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外功策略 > 我校探索实践课堂观察的历程风险
  • 我校探索实践课堂观察的历程风险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3-05-0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课堂观察经验
    ●课堂观察经验
    我校探索实践课堂观察的历程
    市第二高级中学 洪伟
    2006年11月2日,在我 一间普通会议室里,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召集我们教育片的几所中小学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召开了一次有关课堂观察的会议,决定以我们教育片作为实验区,在学校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会议就“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会议中很多与会的 都提到了利用课堂实录(录像)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活动。
    录像观察?听到这种课堂观察的手段,我就想到我们学校教科室不久前布置的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课堂录像的活动,这不就是课堂观察吗?会议之后,我校教科室和学校积极为教科骨干查阅了网络上一些有关课堂观察的资料,于是,利用录像观察作为我校课堂观察的主要手段,在我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想法在我脑海里逐步形成。
    一、规范课堂教学的常规,课堂录像的初衷简单而又朴实。
    我校在2003年易地新建,继而晋升为省三星级高中后,班级扩容,近三年来刚从高校毕业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占到学校教师总数的二分之一,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显得“稚嫩”,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虽然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我们都进行了师徒结对等形式,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但这种方法传统,见效较慢,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师尽快地成长呢?于是我校教科室就在电教组的协助下,用对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录像的形式来帮助他们成长。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拍摄两节录像课,其中一节是自己申报,由教科室安排统一摄录,教师事先有准备的;另一节课事先不通知任课教师,采取随机摄录的办法。为了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保持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事先和教师说明,这样形式的摄像课不作为评优考核的依据和条件,纯粹是小范围的教科活动。
    我们摄录之后首先把文件复制给教师本人,首先让他进行自我观察,在自我观察这一过程中,很多青年教师发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很多低级错误,例如:教态不自然,板书不清,语言重复等等问题,很多教师这样反映:平时觉得自己上课已经很好的,但一上了银幕就觉得问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很多教师对于自己首次上银幕感到好奇和兴奋,拿着自己的录像课在办公室里反复的观看,有的老师还拿到家里给自己的父母看,给自己的孩子看,可以说教师的积极性很高,课堂观察氛围也已基本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帮助很多教师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很多常规问题。
    其实,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忙碌,很少有 职业需要一天与人发生数十次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新教师往往集中于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不太注意个人的不自觉行为,这就可能造就课堂教学的无效,这样的形式课堂观察对于教师自己反思个人的课堂教学行为,起到一个比较独特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从而帮助教师改善其不良的行为。
    二、改变课堂观察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收获也有困惑。
    经过三个多月的课堂录像和教师的自我观察后,可以说我们利用了摄像记这一现代化手段,在短时期内高效地 了很多课堂教学中平时不经意的很多问题,然而,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自我观察以后,教师把课堂观察的观察点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个人行为上,很难提升教科研的层次。
    2007 年的三月,我们课堂观察试验区又在盛泽实验小学召开了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会,与会学校介绍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遇到的诸多问题,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茅塞顿开,懂得了真正的课堂观察应该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针对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又对我校的课堂观察活动做了这样的布署:即开展课堂摄录后的集体研讨活动,我们首先对各教研组长和学 教科骨干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有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掌 应的观察技巧, '处理好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我们把教研组长和有关教科骨干按文理分成两个观察组,每两周安排两节课的时间拿出两节录像课(文理各一节)进行课例的分析研讨活动,我们的活动有以下步骤:1、被观察者(任课教师)介绍,被观察者可以介绍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步骤,以及在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2、观察者的分工,针对高中学校学科性较强的特点,本学科的教师我们要求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提问的有效等方面,其它学科的教师则观察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3、观看教学实录,我们利用40 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先前该教师的课堂实录,要求观察者做好记录。4、课后的分析交流,我们要求参加课堂观察的老师针对自己的观察点对该教师在本节课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一个简要的评点。5、任课教师的自我反思,我们把这次活动的观察记录装订好后交给任课教师,要求其课后阅读,写出一篇教学反思。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还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被观察的对象往往是学科青年教师中较有潜力的,还有即将要参加有关评优比赛的教师,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比较“功利”,但对于我们高中学段高考压力较重,教学任务较为繁忙的现实情况,利用课堂观察这一形式对教师进行“ ”,一方面使他们消除竞赛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有经验的教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评价,使他们在课前课后对于自己的教学都有思考和反思。通过这样的方式的课堂观察,我校先后有四位青年教师在吴江教育局组织的评优课中获奖。
    这样的课堂观察形式,是我们改变了先前开展的无目的的课堂常规观察,成为有目标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观察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被观察者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改善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甚至错误;而参与观察者也可以通过别人的课堂,来对照自己,改善自己,体现教师互助的力量。
    当然,这样的观察形式中我们也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参与观察的教师对于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认识还不足,除了在这一过程中播放了录像,还有其它教研组的老师参加外,和平时的教研活动有点类似;在课后的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碍于情面,多为“正面”的评价等等。
    三、提升课堂观察的层次,让课堂观察走向“校本”。
    我们学校的课堂观察活动,一直是在缺乏范例的情况下,自己“摸索”着进行的,周边的学校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活动,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供我们“借鉴”。
    2007年的12月,我们又迎来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吴江市教科室组织我们课堂观察试验区骨干教师到浙江余杭高级中学参加全国课堂观察研讨会,并观摩了他们的课堂观察活动,余杭高级中学早在2004年就在校内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他们有健全的制度保证,高校的专家指导,他们所展示的课堂观察全过程,和他们自主开发的《课堂观察手册》,制定的《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纲领》等都留给我们很多的感触和启发。
    经过这次外出学习后,我们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以前的观察方法进行反思和修正,考虑到学校和学校的情况不同,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的情况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规划我校今后的课堂观察活动制定了“一个切入点,三个结合。”的操作模式。
    一个切入点。即以课堂录像为切入点展开课堂观察活动,我 课堂观察活动自一开始起就借助了课堂摄像这一观察工具,并且坚持到现在,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要求我校的课堂观察活动要和吴江市教育局倡导的课堂教学“精致化”相结合,“精致化”的课堂和我们课堂观察的目标有很多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将利用这一观察活动,全面推进我校课堂教学的精致化。我们还要求课堂观察和我 课题研究相结合,我校在2004年就在江苏省教科院申报并批准立项了题为《农村高中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2008年将是结题年,我们也想利用课堂观察这一方式,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后,我校的课堂观察活动还和“名师”工程相结合,课堂观察能有效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其教科研能力,力争培养更多优秀教师。
    我校的课堂观察活动经历了“探索——实践——学习——借鉴——感悟”,等阶段,在好与不好,有效和无效,适合于不适合中不断探索,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正和解决问题,也特别期待有关的专家领导的意见和指导。“务实求是 开拓创新”是我校的校训,也是我们实践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
    课堂观察:教学研究走向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梅堰中学 胡阿生
    传统而习惯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听课评课,而在新课程改革日月深化的今天,似乎这种教学研究形式与时代的教学节奏不够合拍,也难以达到教学研究校本化之要求。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来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呢?在思索、比较、尝试、展望之后,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观察”,是提升课堂教学研究实效的有效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研究走向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一、比较,“课堂观察”是一种更科学性的教学研究方法。
    所谓“课堂教学观察”,就是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 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比传统的听评课方法更具有目的性和优越性。具体而言:
    比较之项
    传统的听评课
    课堂教学观察
    关注的对象
    被听课的教师
    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
    关注的重点
    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关注的问题
    往往在听课中被发现的问题
    往往听课者听课前预设准备好的问题
    关注的视角
    一般从整个课堂的“面”上看
    侧重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上看
    关注的焦点
    评判整堂课的优点或缺点,结论是不是好课
    观察课堂的某个或几个要点,分析、统计、研究其原因及提出相应的策略
    采用的方法
    听课者听课,然后评议
    多样化:可以自我观察、可以同伴观察、可以组织骨干教师观察,而且每一种都要反思。
    使用的手段
    听课者以文字记录为主
    听课者利用一切工具:文字记录、录音录像、预设表格等
    达成的目标
    改进上好一堂完美的课
    写出反思分析报告,提出处理一类课或某个环节或某个问题的共用策略
    比较可知,“课堂教学观察”明显优于传统的听课评课形式,更重要的是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课堂教学要求。在关注课堂教学对象和课堂教学重点上,不只是教师,还有学生;不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还有学生学的方式。在达成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目标上,不只是为了一节课的完整,而是为了今后一类课的完美,从策略上去追求有效的完美,所以说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更具科学性的教学研究方法。
    二、尝试,“课堂观察”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种新形式“课堂教学观察”的尝试,与新课程的实施一样,必将带来新的“变革”和“活力”,当然也不排除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尝试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用“课堂观察”的形式了解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主体性。如:
    案例:观察组织者是语文教研组长,观察对象是一位中年语文教师,观察方法是同伴互助法,观察内容是一堂文本为《苏州园林》的多媒体课,观察的“主题”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组织者事先设计好观察量表,重点①多媒体画面呈现的次数、时间及频率,②多媒体画面配上文字、音响等的数量及精度,③多媒体出现时教师的评点及学生评说次数及要点, 媒体画面出现时间和学生兴奋状态记录。
    课堂要点:整体课执教者用powerpoint设计,单就苏州园林画面(图片)呈现29幅,顺序基本与文本所说明的顺序相同,外加为了拓展而设 学校内“梅园”(注也有苏州园林风格)照片5张,主要是假山池沼、隔而未隔、河道任其自然、高树与低树、花时不同的花,共计34幅照片。其中29张均配上文字,外加教师评点。
    根据观察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反思、比较,综合,观察者一致的看法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于整堂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佳。第一,一堂课用34张图片,再配上文字及教师最简洁的评点平均需要1.2分钟,占去整体课的90.6%时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新课程所提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根本无法体现。第二,由于一堂课45分钟的限制,师生互动、对话的机会,全部抹煞了,连学生读读课文的机会也没有了。第三,学生兴奋状态呈现一路下降的趋势,最后被动看“幻灯片”而已,连 也似乎谈不上。第四,《苏州园林》(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也没有凸现出来。观察者的结论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只能作为一种“点拨”的工具或手段。只有“点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会适得其反。也相应的提出了一定的运用策略。1. '认识先进媒体的功能,2.合理安排媒体运用的频度,首先是“适量”,其次是“适时”,其三是“适合”,3.综合协调各种媒体的运用。
    尝试让我们看到了研究的“味道”,没有了一味的赞美1、2、3,也没有了全面的“批评”1、2、3,更没有了无话可说的老师,参与观察的同伴人人有事可做(分小小组在作相关的记录),而且分析时大家环绕一个议题(观察的主题)进行,自然有话可言了,思考的问题也深刻了,认识,结论,策略的提出也比较集中,比较针对性,也比较理性,当然更是有效度的提高。
    三、反思,“课堂观察”是一种更具校本化的教学研究途径。
    “课堂观察”作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新机制,定有其新的活力。在具体的实践中所体现的有效性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能成长有效型的教师。课堂教学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事先可以有教师针对平时自己或同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观察的课题(或主题),同时设计好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观察量表或粗线 定性观察提纲,这是观察前期的准备,实际就是研究的起始阶段;接着组织观察者深入课堂教学现场,分工合作,利用文字记录或录音录像等方式,记载下需要的数据或纲要,这是观察过程,实际上是针对课题采集原始材料;最后有组织者根据观察的数据及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提出 或改进或提 “课题”问题策略,写出研究报告,并且在一起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中传阅,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完善观察研究报告。整个观察过程可以说始终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如果一个学年每一位教师能如此组织完成一次“课堂教学观察”, 几年后,所有的教师都将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在课堂教学观察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进自己或同伴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甚至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好手。
    其次,能使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真 为校本化。教研组用“课堂教学观察”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在每次集中活动时,有一位老师主题性发言,内容可以多样性、层次化,既可以是观察准备阶段的课题确定理由,或设计定量观察或定性观察的依据,或选择观察方式和手段的思考;也可以是观察过程中注意点的提示,记录数据文字的要求,观察的分工等;更可以是观察后综合分析报告。全体组员可以根据组织者所主讲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使每一次观察,每一个环节尽量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如果这样话,那么教研活动,就会真正做到“名副其实”了,达到了研究的效果,提升了教研的层次,成为学 特色,即校本化。当然开始的时候,可以由学校教研组中的骨干教师来引领,在“点”的课堂观察研究中悟出一些课堂观察操作方法和经验,逐步向“面”上拓展,推广到教研组所有人员中进行,让全体教师都能“自我反思观察”或“同伴互助观察”,一学年能成功的跟踪观察自身或同伴的某一个方面(主题),主持一次有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
    第三,能科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观察是有目的进行的,完全改变了原来听课评课随意性弊端,如果操作又具科学性的话,必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同伴互动观察也好,自我反思观察也好,切实观察、分析、反思写出研究报告,定能给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科学有效的“诊断”, 开具出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或内容分析后的“治疗”方案及策略,势必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式,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学 课堂教学带来新局面。
    总之,把传统的习惯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听课评课),换成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课堂观察,其优势是明显的,前景是乐观的,是学校教学研究走向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课堂观察,使课堂走向有效
    ——教研活动中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和探索
    平望第二中学
    2006年11月2日,“吴江市课堂观察实验区”在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成立。
    我校作为初中的代表,也有幸加入这一组织。一年多来,在吴江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和吴江市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结合我校特点,在不同层面对“课堂观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回顾一年多来课堂观察实践和探索,我们走过了如下的三个阶段:学习和试点;探索和试行;实践和推广。概括来说,就是“点”上深入,“面”上辐射。
    一、由试点学科引路,探课堂观察之“趣途”。
    课堂观察,就是对课堂情况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对大多数老师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要开展这项工作,必须有引领,又不能操之过急。2006年11月,成立了“课堂观察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丁解敏副校长任组长,确定语文、化学学科为试点学科, 语文组的黄小林和顾吉萍老师和化学组的李红星和杨俊毅老师为实验老师。参加该小组的还有教科室、教务处负责人,以及各教研组组长。
    定期组织工作组成员理论学习,教科室还印发了“课堂观察”的有关材料。在学校的传统的“金秋开课日”中,“课堂观察”就是本次活动的主旨。
    其实,那时的我们对“课堂观察”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好在我们选择的门槛较低——把课堂观察的主题定位在“课堂的提问”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尽管如此,第一 团体观察,还是暴露了出很多的问题——
    1.目标不够明
    这是一个教训。究其原因,观察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观察主题的“界定”模糊。事实上,“提问”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概念,如提问的深度,广度,频度,有效性,科学性等等,单单以“提问”笼统的作为观察主题,难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自然是难有作为的。
    2.投入不够充分。
    和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不同,课堂观察由于有了明 观察主题,有了明 任务分工——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面,你要对教学细节进行记录,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细节进行翔实的记录和分析,的 一件劳眼、劳耳、劳手、老心的事情。难怪一堂课下来,大多数老师直呼“太累了”,还有的老师不能适应这样的快节奏,遗漏了本应该记录的细节和现象。
    3.合作意识不强。
    团队观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课堂观察尽管有着明 观察主题,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课堂的整体性。由于太过于注重“分工”了,有点老师只关注他所“分工”的版块。对其他内容不管不顾,加之时间把握上的偏差,造成很多细节的脱节。这与课堂观察的本意是完全相背离的。
    二、点面结合,使课堂观察走向日常。
    进入2007年,学校把课堂观察作为学 重点工作。紧紧抓住试点学科和实验老师这个“点”,深挖细研,认真观摩、反复实践;“面”上拓展,由试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由实验老师影响其他老师,使每个老师都能熟知课堂观察的流程,并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抓住“有效提问”这一主线,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团队观察活动。一年多来,语文组开展了5次团队观察,其他学科也保证每学期一 团队观察活动。如此以外,还有大量的个体观察和自我观察。
    2007年底,每个教研组都完成了各学科的课堂观察报告,并在学校校刊上发表。课堂观察成果发布在学校网站上。2007年10月12日,实验老师顾吉萍老师开设课堂观察课《父母的心》。课后,工作小组完成了《平望二中“教师有效提问”课堂观察报告》,该文发表于《吴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
    我们十分注重课堂观察的研讨和反思环节。由于分工明确,任务集中,听课老师能更好地把握细节,更有效地展示课堂中的得失环节。通过观察老师和开课老师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吃透教材,也使得课堂教学真 向有效,走向精致。
    今年,我们把将继续围绕“有效提问”这个主题,开展多“点”观察。三月上旬开展的团队观察中,开展“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和“教师理答方式”的双观察点活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理答”都是在“提问”这个主题上延伸出来的,是“提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师生两面的观察和分析,把握课堂 走向,解决课堂上问题,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三、课堂观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年多来,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我们也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但我们始终坚持在教研活动中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和探索。目前,课堂观察成为整合于学科教研活动的常态方式,日常化的“自我观察”氛围也 形成。
    1.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非常忙碌,他们往往着眼于的注意力都集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教师的自我反思,长此以往,教师将走向平庸。课堂观察如同是一个路标,促进教师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提高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课堂观察,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有效行为。比如,“提问”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出现最多的教学方式,可以这样说,提问是与教学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堂观察,使我们的老师注意提问的精度和效度、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提问的方式和效果。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通过课堂观察的锤炼,教师能更多的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我校的朱小燕老师是上岗刚满三年的新教师。我们幸喜地看到,通过课堂观察的锤炼,朱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去年,她被评为吴江市A级课教师。
    同时,基于团体的课堂观察活动,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观察活动,增进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分析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责任心,并通过课堂观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教师的自我发展。
    2.课堂观察是行进着的有效教学
    课堂的有效有多个方面的体现,课堂观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偏差和不良的习惯。通过课堂观察的“纠偏”,使课堂走向纯净,走向有效。课堂观察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除了这种比较正规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要倡导常规化、简约化的自我观察,互相观察。是课堂观察真正做到“面上拓展,点上深化”。
    3.课堂观察是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
    课堂观察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通过现场观摩,为教研组成员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模式”,让老师在活动中体验这种全新而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从而彻底摒弃教研活动的“走过场”现象。把一个相对固定的视觉作为观察主题(有效提问),使教师在反复中掌握和熟练这一“技术”。也才能真正把握课堂的现象和细节。
    各教研组通过这样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既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是我们的教研活动走向细节,走向实在,走向有效。
    今后,我们将通过教研活动继续推进课堂观察,制定课堂观察奖励措施;进一步探索课堂观察的形式和措施。使课堂观察成为我校常态化的教研方式。从而是我校的课堂观察活动制度化、日常化。
    走向草根,走向有效,走向文化
    ——我校课堂观察的发展趋向与实践反思
    梅堰实验小学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 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实施课堂观察,能够很好地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方式不同,首先,它具备主题,在观察中富有针对性,是一种关于教学微观世界的聚焦式的探究。其次,它注重情境描述,关注课堂事件发生的即时性、变化性和脉络性,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真正意义的专业发展。第三,它具有规范的专业引领,改变了以往教师听课时散漫随意的现象,是提高教师课堂专业意识的有效手段。第四,它需要借助特有的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情况下无法达到的对课堂中现象洞察的深度和广度。第五,它讲究后续反思,要求教师对观察作出分析与研究,系统地批判地找出问题,提出 策略,着重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传统听课只注重过程而忽略后续效应的现象。
    我校自2006年9月开展课堂观察以来,如何让课堂观察走向日常化?如何使它深入运用进入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我觉得日常化的课堂观察是我们研究课堂永远的追求,我们努力做到三个走向:
    走向草根
    学校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各个层面的课堂观察培训活动,参加对象主要是行政人员、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我们注重点上的培训,目地更是为了面上的铺展,关注学科,关注学生,面向全体教师,让课堂观察从高高在上的神坛深入普通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1.渗入教研组的小范围观察:
    为了能使更多的一线教师了 堂观察、走近课堂观察,我们又要求各教研组以组为单位开展范围相对小一些的课堂观察活动,有的教研组人员不多,如体育组、艺术组、思品组等,因组而宜,采取请人进来或两组合并的方法开展活动。各教研组内的课堂观察也开展得有 色,每个小组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在观察之后的反思辩论中,老师们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一些老教师也认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大开眼界,改变了很多看法,感受到了课堂观察的魅力所在。青年教师们呢,则纷纷在教学日记或博客中阐述了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的所思所得,一篇篇生动鲜活的课堂观察反思也随之应运而生。
    2.个体化的自我观察:
    如何让课堂观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使课堂观察走向教师走向学生?自我观察应该是一种便捷可行的操作形式。像我们学校去年组织的录象观察以及上学期开展的录音观察是比较有效的自我观察形式。老师们在观察自己的课堂时,感触也最深,一位老师在她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静听自己的课堂》的日记说:“工作了十多年,经常上课、听课,却从来没有听过自己的课。以前一直以为我站在课堂上能时常享受到上课的幸福感与喜悦感,甚至有时还有淋漓尽致的快乐感。现在看来,这完全是我天真的一厢情愿,我得对自己的课堂赶紧进行一番痛苦而彻底的刮骨疗毒才行啊!”
