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 > 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 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6-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竞争愈演愈烈,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因其所具有的高增长、高附加值潜在力,使得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拓展产业空间,但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步晚、基础低及国际产业转移等特点使得我国当前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影响一国特定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均强调技术创新对产品贸易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现代社会中,技术创新是决定高技术产业产品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是科学技术进入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它通过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并通过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改进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贸易理论基础,就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理论诠释和实证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的状况,研究技术创新与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互动关系,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个别投入变量有着较紧密的关系,如R&D投入与研发产出率同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人力资本投入强度、新产品开发强度与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关联度不大;我国技术创新属于外资推动型,本土创新非常薄弱,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潜在力不足. 关键词:技术创新;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关联性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 INNOVATION ON CHINA'S HIGH-TECH PRODUCT TRADE COMPETITIVENESS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s grow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s focus on high-tech industry, which has rapid growth, high value-added potential, has been mak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become an increasing concern.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speeds up, it needs to develop high-tech industry in order to expand the space of industry. But our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rted late, the basis of our high-tech industry was low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industry, which mak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urrent high-tech indust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Many factors have impact on a country's trade competitiveness, both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 emphasize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ives great promotion o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 modern society, it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high-tech product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wa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oming social production, it increases the productivity, reduces production costs and thereby enhances the produc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mprov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Furthermore, through improving the value of products,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s,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kes the indus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uch stronger. This paper giv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acting China's high-tech product trad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new trade theory. The main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mutual-improv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a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iving a further study of the enhancing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hancing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some variabl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h as R & D investment and the rate of R & D output has a long-term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but the rate of manpower capital and that of develop new products has litt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foreign investment-driven, domestic innovation is very weak, the potential power to enhance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is very insufficient.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Competitiveness; Relevance 目录第一章 导论1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选题意义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贸易竞争力的动力源 3 一、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3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技术与竞争优势关联性的研究 4 三、国内关于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7 四、关于技术创新的论述 8 五、关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9 第三节 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难点与创新点 10 一、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10 二、可能的创新点 10 三、主要难点与不足 11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评定指标 12 第一节 贸易竞争力概念及其评定指标 12 一、贸易竞争力的含义 12 二、贸易竞争力评定指标 14 第二节 技术创新概念及其评价指标 18 一、技术创新的动态内涵 18 二、相关概念的辨识 19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 20 四、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 21 第三章 技术创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机理 22 第一节 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2 一、高技术产业或产品的界定 22 二、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 三、影响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23 第二节 技术创新影响贸易竞争力的传动路径 24 一、传动路径 24 二、传导路径中的几点解释 24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关联模型 26 一、生产者行为 26 二、消费者行为 29 三、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力的关联模型 30 第四节 跨跃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贸易竞争力 30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效应 31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中长期效应 32 第四章 技术创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5 第一节 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现状 35 一、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35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态势 36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变化态势 37 第二节 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现状 38 第三节 技术创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0 一、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1 二、 计量模型 41 三、 模型检验结果的解释 47 第四节 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不同视角的考察 49 一、基于出口主体类型的考察 49 二、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考察 50 三、基于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考察 50 第五节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实问题 51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总体水平低 51 二、低价竞争的不平衡发展 53 三、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 53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55 一、理论方面 55 二、实证方面 55 第二节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贸易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56 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57 二、加快发展技术市场 57 三、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的人才机制 59 四、小结 60 参考文献 61 附录 64 后记 65 致谢 65 独创声明 66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66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而技术创新是使产品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动力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日益成为各国角逐和较量的竞技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竞争中少数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局面开始动摇,一些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开始崛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在此背景下,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反映出来的出口竞争力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由1978年的206.8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瞩目的贸易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贸易量为1.72万亿美元,2007年的贸易量继续保持增长,进一步巩固了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然而,细细考察却又不难发现这一增长中加工贸易占50%以上,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产品的比例非常小,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虽有所上升但所占比重仍很低.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并未使我国从高贸易量中获取同比例的贸易利益和社会福利,且是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所以,这一可喜事实的背后却潜藏着"贫困化增长"和"比较优势陷阱"的警示. 入世后,中国掌握了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动权,拥有了更多解决多边和双边贸易争端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外贸发展的空间会自动扩大、贸易竞争力的自然增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并不明显,由技术引进和FDI研发溢出效应所获取的技术进步也十分有限.近年来,针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案件越来越多、贸易救济范围在不断地广化、贸易救济措施也在不断地升级——由原来的一般性贸易摩擦演变成当今涉及到金融、投资、税收、技术、能源等全方位的贸易摩擦,贸易救济措施也从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升级,领域也从微观层面向制度层面纵伸.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在以低价竞销不利的前提下,如何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来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优化贸易结构,从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并在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并使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具有的持续增进的潜在能力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同:技术创新既是技术研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又是以科技为基础的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一些学者把技术看作一种外生变量,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在新国际贸易理论中,技术创新被视为一种内生变量并与新增长理论相结合,用以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改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使比较优势动态化,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国际分工的地位,高技术水平的国家处于生产链的高端,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将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并能获取较多的贸易利益.