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山师范学院新合 > 鞍山师范学院
  • 鞍山师范学院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4-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微软系统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鞍山师范学院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第 一 稿)
    二〇一一年四月
    编制说明
    1,"十二五"期间是学校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更好地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校于2010年10月中旬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了两次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充分摸清校情,研判教育形势,调研兄弟院校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按规定程序征求意见,审查通过.
    3,本规划主要针对学校本部,是学校"十二五"期间建设与发展的总纲,也是未来一个更长时间内学校发展远景目标的蓝图.
    4,与本规划相配套的学校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子规划以及各部门规划和各院系规划,由各部门,院系根据本规划精神制定.学校各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协调一致.
    5,本规划对高职,成教,卫校,附属中学只提出指导性规划意见,高职,成教,卫校和附属中学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发挥机制灵活,自主性强的优势,不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各单位可根据国家相关办学政策和办学发展趋势,联系学校中长期建设与发展大局,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任务,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执笔人:于福君
    联系电话:2960009(50009) 15641280013(80013)
    电子信箱:yfj1975@163.com
    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研究室
    目 录
    引言………………………………………………………………………………………4
    站在历史新起点……………………………………………………………4
    "十一五"建设与发展主要成绩………………………………………………4
    问题和差距……………………………………………………………………… 8
    机遇和挑战………………………………………………………………………9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10
    指导思想………………………………………………………………………10
    发展思路………………………………………………………………………11
    总体目标…………………………………………………………………………11
    主要发展指标……………………………………………………………………12
    战略重点及其优先主题……………………………………………………13
    质量提升战略…………………………………………………………………13
    学科提升战略…………………………………………………………………14
    人才强校战略…………………………………………………………………15
    国际化办学战略…………………………………………………………………16
    战略保障措施…………………………………………………………………16
    三项重点工作…………………………………………………………………17
    管理创新工程…………………………………………………………………17
    文化创新工程…………………………………………………………………19
    党建创新工程…………………………………………………………………20
    组织与实施…………………………………………………………………21
    责任分工……………………………………………………………………21
    强化执行……………………………………………………………………21
    完善考核……………………………………………………………………22
    营造环境……………………………………………………………………22
    结束语……………………………………………………………………………………22
    鞍山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稿)
    引言
    "十二五"期间是学校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 站在历史新起点
    (一)"十一五"建设与发展主要成绩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本科专业由27个增加到38个,新增专业方向6个.高职专业由21个增加到28个,专业方向达到43个.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0门,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出版全国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出台了《关于修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稳步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学生在全国和省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就业水平.
    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 2门学科获批省重点扶植学科,2009年又被纳入省教育厅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工程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人被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47人被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0余所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66名.完成了第五轮学科建设遴选工作,学科建设体系和建设内涵得到不断完善,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科学研究实力得到较大提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1项,其中国家,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 项,省级科研项目106项,市级科研项目62项,校级科研项目291项,科研经费到款额398.65万元.其中,具有重大显示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取得重大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公益性专项资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2900篇,其中93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核心期刊论文611篇,出版著作和教材65部,申报发明专利3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85项.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教授64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教授274人,占专任教师的39.9%,博士(含在读)66人,博士学历教师比例达到9.6%,硕士408人,硕士学历教师达到59.5%.启动了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遴选了40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60名青年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40余人次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学习.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与13个国家25所大学建立了友好院系关系,与20多个教育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接待来访团组60余个近300人次.派遣55个团组近100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访问.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商学院师生连续四年来校交流,与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合作首次引进法语教学.美术系教师先后在俄罗斯利佩茨克,法国克莱蒙费朗,英国提赛德举办画展.派遣1名教师赴韩国担任对外汉语教师,选派7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遣40余名学生赴国外学习交流.聘请长短期外籍教师及专家96人次,4名外籍教师获辽宁省外国专家荣誉奖.招收17个国家来华留学生647人次,已成为辽宁中部地区培养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基地.
