐加快,东西副中心初具雏型.启动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建成3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市域"三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公路主网架,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建成9个高速公路互通.全面完成区域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吨,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率达70.8%以上.以文化,体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事业配套为重点的城市功能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傀儡湖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园林绿地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框架加快形成."十五"期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4平方米.全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全国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
    ——"十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十五"期末,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地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100%,100%和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9%.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人才总量突破15万人,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创牌活动,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提高到52%,58.5%,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新建了市疾病控制中心,扩建了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30人,卫生机构床位2121张.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市科技文化博览中心,图书馆,侯北人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市各类文化场馆达到16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建成市体育馆.五年来,以打造"效率昆山","绿色昆山","平安昆山","魅力昆山"为目标,狠抓机关效率效能建设,加大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启动"新昆山人"建设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营造和完善服务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优化投资经营和生活居住环境.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阶段
    经过"十五"的发展,昆山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新型工业化成型期,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过渡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昆山经济在经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又快又好发展阶段,即产业层次迈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和柔性化阶段,产业布局呈现集约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趋势;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断延伸;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昆山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
    (二)机遇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进入信息,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挑战和压力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从昆山自身来看,"十一五"期间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凸现期,突出表现为"四大压力"和"六个有待提高"."四大压力":一是人口压力,从2003年起,每年增加人口15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初级劳动力,到2005年末常住人口已超过105万,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二是环境压力,目前昆山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三是资源压力,农用地转用指标越来越少,土地后备资源缺乏,水,电,气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四是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人口增长过快,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昆山刑事犯罪的主要方面,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六个有待提高":一是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民营经济在GDP中占比有待提高;二是在工业经济中,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和企业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在收入结构中,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有待提高;四是在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社会公共产品发展和供给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在城乡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高;六是人口结构中,人才占劳动力的比重有待提高.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昆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继续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城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昆山建设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二)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昆山现有基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人均GDP达 1.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人均GDP达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人本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3300元,人民生活在整体上迈向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逐步实行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
    社会发展目标: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75%,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万人大专以上人才数达125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左右,万人刑事发案率,万人非正常死亡率,万人上访率的控制处于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卫生,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发展定位:经济发达的现代工商城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园林旅游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
    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形成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初步形成多样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
    人文发展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科技与人文相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空间发展定位:形成城市体态合理,空间功能分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局面,构筑"一城两翼六片九镇"的市域格局.
    四,发展战略
    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高扬发展主题,坚持率先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确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在坚持"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工作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自主创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五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一)富民优先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保证广大人民能从经济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完成新时期富裕城乡居民的历史任务.
    富民优先,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之中.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城乡建设,财政预算等具体工作安排中,始终将是否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是否让老百姓满意作为首要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亲商,富商与亲民,富民的关系.切实增强为民服务观念,坚持在"富民优先"的基础上加强亲商环境建设;二是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和投资者收入的关系.立足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人群,提高富裕人群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三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体现效率,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不断强化财政,税收,保障,福利等政策手段,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普通居民收入,探索出一条建立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坚持走经济国际化道路的方向不动摇.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从被动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向及时掌控国际经济动向转变,提高经济一体化后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运筹水平和注重对外投资,通过壮大外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实施股权,人才和产业链的本土化,推进产业梯度扩展,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等举措,逐步使昆山成为整合国内国际产业分工联结纽带上的重要一环.
    (三)自主创新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要把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实现从"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
    要不断提升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尤其是重视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按照"两个率先"和建设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完善市场运行体系,在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努力探索政府和市场为社会共同提供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要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积极创造条件,依托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力量,实现"借脑创新",大力吸收科研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知识更新提高的良好环境.
    (四)城市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就是要根据市域发展格局和城市定位,构筑以基础设施为纽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小城镇和特色镇为枢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村落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框架.