技术要素是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相对更优;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或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则相对不利,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其贸易条件将会进一步恶化,极易进入"比较优势陷阱",但如果通过技术创新促使技术进步,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其贸易条件也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该国的贸易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依赖于资源或静态比较的贸易竞争力的竞争空间变得非常有限,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意识到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原料使用方法——即先进生产力,而非成本最低的原料,而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最佳路径即是技术创新.所以,技术创新是改善和保持一个国家贸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现实意义 自1998年实施科技兴贸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快速增加,成为带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带动了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全方位、多领域的贸易救济措施的涌现,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即将来临的困境.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隐蔽性、扩散性、可操作性及合法性.因此以技术创新来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不仅能提高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更是跨越各种贸易壁垒的羁绊、应对贸易救济高发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目前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大多是依赖于技术引进和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然而事实证明这一路径对提高我国技术进步、培养我国内生性技术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跨国公司为保持其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其在华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大都是以独资形式进行投资,我们所得到的所谓的先进技术其实已是不具竞争优势的技术.从此意义上而言,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将是推动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行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关联性研究必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一、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从劳动产品财富论出发,以地域分工为基础,论证了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斯密主张自由贸易,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各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因即是其对利益的追逐,他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将这一对利益的无限追逐过程描述为"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斯密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并一步指出,由于自然条件和后天条件(通过培训获得的生产技巧和工艺等)的差异导致不同经济体生产技术的差异,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经济体产品成本的绝对差异.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在自由贸易中即能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由此可知,斯密认为贸易的竞争力源于绝对成本优势. (二)比较成本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论证了即使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而另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时,两国间仍能进行国际贸易,并能从国际贸易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提高社会福利.相对于绝对成本理论而言,比较成本理论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将贸易互利性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全球处于任何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无论一国经济是强还是弱、该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拥有其自己的相对优势,均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 该理论揭示了在各国具有相同的资源禀赋情况下,由于要素生产率或技术水平不同而引起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构成了各国的比较成本优势.而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均可变的,当生产技术或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其产品成本将降低,从而成本优势得到改善. (三)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互禀赋理论又称H-O理论,该理论克服了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的先天不足,在假定各国技术相同的情形下,论证了生产方式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及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H一O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该利用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通过国际贸易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这样各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增加".该理论揭示了贸易竞争力来源于各国的资源禀赋比例的差异.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技术与竞争优势关联性的研究 (一)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理论是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等人(1961)提出的国际贸易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引入模仿时滞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随着技术被进口国模仿的不断进行,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创新国"与"模仿国"之间的贸易也随之结束. (二)产品生全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弗农(1966)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用动态变化观点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做出了新的解释.弗农把产品技术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拥有的技术先进程度发生变化,各国在产品不同生命阶段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在变化. 弗农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将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商品的国际流动结合起来,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工业先行国和落后国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变化作了论述,描述了竞争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因技术上存在差距的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产品诞生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研发费用和高技术人才,且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需要大量投资,所以此阶段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和资本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从而也就具有相应的竞争优势,而一旦过了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创新国的技术优势逐渐减弱并消失,此时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将成为降低成本、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生产要素,所以该产品的生产开始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不发达国家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和出口竞争力的不断转化.工业先进国的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工业落后国的工业化,同时也导致了彼此之间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贸易竞争优势. (三)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又称战略贸易理论,该理论克服了传统贸易理论关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把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结合起来论证了规模经济优势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规模经济也是引发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该理论又进一步论证了厂商的规模优势是动态的,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研发补贴及奖出限进等行政手段来培育该国厂商的规模优势以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格鲁拜尔等人开创并由保罗·克鲁格曼给予进一步的推动.该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同一产业内的贸易.在贸易模式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企业都只会生产某种具有专业化的产品,而不是去生产某一完整的一系列产品,即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这样就发生了以差异产品为内容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纵观西方经济学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种种理论说明,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论及需求偏好相似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一国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品,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持续上升,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反映至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上. (五)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以往的贸易竞争理论给予了一定的继承和批判: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波特承认竞争力和生产率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是他认为生产率对竞争力的作用容易被工资和汇率的相反变化所抵消,并且一些政策(如出口补贴政策)可能提高了当时的竞争力,但从长期看却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资源禀赋理论,波特认为资源禀赋对一国的竞争优势发挥作用,但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竞争优势常常是难以持久的,在基础要素上有优势的国家由于对基础要素的过分依赖可能会使其国际竞争力下降,真正提高竞争力决定因素是经过创造、升级或专业化了的高级要素;对于新贸易理论波特认为用规模优势和技术差距来解释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不完美的. 在此基础上,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力来源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苛刻的市场需求、产业集群及企业战略和激烈的国内竞争,也正是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钻石模型"决定了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两个辅助因素则对竞争起辅助作用,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 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国内企业或行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创新可以扭转劣势,也就是说当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状态时,其寻找新的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行动就是创新,感知创新、追求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选择.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屏弃了传统理论的静态性的比较优势,而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角度解释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是两个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际竞争包括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不是国际竞争的唯一形式,出口可以看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前奏.出口竞争力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两者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分析国际竟争力的理论基础,同样适用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中国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目前最为权威的研究机构是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与研究中心.