    3.回忆式的课后观察:
    当然,更简约更日常的自我观察还可以是不借助任何观察工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观察,这需要和日常的教学反思紧密联系起来。老师们在上完课后,坐在办公桌前,静静地回忆自己课堂中的有关重要细节或片段,及时反思,及时记下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或成功之处,并思考分析改进策略,很多特级教师就是在这样日常化的自我观察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学校也 积极地尝试把课堂观察往这方面渗透引领。
    走向有效
    一种新生的教育思想或者一项教育措施的执行是否为广大的教师接受,它首先应该是有效的。虽然课堂观察不是万能的,但实践一年多来,它的确让我们的教师改变了很多:
    1.教师的认识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每一次活动,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震撼, 这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刺痛”感,引发了老师们要改变课堂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在一次主题为“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中,上课教师在观察当天的日记中说:“一向自认为教学语言基本功非常好的我,今天犹如浇了一盆冷水,原来教学语言除了要优美动听,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提问的有效性。说实话,在课堂观察之前如果告诉我一堂课居然提了63个问题,打死我也不相信,我在教案上明明设 问题只有15个。可如今,这么丰富的数据与资料告诉我:我的课堂提问,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观察教师在当天的日记中也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手忙脚乱过,也从来没有这样关注过教师的提问过。我更感意外的是,我观察的短短的五分钟里,上课老师居然提了13个问题之多,真是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
    当我们举行了主题为“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课堂观察后,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的心情复杂。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这样高度关注过我们的学生,本次观察给大家带来了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与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思考:理念离行动有多远?两者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水乳交融和谐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理念漫天飞的今天还是显得犹为重要与迫切!
    当我们针对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进行观察后发现,教师的评价语单一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对照特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如何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这关系到一位教师教学技艺与教学素养的问题。
    2.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不断改进:
    课堂观察的出发点,即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今关于新课程的理念遍地都是,老师随口就能说出几条,但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学新理念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两者已成了各不相干的两张皮。
    课堂观察的过程,产生了困惑,也促进了教师的思考,最终落实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比如,当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活动后,发现我们的课堂还是存在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去年10月,我们邀请了部分教研组长与学校行政人员对“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进行观察之后,大家对课堂的思想与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半年多过去了,被观察教师在课堂提问有效性方面是否有了改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取了跟踪观察的方式,进入了该教师的课堂继续观察。前后对比,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有明显提高。请看我们两次观察后的数据对比:第一次观察,教师一堂课共提问63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比例最低。第二次观察,教师一堂课共提问36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1个,占86.1%,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4个,占11.1%,主要集中在过易问题上。无效问题1个,占2.78%,比例最低。因此,两次观察结果显示:第二次课堂观察在单位时间内(一堂课40分钟)提问数量明显减少,提问质量却明显提高。
    走向文化
    课堂观察在我校试行一年多,虽然还处在初步阶段,但是课堂观察应该成为学校课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基于教师内需发展的一种文化,具有弥散性、普适性与认同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听评课无目的无主题无研究的现状,它逐渐自觉渗透到教师的意识层面与教学行动中,学校教师群体已逐渐认同这一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听课评课方式。
    1.关注细节:
    课堂观察我们既要注重框架的建设,更应关注教学中的细节,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捕捉细节的能力,更应提高深刻解析细节的素质。有位老师在进行主题为“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课堂观察活动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反思:“当孙老师把我课堂上统计出来的数据拿给我看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在我眼中, 孩子们上课时表现得多乖啊!但眼前的记录是不争的铁定的事实。今天有 多双眼睛盯着,还有这么多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还忍不住做小动作,可见平时就靠老师一双眼睛怎么盯得过来呀?今天第一节课,又是语文课。不知不觉地,今天我特别注意起孩子们的小动作来。才五分钟的朗读,竟然发现了5个人是边读书边晃腿,7个人腿架在桌腿的横杠上,还有随意伸着的,悬着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可是,在以往的课上怎么就没有发现呢?才五分钟就发现这么多, 节课,该有多少人在做小动作,在开小差啊?别看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分散了孩子们的心呐!”——这样的观察,使得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开始关注课堂细节。
    2.基于合作:
    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课方式的最大不同表现在合作的有效这一方面。以往的听评课方式缺少合作的规范性与有序性,往往你听你的,我听我的,互不相关,角色不确定,分工不明 也就很难具备共同研究与探讨的有利因素。华师大教授崔允漷在他的报告《听评课范式的转型:一种专业的视角》中提出了“合作”四要素,他认为合作一要有主体的意愿,二要有可分解的任务,三要有共享的规则,四要有互惠的效益。课堂观察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条件,可以组合成一个又一个的合作体,可以是教研组的合作,也可以是年级组或备课组的合作;可以是观察者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沟通合作;可以是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等等。
    3.注重反思:
    我们注重捕捉课堂观察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加强课堂反思力度,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分析与建设性措施的采用。
    在一次以借助课堂录象为媒介的自我观察活动,我校共有8位老师上了一堂原生态的录象课。课上好后,老师们拿回自己的录象带,回家坐在自己的课堂前,认真观察并反思起自己的课堂来。有的老师写出了《课堂语言,简洁,简洁,再简洁》的教学日记,有的老师反省了自己的教学机智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在自己的反思中找出了课堂低效的原因是自己的“口才”特别好,从而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利,以后的课上要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
    我们利用学校传统培训方式“热点问题每月谈”组织了每月一 课堂观察沙龙活动。我们每个月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展开探讨,老师们针对课堂观察中表现出来的困惑、心得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众人拾柴火焰高,课堂观察之火已悄悄在每个人的内心点燃。
    3.认同特色:
    课堂观察的范围极广,涉及的领域不同,观察的视角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观察点。我校进行了诸如“关注学生学习投入状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参与度”、“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评价语”等多个主题。根据教师在课堂观察调查中的实际需要与价值认同感,我 课堂观察文化力求走向校本的同时,更应走向特色的认同:一、教师认同学校课堂观察特色;二、学校认同教师课堂观察特色。
    我校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特色主题是关注教师教学语言,以课堂提问与课堂评价为重要抓手,每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特点 观察小主题,且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观察小主题始终不变,以求研究的深化,从而体现课堂观察教师的个性化与特色化。课堂观察的主题体现特色的同时,因为主题的不同,观察方式也应讲究特色,主要为以下几种:一、借助观察工具诸如录象、录音等情节的回放式观察;二、借助课堂实录的记载回放式观察;三、依托课后回忆的过电影式观察等。
    课堂观察——让教研组的研究充满活力
    平望实验小学 张娟华整理
    一、首次课堂观察
    为了实现改变听评课形式,改进教研组建设的梦想,吴江市首次课堂观察活动在我们平望实验小学拉开了帷幕。记得那天是2006年10月19日,市教科室张菊 主任率领平望片八所小学的教科室主任,观察了平望实验小学一节语文课《哪吒闹海》。观察的主题就是“学生学习投入状况”。由此拉开了吴江市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的帷幕。
    在那次观课前期,我们经过了多 讨,从我校“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从我校的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当 学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从我们今年学校大撤并的生源状况等出发, 了“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观察主题。我们假定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非投入,包括做小动作、说话、开小差及其它;二是一般性投入,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三是非常投入,包括深度倾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任务)、质疑及其它。我们统一了一些观察规划,要求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记录时间刻度,每五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二是记录“田野笔记”,即教学发生的过程与场景;三是“定向观察”,即对所观察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定时的定向的记录;四是辅以课后访谈,观课结束,我们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
    观察中,我们观察组对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每五分钟一次进行观察记录。观课结束后,我们就这堂常态公开课通过“田野笔记”和录音,借助量表对每个五分钟的单位时间内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撰写了观察报告。
    这次“课堂观察”令观课老师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大家纷纷感慨:“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过课。”“从来没有这样关注过学生。”“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应该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而上课教师更是意想不到:竟然观察这么仔细,学习投入状态不佳的学生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后的课堂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二、半年后的追踪观察
    2007年4月10日,我们组织了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追踪观察,观察的主题依然是“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依然是这个班级(三年级3班),依然是这位老师,执教的是《赶海》第二教时。
    下课后,观课老师进行了紧张的分析,会议室里,空气似乎一时凝固。大家就自己负责观察的三四位学生进行逐一的评析,然后由观课老师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反思一一地进行报告,全校的青年教师坐在下面观摩观课老师们的评议。
    教师1:《赶海》一文内容十分生动有 老师语言很有激情,但整堂课上,我所观察的四位学生的倾听状态总体来讲不太尽人意。
    其中1号和2号学生仅举过一次手,4号学生两次,3号举过两次手,被叫到发言一次,发言内容是:“我跟刚刚**学生说的是一样的。”1号齐读时站起来读过一次。整堂课1号和2号眼光一直不离老师,书本,屏幕,看似深入倾听,但我从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茫然,甚至是漠然。2号是三人中最活跃的一位,举手最多,但可惜只被叫到过一次。他还经常看老师,看屏幕,看学生发言,所以感觉他特别忙,同时他手里一直玩尺、玩 ,没停过。但从他课堂上的反应来说,他应该属于深入倾听者。从第25分钟后他开始有一些不良动作,比如抠鼻子,抓头,挠耳,全然不顾听课老师看着他。4号是个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孩子,听课老师一动他就会看一下,读完一段或做完一个环节,他会朝老师看一下,屏幕有点声响他也会看。这堂课内容比较生动,课堂上好几次出现全班性的笑 但这四位学生始终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特别是1号和2号孩子,什么事都不能打动他(她)们。
    另外,我把四位学生的小练笔借了过来,从这四位学生的所写,我们不难看出有三位学生对练笔的要求不够明确,要求是写一个片段(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件赶海趣事)。可是1号学生只写了“人们三三两两的(地)往回走。”;2号内容符合要求;3号写的跟课文内容一样,也是捞海鱼;4号学生模仿了文章的开头写了个开头。由此令我想到,平时自己在课上有这样的环节,这样的练笔也得适当多些指导,要不然就有点流于形式,起不到练笔的作用。
    教师2:我所观察的四位学生各有特点:有的特别认真,发言积极;有的倾听比较认真,但思维活动一般;有的不停地做起了小动作,显得很不专心。由此引发我的思考:1、学生的小动作,有些是偶然的、无意识的,并不影响听课;而有些小动作直接影响了听课的效率,甚至影响了其他的同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直接表现。2、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应注重思维是否活跃。有一部分学生看似认真,其实只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装,做一些表面性的活动,如读课文等,并没能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效率较低。3、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评价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本课中,在教师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时,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了。
    教师3:我观察的四位同学中,12号史可凡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时段,随着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播放,他马上进入情境,积极性很高。第二时段,两名学生对同学的朗读不在意,听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第三时段,老师要求自读课文,史可凡完成自己的任务,积极举手发言,其余三人自读完后,就休息,没有交流的欲望。第四时段,10号学生已开始作放松状态,边听边抖脚。第五时段,史可凡举手回答问题,交流动词“捏”比“抓”更恰当,由于完全理 文,因而,听课的兴 浓,非常投入。第六时段,课上到三十几分钟,有三名学生动动书,拿拿尺,做做小动作。不过,此时我发现起先从未举手的10号开始有了发言的欲望。到下一时段,她又举手了,可惜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范老师在课结束前又播放了歌曲《大海啊,故乡》,四个学生又一下子提起了精神。通过本堂课对四个学生的观察,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一些想法:以前即使思考过如何使学生全神贯注,投入的听课,提高教学效率,但从未有过如此详细地研究学生整堂课的表现,及分析学生课堂投入程度的具体原因。通过今天的实践研究,我想,学生课堂投入的原因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段都有直接的联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的教学艺术,及课堂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投入状态也都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4:我所观察的是⑤、⑥、⑦、⑧四位同学,生⑤上课时举手次数不多,但她的眼神始终追随老师,听得比较投入;生⑥是位小男生,他也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举了3次手,获得了一次朗读的机会;生⑦在四位同学中投入状态较差,我发现他在第1、2个时间段(即前10分钟)中,虽然也做一些玩笔、挖鼻孔等小动作,但基本属于无意识的,仍能做到一般性倾听。从第三个时间段起,他的神思开始涣 开始做一些有意识的小动作。直到最后一个时间段,歌声响起,他才凝神。生⑧在其中最为沉默,她也举过两次手,但都是随大流举的,整堂课她一直处于默默倾听的状态,这种学生最难界定,似乎在投入倾听,但也许她的思维之波并未激起涟漪。对于本堂课,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思索:1、当教师的提问指向明确时,学生往往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思考。如范老师提出:你对赶海的哪件事最感兴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多读几遍。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由于学习任务明确而细致,学生的投入状况都不错,我观察的四位学生都不算举手“活跃型”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均举手了。
    2、教师适度的等待更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我观察到我组三位学生都有手欲举未举,举到半途又放下的现象。课后,我简单访谈了一下。一位学生说:“我刚想举手时,老师已经叫别的同学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敏捷程度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在课堂上,找到某个具体的答案并不是目的。所以老师有时不妨放缓速度,以期待的目光让更多的同学举起手来。而另一位同学的回答更给了我启示,她说:“我想回答的,可钱晓频(一位优秀生)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就放下了手。”我看过于永 师的一篇文章《“一鸟入林,百鸟压 》,当人家珠玉在前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敢抛砖,学生也是如此。反思我们的课堂,优秀生的反应往往较快,且答案更能符合教师心意,于是,我们往往错误地以为在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达到了共 一些较差学生甚至大部分的中等生被摒弃在这共 外而感到了与授课内容的疏离,于是出现了眼中的“茫然”及“漠然”。
    3、教师一些无意识的教学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投入状态。我观察到教师在授课时,对北面的学生比较注意而忽略了南面的学生,这样就造成了这些学生直觉上的被冷落而导致上课缺少积极性。我身后的一位老师后来说,她旁边的一位男生举手积极性很高,可好多次,老师都忽略了他,以致他不得不泄气地放下了手。
    教师5: 本人观察的对象是36—39号学生,但36号学生牙疼没来上课。整堂课,37号和38号学生积极性很高,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积极举手,整堂课37号学生获得了3次发言机会,38号学生获得了2次发言机会。39号学生举手不果断,每次似乎都不敢第一个举手,总是要看到其他学生举手了,他才敢举手,看得出他有发言的欲望,但似乎胆子太小了,所以没有获得发言机会。
    整堂课,三位学生应该说都非常投入,偶尔的两次分散思维现象出现在第二时段和第六时段,第二时段,38号学生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由于她课桌上摆放了调整坐姿的器具,所以在不停地调整书本的高低位置。第六时段,39号学生可能对拍照比较感兴 所以回头多看了几眼。两次思维分散现象均是有外部因素引起,与教师授课的难易程度无关。
    总的说来,本堂课,37号学生最投入,她不但能积极投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能认真倾听别的学生朗读,发言。对于别的学生读的好的地方,还能轻 仿。39号学生相对来说要沉默一些,表现要差一些,我想这可能与他的性格内向有关吧。