    中心城区继续科学实施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业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市的核心.加快西部副中心和东部副中心的建设,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完备,服务业发达,科技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强特色镇旅游开发步伐,整理自然村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各类园区等新型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现代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成绿色,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实施商业街,康居中心,行政副中心等功能性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力.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构筑与生态系统相容,利于永续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切实保护各类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矛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示范社区.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切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文明习惯.稳定低生育水平,适度控制人口流入,实现市场调节下人口流入流出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举措
    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的总目标,具体落实上述五大战略,今后五年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举措是:
    (一)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现代化城市构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结构清晰,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现化化城市架构.
    1.市域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按照功能合理,风格新颖的原则,以前进路东西延伸段和长江路为主线加快建设,形成现代化城市框架.在柏庐路以东,长江路以西,沪宁铁路以北,娄江河以南的区域规划建设中央商业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区的核心.进一步加快人民路,亭林路,北门路和前进路改造建设步伐,加大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镇中村"搬迁力度,整治娄江河等城区主要河流,形成滨河景观.加快以夏驾河景观工程为重点的东部副中心(开发区东部新城)建设和以新体育中心,康居工程为重点的西部副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各功能片区和特色镇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的城市格局.改造和整理自然村落,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集中居住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75%.
    2.产业发展布局
    农业以昆南为主保留15万亩粮油种植带和10万亩果蔬种植带,以昆北为主发展15万亩水产养殖带;工业集中发展沿吴淞江两岸以沿沪产业带,吴淞江工业园为主,中心城区东南部以开发区为主,西北部以高新技术工业区,玉山民营工业园为主的区域;服务业要着力打造中央商业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区东部新城等新型载体建设.
    3.生态建设布局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形成合理的生态功能分区.饮水水源,自然湖泊,河流湿地,基本农田,城市森林和绿地,古镇,风景,湖泊等旅游度假区为生态保育区;中心城区,中心镇区和工业区为生态建设区;利用绿地,河网等自然山水特色,建设生态过渡区.
    4.重大工程布局
    在城市发展方面,突出抓好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东西两个副中心的推进;在载体建设方面,重点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光电产业园,沿沪产业带,民营科技园,吴淞江工业园区等区域;在服务业推进上,着力营造阳澄湖,淀山湖,商鞅湖和巴城"四姐妹"湖的生态休闲旅游环境;在构筑城市功能上,积极开辟饮用水第二水源规划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规划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在社会事业方面,按照规划人口的需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
    (二)巩固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昆山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昆山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道路,形成"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强农村规划统筹
    (1)统筹规划.将农村和市区进行整体规划,使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统筹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集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开展"六清六建"等系列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集中发展新农村社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特殊区域,保护整合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村落.
    (2)形成特色.不仅要主动服从全市的市域规划,更要凸现自身特色,精心谋划"十一五"期间的重大项目建设,一以贯之,连续建设,形成现代化特色镇.玉山镇抓好"大经贸园区"建设,花桥镇全力推进"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陆家镇建设"道口经济",淀山湖镇打造高品质的休闲旅游镇,张浦镇认真谋划商鞅湖的开发规划,巴城坚持做好"一蟹三鲜"文章,做好"四姐妹"湖的开发规划,周市镇加强功能项目建设,主动承接城区辐射,周庄,锦溪,千灯等镇开拓古镇旅游领域,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3)增强活力.积极探索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使全口径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乡镇达到70%以上.发展村级经济,培育壮大税源经济,实施经济薄弱村扶持计划,到"十一五"期末,使年可支配收入超10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80%左右.研究和落实村集体在征地和资产动迁中的补偿政策,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村级服务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集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农业,在种足现有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和农业经济效益,重点发展名特优,规模化,高附加值和生态化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步伐,进一步打造以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为代表的系列特色水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5家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展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和丹桂园为龙头,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建设昆山农业生态园,渔业示范休闲基地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到期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达到20%.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每年引进外资不少于1亿美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保证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良好运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机械化率达到88%.
    3.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按照城市化的标准,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集中区为契机,推动农民逐步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建成73个符合城市化标准的新型社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就业门路,通过政府转移性支付,增加农民福利性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300元,中等收入农户占比达65%以上.
