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婆是军阀 > 易中天品三国演讲稿(一至十)
  • 易中天品三国演讲稿(一至十)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7-05-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林松林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易中天品三国》演讲稿(一至十)
    《易中天品三国》(一)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 穿透演义迷雾,还原历史真实.《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近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在本集节目中,易中天教授将就几个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为您梳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 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 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 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 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 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 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 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 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 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 何至于掉头就走呢 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 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 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 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 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 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而对三国人物崇拜达到最不可思议的当属关羽,关羽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且他还被奉为行业祖师爷.那么,民间为什么那样崇拜关羽呢 易中天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点评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关于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 而关羽采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影响最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虽然在文化人那里《红楼梦》的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NO.1,但是民间喜欢的还是《水浒》和《三国》.比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的.那么想来想去一点联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关羽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
    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关羽现在变成财神爷.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或者是个体商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关羽的像.这个关羽是一个军事将领,你说他是战神这个话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 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枪来的 而且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 因为关羽这个人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当时刘备带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吕布作战.战前关羽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曹公我可以英勇奋战,但是打下吕布以后,有一个女人你要把他嫁给我.曹操说好,刘备也去帮着说,然后到了决战前夕,这个关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说话要算数的,我们打赢了以后那个女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的.曹操说不对啊,这个关羽怎么就认准了这个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国色天香啊,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
    不过曹操这个人虽然抢了别人的老婆,他也被别人抢了功劳,抢了什么功劳呢 在《三国演义》里面被诸葛亮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历史上的空城计看来是有的,但是它不属于诸葛亮,而是属于曹操.通过易中天先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点评三国人物,所以这就造成了空城计这种张冠李戴的冤假错案.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看待三国这段历史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呢 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
    对于三国来说,还是要读《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叫陈寿,是现在四川省南充市人.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时间不是很久.第二点呢,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他宁肯不用,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三国志》这本书非常地简略,不是太好看.所以过了130年,又有裴松之来为《三国志》做了注.一般人为古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比方说名词解释,动词解释,时代背景介绍,怕你看不懂,做一个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样,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陈寿写《三国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就是他认为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那么如果几个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罗列在这里,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国的历史面目,历史形象,也就是这两个东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寿志裴注.但是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比方说空城计这个故事,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不欺售欺"呢 就是以不欺骗来欺骗.我这里面没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诉你是没有人啊,结果呢,对方还不相信.你越是说我这城里面真的没有兵,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售欺",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
    因此《三国演义》这本书历来被当作兵书来看.明清之际,清人要入关,他们就用《三国演义》做教材.当时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印了一千份,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甚至还有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一个满洲将军结识了一个汉人,成了朋友以后这个满洲将军说,你这汉人不错,来来来,你到我房间来,我给你看一个内部文件,不公开的.打开一看,《三国演义》.因为哪怕就像空城计那样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战.所以为三国演义做批文的毛宗岗父子他有个说法,他说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最能够做大胆的事,因为这个谨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谨慎,他突然大胆一回没人相信.诸葛亮就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叫做诸葛一生惟谨慎,他谨慎了一辈子突然来一个空城计,那司马懿不相信了,因为只记住了他平时的小心谨慎.当然这个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想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后来有个叫魏禧的人说了,他说如果是碰上一伙山贼,一伙强盗,土匪,他哪想那么多,管他娘的老子进去再说!诸葛亮不就抓走了吗
    所以,三种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个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三种形象都告诉观众朋友,然后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还原,就是还原到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二是比较,就是比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分析,就是分析一下这个形象为什么会演变.实际上,品读历史也可以有三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第二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时代意见;第三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个人意见.
    任何人研究历史都难免会有这三种意见,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词人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实际上进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 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给大家笑谈三国,品读三分.而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最大,意见最分歧,形象最多样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请看下集——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二) 真假曹操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 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 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 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从北宋的时候,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用当代视角回顾三国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们讲曹操,讲三国是不可能不讲曹操的,所谓三国就是魏蜀吴嘛,而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实际上的开创者.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 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 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 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
    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 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
    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的.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 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彝陵之战.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以后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非常地艰巨.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我们知道打仗拼什么 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 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可能是表示尊重.
    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怎么样呢 抚掌而笑,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还有多少军粮啊 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 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 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
    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 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我觉得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 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 ……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 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 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 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 "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你想想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 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想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比方说我前面说的那个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 那何况是曹操呢 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 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 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 求饶就不杀吗 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 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吕布.《三国演义》里面说,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不是,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桓邵这些人陈宫看不下去,离开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 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 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他的方方面面,这还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 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曹操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令.当时写这个遗令,就是遗嘱,写遗嘱,大人物写遗嘱有一个格式的,说说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劳啊,也检讨一下自己,然后说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这样的遗嘱.曹操的遗嘱不是这样,曹操的遗嘱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对的也有错的,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小错误,发的大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这一句话交代完了,下面讲什么呢 就唠唠叨叨地讲一些家务事,他说我死了以后,我那个房子里放的那个香,就是熏香,香料,你们把它分掉,不要浪费了.我的那些小老婆,还有我那些歌女,她们一生都很辛苦,为我服务得很好,很到位,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不要把她们赶走了,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没有事做,可以学习做什么呢,学习用丝带编草鞋,万一将来我们曹家破产了,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换点饭吃.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这种事,所以他这份遗嘱当时很被人看不起,说一个大英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也不说点励志的话鼓励一下我们后来人,"分香卖履,留恋妾妇",成何体统!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我就不说豪言壮语,我就不谈政治功劳,我就不谈国家大事,我就要谈这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 你能把我咋地 你们说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样 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们怎么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叫什么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那么曹操又如何是个奸雄呢,他怎样地奸雄呢,他又怎样地可爱呢 请看下集奸雄之谜,谢谢.
    《易中天品三国》(三) 奸雄之谜
    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
    什么叫奸雄 "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是.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 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 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 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 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 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情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
    喜欢什么呢 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高干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数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不太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他就想了一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 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说你不是中风了吗 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 你叔叔说的啊,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爸你能相信吗 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离谱的是什么呢 是有一天这几个高干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有什么好玩儿的,那个时候的确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 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 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 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操你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 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 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曹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 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武着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 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一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初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像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决定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是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那么曹操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说曹操是否认奸雄可这个评语 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他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
    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那也就是说曹操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
    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书上讲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
    当然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
    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的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会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大气的人,他虽然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质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种英雄气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气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认识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不在乎,如果不是正式开会,不是讨论什么问题,不是上朝,不是礼仪性活动,和朋友们一起吃吃饭,他是很随便的,说说笑笑,开玩笑,说段子,谁要说一个好笑的话,曹操哈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子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
    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领军队和敌人正面交锋,决战前夕对方听说是曹操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挤,混乱不堪.曹操打马上前,一个人骑着马: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是个人,跟你们一样啊,没什么两样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什么吧,告诉你,我比你们多一点智慧.非常精彩,大实话,是啊,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脚,但是我多智慧,很可爱吧!
    那么朋友之间的曹操,就更可爱了.我们知道使曹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最先给予曹操极高评价的就是那位太尉桥玄,桥玄死了以后曹操曾经去祭奠他,曹操路过他的坟前的时候,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使用了太牢的标准,太牢的祭祀仪式,至少要用一头牛.然后发表一篇祭文,悼词.曹操的悼词怎么说呢,说桥公啊,我来看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老人家当年和我约定,说将来我路过您的坟前的时候,如果不拿一只鸡,一壶酒来祭拜的话,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这是你老人家当年跟我的约定吧,今天我带着太牢来祭奠你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说有这样的悼词吗 这也就是曹操写得出来.这个是曹操性格所使然,也是当时的风尚所使然,当时的风尚,鲁迅先生有个说法,叫"尚通脱",就是大家都很开朗,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这样的.曹丕有个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这个时候已经就是接班人,虽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经是接班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将,他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就是当时文联作协的人一起去给王粲送行,开追悼会.那当然是曹丕出来致悼词,曹丕怎么致悼词呢,曹丕说咱也别说什么套话,官话,屁话了,王粲这个人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都学一声驴叫.结果王粲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追悼会就开完了.非常可爱啊.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 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政治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纲领,那是一点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
    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动乱,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 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桌造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即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了,我想当个什么呢 当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置上坐着.
    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直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 以便把我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 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这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 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 这个我让出去.
    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一点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力,我的实惠我一点都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那些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的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
    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易中天品三国》(四) 能臣之路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当时的最有名的人物鉴赏家和品评家许劭,对曹操又一个评价,就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第二种解释,你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呢 其实曹操原本是想做能臣的.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一个人如果被举为孝廉,那么他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就好比现在你有了一个学历,有了一个文凭你就可以去考公务员.那么担任郎官是怎么回事呢 汉代的官制,皇帝要从亲贵子弟当中挑选一些大家认为道德品质,思想表现和外部形象都比较好的年轻人做郎.郎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年轻人或者小伙子,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侍卫,实际上到宫廷里面去做郎,也就是做皇帝的侍卫,因为这个皇帝的侍卫是要在皇宫的走廊里站岗的,所以他称之为郎,侍卫长就叫做郎中令.那么在皇帝的身边做了郎就参与了帝国的政治,耳濡目染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做了郎官以后很快就可以去担任别的官职,这是汉代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在皇帝身边,它不过是走向仕途的一个资格和阅历.
    那么曹操举为孝廉,担任郎官,这就向仕途迈出了第一步.再加上曹操是朝中有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皇上信任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在朝中为高官,所以曹操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洛阳当时是帝国的一个县,但是是首县,因为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首都所在.汉代的这个制度,县一级的正印官,就是一把手,大的县叫县令,小的县叫县长,县令和县长有两个副手,一个叫丞,一个叫尉,丞负责的是民政,财政,尉负责的是军事,治安.但是洛阳是一个大县,它是首县,所以它的尉不是一个人,曹操是担任洛阳尉当中的一个,负责北部地区的治安,叫洛阳北部尉,他的级别是秩四百石,也就是说曹操担任的是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
    这个官是曹操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所以曹操对于这件事记忆非常地深刻,后来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已经是王爵了,他还记得这件事,他还记得推荐他担任洛阳北部尉的这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叫司马防,是司马懿的父亲.曹操担任魏王以后,就把司马防请到了他魏王王国的都城邺城,摆开盛宴,款待司马防.酒过三巡以后曹操就想起这件事来了,就跟司马防说,司马公,你看看孤王今天还可不可以再去当一次洛阳北部尉啊 这里面是有一点小人得志的嘴脸啊.司马芳说什么呢,司马防说大王啊,当年老夫推荐你去做洛阳北部尉的时候,你做那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正合适啊!曹操听了以后哈哈哈哈,史书上的记载是曹操大笑.曹操为什么笑呢 那么一般的人认为这就是小人得志了,自鸣得意了.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曹操这个时候想起了他当年担任洛阳北部尉的那些往事.
    洛阳北部尉这个职务是不好担任的,为什么呢,洛阳是京都所在,是帝国的心脏啊,这个地方满城都是冠盖,都是权贵,这些权贵和他们的家属,和他们的子弟,和他们的仆人,从来都是横行霸道的,从来就是不把王法放在眼里的,从来就是要为非作歹的,也从来就是没有人惹的起的.可是首都地区的治安是不能不维护的,怎么办呢 所以非得有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得不信邪,这个人还得有很多鬼点子,能够治住这些权贵,必须有这样的人去担任那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才镇得住这个地方.而曹操恰恰是这样一个人,胆子又大,点子又多,谁都不怕,愣头青一个,所以说他去当这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那是非常的合适.司马防这个话还不完全是给自己打圆场,确实还是实事求是.
    事实上曹操担任的副县级的公安局长,洛阳北部尉以后不辱使命.曹操上任以后,看见这个衙门破败不堪,一看这公安局就是不管事的,自己办公室都没有打扫干净.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是装修,先把咱公安局装修一遍,像模像样;然后做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挂在县衙门两边;然后贴出一个告示来说,现在是我曹操主管这个工作了,我把我们帝国的这个法令重申一遍,一二三四五六七,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然后谁要是违反了法令,五色棒伺候.然后自己就坐在衙门里,准备审案子,果然就来了个不怕死的.因为这些权贵他哪里把王法放在眼里,他横行霸道惯了,来了个什么不怕死的呢 蹇硕的叔叔蹇图,蹇硕是什么人,蹇硕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宦官,权重一时,炙手可热,所以他的叔叔也不把什么法令呐衙门呐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在晚上走,喝醉了就在街上走.当时发布了戒严令,也叫宵禁令,就是晚上是不能在外面走来走去.他不但晚上在外面走而且是喝醉了酒,被曹操手下抓了进来,曹操升堂:蹇图,知罪吗 蹇图这个时候大概酒也醒了,哎呀,好像是不是犯了宵禁令哪 曹操说对了,知道怎么惩罚吗 蹇图说这个我就不大想得起来了,要不你问问我侄子 曹操说你侄子是谁呀 蹇硕呀!曹操说我不认识,我谁也不认识,我只认得法律,不知道该怎么惩罚吧 本官告诉你,乱棍打死,来啊,打.打死了,就把这个当时最牛的宦官的叔叔就在堂下当场打死.