十多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该中心的推动下,国内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工作已经推向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多个领域,并且在实践中,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经突破世界各国竞争力的排名、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范围,具体到各个部门、行业、企业、地区、城市、乡或镇竞争力等各个层次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法(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净出口指数法、劳动密集指数法) 、相关指标评价法、经济分析法等. 国内学者早期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竞争力含义的分析,主要讨论竞争力概念的本质特征,并相应提出企业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近几年来,具体到某产业或某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有所增多,有的学者就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规范和实证分析,有的则主要探讨影响企业、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并进行了计量验证. 金碚(1997)在主编的《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一书中不仅探讨了对外经济政策、国家经济安全及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还重点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金碚等(2007)对中国加入WTO 以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加入WTO 以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但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较慢.同时分析了制造业各行业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在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升级. 张金昌(2001)对各学者流派对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他从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三个角度分别讨论了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定义,说明了不同学者在国际竞争力定义、评价理论和方法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本质特征. 范爱军等(2006)将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法和利润率评价法结合起来,对1980-2003年期间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模式变化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贸易模式逐渐向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但同时指出,我国工业品出口仍具有典型的粗放型增长特征,价格优势仍是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有必要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生产技术改进来改善产品的出口绩效. 四、关于技术创新的论述 (一)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论述 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eseph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于1912 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 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熊彼特把它定义为: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熊彼特所指的"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 ① 引入新产品; ② 引入新技术; ③ 开辟新的市场; ④ 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 ⑤ 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一个重要思想是: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他认为经济发展中的长波和短波都是技术创新引起的,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经济发展周期理论才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 张小蒂和李风华(2001)认为忽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关键要素的技术创新而过度依靠本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来获取相对较低的附加值极易导致一国在国际分工中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而不能自拔.为避免此问题的出现,他们认为该国在自主的、基础性科研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应通过大量模仿、引进先进技术、接受技术外溢和以运用改进型技术等作为主要手段来促进产为升级.但他们又指出这种发展战略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易使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滑入比较优势陷阱.戴庆华(2002)认为,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加大投资力度以提高研发能力,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热情.顾书桂(2002)认为,中国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是客观需要,应该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高度化,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和低工资的竞争以获取较高的资金和技术含量的竞争优势. 另有一些学者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应该着力培养高科技的主为集群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 五、关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Hughes (1986)以英国贸易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显示,国内R&D投入对英国出口有着正面的影响,而国外R&D投入英国出口有着负面影响.Dosi (1990)分别用R&D投入和专利数表示技术创新变量,对英国、OECD国家进行研究,结果证明技术创新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效应.Wakelin (1998)基于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行业层面对9个OECD国家的22个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随着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赖明勇等(1999)的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魏龙等(2005)对技术创新变量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有着促进作用,但作用很小.姚利民等(2007)以R&D投入量与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力资本投资为变量就我国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正效应. 第三节 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文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及难点与不足之处.文章第二章主要介绍相关概念及技术创新活动和贸易竞争力的评定指标.文章第三、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在第三章中,笔者考察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现实贸易竞争力状况及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对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互动机理进行理论诠释;在第四章中笔者运用1995年至2006年相关数据对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文章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加快技术创新以提升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文章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本思路如下图示: 图1-1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二、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上本文用规范和实证两种方法进行分析,避免了以往仅用规范或实证单一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研究内容上本文将技术创新内生于贸易竞争力,视技术创新为决定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变量,通过两者间的互动机制模型表达二者的关系性,并运用E-views软件对相关数据予以实证分析. 3.本文作实证分析时采用多个贸易竞争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变量进行回归,避免了用某一个竞争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带来的偏差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主要难点与不足 1.理论界就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颇多,但就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关联性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文笔者试图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互动机制模型,但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暂时无法用具体函数模型来表示二者间的函数关系. 2.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关数据资料难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大都是高技术产业总数据,而没有具体的高技术产业的子行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数据. 3.笔者虽然力图探讨技术创新与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关联性,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首先,影响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在本文的理论论证中没有考虑政府行为、汇率和投资研发风险等变量的影响,无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在实证验证中,如若加上这些变量,结论肯定有所不同,且更加接近于现实.其次,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只是笼统地分析高技术产业而没有对该产业所含概的各子行业进行细分,因为技术创新在不同子行业的投入不同,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也不同,贸易竞争力的增长速度当然也不尽相同.再者,由于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难以得到,所以没有对内资与外资的技术创新投入进行细分.所有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评定指标 第一节 贸易竞争力概念及其评定指标 一、贸易竞争力的含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日益成为各国进行激烈竞争的竞技场,对国际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少数国家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局面已经动摇,一些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开始崛起,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贸易竞争力的残酷现实.在此大背景下,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反映出的竞争力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至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就竞争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一致的看法.世界经济论坛(WEF)在2000年和2001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给出了两个定义,一个是Jeffrey Sachs和Andrew Warner的定义:"在一个较长时期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能力",另一个是迈克尔·波特的定义:"获得当前较高生产率的能力".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在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竞争力就是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美国《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引获得利润的能力"."就国际竞争而言,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 总之,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定义的概念.以上关于竞争力的各种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所谓竞争力就是竞争主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是竞争主体多方面因素和实力的综合体现.对竞争力的这种理解,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竞争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常可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 贸易竞争力是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活动所反映的竞争力,是一国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扩张市场份额并依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涉及对外经济领域的各种因素,直接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其产品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外贸竞争力既表现了国家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也反映了国家在产业、产品、企业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既是贸易环节竞争力的直接表现,也是生产环节竞争力的间接体现;既包括货物贸易的竞争力,也包括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外贸竞争力与通常所说的国际竞争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外贸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学者直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定义国际竞争力,将国际竞争力建立在外贸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经合组织在《科学、技术和竞争力》的书中写道,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同国际竞争力一样,贸易竞争力也可以分为国家层次、产业(产品)层次和企业层次.外贸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外贸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研究的市场范围不同.