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 广元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 印2013年5月前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国家最新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1版),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没有编写标准释义,不便理解和掌握.为了帮助各级各部门学习和掌握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指导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市爱卫办、市创卫办参照原《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指导手册》06版和其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并结合广元实际,组织专家编写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希望市、区各部门、单位,各街道、各社区(村)认真组织学习,熟练掌握标准,整理好软件资料,大力推进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爱卫会的精心组织,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必将深入推进、全面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电子文档可登录广元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网站查询下载. 广元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 2013年5月目录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01 二、健康教育 06 三、市容环境卫生 17 四、环境保护 33 五、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 39 六、食品安全 48 七、传染病防治 61 八、病媒生物防制 77 九、社区和单位卫生 81 十、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 87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释义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一)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真抓实干,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 『释义』 爱国卫生运动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社会性和群众性很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卫生防病工作上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爱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其目的是通过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形式,推动社会卫生问题的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和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发〔1989〕22号)指出:"爱国卫生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工作的办法,同疾病作斗争,是我国创造的成功经验".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两次会议,专门研究爱国卫生工作,特别要引起对社会卫生问题的足够重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要求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在爱国卫生月活动中,要有计划地办几件有利于群众的实事,强化群众和社会各部门的大卫生观念.指出:"评比竞赛是激励群众的有效方法,应当继续采用.通过检查评比竞赛活动,推动卫生预防工作深入发展".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发动群众参与卫生工作的一种好形式.在城市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市民的卫生意识,促进文明城市建设.在农村继续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带动环境卫生的整治,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文明村镇建设.城乡都要坚持开展除'四害'活动".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方案中,定期研究和解决爱国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意充实爱卫会的力量,要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爱卫会机构运行和工作所需要的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 市政府领导担任爱卫会主任,能够经常召集有关部门研究部署爱国卫生和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并能深入实际检查督导,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单位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卫生评比竞赛、健康教育等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卫生整治等活动,建立群众卫生监督机制,积极为加强城市卫生建设和管理出谋划策. 本条款主要检查市政府对爱国卫生和卫生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各部门、单位、社区的参与情况.检查方式以查阅资料为主. 『主要资料』 1.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市、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方案. 3.市、区政府与爱国卫生和卫生创建工作有关的法规、规定和文件. 4.申请创建卫生城市的文件. 5.创建卫生城市的规划、实施方案. 6.卫生创建工作专题会议的通知、图片、纪要或信息、简报. 7.政府领导参与爱国卫生和卫生创建工作的信息、简报、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8.爱国卫生和卫生创建工作宣传发动的相关资料. (二)各级爱卫会组织健全,在爱国卫生工作和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爱卫会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落实. 『释义』 市及所辖区、街道均建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工作网络.各级爱卫会应建立健全委员部门联络员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重大工作通报、协商等工作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爱卫会全体成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级爱卫会成员部门职责明确,把爱国卫生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积极完成所承担的爱国卫生和创建卫生城市工作任务. 本条款主要检查爱卫会工作网络建设和工作情况,以及成员部门落实职责情况.检查范围包括市、区爱卫会办事机构和爱卫会成员部门.检查方法为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实. 『主要资料』 1.爱卫会组织和机构成立、调整的最新文件. 2.关于爱卫会成员部门工作职责的文件. 3.爱卫会相关工作制度、会议等资料. 4.各级爱卫会成员部门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三)市、区爱卫会办事机构具备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编制、人员、经费和工作条件,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单位有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 『释义』 市、区爱卫会办公室有专职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人员和编制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单位有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市、区将爱国卫生办事机构的办公经费和卫生创建、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健康教育等专项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爱卫会办公室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用房、交通工具及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办公设施. 本条款主要检查各级爱卫会办事机构和基层爱国卫生网络情况,是否适应爱国卫生工作需要.检查方法为查阅工作资料和现场核查. 『主要资料』 1.爱卫会办事机构建立的文件. 2.市、区编委对爱卫办人员编制确定的文件或证明. 3.爱国卫生工作经费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清单. 4.爱卫办办公用房、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 (四)爱国卫生工作每年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坚持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爱国卫生活动. 『释义』 将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纳入市、区政府目标管理,明确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建立奖惩等激励机制.每年结合实际,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要素齐全,周密部署并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卫生创建、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健康教育和卫生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活动. 本条款主要检查爱国卫生工作情况,包括工作的计划部署、措施落实、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工作总结等提供的资料要素齐全.检查方式为查阅工作资料. 『主要资料』 1.市、区政府下发的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文件. 2.爱卫会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工作过程性资料. 3.爱国卫生专题会议的通知、会议材料、会议纪要、图片等. 4.开展专项整治、卫生创建、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健康教育和卫生评比等活动相关资料. (五)有本市爱国卫生工作的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释义』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各项条款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的,是综合执法的具体体现,因此,按照《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制定广元市《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保证爱国卫生和创卫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纳入法制化管理范畴. 本条款主要检查市爱国卫生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情况.检查方法为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资料』 1.人大、政府制定实施的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2.政府下发的爱国卫生有关规定. (六)设立群众卫生问题投诉平台,畅通群众投诉渠道,认真办理群众投诉.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或答复率≥90%,群众对全市卫生状况满意率≥90%. 『释义』 创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群众积极投诉也是群众关心创卫、积极参与创卫的一种具体体现.正确处理好群众的投诉既是检验创卫成功与否的指征,也体现了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 本市有受理群众创卫投诉的渠道,设立专门投诉电话,确保群众投诉渠道畅通;对群众投诉的"脏、乱、差"问题,能够及时妥善处理;在媒体上有反映群众创卫投诉的报道;创卫投诉和处理原始资料保存完整,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或答复率≥90%.能够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对本市卫生状况满意度调查活动,群众对全市卫生状况满意率≥90%. 本条款主要检查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情况,以及群众对城市卫生状况满意情况.检查方法为查阅工作资料、群众随访和民意调查. 『主要资料』 1.公布群众创卫投诉渠道的报纸和图像. 2.群众创卫投诉的记录及处理单(应有处理结果记录). 3.媒体公布群众创卫投诉的有关资料. 4.开展群众对卫生创建活动和城市卫生状况满意度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 二、健康教育 (一)全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和网络健全,人员、经费落实;机构能够承担起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职责,社区、医院、学校等健康教育网络能够发挥作用. 『释义』 认真贯彻实施爱卫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卫生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有中长期健康教育规划,有市、区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并认真实施. 市、区设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机构,健康教育机构人员和编制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具备组织指导和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用房、交通工具及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投影仪、照相机、摄像机、录放机等设备.健康教育业务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应不少于卫生事业经费的5%.市、区健康教育网络健全,街道、社区、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有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95%,且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市、区健康教育机构能够承担辖区内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职责,根据辖区主要健康问题和群众健康需求,有计划地部署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相关调研指导、技术培训、工作考核、经验交流、资料制作等工作,定期开展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配合主管部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应急预案,指导或组织开展各种卫生法规、卫生主题宣传活动和社区卫生服务.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年度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有考核、有总结. 本条款主要检查市、区健康教育机构、网络的设置和运转情况,以及全市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健康教育纳入卫生工作目标和考核的文件或资料. 2.按照国家和省健康教育规划制定的当地健康教育工作规划. 3.市、区健康教育机构成立的文件,确定编制和现有人员的文件. 4.健康教育年度专项经费预算及实际投入的财务凭据. 5.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应急预案. 6.各项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检查考核方案、指标、总结和过程性图文资料. 7.健康教育网络人员的业务培训资料. 8.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和工作过程中相关图文资料. 9.健康教育活动通知、资料、照片或简报信息. 10.健康教育资料制作、订购与发放登记. 11.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情况的调查方案、调查表和总结分析资料. (二)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 『释义』 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承担教学任务.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健康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并能认真组织考核.通过教学和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和卫生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80%.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工作,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随机抽查城区、郊区学校各2所,其中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检验1000人,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检验1500人,城、郊区检验人数各半,感染率均低于3%. 依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实施中、小学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应知应会的健康知识以当地使用的教材为蓝本. 本条款主要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检查方法包括查阅工作档案资料、现场检查和了解学生基本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主要资料』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资料: 1.本市建成区学校一览表及分布. 2.健康教育有关政策、工作规划、方案、实施情况总结. 3.学校卫生室设置、人员一览表. 4.有关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的文件、制度、检查记录等. 5.学科教学计划、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有关健康教育会议等资料. 学校资料: 1.学校有关健康教育组织、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2.学校学科教学计划、健康教育教材、教案、课时安排情况. 3.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的照片、资料. 4.健康教育阵地留存资料. 5.学生健康体检、管理资料. 6.学生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评价资料. 7.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传染病管理、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和驱蛔虫等资料. (三)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释义』 医院要确定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科室考核和医护人员评比内容,每年健康教育工作要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有资料,活动有照片.医院要建立完善的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健康教育人员责任和工作任务明确.对医护人员要进行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或将健康教育纳入对医护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技能.医护人员应在病人就诊、住院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医疗机构要有计划地深入社区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教育行动,开展卫生保健知识专题讲座,每月不少于1次.医院醒目处应有文图并茂的宣传橱窗,候诊室能为就诊者提供多种健康处方和可阅读的健康教育资料.住院部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有必要的健康教育设备,能为就诊者提供必要的健康服务设施及场所,如培训室、咨询室或心理门诊、闭路电视等.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规范》要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医疗机构全面开展控烟工作,有禁止吸烟的规定和措施,单位内部全面禁烟. 本条款主要检查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检查方法包括查阅工作资料、看现场和了解住院病人及其家属对相关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主要资料』 1.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工作网络的文件,有关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 2.医疗机构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和各种活动资料、照片. 3.健康教育纳入单位考核的相关文件、资料,以及检查、考核、评比的记录. 4.医院开展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理论、疾病防治知识培训的资料和照片. 5.健康教育宣传橱窗照片或留存资料. 6.健康教育处方. 7.医院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的资料和照片. 8.医院进社区和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资料与照片. 9.医院禁止吸烟的规定和有关工作资料. (四)街道、社区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 『释义』 街道、社区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街道办事处要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健全的网络,有人负责、有领导主管;健康教育工作有近期规划,年度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有健康教育室(咨询室)和必要的宣传设备、材料.