    曹操是聪明的,所以他才会想出五色大棒的施政策略;曹操胆子大,所以他才敢秉公执法,棒杀蹇图.在这里,曹操的能臣形象跃然纸上.但是,聪明的曹操难道不知道棒杀蹇图有可能葬送他的政治前途吗 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曹操杀气腾腾的这一棒呢
    曹操这一棒是打得所有的人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他要干什么!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年轻人刚刚走入官场就得罪权贵他是没有好下场的,这个道理难道曹操他不懂 蹇图是蹇硕的叔叔,这个关系难道曹操不知道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曹操的祖父——实际上是应该说是养祖父——这个曹腾他也是宦官,太监的孙子打死了太监的叔叔你说这事怎么说啊 所有人都想不通.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一种可能,曹操要一鸣惊人,有没有证据呢 有一点旁证,曹操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述志令》,又叫《让县自明本志令》,他一开始就说了这样的话: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曹操回忆起他二十岁举孝廉的那个时代,他说我那个时候很清楚,我年纪太轻,又没有什么名气,恐怕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所以我当时就想做一个好官,做一点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大家知道我曹操还是蛮能干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曹操应该说条件是不太好,一个是出身不好,是个太监的家庭,这个让士人的家庭就是那些不是太监家庭的那些人是不大看得起的.第二呢年纪太轻,只有二十岁.第三呢,名声不好,因为曹操小时候是调皮捣蛋,飞鹰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专门做一些胡作非为的事,名声也不太好.另外估计形象也不是太好.
    我们去读《三国志》,但凡是形象好的,《三国志》上都有记载,比方说周瑜啊,诸葛亮啊这些人《三国志》上都有记载.而对于曹操的容貌,长相,《三国志》是没有一个字的,《三国志》它是以魏为正统的,如果曹操的形象高大魁梧,英俊潇洒,它肯定大书特书,避而不谈说明形象恐怕不怎么样.那么其他的史书对他的形象有描述,据其他的史书记载曹操叫做容貌短小,就是个子不高,估计也跟我差不多,和那个一米八四的诸葛亮比起来就基本上属于不太合格的产品,残次品一类.另外《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就说曹操当了魏王以后,匈奴派使节来见曹操,曹操自惭形秽,说自己这个矮小的个子不足雄远国,因此请崔琰代替他穿上魏王的服饰,坐在魏王的椅子上接见匈奴的来使,自己拿了一把刀站在旁边.结果接见完了以后,曹操就派人去问匈奴的使节了,你感觉怎么样,匈奴使节说魏王确实十一表人才,不过他旁边那个拿刀的,捉刀的那个人那是英雄.可见一个英雄倒不一定高大英俊,关键是在他的气度.
    问题是曹操这个人这个时候还谈不上气度,所以他必须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才能扬名立万,棒杀蹇硕的叔叔就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这是第一种猜测.
    那么第二种猜测,就是曹操要严明法纪.曹操这个人是主张法治的,他执法非常之严,令行禁止,不容含糊,这个性格可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曹操这个重法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形势所迫,一个是性格使然.所谓形势所迫,因为当时是一个乱世,乱世用重典,乱世就得严,这是形势所迫.另外曹操这个人哪,他也是很严肃的.曹操生活上确实很随便,吃不讲究,穿不讲究,长期在外行军打仗对于女人估计也不能讲究只能将就.但是他的这种性格并不意味着他轻浮,很多人认为曹操是个轻浮的人这是看错人了,曹操确实是说笑话,听音乐,穿便服,作诗词,那是他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也是他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说不定还是他迷惑敌人的烟雾弹,你要把曹操当做轻浮的人那你就错了.曹操其实是很深沉的人,曹操身上也是有杀气的,这种杀气就在这一棒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碰巧,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刚刚出道,二十岁还不太懂得官场,是个生瓜蛋子.以为他当了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就怎么了不起了,他放出话来谁敢违令格杀勿论,结果蹇图这个大尾巴狼撞上来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只好硬着头皮把他打死.
    但是不管哪一种猜测,我们可以肯定,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曹操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准确知道的是曹操这一下把权贵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团也得罪了.但是宦官集团拿他没有办法,因为第一,曹操是对的,执法如山嘛,你有什么话说.第二,曹操有后台.那么宦官集团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就跟皇帝说,皇上,曹操可是个人才,执法如山啊,让他当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委屈了,应该升为正县级,但是调到边远地区.升你一级你给我滚,别在我跟前晃.于是曹操就担任了顿丘令,没过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调回来,担任议郎,议郎是什么概念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是个闲差;然后后来又派到地方上,又调回来当议郎.曹操想了,议郎就议郎吧,我就好好调研吧,到地方上就到地方上吧,我就好好执政吧,可是怎么样呢 曹操把他治国的方略,以及对当前政治的一些建议写成文章交上去,泥牛入海无消息,根本没人搭理.他在地方上打击豪强,整顿秩序,如以卵击石,蚍蜉撼树,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效果.
    曹操到地方上执政也是很严厉的,据说是给曹操的调令一下,比方说把曹操调到去当济南相,当地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啊,说曹操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还能呆啊 窜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达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状.这个时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觉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灾.之所以没有惹出杀身之祸来,是因为他有曹嵩这个大后台,他的父亲官居太尉,也就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权贵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是长此以往,是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谢绝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这次是任命他做两千石,级别两千石的东郡太守,曹操辞掉了这个任务,借口自己有病,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闭门读书,闲暇的时候打打猎来娱乐自己.但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他仍然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曹操的确是个"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拥有实权的洛阳北部尉,还是做虚职的议郎,曹操都尽职尽责.然而当时权归当道,使他空有以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最终曹操托病辞官.曹操难道不想做能臣了吗 做能臣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实际上呢,年轻的曹操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能臣是要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 第一,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呢,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乱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什么叫愚呢,就是装傻,比装疯含蓄一点;第三要看人主,就是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呢还是个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个好的政局,那你还要看皇帝的心情和兴趣.比方说汉文帝,那不是昏君,汉文帝的时代也是西汉王朝最好的时代,号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也非常欣赏贾谊这个人,应该说是贾谊做能臣的条件都具备了,但是怎么样了最后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还是不用他,最后把他打发到长沙,害得贾谊终日以泪洗面哭死在那里.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而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具备这个条件.
    曹操出仕的时候,还不能算是乱世,但已经是乱世的前夜.曹操这个出仕是在汉灵帝时期,而灵帝和桓帝,和他的叔叔桓帝,这两朝是政治最黑暗腐败的代名词,一提起最坏的时代:桓,灵两朝.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出师表》不是说嘛,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兴趣在哪里,他的兴趣不在国家大事,在文学艺术,据说灵帝辞赋是写得很好的,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这个你是皇帝啊,你要管的是天下的兴亡,不是上下水,那么朝政交给谁呢 两拨人:外戚,宦官.而且这个灵帝他因为要做这么多事情,他要有钱,钱从哪里来,卖官.灵帝朝是卖官的,而且明码实价,公开招标.价钱大概是级别一石是一万,比方说你要买一个四百石的副县级的官做,四百万;你要买一个两千石的正部级的官做,两千万;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再加一千万,明码实价.这是公开买卖,如果朝廷的正式任命也要交钱,不过可以只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可以讲价.
    当时有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委任状一到,朝廷就伸手,拿钱来.司马直说,我哪儿有钱,我是个清官.朝廷说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你交.司马直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行 朝廷说那不行,你不能辞官啊!司马直没有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实在是祸国殃民,是亡国的象征!
    但是司马直我们现在看来是白死了,因为司马直死了以后朝廷卖官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钱买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过一把三公的瘾,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崔烈的.崔烈也是个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当了郡守,当了九卿,但是他总觉得我们崔家该出个三公.正好这个时候皇帝的一个保姆姓程,路程的程,程夫人跑来跟崔烈说,哎,我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崔烈说,优惠价是多少.五折.崔烈想这五折还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钱.交了以后,哎果然皇帝就开会,正式宣布任命崔烈为司徒.话说完了以后,你看皇帝昏到了什么程度,他说哎呀,你这才交了一半的钱啊,这个帝国做了一次赔本的买卖.他这个话音刚落,程夫人不干了,程夫人马上跳出来说,崔大人是个好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嘛.公卿哗然,说你这个崔烈靠女人弄个官来你还不如花钱买呢你,更没面子.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把当时的官场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提意见,也不再担任任何官职.他觉得在这段时间自己应该好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将来能够为国家尽忠尽力的时候做一个准备.等到曹操再次出山的时候,政局已经混乱不堪了.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孤儿寡母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宫廷政变,两败俱伤.最后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
    董卓这一伙人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那简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们的手下是野狗.董卓进京以后干了什么 废立皇帝.他首先把在任的皇帝,就是那个十四岁的刘辩把他废掉,立那个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是他一件事.第二,秽乱后宫,把先帝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编了.第三,就是屠杀百官.据说当时董卓最大的兴趣就是大宴宾客,把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请来喝酒,他自己公然地当着百官的面搂着先帝留下的女人寻欢作乐,然后随机地从赴宴的大臣当中挑一个出去打死,或者是把反对他的人,被他抓来的那些反对他的人,当场拖过来挖眼睛,砍手,削鼻子,扔在这个汤锅里煮,听他们惨叫,这些人越是惨叫,他的食欲和性欲就越旺盛.他的手下则在洛阳城里烧杀掠抢,奸淫妇女,整个首都变成了惨绝人寰的重灾区.
    董卓的这种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当然要引起公愤.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的情况是各州,郡的州牧,太守,刺史,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朝廷已经不大指挥得动他们了.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帝国的州,郡就宣布成立义军讨伐董卓.也就是说,在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以后,东汉王朝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虽然在名义上还没有灭亡.天下从此大乱.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这些拥有自己军队的州牧,刺史,太守们开始了地方割据,诸侯兼并.在这样的一个时局下,曹操肯定是做不成能臣了,因为他遇到的是乱世.实际上在乱世呢,也有三种选择,可以做乱世英雄,可以做乱世枭雄,可以做乱世奸雄.董卓,袁绍,袁术的选择是做乱世枭雄,那么曹操的选择是什么呢 请看下集.
    《易中天品三国》(五) 何去何从
    我们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来的时候,灵帝已经死了.灵帝死了以后,朝局大乱,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入京以后他也很明白一个道理,他自己带来的西北军,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坏可以,搞建设是不行的.要搞建设,要得天下,还得依靠东汉王朝原来的那些官员和将领.于是董卓他也拉拢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这个时候曹操的政治远见,政治敏锐和政治眼光就表现出来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随董卓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和自取灭亡.于是曹操就从京城里逃了出来,准备逃回老家.
    曹操走到陈留,陈留就在现在开封市的东南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他在这个地方停下来了.为什么呢,他得到陈留一个叫卫兹的人赞助,这个卫兹大概是家里很有钱的,赞助了曹操一大笔钱财,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历来不太被人注意.就是三国时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说曹操,比方说刘备,他们能够起兵,能够成为一方诸侯,都是得到财团赞助的,而且这个地方财团通过资助他们认为的英雄人物来参与政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政治传统.那么曹操得到了卫兹的赞助以后就在当地招兵买马,最后公开打出旗号,要成立义军讨伐董卓,这是曹操成为"乱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义兵".曹操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天下英雄的响应,各路诸侯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举起义旗,要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遣,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组成联军,并公推袁绍为盟主.这支军队由于他们的驻地都在函谷关以东,因此被称为"关东义军",也叫"关东联军",简称"关东军".而董卓的部队则叫做"西北军".曹操被"关东盟军"的盟主袁绍任命为"奋武将军".
    曹操欣然接受了"奋武将军"的称号,因为据易中天先生分析,曹操从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向做能臣的.这次,曹操接受这个称号,本来是想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大事,可是就在他准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赴汤蹈火的时候,却感到了报国无门.那么,曹操究竟看到了什么而使他如此失望呢
    首先是"关东军"的盟主首领袁绍徒有其表.袁绍这个人被推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绍出身高贵,他的家族号称"四世三公",什么叫"四世三公"呢 就是他这个家族有四代人连续地担任了"三公"的职务,我们知道在汉代"三公"这个职务的地位是很高的,仅次于皇帝的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袁家一连四代人,就是袁绍以上太祖,高祖,祖,父这四辈都有出任这样官职的人,那在官场上是炙手可热的显赫家族啊.第二,袁绍自己一表人才,长得非常漂亮,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有来往.更重要的是袁绍因为反对董卓,而声名大振.
    董卓进京以后就琢磨着换皇帝,他要废掉当时的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因此找袁绍商量.为什么找袁绍商量呢,因为袁绍的叔叔当时是太傅,于是董卓就想让袁绍传话给他的叔叔,请他的叔叔来支持一下这个事情.当场遭到袁绍的拒绝,这个皇帝怎么能随便换呢,皇帝就是你换的吗 董卓这个土匪勃然大怒,就骂袁绍,臭小子,竖子,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 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快吗 当时袁绍是军官,按照制度军官开会是可以带刀的,董卓把刀拔出来这么一骂,袁绍唰一把把刀拔出来,一把横过来横在胸前,刀刃对外刀背对内,说天底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吗 然后后退,退出会场,连夜逃出京城.那么这件事情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认为这不是事实,《三国志》的记录也不是这样的,《三国志》的记录是袁绍对这个董卓说,那我回去跟叔叔说说,然后就跑掉了.反正袁绍确实是反对了董卓的,这个是事实.所以让他来做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盟主还是有道理的.
    但是袁绍这个人没有政治头脑.董卓是怎么入京的,就是他袁绍弄来的.因为当时汉灵帝去世以后,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在一个问题上发生冲突,就是谁来坐下一任的皇帝.汉灵帝是想立刘协的,就是小儿子,而且把这个事情交待给了当时西园八军的上军校尉蹇硕.而刘辩是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所生,何皇后当然是希望他的儿子来当皇帝,而何皇后的哥哥,就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大将军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公"那个时候已经是名誉职务了,掌实权的是大将军.所以这两个集团就为这个事情打将起来,那么第一回合,士人集团取胜,上军校尉蹇硕被何进杀掉,何进接管了上军.这个时候袁绍就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既然如此我们乘胜追击,把所有的太监统统杀个一干二净,从此天下太平.这个何进是有点动心的,因为何进是什么出身呢,屠夫,本来就是个杀猪的.但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太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当年何太后毒杀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就是那个小儿子是一个叫王美人的这么一个级别地位比较低的女人生的,生了以后何太后给她送了一杯酒给王美人喝,王美人喝了就死了.汉灵帝勃然大怒要废皇后,是宦官们跪下来求情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地位,所以何太后就不愿意对太监下手.这时候袁绍又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那就请董卓进京,让董卓来吓唬一下何太后.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你请来的还是凶神.