    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投入2400余万元添置仪器设备及耗材,学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928.31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774.9万元.对多媒体教室进行整合改造,更新30台投影仪和部分电脑,加强了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完成了新理化楼广场,音乐楼广场,封闭式篮球场,老实验楼改造,音乐观摩厅及校园绿化等各项工程.与联通鞍山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展顺利.采购各类图书资料5万余种近17万册,购置了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图书馆藏总量达到85万册.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校园安全保障机制和维护学校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争先创优"活动以及"争创四个一流,建设和谐校园"活动,加强和改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健全了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了校务,系务公开.
    从总体上看,学校"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基本得到完成.学校基本实现了这样"三个转变",即从扩规模,铺摊子向更加注重内涵,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特色转变;从注重硬件,注重满足基本办学条件向更加注重软件,更加注重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转变;从理顺校内基本关系,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向更加注重教育理念,注重大学文化,注重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转变.这样的转变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爬坡期",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还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表1:"十一五"期间主要指标情况统计
    项目名称
    2005年
    2010年
    学生
    规模
    本科学生(人)
    6766
    9712
    高职学生(人)
    2920
    3253
    成人教育学生(人)
    8994
    12901
    卫校学生(人)
    4474
    3277
    师资
    队伍
    专任教师(人)
    653
    736
    硕士学位比例
    28%
    59.6%
    博士学位(含在读)比例
    5.7%
    10.3%
    正高职称数比例
    7.8%
    8.9%
    副高职称比例
    37.5%
    37.4%
    具有国外访学经历教师(人)
    16
    36
    学科
    建设
    省级建设学科(个)
    0
    2
    博,硕士生导师(人)
    20
    47
    联合培养研究生(人)
    28
    66
    科学
    研究
    累计科研经费(万元)
    262.4
    398.65
    国家部级以上项目(项)
    6
    11
    省级项目(项)
    62
    106
    市级项目(项)
    11
    62
    省级以上论文(篇)
    2175
    2900
    核心以上论文(篇)
    467
    611
    被SCI,EI,ISTP收录(篇)
    62
    93
    出版著作和教材
    56
    65
    申报发明专利(项)
    0
    3
    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项)
    87
    185
    本科
    教学
    专业(个)
    27
    38
    专业方向(个)
    2
    8
    省级教改课题
    0
    16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2
    20
    省级示范专业(个)
    0
    1
    省级精品课(门)
    5
    11
    省级教学团队(个)
    0
    1
    省级专业带头人及教学名师(人)
    2
    4
    高职
    教育
    专业(个)
    22
    28
    专业方向(个)
    19
    24
    专任教师(人)
    75
    98
    硕士以上学位比例
    28%
    54%
    副高以上职称比例
    25.3%
    24%
    具有"双师证"教师比例
    0
    60%
    省级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人)
    0
    2
    省级教学团队(个)
    0
    3
    省级精品课程(门)
    0
    4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0
    4
    就业率
    87%
    95.95%
    国际交流 与 合 作
    国际友好合作院校(个)
    6
    25
    对外交流人数(人次)
    17
    31
    聘请国外教师,专家(人次)
    10
    22
    招收来华留学生(年人次)
    102
    126
    主校区
    基础设施
    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5632.43
    6813.80
    教学仪器值(万元)
    4073.75
    5133.86
    建筑面积(万M2)
    17.22
    25.86
    教学试验用房建筑面积(万M2)
    1.18
    2.19
    图书馆藏(万册)
    77
    85
    (二)问题和差距
    五年来,学校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总体上,学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办学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对照省内外同类高校的发展情况,学校若干重要办学指标还亟待提升和填补空白.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教学亮点,高水平教学成果总量偏少,国家级教学成果仍未取得突破;二是师资队伍缺乏领军型人才,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较少,专任教师总量偏紧,生师比偏高,教辅及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三是高水平学科较少,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间交叉渗透不够,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力量较为薄弱,重大科研项目较少,标志性成果不多;四是科学研究创新不足,团队意识不强,高水平重大成果,高水平论文,学术专著,发明专利仍然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五是办学经费增长与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学校发展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基础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各学科前沿呈现出不断交叉会聚,创新发展的新态势;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科技与文化创新交相辉映.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资源和能源竞争不断升级,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正成为决定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切变革的浪潮中,作为地方大学,学校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与机遇.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上,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特色优势,学科交叉,教育质量,引领社会和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大学的关注度和要求也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外延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并体现出了五大特点:一是更强调分层次办学.每一所大学都要求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有一个清晰的层次定位,都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准确定位成为大学办学的首要课题.而政府管理也逐渐由直接干预转变到宏观指导上来,大学必须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更强调形成办学特色.有特色就有竞争力,就有价值,就有地位.打造特色成为大学办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办学的基石.各层次大学为形成学科特色,在学术领域的注意力已逐渐从专业细分转变到学科交融上来.