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因材施教 > 做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
  • 做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02-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dell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做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追忆霍懋征
    几十年来,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与霍懋征老师相交甚深.霍懋征去世后,这位小学教育家可贵的教育观,成为这几天林崇德思考的主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教授把他的思考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小学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1963年,作为北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3年级的学生,林崇德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听课,讲数学课的
    正是霍懋征.霍老师整节课都在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学生们活跃极了.回想当年那一幕,林崇德引用美国创造力之父吉尔福特的话说:"创造力就是发散性思维",而就林崇德自己的理解,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一题多解".霍懋征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用"一题多解"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说明她非常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基础教育需要心理学.1978年,林崇德应民进中央的邀请,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做一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报告.那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3个小时的报告后,主持人霍懋征在总结中说的一番话.她说:"基础教育需要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规律,是我们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她强调,中小学教师要学心理学,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心理的.育人从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是办教育从教育规律出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要把中小学生人格发展放在首位.1984年,中国教育学会在中央党校召开第一次学术大会.当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霍懋征得知刚刚当选的最年轻的学术委员林崇德在全国开展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关课题时,当即接受了林崇德的邀请,表示愿意担任课题顾问.他说:为什么"文革"后我改教语文了呢 因为我体会到,语文与人的思想品格联系更紧密,我教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人格,你们课题组也一定要把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此后,霍懋征还推荐了他的徒弟,后来的民进中央委员会委员樊大荣老师参加到课题组中来.
    四是重在因材施教.1987年,在美国盐湖举行了世界第七届天才儿童青少年与天才教育学术大会.在这次会上,一位17岁少年令与会的林崇德十分诧异.他平时成绩平平,但因为他组织同学打扫公共汽车,使一贯因车厢肮脏,没人愿坐从而总是亏本的汽车公司扭亏为盈;该少年用同样的办法,使一家航空公司也实现了扭亏为盈,因而被评为组织方面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天才,获得一万美元奖金.林崇德回国后,在向霍懋征汇报这一情况时颇不服气.在场的樊大荣老师当即介绍了霍老师的一个学生:小学留级三次,现在已成长为京城著名企业家.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做老师的一定要因材施教."林崇德从此悟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道理.
    摘自2010-02-22《光明日报》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论文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意思  因材施教的数学例子  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