外贸竞争力主要研究一国在本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国际竞争力则不仅研究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问题,还研究本国市场上各国之间的竞争问题. 产业竞争力与外贸竞争力也不可等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直观地定义为一国产业及其各个产业领域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竞争能力.它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不同国家在同一个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能力(,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细分,具体可从如下几点来看: 第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多环节的综合竞争力.它是产品进出口、劳务输出输入、技术引进和转让、资本输出和输入等多个环节现实竞争力的综合. 第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出口导向的双向竞争力.一国某个产业能够出口商品、输出劳务、转让技术、境外投资,当然是有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但是一国某个产业能够通过进口物资、输入劳务、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并加以有效利用和吸收,进而提高本国该产业的水平,也是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间接表现.在现实中,一国某产业的这种间接的国际竞争力往往最终表现为该产业主要产品进口量的减少或出口量的增加.因此,尽管在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的进出口双向交易中,都可能带来经济资源的双向流动,实现优势生产要素的扩张和短缺资源的弥补,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对一国某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其国际竞争力仍然表现为出口导向的双向竞争力. 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该产业范围内各个企业的合成竞争力.产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产业范围内各个企业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效果.因此,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该产业范围内各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合成.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产业范围内各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简单叠加.这不仅在于企业外延的叠加不等于产业的外延,更重要的是,从许多的个别竞争力转化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是一种复杂的"力的合成"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各企业的关系. 第四,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选择性竞争力.一国在一个产业范围内,不可能也不必要使所有商品、劳务、技术都竞争力最强的,而是选择能够发挥本国固有优势,并尽量在发展前景最优的方面来提高竞争力. 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一国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同一概念,所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一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所关注的不是该国国际竞争力的一般水平,而是某一具体产业或行业在国际竞争中与其他国家相同产业或行业相比较的相对竞争力,它是一个更为具体的相对概念.因此,在实际评价一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时候,除了借用一国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有关评价指标并结合该产业特点进行适当选择和灵活变通外,还可以参考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进行判断. 二、贸易竞争力评定指标 衡量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标有很多,本文选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四个常用指标从贸易量的角度来衡量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同时选用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来衡量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发展潜力.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即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本国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公式如下: P=XAi/XWi (2-1) 其中XAi是A国i产品的出口总值,XWi是全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值.该指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某一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强弱.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又称为贸易特化指数,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与此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 NTB)(",即: NTBit=(Xit-Mit)/(Xit+Mit)2-2) 其中, Xit、Mit分别表示某国在t年i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贸易专业化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能力,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NTB值越趋于1表明该国该产业的竞争力越强.贸易指数为负则表示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NTB值越趋于-1表明该国该产业的竞争力越弱.如果NTB指数为0,则说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商品品种交换. 该指标是贸易总额的一个相对值,由于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具有可比性.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出口和进口情况是国家之间在产业或产品层次上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反映,即有的国家可能专业生产某几种产品,而其它国家则生产另外一种或几种产品.如果两个国家的指标分别为1和-1,则说明这两个国家属于完全的垂直分工;如果两个国家的指标均为0,那么这两个国家在该产业内为水平分工.因此,使用该指标需要注意区别产品和产业,不能简单地认为该指标大于0,其国际竞争力就强,小于0其国际竞争力就弱.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商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i国在j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j产业的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即: RCAia=(Xia/Xit)/(Xwa/Xwt)2-3) 式中,Xij是i国产品j的出口,Xit是i国在t时期的总出口,Xwj是产品j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 一般而言,RCA值接近1表示中等的相对比较优势,RCA大于1表示一国的某种产品比其他国家的同种产品更具有比较优势.在利用该指数判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一般都采用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RO)设定的划分标准:RCA值大于2.5,表示该出口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RCA值在1.25到2.5之间,表示该产品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若RCA值在0.8到1.25之间,表示该产品具有中等的比较优势. 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而言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 (四)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一个产业内可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考虑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口的影响,当国与国之间存在产业之间的贸易或产业内部也存在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这种不考虑进口情况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可能得出一个并不正确的结论.为了消除进口的影响,沃尔拉斯等(1988)设计了一个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如下式所示: CA=RCA-(Mij/Mit)/(Mwj/Mwt)2-4) 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i国j产业或产品的真正竞争优势. 不过,一国的出口受他国的进口限制,这种在关税、配额等方面的进出口限制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国家并不样,这使得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为了反映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巴拉萨(Balassa,1989)设改进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表达,即"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NXRCA)",用公式表示为: NXRCAit=[(Xit/∑jXit)-(Mit/∑jMit)*100 (2-5) 式中,i表示产业或产品,∑j 表示i国产业或产业内产品的合计数,NXRCAit表示i产业在t时期的贸易竞争优势,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该指标的合计为0,在一个国家范围内,长期来看各个产业的该指标合计也趋于0.通常,该指标值介于-100和100之间,但是在某个给定时期当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出现贸易赤字或节余,并且该产业是净出口或净进口产业时,该指标也可能大于100或小于-100. 该指标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该指标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比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更加理想.该指标数值越高,相对竞争力越强,该指标数值越低,相对竞争力越弱.但该指标也只能是贸易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是贸易的结果,易受到贸易障碍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和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五) 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可定义为:j国i产业劳动生产率等于j国i产业增加值除以j国i产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该指标反映的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该值越高,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一国某一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动力源,它不仅反映了该国静态的比较优势,更能体现出动态的竞争优势.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人力资本投入和新技术投入,而人力资本反映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知识和技术的累积程度,并直接反映在劳动的熟练程度上;新技术的投入来自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率和技术创新结果的转化效率,这同样需要大量的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 (六) 产业的利润指标 产业的利润指标可用该产业的销售利润率来表示,销售利润率可定义为:j国i产业的销售利润率等于j国i产业利润总额除以j国i产业销售收入.该值越高表明该产业处于比较良好的经营状态下,其竞争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任何一个产业的经营状况的好坏及其发展前景如何都要由其获取利润的能力来衡量,尽管一国某一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利润率为负,并不能表明该国该产业当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若利润率为正,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 第二节 技术创新概念及其评价指标 一、技术创新的动态内涵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不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也不是纯社会学或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技术社会学或技术经济学概念,它不能指技术本身的创新,而是指把技术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组或生产函数的转移.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进入经济社会的基本方式,也是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于创新的定义,存在很多种.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利润.他首次从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的角度来定义创新,指出创新区别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Souder(1987)认为,创新是一个对进行这个创新的组织来说具有高风险的思想,创新活动是任何一个将技术从思想转化为商业的组织行为系统.熊彼特等人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强调经济要素的投入和组合以形成独特的效用,因此倾向于经济学角度.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从技术的新设想,经过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首次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这里的"技术的新设想",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的新设想;"商业化"是指活动出于商业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新思想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营销等多个阶段,终止于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为技术创新. 从定义上看,技术创新概念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以技术为基础 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技术型创新和非技术型创新之分,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这几类创新构成了创新体系.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来适应企业的需要,是企业发展和变革的整体推动力,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基础.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创新活动.尽管技术创新需要组织、管理创新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但其范围仍然存在明确的边界. 2.技术变动的范围较宽 作为一项创新,其技术变动的范围较为宽泛,可以是根本性、突破性的,也可以是"螺钉螺母式"的小改动.从源头上看,技术创新可以是基于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可以是基于现有技术的新组合. 3.