大学必须通过提升学科建设内涵,不断增强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益的自我调整能力.三是更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心;目标个性化,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成为各层次大学追逐的焦点.人才培养逐渐从传授知识,传授技能转变到提高能力,素质上来.大学必须增强内部教学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控的能力水平.四是更强调大学与社会互动.服务社会已成为各层次大学办学的主流意识之一.大学教学,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趋势不断增强, 并从被动适应转变到主动服务上来.大学必须增强角色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五是更强调大学文化创新.大学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已成为普遍共识.大学三大职能发挥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各层次大学打造自身独特办学底蕴的重要工程.总之,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争创一流,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共同发展要求.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前,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从现在到2020年,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鞍山则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扩大教育开放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省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省内高校的校园置换和基本建设,全面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为我校完成南校区建设,实现校园总体规划创造了机遇.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及学校所处特定地域环境看,学校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战略实施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中,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在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趋势中,扬长避短,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汇聚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精英,发展科技与文化,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区域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才能赢得学校未来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新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更高要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将处在一个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学校办学由规模扩展的外延发展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转变,实现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凸显期.学校不仅要面临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办学结构的主动适应性调整,而且要面临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化解各类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攻坚战.在这一时期,学校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高标准办学要求的挑战.尽管学校自身发展比较快,但与同类型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地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二是面临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上的挑战.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无论从办学理念到操作层面,还是从思维习惯到工作方式等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与转型;三是面临高校间相互竞争的挑战.今后一个时期,高校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人才流动等诸多方面必将面临更大考验.这些机遇和挑战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更为重要.
    二,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发展全局,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建设"地方性,多科性,开放性新型师范院校"的战略目标,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优化学科,专业,队伍结构为抓手,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主轴,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创新,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五)发展思路
    ——坚持内涵发展.落实"三步走"发展战略,树立与内涵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转变学校发展方式,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坚持优化结构.合理控制发展节奏,优化各类办学结构,基本稳定本科教育,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成人教育社会影响力,努力提升卫校办学层次,建设质量上乘,具有师范大学附中特色的示范性中学.
    ——坚持重点突破.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方针,树立"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优势学科优先"的工作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培养和诚信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力争在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南校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学校章程,完善治理结构,统筹推进学院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坚持国际化办学.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批国际化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
    (六)总体目标
    在巩固已有办学成果基础上,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在省内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取得若干新的标志性的教学成果.师资队伍结构和规模更加合理,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创新群体涌现的有利态势.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更高,产学研合作广泛深入展开.基础研究稳步发展,应用研究取得突破,科研经费快速增长,若干学科领域和科研方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获得若干标志性成果.初步建成现代大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水平,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或专业硕士授权单位.完成校园总体规划,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七)主要发展指标
    办学规模.本科教育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到5000人以上,成人教育规模稳定在5000人左右,卫校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办学总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
    本科教学.专业总量控制在40个左右,专业方向控制在10个左右.新增省级精品课5门,通识Ⅱ开课门数达到60门,建设精品"双语教学"课程10门左右.新增省级教学团队2个,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名.力争建成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项.
