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渭南卤阳湖规划图 > 都江堰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 都江堰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8-04-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办公室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都江堰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06年——2010年)
    (第五稿)
    一,我市教育事业概况
    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西端,面积120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一个科技产业开发区,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43万,全市农村学生占70%以上.全市现有公办中小学校60所,其中小学21所,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普通高中5所,有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学校3所(北街小学,塔子坝中学,蒲阳中学),成都市示范高中2所(都江堰市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省级重点中学1所(都江堰中学),国家级重点学校(都江堰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75734人,其中小学37963人,初中24030人,普通高中9237人,职业高中4504人.有教职工4616人.
    二,"十五"期间,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为我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基"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成功跨入全省"十七"个双高普九县行列,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8%,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预定目标."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实力普遍增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办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先后建成了一批省,市级校风示范学校,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实验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其中初中,小学调考成绩均达到成都市平均水平,各种艺术竞赛硕果累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普职教育得以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职普比已达4.5:5.5,基本实现职普协调发展.高考成绩连续攀高,2005年,我市高考创历年最好成绩,高考本科人数为885人,上线绝对人数居成都市14个郊县第6名,本科上线率位居第7名(2004年为第11名),其中都中本科上线首次突破400人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十五"期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了较大突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得以全面深化.推进和完善了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实施村小布局调整,山区寄宿制和创办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等举措,基本形成了布局结构合理,规划科学的学校布局,全面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城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十五期间,采取多种途径筹措资金 万元,新建,扩建校舍 平方米,拆除D危房 平方米,教育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实验教学得到普遍重视,全市所有学校建立了理,化,生,自实验室,教学仪器,现代远程教育配置达规定标准,有力地加快了我市教育现代化步伐.
    教师队伍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通过多渠道的培训学习,使教师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特级教师已达 名,成都市青年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 名,都江堰市学科带头人 名,教师专业化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实践的新型教师队伍梯队.
    教育科研,教研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规范的科研管理,建立了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研究机制,现已初步建成了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以科研为先导,以课改为动力的示范性实验学校.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和谐发展教育实践研究》(国家级课题)课题为龙头的多级课题研究网络.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的结果,是全市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今后都江堰市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但是"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总体水平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还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推进我市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市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及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将进一步提升"双高"普九水平,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历史转变,使人均受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建立起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教育发展总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和谐发展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办百姓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宗旨,以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更加适应都江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双高"普九县向教育强市的跨越.
    (二)教育发展战略框架
    1,建立"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均衡,和谐的教育结构体系.科学规划中小学的布局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到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的突破,完成向现代化教育的历史转变.
    二是建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开展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建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三是建立"三教统筹"的和谐教育服务体系.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构建适应都江堰区域发展,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施"四大战略"
    跨越式发展战略.都江堰市教育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资源的实际水平为基础求全面发展,并在若干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不仅是一般规模型发展,而且更加注重内涵和品质的提高发展;教育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发展,而是敢于争先,突出重点,勇于突破的主动发展;教育注重当前的发展,更注重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未来发展.把时代要求转化为实践探索的课题,求真务实地踏进教育现代化的行列.
    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确立大教育的观念,增强教育统筹协调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统盘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推进教育与其它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育的作用.
    科研兴教战略.积极推进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作用.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加强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研究,确保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认真学习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知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当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以《构建和谐发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为龙头,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区域教育整体提升.
    形成"四个机制"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形成决策科学,运转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管理,以激励竞争为导向,形成能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三是以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为中心,建立新的质量与效益评价办法,形成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四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办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
    实现"三大突破"
    ①教育质量的突破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加强课程整合,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分学段完善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方案,制定各学段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五度"教学策略:一是降低难度,在教学中,设置的内容,问题,作业及要求,要难易适度,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水平;二是减缓坡度,教师确立的目标,设置的问题和训练,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三是建立维度,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树,进而促进知识森林的形成;四要保证进度,在降低难度和减缓坡度时,要确保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全体学生都要达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五是达到高度,全体学生都要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要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②学校建设工作的突破
    继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上档升级.力争到2006年,全面完成对全市农村中小学的校点布局调整和24所学校的新建扩建任务,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整体优化.按照成都市"将都江堰市发展为大城市"目标,结合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撤乡并镇的要求,坚持"三个集中"(即小学向中心校集中,初中向重点集镇集中,高完中向城镇集中)的规划思路进行校点布局,坚持"够用,实用,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同时在建筑风格上注重与我市独有的建筑特色,厚重的历史文化相匹配,体现川西民居和书院式建筑特点,使校园氛围,文化氛围,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落实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全面提升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教育社会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优化,净化学校外部环境,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③队伍建设工作的突破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适当,结构合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投入机制,健全,完善教师管理,培训,提升体系,建立教师待遇稳定提高的长效机制,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师资队伍.
    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实行公推直选,并通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综合素质测评等方式,定期对干部进行考核;构建开放灵活的干部培训体系,加强在职干部培训和对外交流,资助部分名优骨干教师和学校干部到省内外进修和短期培训,继续坚持选派干部到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教育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建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农村幼儿教育管理网络,形成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办园为主体,私人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办园格局.到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受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幼儿教师合格率达95%;合格幼儿园达90%,其中50%以上达到成都市乡镇示范幼儿园标准.