    (三)加速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规模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促使企业生根,并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的名牌产品,争取在创世界名牌方面有所突破.使昆山逐步成为产业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产业升级
    (1)大力发展以光电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液晶显示器及周边配套产业.建设龙腾光电和相关配套重点项目,把我市发展成为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实现年增长25%以上,科技贡献率60%以上.
    (2)通过产业集群和拉长产业链促使产业升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群,培育和壮大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产业群.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域,从外设,组装向核心元器件,软件,网络设备延伸,培育汽车电子,OAED等新型产业,提升IT产业的层次和水平.精密机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模具,专用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特别是要培育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高效低毒农药,植保农药,香精香料和生物制药等;民生用品着重发展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纳米材料等绿色产业.鼓励和积极促进生产企业向研发和销售两头延伸.
    (3)通过加快"低水平"工业企业的转型或转移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制定鼓励引导政策.加大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综合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的制度,促使其转型或转移.要注意政策连续性和衔接性,适当照顾这些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利益,做好员工的安置分流等工作.同时加强考核和监控,在新建企业源头上把好关.
    2.企业生根
    (1)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企业生根.对优势企业通过契约式服务,促使其增资扩产,提高技术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达到10家,超50亿的20家,超10亿的50家,这些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要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50%以上.
    (2)通过技术开发实现企业生根.鼓励优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设立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吸引跨国公司在昆山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实现技术,产品和产业的更新.
    (3)通过股票上市实现企业生根.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优势,争取股票上市,积极探索债券等其他融资渠道.未来五年内,我市力争实现企业上市2至3家.
    (4)通过民营配套实现生根.鼓励内资企业积极与外企配套.配套销售额年均递增30%以上.鼓励外资起用本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实现"人才本土化",扩大内销,实现"市场本土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采购分销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络,拉长,加粗产业链,实现"营运本土化".
    3.产品创牌
    (1)新品开发.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品开发,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自主投入,技术改造,合资合作,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优势,争创新品.每年新品开发不少于600只,专利申请量2200件以上.
    (2)实施企业创牌工程.着力抓好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市级名牌产品的争创工作,并且要在争创世界名牌上有突破.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形成10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0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80只以上江苏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对全市工业的贡献份额年递增10%以上.
    (3)培育出口名牌.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加快昆山软件园等软件出口基地的建设,扩大软件出口.继续扶持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至少培育5个以上本市出口名牌.
    (四)实施跨越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
    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振兴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增强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力争服务业在GDP中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期末,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
    1.合理布局
    规划服务业在全市区域的发展,形成"一带,二团,三心,四园"的总体布局.
    一带:建设东起花桥西至阳澄湖的服务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保险,写字楼地产,专业服务等高等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先进零售业态,高级商务酒店,高级娱乐设施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高等教育机构,大型体育中心,大型文艺中心,大型医疗机构等大规模,上等级的公共服务业.
    二团:两大休闲旅游组团.整合以水乡古镇为特色的周庄,锦溪和千灯三大古镇文化旅游组团,建设以休闲居住旅游美食为特色的阳澄湖,淀山湖和商鞅湖三大休闲旅游度假区组团.
    三心:建设中心商业区,花桥商务城和开发区东部新城.加快建设中心商业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区的核心;加快推进花桥国际商务城的建设,把商务城建设成现代商务集聚区;开发区要抓紧东部新城的建设,尽快形成与制造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体系.
    四园:重点建设昆山软件园,西部大学园区,陆家物流中心园区和张大千—丹桂园农业观光园等特色产业园.