    这个事情当时曹操得到消息以后,哈哈大笑,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曹操呵呵呵呵,哈呀,犯得着吗 不就是几个太监吗,几个宦官吗 太监和宦官为什么能够得势 那是皇上宠信他们,皇上不宠信他们他们能怎么样啊 当然不错了,有几个太监是很坏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个刑事**去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我们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的政治水平了,曹操的观点很简单呐,杀鸡焉用牛刀,何况这把刀还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凶器也,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见血,没有鸡杀就要杀牛.何进,袁绍这是该着被杀的,犟牛,蠢牛,结果怎么样呢 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先被太监杀了,何进被太监杀了以后袁绍再带着军队打过去再去杀太监,杀得一塌糊涂以后,董卓这个虎,这个狼就来了.再来杀他们.
    是的,政治斗争是要先下手为强,那不等于到处树敌呀!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最凶残的敌人.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你怎么能把太监统统杀光呢 再说太监里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绍是怎么杀的呢,袁绍下一道命令,凡是没长胡子的就杀,弄得洛阳城里面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出胡子的小伙子见了袁绍的军队就脱裤子验明正身.所以曹操硕我预见他一定会失败.
    这个盟主是这样一个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咋地.比方说孔伷,是个夸夸其谈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嘘枯吹生",什么叫"嘘枯吹生"呢,就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反正是特能说,可惜不能干.又比方说济州牧韩馥,那是个没注意的,当时桥瑁写信给韩馥,说曹操那边已经起了义兵,我们也准备起义兵,大家联合起来去对付董卓.一封信写到韩馥这里,韩馥居然拿出来问大家说,你看,这个董卓和袁绍他们要打起来了,我们是帮董卓啊还是帮袁绍啊 居然问这样的问题.结果他手下一个谋士叫做刘子惠的,马上就顶回去说,我们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要问是为了袁绍还是董卓呀!一句话说得这个韩馥满脸通红,"那为之奈何"啊,刘子惠就跟他出了个主意说,按兵不动,"兵者凶器也,不可为首",啊,做人不要为天下先,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是先烂的,我们看一看人家怎么样,人家动咱也动,人家不动咱也不动.看来这个刘子惠也不咋的,但这个话韩馥他听进去了,因为韩馥他最怕的是丢地盘,因为韩馥是在冀州,冀州这个地方是很富庶的在当时,据说冀州当时的粮食足够吃十年的,所以韩馥最怕人家来墙他的地盘,尤其怕袁绍.
    袁绍从这个京城里逃出来的时候,董卓准备是要追杀袁绍的,这个时候京城里面有几位名士跟袁绍关系很好,就去劝董卓.说大人不要这样,这个袁绍他是个年轻人,他不懂事,他不识大体,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当然要跑嘛,他没有别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您不如任命他做一个太守,他必然会感恩戴德,袁绍如果对董大人您感恩戴德,那么太行山以东不都是阁下的了吗 哎董卓说这有道理啊,好,任命他做渤海太守,就任命袁绍做渤海太守.袁绍当时逃出来以后逃到哪儿,逃到冀州,韩馥马上就紧张了,袁绍来了,还是渤海太守,怎么办呢,抢我地盘来了.韩馥马上派兵把袁绍看起来,直到最后"关东联军"成立,袁绍当了盟主,韩馥才把袁绍放出去让他行动.韩馥就是这么一个玩意,你说他怎么回去打头阵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虽然组织了一直联军,谁也不愿意冲锋陷阵,都在观望.曹操看不下去了,曹操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
    就是说我们成立这样一支义军,而且已经联合起来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而且曹操跟大家说,现在是消灭董卓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董卓已经把洛阳城烧了,然后把皇上西迁到长安.曹操说了,如果过去董卓还在洛阳京城的时候,手上有皇上,我们去打他不大讲得过去;但是他现在已经把我们的首都都烧毁,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现在的话说那就可以定位为恐怖组织了,已经天下震动了,不得人心了.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跟他决一死战,一战而天下可定.但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说好吧,好吧,你们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带了一支部队西进.这个时候只有张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队也随着曹操西进.但是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是非常的弱小,根本不是董卓那个"西北军"的对手,所以一败涂地,曹操自己本人差一点阵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曹操才逃出来.当时最紧急的时候曹洪跟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能没有哥哥你,骑上我的马,走吧!曹操才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大本营在酸枣.
    等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干什么呢 "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还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我为你们这些人感到耻辱!还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了报国无门.
    曹操为什么再一次感到报国无门 因为曹操已经看出,当时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无所作为的人.东汉王朝已经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不可逆转.即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所以曹操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人生道路.那么,曹操做后选择了一条什么路呢
    曹操的选择是自己干.
    实际上对于曹操人生道路的选项历来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许劭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另一种说法见于《世说新语》,据说是桥玄说的,说法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所以当曹操处于乱世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两个选项的: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但是我认为至少,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曹操不愧为"乱世之英雄".因为只有曹操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如果说还有人的话,那就是孙权的父亲孙坚,但是孙坚的谋略显然不如曹操.
    那么在这十年间曹操干了些什么事呢 三件事: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这三件事情都与黄巾起义有关系,那么黄巾起义我们知道是地地道道的官逼民反,但是在曹操他们看来,却是必须予以剿灭的反贼.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候,黄巾军趁着帝国的官僚,将领,诸侯们争权夺利的时候发展壮大起来了,于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黄巾军进入了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结果被黄巾军所杀.这个时候鲍信和陈宫就请曹操来代理兖州牧,曹操代理兖州牧以后就跟黄巾军作战,最后战败了黄巾军,黄巾军向曹操投降.这个黄巾军是个奇怪的军事组织,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部队,它还有随军的家属和农民,就是当时的青州的黄巾军战斗员是三十万,随军家属和农民加起来一共是一百万,而且还带着农具和耕牛.那么曹操接受了黄巾军投降以后,就把当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编成一队,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兖州牧,曹操就有了根据地;收编了青州军,曹操就有了战斗队.
    但是曹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养活 这个时候他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叫做毛玠,就向他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民生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国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的这一段话,我认为可以称之为曹操版的"隆中对",他是从一个很高的角度对曹操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现在国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 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国本动摇,皇帝被人劫持着走过来走过去,经济崩溃,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乐业,灾难流行,又是天灾又是人祸.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做这样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现任皇帝把他安定下来,国本就保住了,然后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毛玠的这个曹操版的"隆中对"世纪上讲出了这样两个道理,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你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他所说的霸王之业,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正义,二是实力.而实力当中首先是经济实力,战争确实拼的是武力,但是战争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之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你这场战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须修耕植,蓄军资.除了经济实力的比拼以外,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还要比拼政治实力,政治实力靠什么呢 靠正义的旗帜,你必须表现自己是师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至少你必须有一面正义的旗帜.
    所以毛玠的这个建议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包括三个内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这是经济策略;"蓄军资",这是军事策略.这番话说下来以后,曹操非常地高兴,《三国志》用了四个子,叫做"敬纳其言",马上实行.
    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屯田,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争,许多土地都已经没有业主了,也没有人耕种.曹操说,好嘛,无主田亩收归国有,统统收给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后把这些田地拿出来一部分交给自己的军队和黄巾军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种,叫做军屯,还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农民,那些流民来耕种叫民屯.耕牛和农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后军人和农民向政府交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个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也就是说,曹操建设了一个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军政府就变成了农场主.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第一,土地是人家丢下来的,耕牛和农具是从黄巾军那里缴获的,曹操没有一点本钱的投入,叫做无本生意;第二点,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是高利啊,因为汉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后来收得最少的时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现在变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对于士兵和农民来说现在有饭吃了,总比原来饿肚子好,所以大家也愿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这就等于建设了一个军民合一的新社会,和一支耕战合一的新军队,这些人平时能干,急时能战,既是兵源,又是粮库,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还解决了一个让人头疼的流民问题,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曹操的屯田制,证明他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曹操在颁布他的《屯田令》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就说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 第一要强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强,(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 而其他的那些诸侯就没有这个战略眼光,后来《魏书》有这么一段话: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这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时候,除了曹操,没有一支军队有一个长远的打算."饥则寇略",肚子饿了就去抢老百姓的,"饱则弃馀",吃饱了以后就把多余的粮食都扔了.最后是什么呢 最后是不攻自破,因为你如果断了粮你就没有战斗力了.实际上就在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江南吃河蚌,没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们去读《三国志》可以多处发现这样的字眼,大灾人相食,蝗虫起人相食,人饥相食,人吃人啊.那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会有战斗力呢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曹操争雄 和这样的人相比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是英雄
    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却没有什么长进和出息,他们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者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那边西北军还在肆虐,这边关东军已经火并;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绍干掉了冀州牧韩馥.那么这个事情闹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开始窝里斗,当时袁绍在北方,袁术在南方,袁术怎么做呢 袁术联络更北方的公孙瓒来牵制袁绍;袁绍怎么办呢 袁绍联络更南方的刘表来对付袁术,兄弟两个都"沅交近攻",祸起萧墙.不过实在地说起来,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窝里斗,也不是不懂得备战备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兄弟两个,包括董卓,都在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呢 他们是怎样犯错误的 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又怎样表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呢 请看下集,一错再错.

    《易中天品三国》讲稿(六)一错再错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只有曹操才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而其他那些人呢 其中最厉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绍,袁术,那只能叫做"乱世枭雄",而且他们在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现任皇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呢 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制度是帝国制度,帝国是以皇帝为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的,所以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可能就会一败涂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那我们就来看看董卓,袁绍,袁术他们三个人是怎么做的.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何皇后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根本就守不住江山,掌握政权的士人集团和官宦集团也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这时,董卓就乘虚而入,兵进洛阳,控制了朝政,将帝国的京城置于他的血腥统治之下.此时,他当皇帝的野心也就充分暴露出来.那么,面对现任的皇帝,董卓是如何对待的呢
    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蛮,他的做法是"废立",就是废掉现任皇帝,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废掉当时的皇帝,在历史上叫做少帝的刘辩,立谁呢,立刘辩弟弟陈留王刘协.董卓一进京,就提出了这个打算,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换这个皇帝呢 他自己的说法是少帝刘辩懦弱愚昧,不堪为人主,而陈留王刘协呢,聪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圣主之像,可以比尧舜.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董卓还没有进京,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就打起来了,策划董卓进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然后宦官们劫持了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京城.路上这些宦官们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也死的死逃的逃,那么这个少帝和陈留王哥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最后才回到了京城,这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边,于是就来接驾.当时少帝和陈留王已经被官员们找着了,一个队伍也就往京城里面走,打头的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花钱买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军队过来以后崔烈就大吼了一声:董卓回避,圣驾在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连个国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要我回避啊 然后走到皇上面前,说皇上,我是董卓.刘辩就哇地一声哭了,我要妈妈.董卓就想,这这,这哪像个皇上啊 然后又走到陈留王刘协的跟前说,王爷,我是董卓,你骑我的马吧,董卓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然后问最近发什么些什么事.九岁的陈留王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哎,董卓说这个像皇帝,回去把他换了.
    这个应该说不是董卓要换皇帝的真实原因,因为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让皇帝做个傀儡.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点不是更好吗,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吗,干吗要换一个聪明一点的,像一点的呢 当然董卓这种人,他凭着自己的一时好恶老子就是要换,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觉得他真实的原因还是要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因为董卓是西北来的一个军阀,非常野蛮,在京城里面根本就站不住脚.董卓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带来的这个军队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当时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进京以后大量地起用这些名流,士大夫.但是名流,士大夫不愿意跟他合作,在骨子里面看不起他.董卓只好耍野蛮,比方说他聘请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这是一个大名士,请蔡邕出来做官,蔡邕说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说你不去吗 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喜欢灭人九族.蔡邕只好去做官.你说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和当时的士族阶级——用现在话说就是知识界——合作呢
    董卓这个人野蛮是野蛮,他也有狡猾的一面.董卓当时到洛阳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人,三千人,董卓马上明白,这三千人是镇不住的,他采取个什么办法呢 他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换成便装出城,第二天早上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地进城,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洛阳城就不知道董卓带来了多少人马,因为每天都有董卓的军队开进来.所以他也是很狡猾的,他这么一弄他发现他忽悠成功了,也发现洛阳城的什么士大夫,知识界没有他以前想象得那么了不起,也是可以忽悠的,那我这回就忽悠个大的,换皇帝.董卓想你们不是都不听我的吗 我不是没有威望吗 你们不是都崇拜皇帝吗 你们不都是听皇帝的吗 要是我连皇帝都能换,看你们听谁的!但是董卓没有想到,这个皇帝是不可以随便换的,所以董卓这个提议提出来遭到了整个士大夫强烈地反对和抗议,硬是逼得他大开杀戒,这才是把皇帝换掉.但是从此,他变成了人民公敌,全国人民都在说董卓随随便便就把皇帝换了,这不是乱臣贼子还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当时人的眼睛里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换皇帝就等于动摇国本,只能造成天下大乱,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哪怕你换上去的还是姓刘的那也不行.