    另外,通过本堂课的观察,我也想提一点看法,学生课桌上的东西不能摆放得太多,要尽可能的少一些,否则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6:我观察了四名同学,他们都是坐在前排的学生,分别是13号~16号。13号同学是一名男生,看来很好动,开始的五分钟时间还好,之后的时间里就不是地分心开小差,老师走过来时很认真的样子,过后又恢复原状。整堂课也有几次举手,但没有回答。14号同学是一名女生,看上去很乖巧,在第二个时段有过一次回答,整堂课一直较投入地学习,只是在后段有一两次注意力不集中。15号同学是一名男生,一直教认真听课,第一个问题就是他回答的,之后他的学习状态较好,每次都会积极地举手,但可惜之后没有表现机会,所以有开小差的迹象。16号同学看来是一名对语文十分感兴 学生,她的名字叫谢凯妍。从头至尾她一直是注意力集中,很投入地学习。整堂课回答了两次,一开始上课回答了一 单的回答,第二次是谈自己对读的课文的理解,比较具体,有自己的见解。
    总体来说我今天观察的学生都较好地投入了学习。同时我又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班级可能部分的学生是自始至终都认真投入地学习的;大部分的学生在绝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学习;而小部分可能一直是学习状态较差。还有,学生在每个时段投入学习的状态也不尽相同,首尾较集中,中间较差。
    教师7:我观察的是21号到24号这四名学生,这一组成员举手共25次,发言共4次。其中两名女生表现较好,学习较为投入,可以说是小脸通红,两眼放光,小手高举,对老师提的问题能积极思维。一名男生开始时基本状态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似乎有点疲劳,读书的 也不够开始时响亮,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不算高。而另一名22号男生对学习的兴 够浓厚,目光呆滞,有时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挖鼻孔、剥指甲等,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当老师要求进行小练笔时,他一字未写。
    课后,经了解,21号女生是班上的班长,而22号男生则是班上的学习困难生。那么也可以这么说成绩好的学生投入程度深,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投入程度不够。
    由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观察也不够细致,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的现象。不过我想要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 学生就很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化枯躁为形象。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 ,学生自然会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三是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意识。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评价,一个赞赏的动作,都能使学生情绪激昂,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教师8:我观察的是30号到33号的学生,四位学生中,听得最为认真的是31号女生。从课一开始,她的状态就比较投入,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她都会认真举手,整堂课她回答问题两次,尤其是在回答老师提的问题:“赶海还有哪些趣事?”时,她回答说:“用沙滩上的沙子堆城堡。”回答得相当不错。三个男生中听得比较认真的是33号,从他的眼神中看出,对于老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较另两个男生思想来得集中,整堂课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回答问题两次,但中间有一个五分钟的时段在拿桌子上的白纸移来移去,而另两个男生中,30号男生可以说整堂课都在一般性倾听,他时不时朝听课老师瞄几眼,整堂课没有举过一次手,一边听别的同学回答,一边手里在拿着尺、橡皮等东西把玩,另外,坐姿也不是很端正。
    通过这堂课的观察,我发现当课堂上教师采用听音乐、看录象等这些教学手段时,学生的思想比较集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而教师要求学生对一段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理解时,学生真正能集中思想深入体会的,似乎不多,尤其是男孩子。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有关。
    三、我们的收获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研组听课评课的评价形式。传统的教研组听课后,一致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对该教师的教学情况打出一个分数,以便组内教师排名。而现在没有了精 分数,但我们几乎对每一个同学在这节课上的学习状态进行了概述与简单的分析,所表达的内容不但对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进行了细致观察与分析,同时也对影响学生学习现状的教师授课因素进行了追因分析,这也是观察者自身教育素养的全面的全新的诠释,真 教研活动从形式化走向专业化。就像有一位老师非常真实地谈了她参与这次课堂观察之后的一点想法,她说,她感觉到一种“震动”,她说从今天的观察研究她想到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二、激发了教师内在的研究的潜能。教师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要作出分析,就会激活教师自身已有的教育教学素养,并驱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寻找相关的教育学知识,是较好激发教师内在潜能的手段。同时,我们观察的主题由集中到多主题,更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观察的形式逐步由规范走向日常化。
    三、营造了共同研究的氛围。通过“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主题的课堂观察研究,观察者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术,认识到关注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才能使每一个孩子在课堂得到发展成为可能。
    我们坚信“课堂观察”这种务实的教育科研,真 教室当作实验室一样的教育科研,必然会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会提升教师真 专业水平。正如我们沈 副局长所说:课堂观察可能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头脑风暴,在促进教学行为变革、教学观念变革、教学研究方式的变革上是很有意义的。
    走进我园的课堂观察
    平望镇中心幼儿园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 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课堂观察已经从一个陌生的新名词转变成为我园教师时时接触的一项教研活动,并逐渐实现着从“规范化的团队观察”向“日常化的个人观察”这一巨大的转变。用课堂观察改善教研活动,让教师从“参加者”变成了“参与者”,由“参与者”变成了“策划者”,由“策划者”最终变成了“研究者”,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地位;用课堂观察投入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由“粗”变“细”,由“细”变“精”,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在课堂观察真 进我们这样一所农村乡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之后,我们努力尝试着摸索各种课堂观察方式,从“全盘借鉴”到“个性思考”,从“团队操练”到“个别实施”,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有效改善了个人的课堂,幼儿园也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现就把我园开展课堂观察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得作一介绍:
    一、实践三种课堂观察方式
    1.规范性课堂观察“少而精”
    规范性课堂观察活动属于全园性课堂观察,它的前期准备和各项投入都十分繁琐,日常教育教学中很难开展,因此,在时间上我们一般安排在周六进行(在我园,每月的一个周六有一次面向农村幼儿教师的教研活动),在量上也很少,一般为每学期一次。但此类课堂观察具备的优势也很大,由于参与观察的人数多,因此观察的面较全,得到的数据也就相对精 为分析课堂提供了更多的依据。规范性课堂观察尽管开展的次数少,但具体操作中,我们就会做得很精细。比如说:精选观察主题,精制观察量表,精填田野观察笔记等等。我们还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了每一学期课堂观察的重点领域,上学期是语言领域,本学期定的是科学领域。有领域的课堂观察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可以提高课堂观察的实效性。当然,每次所定的领域都是根据幼儿园老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的,可以说是来自一线,扎根于一线的。对于这类课堂观察活动的成果表现形式,我们一般要求是一篇内容详实的课堂观察报告。
    规范性的课堂观察是我们与课堂观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它身上,我们初次感受到了有别于传统“听课”与“评课”震撼、冲击,就像经历一场头脑风暴的洗礼。“第一次这样去听课!”“第一次这样被听课!”“第一次这样来评课!”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感受。“少而精”的规范性课堂观察让我们沉醉其中。
    2.简约性课堂观察“实而巧”
    我们还将课堂观察活动落实到小、中、大三个年级组,由年级组长具体策划,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简约性课堂观察活动。这样的课堂观察活动,每次参加的人数大致在十名左右,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由年级组长来把握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形式、观察的对象以及最终课堂观察成果的表达方式等等。当然,简约不 松懈,这一类型的课堂观察活动由于扎根于教研小组,因此它更具有针对性,在解决教师实践困惑方面也更加有效。每次观察前、观察后,都可在年级组这样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中策划、分析、解决课堂观察中出现的困惑与矛盾,在此基础上获得小团队及教师个体的共同成长。当然,此类课堂观察活动在领域上还是要遵循总的工作计划,是由期初统一确定的。
    简约性课堂观察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项尝试,它既能体现规范性课堂观察的优点,发挥团队合作的智慧,让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能发挥出它小型团队操作灵活的优势,避免“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繁琐,让我们在有效改进教育教学的同时,增加团队凝聚力,可谓达到了课堂观察“实而巧”的效果。
    3.自主性课堂观察“适而广”
    “走向日常研究的课堂观察”是我们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尝试:一是班级教师间的课堂观察。幼儿园的课堂不同于小学、中学,每个班都是由两位老师进行 的,我们没有上、下课时间,大多时候,两位教师都是同时在场,这给我们提供了相互观察的机会,操作起来也是简便易行,而且,这种观察活动相比多人参加的观察来说,更能保持课堂的原生态,因此它的结果也更真实。二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观察。这是一种更为日常化的观察,观察主体同时也是观察对象。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让教师品味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可以通过对自己课堂某一细节的回忆,或是对自己活动方案的研究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坐在自己的课堂前,倾听自己的 ,往往比别人的评价更能刺激教师,更容易让教师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老毛病”,因此也更能改变教师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教学习惯。对于这类观察活动,我们除要求教师保证一次规定领域的课堂观察外,我们给予她们更大的空间,允许更鼓励她们能够用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的领域进行观察,以促进她们自身更大、更快的成长。因此,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受我们教师欢迎的。
    自主性的课堂观察真正让一线教师尝到了研究的快乐。或许,“简单”与“有效”常常是一对矛盾。简单的东西往往无效,有效的东西往往不简单。在我们开展课堂观察的这段时间里,我们 历着从“复杂”到“简单”的发展之路,当然这种“简单”不是“无效或低效的简单”,而是一种“返璞归真、有效的简单”,让我们的课堂观察实现了“适而广”终极目标。
    二、形成三点课堂观察思考:
    1.根据教师的发展层 '定观察要求。
    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在她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也是有层次性的。我们幼儿园在教师培养上一直坚持做到分类要求、分层递进。我们将教师分为四个层次:新手期教师、经验型教师、发展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这一要求也将在课堂观察中落实。比如说:对观察对象的不同要求方面(是让人抓问题还是给人经验分享),对观察者的不同要求方面(是为人诊断、纠 是学习经验)。再比如:观察方式的不同要求。对于新手期教师、经验型教师,我们会要求她们严格按观察量表进行观察记录,根据记录得到的数据来分析课堂。对于发展型、特别是成熟型教师,我们允许她们做有个性的观察员,做到心中有表就行,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分析课堂。还比如说:对观察结果的表达形式上也可以提出不同要求,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让她们以记录表、随笔、案例、日记、报告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察所得。
    2.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完成观察任务。
    反思是保证课堂观察顺利进行并有所成效的关键因素。课堂观察的反思是一种真功夫与硬功夫,观而不思,就只是“看看”,而不是“观察”。观察必然伴着反思。课堂观察的反思是一种深度反思。《反思型幼儿教师生成的实践研究》是我们幼儿园的十五研究课题项目,使得我们老师的反思能力普遍都得到了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课堂观察在我园顺利进行,反思的深度决定课堂观察的深度与广度。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间存在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将继续为她们搭建各种平台,来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以确保完成课堂观察的各项任务。
    3.提升教师的自觉意识推进观察活动。
    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是如此的深刻,因此,行为的跟进、行动的提升也必然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是自觉的,才是有效的,强扭的瓜是不甜的。尤其对我们追求的日常化的自主研究来说,教师是否自觉更应是关键因素。尽管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工作都比较认真、踏实,但真 到自觉进行观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是目前制约课堂观察有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自觉意识,确保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
    课堂观察不是一种新生事物,但现在却充入了无数新的理念分子,让它成了新课程改革中改善课堂、改进教学的有力武器。对于我们的课堂观察来说,它处于一种层次性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之中。从原始的日常观察,到规范式的精致观察,到返璞归真的自主观察,真 现了改善教研活动品味,转变教师角色的巨大价值。
    ●课堂观察报告
    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教学成功的第一要素
    ——关于平望实验小学三年级《哪吒闹海》一课的课堂观察报告
    专题观察组
    在教学的各要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与目的所在。在我们的课堂中,“在场”的学生是否“投入”, 投入的程度又是如何,这维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2006年10月19日(星期四),我们在平望实验小学组织了一次“课堂观察研究”,观察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哪吒闹海》,这个班级由39名学生。本次观察的主题就是“学生学习投入状况”。现将本次课堂观察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本次观察的基本过程与结果情况
    (一)关于本次观察的基本过程。
    观察组对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每五分钟一次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假定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非投入,包括做小动作、说话、开小差及其它;二是一般性投入,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三是非常投入,包括深度倾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任务)、质疑及其它。在进入现场之前,我们统一了一些观察规划,要求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记录时间刻度,每五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二是记录“田野笔记”,即教学发生的过程与场景;三是“定向观察”,即对所观察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定时的定向的记录;四是辅以课后访谈,观课结束,我们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紧张的汇总分析,并展开了交流与总结。
    我们将这次观察的特性 为“主题观察”,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观察采用根据主题进行文字记述的方法,并辅以录音笔录音手段,以作分析研究时备用;定量观察采用量表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五分钟一 观察(见表1)。
    表1: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
    学生
    扫视(五分钟一次,观察整节课)
    1
    2
    3
    4
    5
    6
    7
    8
    1
    ……
    ……
    39
    填写内容为学习投入状态的编号,如“做小动作”为“1”,“说话”为“2”等等。
    (二)本次课堂观察的结果情况。
    观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汇总与交流。根据学生投入状态情况,我们获得了整班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一个汇总表(见表2)及曲线图(见曲线图)。
    根据定性与定量的统计汇总,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表2: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汇总表
    扫视
    非投入
    一般性投入
    投入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
    7
    17.9
    16
    41
    12
    30.7
    2
    5
    12.8
    18
    46
    16
    41
    3
    7
    17.9
    17
    43.5
    15
    38.4
    4
    6
    15.4
    13
    33.3
    20
    51.3
    5
    6
    15.4
    13
    33.3
    20
    51.3
    6
    6
    15.4
    17
    43.5
    16
    41
    7
    9
    23
    13
    33.3
    18
    46.1
    8
    6
    15.4
    13
    33.3
    16
    41
    总数
    52
    133.2
    120
    307.2
    133
    299.8
    1.关于整节课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学生在本节课上的学习投入状态良好。在8次定时观察中,呈深度投入、一般性投入、非投入的人次分别为133、120、52。从曲线图上来看,“非投入”曲线始终处于低位运行状态。
    2.关于学生的“非常投入”状态。学生“非常投入”的时间集中在第4、5个观察单位内,即课堂的20-25分钟的时间段内,人数均占班级人数的51.3%,但与此同时,有14.5%的同学处于“非投入状态”,33.33%的学生处于“一般性投入状态。

    3.关于学生的“非投入”状况。学生的“非投入”比较平稳,“非投入”比例较高的状态集中在第7个观察单位,即课堂的35分钟时,此时“非投入”的学生数占班级人数的23%。但与此同时,46.1%的同学处于“非常投入”的状态,33.3%的同学处于“一般性投入”状态。
    二、关于本次观察的结果初步分析
    根据以上的观察结果情况,结合我们所做的“田野笔记”和录音笔录音,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特别是对第4、5及第7个观察单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我们回顾了课堂20至25分钟时间及第35分钟内的教学情境。在20至25分钟内,大致的教学过程是:(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龙王吓一跳容易吗?”学生们认为哪吒“让龙王吓一跳”并“不难”,从“一摆”、“掀起”、“摇晃”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哪吒的“轻而易举”。 (2)师:龙王接着派出了夜叉,请大家自由读第3节,看哪些地方最精彩?学生朗读课文,并圈划词语。接着,学生交流“最精彩的词句”,指名回答中,第38号同学书上都已经圈划好了,教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出示小黑板(即第3小节中部分文字:“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至“一下子就把夜叉给打死了。”)指名读小黑板,圈出“扔”字,要求:“还能找到几个象‘扔’一样的词语吗?”生找出“重”、“取”、“躲”、“闪”。(其实其中“重”字并不是“象‘扔’一样的词语”,可惜老师没有及时指出)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
    第7个观察单位的教学过程为:教师提出:“三太子对哪吒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说“应该是气冲冲地说”,老师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大家一起来气冲冲一下。”学生读后,老师提出问题:三太子说“该当何罪?”是一个带问号的句子,为什么哪吒不回答?学生说“三太子举枪便刺”,老师说“是‘举枪便刺’,哪吒没有办法回答。”学到这里,教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 海龙王的霸道,她说,这里有一个“举枪便刺”,而第二节有一个“举起斧头便砍”。哪吒是怎样对付的呢?教师出示小黑板:“哪吒一纵身,……三太子只好现出原形。”自由读,体会:哪些地方最精彩?