    学科建设.力争1-2个学科进入省重点学科行列,新增2-3个省重点培育学科,力争成为硕士授权单位或专业硕士授权单位,博硕士生导师突破50人,争取1-2名优秀教师成为省学科带头人,2-3人入选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80人.
    科学研究.力争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省级项目120项以上,争取科研经费累计达600万元,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不低于5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不低于630篇,争取被SCI,EI,ISTP等检索收录达100篇以上,出版著作和教材70部以上.
    队伍建设.专任教师达到72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8:1,教师总数(含兼职和外聘)达到900人,专任教师比例占学校总编制的65%以上.考取博士60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15%,其中,青年教师硕士比例达到100%,博士比例达到20%.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达到45%,其中正高10%以上,45岁以下教授比例达到40%以上.5名左右教师进入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选派80名骨干教师到国内访学,选派50名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
    招生就业.本科招生计划每年稳定在2600人以上,高职招生计划每年稳定在1700人以上.本专科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国际交流合作.新建20所国外友好院校,力争与50所国外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出2个专业进行深度项目合作,努力实现学校大部分专业都有对接的国际合作项目.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超过100人次.聘请各类外国专家超过100人次.到2015年,实现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200人次,学校成为辽宁省来华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
    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0500万元左右,其中,本科教学仪器设备6000万元左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6000元,高职教学仪器设备2000万元左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4000元,办公设备2500万元左右.纸质图书文献达到105万册,电子文献达到2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不少于10个.完成主校区总体建设规划,保证生均土地面积不低于0.1亩,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生均不低于20平方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
    【注1】发展指标中未作特别说明的,均指截止到2015年底的累计数据.
    三, 战略重点及其优先主题
    【注2】战略重点,是指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办学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必须重点发展,亟待提升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能够突破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学校总体目标及主要发展指标的实现,"十二五"期间学校主要部署四项战略重点及其优先主题.
    (八)质量提升战略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专业.结合国家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就业形势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本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在主干专业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办好优势或特色专业.重视新专业,重点专业的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严格控制发展投入巨大,师资和实验设施等办学条件不足,社会效益不明显的专业,实现专业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相协调,建立动态合理的专业布局调整机制.统筹建立招生计划指标,资源投入与专业建设水平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并以此带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在质量,规格上的社会适应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业,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业,就业教育内涵.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加快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传统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丰富内容,精选整合,讲求实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着力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提高四,六级考试合格率,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管理模式改革,满足不同水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展非传统领域的通识教育,加强哲学,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建设,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加强文化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为培养具有创意文化理念和创意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训练,基于校园网络平台创造良好的课程自主学习环境,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设计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水平.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开拓教师教育新的事业增长点.强化与基础教育互动,研究基础教育重大问题和现实需要,引领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加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优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科发展新成就,体现教师专业化新趋势,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树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和谐统一,综合性与适应性有效结合,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体并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渗透,教学技能与教育智慧协调发展,业务素质与师德修养全面提高.
    (九)学科提升战略
    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化结构,交叉会聚,强化特色"的思路,加强校,院系两级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提炼发展特色学科,积极扶持新建学科,精心培育交叉学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杠杆,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会聚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发展,构筑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优势特色学科体系.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汇聚一批在同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较强创新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优秀群体.完善创新团队运行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将资源配置向学科团队倾斜,营造团队建设氛围.通过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培育特色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
    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学科建设要主动服务于教学建设,真正做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强化学科与专业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促进科研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生产力.积极推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倡导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授课,支持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应用实践,为人才培养建立研究性和实践性兼备的教学环境.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科优质资源,为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十)人才强校战略
    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心.本着"存量激活,增量做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原则,推进学校人才工作重心实现"三大调整":在人才队伍规模适度扩张同时,更加注重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同时,更加侧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同时,更加侧重创新团队发展.在师资总量适度扩大基础上,确保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根本提升.重点抓好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大幅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师资总量.严格调控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环境.加强统筹规划和投入力度,促进人才队伍的高端化,团队化,职业化,国际化和博士化进程.建立一整套科学公正的分层次,分类别的人事考核与管理标准,将教师业绩考核与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相挂钩,引导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和服务社会突出业绩.以学科建设需要为导向,鼓励进修访学,攻读学位和合作交流,丰富教师的学术阅历.通过政策引导,岗位刺激,鼓励挂职锻炼,在岗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社会服务与拓展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和青年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合理流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两支队伍向专家型,职业型方向发展.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使用格局.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引人,用人方式,吸引校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学校重要岗位,提高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强化激励措施,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处理好不同层次人才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报酬与贡献对等基础上,充分体现价值分流.鼓励人才在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岗位之间,以及在校内外合作平台,合作组织之间按需流动,交叉兼职,使各有所长的师资在称心岗位上能充分施展才华,多作贡献.进一步完善人事代理等灵活用人制度,提高用人实效.