居民健康档案、培训以及开展各项活动的记录、照片、宣传资料等材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社区能够结合实际,开展健身、文化娱乐、科普知识讲座以及举办社区健康促进学校等活动;卫生宣传栏、墙报不少于3平方米,能够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开办社区健康促进学校,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或培训,每月不少于1次;社区活动室有卫生报刊、资料,种类不少于4种. 广泛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每年的核心信息应宣传到80%的目标人群,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 1.社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范围: (1)常见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2)常见妇女保健知识和家庭常用药知识. (3)"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当锻炼"相关知识. (4)家庭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 (5)家庭常用消毒方法. (6)环境卫生知识. (7)避免意外伤害和应急相关知识. 2.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要求: (1)学习卫生保健知识,有保健书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2)注意营养搭配,生熟食品分开,至少有两个菜板、两把菜刀. (3)社区居民家庭备有常用消毒剂,餐具定期消毒. (4)家庭环境清洁,物品整齐,居室经常通风. (5)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吸烟、不酗酒. (6)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本条款主要检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检查方法包括查阅工作资料、看现场和了解居民基本卫生知识掌握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主要资料』 街道健康教育资料: 1.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性文件. 2.街道健康教育组织及领导、专职人员文件及名单;各社区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和兼职人员名单. 3.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计划实施工作资料、工作总结. 4.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更换情况照片. 5.健康教育资料样张及收发登记. 6.健康教育活动相关资料和活动照片. 7.健康教育工作检查、考核方案、记录和总结. 8.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情况调查的有关资料. 社区健康教育资料 1.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性文件. 2.健康教育组织及领导、专(兼)职人员和网络人员名单. 3.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4.健康教育阵地更换情况照片. 5.健康教育资料样张和收发登记. 6.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的方案、照片、记录和资料. 7.开展健康咨询、讲座的通知、讲稿、活动现场照片. 8.居民健康需求相关资料. (五)各行业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有关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控制吸烟等方面健康教育活动,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释义』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有领导具体分管健康教育工作,有专兼的工作人员负责,针对单位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基本健康知识水平.每年健康教育工作要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总结、有过程性的工作资料.各单位设立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健康教育阵地不小于2平方米,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网站等向员工传播健康知识;结合行业特点,对职工进行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健康知识.有职业危害的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定期开展职工健康体检,做好女工卫生保健,规范管理职工健康档案,努力控制职业危害.定期组织开展职工相关卫生知识测试,卫生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制定和落实禁烟制度,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 本条款主要了解各行业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检查方法为查阅工作资料、看现场、了解单位职工掌握相关卫生知识的情况. 『主要资料』 1.单位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文件和组织网络人员名单. 2.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和文件. 3.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工作过程性资料. 4.刊出板报的照片,广播、电视、网站健康教育留存资料. 5.开展从业人员职业卫生法规和健康知识培训,以及健康教育活动的资料. 6.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资料. 7.单位职工定期体检的健康档案及女工保健有关资料. 8.禁烟规定、检查记录、落实相关措施的资料. 9.职工基本健康知识测试及统计评价情况资料. (六)市、区各新闻媒体设有健康教育栏目,能紧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释义』 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有健康教育栏目,有专人负责,有年度宣传教育计划、工作记录和群众反馈信息.能够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发布核心信息,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广播电台、电视台健康教育节目应安排在黄金时段播放,每周至少播放1次,并预告波段、频道内容和播放时间,便于群众及时收听收看.卫生部门要对健康教育栏目工作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本条款主要检查大众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和单位内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检查方法为查阅相关工作资料、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单位成立健康教育组织的文件,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名单. 2.单位健康教育和对职工健康保障有关规定. 3.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资料. 4.广播、电视、报纸设置健康教育栏(节)目及时段、频率有关证明,栏(节)目播放的声像资料、刊发报刊资料. 5.各新闻媒体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资料. 6.各新闻媒体配合"创卫"活动的宣传报道资料. (七)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有健康教育内容. 『释义』 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是人群集中的重要公共场所,是实施大众健康教育的良好阵地.各场所要有专人负责,有工作网络.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完整.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屏幕、公益广告应有健康教育内容,向广大群众进行卫生科普知识教育. 本条款主要检查大型公共场所利用公共场所的优势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和公共场所控烟工作落实情况,以及单位内部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检查方法为查阅工作资料、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公共场所建立健康教育组织的文件、制度和规定. 2.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 3.各宣传阵地和电子屏幕宣传资料. 4.公共场所禁烟制度、检查记录、创建无烟单位资料. (八)认真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释义』 我国政府2003年11月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公约》.为了履行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所作的承诺,各单位和公共场所应根据《公约》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强对烟草危害的控制工作,制定控烟制度,设立禁烟标志,开展控烟宣传,落实控烟措施,加强禁烟执法.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车间、无烟商场等无烟单位活动.大众媒体、网络等要大力宣传《公约》条款和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严格遵守广告法的规定,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本条款主要检查控烟工作开展情况和公共场所控烟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建成区烟草广告控制情况.其中"建成区无烟草广告"是申报创建卫生城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检查方法采取查阅工作资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形式. 『主要资料』 1.市政府或爱卫会颁布的公共场所控烟的法规、文件或规定. 2.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方案、总结、现场照片和有关材料. 3.组织开展无烟单位、控烟积极分子等评选活动的文件、方案、记录资料和表彰文件. 4.开展重点场所、重点单位禁烟情况检查、监督的资料,检查情况通报资料. 5.联合整治城区烟草广告的方案、记录、简报、照片等资料. 三、市容环境卫生 (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法规,各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经费落实. 『释义』 市政府应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规定》、《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遵守国家各项强制性标准规范;应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 市政府建立和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时应落实的工作: 1.建立健全各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任务落实. 2.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3.把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 4.市容环卫经费增长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适应,根据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的要求,合理制定市容环卫经费计划,落实市容环卫经费. 5.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建设部令第135号),全面落实有关市容环境卫生行政审批事宜. 6.依据《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函〔2002〕272号),《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建城〔2004〕225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促进市容环卫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本条款是检查政府在管理市容环境卫生方面所做的工作.现场主要检查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了解有关的工作程序和内部管理情况,检查的主要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各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三定方案的文件. 2.各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和工作资料. 3.各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年度经费预算和使用情况. 4.市(区)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二)各级政府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发展需要,编制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释义』 市容环境卫生的发展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市政府应将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四川省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导则》,制定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报请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环卫规划同时进行调整、完善. 本条款是检查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制定和执行情况,检查的主要方法是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资料』 1.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市、区政府有关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2.各市、区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及政府批文. (三)市容环境卫生达到《城市容貌标准》要求.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平整,下水道无垃圾堵塞现象;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整洁美观,无乱张贴、乱涂写、乱设摊点现象,广告、牌匾设置规范,居民楼房阳台屋顶无乱堆放和乱挂衣物等现象;沿街单位"门前三包"等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度落实,车辆停放整齐;废物箱等垃圾收集容器配置齐全,无乱扔乱吐现象;城区无卫生死角,街巷路面普遍硬化,无残垣断壁、乱搭建、垃圾渣土暴露和违章饲养畜禽现象;城市亮化、美化,照明设施完好,路灯亮化率≥95%. 『释义』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应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容貌标准》(GB50449—2008)的要求.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广告设置、各种标志、贸易市场、公共场所等有关市容市貌,均属标准范围. 1.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和人行步道应平整、完好、畅通,道缘石、无障碍设施完好,无坑凹、碎裂、隆起、溢水等,一旦出现破损、缺失应当及时限期修复;道路桥梁及其各种附属和公共设施应保持整洁、完好,出现破旧、污损的,应当及时清洗、修复、更换;道路下水道等排水、排污管道,应定期疏浚、保持畅通,无垃圾堵塞现象,无井盖损坏、丢失现象;城市应加强对架空管线的管理,逐步进行入地改造,单位内部管线设施,不得跨越道路上空架设. 2.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整洁美观,定期粉刷、修饰,外立面无明显污迹、无残损、无脱落、无严重变色等,基本无乱张贴涂写、乱吊挂堆放、无证摊贩、店外设摊等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和现象;户外广告、牌匾规范,按照批准的要求和期限设置,无破损、残缺等;居民楼房阳台屋顶应保持整洁,无乱堆乱放和乱挂衣物等现象. 3.城市应建立完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沿街单位"门前三包"等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度落实,责任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到位,整洁有序,车辆停放整齐;市区繁华地段应按规划设置停车场所,无机动车违章占用道路、人行道现象;废旧物资回收不得污染环境. 4.城市废物箱、垃圾房等垃圾收集容器、设施配置齐全,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废物箱的设置,按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的标准设置.市民基本无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等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和现象. 5.建成区范围内无卫生死角,小街小巷路面普遍硬化,无残垣断壁和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乱搭建等违法建筑;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无暴露垃圾、粪便、污水,无污迹,无渣土,北方城市冬季按规定扫雪铲冰;车辆清洗、维修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废油、废液等污染周围环境;建成区范围内无违章饲养畜禽现象. 6.城市亮化、美化,照明设施完好,城区主要道路、街巷设置路灯照明装置,夜景照明和路灯照明无损坏、断亮,路灯亮化率≥95%;城市夜景亮化应注重品位特色,管理良好. 本条款主要检查的是各部门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情况,检查方法是查看现场,并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区道路、街巷、下水道等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图. 2.城区道路、街巷、下水道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基本情况. 3.城区照明、景观亮化管理基本情况. 4.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相关资料. 5.废物箱、垃圾房、市区繁华地段停车场设置现状图. 6.城区市容市貌管理方面的规章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四)建成区清扫保洁制度落实,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定时定点收运;主要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8小时,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含高压冲水)≥20%,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 『释义』 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四川省的有关标准要求做到文明、清洁、卫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1.道路清扫和保洁要求: (1)道路清扫保洁范围应为车行道、人行道、车行隧道、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地铁站、高架路、桥梁、人行过街天桥、立交桥及其他设施等,不得有道路清扫保洁空白或未落实地段. (2)根据道路所处地段和人流量等合理确定道路清扫保洁等级,不得有降低道路清扫保洁等级现象发生. (3)城市道路在符合道路清扫保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保洁时间不低于8小时. (4)按照环卫作业车辆核定作业标准和作业量,以清扫道路长度进行计算和设备配置,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含高压冲水)≥20%. 2.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要求: (1)生活垃圾收集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应做到:日产日清,无堆积;垃圾收集容器整洁,定位设置,封闭完好,无散落垃圾和积留污水,无恶臭,基本无蝇摆放整齐;危险废物、工业废物和建筑垃圾,必须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全部实行容器收集,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的要求,逐步推广开展分类收集. (2)生活垃圾运输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应做到:使用生活垃圾专用密闭运输车辆,车容整洁,标志清晰,车体外部无污物、灰垢;运输垃圾应密闭,在运输过程中无垃圾扬、撒、拖挂和污水滴漏;垃圾装运量以车辆的额定荷载和有效容积为限,不得超重、超高运输;运输作业结束,车辆及时清洗干净;船舶运输垃圾参照车辆运输要求. 3.粪便收集清运要求: (1)粪便收集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应做到:收集设施外形清洁、美观,密闭性好,粪便不应暴露,臭气不扩散,无蝇蛆孳生,基本无蝇;地下贮粪池无渗、无漏、无溢;收集设施有专人管理和保洁;倒粪口、取粪口清洁,地面无粪迹、垃圾和污水;收集居民粪便的容器应完好、密闭,无粪水洒漏. (2)粪便运输质量要求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应做到:使用粪便专用密闭运输车辆,车容完好整洁,车体无粪迹污物;装载容器密闭性好,运输过程中无滴漏洒落;装载适量无外溢,及时卸清;按指定地点及时卸粪,不得任意排放;运输作业结束后,及时清洗车辆和辅助设施;船舶运输粪便参照车辆运输要求.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情况,检查主要方法是查看现场和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现状图和管理制度等资料. 2.清扫保洁作业队伍和管理基本情况. 3.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或高压冲洗作业管理基本情况. 4.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收集、清运设施设备基本资料. 5.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收集清运记录、作业管理等相关资料. (五)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0%,其他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 『释义』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求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目前主要分为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等方式,处理场应根据处理方式,分别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213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213号)、《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和《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建城〔2004〕225号)的要求. (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程序应符合国家基本建设规定和标准规范要求,严格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管理,建设资料齐全. (3)生活垃圾处理所用技术、设备应进行严格充分论证,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的要求,鼓励采用国家推荐、先进适用、成熟的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新技术工艺的应用必须有完整的生产性试验报告,要进行专门的技术评估.