    这个事情其实以前也有人做过的,东汉灵帝末年,有一个冀州刺史叫做王芬的他就准备换皇帝,他准备在汉灵帝出巡的时候阴谋把汉灵帝干掉,换一个叫合肥侯的人去当皇帝.这个合肥侯是谁呢 现在不知道了,弄不清楚了,反正也是他们刘家的一个宗室.参与这个事情的就有后来背叛袁绍投奔曹操,最后又被曹操杀掉的那个许攸,所以曹操和许攸确实是老朋友.他们做这个事情想拉曹操入伙,写信给曹操.曹操马上回了一封信,开头就说: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就是撤换皇帝这个事情是最不吉利,也最有风险的.曹操说,你想想当年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另外六个王国以"清君侧"为名以想推翻汉景帝,自己来当皇帝,结果怎么样呢,不得人心,一败涂地嘛.曹操说请你们想一想,你王芬一个冀州的刺史,你的力量比得上当年的"七国"吗 你们要立的那个合肥侯他的身份,地位,人缘,威望比得上当年的吴王刘濞吗 比不上你们还要干,不是自取灭亡吗 不听,继续做,结果呢,阴谋败露,许攸畏罪潜逃,王芬畏罪自杀.所以董卓虽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全国共讨之,天下共诛之的"众矢之的",这是董卓最后要灭亡的原因之一.
    董卓靠着废立皇帝做起了他不是皇帝的皇帝梦,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做法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使他走向了灭亡.可惜有一个人却不懂得"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的道理,他居然又来重蹈董卓覆辙,这个人就是袁绍.但袁绍的做法比起董卓来也未必高明,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现任皇帝的呢
    自从"关东联军"组成以后,袁绍当了盟主,一下子野心就大起来了,我现在是"关东军"总司令啊.但是这个人胆子没有野心大,他不敢带着"关东联军"去攻打洛阳和长安,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 干脆这个地方我不管了,董卓不就这样弄吗,让他弄去,我在我的这个地盘里面另外立一个皇帝,我这个皇帝如果立成功了,将来我就是开国元勋啊.他要立谁呢,幽州牧刘虞.但是袁绍的这个做法并没有成功,第一个刘虞自己就不干,刘虞说我忠于大汉王朝,我是规规矩矩做大汉王朝的一个臣子,绝无谋逆,谋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来这一套.那么这个事情袁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刘虞,当然因为他要立刘虞做皇帝,必须刘虞同意.而且袁绍也有一个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说你看当今皇上这么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们现在都弄不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你是宗室的长者,你应该出来组织一个政府.刘虞说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宁肯投奔匈奴我也不会干这个事.
    那么曹操也不赞成,袁绍做的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过,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这个事实际上是要成立一个"流亡政府".严格地说成立"流亡政府"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这也是政治斗争当中的一种手段,我们读历史知道在国家非常时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地区,甚至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现任政府必须是实际上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敌国占领了首都,灭掉了现存政府,或这是被国内的叛乱叛军灭掉了.就是现任政府不存在了,那么你可以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那现在现任政府还存在,至少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董卓也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臣子,大汉并没有亡嘛.你这个时候另立一个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而曹操是坚决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的,而且曹操也非常清楚袁绍这个人根本成不了大事,所以予以拒绝.
    那么袁绍也不死心,这个事情袁绍也跟曹操至少说了两次,第二次袁绍请曹操喝酒,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印来,一个玉的印,这个在古代叫什么 叫玺,是皇帝用的.给曹操看,你看,我有这个了.我估计这个印是袁绍私刻的,他不可能把皇帝的玉玺真正弄到手.你看,我有这个,怎么样,哥们儿,一块儿干吧,因为这个时候袁绍还是把曹操当做当年和他一起去偷新娘子的那个发小.曹操想,哼,你以为偷国家跟头新娘子一样啊.但是你既然还把我当做偷新娘子的儿时伙伴,曹操就咯咯笑,我不听你的,我就不听你的,我就不听你的.实际上此刻曹操内心深处已动了杀机,他认为袁绍这个人是窃国大盗,是国贼,必须予以消灭!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就在这一刻把袁绍列入了他必须予以消灭的黑名单.
    这个事情袁绍也和他的弟弟袁术商量过,袁术也不赞成.袁术为什么不赞成呢 因为袁术瞧不起他的哥哥袁绍,袁绍和袁术两个都是袁逢的儿子,袁绍年长是哥哥,袁术年幼是弟弟,但是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嫡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正妻所生.我们平时都说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这是不对的,我现在郑重地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是妻是只能是一个的,妾可以有很多,甚至还可以有那些连妾都不算的,又有妾的事实的叫做通房丫头,就是婢女.我们去读《红楼梦》大家都可以很清楚这个制度,这个通房丫头办了手续可以升为妾,比方说赵姨娘,她是办了手续的,她就是妾了;平儿就是通房丫头,比妾还底一等.那么袁术想他是小老婆养的,虽然是我哥,他不认.而且袁绍虽然可能是婢女所生,按照袁术骂他的话,说他是什么我们家奴才的种子,可能是婢女生的,但是素质,人缘,水平确实比袁术好.这个袁术就更嫉恨他哥哥了,非得跟他哥哥拼个你死我活不可.
    其实袁术用不着瞧不起袁绍,他们这哥俩半斤八两,共同的特点是出身高贵,自命不凡,愚蠢透顶.而且他们的愚蠢是跟他们的狂妄成正比的,袁绍比曹操狂妄,也比曹操愚蠢;袁术比袁绍狂妄,也比袁绍愚蠢;一个比一个牛,一个比一个蠢.当时袁术接到袁绍要另立刘虞为帝的信以后,就在肚子里面冷笑,哼,真不愧是小老婆养的,想出这么个馊主意,另立皇帝,你立自个儿啊!怎么这么没出息啊,这个小老婆生的就是没出息,是不是,你想想我们老袁家"四世三公",你再弄个皇帝出来你了不起就是"五世三公"嘛,你不还就是个"公"吗!但是袁术他话不能这么说,他回封信表现得大义凛然说:我只知道消灭董卓,不知道别的.
    袁术的话当时说得冠冕堂皇,其实他是另有打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乱世枭雄们面对皇帝的宝座都动了不少的心思,董卓采取的方式是废立,袁绍采取的方式是另立,袁术的方式就更猖狂,也更愚蠢.那么,袁术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他心里头是准备自己做皇帝,这就是第三种做法——"自立".袁术的逻辑是这样的:一,天下已经打乱,大汉王朝已行将就木,迟早要有别的家族来替代刘氏家族;二,当今之世,有资格,有能力替代他们老刘家的就是咱老袁家,因为我老袁家"四世三公"啊,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三,我们老袁家最有资格替代现任皇帝的是我袁术,为什么呢,我是嫡出,袁绍他是庶出,哪有小老婆生的人当皇帝的道理呢.更何况袁术这个时候他得了一个宝贝,什么宝贝呢 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当年洛阳之乱的时候被太监从宫殿里偷出来,又被孙坚缴获的,因为在那个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上一集讲过就是所有的诸侯都是不敢进军去打董卓的,只有曹操去打了,又打败了,其实还有一个人去打了,就是孙坚,就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孙坚是个英雄,一直杀进洛阳城,把董卓赶跑了,那么孙坚到洛阳以后他就得到了这块传国玉玺.后来孙坚战败了以后这个玉玺就到了他夫人手上,被袁术知道以后就把孙坚的夫人扣做人质,硬是把这个玉玺要了过来,捏在自己的手上.这一回袁术就叫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他觉得下一任的中国皇帝非他袁术莫属.
    到了公元197年,袁术按耐不住,正式称帝.但是袁术的这个做法同样招来一片反对,首先他的部下就不赞成,袁术打算称帝的时候他也开了一个会,说大家看现在天下大乱,得有人出来收拾局面,我袁某打算顺应天意和民意,大家看怎么样啊 他虽然没说我要当皇帝,他说我要顺应天意和民意,大家就明白他是要当皇帝.他的属下就说,袁公,当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纣王,请问您比得上周文王吗 当今圣上难道是殷纣王吗 这就是不赞成嘛.袁术没有办法,只好说算散会,然后又去征求意见,所有的反馈全是反对.和他关系好的诸侯都反对,比方说孙策,孙策本来跟他关系还不错,一听说他当皇帝,马上写封信来绝交.那么袁术没有办法就去找吕布,派一个使者到吕布那儿说,咱们结个儿女亲家,我让我的儿子娶你的女儿做媳妇,你看怎么样;吕布说你谋反,把他的使节扣起来,把袁术写来的信送到许昌上交朝廷.袁术勃然大怒就去打吕布,结果又打败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袁术已经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于是曹操出手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非比寻常,他已经到洛阳城迎奉了天子,而且把天子迎到了他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改称许都,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哪里容得了袁术这个小丑出来跳梁.于是曹操决定亲自征讨袁术.
    公元197年,袁术公然称帝,而此时董卓已死,袁绍另立皇帝的阴谋也没有得逞,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候袁术称帝,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出现了两个皇帝,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公开分裂,这就理所当然地遭到诸侯们的反对,尤其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曹操的反对.但是袁术却一意孤行,自立皇帝,那么袁术自立皇帝以后他的下场又如何呢
    袁术一听到曹操来打他,当时就吓个半死,掉头就跑,根本不敢迎战.往哪儿跑,往南跑,因为袁术的根据地在淮南.跑到半路的时候发现没有军粮了,军粮到哪儿去了呢 被他的丞相分给了当地的饥民,灾民.袁术把丞相叫来说,你怎么回事儿,你怎么把我的军粮都分给老百姓了 丞相说什么,我们反正是死路一条了,你看我们这样搞下去还有活路吗 那还不如死之前做点好事.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不得人心,所以这个时候袁术也发现自己恐怕已经变成了过街老鼠.不过袁术还是不死心,他又苦苦地撑了两年,到了公元199年,袁术终于发现他这个冒牌皇帝实在是做不下去了,但是他还又不甘心,他就决定把自己获得的那个宝贝,那个传国玉玺送给袁绍,我袁术当不成了,袁绍当吧,好歹也是咱们袁家的人当啊.这个时候他又承认袁绍是他哥哥了.
    但是这个愿望他也不能如愿,曹操早就派刘备在下邳,下邳就是现在江苏省邳州市,派刘备带兵在下邳拦截袁术,单等他来送死.袁术没有办法,掉头又跑,逃到安徽省寿春附近八十里的一个江亭的时候,他再也跑不动了,一病不起.呜呼哀哉,只做了三年半的假皇帝.据说袁术死的时候非常惨,当时他的军粮已断,连他这个假皇帝的特供都不能保证了.袁术躺在床上要饭吃,厨师说,粮库里只剩下一点麸皮了,就做了一碗麸皮粥给袁术,袁术难以下咽.当时正是夏天,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袁术跟厨师说,唉,算了,给我喝一碗蜂蜜水吧!厨师说,这,这哪儿来的蜂蜜水啊 !就是这个麸皮粥,爱喝不喝吧.于是袁术长叹一声,倒在床上,沉默了很久,然后大吼了一声——我袁术怎么落到这个地步啊 !倒在床下,吐血一斗,死去.
    袁术的死叫做罪有应得,当他要蜂蜜水而不能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他当假皇帝这几年,在他的统治之下,江淮人民过的是什么日子 根本就没有饭吃,卖儿卖女,甚至人吃人.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袁术依然是穷奢极欲,极度地奢靡,终于坐吃山空,吃得山穷水尽.当袁术在他自己的营帐里面,宫殿里面享受着山珍海味的时候,他们的士兵在吃河蚌,甚至连河蚌都吃不上.这样的人不灭亡,那才叫做天理不容.当然了,从政治学的角度讲,袁术做的最愚蠢的事情是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当皇帝而大家都不敢说出口的时候,他挑了这个头.谁都知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袁绍就比他聪明一点,袁绍也是想当皇帝的,但是他知道在这个关头是不能出这个头的,因此他才想出那个馊主意来我假模假式地另立一个,时机成熟我再取而代之,这个做法虽然被袁术看不起,被袁术认为没出息,但是实际上在策略上还是比袁术要高明一些.
    曹操心里就更加地透亮,这个时代的曹操,我个人认为还是没有当皇帝的心思的,他还是想拥护现任皇帝,借现任皇帝的旗号来统一中国.但是到了后期,我个人认为曹操肯定也有了这个心思.而且到了曹操的晚年他已经有了这个条件,汉献帝给了他最高的待遇,封王爵,使用天子仪仗,自己有自己的王国,有国都,有相国,有自己的政府,什么都有了.而且当时所谓大汉王朝的政权完全是掌握在他手上,就是他已有皇帝之实,只欠皇帝之名,在这个情况下曹操都不出来称帝.当时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叫做"劝进表",劝曹操上皇帝尊号,曹操怎么说 这小子,他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所以曹操是最明白的,袁术不明白这个道理,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面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那么我们现在很清楚了,董卓,袁绍,袁术,在对待现任皇帝态度的问题上都犯了错误.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都不如曹操.实际上袁绍,袁术这两兄弟最愚蠢的地方就是他们没有弄清一个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他们不明白曹操才是他们争夺天下的真正的对手,那么曹操的高明在哪里呢,请看下集——深谋远虑.
    《易中天品三国》(七)深谋远虑
    在上一集我们讲了当时的乱世枭雄们对待皇帝的三种态度和做法,第一种是董卓的,叫做废立,就是把现任皇帝废掉然后再立一个皇帝;第二种是袁绍的,叫另立,就是在现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当然这个没有得逞,未遂;第三种是袁术的做法,叫自立,自己当皇帝,失败了,那么这三种态度和做法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相比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 有,谁呢 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 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 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 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 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 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 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 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 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到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辕腾了出来作为皇帝的行宫,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礼仪,礼节那是非常地到家,绝不像西北军阀那样子无法无天,吆三喝四.当年皇帝在从长安迁到洛阳的路上,每天他也是上朝的哩,就找一个农民的院儿,往当中一坐,大家都来行礼如仪.那些西北军的军阀,军官和士兵们都在农家院外面看着闹,啊,这皇帝上朝是这样的.这种事情到曹操这里是没有的,曹操完全按照汉官威仪,大汉王朝的礼仪中规中矩地来供奉这个皇帝,而且安排皇帝生活的时候做得非常地周到和细心,很像一个大管家的样子.最让皇帝感动的是什么呢 是曹操送来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你要知道这个皇帝他是个逃难的,他可能脸盆都没有,曹操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送来了,然后上了一份奏折,叫做《上杂物疏》.《上杂物疏》怎么说呢,说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的器皿,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臣的父亲放在家里从来就没敢用过,那是先帝的恩德,我们是供奉在家里的,现在臣觉得应该还给皇上了.