    (十一)国际化办学战略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力争在与国际间实质性合作办学,大力推进重点交流合作项目,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及层次,提高外专家的聘请效益,提高教师派遣质量与效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开放程度和办学效益.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拓展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合作,讲学.继续开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境外培养工作,切实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境)进修访学选派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多渠道参加政府留学项目,出国访学,国际项目合作以及国际会议等,构建一支拥有多元化背景的国际视野人才队伍.
    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和学生团队出国(境)学习,深造和交流,竞赛的渠道.推动实施本科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可引进外教,建设若干门专业品牌课程.从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中遴选若干本科专业,集中精力建设一批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努力探索在境外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
    四, 战略保障措施
    为有效推动四项战略重点的顺利实施,必须在文化,管理和党建等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工作中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同时,还必须在财力物力,服务保障等方面全面加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战略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十二)三项重点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落实《关于修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
    青年教师培养.深入落实《鞍山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诚信建设.深入落实《鞍山师范学院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工作.
    (十三)管理创新工程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各级各类议事,决策,咨询制度.推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实施,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校系两级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授(专家)在教学,科研和学校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健全和规范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院系教授(专家)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进一步抓好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工作,重点推进二级教代会和系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逐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统筹推进校院(系)二级管理改革.根据"管理重心下移,服务重心上移"的思想,增强各院系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统筹推进学院制改革,完善学校配套保障机制,营造适度竞争环境,促进学院制发展,使院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强化院系在教学,科研,人事和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权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强化对院系整体工作和承担重大任务的考核评估,促进提高决策谋划能力和管理效益.加强院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当分离,协调合作的体制建设,大力推进专业性评价与管理,促进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不断提升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机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效能建设,以强化服务职能,规划职能,调控职能和指导职能为目标,促进职能部门管理方式的"三大转变":从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变为目标驱动为主;从以事后评价为主,转变为事前规划指导为主.深入开展职能部门的效能建设活动,促进职能部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提高质量,加强对重要职能部门的考核和评估工作,促进提高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上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建立重要工作的通报制度,联席会商制度和现场办公制度,促进不断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基层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提供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完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良性发展机制,理顺思政管理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关系,健全职务,职称晋升体系.建立规范的辅导员入口机制,完善激励和淘汰机制,引导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继续完善综合导师制,加强对综合导师的工作考核与激励制度.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积极联系就业单位,拓宽就业渠道,确保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科学统筹学校资源配置.努力促进校级财力同步增长,保证学校日常运行.统筹规划学校各类资源的对内,对外综合利用,争取更多资产,资源发展收入来源.加强社会捐资助学激励制度建设,拓展社会办学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切实加强校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校内基建与维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类项目经费投入的论证和管理,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程序和效益评估制度,加强审计监督,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性.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预算和报销政策,深入推进各级财务公开,使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加强学校公共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以校园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加强网络化教学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及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构建功能比较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和信息准确畅通的校园数字化平台.积极争取列入省政府专项,力争完成南校区建设,实现校园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校园景观道路,公共绿地,体育场地,停车场地等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质量.加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经济的后勤保障.加大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师生满意率.加强学生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以及自我发展,就业创业等的管理服务工作系统化,努力提供政策,资金,设备以及场地空间等必要资源,建立完善的招生就业服务体系,学业发展服务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勤工助学服务体系以及社团活动服务体系.