    2.突出重点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为金融业,房地产业,物流服务业和各类专业服务业.金融业:要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在昆山开设分支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中介,保险经纪,证券信托,投资咨询,金融租赁和贷款担保等机构.房地产业:大力发展居住房产,有序发展商用房产,适度发展工业房产.现代物流业:巩固和提高基础物流服务,鼓励和扶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立高效,快捷,经济环保的物流系统.重点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区,陆家国际物流园区和昆山物流中心,形成服务于本地,辐射长三角,面向全世界的物流服务枢纽.各类专业服务业:主要是在中心城区设立中央商务区,集中研发机构,IT服务,会计,咨询,律师,广告,设计等专业性服务业,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2)积极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为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全面整合全市旅游资源, 积极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昆山特色的旅游业.进一步提升周庄,千灯,锦溪等古镇的旅游水平,要把"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变成世界最具魅力的水乡,打造"国际周庄"的概念,锦溪,千灯要拓宽旅游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旅游古镇景观.利用阳澄湖,淀山湖,商鞅湖的自然风貌和四个高尔夫球场的优势,做好高档休闲健身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章,发挥昆山"六大文化"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利用昆山工业发达的优势,发展工业特色旅游,利用昆山区位独特的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利用2010年世博会的机会,努力争取实现"展览在上海,休闲在昆山".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江南旅游名城.商贸流通业:要积极导入多种形式的新型业态,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好中心商业区,玉山经贸区,培育建设大型区域性要素市场.同时提高以教育,卫生,体育和文化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业.
    3.注重投入
    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抓好载体建设,形成昆山服务业的产业优势和特点;按照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抓好服务业功能项目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花桥国际商务城,软件园,东部新城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服务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服务业每年总投入不少于100亿元.
    (五) 深化"一三五",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把富民作为率先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落脚点,深化"一三五" 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十一五"期间,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3300元,基尼系数降为0.3.
    "一"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富民动力.
    以创业和就业作为富民根本,鼓励城乡居民勤劳致富,创业致富.一是进一步扶持壮大"好孩子","三牛",AB集团,震雄电缆,昆宝集团,苏杭电子等民营企业;二是依托专业园区,大力引进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来昆山投资;三是继续扩大民营经济经营领域,尤其是各类服务业,完善和落实各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和投资成本,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房难的矛盾.四是加强农民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创业农民提供创业信息.到"十一五"期末,民营工业产值占比提高到20%.
    "三"就是继续推进"三有工程",增加居民收入.
    继续实施"三有工程",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扩大农村户均年收入3~5万元左右或资产50万元,城镇户均年收入4~6万元左右或资产60万元的中等收入户的数量,到"十一五"期末,中等收入户比重达到65%.
    (1)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增加转移性支付,提高农民福利性收入.二要进一步繁荣小城镇经济,通过小城镇建设和动迁,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促进非农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三要有序发展,规范运作农村三大合作组织,扶持农村的各类专业村,专业户,结合原创型企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参股,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
    (2)切实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推动企业落实工效挂钩办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形成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稳定增加的良好局面.
    (3)积极完善城乡就业市场.一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二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继续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公益岗位补贴等政策,努力增加就业人数.三是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培训-认证-就业"相衔接的机制.到"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五"就是建立健全以五道保障为主体的社保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1)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低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在规划期内农村养老保险基本达到城市水平,严格执行住房拆迁补偿和征地补偿的规定和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努力降低教育,医疗等支出比重.依法加强对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价格监控,规范涉及人民生活的价格听证和收费公示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切实降低人民生活中教育,医疗等支出的比重;引导消费需求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到"十一五"期末,恩格尔系数降为32%.
    (3)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原则,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对城乡困难群众和社会特殊人群,实施医疗,住房等分类救助,完善各项困难群体的收费减免制度.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互助和对各种公益事业的赞助,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加强对残疾人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各类民政事业,完善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4)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和社区(镇,村)服务设施,稳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
    (5)建设公平的富裕社会.坚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的基本原则.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步伐,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户占比.建立和完善贫困户帮扶机制,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性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规范初次分配,调节二次分配,努力降低基尼系数,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全面按照WTO规则,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切实转变开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1.优化开放环境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操作性政策和规定,增强政府适应经济国际化,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国际通用政策法规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实现由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招商向环境优势,服务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招商转变.强化亲商理念,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依法保障外商的投资权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等三方的作用,建立防范和化解外贸出口市场风险的预警机制.