    这一手是做得非常漂亮的,我们知道做人情的诀窍在什么地方 做人情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在做人情,不要让对方觉得欠了你的.我们很多人不会做人情,钱也没少花,还老提醒人家,你看我送了你什么东西啊.那么在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是跟叫花子差不多,有人给他他就很感谢了,当然他还得摆个架子.那么其他的军阀有没有送东西的 有,叫做孝敬,但是你再孝敬那也是我孝敬的,这东西还是我的;曹操说这东西都不是我的,这东西本来就是皇上的,现在我是还给皇上,我是还东西,不是送东西.这样表面上看曹操一点人情都没有,皇帝用起来当之无愧,理直气壮,大家想想这是种什么样的心理感觉.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他不是糊涂人,他是明白人,他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这样一份用心.当然这个时候我估计汉献帝是从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么理解的:大大的忠臣,这是天底下最难得的忠臣,看来我们汉家的这个国运恐怕是要仪仗曹某人了.这是我猜测的,我觉得这个猜测还是合逻辑的,他会产生这样一种感动和这样一种想法.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这让其他诸侯十分眼红.那么,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袁绍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
    袁绍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 是反应慢,我们将来讲官渡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讲这一点,袁绍和曹操比他的反应总是晚半拍.曹操一抢先袁绍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以后仗着他人多势众,他也提出来说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说皇帝不能住在洛阳,洛阳已经被董卓毁掉了;也不能住在许县,许县那个地方不好,地势很低,很潮湿,我们皇上住那儿不舒服,应该把他移到甄城来,就是移到袁绍的地盘来,准备和曹操共享这一张王牌.曹操听了以后肚子里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说分一口给你,有这么好的事吗 嘴巴上不能这样说,于是曹操用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一本正经地教训了袁绍一番,说袁绍啊,你确实兵多将广,你也确实实力雄厚,那么朕流离失所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你来勤王啊 怎么一天到晚看见你不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攻击别人啊 你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何在啊 袁绍也清楚这个东西就是曹操写的,那不会是皇帝写的,但是是皇帝的名义盖了皇帝的印发出来,只好写一封检讨书.你说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亏吗
    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从洛阳迎奉到许县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说曹操没有吃任何亏啊!他得到了很多的头衔,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曹操现在干什么事都显得理直气壮了,至少是"显得",他动不动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下命令,来出兵,他师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奉天子之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政治上永远正确的这样一个不败之地,所有的政敌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确了.当然了,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的规矩,其他各路诸侯也可以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清君侧",那皇帝身边有小人呐,小人就是曹操啊,我们去把他除了.那总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义直接下诏,说你就是小人,它来得便当嘛.所以现在曹操不管干什么事情,是打击他的敌人也好,是任命他的亲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这样一个名义,一个在当时看来正当的名义.因此在这一点上,曹操所有的敌人政治上矮了一头.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他也说了一句话,他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点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所以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实际上我们看,毛玠的建议和沮授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一条是尊奉天子,一条是发展实力;沮授的建议是什么呢,"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仔细一咂摸,这两条建议的格调是不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比沮授的建议格调高得多,高在哪里呢 他是奉天子,不是挟天子,"奉"是尊奉,是维护;"挟"是挟持,是利用,这岂可同日而语啊!所以格调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绍一样,或者说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样,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这个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张,谁抢先拿到手谁就是王,可惜袁绍不听.
    曹操抢先在袁绍的前面将皇帝迁到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不肯臣服的诸侯.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提到皇帝迁到许县后,朝廷大小事物都有曹操决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通过尊奉天子,曹操真的能够顺利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那些不肯臣服的诸侯吗
    不能.第一个,袁绍就不听他的.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为了平衡,也知道袁绍这个人的实力很大,必须安抚一下,再说袁绍怎么说也是他小时候的哥们儿,于是建议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谁知道袁绍不干,跳起来了,什么,我袁绍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将军,那我上朝的时候站班排队我不是要排在他后边,哪有这个道理,曹操是什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 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 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 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 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做高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献帝建安元年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个人认为,他还刚刚完成一个转变,就是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转变为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是英雄,他还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为了这一点,他要维护现任皇帝,因为现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 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 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发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发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发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那么这个过程完全是曹操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完成呢,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 这个实话说,也搞不清.如果确有衣带诏一事,说明汉献帝恐怕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过过舒坦日子,应该说是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如果不是太不像话,他不至于冒此风险.那么这件事情往往是用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证据,既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地把它坐实了,我们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坐实曹操这个时候究竟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 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那么曹操他顺利吗 请看下集,鬼使神差.
    《易中天品三国》(八) 鬼使神差
    在前面的讲座里面,我们讲到汉献帝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奉天子,第二个是屯田.第一件事情使他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第二件事情使他获得了经济上的丰收.他现在有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正义的旗帜,另外又有了丰足的粮草,他可以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那么他顺利吗
    事情一开始叫做出奇地顺利.汉献帝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的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张绣算是实力比较弱的,吃柿子拣软的捏,先拿张绣开刀.结果怎么样 曹操的军队开到宛城的时候,张绣举手投降.这是一个意外的胜利啊,曹操刚刚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宛城,征服了张绣,曹操就开始飘飘然了,就开始得意忘形了.他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强纳张绣的婶婶,也就是张绣的婶婶估计是很漂亮的.曹操这个人他是喜欢美女的,他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搂草打兔子,除了占领这个城池,或者政治上的胜利以外,顺手牵羊也弄几个女人回去.他一眼看去,张绣的婶婶这么漂亮,哈哈,笑纳,这让张绣觉得很没面子,很屈辱.另一件事情,他就是和张绣的贴身侍卫胡车儿套近乎,曹操除了喜欢美女以外他也喜欢人才是吧,一看胡车儿这是个人才,又送钱又送礼又请客又吃饭,这让张绣感到紧张,什么意思啊 是不是要谋杀我啊 于是张绣突然反叛,这个反叛是在曹操措手不及的时候发生的,结果打得曹操落花流水,丢盔卸甲.曹操的长子曹昂,这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牺牲了,曹操最贴身的爱将典韦牺牲了,还搭上了一个侄子叫曹安民,曹操自己也差一点人头落地.
    所以这个人得意,不要忘形,得意的时候还是把尾巴夹起来好.曹操这个人是夹不住的,他一得意他就忘形,果然吃了亏了.那么策划这一次反叛的人叫做贾诩,贾诩是甘肃武威人,字文和,文章的文,和平的和,很好的字,可是这个人干的活儿可以称之为"乱武",他是专门捣乱的.
    贾诩做了什么事情,会得到"乱武"的评价呢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西北军阀董卓入京,废立皇帝,震动朝野,并且滥杀无辜,株连无数.于是,司徒王允联合吕布在朝廷上刺杀了董卓,董卓旧部李傕,郭汜见主帅身亡,心灰意冷,准备解散队伍逃跑,在路上遇见贾诩.贾诩为他们出谋划策,结果却给国家带来了灾祸.
    当时董卓的旧部李傕和郭汜这两个人准备解散了部队就回老家去,抄小路回老家,算了,不干了.路上碰到贾诩,贾诩说二位将军到哪里去啊 他们说你看董大帅都死于非命了,咱还回西北去吧!嗨,贾诩说,就你们两个这样就想回西北去,你们的部队呢 解散了.你们这两个人部队都没有了是个什么将军啊 告你吧,路上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捉拿归案,你们这是找死去了.这两个说,那你说怎么办呢 贾诩说很简单啊,收拾旧部,杀回长安,为董太师报仇!你杀回去成功了,奉国家以令天下,这个和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如出一辙的,这个话.你杀回长安去成功了以后你把皇帝当个宝贝抓在手上,号令天下;不成功你再走也不迟啊,你干吗现在就跑回去啊!两个人想,是啊,我们干吗现在就解除武装,灰溜溜地回去,杀回去!两个杀回去了,一塌糊涂,这是贾诩干的好事.
    那么这两个家伙回到长安以后祸乱国家,祸乱人民,屠杀大臣,贾诩自己都觉得这事儿是不是干错了.所以这两个家伙要给贾诩封个侯,贾诩说什么救命之恩,这个是小事情了,我不要当侯.说那你就当个上书仆射吧,当个大官,贾诩说你看我这个人又没有什么名声,又没有什么面子,让我当这么大个官我怎么当得下来呢,不当不当不当.他不当,他不接受这个酬谢.就弄得这个李傕和郭汜这两个人对他是又信任,又尊敬,又崇拜,又害怕,那么这个时候贾诩倒利用这个关系做了些好事,比方这两个豺狼要杀谁的时候,贾诩就拦一拦,也做了点好事.
    等到汉献帝被接回洛阳的时候,贾诩想,这个地方我就不能再待了,我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了,走吧!他就辞去了官职,出来了.出来了七转八转地最后就到了张绣这儿,张绣对他奉若上宾,言听计从.那么张绣想反叛曹操的时候,贾诩就跟他设计了,就说你去跟曹操说,说我们的部队要移防,就是部队我要调动一下,防区要变一下,问曹操可不可以 曹操说可以啊,曹操那个时候得意洋洋么.然后又跟曹操说,说我们这个军队的运输车比较小,很多东西装不下,能不能允许我们的战士把盔甲和武器都随身携带,我们盔甲就穿在身上了,武器就拿在手上,以免我搬运起来比较困难,行不行 曹操这个时候风花雪月啊,可以可以可以.于是这个张绣的部队就穿着军装,扛着武器,开着战车,堂而皇之地从曹操的军营前走过,突然调过头来,冲进曹营.那当然是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贾诩干的事情.
    那么这一次对于曹操来说那是一个惨败了,但是曹操没有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他甚至没有追究主张接受张绣投降的那些人.换了别人,比方说袁绍或者袁术,他肯定要追究:当时是张绣要假投降——他肯定现在要说张绣是假投降,——张绣当时假投降是谁主张赞成的 曹操没有,自己做检讨.他把部队召集起来跟将领们说:这次是我错了,而且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我接受张绣投降的时候我应该扣他一个儿子在我军营里作人质,我没做这件事,我错了,我下回不会再错了.这个应该说是曹操了不起的地方.
    曹操为什么会在南征张绣的战争中失利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曹操是得意忘形,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情,结果导致了投降的张绣突然反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这是曹操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曹操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做检讨,承认了错误.那么,在接下来和张绣的几次较量中,曹操变得成熟了吗
    但是一个人要成熟也没那么快,曹操也一样.所以到了第二次,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二年的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就把张绣打了个落花流水.曹操这一次虽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骄傲了,不翘尾巴了,取得了胜利了,不等于他下次还要胜利.那么到了第三次,汉献帝建安三年的时候,四月份,曹操三征张绣,这一次又差点栽个大跟头.当时曹操的军师叫做荀攸,我讲过了,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他当时的官职叫做军师祭酒,军师祭酒这个官职是曹操发明的,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随军作战参谋.荀攸就建议曹操不要打张绣,他说张绣上次被您打到穰城以后,他就和刘表结成了联盟,由刘表提供粮草,而刘表这个人他是不会当真给张绣提供粮草的,所以张绣和刘表两个人总有一天他们自己要打起来,我们不如等一等.你现在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两个就结成死党,联合起来打我们,对我们不利.曹操不听,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果然刘表和张绣结成死党,联合起来打曹操.
    这个时候曹操就下令撤军,曹操一下令撤军张绣就高兴了,马上下令追击,贾诩拦住,将军万万不可追,你追,必败.张绣说,不会啦,这曹操已经逃跑啦,我们不乘胜追击啊 他说追!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被曹操打得大败,丢盔卸甲,灰溜溜地回来了.刚刚坐下,一口水还没喝呢,贾诩说,将军,赶快再追!张绣说,先生这话我就听不懂了,上次张绣要去追先生说不能追,现在张绣都打败回来了先生说赶快追,什么意思啊 贾诩说你不要问什么意思了,你现在追就是.张绣想这个,这个没道理啊,但是一想这个贾诩真是料事如神,那就追吧!好,了不起我再败一回.又收拾他的残兵败将,又追过去,大胜而归.这回来以后张绣就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先生,第一回张绣是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说必败;第二回张绣以败兵追胜兵,先生又说必胜,张绣左思右想它怎么都想不明白,先生能不能指点一下 .嗨,贾诩说,这个事情其实非常地简单,将军你想一想,曹操和我们作战,他有失利吗 没有;他有失误吗 没有;他有失策吗 没有,那他为什么要撤退 一定是他后面出事了,一定是他后院失火,朝中出事,所以他是撤退,不是溃退,他是有计划地撤军,因此以曹公之英明必亲自断后.将军您虽然是英勇善战,实话实说,论打仗,比曹公那还差一点,所以将军这样追上去以后遇到亲自断后的是曹公,你必败;而曹操之所以赶回去是他朝中出事了,所以他一定要匆忙赶路,他既然发现你已经被打败了,他一定不再亲自断后,他一定率领前军往前面走了,断后的一定是打不过将军你的,所以你必胜.哎呀,张绣说,贾先生你真是料事如神啊!实际上我们看《三国演义》总说诸葛亮料事如神,会打仗,那比贾诩老实说是不如的.