    2,义务教育.进一步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校减少到60所以内,加大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优质学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小学优质教育供给率达80%以上,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3,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占50%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积极发展包括初中后职业教育(包括短期培训)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在岗职工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基本满足农民学习实用技术的需求,提高都江堰市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培育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形成符合学生多元发展要求的高中教育特色.
    4,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品质优的较稳定的教师队伍.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准入条件提高到专科水平,高中新增教师中有10%具有研究生学历;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6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5%;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有较大增加;有一定数量的名优特教师,其中培养特级教师10人以上,省级以上优秀教师20人以上,成都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都江堰市级学科带头人100人以上,不断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5,办学条件.到2010年,使都江堰市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符合国家建设标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体设施,劳动基地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省示范高中2所,创成都市现代教育示范校6所.2010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在全省处于领先的教育城域网.全市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85%以上的学校建有完整的校园网,城镇中小学90%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农村中小学80%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所有中小学都能接入互联网,实现每15-20名学生一台电脑,提高中小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6,教育质量.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美化达到一定水平,校园文化丰富,把学校办成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文明学校"达到90%以上,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其中高考万人上线率取得历史性突破,跃居成都市中上水平,初中学生学业优良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小学整体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全面消除中心小学与村小之间的质量差距,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减小,优质教育总量进一步增加,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四)实施 "五大举措",实现都江堰市教育事业全面创新
    1,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支持教育事业,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各级政府领导对教育发展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工程,纳入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建立和健全市级党政领导教育目标责任年度考核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2,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
    ①继续坚持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依法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新增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按相关规定标准将生均公用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确保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50%足额用于教育;强化教育投入的监督,审计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投资领域,建立多元化筹融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②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继续推行教师安居工程,全市教师享受住房公积金待遇.同时建立教师医疗,交通,子女就学专项补贴机制,全面改善教师生存状态;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专项经费,在中心校及大型基点学校建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接受系统,推进"校校通"工程步伐;加大学校内部设备设施配备力度,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断加大"两免一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大学生,贫困高中学生顺利就学;利用五年时间逐渐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创造条件.
    3,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教育整体提升
    ①进一步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理顺学校与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关系.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教育信息传导和社会监督机制.明确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建立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约束,社会监督"的校本管理机制和民主治校制度,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全面调动学校办学和管理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②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花大力气实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形成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指导各社区开展好各类培训,重点抓好各类短期教育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抓好2个"学习型社区"实验区的指导工作.围绕全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全面推进重点集镇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以农村初中,高中"两后"教育为支撑,引导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稳定就业;引导农村中小学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以"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的形式,积极建立"学校—学生—家庭"的教育通道,影响和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
    ③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广泛接收教育信息,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理清办学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加快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步伐,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④进一步完善"校际联动发展"机制.将十大寄宿制学校,城区学校与边远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手拉手"一对一帮扶,主要采取资源共享,师资互动等多种方式快速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共同进步,缩短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全面启动名校创建步伐.都江堰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第一中学,第四中学创建四川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都江堰职业高中创建西部第一国家级示范职业高中规划实施方案.
    4,科学调整布局,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和"三个集中"的调整思路,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合理调整全市中小学校布局结构.探索研究集约的,合理的学校发展布局,积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变学校布局不合理和资源分散的状况,切实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
    山区合并紫坪,龙溪,虹口中学,在紫坪铺办一所优质初中,其余山区学校只办优质小学,不再办初中.
    坝区重点打造十大寄宿制初中,形成"三线一环"(即玉堂,中兴,青霞一线;石羊,柳街一线;蒲阳一线;聚源,崇义,天马,胥家一环)的学校格局,同时结合撤乡并镇实际,有步骤地将部分乡镇内的初中(小学)合并,建立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相协调的农村学校模式.
    城区学校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完成城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其中小学扩建团结小学,办成36个班规模,北街小学,太平街小学保持现有规模,合并新建小学和紫东街小学,重点打造奎光小学,使奎光小学成为城区特色学校,扩建幸福小学,灌口镇小学和工业区小学,将三校建成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分别为24个班的城区优质学校,扩建民主小学,建成规模为24个班的优质学校.初中合并李冰中学和幸福中学,扩建幸福中学,使其成为规模为54个班的优质初中;打造塔中联中,使该校成为一所具有独特办学个性的优质初中.高中阶段学校进一步扩建第一中学和第四中学,建成省级重点中学;完成都江堰市中学新校区建设,并进入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成为市区标志性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扩建都江堰职业中学,建成西部职业学校窗口.
    继续进行高中教育结构调整,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相适应;继续深化和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实行多元化,多模式办学,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优质高中,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都江堰市教育局
    二OO五年十二月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陕西渭南卤阳湖  陕西渭南规划  渭南市卤阳湖  渭南卤阳湖开发区  渭南卤阳湖  陕西渭南  陕西省渭南市  陕西渭南区号  陕西渭南天气预报  陕西渭南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