    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些时间段,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原因无疑是复杂的,在“复杂性理论”视角中, 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分析,毕竟学生状态的发生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我们初步认为,学生在本课中的学习状态起码地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本身的影响。(1)学习内容本身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投入状况,《哪吒闹海》是一篇充满幻想与豪气的文章,这样的学习内容本身就能吸引三年级的孩子去接触文本,亲近文本。在第4、5及第7个观察单位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内容“哪吒斗夜叉”、“哪吒战三太子”都是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这些内容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投入。(2)学习任 具体、明晰与否及难易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投入状况。如上所述,在第4、5及7个观察单位中,教师比较具体而明白地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样的道理,关于哪吒为什么不回答三太子问话这样的较有深度的问题,也许是使部分学生感觉超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属于“较有难度”的问题,而且教师提出的“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要求也不是十分明晰,有些学生并不理解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所以,颇有戏剧性地,在第7个单位“非常投入率”到达较高水平的时候,“非投入率”也达到了最高点。
    2.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的影响。关于第7个单位中的那个“戏剧性的现象”,我们认为,还有其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几乎采用了与第4、5个观察单位中相同的方法(以读与划为主),教学方法设 缺少变化与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不足也是引起部分学生不再处于学习兴奋状态的重要原因。
    3.学习者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特点也会影响学习状态。比如,到了第7个单位(即课堂的第35分钟),学生处于学习的疲劳状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刺激,就容易导致学习投入水平的下滑。另外,根据我们本次的观察,我们也发现三年级女生投入状态的持久性要比男生强一些。
    4.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学生的投入状态,比如观课教师的进入无疑提高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另外,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也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比如,我们在观察中就发现一位学生始终在剥指甲,课后访谈我们得知这位学生的指甲有病,我们如果不掌握这样的偶然因素并努力消除之,那么,无论是什么课这位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都不会是很好的。
    三、本次观察给我们的启示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急不可待。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深切体会到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从来都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过课”,“从来都没有这样细致地关注学生”,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而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是真 定学习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有一位老师观课之后说,她感到“震惊”,她感到“震惊”的原因是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在课堂把学生放到“第一”的位置。“以生为本”就要以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为本,我们这次观察分析了每一位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况,比如有一位学生,始终在“非投入”与“一般性投入”之间游离,似乎一直在倾听,似乎一直在游离,从来没有举过一次手,在要求圈划的时候也常常会游离,事后访谈,她也表示自己“不记得曾经在什么时候举过手”,我们的班级中常年地有着这样的同学,我们岂不要感到我们的教学在关注每个学生方面还是十分的任重道远?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中是一件急不可待的大事!
    2.掌握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控技术十分重要。关注学生是发展学生的前提,观察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发展学生就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当我们用敏感的眼神与全部的心灵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之后,我们必须掌握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调控技术。教师的教学智慧最主要地表现在他对于学生状态的把握与适时的调控上,当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的时候,教师的一笑一颦,一句机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种不经意似的暗示,就显得特别重要。
    3.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状态悉悉相关。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把 综合水平,这里包含着对教材的 水平及呈现方式、课堂节奏的设计。儿童不能适应单调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该有意识地变化我们的教学,让儿童在整节课上尽可能不感觉单调,尽可能地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让他们始终鼓涨起主动学习的风帆,呈现出饱满的学习状态,而这种状态, 教学成功的第一要素!
    (平望实验小学钱坤南校长、唐睿书记、顾育强副校长、朱健林教导、张娟华主任、戴园琴、施新英教师、盛泽实验小学张伟峰主任、盛泽第二中心小学沈佐明主任、梅堰实验小学孙惠芳主任、横扇中心小学赵咏红主任、菀坪学校刘新平主任、金家坝中心小学潘叶红主任、南麻中心小学沈学主任参与了本次观察,本报告执笔人张菊荣、张娟华。)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报告
    梅堰中学 郭仕忠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 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本学期11月份我们数学组进行校本教研,组织了一次以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观察。
    一、课前准备工作
    ⒈课题、人员
    上课内容: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5.4从三个方向看 上课老师:李敏
    ⒉设计量表


    问 题
    问答方式
    教 师 提 问
    学 生 答 问
    学 生 答 问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1

    2

    ⒊为了便于全面地观察,观察前召集了数学组15位老师,把观察的目的、内容、方法作了简要说明,观察时每位老师观察3分钟的课堂提问,针对每个参考指标,根据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应答情况分别作好记录,对特殊情况作简要的分析。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情景问题1:视频录象:郭晶晶跳板跳水
    提问:录象中从几个方向拍摄了运动员跳水的过程?
    2.情景问题2:看一看:出示下图
    提问: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二)活动探索
    活动1:请学生观察幻灯片上的
    圆柱体和长方体的组合体,描述
    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并分别指出多媒体显示的图形是
    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当只考虑形状和大小时,多媒体显示去掉颜色的效果图。
    提问:从所给出的几幅图片,我们发现从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一样的;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一样的;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看到的平面图形都是一样的。从而说明了 个物体的形状一般只要从_____________个方向看
    总结:“我们用平面图形去刻画、描述一个立体图形,在只考虑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下,一般选择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来描述。”
    活动2、从三个方向再看小正方体的组合体(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想象所看到的图形,再演示实际看到的结果):
    电脑动画将之抽象成平面图形:
    只考虑形状和大小动画再抽象成:
    我们把从 看到的平面图形称为______________,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_____________,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_____________.
    活动3、观察长方体的三个视图,师生共同探讨三个视图之间的关系,理解“主俯长相等,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教师指出三个视图的位置、画法。
    (三)理 个视图
    1.试一试
    (1)一个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如图所示,请画它的三视图并标上各视图的名称.
    (2)几种基本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几何体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
    ??
    ??
    ??
    ??


    2.做一做
    (1)从三个方向看右图,得到以下三个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哪一个是主视图?哪一个是左视图?哪一个是俯视图?
    ( ) ( ) ( )
    (2)a.桌面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请说出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一个方向看到的?(投影)
    ( ) ( ) ( )
    b.桌上放着一个长方体、一个 和一个圆柱,请说出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投影)
    ( ) ( ) ( )
    (3)你们能画出下图的组合体的三个视图吗?
    3.想一想:
    (1)请画出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2)下图是由七个小 体组成的物体的俯视图,上面的数字表示这一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画出它的另外两个视图吗?

    4.回到情境创设的第2个问题,揭示问题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思考,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的感受不一样,结果不一样;
    (2)经历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3)会画简单物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能识别简单图形的三视图
    三、统计分析
    课后,对15份观察记录表进行了汇总统计,统计情况见附表。
    行 为 类 别
    频 次
    百 分 比
    提出问题的类别
    与数学无关的问题
    常规 性问题
    记忆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7
    3
    43
    12
    0
    0
    10.77%
    4.62%
    66.15%
    18.46%
    0
    0
    挑选问题的方式
    提问前先点名
    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
    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
    提问后改为其他同学回答
    7
    33
    24
    0
    1
    10.77%
    50.77%
    36.92%
    0
    1.54%
    教师理答的方式
    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
    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
    对学生回答后称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
    0
    11
    54
    0
    1.51%
    0
    16.67%
    81.82%
    0
    学生回答的类型
    与数学问题无关的回答
    无问题
    机械判断是否
    认知记忆性回答
    理解性回答
    创造性回答
    7
    7
    16
    24
    12
    0
    10.61%
    10.61%
    24.24%
    36.36%
    18.18%
    0
    四、课后分析反思
    1.问题的量是否过多。从这节课来看,李教师的提问达到了65个。这种看似热闹的轰炸式的提问,让学生难以招架,毫无还手之力,看起来好像激发了学生的兴 其实并没有在学生的心中引起思考。
    2.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记忆性问题占66.15%,创造性问题为0%,教师的提问过于零碎,可以充分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多。其实,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将问题有机的整合,以达到好的效果。比如李老师在活动探索时的第一个问题:请观察下面的五个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又接连地提出了5个问题,比如,第一个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的?第二个图形呢?…………再比如李老师在解决由俯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提出了8个问题。其实,在解决问题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追问。
    3.教师上课提问关注的学生面不多,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强。“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的占0%,说明教师不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只是关注一些优等生或是比较活跃的学生,一节课成了部分学生的专场表演,而为数更多的学生成了长期的观众。其次,教师对“学生回答后称赞”占81.82%,说明教师对学生能及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但课堂中教师没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学生也不能大胆自主地提出问题,不善于在小组内、在班上表现自己。还有“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的占50.77%,齐声回答时个别学生往往滥竽充数,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五、课堂观察感受
    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特别?课堂观察技术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刚接触课堂观察时就悬在心里的疑问。一节课下来,等到我把记录结果统计出来后,我才慢慢领悟到其中的妙处。
    也许我们平时感觉课堂上学生已经比较活跃了,师生双方有问有答,热热闹闹的。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性,忽视了问题的层次性,不注意面向更多的学生进行教学,更没察觉在热闹的背后实际上还有很多被遗忘的“寂寥者”。因此我们就日复一日感觉良好地进行着我们的教学,每天满腔热情地与 个固定的活跃的面孔在互动。
    课堂观察技术向这“良好的感觉”提出了挑战,它要挑我们的“刺”。
    教师提问记录清楚地显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有多大,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如何,教师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是否注意调动部分“我自岿然不动”的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热情,是否善于鼓励 羞于表达的学生开 话……
    观察记录教师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提醒了教师要杜绝机械无用的提问,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深广度,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余地,多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而教师对学生质疑答疑等的反应的记录,则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诸多表现,促使教师平时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所有这些,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将多么大呀!
    “预设目标达成度”课堂观察报告
    平望二中 李耀光
    我校作为吴江市“课堂观察”实验区试点学校之一,根据计划在2008年5月22日开展了一次“预设目标达成度”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时任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的张菊荣老师,有兄弟学校的各位同仁,有学校课堂观察小组的全体成员。这次观察的是我校朱小燕老师的一堂题为《父亲》的语文课,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关于“预设目标达成度”方面。观察课结束后,参加课堂观察的老师们就课堂上观察的体会、感受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同时,对如何实现课堂预设目标达成提出来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课堂观察的目的:最大限度促进“精确制导”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 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说明观察不仅仅是对上课者言语、行为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对隐藏在言语、行为之后的本质进行思考。
    就此次观察的主题“预设目标达成度”而言,观察者带着明 目标进行听课,从被观察者课上的具体情况——大到整节课,小到每个细节,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观察者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观察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确制导”,实现有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课题的选取:实现“一炮双响”、“一箭双雕”
    本次课堂观察课题的选取对于我们来说颇费点心思,如果选取“有效教学”之类的话题,显得有点“思维固化”、“旧事重提”了,所以我们换了另外一个课题,即:“预设目标达成度”这个方面来观察、探讨。之所以选取这个观察课题我们觉得有这几个优点:
    1.“预设目标达成度”给观察者带来新的研究“兴奋点”。它跳出固有的课堂观察研究对 模式,给观察着一种新的观察、研讨的方向,也给行进中的课堂观察带来新的气息。
    2.“预设目标达成度”不仅仅是对“量”的研究,也是对“质”的观察。它不仅仅是观察研究施教者一堂课中制定的几个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即:量的观察,更重要的是研究施教者也就是被观察者在一节课中如何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情况,即:质的观察。它不仅继承了这几年来对“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有效性”研究以外的补充。实现了“一炮双响”、“一箭双雕”。
    课堂观察过程的实施:分工明 有的放矢
    (一)有目的的对执教者进行信息“封锁”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它的核心就是预设主题。对施教者“封锁”观察目的,是为了施教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真正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所以说在实施本次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没有过多地和执教者——朱小燕老师进行探讨,只是让她明白这是一堂观察课。
    (二)观察者对课堂观察的过程有效地进行研究、准备
    参加本次观察活动的主要成员在课前分配了相关的观察任务,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观察成员分为三大组:1、观察预设目标达成度的完成情况(这一组再根据执教者对《父亲》一文教学目标的分解又分为四个小组:①诵读目标:能正确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②提问目标:找出并赏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理 物形象;③理答目标:体会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文章主体的方法;④训练目标:领悟本文的现实意义——呼唤亲情并体会亲情)2、被提问学生的座位分布情况3、课后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对于观察者观察时间上的安排,我们一开始准备沿袭以前的做法:定人定时。后来经张菊 师的建议最终决定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观察任务进行整节课的观察。这样的方法和以往的观察有很大的改变,它弥补了以往定时观察结束后观察者“无所事事”的状况,使得观察者充分参与每个课堂细节的观察。所以听课结束后参与的老师都收获颇丰,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交流的比较热烈。
    课堂观察结束后的交流:有效教学的延续和升华
    鉴于学科特点,我校选择语文这门大家都能接受的学科进行观察。上完课及时组织听课老师进行交流。同一组的几个人先进行组内研讨,然后形成主要的观点再推荐组员进行交流发言。现将本节课部分小组记录情况(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预设目标达成度”观察组)作一个综述,转录于下:
    第①分小组:诵读目标:能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观察组员:张苏平 陆建荣 庄利星
    我们小组观察的任务是目标①的内容,通过我们的观察得出一下的结论:1、朱小燕老师在设立的诵读目标在教学开始就比较明 展开,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并讨论投影出示的生僻字已经基本上 了本文的生字词。而且为了广泛了解学生的情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朱小燕老师还让学生提问不明白的生字词,同学一起来 ,我们小组认为这一点紧 设目标来实施,对读通读顺课文非常有必要。它能够培养学生自学、敢问的习惯。所以我们认为朱老师的第一预设目标完成的很好,达成了目标。
    第②分小组:提问目标:找出并赏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观察组员:周子健 姚涌锋 顾吉萍
    本目标是本文核心的部分,教师的成功与否在本部分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来。通过我们的观察并小组讨论,我们发现,朱老在这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能紧 本进行阅读。应该说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很复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只要指导有方理解不成问题。所以朱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浅文深教”,引导学生再走近文本的过程中理 物的内心世界。分析具体,指导点拨到位,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要说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1、在点拨学生分析文中人物时,最好先多让几个学生想想,不要为了上课进度而人为打乱学生的思维。同时,适当地要有板书,这样能清楚地把人物形象概括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2、在本文第二段阅读中,应该强调分析“展平”、“小心翼翼”等饱含丰富信息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和下文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感情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通过分析这节课,我们小组认为朱老师能基本完成第二个分目标,同时就刚才所说的不完美方面希望引起各位组员的重视,以便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③分小组:理答目标:体会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文章主体的方法
    观察组员:张胜东 张美华 李耀光
    通过观察,我们组发现本文对比手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文章导入部分“母亲节”和“父亲节”的对比,注意了氛围的切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分析课文时能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紧 比的教学目标。整堂课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各种问题据我们观察十一个之多。朱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涵,理 章主题,从了 物关系到赏析人物形象再到人物之间态度变化几组对比,一路分析下来到最后的“渴望亲情,呼唤亲情”,主题呼之欲出,预设目标达成度优秀。
    第④分小组:训练目标:领悟本文的现实意义——呼唤亲情并体会亲情
    观察组员:吴永锋 吕跃娟 黄小林
    朱小燕老师的这节语文课能很好地诠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今天所教文章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呼唤亲情,这是人性的回归,是作者胡德斌对中华民族情感理性的思考,执教者朱老师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蕴含其意了,如开头母亲节和父亲节的这些知识能够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悟和思考,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文章最后的总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依据今天听课后谈论的结果,我小组认为朱老师教学时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任务。关于文章的拓展,因为时间的局限,所以没有很好地展开,不过朱老师能适时调整计划,将任务定位课后作业,这也能训练学生写的思维,达到读写结合的学习目标。
    课堂观察后的思考:既是对别人的观察也是对自己的观察
    对于有效课堂的判断有多种标准,以往的要求都是对被观察者多一点。而我校本次开展的“预设目标达成度”观察主题能很好地兼顾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对于被观察者而言,能在别人的观察下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课堂观察的“纠偏”使课堂走向纯净,走向有效;对于观察者而言能通过讨论思考,从别人身上汲取有益的方法为己所用,这也是自己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
    这次的课堂观察使得我校参与的老师收获不小,它使我们明白了课堂观察要常态化的必要性。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执教者的自我反思,同时也必将促进了执教者自身发展和提高。
    让“有效评价”唤醒孩子头脑中沉睡的“水下冰山”
    ——“教师的评价”观察小组报告
    平望镇中心幼儿园
    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评价,对幼儿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新《纲要》的教育评价理念要求我们要尽快转变评价观念。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幼儿的课堂行为,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创新。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评价的理念、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向导。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适时进行评价?怎样的评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怎样的评价是有效的?1月23日,我们小组以“教师的评价”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中班科学活动《光》的观课活动,分别从“教师评价语言的内容”、“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幼儿课堂反应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本次课堂观察的基本过程与结果
    (一)基本过程描述
    在课前会议中,我组成员对课堂观察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确定本次观察的对象为教师指向幼儿学习的评价,即包括教师用语言对幼儿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同时教师又能以适当的体态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评价。虽属课堂反馈语言范畴,但更强调教师语言的评判功能,与教师的提问用语、课堂组织过 语、小结性语言等区别开来。为此,我们界定教师评价方式的内容有3种类型 :情感性评价(指向于幼儿学习的习惯态度兴趣)、内容性评价(指向于幼儿学习的内容)、方法性评价(指向于对幼儿的学习教师使用何种评价方法);幼儿的课堂反应情况分为:有共鸣、迷惑、无反应;从3个角度 教师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目的(准确、清楚、模糊)、评价时机(及时、过早、延迟)、评价态度(激励、肯定、否定)。在观察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在认真观察的同时又作出了完整的记录,老师们记录的数据都较为吻合,使得我们做出客观、合理的分析与诊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结果情况汇总
    观察结束后,我们经过核对、汇总、整理,同时进行了分析与交流。本次观察活动,我们共捕捉到教师的评价一共有25次,平均分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教师课堂行为观察和幼儿的课堂反应的记录统计,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按“评价的方式”记录,情感性评价为5次,占总评价的20.1%;内容性评价为19次,占总评价的69.3%;方法性评价为1次;占总评价的10.6%。不管是从统 数据看,还是实地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啰嗦,整个过程只用到了一次方法性评价。同时我们观察到,在为数不多的评价词后面,教师在不断地重复着幼儿的回答。
    从“幼儿课堂反应情况”的记录来看,热烈共 为16次,占73.7%;迷惑的有6次,占15.1%;对老师评价无反应的为4次,占11.2%。从实地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幼儿对于教师的评价虽表现得不是很热烈,但都能够接受,只是不管教师作出怎样的评价,幼儿的情绪状态都表现得很平静。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幼儿能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和要求都能作出回应,幼儿整体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是不错的,课堂反应也较热烈。
    按“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的记录来看,教学评价目标清晰的为15次,占57.0%;准确的为8次,占31.3%;模糊的为5次,占11.7%;评价时机及时的为26次,占98.9%;过早的、延时的为0次;评价态度激励的为3次,占22.0%;肯定的为21次,占70.2%;否定的为2次,占7.7%,是针对个别幼儿没有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时提出的批评。从数据上看,教师评价的目的性非常清楚,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评价,且一直在肯定幼儿的回答。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教师的评价,发现教师基本用“好”“对”或重复幼儿的答案来简单地评判幼儿的表现。虽然对幼儿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缺乏更进一步的追问,致使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 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入地思考。
    二、对本次专题观察结果的初步分析
    1、评价指向性强,紧 习内容。
    内容性评价在本次活动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占了绝对的数量。在为数不多的评价词后面,教师不断地复述幼儿的回答,虽然这些回答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本次的学习内容展开的,指向性非常明显。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师生发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通常要仔细研读教材,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水平, 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课时计划。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还是以完成教学计划为准,是可以通过课堂师生间互动所围绕的中心来反应的。从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内容看,恰恰说明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实施教学的,忽视了是幼儿在学习,幼儿怎样进行学习的考虑与指导。
    2、评价时机及时,充分肯定幼儿的回答。
    在本次活动中,在每次幼儿回答教师的提问后,教师都及时地将幼儿的回答复述一遍,表示对幼儿的肯定,体现了尊重幼儿、理 儿的意识。在幼儿对学习出现倦怠,违反课堂纪律时,教师两次都及时地作出评价,一次是否定了个别幼儿的答案;另一次是对个别幼儿提出了批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与反馈,犹如师生间的抛接球。教师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去接住孩子手中抛过来的球,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抛回去,让孩子如何运用更高难的动作接住与抛回来。显然简单地肯定幼儿的回答是不够的,教师还需更准确、深入地评判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能力,使孩子在与教师来来回回的“抛接”过程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行为与提高自己的能力。
    3、评价语言简单化,缺少对幼儿学习的激励。
    本次活动教师的评价语言较简单,教师没有对孩子的回答作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通常是用“对了”、“嗯”、“是的”、“哦”、“很好”、“你也是这样的”等非常简单的语言或者重复幼儿的回答表示对幼儿的肯定。虽然幼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做出一定的回答,但 为教师每次都在复述幼儿的回答,缺少更细致与贴切的评价,不能更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探讨与交流,幼儿之间的讨论、学习氛围还不是太浓。如在活动中,教师用到了两次这样的评价“你真聪明!真聪明!”。从表面上教师是运用了情感性评价,对幼儿来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可是,真聪明在哪里,或者是为什么真聪明呢?教师的评价太笼统,让幼儿无从获得“前进”的信息,对于他们进一步的探索没有一种提醒和帮助,所以,虽然说这是一种肯定的评价,但意义不大。
    4、评价方法缺少变化,幼儿反应平淡。
    整个活动中,教师只用到了一次方法性评价,即给孩子贴上五角星,所以,幼儿的课堂反应极其平淡,不管是对于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还是批评与提醒,情绪上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学习是需要适度的情绪相伴随的,情绪过于兴奋不行,会产生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影响幼儿有效倾听和有效参与;情绪过于平静也不行,大脑得不到适度的刺激,会处于类似于休眠的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师饱 精神面貌,积极的情绪状态,再通过适当的语言进行评价与激发,会将幼儿的情绪情感调适到学习的最佳状态,整个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从而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伴随学习产生的愉悦感更强,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三、对本次观察活动的初步建议
    1、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教师的评价首先要在了 材内容、目标的基础上,掌握孩子的现有水平,适时进行感情投入的激励性评价,让老师的评价成为孩子想象探索的导火索。在老师富有感情、激励、准确、恰当的评价中,唤醒孩子头脑中沉 “水下冰山”,让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探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孩子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
    2、评价方式灵活性
    孩子是需要关爱的,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与理 年幼的孩子更需要亲密的肌肤与身体接触。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智能类型不同,在接受、加工和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对于同种事物的理 接受能力也不同。为此教师应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找准孩子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通过适合孩子个人的评价方式,扬长补短,使孩子的发展更全面和协调。因此,教师的评价除了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 言外,还应充分调动形体、表情的参与,以赞许的眼光,灿烂的笑容,热情的拥抱,温柔的抚摸,甜蜜的相吻,甚至舒展的“拳脚”等,来辅佐评价语言,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被热爱、被振奋,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充满激情、充满挑战、充满趣味的学习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进一步增进对学习的兴
    教学给孩子提供了满足学习愿望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 给孩子的学习搭建适宜的“支架”,满足孩子对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提高教师教学和孩子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习需要唤醒,学习需要支持,让教师充满动感的评价,激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感受成功的快乐,让课堂激情四溢,充满活力!