    神机妙算的贾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远远比不上同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贾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那么,贾诩预料曹操撤退是事出有因,他的预料正确吗
    正确.曹操之所以撤军,是他得到了一份紧急情报,说袁绍的谋士田丰向袁绍建议,趁着曹操打张绣的时候赶快突袭许都,把那皇帝给我抢回来.这个皇帝比张绣重要多了,所以曹操赶快撤军.
    所以这一仗应该说是曹操和张绣打了个平手,但是曹操这回没有骄傲,他又向他的军事祭酒荀攸做检讨,说不听先生之言以至于此.而袁绍呢,袁绍没有接受田丰的建议,他没有去偷袭许都,所以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虚惊.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总结经验,奖励那些给自己提意见的人,感谢那些劝阻他不要打这一仗的人.这就是曹操后来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打一仗,打败了检讨自己,打胜了感谢别人.后来曹操去征乌桓的时候,也是打胜了仗的,但是是险胜,当时他从乌桓撤军的时候天寒地冻,军中没有一粒粮食,一滴水,所以胜得非常艰险,打胜了仗回到朝中曹操下了个命令,给我查一查当时谁反对我打乌桓 全部要查出来.命令一下以后人人自危,因为这一仗是打胜了的;谁知道曹操一个一个地重奖,谢谢你们提醒,这一仗侥幸胜利,而诸位反对我打这一仗的(是)长远之计,我曹操不该存侥幸之心,你们的意见是对的,虽然我打胜了.后来曹操又发布褒奖令,说我曹操南征北战,取得了这么多胜利,难道都是我的功劳吗 是诸位的功劳.有了成绩归功于别人,有了错误责备自己,尽管检讨得不到位,这在那个时代就是了不起的肚量.而且正因为曹操的这种大度和这种胸襟,他才吸引了那么多的人才,他才取得那么多的胜利,而且以至于在建安四年十一月那个投降了他,又背叛了他,又和他打了三仗的张绣主动来投降了,真的投降了,张绣这一次投降又是贾诩的主意.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张绣有过投降曹操后又背叛的经历,还在乱军中杀死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草安民,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按照常理推测,曹操这个时候应该对张绣恨之入骨,贾诩为什么还敢出主意让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为什么真的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时是曹操和袁绍这两大集团在逐鹿中原,因此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都要争取中间力量,争取第三种力量,因此他们也都在争取张绣.这一回袁绍的人倒是来得早,袁绍派了一个使节来见张绣,说你赶快投到我们这边来吧,这个政治斗争你可别站错了队啊,站错队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袁大人如何如何.张绣还没有回话,贾诩马上站起来说,哼哼,麻烦使节大人回去告诉你们袁将军,就说我们主公说了,袁本初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容忍,还能容忍我们吗 就把袁绍的这个使节打发回去了.张绣一听,脸都吓白了,说先生啊,你这么一点面子不讲就把袁绍的人打发走了,我们怎么办呢 贾诩说这个事情很好办啊,张绣说怎么办啊 贾诩说,投靠曹操啊!哎呀,张绣说,亏你想得出,你又不是不知道不是上回按你的计策我们都反叛过一次曹操了,我们去投降曹操 合着曹操现在又这么弱,我们去投他干什么
    贾诩说告诉你,这正是我们要投降曹操的原因.第一,曹操现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有优势,投靠曹操对我们来说有理.第二,曹操现在势力比袁绍要弱,我们这么一点人马送到袁绍那里,那叫做年三十儿的凉菜——有我们过年,没我们他也过年;而曹操现在跟袁绍作对,他实力又不够,我们送上门去,那叫雪中送炭啊!这叫做有利.第三,据我看来曹操这个人胸怀大志,他要成就的是王霸之业,像这样的人不会计较个人恩怨,他一定是把大局放在个人恩怨之上,他一定需要我们这样一个反叛过他的人去投靠他,这叫做有安全.将军你放心地去投降吧!
    张绣想来想去,反正也没有什么别的出路了,那就投降曹操吧!果然,一听说张绣来投降,曹操是极其热情地去迎接他,拉住张绣的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亲热得不能再亲热,只字不提宛城反叛之事,当下摆下酒宴,盛情款待,而且立即约为婚姻,我们做个儿女亲家吧!给予极高地信任和款待.从此张绣成为曹操帐下一员战将,贾诩成为曹操幕中一位谋臣,而且曹操终其一生给予张绣的奖赏从来就是超过其他人的.张绣最后是封到了两千户,而曹操其他的那些人再封侯不超过一千户,完全在贾诩的预料之中.
    小说《三国演义》中,张绣和贾诩都不是主要人物,他们在三国故事里只是次要角色.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却是在关键的时刻给了曹操关键性的帮助.那么,张绣和贾诩投降曹操后,他们最终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然了,张绣这个人最后可能还是遭了报复,可能遭了报复,时间是在八年之后,八年之后曹操征乌桓的时候,张绣莫名其妙地死了.有材料说是张绣投降曹操以后其实心里头还是忐忑不安的,尤其是见了曹丕,因为曹丕的哥哥曹昂是在他反叛的时候牺牲的,所以他总想讨好一下曹丕,就请曹丕吃饭,曹丕突然翻脸,说你杀了我哥哥你还有脸请我吃饭,张绣自杀,这是一个不一定可靠的材料.那么,张绣的儿子张泉倒确确实实是被曹丕杀了的,时间在二十年以后,这个时候张绣的儿子张泉卷入了一个谋反案,叫魏讽谋反案,这个案子现在也说不清楚了,这个案子株连的人非常之多,张泉是其中的之一.那么张泉是不是参加了这个谋反,有各种可能,可能是张泉因为父亲被曹丕逼死了以后走投无路,他参加了谋反;第二个就是曹丕因为逼死了张泉的父亲,自己心里过不去,就干脆诬陷张泉谋反;那么第三种可能就是曹丕他也没有杀张绣,也没有逼死张绣,但是他知道对于他父亲来说,杀子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这个仇既然不能在张绣身上报,就在张泉身上报.你张绣不是杀了曹操一个儿子吗 那我们现在也杀你张绣一个儿子,那不抵了吗!这都是猜测性意见.
    但是曹操和贾诩的关系那是始终都很好.曹操对于张绣的态度是这样的,是既拉拢又防范,但装着不防范,做出一副不防范的样子;那么对于贾诩呢,是又感激又欣赏,感激他雪中送炭,欣赏他谋略过人.所以在欢迎张绣来投降的时候,曹操私下里拉着贾诩说,太感谢你了,使我信重于天下的就是先生.所以,曹操是诚心诚意地感谢贾诩,而贾诩也是算准了曹操会诚心诚意地感谢他的.因为在我看来,贾诩这个我们观众朋友可能不太熟悉的人物,有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他聪明在什么地方呢 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总是能把他要打交道的人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
    贾诩离开长安以后,先投靠了一个叫段煨的人,段煨对他客客气气,但是贾诩终于还是决定要去投靠张绣.当时就有朋友问贾诩了,说我们觉得段将军对先生非常好啊,先生为什么还要走呢 贾诩说,你们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只看到段将军对我客气,你们没看到段将军他为什么对我客气,他是怕我,他知道我贾某人的声望和谋略都在他之上,所以他迟早要对我下手,我必须离开这个地方.他越是对我客气,就越是证明他对我有戒备,我离开他他一定喜出望外.而他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外援的,是很孤独的,或者说孤立的,他看见我到张绣那去以后,他希望我到张绣那去能帮他的忙,所以我走了以后他对我的家人一定会非常之好.而张绣那里呢,那是没有谋士的,所以我如果投奔张绣,张绣也一定对我是言听计从,这样一来我安全了,我家里人也安全了.果然,贾诩到了张绣那儿张绣是奉为上宾,执子孙礼,就是把贾诩当长辈来伺候;而段煨呢,对贾诩留在他那儿的家人好得不得了.你说说,贾诩这一辈子是不是神机妙算
    他为什么神机妙算 就因为他看透了人性和人心,贾诩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知人的人,因此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知己的人,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非常清楚像他这样从敌人的阵营里投降过来,又谋略过人的人,对于曹操意味着什么,那既是利用对象,也一定同时是防范对象.所以贾诩投降曹操以后,为人处事变得非常低调,轻易不出谋划策,也不结交朋友,经常是闭门谢客,安安静静待在自个儿家里面,不招惹是非,甚至他的儿子,女儿要跟人家结婚,他也不找高门大户.结果贾诩的结局在三国时代的谋士中应该说是最好的,一直活到77岁,寿终正寝,平安无事.所以贾诩这个人,真是个聪明人.贾诩做的这件事儿,也真是个聪明事儿.
    贾诩让张绣投降曹操是在建安四年十一月,就在这一年的春天,袁绍集结了十万精锐部队,向许都方向开进,意在发动一场翦灭曹操的战争.而曹操的部队也已经开到了官渡,一场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前途的战争即将打响,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请看下集,一决雌雄.
    《易中天品三国》(九) 一决雌雄
    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经过近十年的诸侯混战,形成了势力最强的两大集团,这就是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袁绍获得了翼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的土地,雄居北方;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州,豫州,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此时,杨奉已灭,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局势变得十分明朗,那就是袁绍和曹操两雄不并立,必须一决雌雄.
    我们今天讲官渡之战,战争是在建安五年二月正式打响的,一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交锋阶段",袁绍先发制人,建安五年二月,袁绍驻军黎阳,在黄河的北岸,派大将颜良攻打隔河的白马,同时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主战场是在白马.这个时候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有三千人,这样打到建安五年四月的时候刘延顶不住了,给曹操写了一封鸡毛信求援,曹操也知道刘延顶不住,决定增援白马.这个时候曹操的一个谋士叫做荀攸的就跟曹操说,咱不打白马,我们打延津,曹操马上就明白过来了,什么意思呢 声东击西,现在我不是白马吃紧吗 我们不打白马,我们军队从延津出发渡过黄河,做出一副要包抄袁绍后路的这样一个架势,袁绍一定会上当受骗,增援延津.曹操马上采纳了荀攸的这个建议,率领一支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延津方向挺进.请注意,他这个进军是大张旗鼓,故意让袁绍的侦察兵知道,于是袁绍的侦察兵马上回去报告,果然袁绍上当受骗,派出人马增援延津.但是曹操走到半路的时候,曹操下令部队原地休息,然后派一支轻骑兵抄小路直扑白马,为首的将军(之一)就是关羽.
    在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公元199年末,当曹操正部署和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抗曹操,并积极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夹攻曹操.曹操亲自率领精兵攻打刘备,一举占领了沛县,收复了徐州,刘备全军覆败,带领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到了袁绍的帐下.关羽无力抵抗,投降了曹操.
    关羽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对他非常好,关羽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以后再回去找他哥哥刘备.那么关羽还有其他将领带着这支轻骑兵扑到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力斩马下.这个时候,袁绍才发现是上当了,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然后派刘备和文丑转过来拦截曹操.而曹操也很清楚,白马这个地方虽然解围了,但是这个地方不能再守,袁绍一定会反扑过来,而且我们白马一定守不住.而且袁绍一旦得到了白马以后,他一定要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要屠城,因此曹操决定带着白马的老百姓沿着黄河往延津走.我们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打败仗以后走的时候要带上老百姓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曹操撤退的时候也是带老百姓的.曹操带着这么多白马的老百姓往延津走,当然是走得很慢了,结果呢,撞上了刘备和文丑的军队.
    当时情况是怎么样呢 是曹操有五六百个骑兵,来到了延津东南面的一个山坡上,正准备休息.哨兵向曹操报告,说报告,前面来了几百个骑兵,曹操说知道了.过一会儿哨兵又报告,说来了一千个骑兵,步兵数都数不清.曹操说别报了,然后下命令,下马,原地休息.将领就不懂了,说敌人都扑过来了,我们应该上马准备啊,我们怎么下马原地休息呢 再说我们从白马运过来那些辎重,就是粮食,布匹,七七八八的东西都在路上呢,我们起码要把这些东西都运回军营去,准备迎战吧.曹操说不要管,曹操说你不要管,都给我下马,坐在地上休息.这又是曹操的一计,什么计呢 诱敌之计,果然刘备和文丑带着骑兵冲过来以后看到一地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啊,所以骑兵就开始犹豫,犹豫了一阵以后都抵挡不住诱惑,全部都下马来去捡那些东西,抢那些宝贝,这个时候曹操一声令下,上马!冲锋号吹起来,战鼓擂起来,杀声喊起来,六百铁骑从高坡上倾斜而下,顿时打得袁军满地找牙,文丑也被立斩马下.谁杀的 不知道,《三国演义》说是关羽,正史无记载,估计可能也是关羽,因为就是这次战争以后,关羽就留下了一封书信,一封感谢信,封存了曹操给他所有的赏赐,骑上他的赤兔马去寻找那个比兔子跑得还快的哥哥去了.而且文丑被杀了以后刘备是掉头就跑,刘备这人这个本事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是官渡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在官渡之战的交锋阶段,曹操声东击西,攻其不备,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解了白马之围,还折了袁绍两员大将,曹军可以说是初战告捷.然而袁绍虽然初战失利,但却在兵力上仍然占有优势,曹军想彻底取胜还需时日,那么接下来的双方较量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官渡之战的第二个阶段 相持阶段
    这个战争打完了以后,曹操心里很明白,自己其实不是袁绍的对手,因为袁绍当时号称是十万精锐部队,曹操呢,按照《三国志》的说法,不足一万.当然,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曹操的军队怎么算也不只一万人,估计也就是两三万,肯定是以少胜多,以寡敌众啦.所以曹操明白,延津,白马不可守,于是曹操虽然打胜了仗,退军官渡.而袁绍呢,他觉得他牛啊,曹操打胜了仗还往回跑肯定是胆怯,是打不赢嘛,我们就应该前进,于是袁绍就进军官渡.但是袁绍不知道曹操这个决策是很务实的,曹操知道这个时候我如果在白马和延津和袁绍对抗的话我是不合算的,我宁肯往后退一步,退一步有什么好处呢 拉长了敌方的补给线.我们看一下地图就知道,许都在这儿,官渡在这儿,邺城在这儿,黎阳在这儿,白马在这儿,在白马打仗曹操的补给线长,在官渡进行战争袁绍的补给线长,所以曹操叫做敌进我退.但是退到官渡呢,曹操也无路可退了,于是袁绍就在官渡这个地方扎起了营垒,曹操也相应地扎起了营垒,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相持阶段".