建设单位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当提请省级以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并报批准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4)定期对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管理台帐、监测资料齐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规范到位,生产正常,运行安全. (5)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要求,并通过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定. (6)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应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86—2000)、《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CJ/T3059—1996)要求;农用的应达到《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1987)的要求.生活垃圾堆肥(含垃圾粪便混合堆肥)符合现行国家《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中高温堆肥卫生标准的规定. 2.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 粪便处理除应符合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建城〔1997〕21号)有关粪便处理通用质量标准外,还应符合下列质量要求: (1)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不得直接用作农肥.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符合现行国家《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的有关规定. (2)有完备的监测、检验设备和制度,对处理过的粪便应定期检验,不符合标准的,重新进行处理,直至符合标准要求. (3)粪便处理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粪便不裸露,臭气不扩散. (4)对粪便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残渣,以及浓缩或脱水后的粪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浓缩脱出的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经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经处理的粪污水,在排入地表水前,其排放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有关规定. (6)医院污水的处理,符合现行国家《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 城市粪便处理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城市粪便处理厂(场)设计规范》(CJJ64—1995)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质量要求: (1)进厂粪便应直接经粪槽卸入粪池,进粪口及粪槽外无粪便残留物.卸粪后,及时盖严粪口、粪槽. (2)将预处理的残留物收集于密闭的容器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裸露堆放. (3)经消化处理的污泥稳定性好,无臭味、无恶臭、不孳生苍蝇. (4)厂区环境整洁,设有绿化隔离带等防护设施,基本无蝇、无恶臭. (5)粪便处理厂(场)的运行管理按照《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30—1999)执行. 市区建成区范围内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0%).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情况,检查主要方法是查看现场和查阅相关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资料,主要包括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环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工程资料. 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通过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无害化评定的有关资料. 3.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管理资料,主要包括:无害化处理场管理制度、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运行记录、环境监测报告等. (六)生活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布局合理,数量足够,管理规范.其中,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符合《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规范与设计》要求,城市主次干路、行人交通量大的道路沿线、公共汽车首末站、汽车客运站、火车站、机场、码头、旅游景点所设置的公厕不低于二类标准.环卫设施标志标示规范,符合《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的要求. 『释义』 生活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设置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和建设部《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要求,布局合理,数量足够.城市公厕一般按照建成区3-5座/km2设置.无垃圾收集站时,垃圾转运站一般按1座/1.5km2设置;有垃圾收集站时,垃圾转运站一般按1座/2.5km2设置.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符合《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的要求;公共厕所的建设符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要求. 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km;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3.0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km;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 公共厕所建设要求,在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公共绿地及其他环境卫生较高的区域,设置独立式一类标准公厕;在城市主次干路及行人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沿线,设置独立式二类标准公厕;在其他街道和区域,可以设置独立式三类标准公厕.在大型商场、饭店、展览馆、机场、火车站、影剧院、大型体育馆、综合性商业大楼,设置附属式一类公厕;在一般商场(超市)、专业性服务机关单位、体育场馆、饮食店、招待所和区县级医院,设置附属式二类公厕.公共建筑物内一般不设三类厕所.独立式的公共厕所外墙与相邻建筑物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0m,周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绿化带. 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运行管理质量要求、安全操作规程等,并对操作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持证上岗;环境卫生有专人管理,干净整洁,基本无异味;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垃圾渗沥液及污水能按规定处理;认真填报运行记录,并及时上报汇总. 公共厕所按建设部行业标准设置醒目标志牌,方便群众入厕;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卫生质量要求、保洁操作规程、投诉处理等,并上墙公布;环境卫生有专人管理,干净整洁,基本做到无异味,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公厕室内外地面、墙面完好无损,管道畅通,座便器、蹲位、照明灯具、洗手器具等设施完好;水冲式公厕的粪便污水不得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河流,有条件的地区,应将粪便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应建造化粪池及其他处理措施. 环卫设施标志标示规范,符合《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的要求.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市环卫设施的设置和管理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查看现场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市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基本资料. 2.城市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基本资料. (七)各类市场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农副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无占道经营,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良好;有卫生管理和保洁人员,环卫设施齐全,给、排水设施完善,公厕、垃圾站建设符合卫生要求;设有专门的卫生管理部门和蔬菜农药现场检测机构,适时开展监管和检测工作;经营食品的摊位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和《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亮证经营;严格控制活禽的销售,有活禽销售的市场设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屠宰,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全市无违禁野生动物销售.临时便民市场、疏导点设置要有短期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周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服务管理规范》要求的农副产品市场≥70%. 『释义』 农副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无占道经营,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良好.在市场主要入口处,设立醒目的市场导购图,各项管理制度上墙公示.有专职卫生管理和保洁人员,清扫保洁制度落实;农副产品市场的室内清扫、保洁,不得低于二级道路保洁标准;农副产品市场周围的清扫和保洁,不得低于三级道路保洁标准;各类经营摊点备有垃圾收集容器,摊点整洁,摊点及其周围2米范围内无垃圾、杂物和污迹;环卫设施齐全,给、排水设施完善,垃圾站建设符合标准要求,垃圾密闭储存、运输,日产日清,公厕设置不低于二类标准.经营食品的摊位执行《食品安全法》和集贸市场管理有关规定(具体要求参见食品卫生部分). 严格控制活禽的销售,有活禽销售的市场设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屠宰,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全市无违禁野生动物销售. 临时便民市场、疏导点设置要有短期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周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影响. 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服务管理规范》要求的农副产品市场≥70%.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市农副产品市场管理情况,检查方法是查看现场. 『主要资料』 1.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分布情况. 2.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及管理基本资料. (八)建筑工地管理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施工场地设置的隔离护栏规范,临街施工工地围墙高度不低于2米,市政设施、道路挖掘施工工地围墙高度不低于1.8米;施工现场清洁,物料堆放整齐;建筑垃圾管理规范,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全面实施密闭运输,无偷倒乱倒现象;职工食堂、宿舍符合卫生要求,厕所、洗浴间保持清洁.待建的工地管理到位,无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现象. 『释义』 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或者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1.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城市容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并保持环境卫生设施的整洁完好. 2.按规定设置围挡、车辆冲洗设施和临时厕所、垃圾收集容器等临时环境卫生设施.道路建设、临时开挖等市政施工工地应围挡,建筑工地实行封闭施工,周边设置不低于1.8m的刚性围挡,临街施工工地围墙高度不低于2米,拆迁施工工地设置封闭围挡和警示标志,待建场地应设1.8m以上的实体围墙. 3.施工应及时清运渣土,采取措施防止扬尘和污水污染周围环境.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放置,定期及时清运建筑垃圾,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生活垃圾应日产日清,并根据季节做好消毒灭蝇工作.施工作业产生的废水、泥浆等不得污染城市环境,不得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 4.驶出场地的车辆应保持整洁.工地出口处地面必须进行硬化处理,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及相应的泥浆沉淀和排水设施;运输车辆不得带泥出场,不得抛洒滴漏. 5.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符合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要求,全面实行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管理制度,无偷倒乱倒现象. 6.施工结束后及时清除废弃物料,清理施工现场,拆除临时环境卫生设施. 7.建筑工地的职工食堂、宿舍符合卫生要求,保持厕所、洗浴间清洁. 8.待建的工地管理到位,无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现象.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市建筑工地管理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区建筑工地分布资料. 2.建筑工地管理有关资料. 3.建筑垃圾调剂处置场基本资料. (九)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绿线管制制度得到落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释义』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报告期末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建成区绿地率,指报告期末建成区内园林绿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报告期末区域内城市人口平均每人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城市绿线管制制度符合《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城市绿线的划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本条款检查的是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情况,检查方法是查看现场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政府批文. 2.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项指标统计汇总情况及上级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文件. 3.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基本资料及相关管理规章. (十)城市河道、湖泊等水面清洁,无飘浮垃圾;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释义』 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清捞保洁和管理.市区河道、湖泊等公共水域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城市河道内各类船只保持船容船貌整洁,船上生活垃圾和粪便集中收集,送到岸上指定地点处理. 城市公共水域环境卫生应符合下列标准: 1.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清捞保洁和管理. 2.市区河道、湖泊等公共水域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 3.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4.城市河道内各类船只保持船容船貌整洁. 5.船上生活垃圾和粪便集中收集,送到岸上指定地点倾倒. 本条款检查的是城市河道管理情况,检查方法是查看现场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区河道现状图. 2.城区河道管理相关资料. 四、环境保护 (一)近三年城市市域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上一年无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释义』 1.特大污染事故系指导致人员死亡、10人以上中毒、饮用水水源停用、供水厂停产、农副产品大面积绝收或大幅度减产等.上一年无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数据来源为省级环保部门提供证明.相关技术文件为环境统计年报. 2.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构和信息报送系统,有固定经费、应急设备和队伍,纳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本条款主要检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和控制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演练资料. 2.环境统计年报. 3.上一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证明. (二)全年空气API指数≤100的天数≥全年天数的70%(或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采用自动监测的城市,全年优良(API指数≤100)的天数≥全年天数的70%;采用手工监测的城市,年均值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释义』 空气污染指数(API)为建成区内认证点位每日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其计算方法按照《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执行.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即城市建成区内认证点位全年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 按规定设置监测点位,地级城市所有监测点位均采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县级城市至少有两个以上(含两个)监测点位采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位必须经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证(环保重点城市的监测点位须经环保部认证).认证点位必须全部纳入全市均值统计,非认证点位不得计入全市均值.数据真实,资料齐全,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70%. 本条款主要检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关于点位认证的文件. 2.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情况 . 3.全年每日的空气污染指数(列表,具体参照城考的表格). 4.空气质量监测和质控原始数据. (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处于全市域范围内,并向市区内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全市辖区内未发生重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等.严格执行各项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划、标准、监测规范(《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等要求. 『释义』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指城市市区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的数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 严格执行各项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划、标准、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等要求.有完善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体系,按规定要求对各水厂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监测,所监测的水源地取水量之和应占城市取水总量的80%以上;全年监测12次(每月1次),提高各类监测指标、项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落实水源保护政策,水源保护区内无直接排污口,一级保护区内无新建、扩建与饮用水供水无关的设施,自来水水厂取水口有卫生防护标志,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水域内无捕捞、养殖、停靠船只、游泳等污染水源的活动. 未发生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事件,建立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 本条款主要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及保护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全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和达标情况统计表(城考城市提供城考《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基表》). 