    小学数学“有效提问”课堂观察报告
    天和小学 数学教研组
    2008年10月16日,我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教师的有效提问”这一主题,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全体数学教研组组员。观察内容是我校劳建妹老师的一堂有关“数与运算”的课——《用乘法 求商》,听课老师针对“有效提问”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一、选题:教师有效提问是永恒的主题
    上课前,我们并没有和开课老师作过多的交流和“指导”。之所以这样做,我们基于如下的考虑——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其核心就是预设主题。对施教者“保密”,是为了 教学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持课堂的真实性和朴素性。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原生态基础上的数据才是可信的和有价值的。如果教师事前了 主题,针对性地作了“准备”,从场面上来说也许会很好看,但掩盖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这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其次,对听课者我们也实行“保密”。我们只是在开课前半小时宣布观察主题,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干扰。保持了课堂的有效“纯度”。原生态的课堂能更好地展现课堂的真实,也能更好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提问”应该说也是一个很“老套”的观察主题了。吴江市级范围的几次大型课堂观察活动也是选择同样的主题。可见,“有效提问”是经典的课堂观察主题,更是有生命力的主题。因为,提问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课堂的“魂”。提问的好坏,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提问是课堂观察永恒的主题。
    二、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之窗”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12人,开课前分配相关的观察任务,我们以三人为一组,每10分钟一个时段,分4个时段进行观察。对于自己负 “时间之窗”,有明确的任务:完整的记录每一个提问,然后再对所记录的问题进行甄别、分类,完成本时段的统计、汇总和分析。和传统的听课不同,课堂观察是带着明 任务进课堂的,这个时间段,听课者也是极度“紧张”的:既要尽量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加工”。由于和传统听课方式反差太大,听课老师也有个适应过程。事后,不少听课老师反映“比较累”。
    三、交流:课堂观察延续和拓展
    上完课后及时组织听课老师进行交流。同一时间段的三个人先进行交流,然后选派一位代表交流发言,对本堂课本时段的记录情况作一个综述,转录于此:
    第一时段8:40—8:50(顾云霞 田怡 王志明):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作为听课老师,找到了重温学生时代上数学课的感觉。本课设计巧妙,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在课堂上也得到实在的训练。提出一点思考:“有效”的界定,“是不是”怎么算?(注:通过大家讨论,基本达成共识,把“是不是”视为口头禅比较合理一点);
    第二时段8:50—9:00(张巧英 徐静 吕雪芳):
    本时段是问题的“爆发”期。我们统 结果是这样的,有效问题是11个,低效问题是9个。假如除去6个“是不是”, 总问题数是15个。而且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完成练习后短短的3分钟之内,的确是令人惊讶的。整体来说,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有层次,也有铺垫。但总体感觉节奏快了一点。
    第三时段9:00—9:10(周琦 周新弟):
    本时段共有9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是过易的,一个是无意义重复的。其余问题都是有效的。这一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来安排的,因此比较自然。学生的达成度也较高,但有些问题还应该设计得更深入一点。
    另外,关于“是不是”的问题,也不能笼统列入“低效”,有的是加强语气,有的是引起注意,有的可能是教师个人的“爱好”。(笔者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学细节组成的,而“是不是”之类的 禅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有的。而适当的口头禅有时恰恰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但应把握好这个“度”。否则,久而久之会自然“整合”到自己的教学风格中。试想,如果因为“是不是”过多而冲淡了学生思考价值, 定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了。)
    第四时段9:10—9:20(钱娟芬 周建珍 朱满喜):
    整堂课分析透彻、思路清晰,建议教师适当“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此外,我们观察到,参与发言的同学有1/3左右,分布也比较分散。尽管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比较拘谨,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是好的。
    本时段有6次提问,有效提问3次,过易的提问一次,重复无意义提问两次。重复无意义提问过多,导致了学生的无效思考,增加了学生思考负担。建议在课堂结尾时应该设计1—2个有深度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汇总: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表1 课堂提问数据统计
    第一时段
    第二时段
    第三时段
    第四时段
    有效
    5
    11
    7
    3
    无效
    2
    9
    2
    3
    表2?????? 课堂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
    ??

    认记
    推理
    创造
    批判
    教师A
    /
    6
    4
    5
    1
    占所列问题百分比
    0
    37.5%
    25%
    31.25%
    6.25%
    表3???? 教师提问行为分析表(一)
    教师
    占问题总数百分比
    类型
    教师A
    常规 性问题
    19.2%
    记忆性问题
    26.9%
    推理性问题
    34.6%
    创造性问题
    19.3%
    五、反思: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
    (任课老师):
    当我接到任务后,是怀着忐忑不安之心走进课堂的,课堂观察对我来说还是个新名词,以前也了解过一些情况,但毕竟没有“实战“经验。说实话我也有点紧张,学生也如此,在回答问题上尤显突出。听了大家的交流,我知道自己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 禅的问题。另外, 有的老师说的,本节课容量偏大,学生参与、探索的时间显得少了,我想,要是能把几十个“是不是”压缩一下,也许能挤出一点时间来。我希望今后多开展这样实在的教研活动。另外,我希望我们的数学课有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收获。
    (评价):
    (1)提问具有包容性和启发性。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没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而是居高临下的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 ,从而激起求知欲。
    (2)创造性问题设计已逐步被教师重视,但教师之间还存在差异。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造性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过程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维会非常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3)学习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从教学过程看,教师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的发 维得到了训练。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课堂观察沙龙
    剖析课堂提问 走近有效课堂
    ——市二高级中学生物组课堂观察沙龙实录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切实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校长室和教科室的发动指导下,我 物组全体组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观察。
    我们选择了高一年级的一节生物课作为课堂观察的对象,以课堂的有效提问作为本次课堂观察的切入点,开课人是青年教师陈静,教学内容: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生物组的老师在进行课堂观察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进行了课前会议,设计了观察量表,通过细致的分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课堂中的提问进行分析,我们对课堂的整个过程进行摄录,以便今后更仔细的分析。
    课后,我们就这次活动举行了一次教育沙龙,生物组的老师们畅所欲言,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提问有了更深的认识。
    就这次教育沙龙的内容,整理如下:
    钱小强(教科室主任、活动主持人):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由教师引领学生的,即使是在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即使是在大力呼喊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当下,教师个体的强势引导与掌控依然 着弱势的学生群体之命脉。很明显的一点便是教师用预先设置的问题拴住学生,带着他们走完课堂。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热衷于表面热闹的一问一答。问一些学生不加思考、张 答的、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若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根本回答不上来,也会使他丧失信心。
    谢国军(生物教师):陈静老师这节课采取常规教学法,以问题形式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够把本节知识点讲 楚。本节课陈静老师设置了比较多的问题,就课堂有效提问,我们进行了思考。(1)提问要简洁明了。学生听到问题能明白问题所问。如生物体主要呼吸方式有几种?线粒体的结构如何?(2)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一节课不能一直在问问题,需要时再问。复习某个知识点,可以问。如陈静老师在讲细胞呼吸时涉及到线粒体的知识,她就提问,线粒体的结构如何呢?讲述新知识时可以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有氧呼吸具体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如何呢?重点知识的强化,可以提问。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从 方面比较呢?(3)提问要有新意。相同的内容尽量不要重复提问。不要让提问显得累赘和无聊。陈静老师这节课中,重复内容提问应减少。如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原料,产物,场所等就重复提问了好几次。今后,我们要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减少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和不是问题提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傅雅勤(生物教师):陈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板书和多媒体并用,且配以了详略得当的学案,整个教学思路非常符合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可以说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基础教育课。
    但是我们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效,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开展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课后在大家的反思和共同的探讨下发现,45分钟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细心注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又十分重要的小问题,那么课堂将会变得更加丰满。
    我主要从这次课堂观察中获得了两点收获:
    1.新旧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
    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新旧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两者优缺点参半。如何合理的利用他们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陈老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整个过程基本上搭配得很好,但有些环节还是出现了我们时常会犯的错误:对同一个知识点在黑板和投影幕上反复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往往是忽略的,我们总是认为强调多了,学生记得住。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并不是这样的,相反会造成学生短时间记忆堵塞,适得其反。因此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我们在课前需要整理,以最明了的布局分配在黑板和投影幕上,简单而突出。
    2.“有效”,“低效”和“无效”问题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我们往往过于考虑我们提了多少问题,却忽略了这些问题中有多少是有效的,有多少是不需要的。一堂课45分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觉疲惫,如果我们又不知不觉在其中加入了大量无效问题试想学生能接受吗?相反在无效问题的混淆下,有效问题倒显得过于苍白了。因此现在我们急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精炼课堂提问,化无效为有效,留给学生敢于思考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感谢课堂观察让我们看到了平时忽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愿能够越走越远。
    徐明芳(生物教师):课堂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方式的学习,学生已对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所了解。加上学生预习工作做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觉得学生学得很轻松。不过这一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一节课都在讲授课本知识,学生真 习的时间没有,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真 握了多少就难说了。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陈静老师的问题比较多,但所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是重复的,比如在后面十五分钟里,有这样二个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否相同?比较二种呼吸有何区别?这二个就属于重复型了,后一个问题就可以全部 了。还有在讲呼吸作用的几个阶段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就不需要再在PPT上让学生再重复一遍了。
    其实,我们能不能从反面来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多少。尤其是课上,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更深刻地帮助学生理 节课的知识点。学生自我提问,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
    在观察他人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从他人成功处给自己积累经验;同时更应该从他人的失误处,挖掘自己的病因。当我们冷静地剖析他人的课堂时,也使自己的不足展露无疑。我们的教学需要这样的冲击,因为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要观察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走上“有效”的轨道。
    俞红成(生物组教研组长):我在观察活动中采用了一些定量的方式,首先我把课堂分成了九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5分钟;我有根据问题的有效无效把它分成八个类型,分别是(1)铺垫型(2)思考型(3)提醒型(4)过易(5)过难(6)重复单调(7)含糊不清(8)其他。其中(1)—(3)为有效问题;(4)—(7)为低效问题。我的记录发现陈老师的课堂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两百多个,其中80%为无效的问题,只有不到20%是有效的问题,无效的问题中主要是习惯性的重复和不自觉的“口头禅”,这样的提问导致在课堂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认为:教师的有效提问作为课堂观察中的一个小元素,其意义是重大的,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课堂效率。我组将在今后继续对这个环节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和探讨。
    周素芬(生物教师):根据这次听陈静老师的课堂教学及之后的教学评价研讨活动,我对课堂的有效性提问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提问中学习,比如陈静老师在用板书形式展示了有氧呼吸的三阶段特点后,用PPT形式展示了这一过程,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是和刚才一样的问题,或许我们可将PPT移到最后的总结处,采用新问题的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复习,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同时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 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当遇到学生自已考后还不能理 情况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主动学习的习惯。其次教师的提问要适当,难易有度。在教学中,教师若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
    吴剑英(吴江市生物学科带头人):这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以“教师有效提问”作为观察点是比较可取的。课堂的有效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途经,提问的有效性往往成为一节课是否出彩的点睛之笔。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进行着“问题导学”的探索,也写过几篇体会文章,感觉有这么几点与大家共勉:
    1.备课设计问题时问自己: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也就是有明 动机意识。
    2.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过于繁琐、直白,以达到“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比如陈静今天这节课的提问就显得过多过频繁了,看上去热热闹闹步步紧扣,并配以精美的多媒体演示,实则许多问题学生无须思考,不必组织阐述,答案照本宣科就行。其实今天这堂课就只需 两个问题:一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学生完全可以依照学案自主 ,教师要做的是设计配套练习帮助学生巩固。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和问题类型。比如导入环节的提问是吸引学生学习兴 ,一般也无须回答,应将学生生活和感兴 事物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新授环节的问题最关键,可以设计有深度的组合问题,按思维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巩固环节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预防性。
    另外,教师还要敏锐捕捉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衍生出更多有效的课堂问题,充分发挥灵活性,让课堂精彩不断!
    钱小强:老师们不单对这节课的提问做了有效的反思,而且还对陈老师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们还是要回头来关注提问,其实我们预设的问题首先要保证学生达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帮助,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而在生成的过程中,除了中心主要问题,由于学生的表现不能预先设定,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一些提示启发问题、过渡问题等进行微调,甚至变动,以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能一味让教师的强势引导过度膨胀。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要让他的思维有成长的空间,答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老师们总是担心冷场,所以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问题,反而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有课堂提问应追求简洁有效,过多的口头禅式的提问显得很啰嗦,很容易演变成单一的“问答式”。求精而不是求全,或许效果更好,毕竟有效才是硬道理。
    坐在自己的课堂前
    ——自我观察录象课沙龙
    梅堰实验小学
    周迎春:
    根据教育局指示,我们平望镇几所学校被列为全市课堂观察实验区,因此,我们学校本学期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开展系列课堂观察活动。我校开展活动的方式有两种:实地观察(他人观察)与录象观察(自我观察),观察主题为“课堂提问”,近阶段正在进行中。可喜的是,我校有8位老师主动报名参加课堂录象自我观察,成为学校课堂观察的排头兵。下面请8位老师谈谈展开自我观察后的一些切身体会:
    钱东英:教师的语言,简洁,再简洁!