    2.提高引资质量
    积极实施"招商选资"策略,在保持现有的引资势头基础上,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关联强,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积极引进企业研发中心,分销中心和采购中心.加大农业,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的旗舰型项目.限制能耗高,占地多,有污染以及劳动密集型外资项目进入,降低外资对土地,劳动,环境和出口的依赖度.从引资为主向引资与引智结合转变,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技术,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力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3.调整外贸结构
    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加大一般贸易出口力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大加工贸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力度,提高加工深度,扩大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断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扩大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出口.进一步完善全市创出口名牌规划,增加创出口名牌商品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商品出口.
    4.加快"走出去"步伐
    努力营造企业"走出去"的良好环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和帮助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扩大各种类型的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积极发展技术型,智力型,管理型项目,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推进对内开放
    加大"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的工作力度,推进基础设施,产业,生产要素,信息网络与上海的接轨,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继续吸引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国家级大企业集团来昆山投资兴业,尤其要大力引进新型高科技,内销型和具有自主品牌的项目.
    6.提高载体建设水平
    强化开发区体制创新和功能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开发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秀人才"的综合优势,大力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到开发区建立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机构,努力把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集聚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成为率先与国际通行规则充分接轨的先行区,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最具有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同时抓好"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各类园区的建设.
    (七)推进科教兴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把我市建成高层次人才聚集,有较强创新能力,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型城市.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十一五"期末,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左右,全市培育认定科技研发中心50家,其中省级研发机构10家.
    (1)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昆山建设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城市.
    (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扶持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内资企业更多地申报参与国家的科技攻关计划,引导外资企业设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心,加大IC,IT,模具,传感器,精密仪器等一大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加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巴城软件园,玉山民营科技园,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清华科技园,各镇原创型企业基地的建设,引进更多科技型企业入驻.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2%.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民间和企业资金为主,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扶持组建一批风险(创业)投资公司,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机构参与风险投资.
    2.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挥教育对"两个率先"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到"十一五"期末,把昆山建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特色鲜明"的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1)优化教育布局.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分布趋势,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切实解决市区幼儿园和中小学入学难矛盾.
    (2)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开放,公平,优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积极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发展,重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3)提高教育水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整体水平.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确保实现三大目标:高标准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96%;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
    3.着力构建人才高地
    以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省"人才特区"为目标,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到"十一五"期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0万左右,其中,高层次人才占比10%,基本建成省"人才特区".
    (1)实施人才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中介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促进就业,创业指导,公共培训"于一体,国内国际兼顾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任用,分配激励,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2)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熟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坚持需求导向,多形式,多渠道地重点培养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类人才和经营管理类人才.注重继续教育工程,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成长环境.
    (3)实施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加大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产业载体在人才吸引,使用中的凝聚作用,为人才创造一个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
    4.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自主创新体制的建设和机制的转换,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善创新环境,参与国际交流,逐步建立并完善与昆山经济和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
    (1)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和其他行政性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继续改进政府服务,适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2)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发展和完善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初步建立与我市产业结构,城市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体系,加快中介组织脱钩改制工作步伐,加强政府依法监管力度,保证中介组织规范,有效运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诚信城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规则和法规建设,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3)继续推行社会事业体制和机制改革.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环境,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围绕增加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把昆山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备,信息通达的现代化城市.
    1.完善城乡交通体系
    (1)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与苏州市和上海轨道交通网相连接的城际铁路交通.提前规划城际铁路用地,避免城际铁路对沿线城镇用地的分割,减少拆迁量,同时争取实现与上海,苏州轨道交通的一体化.
    (2)完善市域公路网络.逐步建设和形成接通沪宁,苏沪,苏昆太,苏州绕城东段,上海郊环等五条高速公路的"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公路网络,公路主骨架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并新建互通式立交,疏通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城市对外出入口,全面沟通"断头路",构建便捷的高速交通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216公里.