2.供水部门供水情况年度报表(包括各饮用水源地取水量、自来水厂供水量及供水范围等的相关资料). 3.统计年鉴. 4.实验室分析和质控原始记录. 5.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工作总结等. (四)市辖区内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的要求,其他水体无黑臭现象. 『释义』 已划定功能区的水体,如设有国控、省控或市控断面,断面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如未有上述断面的,应至少监测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指标,说明其水质类别现状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对市辖区范围内未划定环境功能的水体应无黑臭现象. 『主要资料』 日常断面水质监测数据. (五)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 『释义』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格监测的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 城市建成区内,按照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监测点位(有效测点数必须大于100个,环保重点城市必须大于200个)进行规范性监测;各工业企业固定噪声源应达标排放,符合有关标准.建成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并不断巩固成果;噪声污染投诉、举报案件得到有效处理.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60分贝. 1.将城市建成区范围划分为等面积的正方形网格,测点选在网格中心,网格中心不便设点时,可将测点移至便于测量的地方(在网格内移动,移动后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应尽可能的小)并需在该点的测量记录中说明.若网格内企业所占面积大于该网格面积之半,应舍弃该点. 2.监测范围不得大于建成区面积,网格面积大小不限,有效测点数必须大于100个,重点城市必须大于200个.布点方案必须经上一级环保部门认定,重点城市须经国家环保总局认定. 3.建成区内空旷区域及建成区外区域的测量结果不得参与计算. 4.采用积分声级计、环境噪声监测仪、噪声数据采集器等具有连续测量功能的噪声测量仪器,不得采用人工读数的声级计.测量仪器的电、声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声级计电、声性能及其测量方法》(GB3785—83)中Ⅱ型以上声级计的性能要求,不得采用Ⅲ型声级计.仪器的使用、校准、检定、测量条件等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的有关规定执行. 5.每个测点(网格)测量10分钟的等效声级,测量过程中声级涨落大于10dB时,应作20分钟的测量. 6.监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段进行,一般以春季或秋季监测为宜. 测量过程中凡是自然社会可能出现的声音(如叫卖声、说话声、小孩哭声、家用电器声等),均不得视作偶发噪声而予以排除. 凡是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段内测得的数据,监测点位不符合认证结果,测量仪器不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视为无效数据,全市有效数据量必须大于测点总数的95%以上. 本条款主要检查环境噪声控制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本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的认定文件(环保重点城市由环保部认定). 2.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表(城考城市提供城考《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基表》). 3.噪声达标区建设历史台帐. 4.声级计和校准器计量检定证书. 5.现场原始记录(打印条或记录表). 6.下降幅度大的必须提供合理解释的材料. (六)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其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 『释义』 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是指经过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并达到与受纳水体功能相应的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量. 2.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是指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中的生活污水排放量. 3.二级处理指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增加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等生化处理工艺及其由此衍变出的AB法处理工艺及相应的处理设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5)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本条款主要检查污水处理厂运行、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和处理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报表. 2.《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3.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纳的工业废水接管证明. 4.环境监测部门对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定期监测报告(全年不少于4次). 5.环境监测部门和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质控原始记录. 6.水量平衡及人均日用水量合理性分析材料. 7.市政上、下、雨水管网图(由建设部门提供). 五、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 (一)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达到规定要求,设备、编制、经费满足工作需要,依法开展各项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释义』 卫生监督的主要职责是:依法监督管理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依法监督管理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等工作;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为适应工作需要,根据《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令第39号)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建设,应满足日常卫生监督执法调查取证、办理发证、投诉接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的需要;监督工作用车辆应包括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应当根据卫生监督机构编制配备和经费保障参考标准核编标准,结合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所需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发展建设支出,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 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本条款主要检查市、区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运转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市、区卫生监督机构成立的文件,确定编制和现有人员的文件. 2.年度卫生监督工作计划、总结和工作过程中相关图文资料. (二)认真贯彻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工作有计划,落实计划有依据.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规范,资料齐全. 『释义』 1.政府重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管理措施. 2.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抽检计划,制定并实施本地年度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计划或专项监督检查计划. 3.监督监测频率符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日常监测严格按照国家公共场所有关卫生标准和规范进行,监测方法正确,数据真实,评价结论准确,档案资料齐全. 本条款主要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检查内容包括公共场所法律法规是否收集健全,有否制定针对本地区实际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或管理措施或规定,是否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进行工作总结.检查方法是查看现场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当地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或管理措施或规定(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本地年度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计划或专项监督检查计划(卫生行政部门文件). 3.公共场所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法人或负责人、联系电话、地理位置图、公共场所平面图、卫生管理制度、卫生设施,以及从业人员数、名单、健康检查情况、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持证上岗情况等. 4.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资料和动态变化情况. 5.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所需的资料和记录,包括办证申请、监督文书等,有汇总和小结. 6.检测有检验报告,有汇总和小结. (三)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手续齐全有效,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要求,从业人员操作符合卫生要求;经营场所室内外环境整洁,公共用品的清洗、消毒措施落实,卫生设施(清洗、消毒、保洁、通风、照明和排水等)和各项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释义』 1.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共场所经营单位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对外经营,"卫生许可证"须每2年复核1次,卫生许可证应悬挂在明显处. 2.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公用物品消毒制度、卫生清扫制度、卫生检查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培训制度等. 3.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应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应掌握清洗、消毒、保洁、通风等各项卫生措施的基本要求,了解本单位所属行业的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4.旅馆、美容美发、歌舞厅、公共浴室、影剧院、游泳池、酒吧、茶座等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其它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2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每2年复训1次,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或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疾病的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一经发现应立即调离原岗位,调离率100%. 5.各类公共场所室内外环境整洁,清洗、消毒、保洁、通风等各项卫生措施落实,从业人员操作规范,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6.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落实各项卫生措施,建立健全卫生管理责任制,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做好经常性检查、日常维护和清洗消毒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冷却水、冷凝水和送风、风管、净化消毒装置及其它相关部件进行检测和评价,确保空调系统运行的卫生安全. 7.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建立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明确事故报告方式、报告责任人. 本条款主要检查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检查内容包括:是否取得"卫生许可证",是否超范围经营,"卫生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效健康培训合格证明及个人卫生和操作卫生状况(清洗、消毒、保洁、通风等各项卫生措施的基本要求掌握情况).检查公共用品、用具是否按规定进行消毒以及消毒后是否采取有效的保洁措施.检查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情况.检查方法以现场检查为主. 『主要资料』 1.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公用物品消毒制度、卫生清扫制度、卫生检查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培训制度、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等. 2.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文件. 3.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与卫生知识培训的登记和汇总. 4.监督文书和监测报告(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记录或卫生学评价记录)等. (四)市政供水、自备供水管理规范,自身检测和卫生监督、监测资料齐全,有水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政及自备供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的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释义』 1.水源卫生 (1)水源选择有以下要求: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取水点设在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上游;水源水质经卫生部门全分析和卫生学评价合格. (2)水源卫生防护 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供水单位在防护地带设有固定醒目告示;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的水域内无捕捞、网箱养殖、停靠船只、游泳等污染水质的活动;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沿岸无堆放废渣、有毒有害化学品仓库、堆栈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难降解的剧毒农药、排放有毒气体、放射性物质或从事放牧. 2.自来水厂的卫生管理 (1)有有效的企业卫生许可证. (2)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有领导专管并配有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 (3)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取水、净水、清洗、消毒、检修、涉水产品采购与使用、岗位责任等制度. (4)备有并遵守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5)新、改、扩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项目必须取得经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合格后开具的证明(意见)书. (6)对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环节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若发生与生活饮用水污染有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卫生、建设主管部门. (7)生产区建立门岗和安全保卫制度,无闲杂人员出入生产区. 3.制水卫生 (1)制水的布局卫生 制水工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给水设计规范和标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和单设的泵站、反应池、沉淀池、清水池的外周30米范围内无生活居住区,无渗水厕所和渗水坑,无堆放垃圾、粪便、废渣、铺设污水管道;环境绿化美化,卫生状况良好. (2)制水设备设施卫生 制水的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必须满足生产需要;输水、蓄水、配水等设施密封,严禁与排水设施及非生活饮用水或单位自备水源的管网相连接;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和贮存处应通风良好,防腐、防潮,备有安全防范和事故的应急处理设施,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水处理剂和消毒剂投加设施正常运转,并有备用设施;采购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并索取产品有效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生产区内新建的水处理设备、设施、管网投产前,以及设备、设施、管网修复后,严格冲洗、消毒,经水质卫生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供水;制水的所有水池内无异常漂浮物,无青苔和藻类. 4.水质检测与从业人员卫生 (1)水质检测 水厂必须建立自检水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室;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人员、仪器和设备;水质检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检验法;供水规模与水质检测项目及检验频率,按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规定的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测定项目检测频率的规定实施;有完整、清晰、真实可靠的检验记录,水质资料档案齐全完整;建立了水质检测结果月报、年报、污染应急报告的制度并认真执行. (2)从业人员卫生 直接从事供水、管水人员(简称"从业人员")是指从事净水、取样、化验,二次供水卫生管理,水池和水箱清洗的人员.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方可上岗;制水、管水岗位的从业人员不得在岗位上吸烟,不得进行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活动;从业人员必须换上干净工作服、工作鞋上岗,防止将生产区外的污物、污泥带入生产区. 本条款主要检查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项目是否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和竣工验收.饮用水供水单位主要检查卫生许可是否符合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行政许可管理规定,是否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检查直接从事供水人员健康证明,是否建立水质检测资料的月报、年报和污染应急报告制度,是否制定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是否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有无分管领导和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管理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是否备有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的法规、标准和规范;检查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的水域内有无捕捞、网箱养鱼、停靠船只、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设置严禁告示牌.生产区外围30米范围内有无生活居住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渠道;检查实验室是否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水质是否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或按照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规定评分,分数符合A或B级单位的要求. 『主要资料』 1.市政府批准公布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件. 2.市建设部门会同卫生、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制定的地下水卫生防护规定等有关文件. 3.本市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制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4.饮用水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监测资料. 5.饮用水卫生监督资料. 6.自来水厂供水基本情况、设备、生产工艺、流程资料. 7.水源水保护规定和卫生部门对水厂取水点水源水质的全分析和卫生学评价报告. 8.自来水厂卫生管理组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培训合格证、饮用水卫生宣传资料. 9.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对新、改、扩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文书. 10.自来水厂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制定的安全防范应急预案. 11.采购涉水产品时,索取的产品有效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12.自来水厂水质卫生检测档案以及向卫生监督监测机构提交的水质检测结果的月报、年报、污染应急报告. (五)二次供水单位的水质管理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少于2次/年),每次有常规检测指标的卫生监测报告,各项水质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供水设施符合《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的要求,资料齐全规范. 