    这个阶段的战争技术含量很高,袁绍先是在自己的营垒里边垒高丘,他把土弄来做成一个小山,上面再盖楼,然后派他的弓箭手居高临下地对着曹营射箭.这个厉害,好像现在的火箭炮似的,曹操(的军队)死伤很重.那么曹操想怎么对付他,于是他制造了一个机器,叫做发石机,这个机器什么样子我现在也描绘不出来,反正它能够把这么大一颗石头像炮一样地打过去,发明了这么一个机器,做了一批这个机器,然后把大石头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往袁营里面发射.这样相持了几个月,双方是不分胜负,但是都很疲劳.
    有一天从许都运军粮的车子开进了曹操的军营,曹操去劳军.曹操这个人对士兵还是很好的,他看见运粮的那些运输队非常辛苦,面黄肌瘦,有些运夫穿不起鞋,是光着脚赶路的,满脚都是老茧,甚至磨破,流血.曹操看了以后非常难过,曹操就走过去和他们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然后拉着他们的手说:弟兄们辛苦了,请大家再给我十五天的时间,只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们这么辛苦了.也就是说,十五日之内要结束战争.曹操他有这个把握吗 没有,实际想法是曹操不想打了,他准备在十五日之内撤军,不打了,太累了,受不了了,他写了一封信给留守在许都的荀彧,但是荀彧反对.荀彧说,明公啊,这一仗咱们打也得打,不想打,不能打也得打,请明公想一想,袁绍这一回是倾巢而出,十万精兵全部拿出来了,就是要和我们决一死战,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退他还要进,你没有退路了,只能顶住.那么曹操又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说,曹公啊,你有四个方面比袁绍强:你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你有四个方面超过袁绍,为什么打了半年还不能胜利呢 根本原因是你总想万无一失,你顾虑太多了,只要你下定决心,集中兵力,一定能够胜利.
    贾诩和荀彧的意见是对的,战争是一种风险极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在战争中做到万无一失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主帅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胜负往往决定于主帅的意志是否坚强,而最后的胜利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在官渡之战的第二个阶段,曹袁双方相持不下,各有损耗.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几乎失去了坚守的信心,他开始顶不住了,心生撤军的想法.那么,此时已经军心动摇的曹操会撤军吗 还会有什么机遇等待着曹操呢
    官渡之战的第三个阶段 转折阶段
    机遇说来就来,由于三件事情的发生,战争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转折阶段".
    第一件事情,刘备开溜.官渡之战相持阶段的时候,袁绍曾经派刘备南下,到许都附近去骚扰.联合了一个背判曹操的原来黄巾军的一个人,叫刘辟,他们两个人在许都周围骚扰曹操,最后被曹军打得落花流水.刘备回到官渡以后,就跟袁绍说,这样打下去不行啊,我们是不是应该联合一下南方的刘表,我们联合刘表让刘表在南方攻打曹操一下不就行了吗.袁绍一想有道理啊,那你去吧,你和刘表不都是刘家的人嘛,当然是刘备去做这个使节,就批准刘备带着自己的军队去联合刘表.
    刘备联合什么刘表啊,他就是开溜嘛!刘备为什么要开溜呢 一种可能是他打了败仗回来以后袁绍给他的脸色不好看,这是一部分历史学家的猜测,但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或者是有也不是很重要.为什么呢 第一个,袁绍父子对刘备还是蛮客气的,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非常敬重;第二,就算这一回袁绍脸上不好看,刘备他也是能够忍受的,因为刘备这个人他一向都是在投靠这个,投靠那个,他曾经投靠公孙瓒打袁绍,后来又投靠掏谦打曹操,后来又投靠曹操打吕布,现在又投靠袁绍打曹操,他都换了多少回了,这个脸色难看一点他能忍住.我觉得他恐怕就是海轮上的耗子,最先知道这个船会不会翻,他政治上很敏感,他可能已经预料到袁绍要失败了,所以他溜之乎也.这个事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征兆,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许攸叛逃.许攸叛逃的原因有三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所以他投奔曹操;第二个说法是许攸的家人为非作歹,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下了大狱,所以许攸叛逃;第三种说法是许攸向袁绍建议,我们现在应该抄小路到许都去把天子劫持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所以叛逃.其实这三种说法是可以统一起来的,那就是许攸发现他在袁绍这里计谋也不能得到使用,他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觉得不能待下去,他投奔曹操.而许攸这个人是很重要的,他是袁绍最早的谋士,掌握了大量的军事机密,而且他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有很多主意的人.他一投奔曹操,曹操拍手大笑,吾事济矣,哈哈,这下我这个事好弄了.许攸一投奔曹操,马上就跟曹操出了一个主意:火烧乌巢.这个乌巢在哪里呢 乌巢在这里,乌巢这个地方是袁绍的囤积军粮的地方,是个粮库.许攸给曹操出主意,派骑兵突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军粮烧它个干净,曹操马上采纳这个计策,连夜赶往乌巢.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发生了第三件事情,张郃反水.张郃也是袁绍手下的一员大将,比颜良,文丑其实还好,颜良,文丑是有勇无谋,张郃是有勇有谋.当时袁绍这面得到曹操奇袭乌巢的消息以后,张郃就向袁绍提出来,必须立即增援乌巢,如果我们把乌巢丢了,我们连退路都没有了,我们肯定是一败涂地.但是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叫做郭图的不赞成,郭图说我们现在应该去打官渡,我们一打官渡,那曹操走到一半儿他就会回来救官渡,乌巢之围不解自救.袁绍觉得郭图这个办法好,就采纳郭图的办法,派一支很不怎么样的军队,派轻兵去救援乌巢,派重兵去攻打官渡.张郃说,主公这样不行,官渡这个地方是曹操的大本营,我们哪里是一会儿工夫能够拿下来的,要能够拿下来我早拿下来了,我们打了这么久就因为它拿不下来嘛,救乌巢吧!袁绍说不不不,就这样,打官渡.结果怎么样呢 乌巢失守,军粮全部烧光,而官渡打不下来.这个结果就证明郭图的这个主意出错了,对不对,郭图就很紧张,紧张以后他干什么事 他跑到袁绍那儿去打小报告,说主公,张郃听说我们丢了乌巢他幸灾乐祸呀,他说证明他正确.郭图拿准了袁绍这个家伙死要面子,袁绍马上起了疑心.张郃一看这下子完了,前方失利,后院失火,走投无路,和他部下高览一合计,算了,咱投降吧,把战车一烧,举起旗子来投降曹操.
    这个时候张郃是在官渡,曹操在乌巢还没有回来,正在从乌巢回来的路上,守官渡的是曹操的军师荀攸和曹操的大将曹洪.当时张郃和高览带着部队来投降,曹洪说这是真降还是诈降 荀攸说不要犹豫了曹将军,赶快开门,肯定是真投降,打开营门,张郃进来.张郃投降以后曹操从乌巢也回来了,大喜过望,拉住张郃的手,这是韩信降了刘邦啊!
    官渡之战的第四个阶段 决胜阶段
    好了,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三件事情都证明袁绍大势已去,战争迅速进入第四阶段:"决胜阶段".这个阶段就简单了,就是曹操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进行反攻,而袁绍这边已经军心大乱了,不堪一击,袁绍本人带着他的长子袁谭跳上马掉头就往北跑,什么都顾不上了.稀里哗啦的,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曹操来到袁绍的大帐里面,发现袁绍的大帐里面放着图书,珍宝,古玩,你说你出去行军打仗你带这些东西干什么 干什么,摆谱.袁绍总认为自己名士风流,儒将风度,走到哪儿都把书啊,什么珍宝古玩都带着,弄个架子架着,擦得干干净净的,这个风度好极了,结果呢,全部变成了曹操的战利品.这件事情是在建安五年的十月,这一仗以后,袁绍集团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曹操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地击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这一战,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当时中国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奠定了他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而失败了的袁绍最终的下场和命运又将怎样呢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发病呕血而死.建安九年,袁绍的接班人袁尚被曹操击败.建安十年,袁绍的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建安十二年九月,辽东太守公孙康谋杀了袁绍的接班人袁尚和袁绍的二儿子袁熙,把这两个人的人头送到了曹操的帐下,从此袁氏集团灭亡.袁尚和袁熙之死还有两个小插曲.
    当时这俩小子跑到了公孙康的那个地方,辽东太守公孙康那个地方.大家都说要打一(仗),曹操说用不着,等着吧,公孙康会把这两个人的人头给我送来的.大家说为什么呢 曹操说很简单,他说这两伙人根本就是同床异梦,而且双方都会打对方的主意,我们要是逼急了,他们就会紧密地勾结起来;我们放他一马,他们自己就打起来.果然,袁尚和袁熙跑到公孙康那儿去了以后,兄弟俩一琢磨说,我们哪次请公孙康喝酒,我们把他做了,这地盘不就是咱俩的了么.公孙康想什么呢,说这两个家伙得罪了曹操,跑到我这儿来,我怎么跟曹操交待 我请他们喝酒,也把他们做了.结果被做了的是袁尚和袁熙,也真的是在酒宴上,公孙康设了一个鸿门宴,把这俩小子抓起来捆起来,扔地上.这两个人说,哎呀这地上冷啊,十一月嘛,冬天,这地上冰凉的,能不能给个垫子给我们坐一坐 公孙康说,哎呀,你们两个的人头都要出远门了,要什么坐垫啊!
    所有这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中,所以我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人是洞悉人性的人,是能够琢磨对方心思的人.袁谭死了,袁熙死了,袁尚死了,袁氏家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所有这些都根源于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以后,当时中国的局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北部中国基本上是姓曹的了.
    这个结局在袁绍那边有两个人早就预见到了,一个是他的谋士沮授,还有一个是他的谋士田丰,这两个人坚决反对袁绍发动这样一场战争.而田丰反对得更激烈一些,田丰说,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壮大自己,我们壮大自己的同时我们可以派小股部队去骚扰曹操,我们的部队分成好几股,从不同的方向出发,曹操救援东边我们就打西边,曹操救援西边那我们就打东边,反正让他疲于奔命,我们以逸待劳,这样用不了三年,这个事情就水到渠成了.现在主公您集结十万精锐部队孤注一掷,万一打败了怎么办 袁绍说哪里有万一啊 什么万一啊 我怎么会打败啊 田丰说,主公,不能这样啊!田丰也是袁绍的老谋士了,也可能是有点倚老卖老,拼命地拦住不让袁绍发动这场战争.袁绍勃然大怒,你干什么你 我现在部队已经集结,军号已经吹响,我就要出征了,你老在这儿说失败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乌鸦嘴呀,再说,再说我杀了你,关起来,关到监狱里去,扰乱军心,动摇军心,诅咒我出师不利,你先在监狱里给我待着,等我凯旋回来的时候看你有什么脸面来见我!
    一年多以后,官渡之战失败的消息传到了邺城,事实证明田丰是正确的,于是朋友们到狱中来看望田丰,并向他表示祝贺,说田兄啊,这下你就可以出狱啦,这下你就会得到重用了,因为事实证明你是正确的呀.田丰听了这个消息以后,仰天长叹,唉,这一回我是死定了!大家说这为什么,这怎么可能啊 不是证明你的正确的吗 是啊,为什么,怎么可能啊,请看下集,胜败有凭.
    易中天品三国(十) 胜败有凭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确立了他在中国北方不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而拥兵自重的袁绍却一败涂地,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实力强大的袁绍反遭失败 袁绍的失败和他自身有什么关系呢 袁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胜败有凭》!
    公元200年爆发的官渡之战改变了袁绍和曹操双方力量的对比,是那个乱世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袁绍的兵力远远胜过曹操,拥兵十万,曹操的兵力却不足一万,一些人甚至断言:曹操必败.然而,在总体作战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曹操却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他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而袁绍集团被彻底打败,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袁绍的失败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易中天品三国》之"胜败有凭"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结局大家现在也都知道了,就是曹操以弱胜强,以寡敌众,大获全胜.这个结局其实早在袁绍的两个谋士沮授和田丰的预料之中,因此沮授和田丰当时坚决反对袁绍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其结果是沮授被曹操俘虏,田丰被袁绍关进了大狱.而且我们上一集讲到,当袁绍集团战败的消息传到邺城的时候,朋友们去看望田丰,说田兄这一下可就有出头之日了,而田丰的回答是我这一会是死定了.
    田丰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呢 田丰到底死了没有呢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袁绍这场战争为什么要失败,然后就来回答这个问题.袁绍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他这一场战争不正义.
    沮授和田丰反对袁绍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他们都向袁绍提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沮授说,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们的皇帝也刚刚才安定下来,你这个时候发动这个战争有道理吗 没有.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消灭了在北方的公孙瓒,我们应该向皇上报捷,我们应该把我们这么多年来安定国家,统一国家做的这些事情向皇帝报告.如果曹操他拦住我们,不让我们报告,那我们就趁机告他曹操一状,说他阻塞王路.同时,我们可以采取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方式来对付曹操,我们可以不停地出兵骚扰他,让他不得安宁,让他疲于奔命,然后我们再来对付他.
