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电池原理课件 > 原电池教学设计
  • 原电池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07-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微软用户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四,教学手段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六,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番茄电池"引课取一个熟透的番茄,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将铜片与锌片及电流表相连,可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学生们在生活中已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电池,但番茄也能制出电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 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
    用多媒体演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实验步骤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铜片,锌片一同插入稀硫酸中.
    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5,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可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 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导线呀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2AgNO3 =2Ag+ 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概括"什么是原电池",总结"原电池原理"再由实验归纳"原电池的基本组成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原电池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原电池课件  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原理动态演示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ppt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