『释义』 1.设施卫生 二次供水设施周围环境整洁,排水条件良好,设施运转正常,并有饮水消毒设备;所用设备及管件均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接触水的设施表面光滑平整,不影响水质;所供水质感官性状良好,不含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水箱〈池〉内外应有爬梯,容积不得超过用户48小时用水量,水箱或水池不得渗漏,设有通气管和罩,开口处须高出水箱〈池〉面5cm,开口的位置与大小必须满足水箱〈池〉内部清洗消毒工作的需要,并加盖上锁;二次供水设施落实2次/年定期清洗消毒制度,常规检测资料完整.不得与市政供水管道、饮用水管道、大小便槽斗直接连接,溢水管与泄水管不得与下水管连通,蓄水池周围10米内不得有渗水坑和堆放垃圾等污染源,水箱周围2米内不得有污水管线和污染物. 2.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 二次供水设施的使用单位负责设施的日常运转、保养、清洗和消毒,制定设施的卫生管理制度,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箱〈池〉的清洗人员必须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方可上岗;箱〈池〉的清洗为每年不少于2次,有清洗、消毒记录,清洗消毒后须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二次供水的卫生检测 水质必测项目为:色度、浊度、臭味及肉眼可见物、PH值、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余氯.选测项目为:总硬度,氯化物,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铁、锰、铅、紫外线强度.增测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 水质检测记录应完整清晰,档案资料保存完好. 水质检测结果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 本条款主要考核二次供水相关设施所用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已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水质受到二次污染;是否有定期清洗消毒措施,并建立消毒记录台帐;是否请有资质部门进行定期水质检验,水质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从事水质管理及清洗消毒的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所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安全产品和消毒设备(剂)是否索证齐全,并符合卫生要求. 『主要资料』 1.城市二次供水的基本情况资料. 2.城市二次供水管理规定. 3.二次供水清洗人员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发放资料. 4.二次供水箱〈池〉的清洗、消毒记录. 5.清洗消毒后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认可检验机构出具的检测合格报告. 六、食品安全 (一)政府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和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提供相应保障,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释义』 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一领导,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订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中长期规划,做到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制订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或规定;建立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推行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健全肉品市场准入制度,生猪实行定点屠宰,推进牛、羊、禽定点屠宰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并发挥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 本条款主要检查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领导、组织、协调和规划的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或规范性文件. 2.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的文件或资料. 3.市、区食品安全工作规划. 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关制度或规定. 5.食品安全责任制落实资料. (二)辖区内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各项监督、监测工作落实;制定重大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及时报告处置,连续三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有关资料齐全. 『释义』 食品监管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商贸等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认真履行各自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密切配合,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培训,加大对食品的监督管理力度,落实监管责任,保障食品安全.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的监督管理,增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的监督检查频次. 政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制定本地区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机构及部门职责,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救治和控制措施,应急演练,监测与预警,应急物资储备等内容.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应根据预案的要求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从人力、物力上做好应急准备,并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有效协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药品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单位,建立健全食物中毒报告体系,制定和落实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报告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制定和落实食物中毒报告责任追究制度,防止漏报、瞒报. 本条款主要检查政府各有关食品监管部门职责履行的情况、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方式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当地各有关职能部门贯彻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计划、总结.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档案. 3.各监管部门的监督监测汇总资料. 4.宣传培训资料(声像、图片、画册、教材、挂图、小册子等). 5.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工作总结. 6.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7.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人员、物资准备情况资料. 8.食物中毒事件年度报表、《食品卫生事件报告卡》及其他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资料. 9.上一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证明. (三)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小作坊、小摊点等)均纳入监管范围,取得有效证照.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场所布局和工艺流程合理,各种卫生设施齐全;内外环境卫生整洁,无交叉污染;食品采购、储存、销售符合要求. 『释义』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均应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均应纳入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并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食品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培训,强化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岗位卫生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保持个人卫生,无不卫生习惯. 食品仓库的防鼠、防蝇、防尘、防虫、通风等卫生设施齐全并完好,环境整洁、符合卫生要求;食品与杂物分库存放,食品库房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食品存放分类分架、隔地离墙;食品储存条件(温度、湿度)符合相应食品及原料储存条件要求;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设专门区域存放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食品等待处理物品,做好不合格食品的处理记录. 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整洁,视野内无苍蝇、老鼠和蟑螂等;有完善的防尘、防蝇、防虫和防鼠设施;现场制售直接入口食品场所应符合相应食品加工、销售卫生要求. 熟食销售应符合专间卫生要求.专间应为独立隔间,专间窗户应为封闭式(传递食品及货款用的除外);专间内有符合要求的专用工具清洗消毒、空气消毒、洗手消毒和冷藏设施,应有独立的空调设施,确保专间内温度不高于25℃;专间内专用的工具、容器,用前消毒,用后洗净,保持清洁;由专人加工制作;操作人员进入专间前更换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将手洗净、消毒,工作时宜戴口罩;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未经清洗消毒处理的,不得带入凉菜间. 食品生产经营者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没有违法添加现象.食品添加剂、定型包装食品及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标签、说明书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国家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食品生产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食品生产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按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食品标签符合标准规定;食品留样制度落实. 食品生产企业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生产全过程符合要求,严格按配方投料,投料及各种工艺参数有专人记录;生产过程前后工序无交叉污染;生产设备、工具及容器清洗消毒工作符合卫生要求;生产场所未见有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生产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做好生产记录及检查记录. 食品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按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冷却后再冷藏;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存放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的食品,应保温或在冷藏条件下存放;有满足销售量的消毒设施和餐具保洁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餐用具使用前洗净并消毒,使用后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食品加工过程中废弃的食用油脂集中存放在有明显标志的容器内,按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定期予以处理.凉菜间和制作裱花蛋糕的场所为独立隔间,专间的卫生设施及凉菜、裱花蛋糕加工供应过程符合相应的卫生规范要求. 集贸市场卫生要求:(1)集贸市场的选址和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卫生要求;合理划定功能区域,分类设置摊位,并在不同区域作明显标示.食品经营区域与非食品经营区域应分开设置;生食品摊位与熟食品摊位分开;待加工食品和直接入口食品摊位相互分开;经营餐饮服务应设置在专门区域,并相对集中.(2)集贸市场应当配备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对进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经营条件、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进行审查,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3)配备农药快速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检测工作.(4)在集贸市场进行食品现场生产、加工的(包括半成品加工和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有固定的地点并具备可封闭的独立场所;场所的大小应满足相应食品加工经营所要求的洗涤、冷藏、消毒、加工、存放和销售所需要的面积;具备食品加工、经营所要求的给排水设施和洗涤、加工、冷藏和防蝇、防虫设施;加工工具及食品容器清洁卫生,食品容器存放应当设置台架,不得着地放置;从业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上岗,保持个人卫生. 本条款是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的卫生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依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各类食品企业卫生规范、《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各类食品安全法规、规章、标准,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检查方式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管理组织机构、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及岗位职责、食品卫生各项管理制度,检查记录.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及原料进货查验记录. 3.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出厂检验记录. 4.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卫生质量检查记录及每批次产品检验记录. 5.集贸市场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及岗位职责,各项食品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检查记录,每日农药快速检测结果登记资料. (四)食品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培训,能够掌握相关岗位卫生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释义』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能够掌握相关岗位卫生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本条款主要检查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培训情况.检查方式是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证明. 2.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的记录. (五)餐饮业、集体食堂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95%;凉菜制作和蛋糕裱花场所,要设置专间和二次更衣间;有满足销售量的消毒设施和餐具保洁柜,消毒及保洁工作规范. 『释义』 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加工经营场所的卫生条件、加工操作卫生要求、自身卫生管理及从业人员卫生要求应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规定执行.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的管理,学校应按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主管校长负责制,学校校长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配备专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工地食堂应建立食品卫生安全领导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如防止亚硝酸盐污染食品的管理制度.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对餐饮业全面实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餐饮单位按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分级,在餐饮服务许可证上加贴量化分级标志.按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增加对C级单位的监督频次,对C级单位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3次.以前一年度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单位数量为基数,已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的单位覆盖率不低于95%. 凉菜间和制作裱花蛋糕的场所为独立隔间,专间的卫生设施及凉菜、裱花蛋糕加工供应过程符合相应的卫生规范要求.有满足销售量的消毒设施和餐具保洁柜,消毒及保洁工作规范. 本条款是对餐饮业和集体食堂提出的自身卫生管理要求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对餐饮单位监督管理的要求.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开展餐饮业和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文件、计划及工作总结. 2.对各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量化评分表. 3.对各餐饮单位的监管档案. (六)食品生产者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无违法添加现象;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符合要求. 『释义』 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1.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者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生产许可证编号; (8)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9)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2.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本条款主要是对食品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提出的卫生要求,食品生产者应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生产活动.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食品生产单位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资料. 2.食品生产单位食品添加剂添加记录及每批次产品检验记录. (七)食品经营者贮存、销售散装食品符合要求. 『释义』 散装食品是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 1.出厂的散装食品必须采用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进行密封包装,并在标签上标明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包装规格;同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 2.运输散装食品必须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并在符合食品保存条件的状态下运输. 3.经营者采购散装食品时,必须向制售者索取并核对生产者的卫生许可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留存复印件备查. 4.经营者应按照"生熟分开"的原则设定散装食品销售区域.生、熟食品销售地点应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在同一区域内销售,防止交叉污染;散装食品的销售区域应具有明显的区分或隔离标志并保持清洁,严禁放置废弃物处理设施和销售任何非食品物品,并且根据所销售食品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备、设施. 5.销售的直接入口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装食品,应做到:食品由专人负责销售,销售人员持有效的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洗涤、消毒、储存和温度调节等设施或设备;必须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给消费者. 经营者销售需清洗后加工的散装食品时,应在销售货架的明显位置设置标签,并标注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 由经营者重新分装的食品,其标签应按原生产者的产品标识真实标注,必须标明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 . 散装食品标签标注的生产日期必须与生产者出厂时标注的生产日期相一致. 本条款是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贮存、销售散装食品提出的卫生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依照《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从事散装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检查方式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散装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出厂检验记录. 2.