强调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技术创新虽是基于技术的创新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技术只是其手段,目的则是通过商业化活动实现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因此,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活动,评价一项技术创新成功与否或重要性,不在于其技术含量的大小,而是看其商业价值,即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强调各相关部门的有效整合 技术创新是一条长链,涉及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众多部门.要最终成功完成一项技术创新,必须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很好的协调和组织.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技术创新的失败,并非由于技术原因,而是因为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缺陷. 5.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一般而言,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存在单纯的技术导向倾向,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先进性,但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把握,其成果往往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如有的成果技术水平高,但成本也很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有的成果技术水平高,但达不到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因此很难开展全过程的技术创新工作.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改制成为朗讯公司,原因就在这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真正可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 二、相关概念的辨识 日常生活中,技术创新经常被与创业、发明、研发(R&D)甚至内部创业等词汇混同使用.下面对几组较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 1.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 一般人的理解,创新与发明的含义是差不多的,自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两者的区别得以明晰.发明是第一次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原理,是现存知识的新组合,处于创新过程的开始阶段,并不涉及生产与市场化的活动.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商业用途,除了发明阶段以外,同时还包括其他后续阶段. 2.技术创新与研发 研究与开发是通过探索性活动创造知识,并运用科技知识来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置.这个过程实现创新的新设想并将它们转化为实用成果,但这种转化仍然没有进入市场化工作,与生产和市场化的联系不足. 3.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技术改造 技术引进是指引进新设备、人才;技术改造主要是对生产设备进行系统或局部地更新,两者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能力,但能否实现市场化并不能保证. 4.技术创新与技术变革、技术进步 技术变革在严格意义上是指从发明到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全过程,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技术进步则指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的累积与综合性过程,是技术创新的宏观累积效应.经济学家们大多愿意以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创新为分析对象,正是因为技术进步可看作是一个宏观的、连续的变量,而创新则不能.两者倾向于经济学概念,偏重综合性,而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5.技术创新与内部创业 内部创业是由一些有创业意向的企业员工发起,在企业的支持下承担企业内部某些业务内容或工作项目进行创业,并与企业分享成果的创业模式.这是相对于另立山头、自力更生的创业方式而言的.内部创业虽然常常由技术创新引发、包含了各种创新形式,但主要表现为一种组织制度的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技术创新可以有多种分类,而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笔者仅从创新的对象角度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类. 产品创新是指以产品技术变化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结果是向市场推出新的有独特性能的产品,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与性能的独特性.广义的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如服务,因此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创新.基于技术变动的宽范围,产品创新可以是通过对产品技术进行重大改变而推出新产品,也可以是进行局部改进而推出改进型产品. 过程创新是指以生产或服务的过程技术变化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也称为工艺创新.其创新的结果是改进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或设备,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消耗、改善工作环境.同样地,过程创新可以是采用全新工艺的创新,也可以是对原有工艺水平加以改进形式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两者的边界不很清晰. 四、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 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可分为收益性产出指标、技术性产出指标和竞争性指标三类指标体系.(1)收益性产出指标包括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创新产品实现利税占产品实现利税的比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技术性产出指标主要有:专利数或技术成果数、专利利用率或技术成果转化率、新产品比重、技术创新成果、技术水平结构.(3)技术创新的竞争性指标主要涉及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包括创新产品对市场占有率的贡献、创新产品质量提高率、创新产品成本降低率.实践中,广泛采用的有新产品或新工艺数指标及专利指标. 较早将专利数作为创新指标的西方学者是施莫克勒(J.Schmookler),他在1966年用专利数代表发明水平,探讨了技术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此后,挪威学者费格伯格(Fagerberg)、美国学者弗雷姆(Frame)都证明了以专利数代表一国技术创新水平的合理性.除上述从国家层次外,学者们还从国际层次以及产业层次应用专利数进行了研究.但将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仍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专利所衡量的是发明活动(或称R&D的产出),且只是衡量一部分发明,而发明与创新是不完全等同的.大量发明没有转化成创新,又有很多创新、发明没有申请专利,因此,专利只反映了创新和发明一个部分.尽管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指标存在上述缺陷,但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是:(一)专利具有数据易得、完整、准确、时间序列长等优点,这是其他技术创新指标所无法比及的;(二)同类指标中,R&D投入、技术人员比例等指标侧重于技术的投入,与之相比,专利数测度的是技术的产出,且是接近市场化的技术产出,因而更接近创新、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状况. 第三章 技术创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机理 第一节 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或产品的界定 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以高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高技术产业范围的界定,是研究高技术产业各种问题包括政策问题的基础.然而,由于高技术产业依托于高新技术,人们对高技术的认识往往还不能达成一致,这使得目前业界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高技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际上对高技术产业或产品的界定标准不一,一般常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界定标准(.OECD 的标准(OECD ,1997) 是按产业部门中R&D 经费(包括每单位产出中已物化于新设备和投入中的R&D) 占总产值的比例来定义技术密集度,并据此把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个组别.其中高技术产业包括5 类行业: ①航天航空; ②医药; ②办公、会计及计算设备; ④无线电、电视及通信设备; ⑤医疗、精密和光学科学仪器.在我国,按照技术领域的分类,高技术产业被界定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包括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光电技术) 、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界定标准,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作为衡量标准.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我国2006版《出口目录》将高技术产品分为电子信息、软件、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环境保护和现代农业九类,共列入1601项高技术产品.而在高技术统计年鉴中仍将上述九类产品归为2002年发布的五个大的产业,这五个产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 二、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有关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哪些因素会对外贸竞争力产生影响,也有从实证角度分析具体的影响程度.乔·麦克格瑞汉(Joy M. Mc Greehan)在分别对价格、成本因素以及非价格因素如地理的和商品贸易方式、贸易壁垒、需求压力利润率等对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后,认为价格和出口之间具有清晰的联系,但是非价格因素也会影响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能力,尽管不可能从数量上估算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但非价格因素对于不同的商品组合及在某些情况下的作用非常大.毛瑞恩(Lankhuizen Maureen) 指出: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竞争力来源首要是技术进步,其次是较低的工资水平,最后是汇率贬值对一国的竞争力也会有所提升.张金昌(2001)用公式表明进出口差额是由生产成本、利润加成、国外竞争产品价格、进口产品价格、国内外市场需求、汇率等多种因素决定. 目前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不仅仅是价格方面的竞争,更多的是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事实已经说明,近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已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几乎使一些行业拒于国际市场之外.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削弱了国际竞争力.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导致出口成本升高,50%以上的被调查的企业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标准不断提高,成本增加(,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技术、环保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方面的投入直接增加产品成本;二是过高的检验检疫费用、昂贵的认证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三是国内缺乏先进的测试设备,进口大量设备增加了出口企业成本. 三、影响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由于高技术产品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以上介绍的一般产品所具有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独有的影响因素:资金的丰裕程度和自有核心技术等.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不但需要大量的基础研发资金,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可消费产品——即新产品开发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和经济效益,能够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与此相伴的是这类产业具有极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一定能得到理想成果;研发成果有可能落后于其它市场或不适用于市场等)却往往使一些风险投资者畏葸不前,给从事技术创新研发主体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不仅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主体的发展,同时也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 技术创新影响贸易竞争力的传动路径 一、传动路径 技术创新活动的收益表现为创新产出能在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上获取的垄断租金.技术创新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已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二是产品技术的提高、使原有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或是发明出崭新的商品,三是流通技术的提高、降低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前者也称为过程创新,后者也称为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中的第一类产品创新是指新产品与原有的产品有着垂直的关系,也就是说,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功能相近,但质量有所提高,第二类产品创新是指新产品与原有产品有着水平的关系,即是说,创新产品相对于已有产品有着新的功能,因而能增加消费的多样性或增进生产的专业化.消费多样性的增加也就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用,生产的专业化也能从另一方面促进过程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1示. 二、传导路径中的几点解释 1.一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主要由其与贸易伙伴间的相对价格竞争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共同决定.前者是指一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它除了受汇率政策、出口退税等贸易政策因素影响外,主要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要素的使用效率决定.而产品竞争优势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形成的优势.相对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对形成一国出口竞争力具有互补性.在两国产品优势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价格水平较低的一方将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样,在相对价格水平相同时,产品优势较高的一方将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图3-1 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力互动路径 2.