    (3)完善城区交通体系.完善城区排堵保畅工程,制定城区综合交通改善规划;实施严重影响交通的丁字路,断头路改造以及主要道路交叉口的渠化工程;加快停车场建设与管理;优化交通标志,标线,标识;加强城区停车场建设,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
    (4)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城乡一体的具有"高效,便捷,准点,舒适,智能化"特点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提高公共交通能力,公交车辆每万人拥有量到规划期末达到12辆.加强公交车辆投放和更新改造,适度增加出租车容量和逐步提高出租车档次.与路网建设和改造同步,在城市主干道修建港湾式停车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5)完善水运航道建设.以"开发水上集装箱运输"为发展战略,以打通衔接上海港,太仓港的水上集装箱运输干线通道为目标,着力建设三,五级航道为主干线的"四横二纵二环"航道网,改善水运服务水平,提升水运行业形象.
    2.加快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水:规划建设长江引水工程,开辟第二饮用水水源.尽快形成覆盖全市的自来水管道网络,力争在规划初期全面实现由市级水厂向全市统一供水,切实保障市民用水安全.实施自来水深度处理.利用中水在开发区建造工业用水水厂.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供水能力达110万吨左右.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在规划期内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管网,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
    电:规划期内按年度实施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在昆南地区新建1座500千伏变电所,并新建,扩建花桥,吴淞等7个220千伏变电所,改造更新中心城区变电所和输电网,完善220千伏电网,力争在规划期末形成220千伏双环网结构,并注重110千伏,35千伏和10千伏高压电缆通道的建设,完善电网,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气:规划期内建设天然气管网及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工程,以天然气逐步替代煤气和液化气,鼓励工业企业使用天然气.规划在城区建设5座CNG加气站.到"十一五"期末,城区管道气化率达75%.鼓励热电联供,集中供应蒸汽,蒸汽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油:规划建设1个3万吨成品油储备仓库,保障我市用油安全.
    3.加快水利工程体系建设
    坚持以疏为主的原则,抓好水系的调整.以中心城区100年一遇,其他地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快圩外河道护岸工程建设,提高主要江河防涝能力,按照2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形成排涝能力.加大水系整治力度,规划对汉浦塘,昆北塘,木瓜河,师姑泾,郭石塘等5条外河和城区6条主要圩内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加快建设泖河枢纽补偿系统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淀山湖大堤达标工程和长牵路港打通工程.
    4.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强化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原有信息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家庭宽带接入率分别达到80%,60%,50%.
    (1)建设信息基础网络.整合现有各网络运营商资源,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满足企业,社会和居民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因特网和多媒体业务的普及率.尽快建立网络互联交换中心和数据中心,构造电子政务的内,外网平台和纵横两方面网络连接平台.
    (2)加快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建设双向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和综合信息网数据系统,加快双向HFC(混合光纤同轴网)网络建设,积极开展视频点播,卫星传送,交互式电视以及宽带数据传输等业务.基本实现有线网络节目传输的数字化,完成全网模拟用户向数字化整体平移.
    (3)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以法人单位,宏观经济,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四大数据库为基础,加快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城建档案信息网和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全面推进网上审批.建设社区服务网络和公用信息亭,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信用体系和市民一卡通项目.
    5.加快人防系统建设
    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平战结合,高科技,信息化的人防硬件建设,推动市人防预备和移动指挥所,镇(街道)指挥所,人口疏散基地,升降警报基站,市域人防光纤通信网等人防指挥体系建设;加快社会投资的结建人防工程项目和市财政人防专户投资的人防工程项目建设;按《人防法》的要求,加快组建和训练各单位的人防专业队.
    (九)集约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到"十一五"期末,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
    优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活用地等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利用.到"十一五"期末,新增建设用地每亩投资强度大于60万美元.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探索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土地管理模式和配套政策.
