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也在日新月异.在语文教学方面,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如语感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对话教学等.在古诗文教学方面,也有人进行了有益地研究和尝试.本课题组立足于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提出了美读教学法,尝试在高中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读教学.理由如下:
(一)新教学大纲对古典诗文教学的基本构想需要美读
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古诗文阅读提出诵读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二)教材与参考书中诵读指导部分的编写暗含美读精要
新教材及参考书的编写者之一温立三在谈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时说,文言文教学要完成一个转变,一个转移,一个转变是要把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要把立足点由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诵读上.而美读是诵读的进一步跨越,价值与地位可窥一斑.
现在,教材与参考书均有朗读指导部分的编写.教材与参考书对文本节奏的划分,语调的变化,音韵的协调,情感的把握都作了详细的指导.而这些均暗含美读精要,并且美读还会弥补教材中过分注重技巧指导,忽视情气指导的缺失.
(三) 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现状呼唤美读
首先,目前的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应考而教,肢解意境;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以上三种情况在高中教学中最为突出,因为高考对古典诗文的检查,主要通过三大题:名句背诵,文言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完成这三道题背后需要的支撑性知识是名句的背诵量,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程度,文言句法知识和诗歌鉴赏的知识. 文言词汇,语法特点,文章或作者的文化背景,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能力,这四个梯度都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理论上讲,这四个知识点的落实可以使知识逐步巩固,能力逐步提升.但对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地考核,导致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对字词解释和相关的句法知识过分重视,文本也被这些考核知识拆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于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但是,学生连流畅地去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也没有,何来文言文的语言感觉 有感情地去朗读一篇古诗文的想法在老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逐渐淡忘.
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也许被许多人忽视了,那就是美读.课题组要作分析的"美读"是发出声音地读,但它是出声读领域中的最高境界."美读"一词最早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但叶老仅仅提出了一个概念,后人更多的是从美读对语文阅读的重要性的角度进行阐释.美读在今天的新课改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悟到美读的重要,如何在高中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美读境界,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课题组研究和思考的兴趣.课题组希望此尝试能给古典诗文教学注入新的气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有老师笑说:"学生连出声读这样最基本的动作也懒得做,你如何去跟他们谈美读 学生根本不愿静心品味一篇文章,你凭什么向这样的学生灌输美读的概念 你如何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读教学 你让他们用什么心或什么情去美读 "解决上面的问题是本课题的最大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美读概念的提出
"美读"的概念最早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有记载.
(二)美读的教学理论
广义地说,"美读"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因为美读与诵读,朗读虽然境界不同,但一脉相承.美读的教学理论,时间上,上自周代,下至今天;人物上,上追溯到孔子,下至叶老.
在古代教育中并没有"美读"一词,但我们把古代的吟诵称为"美读". 美读其实不能等同于吟诵,但要阐述美读的教学理论,首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吟诵谈起.周代,小学和大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周礼·春官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当时的学校十分重视诵诗教学.到了春秋,孔子化很多时间教授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孔子自己也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孔子堪称我国第一个著名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家,也就是说第一个美读专家和美读教育家.到唐代,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到了宋,元,明,清,兴起的词与曲更使吟诵得到丰富与发展.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对吟诵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更起了巨大的作用.桐城派学者把因声以求"气"作为领略"气","韵"之美的重要方法."因声求气"说是桐城派学者刘大櫆提出的,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声"即为言语的声音形态;"气"即为言语主体生命之情气,是主体的精神,在汉语中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字眼.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