食品经营单位散装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八)政府相关部门对流动食品摊贩实行统一管理,规定区域、限定品种,并有相关文件. 『释义』 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工商、食药监、公安、城管、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研究对策,对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和无固定加工、就餐场所的食品摊点,应采取堵疏结合、分类治理,对经帮助整改后仍达不到发放卫生许可条件要求的或拒不申请领证的,应加大惩处力度,一旦发现,坚决予以取缔.要加强对夜市、早市小吃摊点的规范管理,统一规划小吃摊点的加工经营场所,配备上下水和餐用具洗消设施.摊主应落实食品原辅料安全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及餐用具清洗、洗消、保洁等食品卫生制度,确保供应的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 本条款是对流动食品摊贩的管理及基本卫生要求.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政府组织工商、食药监、公安、城管、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对食品流动摊贩综合整治资料. (九)城市实现生猪、牛、羊、禽类定点屠宰,无注水肉和病畜肉上市,定点屠宰点(厂)符合卫生及动物防疫要求,有严格的检疫程序,工作规范,档案资料齐全. 『释义』 政府按照《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要求,重视牛、羊、禽类定点屠宰管理工作,逐步开展牛、羊、禽类定点屠宰工作,完善集中检疫和肉品检验制度.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售猪肉的监督检查.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私屠滥宰、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的肉品不得上市销售.严禁注水肉和病畜肉上市.肉品销售点必须能够提供定点屠宰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 定点屠宰厂(场)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源. 2.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待宰间、屠宰间、急宰间,以及有生猪屠宰设备和运载工具. 3.有依法取得健康证明的屠宰工作人员. 4.有经考核合格的专兼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 5.有必要的检验设备,消毒设施和消毒药品及污染物处理设施. 6.有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 7.有符合《动物防疫法》规定的防疫条件. 本条款是对畜禽屠宰及销售的卫生管理要求.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商务局局资料: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及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监督检查资料. 屠宰厂(场)资料:生猪定点屠宰检验检疫台帐. 七、传染病防治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到规定要求. 『释义』 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本辖区的传染病防治规划,完善传染病防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重大传染病控制目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基层预防保健组织、传染病防治网络健全,建立覆盖城乡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装备和人员配备,保障工作经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和检验能力达到《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规定要求,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传染病防控计划,组织《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人员培训,开展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做好卫生应急技术、物资、设备、设施、人才资源的储备,落实防控措施.卫生监督机构推行卫生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传染病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效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认真实施传染病防制规划、计划和方案,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开展传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在传染病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加强规范化管理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现场流行病学、疾病监测、健康教育、检验检测等技术水平,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能力. 本条款主要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监督管理和防制措施落实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核查. 『主要资料』 1.人大或政府制定和下发的传染病防治规划;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资料,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体系体系建设规定. 2.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文件,房屋建设布局、科室设置、人力资源、年度经费预决算等资料. 3.疾控机构年度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总结,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等资料. 4.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检验项目资料. 5.传染病防制宣传、培训、演练、应急处置、应急储备等资料. (二)医疗机构设有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专门部门和人员,有健全的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门诊日志齐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他医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 『释义』 医疗机构应建立由单位领导和预防保健、医院感染等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传染病管理组织,具体负责传染病管理工作.建立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传染病防治管理机构,配有足够的专职专业人员,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保障工作经费.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定期组织传染病处置演练.二级以上医院要成立传染病防治专家组,负责院内传染病的会诊、治疗和控制等技术工作.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按照《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传染病科整合成立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专用卫生间.三级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还应设置处置室和抢救室等.未设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预检分诊点要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对就诊的病人进行预检和分诊,并详实登记. 医疗机构应制定和落实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包括门诊日志登记管理制度、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预防院内感染制度、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药械消毒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源性污水处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传染病专科门诊管理制度、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制度等,并定期组织开展制度执行情况检查. 肠道门诊设置符合医疗机构肠道门诊设置规范要求.肠道门诊要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有醒目标志,配备防虫防蝇、专用厕所、洗手装置、消毒药械、采样器具等设施;病人登记、采样检测、检验报告、消毒、废弃物处理、统计上报等符合规范要求. 本条款主要检查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管理工作.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实. 『主要资料』 1.医院传染病管理组织文件和相关科室工作职责. 2.建立预防保健科、院感科、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感染性疾病科的文件,人员配备、办公设备清单和经费预决算. 3.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年度工作计划、记录、总结等资料. 4.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网络直报和分析资料;开展院内疫情报告检查、漏报检查、工作考核、奖惩等资料. 5.医院开设预检分诊点、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文件、流程、规范等. 6.医院职工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传染病防治和院内感染应急预案、演练资料. 7.肠道门诊、不明原因疾病监测等报表和资料. (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近两年没有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 『释义』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及地方人民政府认为严重威胁当地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防治工作.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疾病监测、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制定针对性预案,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要求,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把艾滋病防治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纳入本地"十一五"规划,并将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全面掌握艾滋病流行态势;进一步加强采供血管理,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继续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保障艾滋病感染者的合法权益,反对社会歧视;同时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各地均应具备HIV初筛检测能力,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开展HIV筛查,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报.积极利用公益广告形式在大众媒体以及公共场所、商业网点、主要路段、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发展以药店为基础的安全套商业销售网络,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鼓励安装标明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作用的自动售套机,在宾馆、饭店、招待所等服务场所采取适宜方式保证顾客自主选用安全套.针对当地艾滋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在重点人群中实施干预措施.建立健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发放管理体系,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能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防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农村地区防治工作的支持,制定适应农村和流动人口特点的防治措施.完成组建各级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并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面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VCT)工作. 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发现和治疗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实行肺结核病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各地要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要求,把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健全服务体系,重视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强化宣传教育,增进群众结核病防治意识.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机制,完成DOTS覆盖率100%,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发现率70%,治愈率85%这三大工作目标.要在重点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立查痰点,对报告结核病病人及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并进行网络直报和专报.落实肺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工作,加强医疗机构肺结核病病人的转诊工作,提高转诊率和转诊到位率.对医疗机构转诊未到位的病人进行追踪,提高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县区要成立结核病诊断专家组,提高涂阴肺结核的诊断质量. 落实《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狠抓防治关键环节,在开展人畜查病、治病、查螺、灭螺的同时,推广"以机代牛"、"牲畜圈养"、改建卫生厕所和建沼气池等措施,实行标本兼治,发挥综合治理项目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实现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网络直报,使疫区患者及时服用国家对农民免费提供的抗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对生活贫困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进一步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提高疫区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治血吸虫病的能力;加强区域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制订联防计划和行动方案,互通联防工作信息,提高区域间血防工作的整体水平. 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以有利于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为目的,确定合理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和接种周期.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保证所有儿童拥有充足的和均等的机会及时获得乙肝疫苗接种.认真落实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要及时补种.在实施好国家免疫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监管,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要把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各部门、社会团体和大众宣传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宣传乙肝防治知识和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防治乙肝的氛围. 加强对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监控,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鼠疫监测,普及知识,落实医疗机构鼠防知识全员培训,以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为核心,开展重点区域(省份)鼠疫联防,提高对鼠疫的警惕和应对水平.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杜绝贩运、买卖、饲养、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来自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动物.同时防范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鼠疫疫情,积极做好处理突发鼠疫人间疫情的各项准备.根据近年霍乱暴发疫情多以食源性为主,且与海、水产品污染有着一定关系的特点,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加强水源管理,做好应对暴发疫情的各项准备.按照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和《关于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主动搜索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疾控机构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和主动搜索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本地流感监测网络及相关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卫生与农业部门之间流感(禽流感)信息通报机制,完善并组织落实《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及应急预案》. 本条款主要检查传染病防控情况. 『主要资料』 1.艾滋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专项经费落实情况资料;医务人员、重点人群、高危人群、重点场所业主等培训资料;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安全套推广、美沙酮替代、自愿免费咨询监测等资料;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规范开展HIV感染者管理、免费抗病毒治疗资料;初筛实验室建设和质量控制资料,开展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筛查、监测资料;开展不同人群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公益广告宣传,艾滋病防治宣传日宣传等资料. 2.结核病防治:结核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年度工作会议、业务培训、任务下达和年度目标管理资料;市对县督导、痰检质量检查,县对乡镇督导、检查和定点诊治单位痰检质控资料;实行结核病免费查治和经费使用情况资料;结核病年度督导率、发现率、治愈率等资料;防痨人员培训资料,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资料. 3.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年度工作经费落实和使用资料;开展春秋季查螺灭螺资料,年度重点人群、流动人口、耕牛查病资料;年度开展血防培训、会议、检查,血防联防,血防宣传等资料;开展晚血病人管理、可疑病人治疗资料. 4.乙肝防治:乙肝防治中长期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年度工作会议、业务培训、任务下达和年度目标管理资料;儿童乙肝预防接种、查漏补种、乙肝预防接种检查督导资料;开展乙肝免疫成功率监测和人群感染情况监测资料;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资料,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资料. 5.重点传染病防治:年度防治工作计划、督导检查、工作总结资料;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资料;疫情监测、报告、调查、处理等资料;召开工作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和健康教育资料. 6.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证明. (四)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2%. 『释义』 乡镇卫生院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全面实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配备专用报告设备,确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分析与反馈;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首诊负责制、门诊工作日志登记制度等,按照规定时限及时、规范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情况发生;对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要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和传染病疫情管理要求规范处置.定期组织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质量、传染病漏报情况检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审核、确认、订正、补报、查重、数据备份、疫情分析和信息的反馈;对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技术进行指导,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和通报各责任报告单位的报告情况. 卫生监督机构要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报告和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本条款主要检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处置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实. 『主要资料』 1.疫情网络直报管理规定或制度,年度工作计划、总结. 2.网络直报各报告点的基础情况(包括人员、设备配备清单). 