    (2)优化水资源的利用
    加快制定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化的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和调控系统.严格保护水源地,控制湖泊养殖密度,在水源保护区禁止新建项目,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加强节水工作,提高中水回用率,形成全社会节水氛围.
    (3)加强天然气的利用
    进一步拓展天然气综合应用新领域,优化能源结构,形成以使用天然气为主的公交和民用燃气系统,努力提高天然气的工业使用比例.到"十一五"期末,城区公交和出租车天然气使用比例达到70%.
    (4)加快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实现传统的常规能源与新能源,清洁能源相结合.提高工业结构中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到节能技术和推广领域,加速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主要高能耗工业单位的能耗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争取到"十一五"期末,能耗降低20%以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节能与余热,余压,副产品,废弃品的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重视环境综合治理
    (1)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企业三废达标排放标准,加强环境保护监察,监管和执法力度.全面运行现有治污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覆盖全市的污水管网,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循环利用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技术处理,确保饮用水质量.调整完善市域水系,清理疏浚市区河道和农村河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产品种植,清理保育区水面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及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
    (2)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调整能源结构,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对燃料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效控制含硫气体排放量,加强城市气化工程,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能源设施建设,有效削减SO2排放.严格按国家标准控制机动车的尾气污染,推行最新净化技术装置.有效控制噪音污染,保证建成区噪声达标区在9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环境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每年达330天以上.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鼓励,引导,规范厂商开展废弃物回收活动,提倡清洁生活和清洁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对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全面实施分类收集和处理,引导社会建立废物回收利用调配网络和废物回收-转运-处置的中介机构.规划建设市废旧物品循环利用市场.建立有毒有害和危险废物的专业收运系统.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1)建设循环型农业.重点推广清洁生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实行节水灌溉,清洁能源等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引进,推广循环型农业关键技术,建立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2)建设循环型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快绿色产品研制和开发,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努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量;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3)建设循环型服务业.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建立重点旅游景点限量保养期制度;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推进物流运作的绿色化;构建信息服务中心,培育信息咨询市场.倡导绿色消费.
    (4)建设循环型社会.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增强循环社会建设的公众参与度.
    4.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救助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有效控制人口总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保持在6‰左右,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流动人口控制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适当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扩大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对人口的总量调控.到"十一五"期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
    (十)发展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大力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建设健康城市.到"十一五"期末,千人医生拥有数达到3人以上,千人床位数达到3张以上.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按中心城市,中心片区镇和小城镇三个层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工程,中心城市建设好6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心镇(周市,张浦,花桥,陆家,千灯)各建1所二级乙等医院,同时积极发展口腔,医学美容,眼科,五官,康复等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加快建设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中医院吴淞江分院和市二医院西部副中心分院.建立和完善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体系,扩建第三人民医院,新建第五人民医院.
    (2)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急救,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四个方面的建设.提高大病风险救助基金的救助水平和覆盖范围.
    (3)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健康促进,医疗保障,保健康复三个方面的建设.建设好红十字血站.
    2.全面发展文化事业
    全面发展精神形态的,载体形态的和产业形态的文化,提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
    (1)保护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在弘扬"六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保护文物和历史遗存,积极发展以昆曲为核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结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江南,水乡,古镇"的文脉传承,打响魅力昆山的城市文化品牌.把继承昆山传统特色文化与弘扬"昆山之路"精神有机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生活.规划建设文化广场和昆山博物馆.在中心城区和各城市副中心配套完善文化阵地.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力作.完成昆山市1988—2005年的档案和地方志编纂工作.
    (3)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魅力.发展壮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工艺美术等产业;大力发展传媒业,演艺业,美术业和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位档次;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禁止不良文化传播,净化文化环境;继续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基本普及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25万户.
    3.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面向社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住宅小区,社区体育娱乐设施配套,培养市民体育活动习惯,提高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推进大型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加快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各级体育组织网络健全,体育人口率达48%,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5名,全市每个中心村,居委会均普及全民健身工程点,每个镇拥有篮球场,门球场,50%的镇建有文体活动中心,并全面建成拥有3万人体育场,6千座体育馆和网球馆,游泳馆的市级体育中心.