将一国要素资源禀赋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进行技术创新,因为决定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同技术创新紧密相关.价格因素一是通过改善要素使用效率减少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单位产出,二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节约经营管理成本;非价格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善原有产品品质和开发新产品这一传导机制来实现(.就产品质量而言,产品技术既可以表现为外观形态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为内在性能的提高,所以,产品品质的提高可以使出口商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由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带来的障碍,重新获得原有的国际市场.当然,新产品的出现可以给创新企业带来较高的垄断价格.两个方面均提高了创新企业的利润率. 3.科技进步使得现今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的内容得到拓展,除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两方面的创新外还会对流通技术的创新,流通技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产生与构建和新的包装技术.电子商务融合了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于一体,它反映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使交易中涉及的各方当事人改变了传统的纸面文件、纸面单据的传输,大流量、高速度、精准的网络传输提高了交易效率和效益,降低了交易成本;新的包装减少了商品在流通中破损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流通技术创新对贸易竞争的作用不可小视. 4.促进技术创新的不断进行主要有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的共同作用.动力机制来自非贸易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源,主要包括来自国内与国际需求的引致动力、由技术创新结果所带来的垄断性贸易利润的趋动动力及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内部趋动力等.压力主要包括来自外国研发竞争效应,即国外研发产出的新产品在国际领域中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这类竞争力压力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及边干边学效应得以减弱,但效用非常有限.当然,边干边学效应可以减少重复研发、提高研发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再次创新的等级.无论是内在动力机制还是外在竞争压力机制都将促使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使创新企业在原有创新活动及知识累积基础之上继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获取领先的竞争优势或保持其原有竞争优势.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关联模型 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不仅体现为新产品与旧产品的竞争,更多的则体现为质量方面的竞争.一个厂商在高技术产业的市场份额常常取决于其能否比其它国家的竞争对手提供更高级、更可靠的产品,这方面竞争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以较低成本提供的产品方面的竞争.这里笔者将利用新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模型来考察当不同国家的厂商进行技术创新时各国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的长期模式. 一、生产者行为 假定t时刻i国的生产技术Ati为常数,生产函数中仅有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沿袭罗默(1990)、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的方法,将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函数写为: Yi=ALi1-α (3-1) 其中,Yi为i国所有高技术企业的产出总量,Li为i国投入到高技术产业的劳动量,Xij为i国经过质量调整的第j种中间产品投入量.显然,该生产函数保持了产出对劳动投入和每种中间产品投入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且总规模报酬不变的特性. 每种中间产品的质量等级假设以质量指数q(q>1)的幂梯级q0、q1、q2、…、qn来衡量,首次被发明的新产品的质量等级为q0=1,经过一次质量革新改进后的产品质量等级为q1=q,经过两次质量革新改进后的产品质量等级为q2,……,经过n次质量革新改进后产品质量等级为qn.Xijk为i国高技术企业所使用的质量等级为qk的第j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则该国高技术企业所使用的第j种中间产品的经过质量调整的总数量为: Xij=3-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对原有技术和材料进行革新改造,或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提高生产效率.如果经过技术创新,某种原有中间产品的质量等级又上了一个新的梯级,则由于市场竞争必然导致的优胜劣汰将使得拥有新的最佳质量等级的此种产品逐渐占领市场,而旧的低质量等级的产品则逐渐被淘汰.也就是说,高质量等级的产品是低质量等级产品的完全替代品,高质量等级的产品将完全占领市场.假设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发明了一种新产品,且不会完全替代别的原有产品.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每种中间投入产品,只有其最佳质量等级qk的产品才被经济地使用.因此,i国高技术企业的生产函数实际可写为: Yi=ALi1-α (3-3) i国高技术企业的利润可以写为: πi=Yi-ωLi-3-4) 式中ω为劳动者的工资,Pjk为第j种中间投入产品的最佳质量等级的价格,假设企业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求Yi对Xijk和Yi对Li的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可解出: Xijk=Li[αA(q)αkj/Pjk]1/(1-α)3-5)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鼓励技术创新,世界各国均建立有专利保护和非专利技术保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技术创新的成功者对其发明的新产品和改进的最佳质量等级产品的生产技术享有垄断权.假设中间产品j的生产成本为θ单位的社会总产品,则该产品的最佳等级的生产技术的垄断者每期从该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的利润为: πik=(Pjk-θ)Xik=(Pjk-θ) Li[αA(q)αkj/Pjk]1/(1-α) (3-6) 求πik对Pjk的导数并令其等于0,可解出Pjk,得垄断价格为: Pjk=P=3-7) 可见,垄断价格是在边际生产成本之上的加成,它高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价格. 将(3-7)式代入(3-5)式,再代入(3-3)式即可得出: Yi=A1/(1-α)Liθα/(α-1)3-8) 将所有中间产品的平均质量记为:Q=,则(3-8)式可写为: Yi=A1/(1-α)Liθα/(α-1)MQ (3-9) 此式表明,高技术产品的产出取决于劳动力、新产品数量及产品平均质量水平的提高.而新产品数量的增加与产品平均质量水平的提升均要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完成.上面是假定生产技术在短期内不变的,但长期情况下,生产技术也同样会随着创新活动的进行而得以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品的产出,此时将(3-9)式中的A视为变量即可. 下面考察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利润率问题.将3-7式代入3-6式,并求πik对技术A的一阶导数得, πik′=α(1+α)/(1-α)Liqαkj/(1-α)()α/(1-α)3-10) 可见,在不考虑技术创新成功率和风险系数的前提下,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利润率大于0,即是说企业利润π是生产技术变量A的增函数.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利润率的增加是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增加的一个实质性前提. 二、消费者行为 在考察消费者行为时,大多是分析有代表性家庭在既定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效用函数,这里可设定其效用函数为: Uwt= (0<δ<1) (3-11) 其中,δ家庭消费高技术产品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ρ为家庭跨期消费时的主观贴现率,Dw1为家庭对高技术产品的消费量,Dw0为家庭对高技术产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量;Dw的形式可借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的家庭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Dw=[]1/α (3-11) 其中,Y(j)为对品牌j(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量,n为可消费的最终产品数量. 由(3-10)和(3-11)式可知,家庭消费效用函数和消费量函数均为增函数. 当技术创新的结果有新产品出现时,即是说消费者可选择消费的最终产品的范围增加,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家庭消费的效用值将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家庭消费者将消费更多的新产品以增加其效用;当技术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使原产品的质量等级有所提升时,高质量等级的产品相对于原产品而言的价格可能有所提高,但由于每个消费个体均具有一定偏好,功能更全、质量等级更高的产品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效用,所以消费者对高质量等级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 由此可见,无论技术创新活动的结果是新产品还是原有产品的质量等级的提升都会使家庭消费效用提高,即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增加.由于高技术生产企业的所有产出可分为国内消费和国外消费两个部分,技术创新使来自国外的需求增加,该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量增加,从而导致其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两个指标增加,即贸易竞争力CP增强.所以可将贸易竞争力CP与新产品数量M、产品的平均质量Q及生产技术A间的函数关系式写为: CP=μA1/(1-α)MQ (3-12) 其中μ反映了三个自变量新产品数量M、产品的平均质量Q及生产技术A与因变量CP间的弹性. 三、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力的关联模型 由于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有多种,每种指标所衡量角度和方法均不相同,所以可以猜想到每一个竞争力指标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变量间的关系不会相同,要想用一个相对比较确切的变量关系式来统一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力关联度函数实属不易,但可以用一个非具体的、抽象的函数关系式来表达其间的关联性. 从对生产者行为的论证中可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CP是自变量新产品数量M、产品的平均质量Q及生产技术A的增函数,而三个自变量均是技术创新投入R(R&D投入强度)、H(人力资本强度)、P(专利产出率)、K(新产品开发投入强度)的函数,即: A=a1f1(R, H, P, K)3-13) M=a2f2(R, H, P, K)3-14) Q=a3f3(R, H, P, K)3-15) 所以,贸易竞争力CP与三个自变量的函数可写为: CP=aF(R, H, P, K)3-16) 此抽象函数关系式只表示贸易竞争力CP与新产品数量M、产品的平均质量Q及生产技术A间的关联性,具体关联度的测定可在具体国家的某具体产业进行. 第四节 跨跃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贸易竞争力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国或区域组织为维护国家或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的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经常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这些法规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二重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较易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的一面.采取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是调整和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重要手段,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与其他类型的贸易壁垒措施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性、承隐蔽性、可操作性及扩散性等特征.但是,滥用这些管理手段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贸易保护主义,将扭曲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正常发展.在当前关税大幅降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消除和规范的情况下,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增多,正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甚至将取代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也开始显露.据商务部颁布的《2005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机电高技术产品的影响最为突出,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自2003年颁布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来,我国生产高技术机电产品的企业被迫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出口成本猛增,严重削弱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跨跃技术性贸易壁垒,克服由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产生的不良效应,提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效应 短期来看,国外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后,我国出口企业可能由于信息掌握得不及时、不充分,加上某些产品的周期性,使得企业反应滞后,导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少于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前的水平,其影响效果相当于设置了一定的关税壁垒,同样能达到数量和价格上的双重控制效应(. 如图3-2示,国外在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前,XS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供给曲线,MD为进口国产品的需求曲线.当市场达到均衡时,XS和MD相交于点E,此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0、P0,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Q0*P0;进口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后,使得出口和进口数量由Q0下降为Q1,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降为P1,进口价格则上升为P2,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下降为Q1*P1,出口量减少(Q0-Q1),形成数量控制效应,出口额由Q0*P0下降为Q1*P1.也就是说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后果相当于一定的关税壁垒,其等价关税率为(P2-P1),从而形成对商品的价格控制效应. 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传统非关税壁垒相比,具有明显的刚性,只要贸易产品不符合进口国设置的技术性要求几乎不可能进入该国市场,从而达到阻碍进口,甚至禁止进口的目的.