3.年度网络直报情况分析,各单位的报告覆盖率、报告及时率、及时审核率资料. 4.网络直报和疫情漏报情况检查的方案、记录、总结、整改措施等资料. 5.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资料.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处理案卷.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检查记录、总结、行政处罚案卷等监督管理资料. (五)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接种单位条件符合国家规定要求;预防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有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办法,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5%;托幼机构、学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 『释义』 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规定,科学、规范地实施预防接种,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避免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实现国家规定的接种率. 1.计划免疫门诊要求: (1)城镇的接种单位,应根据责任区的人口密度、适龄人群数以及服务半径等因素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按日(周)进行预防接种. (2)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遵守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接种方法和注意事项. (3)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接种单位在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作好记录.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4)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进行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5)接种单位实施接种时必须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安全注射率100%. (6)在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接到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儿童的报告后,应在托幼机构、学校配合下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带儿童接种单位补种. 2.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 (1)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能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样的接种服务.应对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建卡,建卡率≥95%.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措施,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工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调查. (3)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4)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及时登记,建立接种卡(簿)、证,实行单独的卡(簿)管理,并及时接种. (5)接种单位应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管理工作,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及时转卡;利用春节等节假日对长期外出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索查外地的接种资料. 3.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将其纳入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开展定期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漏种儿童补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积极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工作.托幼机构和学校应按照《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在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必须如实填写并登记造册. 4.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要求单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五苗"全程覆盖率)≥95%. 依照卫生部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有关参考资料,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评估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 本条款主要检查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核查. 『主要资料』 1.免疫规划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总结. 2.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本辖区预防接种点文件;预防接种人员培训、上岗证分发记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情况. 3.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规范,儿童接种卡、册登记资料. 4.预防接种门诊疫苗管理制度,疫苗领用、消耗帐册;冷链登记册及管理制度,冷链测温记录. 5.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搜索适龄儿童、开展流动儿童查漏补种的方案、记录、工作小结. 6.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或规定、查验方案、记录、小结. 7.五苗单苗接种率、五苗全程接种率资料. 8.免疫规范信息化建设资料. (六)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90%.无有偿献血. 『释义』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行无尝献血制度,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无有偿献血.采供血机构要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规范血液的采集、检测和供应.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对无尝献血者应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体检,对采集的血液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传染病检测,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采集检验标本、血液和成分血分离时,必须使用有生产单位名称、生产批准文号和有效期内的证照齐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采血器材,用后按规定进行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理,并作记录.使用国家检定合格的诊断试剂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验.制定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采供血预案,并从血源、管理制度、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上保证预案的实施,满足应急用血的需要. 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加强临床医师培训,落实临床用血制度,做到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采供血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管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本条款主要检查采供血和血液管理工作.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采供血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总结;采供血管理、消毒、隔离制度和实验室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制度. 2.全面质量管理方案、实施过程资料,质量管理检查、内审、整改、总结资料;年度管理评审资料. 3.采供血单位献血、检测和供血的原始记录,采供血应急预案. 4.采血、体检、检验等人员资质证明,人员培训计划、记录、小结;献血者健康体检规定,体检结果资料. 5.采供血单位的采血器具、血液监测试剂批次证件;招标采购资料;用后收集、处理记录. 6.对检测不合格或者报废的血液处理规定和记录. 7.开展无偿献血宣传资料,监督、检查资料. (七)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统一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释义』 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工作.医疗废弃物管理部门明确,管理人员落实,管理制度健全,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设置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点,贮存点应远离医疗区,配备贮存设施、设备,有防鼠防蝇防蟑螂和防渗漏措施,有明显的规范的警示标识,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具备低温贮存或防腐条件.医疗废弃物暂存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有经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具体负责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暂存和处置工作,并落实职业防护措施.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要求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要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贴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运送人员每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收集和分类包装医疗废物,并运送至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防止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医疗废弃物专用周转箱(桶)和运送车辆符合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应符合《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的要求. 医疗机构的医源性污水处理工作应有领导分管,有经培训合格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污水处理工作.建立污水处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源性污水有效处理.建造医源性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要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应设置隔离带.小型医疗机构可以配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建消毒池进行医源性污水处理.医源性污水消毒的工艺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选用的消毒剂安全有效.对含有放射性、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定期开展污水中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致病菌等有关指标的监测工作,余氯每日至少检测2次,粪大肠菌群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肠道致病菌检测每季不少于1次. 本条款主要检查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置和医源性污水处理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实. 『主要资料』 1.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的组织文件,工作职责. 2.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制度和规定,处理流程及工作检查记录;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记录及上岗证等. 3.医疗废物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的记录. 4.医源性污水处理站建设和处理工艺流程资料,污水处理记录、定期监测资料. 5.疾控机构或环保部门污水处理抽样监测资料. (八)市政府将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辖区内医疗机构审批和日常监管资料齐全.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非法医疗广告得到有效治理,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良好. 『释义』 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重点内容之一,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列为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打击非法行医,依法取缔无证行医,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和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通过开展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血站的执业行为和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行为,认真查找血液安全的薄弱环节,严厉打击非法组织他人卖血的犯罪活动,净化采供血执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血液安全.为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根据《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精神,明确标准,规范行为,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培植规范有序、富有竞争活力的医疗服务市场;加强考核,落实措施,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水平.依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加强医疗广告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又要深入分析当前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查找问题,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服务、医疗广告和采供血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的措施.市政府将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非法医疗广告得到有效治理,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良好. 辖区内医疗机构审批和日常监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档案资料齐全. 本条款主要检查医疗市场服务秩序.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非法医疗广告综合整治资料. 2.医疗机构审批和日常监管资料. 八、病媒生物防制 各级爱卫会要加大对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工作力度,协调各成员单位、社会各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发动群众,按照《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的要求,切实做好病媒生物的预防控制工作.通过综合防制,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要得到有效控制,有三项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另一项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的三倍. 『释义』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爱卫会、卫生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全爱卫〔2009〕9号)和《广元市除四害管理办法》制定辖区除四害工作规划.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科学防制"的方针,实行政府组织、全民动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科学指导、社会监督,坚持集中治理与经常性治理相结合、以经常性治理为主的防制原则.各级爱卫会负责辖区内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工作,协调卫生、农业、建设、水利、林业、经贸、工商、教育、交通、铁路、民用航空、宣传、新闻等爱卫会成员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每年按照鼠、蚊、蝇、蟑螂密度的消长,统一组织开展防制活动.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要健全,市、区、街道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操作队伍,经培训合格后上岗.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满足协调管理、宣传培训、劳务补贴、密度监测、药品器械等支出.组织开展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队伍和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病媒生物防制知识,提高群众除害防病的意识. 按照综合防制的原则,制定鼠、蚊、蝇、蟑螂防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注重实效.工作方案要全面,明确时间安排、工作职责、防制范围、宣传培训、技术方法、保障措施、环境清理、检查监督、效果评估等内容.技术方案要科学可行,要依据孳生地调查、害情监测和抗性测定情况制定,明确防制重点部位、防制方法、药械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环境治理措施、技术评估方法等.防制范围必须包括居民户、各类单位和各类四害孳生场所.各项环境治理措施要具体,职责要明确,并落实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病媒生物防制所采取的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项措施应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 依据本地杀虫剂抗性水平、防制效果、环境与经济条件选择适合当地使用的杀鼠剂、卫生杀虫剂和器械,严格按技术方案要求使用药物和器械,提高药械使用效率.定期开展卫生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掌握本地区杀虫剂抗药性水平和药物使用现状,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使用绿色环保、高效低毒的杀鼠剂和卫生杀虫剂,努力减少化学防制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使用的杀鼠剂、卫生杀虫剂和器械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其各项合法证件与检测报告齐全,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加强杀鼠剂、卫生杀虫剂和器械的管理,做好安全运输、保管和安全使用,以及人畜中毒的应急准备工作,严防事故发生. 建立病媒生物危害监测评估体系,全面系统地开展本地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掌握本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和消长规律,监测结果可靠,能基本反映本地病媒生物危害的现状.监测方案科学合理,监测方法符合全国爱卫会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和总结,按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监测数据,定期发布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和预警预报.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专项经费、专业监测人员和监测器械能满足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需要.当地鼠传疾病和虫媒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近两年未发生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暴发流行. 按照广元市除四害有关要求,组织开展除四害先进城区创建活动,鼠、蚊、蝇和蟑螂有3项通过了省级爱卫会考核或复查,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建立病媒生物控制工作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使鼠、蚊、蝇和蟑螂密度保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剩余1项虫害密度经监测不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 本条款主要检查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管理、防制策略和监测工作情况,及除四害工作成效和先进城区创建巩固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中长期病媒生物防制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防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工作总结. 2.市、区、街道负责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组织网络、人员、职责等资料. 3.市、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专项经费预(决)算及拨款到位财务凭证. 4.辖区四害孳生地分布、数量、特征的调查结果,综合治理相关资料. 5.开展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宣传、技术培训、监督检查等资料. 6.开展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活动资料. 7.