    4.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快速反应和联动联网机制,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加强路面全程监控,实施城市动态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机制,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十一五"期末,人民群众治安满意率达到95%,万人非正常死亡率小于1.2;加大经费投入,根据治安形势需要增加警力,不断提高科技强警水平.加大老城区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中村","镇中村"改造步伐.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科学化和流程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使昆山成为长效保洁最好的城市.
    5.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扎实推进新昆山人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的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性团体作用.发挥职工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制度,推行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直选,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确保群众依法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建设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建设"法制昆山".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改革,完善错案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强化司法监督,实施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预防青少年犯罪.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打造诚信昆山.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系统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坚持制度创新,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企业和公民个人资信数据网络,加强诚信规范的道德教育.
    六,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既体现了政府意志,也反映了民意智慧.实现本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规划纲要是政府向全市市民做出的承诺,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落到实处.
    (一)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昆山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关口,我们面临的环境和任务已发生重大转变."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就是要结合昆山实际,集中体现并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上下务必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走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优化服务,营造环境
    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营造富民亲商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政府工作要围绕强化富民政策,强化为投资者服务和强化生态建设这三个重点展开.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人的素质的提升是昆山经济与社会不断加速发展的根本.要控制人口流入总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加大财政投入,借助舆论宣传,依托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全力提高我市人口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文明水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政策,加强规划
    本规划纲要经市人代会讨论通过后,将具有等同于地方性法规的法律地位,是昆山市未来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是指导编制专项规划,各镇(区)经济社会规划和项目审批(核准)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落实本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市政府同时组织编制了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交通,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利和产业发展等九个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各镇,各部门也都要制订相应规划,形成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五)公众参与,民主监督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每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和向市政协通报规划实施情况的制度,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联系.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真正使"十一五"规划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附表1 昆山市"十一五"期末主要指标预期值
    序 号
    指 标
    单 位
    2005年实现值
    2010年目标值
    经济发展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30
    1500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人
    6.9
    9.4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0.5
    >36
    4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
    16
    >18
    人本发展指标
    5
    农民人均纯收入

    8450
    1330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6809
    25000
    6
    中等收入户占比
    %
    15
    65
    基尼系数
    -
    0.33
    0.30
    7
    恩格尔系数
    %
    35
    32
    8
    道路密度
    km/100km2
    145
    216
    9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m2
    32
    35
    1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2
    2.2
    11
    万人上访率
    -
    66
    60
    22
    人口自然增长率

    1
    1
    23
    万元GDP能耗下降
    吨标煤
    0.8
    0.64
    24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86.9
    >90
    2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0.5
    45
    注:"十一五"期间GD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
    附 表 2昆山市"十五"期末主要指标实现值
    序 号
    指标名称
    2000年实现值
    2005年实现值
    1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8
    730
    2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
    3.3
    6.9
    3
    全市财政收入(亿元)
    20.4
    116.8
    4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34.8
    30.5
    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6
    102.4
    6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7.9
    330
    7
    出口(亿美元)
    20.5
    170
    8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7
    10.5
    9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
    60
    234.5
    10
    科技进步农业贡献率(%)
    56.6
    58.5
    11
    科技进步工业贡献率(%)
    47
    52
    12
    城市化水平(%)
    45
    64
    1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8
    55.9
    14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人)
    759
    1500
    15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900
    16809
    16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500
    8450
    17
    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20.9
    32
    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2.8
    19
    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0
    99
    2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2.4
    40.5
    注:"十五"期间GD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2%(不变价)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昆山花桥商务城招聘  昆山花桥商务城规划  昆山花桥商务城  昆山花桥国际华城  昆山花桥国际鑫苑  昆山花桥中影国际影城  昆山花桥国际学校  昆山中影国际花桥  昆山花桥绿地21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