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hys.chem.c > 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04-0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3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suxisosi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本流动站简介
    安徽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获准设立,设站学科为化学一级学科.化学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学校"211工程"一期至三期建设中均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等硕士点,工程硕士-材料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以光电功能配合物,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功能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高水平研究团体,近三年来获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超过1200万元,并呈逐年增长态势,拥有包括高分辨透射电镜,高分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谱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质谱联用仪,超速离心机(6万转),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3000余万元的大型仪器平台.
    目前该学科共有教授28人(含研究员,其中博导11人),副教授28人(含高级实验师等),教师中1人入选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2人;学院特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5人,兼聘教授20多人;近5年培养出硕士200余人,博士10余人.可用于该学科办公和试验室的面积超过22000平方米.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光电功能配合物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分子计算.学术带头人:田玉鹏教授(博导).
    2,光谱及光谱电化学
    本方向研究利用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光电功能配合物分子间电子转移机理及分子内电子离域过程,为设计,合成分子导线,分子开关等元件奠定基础.学术带头人:金葆康教授(博导).
    3,纳米生物材料及功能高分子自组装膜
    本方向探索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和功能超薄膜的制备,研究它们在催化,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学术带头人:沈玉华教授(博导),谢安建教授(博导).
    4,纳米磁性材料及微波吸收材料
    本方向开展将无机磁性纳米材料及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学术带头人:毕红教授(博导).
    5,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本方向研究陶瓷纳米粉体材料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行为,探讨界面行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学术带头人:钱家盛教授(博导).
    6,生物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器件构建
    本方向以生物传感应用为导向,利用生物功能材料构建纳米仿生界面,发展可更新的无试剂传感器和电致发光生物传感器.学术带头人:张胜义教授(博导).
    7.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本方向开展孔洞有机骨架(COF)及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合成,研究其在催化,气体存储,光电转换和热电转换等领域的应用.学术带头人:裘灵光教授(博导),袁孝友教授(博导).
    8. 有机光电材料
    本方向侧重于新型双光子材料和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学术带头人:杨家祥教授(博导),周虹屏教授(博导).
    二,合作导师简介
    张胜义,男,1953年7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元月至今在安徽大学工作,曾担任系主任,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质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在《中国科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学报》,《J. Phys. Chem.》,《Cryst. Growth Des.》,《J. Cryst. Growth》,《Appl. Surf. 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省十一五规划教材).曾获安徽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被选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各一项.2008年被评为安徽大学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推荐人选.
    金葆康,男,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无机化学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工作涉及光谱电化学,修饰电极及超微电极电化学,生物传感等.先后在Anal.Chem., J. Phys.Chem. B, Electrochimica Acta, J. Electroanal. Chem.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5篇.他引217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青年资助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择优资助启动基金等项目.担任Electrochimica Acta,中国科学,分析化学等刊物特约审稿人.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jphyschemc全称  jphyschemc主页  jphyschemc全名  jphyschemb  jphyschem  jphyschemlett  jphyschem影响因子  chinjchemphys  jphyschemsol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