执行国家禁令的灭鼠剂、卫生杀虫剂和器械的规定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8.开展杀鼠剂、卫生杀虫剂抗性监测的技术资料,前三年药械使用情况等资料. 9.所使用药械的合法证件、说明和质量检测报告. 10.统一使用杀鼠剂、卫生杀虫剂和器械的名录、领用登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绿色环保、高效低毒药械的相关资料. 11.应急准备的文件、要求及相关资料. 12.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人员、经费、器械情况资料. 13.监测方案、数据和分析报告. 14.当地鼠传播疾病和虫媒疾病监测、防控工作资料. 15.省级爱卫会命名或确认除四害先进城区的文件,考核或复查的反馈意见. 16.除四害先进城区创建或巩固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及工作过程性资料. 17.四害密度监测资料. 九、社区和单位卫生 (一)社区和单位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广大居民和职工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评比竞赛活动.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档案资料齐全. 『释义』 搞好社区和单位卫生是创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广大居民和职工的身体健康,推动卫生防病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卫,社区和单位卫生管理组织得到加强,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并能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广大居民和职工开展各项爱国卫生活动. 社区有爱卫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至少有1名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爱国卫生工作.建立爱国卫生制度,如卫生大扫除制度、街巷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收集管理制度、除四害工作制度、门前卫生责任制度、住宅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检查评比竞赛制度等.开展各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总结,及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能够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其指导手册中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单位爱卫会组织健全,有领导分管,有科室主抓,有组织网络,能结合行业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各项卫生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发动职工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各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总结,及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 本条款主要检查社区和单位工作台帐及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包括组织网络是否健全,有否建立针对本社区和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是否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卫生活动,进行工作总结.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社区和单位爱卫会组织名单和职责分工(正式文件). 2.卫生管理制度,如卫生责任区制度、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清运制度、绿化养护制度、厕所管理制度、集体宿舍卫生制度、卫生评比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卫生奖惩制度等(正式文件). 3.工作计划、总结及简报、动态、纪要、经费(凭证)等. 4.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要内容. 5.环境整治资料:注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要内容(附照片). 6.爱国卫生月活动资料:包括计划、过程性资料、照片、小结. 7.健康教育资料:资料宣传,包括宣传时间、次数、发放范围、主要内容(留存底稿);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包括时间、期数、内容(留存底稿或配以照片);闭路电视(录像)宣传,包括时间、参加人员(签到记录)、内容(配以照片);健康讲座,包括时间、参加人员(签到记录)、主讲人、讲座内容(配以照片). 8.除四害资料:购买或领取除四害药械的凭证,药物发放登记或投放记录,包括药物名称、剂量、领取(投放)人员、时间、地点;如实行市场化运作,应当留存专业公司上门工作联系单,具体作业时间、地点和范围,社区和单位具体负责人签字记录. 9.卫生检查原则上每月一次,每次检查记录. 10.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的文件及评比结果文件. (二)社区和单位卫生状况良好,道路平坦,环卫设施完善,垃圾日产日清,公共厕所符合卫生要求,无违章建筑.饲养宠物和鸟类能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进行免疫接种,粪便不污染环境.80%以上社区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释义』 社区家庭住户和楼道、车库,单位办公场所和走廊、仓库,窗明几净、墙面整洁,无蛛网积尘,无"四害"栖息孳生.社区和单位环境整洁,路面硬化,道路平整,下水通畅,无坑洼积水,无污水漫溢,无卫生死角,无垃圾丢弃,无杂物堆积,无"四害"孳生,无违章搭建.因地制宜植树绿化,及时整修养护,无泥土裸露,无枯枝缺株.果壳箱、垃圾箱、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完善,果壳箱整洁美观,及时清理打扫.设置密闭式垃圾箱,外观整洁干净,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蝇无蛆.公共厕所专人管理,清洁卫生,通风照明良好,洗手冲洗设施齐全,无蝇无蛆无异臭;单位食堂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集体宿舍整洁卫生.饲养犬类要严格遵守当地养犬规定,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室外溜狗,并及时清除犬类排泄物,不得污染环境.城市建成区内禁止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畜家禽和食用鸽,因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特殊需要饲养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执行.饲养宠物和信鸽要加强管理,及时打扫舍笼,清理排泄物,不得污染环境. 本条款主要实地检查社区和单位卫生状况.环境卫生重点检查路面平整、下水畅通、道路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蚊蝇孳生等情况,以及有否违章饲养家禽家畜;室内卫生重点检查楼道、车库、走廊、仓库及家庭住户、办公场所卫生状况,是否窗明几净、墙面整洁,有否杂物堆积、蛛网积尘和"四害"栖息孳生;公共厕所有否专人管理,是否清洁卫生;单位还要检查食堂和集体宿舍,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企业还要检查环境保护情况;医院还要检查医疗废弃物和医源性污水处理情况.检查方法以现场检查为主. 『主要资料』 1.贯彻执行当地政府犬类和宠物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 2.按时进行犬类免疫接种的复印件. (三)市场、饮食摊点等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合理,管理规范,无占道经营现象. 『释义』 社区内的市场、饮食摊点等商业服务设施符合当地商业网点设置规划,应当在室内经营.饮食和食品行业按规定取得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后方可对外经营,有关证照应在有效期内,并悬挂在室内醒目处.从业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和体检,持有效健康证明方可上岗.清洗、消毒、冷藏、通风等基本设施符合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要求.经营场所保洁工作落实,环境卫生整洁,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度,无倚门设摊和占道经营现象.社区街巷里弄无违章设摊,无占道经营. 本条款主要检查社区和单位的商业服务设施卫生状况.市场管理是否规范,环境保洁是否到位,摊位摆放是否整齐,是否划行归市.活禽销售区域是否相对独立,是否隔离屠宰,环境是否清洁.熟食是否室内销售,货款窗口是否分离,有否洗手、消毒、空调等基本设施.除四害措施是否落实,"四害"密度是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垃圾是否密闭储存,清运是否及时,消杀灭蝇措施是否到位,公共厕所是否整洁卫生.饮食和食品行业是否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效健康证上岗.室内外环境是否整洁,有否倚门设摊和占道经营.餐具有否消毒,有否过期、变质、腐败食品.社区街巷里弄有否违章设摊和占道经营现象.检查方法以现场检查为主. 『主要资料』 1.社区内的市场、饮食摊点等商业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2.社区内的市场、饮食摊点等商业服务持证情况. 3.开展市场、饮食摊点环境卫生检查情况. (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单位卫生工作纳入社区统一管理. 『释义』 按照爱国卫生属地管理的原则,把驻区单位卫生工作应当纳入社区统一管理.社区爱国卫生组织应吸收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的驻区单位分管领导作为成员,建立社区和单位共创共建共享机制.驻区单位应当服从社区卫生管理,遵守社区卫生制度,定期开展卫生互查,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爱国卫生活动,提高爱国卫生与卫生创建工作水平. 本条款主要检查驻区单位卫生工作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情况,重点是社区关于驻区单位卫生工作纳入社区统一管理的工作台帐及档案资料,驻区单位参与社区爱国卫生活动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驻区单位名单,注明各级爱国卫生荣誉称号. 2.单位爱国卫生检查记录. 3.驻区单位参与社区爱国卫生活动记录.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房屋设置、人员资质符合规范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释义』 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规范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原则上政府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3—10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中心、站的建筑面积分别不小于10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按照服务区域划分和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以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社区护理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室内外环境整洁,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本条款主要实地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用房面积有否达到标准,布局是否合理,内外环境是否整洁,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否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职业医生注册登记和执业医师证书,是否建立辖区家庭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病人日常管理情况,是否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防病宣传,是否按照要求加强传染病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有关情况.检查方法是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职业医生注册登记、执业医师证书. 2.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料. 3.辖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病人日常管理资料. 4.健康教育档案,包括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等. 5.传染病管理档案,包括网上直报、活动记录等. 6.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记录. 7.有关消毒记录. 十、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 (一)有卫生保洁人员和制度. 『释义』 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仍然保留的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村.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流动人口多等问题,是卫生创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是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城中村要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建立爱国卫生组织,加强爱国卫生管理.把城中村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规划,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清扫保洁制度,健全清扫保洁队伍,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加强环境卫生监督检查,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中村清扫保洁队伍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城中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2.城中村环境卫生、爱国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文件或规定. 3.城中村爱国卫生管理组织、制度、村民公约. 4.城中村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活动记录、总结. 5.城中村保洁人员名册、清扫保洁责任书、监督管理规定. 6.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检查的记录、照片、简报等. (二)合理设置健康教育设施,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材料进村入户,村民卫生知识知晓率≥70%. 『释义』 城中村要有村领导主管、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年度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村内有健康教育阵地,健康教育橱窗、墙报、专栏不小于3平方米,定期更换资料,每年不少于6次.采取健康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入户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并针对村民保健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健身活动,普及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卫生行为,健康知识知晓率≥7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规范》要求,为居民和村民传播健康知识,提供保健咨询服务.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中村的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查阅资料和访问群众. 『主要资料』 1.城中村健康教育人员名册. 2.健康教育阵地一览表. 3.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和工作小结. 4.发放的健康教育和创卫宣传资料,宣传阵地更换内容的照片或样稿. 5.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照片. 6.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测试统计表. 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资料. (三)环卫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100%.有污水排放设施.公厕数量达标,符合卫生要求. 『释义』 城中村要按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要求,设置果壳箱、垃圾筒或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做到环境卫生设施齐全,建设符合标准要求,不得有垃圾池、露天粪缸和简易棚厕.生活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村内无卫生死角.污水排放设施完善、通畅.公共厕所有专人管理,厕所内外环境清洁卫生.积极落实改水改厕工作,安全卫生水、卫生厕所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规定要求.组织开展庭院和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居民居住环境整洁.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中村的环卫设施配置与环境卫生管理情况.检查方法是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城中村环境卫生设施设置一览表. 2.城中村改水、改厕统计资料. 3.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资料. 4.卫生家庭、卫生户等检查评比活动资料. (四)村容整洁,路面硬化平整,村内无非法小广告,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现象.90%以上城中村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释义』 加强城中村改造和建设,村内道路要硬化、绿化,路面平整干净,无坑洼、积水及泥土裸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基本消除村内乱搭建、乱堆摆、乱拉挂、乱停放、乱贴画、乱扔倒等现象.建立和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村内环境卫生整洁、有序.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中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或方案. 2.城中村路面硬化、绿化、污水排放资料. 3.城中村"六乱"整治方案、整治照片. 4.城中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有关规定. (五)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措施落实,无违规饲养畜禽. 『释义』 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要纳入城区统一部署,按照市区除四害方案和统一要求开展工作.要配备专(兼)职除四害工作人员,落实除四害具体措施.发动广大居民、村民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四害防制活动,全面清除四害孳生场所,科学使用药物,有效降低四害密度.家禽家畜要圈养,定期清理禽畜圈,保持环境卫生.家禽与猪,鸡与水禽不得混养.饲养宠物要符合有关规定. 本条款主要检查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开展情况和家禽家畜规范管理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及工作要求. 2.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活动记录、药物发放登记. 3.家禽家畜、宠物管理资料. (六)农副产品市场、环境保护和"五小"行业管理符合有关规定. 『释义』 农副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市场内地面硬化,上、下水设施完善,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无占道经营;有活禽销售的市场要设立相对独立的销售区域,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屠宰,环境清洁卫生;有专职保洁和管理人员,市场内整洁,垃圾日产日清;应配备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设施,管理到位.熟食制品、小餐饮、小副食品、小粮店等符合有关规定."五小"行业证照齐全,亮证经营,消毒、除四害、环境卫生等措施落实,管理规范. 地面水污染、扬尘、噪声等得到有效治理,企业环保工作符合有关规定. 本条款主要检查农副产品市场、"五小行业"、环境保护等管理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农副产品市场卫生管理制度. 2."五小"行业基本情况. 3.有关环境保护工作资料. (七)城乡结合部整洁有序,无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物料、乱搭乱建等现象. 『释义』 城乡结合部主要是指城市建成区之外、城市规划区之内的地段.城乡结合部应纳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城乡结合部延伸,环境卫生工作统一管理.要落实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沿路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按标准建造公共厕所,普及无害化卫生户厕,取缔露天粪缸、旱厕、简易棚厕.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取缔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物料、乱建棚屋、乱开店铺、乱涂乱画等现象.治理四害孳生地,定期开展四害灭杀工作,规范饲养家禽家畜,全面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面貌.河道定期清淤,禁止倾倒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标语及广告牌规范设置,保持完好. 本条款主要检查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 『主要资料』 1.城郊村基本情况. 2.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单位、管理制度. 3.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的资料. 4.开展除四害工作资料. (八)所辖镇建成不少于1个省级以上卫生镇或建成不少于1个省级爱卫会认定达到省级以上卫生镇标准的镇. 『释义』 积极按照省级卫生镇(乡)标准,所辖镇建成不少于1个省级以上卫生镇或建成不少于1个省级爱卫会认定达到省级以上卫生镇标准的镇. 本条款主要检查辖区内省级卫生镇创建情况,检查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和查阅资料. 『主要资料』 1.利州区爱卫会提供省爱卫会对宝轮镇、荣山镇省级卫生镇的命名文件. 2.宝轮镇、荣山镇准备省级卫生镇创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