    (十四)文化创新工程
    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提高文化创新和引领水平.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新研究,促进鞍山传统地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将文化创新研究与鞍山和谐社会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城市品位提升等重大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助推鞍山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如何以创新的文化引领鞍山人发展和鞍山社会发展,促进创新文化与地方产业,消费,服务的融合,促进创新文化与鞍山人的思想,行为,风俗的融合,促进创新文化与地方改善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融合.
    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加强以"博雅兼上,知行合一"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学校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造就一种充满志气,朝气,锐气的校风,一种追求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风,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事业氛围,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道德风尚.努力培育共同的教育信念,倡导教师的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爱业精神,倡导求真务实,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竞争合作,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促进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
    加强校园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强化校园建设的文化承载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拓展训练,培育校园精神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载体和内容的不断创新.积极拓展艺术,社团,网络,报刊以及动态形象标识开发,文化交流,博雅讲坛等文化活动载体,形成系统完整,力量集中,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宣传阵地,打造若干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校园文化精品.以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里仁馆,音乐观摩厅等的文化设计和建设为载体,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加强学生社团以及舞蹈,合唱,展演,书法,女兵方队等多种文艺团队建设,打造省内一流高校艺术团.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发展促和谐,以民主蓄和谐,以公正求和谐,以服务谋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校内交通,消防,卫生和公寓等管理,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研究制定和应急管理.逐步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心,维护教职员工的切身合法利益,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把提高教职工福利和待遇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关心离退休教职工,老同志的生活和健康.完善学校领导定点联系基层单位工作制度,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题调研活动,落实"系处共建"以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子活动,及时帮助解决基层工作的实际问题,
    (十五)党建创新工程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政班子能力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和执行各项议事制度,进一步提高党委在重大方针,重大战略,重大工作和发展规划中的宏观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校长在办学中的行政首长作用,继续探索和完善校长负责下的高校自主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决策机制和运行模式.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不断提升学校领导班子和院系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完成整改落实,形成制度,完善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开展"争创四个一流,建设和谐校园"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探索工作方式,活动形式,管理手段的创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党组织的理论学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健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统战工作,完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以及工青妇群众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体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促进管理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建全岗位任职资格制度,细化选人用人标准.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良性退出机制,增强干部工作活力.进一步加强干部的在岗培养,采取挂职锻炼,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方式进行再教育,促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建立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和教育机制,与师资培养体系实行并轨,提高年轻后备干部的学历水平,知识和能力水平.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方法和途径.深化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中层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深入落实《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实施办法及责任分工》,全面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深入开展防腐倡廉活动,弘扬清正廉洁的干部作风,筑牢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加强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努力构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内控机制建设,健全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以及大学生廉洁教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五, 组织与实施
    本规划是学校"十二五"期间建设与发展的总纲,也是未来一个更长时间内学校发展远景目标的蓝图,必须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切实有效地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宣传贯彻.
    (十六)责任分工
    认真贯彻实施《规划》,是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职责.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学校党政办公室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十七)强化执行
    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制定专项规划,部门规划,院系规划,落实实施学校《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努力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八)完善考核
    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的贯彻实施,并作为考核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十九)营造环境
    对《规划》进行广泛宣传,坚持正面引导,树立良好风气,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校上下进一步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结束语
    建设地方性,多科性,开放性新型师范院校,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全体鞍师人的共同目标,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使命.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形势与挑战,认真落实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办学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十二五"时期,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但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充分利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谋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持续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我们要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明确目标,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团结合作,努力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地址  鞍山师范学院教务处  鞍山师范学院网站  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  鞍山师范学院博客  鞍山师范学院校花  鞍山师范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