    最近,学校举行了自我课堂观察的活动,为老师拍一节家常课的录像,进行自我观察。于是,我就报了名,在周建林老师的协助下,拿到了家常课光盘,在电脑上迫不及待地观看起来。
    两次观看下来,发现我的课堂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语言太罗嗦,不够简洁。仔细分析,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提问过多,过碎。
    观看第二遍时,我特地一字不拉地进行了教师课堂提问的记录。细细一数,整整六十五个问题,其实课堂设计之时,只有九个问题。而在课堂提的六十五个问题,都是在九个大问题中 出的许多的小问题。因此,我的课堂上显得问题过多,也过于琐碎。
    二是教师重复的话过多。
    课堂上我的语言罗嗦,还表现在,我常常会重复学生说过的话。平时倒还没有注意,即使在教研组开课,其他老师在评课时也没有向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但在今天的这堂家常的录象课中,我却发现自己常在不知不觉中重复了学生的话。
    三是教师的评价、引导与点拨的话语过多。
    在课堂上,一个问题提问下去,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总是一问下去,隔个几十秒中,就已请学生回答,学生一回答,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那里评价或引导或点拨了,如此一来,学生的回答,还不如我的总结语言多。于是,课堂上,处处都是我的声音。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简洁?我认为首先教师要严修“外功”。教师要精简自己的课堂语言。难怪,有些特级教师未成名之前,喜欢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课堂,地回放中,不断纠 己的语言。
    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教师要确实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 是教师只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点拨者,组织者,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就是学生唱主角的地方。教师要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而不应该过多地去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把更多的朗读,发言,评价,思考,练笔等机会留给学生。
    第三,教师还是要勤修“内功”。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如何,教师的课堂教学深度和广度怎样,都离不开教师的“内功”,也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
    卫华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当教师以来,听别人的课不少,可还从没听过自己的课呢。这次,学校里进行的课堂观察活动,正好是个机会,来听听自己的课。
    在还没拿到光盘以前,就听钱老师在感叹,简直不敢看自己的课。我想,钱老师都这么说,那我可真不敢想了。
    拿到光盘,回家就看了起来。开始看时,还没什么,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不对劲,怎么全是我的声音?看着自己是越讲越起劲,可学生呢,就干坐在 听了。想想自己也不是 很好的人,哪有那么多话讲啊!
    看第二遍时,我细细记录了自己说的话,发现大部分是提问,问题居然有70个之多,翻翻教案,真 问题才十二个,简直不可思议,多了这么多的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难发现这样的几点:
    一、??语言习惯问题
    想起自己平时与别人闲聊,要说起一件事情,往往要从很远的地方绕起,而不是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清。急性子的人都要等不及的。这样,说好听点,是说话生动,不好听,就是太罗嗦。而我,觉得自己就这么罗嗦。
    上课提问题,明明问题就一句话,可是,最后却成了几句话,是自己的语言习惯,造就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挤占了学生的时间。
    二、??心理因素问题
    课堂上,除了问题多,还有插话也很多。关键,是我总对学生不放心,无意间,把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给剥夺了。
    我想,针对这两个问题,面对自己的课堂,我要做的是,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能用一个字的不要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的不要用两句话。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我们要给他们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要觉得他们这个恐怕不行, 可能也不行,还是我来讲讲吧。这样是省时省力了,可学生失去的太多了。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朱耀琴:录象——课堂的一面镜子
    意识中常有这样的愿望,什么时候能看看自己上课的模样,听听自己的 , 多好啊!没想到,这愿望实现得还真快,孙老师竟然大胆开展了录象课自我观察活动。踊跃的报名者中自然少不了我的身影。
    于是一拿到刻录的光盘,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未见其人,先闻其 我就不禁哑然失笑,真不感相信这尖尖的嗓音竟然是我,哪有什么吸引力可言,与我理想中的甜美圆润抑扬顿挫相去甚远呀!再看看自己在黑板前的举手投足,还有什么大度,优雅呀,整个儿一个字“俗”,俗不可耐,我的心凉了,脸上火辣 ,一直烧到了耳后根。几乎是硬着头皮看完的40分钟课堂。抛开课堂提问不说,因为毕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所提问题本身很少。单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就值得深思。
    有的老师所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过也幸亏自己在镜子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及早改掉陋习,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造更完美的自我。
    杨伟琴:我的三个“意想不到”
    听课,十几年来听了不少的课,特级教师的、教学骨干的、普通教师的......从来没有紧张过,因为主角不是我,我记多少、思考多少、感悟多少是我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然而,这一次要听的是自己的课,味道又怎样呢?
    自己的录像课结束后,我开始了自我课堂观察,观察到了许多的意想不到。
    意想不到一:我的课堂语言不自然。
    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富有感染力, 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我没有甜美的嗓音,但不影响我用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在课堂上,我很注重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有时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故意停顿或提高音量,总觉得这一招效果很好,还时常有些洋洋自得,然而,看了录象后,我才感觉到,这个错误有多大,故意提高音量,使我有失风度,缺少教师的优雅、从容。故意的停顿使我的语言不连贯,表达的意思不清楚,学生的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意想不到二:都是教师惹的祸。
    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 “不慌不忙”。很多时候我都有些等不及了,想让别的同学 他回答,可他仍是 的镇定,慢吞吞地把自己的话说完,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时常想不通,时常在学生的身上找原因。通过录象,我找到的原因,至少可以说找到了一部分原因,原来一直以来,是我的“不慌不忙”(故意停顿)在引导着学生。
    匆匆忙忙地看了一遍,发现自己的课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的问题值得我马上进行思考,有些的问题急需我立刻改进,有些问题需要我做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因为有了这 三个“意想不到”,我开始第一次清醒地反思起了自己的课堂。
    张培新:追问“教育机智”
    人们通常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处理一些难题,称之为运用了教育机智。的确,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由于教育机智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众多的教师都心向往之,我也是对他们景仰不已。有一段时间里,我曾把目前小数界成名成家的大师的课堂实录或课堂视频读了又读,看了又看,细细摹仿他们的一词一句,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成了他们门下的“编外弟子”。有时甚至以他们的课为标本,以他们的教学手法为依据,心中想的是他们的处理方式,用的也是他们的教学技艺,至于“大师们”在他们的课堂上为什么用这样的“技艺”,我却全然不顾。
    今天坐在自己的”课堂“面前,看的是自己的一举一动,听的是自己的一字一言,可心中却总觉得不是个滋味:这难道就是自己曾经用心“经营”的教学课堂?面对这“无情”的听课感受,值得我反思的是:我把范例都记下来了,为什么还是无法纯熟地运用教育机智?
    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和工业是不一样的,工业生产的是物,是有规格和型号的产品,教育培养的是人,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不同的人,怎么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去解决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发生在人身上的鲜活问题呢?
    是啊,教育机智不是简单的算术,不是通过名师的指点就可以学会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先装在头脑里,然后再去运用的。也就是说,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传承的,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的。像是学习游泳,没有呛过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所以,教育机智也是不可能一学就会的。
    ,是不是说不要向名师学习了,当然不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是,怎样向名师学习,学习什么?既然想学名师 ,善于运用机智,就得向名师学习。但是,向名师学习的不应当是教育机智,也不是简单的教育方法,而应该是名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名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能够生成教育机智的、丰富的教育思想。
    高佩玲:多一点细心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次录象课,我只是上了《雾凇》的第一课时,重点是放在生字、读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上。我总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比较简单,也没什么趣味,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说说初读课文后的体会,因此学生也不是太有兴 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制作一个课件,观看一些美美的图片,增加一些感性认识会比较好,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也可以帮助他们对课文的理 虽然我设想得很好,但是由于我的不够细心,一堂课下来错误百出,比平时的课效果还差。我简单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课件准备不细心
    上课前一天晚上我匆匆忙忙制作好课件,没有认真地多检查几遍就存 。一直到上课时,才由学生一点一点提出来。在生字词、难读句中的打印都有错误,学生每提出一点,我都被吓一跳,难以相信自己竟然犯了 多的错,真是不可原谅。亏我平时还总是批评学生做事马虎,不够认真,自己今天却也做了这样的示范。
    可想而知,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被打乱了,也许不用课件的效果反而倒好了。因为学生每提出一点错误,他们就会窃窃私语一番,对教师的信任也少一份,我上课的激情也少一份,效果怎么会好呢!
    二、??研读文本不细心
    原本以为,上第一课时挺简单,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学生只要读读课文,理 一自然段即可,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难杂症,教起来肯定也轻松许多。况且课文的第二课时我也备好了,对学生的提问也是胸有成竹了。(因为我班有几个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很喜欢悄悄提问,我通常都会视情况解决。)但是刚教课文的第一段时,我就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
    在基本学完第一段时,我问:“这样的雾凇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雾凇在这么冷的情况下还如此挺拔,十分的顽强。”“是啊,所以才被称为雾凇啊!”我不假思索地说。可刚一说出 觉得不对了,此“凇”非彼“松”啊!我不是在揭示课题时就提醒学生“凇”字的书写不要忘两点水吗?怎么这会儿自己倒给忘了?可是雾凇究竟是什么呢?与这边的霜类似吗?我不确定。可是我说出的话已经收不回了,只能课后在去做详细地了 。
    很显然,已经备好课的我,却连课题也没注意,没弄明白。换句话说,我连课文究竟在说什么也没搞清楚就去教学生,实在说不过去。
    三、??关注学生不细心在课上到一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却发现有两个男生在说笑。一看,两个平时最爱说话的人居然坐在了一起,我居然现在才发现。只能走过去悄悄地提醒一下了,却又发现,原来其中一个的语文书都没带,两人正用一本书,能不讲话吗。可想而知,两人这一堂课没有安定几分钟。而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自然不好过,上课的感觉也没了,总觉得上语文课没有感觉的教师是无法吸引学生的,而我 于这种状态,却又无能为力。都怪我课前没有关照学生,没有注意学生。
    总之,这一堂原本简单的课,我上下来却十分不顺。幸亏这次录象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杨小琴:课堂语言要有情趣
    月初,当我看完自己的课堂教学录象《冰花》的第一教时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语言比较清晰,教态也比较自然。但,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缺少了一种情 一种吸引学生愿意读、投入地朗读的学习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我发现:有时我们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完美,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们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根本不能领会老师的用心良苦,教育的艺术在哪里?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们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 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 “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五个词,你只念错一个,了不起!”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学生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孙惠芳:
    我校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开展课堂观察系列活动,我们预想一学期确立一个观察主题,本学期为“教师提问”,重点观察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下学期的重点为“学生回答”,集中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分为两个阶段:1、他人观察(实地观察);2、自我观察(录象观察)。
    在这次自我观察中,我校采用主动报名的方式参加录象课的自我观察。可喜的是,我们在座的8位老师踊跃报名,主动开展了这一活动,成为我校课堂观察的排头兵。
    老师们对于这一方式普遍感到能接受,而且在观察中发现了有 很多问题与现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录象课观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观察到了平时课堂中所忽视的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的感受很多、很深,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语言应该简洁些再简洁些,有的老师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不够,有的老师觉得自己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是因为总对学生不放心,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语速应该再慢些,有的老师从课堂情 面来看待存在的问题,还有的老师从课堂机智的角度出发来审视自己的课堂语言。
    大家的课堂是原生态的,大家的反思来自实践的土壤,课堂观察为我们的课堂把脉,使我们能跳出庐山看到以前所看不到东西,以后在教科室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们还会继续开展面更广探讨更深入的活动!
    张菊
    梅堰实小目前所做的课堂观察是教师的自我观察。课堂观察最终会走向自我观察,这种自我观察应该是一种日常的观察,那么,如何使课堂观察法走向日常呢?我愿意与梅堰实小的志愿者们一起作一些探索。
    走向日常的自我课堂观察,我想恐怕应在四个关键词上做文章:
    一是“主题”。这个主题,首先是“自己的”,确立“我的主题”,每一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研究, 自己的观察主题,以主题来统领、引领自己的观察,这种观察就一定是深刻的。这种主题必须是基于“自己”的,可以是自己的长处,可以是自己的问题,可以是自己研究的一个兴 。其次,这个主题,也应该是“灵活”的,可以一以贯之的做一个主题的观察,也可以阶段性的调整观察的主题,在这种灵活主题的观察中维持自我观察的新鲜感与兴趣。
    二是“方法”在走向日常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采用多方法结合、阶段性推进。第一种方法是“录音(像)法”,这种方法我们已经在做了,但毕竟由于条件的限制,这种方法运用次数是有限的;第二种方法是“回忆录法”,即撰写课堂的回忆录,这也是一种自我观察法,但是我们的“课堂回忆录”不要求回忆课堂的全部,而是回忆重要细节,这种以“回忆课堂细节”为核心的观察法,使“自我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可以成为现实。第三种方法是对比法,要不断地把自己的课进行纵向的对比,使“观察”处于“流动”的状态而不是“静止”,也就是说,要不断地“翻老账”,把现时的课堂观察与以前的观察所得进行对比,这里可以以“录音(像)法”为阶段坐标,过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录音(像),观察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三是“平台”。我们的课堂观察应更多地具有“研究”的意味,我们尽可能地利用“文字”,留下文字。我们应建立一些平台,让老师们的观察成果得以发布。我说这种微型的研究,是务实的,是精细的,是有真价值的,我甚至认为,在我们教师中理应形成这种务实研究的氛围。
    四是“制度”。我们8位志愿者,组成一个松 的小组,然后,我们自己以协商的方式产生一些制度,制订一些指标,要求不必太高,但有一个最低标准,比如一个学期,做录音(像)分析几次,撰写的“课堂回忆录”几次,组织课堂观察沙龙几次等等,制度可以促进我们的自我课堂观察走向日常。
    “从课堂观察到教育改进”主题沙龙
    平望实验小学 张娟华整理
    主持人(张娟华):在06年初的市教科会议上,沈正元副局长提出要组织进行课堂观察活动,目的是要改变教研组的现状,改变听评课制度,改变长期以来例行公事似的的教研组内的听课评课的状态,要把“课堂观察活动”作为“教研组活动”,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接着,市教科室张菊荣主任几次来我校商量准备吴江市首次课堂观察活动在我校开展的有关事宜。决定于06年10月19日在我校开展的由平望片各小学教科室主任参加的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我校有两位教研组长参加。之后,我们分别组织了对首次观察活动的跟踪观察、学科骨干教师观察、自我观察一月行、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观察、自愿者观察等活动,现在已经延伸到各教研组长自行组织的组内观察。回顾近两年来的观察活动,尽管形式是多样的,但目的是相同的, 是“关注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今天请各位坐到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课堂观察的认识、想法、以及课堂观察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改进等。
    观察课堂,促我反思
    林震民 :经历了学校多次的课堂观察活动,受益匪浅!尤其作为一个被观察者,在听取了观察者的分析与建议后,感触犹为深刻。
    我们在上课时习惯问一些举手的同学,当然这样是为了鼓励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但反过来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的学生“习惯”不举手呢?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有些是会的但不喜欢举手;有些是知道老师不会问的所以不举手;有的同学还在犹豫,举到一半又放下了……看来,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显然在观察中,有时老师提问的表情就不适合学生热情的回答,因为提问得很是生硬;有时老师提问的表达不太清楚,造成学生不置可否;有时老师在前一次提问中没有让学生感到回答的乐趣,老师的评价不确定,学生可能还在怀疑自己的回答……
    另外我从有些老师对我上课之后的反馈中还发现,有些学生对比较简单的问题还有一些兴 一遇到有难度的就会习惯等待其他同学的回答,有时还会发现大家朝一位同学看。这些同学不是特别差只是对自己没有钻研的信心而已!老师适当的要加以鼓励,留一定的时间思考,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讨论交流会是比较有效的。长而久之,这些学生会感到钻研的乐趣,上课也会更加积极。
    我们要看到“大教学”的小细节,只有做到“粗”中有“细”才能有更适合学生的课堂!
    陆利丽: 是啊,我经历了课堂观察活动,从中明白了什么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察别人的课,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真可谓得益非浅。
    记得有一次,观察林正民老师的课,我对自己的四个观察对象的学习注意力的观察发现,即使再认真的同学,也不可能在40分钟内不开一次小差, 作为老师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反观自己的课,一直认为做得比较好,学生都坐得端端 的,似乎都学得比较认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几位同学坐得端 思想可能在开小差,不然,我指导的写字教学,明明把容易错误的情况都写在了黑板上,而且都作好了标记,可每次写字作业经常有那么几位同学就出现了那几种错误情况。这说明,虽然三令五申,但我们的课堂上还是有学生在该听的时候不听。因此,通过课堂观察,我一直在思索,怎样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有效一点。也许方法很多,但最直接的,就是老师应该尽最大的能力时刻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当有学生开小差时,点孩子名,提醒他注意听讲,这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直接、简单的。另外,改变一下课堂的教学方法,效果也比较好。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尽量不要简单枯燥,应生动活泼一些。比如,进行一些小游戏,不仅能改变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在进行巩固生字教学时,用开火车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兴 厚,注意力较集中。在朗读课文前,老师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的话, ,学生的朗读效果肯定会让你比较满意。
    此外,听了很多的课,发现成功的老师使用的教学语言虽然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老师都是用亲切的、平等的、商量的语气来与学生交流的,这样,学生容易信赖老师,与老师建立感情。反观我的课堂语言,对待学生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当学生不认真时,就会说“认真点!”,“你给我站起来!”“罚抄十遍!”等等。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也许学生就会容易接受得多,把我们的语言改成“请你注意听讲”,“你能站起来重新读一遍吗”,“请你再写认真一点,好吗”,不仅自己降了火气,学生也听得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蒋林芳: 从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至今,我已参加了多次,观察主题从“学生的投入状态”到“教师的有效性提问”等。而今天沙龙的主题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课堂观察的意义所在。我想,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比较全面地收集课堂教学的各种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审视和反思。此时,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深入思考的对象。经过前几次的课堂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譬如,为什么学生的分组学习,有的井然有序且有效,而有的却杂乱无章,走过场?为什么有的学生课堂上表达羞怯、缺乏热情,课后却能说会道,夸夸其谈?等等俗话说:“独教而不交流,教师则不会进步”,针对课堂观察后发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教师间进行相互“诊断”,能促进彼此专业切磋,有助于我们教师活跃思维,为思考和分析教学活动提供真实、具体、客观的信息。进行课堂观察后,分析各种现象,联系自己的教学体验,有了以下一些肤浅的思考:
    首先,课堂上,以平等、尊重、宽容的心态从学生学习的差异入手,分层引导,抓住教学生成中的亮点不断地给学生以激励;
    其次,教学中,既遵循教学预设,又不完全受制于预设,及时在教学生成中发现问题,把握时机,从问题行为的关键入手。……
    只是,我认为现在我们的课堂观察有待于不断完善,如:观察后的交流怎样更艺术,更有效?教师课堂观察所需的理论指导。如何改进课堂观察的形式、手段以使信息更真实、客观?