特别对技术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的限制性更强.如图3-3示,XS线代表我国高技术产品的供给曲线,MD线代表进口国对产品的需求曲线.在进口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前,产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0和P0,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Q0*P0.进口国对该种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后,由于出口企业受生产技术及原料、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使生产成本提高、供给弹性变小,供给曲线内移到XS1,均衡价格上升到P1,而出口贸易量则下降为Q1.由于众多企业无法在较短时期内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供给曲线有可能进上步变为XS2,供给弹性极小,市场均衡价格进一步上升为P2,贸易量下降到Q2. 由此可见,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的阻力,使得与出口相关产品企业的销售量急剧下降,对于那些经济实力单薄、出口依存度较高且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单一、生产单一及技术创新能力差的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有可能使它们被挤出该行业;而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生产多样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者是销售市场广阔的企业来说,则冲击较小,一般不会因为某一国家或地区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使得销售量锐减,反而会激励其技术创新能力,寻找突破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方法.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短期内虽然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但从对高技术产品的总体影响看,还受到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技术发展结果的影响.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中长期效应 从中长期来看,根据波斯纳的模仿差距模型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技术的变动有利于出口的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的,最后随着他国的模仿而失去出口地位,甚至走向进口.如图3-4所示(图正向表示出口,反向则表示进口),从A到D的实现显示了这种趋势.一般来说,技术壁垒的实施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新产品的出口不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图中AB段是产品的创新阶段,BC段是产品的成熟阶段,CD段是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壁垒一般发生在CD段,这时如果出口国不采取任何措施,则出口会沿着CD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但是如果出口国为了突破技术壁垒的限制而积极主动地提高技术水平,则会在出口数量下降到一定水平之后的某一点(如C点与D点之间的E点),新的技术创新将会打破技术壁垒而使出口量增加,如图中EF段所示.如此往复,技术壁垒加快了出口国的技术创新速度,从而增强了贸易竞争力. 但是,这一促进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加快技术创新与物质投资、人力资本共同形成了使贸易发展的增长能力,前者取决于企业努力的结果,后两者则更多地取决于国家的努力.出口国是否有动力来进行技术创新、跨越技术性壁垒,当然取决于其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一)从成本方面看,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而需要花费的额外成本C可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技术性壁垒信息的收集成本C1、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成本C2、为适应新技术而更新或改良设备的成本C3、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本C4和获得认证或通过进口国检验程序的成本C5等(C=C1+C2+C3+C4+C5),增加了企业的总成本,平均成本曲线由原来的AC上升到AC*,如图3-5所示;其次,由于技术创新的知识累积和技术溢出效应使得国际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周期缩短(以我国的机电产品和电子产品为例),技术创新的难度也将逐渐增大,创新成功者所享有的垄断价格的时段也将缩短,从而减少其垄断利润. (二)从收益方面来讲,由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使进口国市场价格由P上升到P*,因此如果出口国出口受阻企业能够重返进口国市场,且重返市场时的需求量大于初始产量,则出口企业也将从进口市场价格的上涨中获益.只要出口国能跨越技术性壁垒,则Q*>Q成立,而且,技术创新企业成功发明的新产品和通过改进的质量最佳等级新产品均受到专利保护和非专利技术保密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而享有一定时段的垄断权经营权,在更高级的新的替代产品出现之前,其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有一个较高的垄断价格,从而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两项利润之和将远大于由技术创新所引发的成本. 第四章 技术创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现状 一、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1995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绝对量不断上升,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5年的100.9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814.5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近28倍,年均增长近32%,而同期我国商品出口由1995年的1483.9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705.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4%,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几乎是商品出口增长速度的2倍.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6.8%和7.9%,到2006年该比重分别上升到29%和30.7%.所以,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其相对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二) 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明显改善 体现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竞争优势指数及贸易专业化指数(第二章已作详细介绍).1995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这五个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如表4-1所示. 表中M1表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该指标从1995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上升态势;M2表示高市场占有率,该指标从1995年的1%快速上升到2006年的11%;M3表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该指标在1997年之前均在0.8到0.9之间,体现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弱竞争优势,而1998年至2000年间该指数在1到1.25之间,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中度竞争优势,2001年之后,该指数上升到大于1.25,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为在国际上较强的竞争力优势;M4表示竞争优势指数,该指数振荡上升,整体上体现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的上升态势;M5表示贸易专业化指数,该指数同样是振荡上升,整体上体现出上升态势,且从2004年之后由负值变为值. 由表4-1可知,体现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指标的五个指数均有较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前三个指数都持续上升,后两者虽然绝对值较小,且有绝大多数的年份为负值,但其动态变化却是趋向增长的. 表4-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标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M1(%) 7.9 9.8 10.3 12.4 14.1 16.6 19.4 22.8 27.3 29.9 30.6 30.7 M2(%) 1.02 1.20 1.43 1.74 1.94 2.46 3.34 4.71 6.73 8.2 9.7 11.1 M3 0.88 0.858 0.84 1.01 1.06 1.06 1.26 1.34 1.42 1.41 1.51 1.55 M4 -0.52 -0.42 -0.40 -0.49 -0.49 -0.42 -0.48 -0.41 -0.26 -0.14 -0.17 -0.18 M5 -0.37 -0.28 -0.19 -0.18 -0.21 -0.17 -0.16 -0.10 -0.04 0.01 0.05 0.07 资料来源:由《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3-2007》各年份数据整理得.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态势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其计算方法为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尺度,它反映一国主业竞争力发展的后劲.表4-3给出 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1995年—2005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状况. 表4-3 1995—2005年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单位:千美元/人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制造业 1.7 2.1 2.4 3 3.5 4.3 4.9 5.7 7 8.1 9.6 高技术产业 2.4 2.8 3.6 4.5 5.5 7.1 7.8 8.9 10.5 10.8 12.3 医药制造业 2.3 3 3.6 4.2 5.2 6.4 7 7.9 8.9 10.2 12.4 航空航天 器制造业 1.4 1 1.8 1.7 1.9 2.3 3 3.8 4.1 5.5 6.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 3.3 4.2 5.3 6.7 8.5 9.2 10.1 11.5 11.1 11.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6.6 9.5 10.6 12.4 11.5 15.7 14.7 15.6 17.2 14.8 18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3 1.5 1.7 2.5 2.9 3.7 4.1 5.1 6.1 7.3 8.9 资料来源:由《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2-2007》整理得. 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95年至2005年间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且比同一时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2003年之前是在加快的,而2004年之后则有所减慢,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在增加,但增加速度在减慢,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的增长力度在减弱. 从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各分产业的来看,劳动生产率都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增长幅度有所差异.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而航空航天器制造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11年间,这五个子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1%,平均增长速度最慢的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分别为16.5%和15.6%.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劳动率增长率在加快,表明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增加且其竞争优势增长的速度在加快,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减慢,说明尽管这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增加,但增加的速率在下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率则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变化形态.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足以体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还落后于美日等国. 表4-4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单位:千美元/人 中国(2003) 美国(2003) 日本(2003) 德国(2002) 法国(2002) 制造业 7 95.7 78.9 51.7 62.4 高技术产业 10.5 141.2 100 50.7 78.8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7》.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变化态势 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从量上体现竞争的大小,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利润率则从质上反映出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和竞争潜力,其动态变化趋势如表4-5示: 表4-5 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利润率 6.7072 5.7262 5.0705 4.757 4.471 4.1949 4.2732 资料来源:由《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6-2007》整理得. 由表4-5可知,从2000年至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2006年的利润率仅是2000年的64%.可见,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大多是以低价竞销,竞争力的持续空间在逐渐缩小.再由2005年和2006年的高技术产业各子行业利润率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最低的子行业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该行业2006年的利润率为2.2%,仅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25%,如表4-6示. 表4-6 我国高技术产业子行业利润率 单位:% 航空航天 器制造业 计算机及办公 设备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2005 4.0973 2.4529 3.9108 7.9338 8.408 2006 5.7572 2.1846 4.2052 8.291 7.9042 资料来源:由《中国科技年鉴2006-2007》数据整理得.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利润率的下降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器件制造业利润由2004年的128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69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由2004年的315亿元下降到266亿元.这一行业利润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价格几乎成为该行业竞争和唯一手段. 