    这个意见是正确的,第一,先把曹操放在不义的这样一个位置上,把曹操的政治优势变成他的政治劣势,这叫做有理.以强抗弱,以逸待劳,用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办法来对付曹操,成本低,风险小,效益大,这叫做有利.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见好就收,掌握时机来消灭曹操,这叫做有节.有理,有利,有节,这样的谋略就是一个好的谋略.
    袁绍不听,听谁的呢 听郭图的,听审配的,审配和郭图都主张按照袁绍的决定,立即集结十万精兵,向许都挺进.那么审配和郭图为什么要这样主张呢 我个人看法,在于审配可能是糊涂,郭图就是拍马屁,因为郭图这个人他很清楚袁绍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袁绍他现在很牛啊,他觉得他气壮山河,他可以气吞万里如虎,他现在求胜心切,他不耐烦搞什么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还磨蹭三年,才能把曹操干掉,他不耐烦,他不痛快,他不潇洒呀.郭图是知道袁绍这个人的性格的,郭图说,这个用不着了,兵书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的力量如果十倍于敌人,我们就把他围起来;如果五倍于敌人,我们就去进攻;如果和敌人正好相当,我们就可以打他一仗.现在我们的军队是曹操的十倍啊!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小动作呢,什么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 以我们袁公之英明,神武,以我军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消灭一个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吗!
    这是一套空话,马屁精最会说这种话.马屁精的话是最靠不住的,但是袁绍是个喜欢拍马屁的人,他听了以后马上就沾沾自喜了.沮授一看情况不妙,就再出来说话,这一回沮授的话就说得比较重了,拒收说:平定动乱,诛灭残暴,这个叫做义兵;穷兵黩武,仗势欺人,这个叫做骄兵.义兵从来就是胜利的,骄兵从来就是要失败的.现在天子在许,我们师出无名,于义则违,在政治上就先输了一招;而我们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在道义上又输了一招;如果我们再不讲究一点策略,我们还要急功近利,我们还要先发制人,我们还向毕其功于一役,那么我们在策略上又输了一招,这个战争是肯定打不赢的.
    这个话时说到了根本上,战争是什么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进行一场战争,政治上是否有利,道义上是否有理是非常重要的,而袁绍的亏是首先就亏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是袁绍失败的首要原因.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前不听谋士劝告,一意孤行已经在政治上输了一招.但是袁绍毕竟兵多将广,政治上的失利完全可以通过军事上的实战挽救回来,夺取胜利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终袁绍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另外袁绍在指挥上也失误.曹操栖息白马的时候,他不守白马去救延津,中了曹操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是一误.曹操以退为进,拉长他的补给线,袁绍上当受骗,挺进官渡是二误.相持阶段,许攸建议袁绍出奇兵突袭许都,劫持天子,袁绍不采纳是三误.曹操奇袭乌巢的时候,袁绍不派重兵救乌巢,听信郭图的建议,派重兵攻官渡,丢了乌巢,这是四误.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袁绍的指挥是一误再误,所以有人说官渡之战的结局与其说是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说是袁绍愚蠢透顶.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是这个水平,这场战争是肯定打不赢的.
    袁绍指挥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人缺少帅才,他的特点是什么呢 叫做见事迟,什么叫见事迟 就是反应慢,总是不能立即做出决断,而且优柔寡断.我们前面讲过,官渡之战正式打响之前,袁绍的军队开过来了,曹操的军队也开过来了,隔河相峙,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居然忙里偷闲打了刘备一家伙.当是曹操决定打刘备的时候大家都反对,说大敌当前,我们的头号敌人是袁绍啊,为什么不打袁绍我们去打刘备呢 曹操说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必须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把他干掉,否则就来不及了.大家说,我们如果去打刘备,袁绍抄我们的后路来袭击我们怎么办 曹操说放心吧,这哥们儿我太熟悉他了,老朋友了,见事迟,等我们打完刘备以后他才反应得过来,你等着吧.果然,袁绍就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战机.实际上这个时候田丰是建议袁绍袭击曹操的,袁绍说什么呢 你看我这个小儿子正生病呢,发高烧,打什么仗啊 气得田丰拿着手杖在地上杵着说,哎呀,有这样当帅的吗 大好战机不赶紧抓住,你管你小儿子发什么高烧啊你,真是,这是袁绍自己发高烧这叫.
    那么指挥失误的又一个原因,是袁绍用人失当.袁绍手下是很有些人才的,所以当时袁绍来进攻曹操的时候,孔融就断定曹操打不赢,孔融就跟荀彧说,孔融说了这样一段话,孔融说:"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有这么多人才,我们怎么打得赢呢 荀彧说不要紧,为什么 袁绍那边确实有很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他都有毛病,什么毛病呢,荀彧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就是田丰这个人他虽然考虑问题,做出判断都很对,但这个人脾气太硬,他老是顶撞上级,这个老顶撞上级的人是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的,所以他的正确的建议不会被袁绍采纳.许攸这个人的鬼点子也是很多的,但是这个人很贪婪,他贪得袁绍已经不能满足他了,所以这种人他的忠诚是有问题的.审配这个人忠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想问题很狭隘,他不周全.那么逢纪这个人忠诚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霸道.所以荀彧断定,他说许攸的家人是肯定要犯案子的,因为贪婪嘛,贪得无厌,他肯定要出事,他一旦出了事,审配和逢纪这两个人因为是大公无私的,执法如山的,肯定不留情面,会把他的家人给抓起来的,一旦他的家人被抓起来了,许攸一定叛逃;至于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也.结果全部都在荀彧的预料之中.
    其实,这些人才有毛病也没关系,你说谁没毛病 是人就有毛病,你有毛病,我有毛病,大家都有毛病,所以有毛病它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哪里呢 问题在于一个主帅要做到知人善任,他要怎么样呢 他要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手下每个人都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哪些长处,哪些短处,然后扬长避短地来使用,这就叫做知人善任.袁绍没有这个能耐,袁绍用人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我高兴;他高兴的原则也很简单,谁拍他马屁他高兴,谁提意见他讨厌谁.田丰不断地提意见,下了大狱,沮授不断地提意见,把他冷落在一边.实际上我们前边讲到袁绍的指挥失误,每一次指挥之前其实都有沮授的正确意见,他就是不听,因为沮授不会顺着他的毛摸,不会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袁绍就喜欢郭图这样会拍马屁的人,最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有人说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是哪一个集团,他们的麾下都有很多谋士和才子,这些谋士的谋略直接影响着事态的进展.在袁绍手下也不乏这些谋士,他们的聪明才智完全不亚于曹操集团的谋士们,这对于袁绍来说无疑又是一张王牌,那么袁绍是如何出牌的呢 足智多谋的谋士们会给袁绍带来些什么呢
    谋臣有毛病,主帅没名堂,这就是袁绍集团的状况,这已经是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这一伙人他还要窝里斗.本来指挥一场战役,要开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应该是各尽其言,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说出来,然后再做一个决策.而同一个集团的人,或者说同一个团队的人在工作当中有意见分歧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为工作意见的分歧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我们应该是会上畅所欲言,会下团结合作,这样一个团队才是战无不胜的,是不是.袁绍不是这样啊,为了打不打这场战争的事情分成两派,会上吵得一塌糊涂以后,会下主张战争的就跑去根袁绍打小报告,说请主公要注意一下沮授这个人,沮授这个人是不是权力太大了一点,袁绍一想是啊,他是三军的监军啊,权力太大了,意见又老和我不一样,削去沮授的军权,不同沮授的意见.沮授没有办法说,既然如此那我辞职行不行 不准辞职,跟我走吧.沮授在跟着袁绍过黄河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滔滔黄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果然,官渡之战失败以后,袁绍只顾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虏,这是他们窝里斗.
    袁绍的谋士窝里斗,袁绍的家庭闹家务.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绍喜欢谁呢 袁尚,为什么呢,因为袁尚长得漂亮,于是决定立袁尚为接班人.因为大概袁绍这个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个帅哥,然后他三个儿子当中小儿子最帅,于是袁绍就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那就应该是小帅哥,荒唐嘛,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这个话说不出口啊,他怎么办呢 他说这样吧,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我就把我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吗,把小儿子袁尚留在自己身边住在冀州,然后剩下的三个州一个州派一个人去,袁谭,袁熙,高干是个外甥.沮授又反对,沮授说主公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俗话说"一兔走衢,万人逐之",怎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来抢;"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如果一个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抢了.你现在这个做法等于是把这个兔子放到十字路口来了,能不窝里斗吗 袁绍又不听,结果他死了以后他的长子袁谭和他的三子袁尚两个人就打起来了,他的谋士也分裂成两派,自相残杀,省了曹操不少功夫.这是袁绍的又一失,叫做组织上失和.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袁绍,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有此六失,还不失败,那才叫天理不容.这个结局早在曹操的预料之中,当时袁绍十万精兵南下,来势汹汹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打不赢的,只有曹操神情自若.曹操说,袁绍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 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刻薄猜忌,人缘不好,他那个地方,他那个集团"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虽然他土地很广,军队很多,粮草丰足,那不过是给我做后勤部长罢了.曹操到底是袁绍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绍看透了,袁绍这个人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袁绍接连在政治,道义,战略等方面的失误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那么与曹操曾经是儿时伙伴的袁绍为什么会在这些方面屡屡败给曹操呢 根据史书记载,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故吏门生遍于天下,政治影响根深蒂固,再加上袁绍青年时期就乐于结交各个层次的英才,个人威信很高,后来又被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有如此家族背景和社会威望的袁绍为什么会接连败退呢 袁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然你说这个人他一点能耐和个人魅力都也没有那也不符合事实,他要是一点都没有的话他怎么弄出这么大动静来呢 应该说袁绍这个人其实还是有本事的,也是有魅力的,他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利用他家族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政治资源,把袁氏家族的事业推向了一个顶峰.这是袁绍了不起的地方,他没有像后来的清朝八旗子弟一样躺在父辈的成就上吃老本,他是在祖辈父辈开创的基业上发展壮大了,袁绍的最后的成就,名声,地位都超过了他的父辈和祖辈,这是袁绍了不起的地方,需要肯定的地方.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愚蠢,固执和狂妄,他的愚蠢,固执和狂妄是三位一体的,他因为愚蠢而固执,因为固执而狂妄,又因为狂妄而愚蠢.他狂妄,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他固执;因为他固执,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愚蠢;因为他愚蠢,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此他狂妄.所以袁绍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失败,做人的失败,性格的失败.
    那么袁绍的性格是什么呢 内心分裂.对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过评价的,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怎么说 《三国志》说,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荀彧则说他"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风流儒雅,风度翩翩,和蔼可亲,宽以待人,但是骨子里面是猜忌别人的,是忌妒别人的,是很刻薄,很尖刻的,很狭隘的,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风光,容不下别人比自己聪明,受不了别人比自己正确.他为什么要打曹操 因为曹操比他风光啊,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为什么要贬沮授 因为沮授比他聪明.他为什么要杀田丰 因为田丰比他正确啊.
    他从官渡兵败回邺城的时候,袁军将士都捶着胸脯说,天啊!如果田丰在这儿,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个下场啊 这个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受不了,他就问逢纪,说田丰在邺城狱里表现怎么样啊 他窝里斗又开始了,逢纪说,田丰听说主公打了败仗,幸灾乐祸,拍手大笑,说这下可证明他最英明了.
    结果袁绍回到邺城,第一件事情杀田丰.其实没有逢纪的这个小人的这些活,袁绍也是要杀田丰的,这点田丰早就预料到了,所以田丰说这一回我死定了,然后田丰有一个解释,他说为什么呢 如果这回我们打了败仗,我们主公一高兴说不定就把我赦免了,因为他是胜利者,胜利者是很宽容的,而且还可以把我这个意见错误的人做个反面教员,带在身边到处炫耀啊,你看我打胜了吧,这个小子老说我打不赢的;而这一回他打了败仗,他一定恼羞成怒,他一定会拿我出气,所以我这一回是死定了.田丰估计得完全不错,果然被杀.我们现在只要把这件事情和曹操战争之后的表现比一下就知道了,曹操是打胜了仗还要来感谢那些提意见要他不打这一仗的人,曹操是胜利归功于他人,失败归责于自己;袁绍是胜利归功于自己,失败了迁怒于他人,拿人家的脑袋来给自己出气.请大家想一想谁该胜,谁该败 甚至连袁绍的老婆都不是东西,袁绍死了以后,他尸骨未寒,他老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袁绍的五个小老婆全杀了,说就是你们这些狐狸精,害得我老公死于非命.杀了还不说,还要毁容,为什么呢 说不毁容的话你们到地下又见到我老公,你们又勾引他.所以袁绍这一家子就是这种人.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 我们现在来回顾官渡之战,我们觉得真是胜败有凭啊!实际上曹袁二人的高下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当时他们联合起来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问过曹操一个问题,就说我们万一失败了以后,何方面可据 就是什么方面可以作为我们的依据,或者是我们的根据地 曹操就笑了一下说,足下说呢 袁绍说我们南据黄河,北据燕,代,再联合戎狄,南向争锋,应该可以了吧.曹操肚子里好笑,你怎么老想着往哪个地方跑,难道哪个地方就是最重要的吗 一个没有用的人跑到哪个地方也没有用.曹操淡淡地说了一声,说我看啊,网罗天下的英雄和人才用正义和正道去驾驭他们,应该说就无往不胜了吧!这确实是曹操高了袁绍一招,曹操知道正义的旗帜和精锐的队伍是克敌制胜的两大法宝,曹操如何高举这个正义的旗帜,我们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介绍过了,那么我们在下面的节目里就来给观众朋友们谈一谈他如何指挥一支精锐的队伍,请看下集——海纳百川.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我的老婆是军阀520  我的老婆是军阀起点  我的老婆是军阀燃文  我的老婆是军阀59  我的老婆是军阀txt  我的老婆是军阀八路  我的老婆是军阀txt520  我的老婆是军阀sodu  我的老婆是军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