    张利梅 :经历课堂观察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照自身,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诸多行为。平时在课上对于自己的话语和提问都不是太在意,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我深深意识到老师的一个提问,一个小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次我观察别人的课堂中听到这样的问题:“什么叫‘气喘吁吁’呢?” 学生一下子傻了,不知从何说起。这样的问题平时的课堂中我也会这么问。从学生的表现我进行了反思,其实这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理 所以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气喘吁吁?气喘吁吁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也许可以就能激起学生的思维,不仅理 ,而且还会用了。这样的问题在听课时就能发现了。
    记得有一次我开了堂品德与生活课,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你还见过哪些被破坏的公共设施,我只是请学生将看到的情况说说。在课后有人就给了我这样的建议:“你让学生说说那些被破坏的公用设施的用意是什么呢?你应该再让学生说说破坏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给我们带来的不便。”是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 开课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设 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它的目的性,都应该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果我能在学生的回答之后,再追问:“破坏后,他还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吗?”这样学生对公用设施的重要性就会更清楚,更能激起学生保护公用设施的意识了。“细节成就完美”真的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对于粗枝大叶的我来说,更应该注重细节。
    其实,我认为每一次听课就是在进行一次课堂观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积累,时时反思,我想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何菊芳 :在课堂观察中,当观察到有些教学现象时,自然会联想自己的教学情景,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的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怎样设计。我曾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执教的《这儿真好》一课。在课堂教学临近尾 时候,忽然有一位学生打断教师的教学,站起来就说:“老师,刚才他把桌肚里的垃圾扔到了地上。”老师没有做任何评价就让这位学生坐下,继续讲课。老师接着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儿原来是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小熊没有一个朋友,后来通过种树改变了环境找到了许多朋友,那么,我们平时在班级里、校园里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其实教师的这一个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最后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当时我在想如果我来上的话,我会首先肯定这位学生他非常关心我们的班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熊通过改变环境找到了朋友,我们小朋友能把垃圾扔在地上吗?我们应该怎么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这一个突发事件虽然没有发生在我的课堂上,但通过课堂观察我看到了,并进行了思考,我想如果以后我遇到类似的事情处理起来会从容一些。这种课堂教学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个善于课堂观察的教师,记录的常常是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有了这样的自觉,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起来。
    还有一次对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课堂观察,通过对固定的四位学生的一节课的观察,发现一位学生不断地捏书角,一位学生的思想经常处于游离状态,还有一位学生整节课从未举过一次手,在有那么多听课老师的公开课上,学生也没有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听课回来,我仔细地观察了自己上课的前五分钟,发现有的学生把脚放在桌子的横杆上,有的学生似乎还在寻找些什么,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这一自我观察令我感到十分吃惊。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意义所在。
    课堂观察 助我成长
    戴园琴: 历经几次课堂观察,尤其是我校“关于学生投入状况”为主题的几次课堂观察后,我发现自己的听课习惯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前听课只关注教师怎么设计,怎么授课;设计得是否新颖,教学语言是否贴切等等,极少关注学生的听讲情况,更不曾像课堂观察时一样如此细致地关注学生听课的每一个细节。
    我曾为一篇课堂观察的反思取题为《观察别人,审视自己》,的 发自我的心声。当我在挑剔别人时,实际也是在拷问自己:“你是否也在犯着类似的错误?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一次课堂观察中,我注意到,当老师的提问指向明确时,学生往往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思考。这促使我在以后的前期准备中,对自己所要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先预设可能的答案,像“下水文”一样来个“下水答”。这一答,还真“答”出问题来了,某些问题,我发现自己也无从答起或极其乏味而无价值。这时,我就赶紧转换思路或重新琢磨提问的内容。
    在又一 课堂观察中,我观察到我组三位同学都有手欲举未举,举到半途又放下的现象。课后通过访谈,一位学生说:“我刚想举手,老师已经叫别的同学说了。”另一位学生说:“我想回答的。可XXX(一位优秀生)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就放下了手。”这使我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敏捷程度是不一样的,优秀生反应往往较快,且答案更能符合老师的心意,于是当我们频频让优秀生回答问题时,往往会造成一种错觉:觉得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达成了共鸣,但实际上一些差生甚至中等生就被摒弃在这“共 ”外,成为班级舞台中的“背景色”。我的课堂上又何尝缺少这种现象呢?所以,在以后的授课中,我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放缓节奏,以期待的目光让更多的学生举起手来。适度等待,让更多的学生能进入到交流的“共 ”。
    通过这几 课堂观察,我在反思中也产生了一个想法:要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或教学行为,高深的理论或精彩的示范课等未必能奏效,真正能触动教师的,恐怕还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反应。所以,关注学生的投入情况,教师不应成为课堂上的“表演者”,更应该成为一个“旁观者”。
    沈静 :从去年开始,我和学校的老师们开展了多次规模不一的课堂观察活动,在课堂观察的亲历中我对它的思考也逐渐在深入:有效的课堂观察必然始于对观察主题的思考。就我们低年级数学教研组来说,我们把“课堂提问有效性”作为我们观察的主题。因为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基本控制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与探索,才能有创新和发展。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有效,能否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首先应当是基于目标的提问。虽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种,但其最本质的必然是为教学目标服 。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运用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及时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使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智能活动,从而达到掌 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最佳效果。
    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分工分时段负 如每两至三人作为一种观察小组,每小组重点观察、记录十分钟时间内的提问及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的状况。
    关于课后的研究,首先是分组对所观察的问题进行编号、统计,并与邻时段的小组进行相关的沟通;然后是每组对本组观察所得的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简单的分析提纲,主要是联系学生回答来进行;第三是进行交流与汇总;第四是进行综合的分析。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大家首先对课堂的思想与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上个学期,通过对组内某位教师的观察,我们记录如下:教师一堂课共提问92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51个,占55.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25个,占27.2%,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16个,占17.4%。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有效提问的比例最高,但我们也发现,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可能由于儿童年龄特点的原因,教师上课中无意义重复的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无效问题也有不少。教师的语言显得冗长拖沓,从而严重制约着课堂的有效性。由此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也要努力做到简练。
    施新英 : 记得在参加了好几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我曾经问同事一个可笑的问题:这个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呀?曾以为就是观察一下,填张表格,统计一下总结一下,然后就完成一个任务,就没了。
    今天细细想来,课堂观察却已在无形中悄悄地影响了我自己的课堂。因此,也突然顿悟原先的想法是多可笑。我要说的是“课堂观察”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课堂。
    其一是影响了自己备课。参加了很多次“关于教师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总结后总是惊奇于在课堂上老师居然有这么多低效与无效的提问。于是,每次备课我就开始注意自己教案中的“问题”了,总是在思考一堂课怎么样才能将问题数量减到最少,而效果却要更好。看到有的公开课上,有些老师将问题一个又一个抛出,在一个还没解决的情况下又生了诸多子问题,有时把学生都问得晕头转向,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越学越糊涂。作为旁观者的我惊讶不已,然后就提醒自己,自己上课一定要注意啊。所以备课时我尽可能把课堂的问题减到最精最有效,因此,也让自己的上课思路越来越清晰。
    其二是影响了自己上课特别注意学生的状态。这是因为参加了几次“关于学生课堂状态”的课堂观察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一节课要详细观察几个学生的听课状态,课后要进行分析总结。所以在自己的课上,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也在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当然,因为要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以这样的目标,一节课上我只能锁定个别学生,也因为是自己的班级我熟悉学生,所以我的观察也是有目的的。我还做过“一月课堂观察”记录,通过对一个学生一个月的观察,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也会获得很多收获。通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了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比如,我知道个别学生的成绩落后完全是因为他一节课上从 极思考过老师的问题(对这样的学生,我就有意无意地会走到他身边,暗示他要听讲,要思考);而有些学生似乎在听,但他的思维经常要游离于课堂(对这样的孩子,我就总是冷不防地叫起来说话,就算没问题问,我就问他老师刚刚说了句什么话,以此来 他集中思想听讲);还有的学生上课听讲很认真,思考也很积极,但成绩也不够理想,那我想对这样的学生我应该去了解他课外在做什么);我还发现班上有的学生,上课会听老师讲那些重要的问题,而当老师在请一位后进生回答问题,他却怎么也不会说,然后耐心提示他时,这位学生却在与同桌说悄悄话,并不在关注老师了(我就想,这位学生虽然不遵守课堂纪律,但也允许他这么做,因为我想,这时老师顾不了他,而他对问题又懂了,他也实在是没事做)。还有许多不同的学生在课上有不同的表现,我就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了。
    自从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以来,我想以上这两方面是我目前想到的对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两方面。
    童滢 : 自从课堂观察活动在我校开展以来,我们身在其中,做着踏实功夫,收益很多。
    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某个反应及时给予应对措施。对孩子也进行更多的关注。更别说,集体的大课堂观察活动了,那么针对孩子的观察更细腻,就更容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也促使教师针对课堂做更充足的准备,正因为自己的观察关注,所以才能注意到这些细微处的变化,感受细微处的微妙,一点点风吹草动,往往给我们灵感或者启迪。事先的准备充分,才让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促进教师的观念改进。以前,评课,就是写几句专业或者不专业的感想就可以,而现在,让我们看到一些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让我们更直观地去面对某些深刻的问题。我们发现,怎么一堂课我们会提这么多无效问题,说这么多废话呀?精简课堂就迫在眉睫了。我们的观念 经意和不经意间悄悄改变。
    促进课堂的合理化进程。促进教师的发展,就是在促进课堂的合理化进程。我们都希望上好课,让孩子们学得更透彻,我们在努力的同时采取了这个更有效的观察方式,让我们看到不足,改进的同时,向我们所期望的目标迈进。
    促进孩子的发展。这个是最关键所在,孩子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会产生差生?在他身上有哪些不足?哪些可以补救的地方?我们在关注,我们在思考,我们在 ,我们在寻求解决之道。从来没有这样,看到每个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从来没有这样关注孩子的课堂学习的效益。
    朱慧珍:在课堂观察中共享成功者的智慧美。前几次,我总是停留在找失误上:上课老师的语速太快或太慢,问题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每个环节的言语过渡是不是精美……或许是常纠缠在这些个琐屑上,所以曾对课堂观察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近几次的课堂观察中,我发现自己的观察目的从 走向了清晰!
    我领悟到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要学会分享成功者的智慧美。 诚然,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可以找出它的缺陷,每一节失败的课也能找出其闪光点,如果怀着这样的心境来进行课堂观察,那么课堂观察的良性互动模式就产生了:听课时,我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课堂上成功的一些因素。在此基础上,我通过与上课人的对比,进行角色替换,反思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做,寻找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身的课堂效率提高。汲取成功课堂优势来填补自己课堂中的 。在短期内我的 到了一定甜头:像薛法根老师在上《爱如茉莉》一文一样,抓住课文的细节来品悟课文的语言。上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让学生深入地走进课文,走进人物内心深处。
    我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工作。课堂教学在行为层面上的经验往往是不可迁移的。我没有 名师们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我现在靠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一小点优势来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是暂时的。我想如果在今后的课堂观察中能不断地探索每个上课成功者的成功原因,不断地夯实自己的课堂技巧,这样我上课的课堂优势也会更持久。
    金伟英: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我们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中,观察对象分别为教师和学生,教师自控能力好,能适当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自我调整,所以,我们最近开展的观察活动多以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为内容。学生的学习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适时的观察结果的反馈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加强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观察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并没有明显的开小差的迹象,看似较为认真,但在实际上只是一般性的听课,属于被动接受,这样的学生在观察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是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的问题,还是教师教学形式或对学生关注程度的问题?从而能对症下药,不断对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甚至进行差异教学,争取最佳的教育方法,所以,我认为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学反思,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当然,最真实的是教师在平常状态下进行认真观察,从而不断改进,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主持人:感谢大家共同分享了自己亲历课堂观察的感受及体会,真切又不乏深刻。尤其是大家畅谈了自己在历经课堂观察活动中,观察他人,在给以分析与建议的同时,积极反思自己,并努力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力争追求更高效率的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相信,今天的交流既是近两年来课堂观察活动的总结,又是以后做课堂观察活动的新开始,愿我们做扎实的研究, 收获成功的喜悦。
    课堂观察: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平望中心幼儿园全园规范性课堂观察沙龙纪实
    课堂是教师进行自我研究、相互研究和共同研究的重要平台。课堂观察是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作为课堂观察实验区学校之一,我园组织过全园规范性的单一主题或多主题的观察,组织过小组简约式的课堂观察,也组织过更多教师的自主性课堂观察。每一次观察活动都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好多老师从中尝到了甜头,更增强了教师们的研究意识。而“寻找适合我园教师的课堂观察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研究水平。” 是我园一直关注的问题。根据这一宗旨,2008年1月23日我园组织了一次全园规范性、多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观察内容为中班组朱华老师执教的科学活动《光》。经过商讨,确定了“幼儿外在行为表现、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评价”五个观察主题,由骨干教师带领的多主题分组观察。这样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又能带动新教师的成长。
    主持人:(沈惠娥)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孩子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 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这 课堂观察我们是分小组进行的,各小组的骨干教师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组织作用,在观察前都已做了充分的相关工作,包括观察量表的设计和修改,观察方法的确定等,应该说这 观察量表是经过大家讨论后修改的,是比较成熟的。各小组在观察后也已经分别交流过了。下面我们就这次的观察我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王小英:(骨干教师)
    活动量表的选择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组观察的主题是“教师的提问”。 在本次观察中使用的观察量表是由我们一组教师根据平时在课堂中经常采用的提问方式制定出三种不同的、典型的提问类别,分别是:1、有效性提问,包括引发思考的、铺垫性的、提醒性的;2、低效提问,包括过易的、过难的、表达含糊不清的、无意义重复的;3、无效提问,即问与不问一个样。事先设 量表在实际的观察使用中往往会随着观察的深入暴露一定的问题。比如在有效提问中“铺垫性的提问”是很难界定的,因为“提醒性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铺垫性”的提问。
    周俊:(青年教师)
    是的,观察中同样的问题还有。比如,朱老师在活动中的提问“是不是?”这样的提问给于幼儿的只是选择“是”或“不是”;又如“这是什么标记?”这一提问,幼儿的反馈也只是答案的选择,似乎都应该属于封闭性的提问。在量表中没有单列。
    主持人(沈惠娥):
    是的,量表设计时观察量的精 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观察的效度。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
    庄亚芬:(骨干教师)
    本次观察是我们带着明 目的,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提问对孩子的发展,找出适合于幼儿主动学习状态的最佳提问方式及教师最佳的教学组织策略。在我们的小组汇总时,我们对朱老师的提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在23次提问中,有效的提问中的引发思考的有8次,铺垫性的有3次,提醒性的有8次,所占比率是80%;低效提问有3次,所占比率是13%;无效提问有1次,所占比率是4%。可以发现有效提问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施静芬:(青年教师)
    朱老师对提问的设计确实是非常用心的,比如“怎样使光变没?”“谁发现书是不能透光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孩子们的思考,都属于有效提问。
    王小英:(骨干教师)
    在观察中我们除了要研究教师活动中具体的问题外,我们还要考虑教师的提问对整个活动的推动作用。我认为,在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的设计要适宜。如果过于简单,孩子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孩子没有思考。这样的提问起不到引导孩子思考的作用。为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深也不易过浅,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超过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二是提问的方式要渐进。课堂的提问要以幼儿为本,要兼顾全体幼儿。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均有收获,让不同的孩子都拥有思考的兴趣。
    丁亚玲:(青年教师)
    是的,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在筹划提问时必须抓住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结合孩子的现有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在活动中,当幼儿回答说书是能挡住光的时候,老师马上提问:谁也发现了书是能够挡住光的,把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这时,有一位幼儿提出书是不能挡住光的时,老师马上抛出一个球,通过提问,让幼儿找出其中的原因,同时,老师能把问题进行扩张,让幼儿思考怎样使毛巾也不透光等,从而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刻。
    主持人:(沈惠娥)
    活动中的“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教学活动中的“问”,让“问”能“问“出孩子的思维,“问”出孩子的激情,“问”出孩子的创造,让“问“能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
    其它的观察小组也来说说自己的观察感受。
    吴菊芳:(骨干教师)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幼儿的投入状态(即外在行为)是其中的一个 坐标,它最能显性的说明问题。我们组观察的“是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根据以往的观察经验与本次录象课的限制,这次我们每人观察1个小朋友,一共观察4个小朋友。观察时,我们根据画面的可观察度任意抽取了4个小朋友对其活动时的投入状态进行跟踪观察,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进行量的记录。我们界定的活动中的幼儿投入状态分以下三种行为类型:1一是一般性投入,主要表现为倾听;二是非常投入,主要表现为举手、发言、提问求助、合作行为、操作;三是非投入,主要表现为捣乱、游离课堂。当然,幼儿的投入状态还可能出现很多,因此,我们还在每一种类型中准备了其他一栏,以记录一些特殊的行为表现。活动中,我们以此为内容进行了细致观察,并简要记录下出现这种行为的情境和原因。
    经过对我们小组的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活动中幼儿的一般性投入状态占了41%,其中倾听20次,集体回答10次;非常投入状态占了48%,其中举手13次,发言4次,操作17次,对同伴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1次,但提问求助和合作行为这两项是空白;非投入状态仅占了11%,其中游离课堂2次,转动身体、小动作、找东西等其他行为6次, 是空白。
    唐秋红(骨干教师)
    从上述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状态是比较投入的,这也说明本次课堂教学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看到幼儿倾听的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占了41%的比例,结合田野笔记和具体情境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选材较好,能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符合中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内容来源生活,贴近幼儿生活实际。(2)偶然因素的出现也给幼儿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今天,沈老师在拍录象,幼儿一定会想:今天我要在沈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一番。(3)教师的课前准备较充分,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当多的操作材料。(4)可能这个班级的常规 较好,如幼儿倾听习惯和举手发言的习惯较好等。
    雷春梅:(青年教师)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幼儿之间存在很大的性格差异性,有的幼儿思维活跃,外在表现积极性较高,而有的则较安静,始终处于一种倾听状态,又类似于一种半游离的状态,除了操作时变换一下动作,其他时间始终是同一种姿势。基本上这四位小朋友 的是四种不同的性格。
    陈文娟:(青年教师)