新产品出口销售率也是衡量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市场化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性的大小.1995年—2005年各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远大于同期制造业的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约为制造业的2倍,新产品出口销售率是制造业的1.8倍,表明与制造业相比,高技术产业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现状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进入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是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它通过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以改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反过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加剧,企业迫于外界竞争力的压力也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以"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当时,国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只是指令性计划的被动接受者.这个时期我国独立开发了两弹一星、红旗轿车等,但由于政府行政主导的创新体系,不可能全方位在经济领域展开,导致技术创新的效率较低,很多领域的技术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进入了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阶段——第二阶段.这个时期,我国企业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全面采用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战略,在部分领域跟上了国外的技术水平.但由于技术引进常常表现为引进全套设备且缺乏有效的消化吸收,导致传统技术领域落后于先进国家数十年,部分领域甚至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之中,企业普遍尚未拥有自主开发的能力.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进一步向外资放开,中国企业进入了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阶段——第三阶段,尤其是在国际经营中,近年来频繁遭遇的"专利阻击点",使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日益提高.部分优秀企业(如通讯业的华为、汽车业的奇瑞等)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积极主动地采用多样化手段完成产业整合,立足于全球竞争格局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建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使中国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初步建成了由20多个重点城市、25个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100家"科技兴贸"重点企业组成的"科技兴贸"出口促进体系11.从技术创新投入看,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R&D投入从1995年的17.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56.4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从199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亿元、R&D活动人力从1995年的5.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9万人,相应地科研产出率从1995年的1.1项/百人,增加到2006年的12.6项/百人12.由此可见,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今年(2008年)以来,针对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任务,国家支持新建了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牵头认定了第15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499家,有效地激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强化了企业的研发试验条件,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3. 我国科技活动虽然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R&D强度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的R&D强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表4-7示;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与英、美、韩及加拿大等国也存在较大差距,如表4-8示. 表4-7 部分国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 单位:% 中国(2005) 美国(2003) 日本(2003) 英国(2003) 韩国(2003) 制造业 3.2 8.5 10.1 7.2 7.3 高技术产业 5.6 29 25.7 27.6 18.2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7》. 表4-8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P) 单位:% 中国 日本 韩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加拿大 P 31 46 60 61 55 65 68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7》. 第三节 技术创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对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力关联性研究呈多元化趋势.Patick Gustavss (1996)等人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技术、资源禀赋及规模经济对OECD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其结果不仅证明了R&D对于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证明了R&D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Christine Greenhalgh(1996)等人则从传统测度变量和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变量为代表的技术变量两方面分析了英国制造业出口中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充分注意到了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分析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细分行业的方法. 尽管在国外研究成果中,关于技术对出口影响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就技术创新与高技术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国内关于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研究大多都处在定性分析层次,结合定量分析的却鲜为所及.少数的定量分析我国R&D投入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相关性的文献中大多都偏重于某一个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笔者认为这种定量分析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不同的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的测重点不同,我们应该基于多个贸易竞争力指标与技术创新活动间关联度的测量来综合分析其间的关联性.所以本部分将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四个衡量贸易竞争力的不同指标分别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变量做定量分析以进一步揭示技术创新活动与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两者间的关联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对我国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关联度研究的文献中,大多学 者选取技术创新活动中R&D投入经费、技术创新人员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选取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技术创新活动中R&D投入强度X1(R&D经费/工业增加值)、人力资本强度X2(R&D活动人数/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技术创新产出率X3(专利申请数/R&D活动人数)和新产品开发强度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解释变量,选取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市场占有率Y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Y2、竞争优势指数Y3和贸易专业化指数Y4(这四个变量在第二章第一节中已作详细解说)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2-2008》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 二、 计量模型 衡量一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每个指标的侧重点都不同, 因此所反映出的贸易竞争力的真实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选取四个贸易竞争力指标从不同方面来体现我国近年来随技术创新活动的推进所发生的变化. 在对贸易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活动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取各变量的滞后长度.因为按投资与产出理论可知,每一期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都会有一定的滞后期.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Peterl(1997)在研究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中考虑了4年的滞后期,而Katharine Wakelin(1998)在研究OECD国家技术创新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的一文中考虑了2年的滞后期.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技术创新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存在很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的前沿领域,其创新多是根本性创新和对现有成熟技术做进一步的改进,因此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正式得到应用.而发展中国家则因技术创新缺乏独立开创的研究能力,其更多地表现在对现有工艺技术的改进和产品的渐近改进上,在工艺上创新削除瓶颈的制约,在产品上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差别化生产.这种创新形式的创新源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从创新的构思到产品工艺的定型生产不需要太长时间.姚利民等(2007)在研究技术创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的分析中认为技术创新的滞后性问题还是存在的,对技术创新的各投入变量均选取了一年的滞后期.赖明勇等(1999)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则直接采用了当年数据.黄明婷(2007)在研究中国的R&D投入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协整关系时及魏龙等(2005)在研究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时也都选取了当年数据.本文对解释变量初步选取一年的滞后期进行回归.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各变量是同阶的平稳时间序列,通过Eviews3.1软件作此类分析时,只要在检验中所得的ADF值小于其中的某一显著水平对应的临界值即表明该变量为平稳时间序列,否则纵然得出看似合理回归结果也可能是伪回归.为下文分析的方便,笔者把本文可能用到的所有变量在此全部给予ADF检验,详见附录(1). 基于市场占有率的回归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我国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额与同期全球高技 术产品总出口总额的比值,这一指标从量的角度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市场份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度. 在建立估计模型之前首先应分析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及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用Eviews3.1软件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9示: 表4-9 相关系数矩阵 Y1 X1 X2 X3 X4 Y1 1.000 0.679 0.477 0.995 -0.200 X1 0.679 1.000 0.836 0.660 -0.627 X2 0.477 0.836 1.000 0.428 -0.322 X3 0.995 0.660 0.428 1.000 -0.201 X4 -0.200 -0.627 -0.322 -0.201 1.000 由关系矩阵可以看出四个解释变量中解释变量X3与被解释变量Y1高度相关,其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9,解释变量X1与被解释变量Y1的相关系数达到0.67,相对较小,而另外两个解释变量X2、X4与被解释变量Y4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且X4与Y1的相关系数为负,且相关系数很小,所以这里只选取X1和X3作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Y1进行回归分析,初步设立模型为: Y1t= C + αiX1t-i+βiX3t-i+ et (4-1) 其中,i=0、1、2,通过Eviews3.1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可得: Y1t=0.0024-0.265X1t+0.447X1t-1+0.016X1t-2+0.506X3t+0.455X3t-1-0.085X3t-2+et (4-2) (0.309) (-1.084) (1.340) (0.034) (0.319) (2.673) (-0.262) R2=0.998 DW=1.96 F=233.9 此回归模型通过拟合优度和F检验,也不存在自相关,但X1t及X3t-2的系数为负,不符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X1t-2项系数太小,去掉这三项再次回归得: Y1t=-0.0009 + 0.28X1t-1 + 0.449X3t + 0.453X3t-1+ et (4-3) (-0.29) (2.65) (4.13) (3.66) R2=0.997 DW=1.51 F=777.47 再回归结果相对于前面方程中各项变量的t参数值得到较显著改善,但常数项的值及其t值仍很小,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去掉该项作进一步估计,得模型为: Y1t=0.25X1t-1 + 0.46X3t + 0.44X3t-1 +et (4-4) (6.93) (4.94) (3.98) R2=0.997 ad-R2=0.996 DW=1.56 AIC=-9.17 模型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拟合优度较高,AIC值非常小,通过整体显著性检验,解释变量的t值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du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提高产品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  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高公司竞争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银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