    孩子的性格往往影响他在活动中的表现。其中有一位幼儿有四次发言的机会。另有一位幼儿在开始的10分钟之内举了5次手,但一次发言的机会也没有,于是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她再也没有举过一次手。这样的孩子能积极举手,但缺少发言机会,教师要引起重视。
    唐秋红:(骨干教师)
    在活动中,朱老师对部分孩子缺乏关注,对个别孩子的课堂游离或意外情况没能及时处理,这会对课堂有一定的影响。
    吴菊芳:(骨干教师)
    从这次对四位幼儿的行为观察结果来看,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注意三点:
    1、让每位幼儿都得到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每一位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广度。在组织活动时我们教师要合理进行注意的分配。上课时,既要把主要的注意放在所讲述的教学内容上,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全体或个别幼儿的情况,以便随时发现幼儿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以及其他不应出现的问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而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内容上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 出来,自如调控课堂教学,主动驾驭教学的方向。
    3、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的注意力易分散,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活动中,无关刺激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幼儿趴在桌子上,影响其他幼儿的活动;二是有幼儿上去回答问题了,教师只关注了其一个人的活动,其他幼儿就有些坐不住了;三是有幼儿的记录纸不见了,钻到桌下去找,吸引了边上幼儿的注意力,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以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主持人:(沈惠娥)
    是啊!每位孩子都是学习者。作为教师要给于均等的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及时地发现和帮助孩子调整学习状态。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
    朱佩芳:(骨干教师)
    要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因为教师要尽量地调动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孩子有所发展、学有所获。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幼儿的课堂行为,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创新。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评价的理念、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向导。我们组分别从“教师评价语言的内容”、“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幼儿课堂反应情况”三个角度进行对教师指向幼儿学习的评价进行了观察。我们界定教师评价方式的内容有3种类型 :情感性评价(指向于幼儿学习的习惯态度兴趣)、内容性评价(指向于幼儿学习的内容)、方法性评价(指向于对幼儿的学习教师使用何种评价方法);幼儿的课堂反应情况分为:有共鸣、迷惑、无反应;从3个角度 教师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目的(准确、清楚、模糊)、评价时机(及时、过早、延迟)、评价态度(激励、肯定、否定)。
    王勤:(骨干教师)
    观察结束后,我们经过核对、汇总、整理,同时进行了分析与交流。本次观察活动,我们共捕捉到教师的评价一共有25次,平均分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教师课堂行为观察和幼儿的课堂反应的记录统计,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按“评价的方式”记录,情感性评价为5次,占总评价的20.1%;内容性评价为19次,占总评价的69.3%;方法性评价为1次;占总评价的10.6%。从“幼儿课堂反应情况”的记录来看,热烈共 为16次,占73.7%;迷惑的有6次,占15.1%;对老师评价无反应的为4次,占11.2%。按“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的记录来看,教学评价目标清晰的为15次,占57.0%;准确的为8次,占31.3%;模糊的为5次,占11.7%;评价时机及时的为26次,占98.9%;过早的、延时的为0次;评价态度激励的为3次,占22.0%;肯定的为21次,占70.2%;否定的为2次,占7.7%,是针对个别幼儿没有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时提出的批评。
    主持人:沈惠娥
    从这样的比例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其他的老师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沈烨:青年教师
    不管是从统计的数据看,还是实地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啰嗦,整个过程只用到了一次方法性评价。同时我们观察到,在为数不多的评价词后面,教师在不断地重复着幼儿的回答。
    徐娟:(青年教师)
    从数据上看,虽然教师评价的目的性非常清楚,能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评价,且一直在肯定幼儿的回答。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教师的评价,发现教师基本用“好”“对”或重复幼儿的答案来简单地评判幼儿的表现。虽然对幼儿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缺乏更进一步的追问,致使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 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入的思考。
    朱佩芳(骨干教师)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幼儿能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和要求都能作出回应,幼儿整体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是不错的,课堂反应也较热烈。总体来说,教师的评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目的指向性强,紧紧围绕幼儿的学习内容。
    2、评价时机把握及时,充分肯定幼儿的回答。
    3、评价语言简单化,缺少对幼儿学习的激励。
    4、评价方法缺少变化,幼儿反应平淡。
    王勤(青年教师)
    从以上的观察分析,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要注意:
    1、把握评价语言的激励性。激励性的语言能唤醒孩子头脑中沉睡的“水下冰山”。2、把握评价方式的灵活性。教师应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找准孩子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通过适合孩子个人的评价方式,扬长补短,使孩子的发展更全面和协调。
    主持人:沈惠娥
    有效性评价是唤醒孩子头脑中沉 水下冰山,投入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坐标,有效提问是和谐课堂的拐杖。刚才有三个观察小组有效性评价、幼儿投入状态、和有效提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并对《光》这一活动及执教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 观察活动我们采用的是录象观察,意外变故和录象本身的特点使观察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及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的观察等,这也提醒我们在组织课堂观察时,我们除考虑观察的稳定性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可能的变数。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参与观察的每一位教师能力的挑战,是否具有把握调控、临场应变的能力是教师参与观察研究的素质之一。
    在遗憾之余,我们还是有收获的。虽然我们是按小组进行观察的,各小组观察的主题不同,但是通过今天这样的沙龙活动,使我们每位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研究课堂的有效性。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课堂观察对老师们来说真是一场头脑的风暴,一次思想的洗礼,一个行动转变的触发点。
    这样的课堂观察是基于合作的教师共同发展的研究方式,能引领我们逐步走向专业成长的道路。
    关注学生学习行为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 物理组
    新课程的推进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少教师的课,“民主”逐步取代了“权威”,教学氛围变得愉悦、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了。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如何,是否具有科学性等,则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索。最近,我校开展了“‘课堂观察’促实效——金秋开放式听课月活动”。活动期间听了几位同行的物理课,以及其他学科老师的几堂课。和以往的听课有所不同,这次还侧重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如何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的。物理组确定的主题为: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以下是我组教师参与活动后的体会实录:
    白孝忠:课堂贵生成
    教学预设对于课堂虽然重要,但不能受制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重视生成,虽然预案设计没有完成,但我们将得到预案之外的喜悦,学生也将得到预案之外的收获。
    从某种角度讲,预设是造成教师授课“思维定势”的原因。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在学生需要时大胆地跳出教案,只有这样才能更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
    张玉妹:抓住三个“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的上课思路应该是跟随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时进行变换。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具体要抓住三个“点”:
    一、适时抓住学生的亮点
    二、适时抓住学生的疑点
    三、适时抓住学生的错点
    总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上课的即时反应来变换教学方法和探究角度,从而能更好的迎合学生的听课 ,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陈娟:教学两相长
    学生上实验课纪律差,难以管制是许多老师遇到的难题。最近,笔者对物理实验课进行了观察,找到了影响学生实验课课堂学习行为出现问题的两大因素: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自我控制能力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2.学习缺乏动机。
    3.学生个性、情绪的影响。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1.教学不当。
    2. 不当。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姚莹:见贤即思齐
    学校举办了金秋开放式课堂听课月活动,要求大家推门听课对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两方面进行观察,以观察入手探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达到精致化 的要求,并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了同学科老师的一些优点,即我要学习的地方:
    姚秋芳老师声音响亮有力,表情严肃教态自然。这是保证学生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徐国华老师风趣幽默,在课堂上能关注所有的学生的现状,及时提醒或警告不专注的学生,保证了上课的效率,上课有松有弛,收放自如,能及时调节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保证了课堂的效率。张玉妹老师上课有条不紊,紧凑扎实,对学生能准 握。这是我急需达到的目标。
    李建钢:善诱在乎“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情感性因素是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无激情的讲课,学生则无激情听课;教师若无真情的讲课,学生则无真情的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会背靠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而当学生畏惧或厌烦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会相当低落。在听许卫平校长上电流表一课时,从他拎着器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的 刻起,你会明显感受到学生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课上他教态和蔼可亲,语言形象生动,讲到如何选择电流表量程时,举了买大小鞋的滑稽例子。师生双边交流活跃,课堂上充满了科学美和艺术美,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就高了。相比自己贫乏的语言,一样的声调,一讲到底的模式,真是汗颜。
    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徐国华:表达很重要
    最近几年的物理中考题,有一类题型学生得分不高, 是物理文字表达试题。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又如何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究其原因,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语言不够严谨,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在指导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致使学生答题时大脑里只知道大体的意思和方法,但文字表达时就不够准 甚至是错误而失分。其次,学生对文字表达试题的定位不准,无从下手,即准确性不够。另外表达的逻辑性不强,表达叙述松散,缺乏条理。
    通过摸索,我认为在复习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在文字表达试题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高解题的准 和逻辑性。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利用发 维找到与问题有关的物理概念。接着从概念中 一项或几项与这个问题有密切关联的物理概念或定律,进一步分析回答。在找准切入点之后,就可以用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分析并解决问题了。
    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物理语言来描述问题,用准确的物理概念分析回答问题。
    四、对学生的书写水平的要求。物理教师也必须认真看待这个问题,在平时作业批阅中就要对之常抓不懈。
    我想,在平时分析问题时,并不直接给学生最后的答案,而是通过上面的步骤探讨和分析,归纳出 问题的方法,最后用准 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这种锻炼,学生在物理文字表达上一定可以取得巨大的进步。
    ●课堂观察反思
    课堂观察:让我在风雨后顿悟
    ——课堂观察课后的反思
    梅堰中学 汪婷华
    随机的课堂观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提问如此繁复、低效感到震惊;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的全过程,如今难忘——
    去年9月份,学校教科室的一位老师通知我,要我星期三上一节初二年级的语文课,而且课题由我自由选择。当时透露给我的唯一的信息是:一堂随机的课堂观察实验课。于是我就根据进度选择了《甜甜的泥土》,并且着手进行备课,于26日上午以被观察者的身份尝试着课堂观察的味道。
    环节一:导入
    环节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课文整体感知这篇小说
    环节三:听完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围绕“奶糖”概括情节
    (2)谈谈对文中人物小亮的印象
    同学们的回答:
    (1)送奶糖—吃奶糖—买奶糖—化奶糖
    老师点拨:结构严谨
    (2)渴望母爱、可怜、勤快、生活苦、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等等
    肯定同学们说法
    环节四:精读课文
    1.看看文中哪些文字写出了小亮生活的苦涩及对母爱的渴望?同学们从文中比较容易地找了出来。
    2.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小亮的不幸,但也有人是另一种看法“小亮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中也有甜蜜”,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支持这个说法的依据吗?
    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亲妈的疼爱、老师的关爱、
    老师点拨:传达室老头的关心、同学的友爱
    这里的“甜蜜”与上面的“苦涩”形成对比
    3.我们回头看,小亮虽失去了亲妈的呵护,但仍拥有深深的母爱和更多人的关爱,所以我们这虽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但作者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喜剧性的结尾,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23、24节。
    4. 个结尾该如何理解呢?
    同学们讨论后,老师总结归纳如下:爱的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可见本文立意新奇
    5.说到小说,我们回忆一下它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哪句?有何作用?
    环节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小说,不仅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人类的大爱,还学习了作者结尾新奇,立意新奇的写作特色,同学们以后写作时不妨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
    课上完了,进入观察分析阶段。
    说实在点,上这堂课之前我对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上完这节课后,随堂观察的老师对于我整整一堂课的提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让我震惊:
    观察汇总反馈了如下信息:
    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汇总表
    问题性状
    问题类型
    问题个数
    百分比
    有效的
    1.铺垫型
    5
    47.27%
    2.思考型
    11
    3.提醒型
    8
    4.其他
    2
    小计
    26
    低效的
    5.过易的
    5
    43.63%
    6.过难的
    3
    7.无意义重复的
    12
    8.表述含糊的
    4
    小计
    24
    无效的
    9.问与不问一样的
    5
    9.09%
    10. 禅性质的
    15
    总计问题数
    55+(口头禅15)
    观察点评:(要点)
    整体来说,这堂课,老师对文本把握是到位的,重点放在小亮亲妈和后妈的比较上,难点落在对文章结尾处“甜甜的泥土”的理解上;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比较好的。而课堂提问的统计,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存在,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一提:1.课堂提问的有效率有待于提高,除去 禅,有效提问的比例小于低效和无效提问的比例,这从有效课堂教学而论,是必须改观的。2.无意义的重复提问有12个之多,占提问总数的21.8%。这不仅仅是低效的问题,而且是有“害”的问题,因为这样反而干扰了学生对问题的思索;3.从提问问题的总数来看,也应该引起大家注意,如此之多的问题“笼罩”整堂课,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首先,一堂课上出现55个问题,以45分钟课时算,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平均只有0.81分钟,这样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来与文本对话,更无法体现新课程所提 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的训练和培养了。其次,由于一堂课45分钟的限制,师生互动、对话的机会也没有了,连学生读读课文的机会也没有了。
    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最直观的就是课堂问题的提出,但是,不是问题越多越好,越多越是启发。关键是问题提出的质量,问题提出的适时,问题提出的适度,一句话,就是问题要提得精致、有效。最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反复交换看法后一致以为:整堂课可以用两个问题来引导,1.“有人说小说中的小亮是不幸的,有人说小亮是幸运的,对此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找出各自的理由,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好吗?”2.“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而作者却别出心裁,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有人说这个结尾失却了真实性,也有人说这样写合乎情理。对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观察者中肯的建议和提示,让我对我的教学过程中提问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我的课堂提问过于繁复而且低效。经观察老师的统计,总计问题有55个,有效的26个,低效24个,无效5个。这个结果让我感到震惊!一节课充斥这么多的问题,哪还有时间给同学们思考与自主学习呢?毫无疑问,就从这个角度看,这堂课是失败的。其次,我没能很好运用学生的意外生成。在我提问“谈谈对文中人物小亮的印象”时,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这时我本可以就这个回答展开我的上课旅程,但我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忽略学生的回答继续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上下去,后来又讲到学生刚才回答的“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很有重复之嫌。第三,我在设计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问题,而在上课过程中似乎是为了启发学生,就随意的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有点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考。最后,这节课缺少了很重要的反复阅读体会的环节。这是一篇文笔很细腻的小说,人物的微妙心理体现在作者对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等方面的具体描写上,这就需要多多朗读,在读中细细品味人物的丰富情感。比如通过诵读文中“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这一句,可以体会出母亲在未等到儿子后心灵所受到的打击。
    震惊以后,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 更让我觉得以后我的课堂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能有所改进,努力做到下面几点要求。
    首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的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 、模糊点提问。同时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只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一般不能再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有效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只要学生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都应该予以肯定
    其次,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灵活运用精彩生成。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状况,这种状况甚至会打乱你的教学计划,然而针对这个突发状况如果你能有很强的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就会转变为再好不过的教学资源,为你解决课文重点做了很好的准备,那么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意外收获,既 疑又 难。
    最后,语文课堂注重在阅读中赏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进入一种“人化情境”中去,与作者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父亲》课堂观察教学反思
    平望第二中学 朱小燕
    课堂观察的反思是一种全过程的反思,它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笔者在本文中着重要说明的是教学后的反思,即:课堂结束后执教者的反思。这是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一种反思,也是提高反思能力的关键。
    08年上半年,学校让我开一节关于课堂观察的课,重点放在教者“教学目标预设达成度”的观察评价方面。因为上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取了胡德斌的《父亲》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课堂观察的研读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质的文章,而且文章最后要让学生理 会的是“呼唤亲情”,这两点都符合初一学生思维上的特点。鉴于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找出并赏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读通读顺课文,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文章主体的方法
    3.领悟本文的现实意义:呼唤亲情
    由于我对课堂观察这种新的实践活动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实施《父亲》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我过于“生拉硬拽”学生的思维,这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过多地左右了他们的思想——要么“生硬打断”,要么“置之不理”。纵观台下老师们对我上课情况的反馈评价,我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后反思”,并就课堂观察这种新型的模式形成以下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提问虽然有“张弛”,但是 “柔韧” 不够
    本文一改传统的对母爱的关注,而是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现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在孤寂无助中对亲情的渴望。所以在文章导入时,我紧 学目标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由母亲节的日期来提问学生父亲节的日期,以此想引导学生对父亲的关注,进而带领学生进入胡德斌《父亲》一文的学习。重新建构当时的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谁知道母亲节是什么时间?
    生: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集体自由回答了)
    师: 有谁知道父亲节是什么时间?(教师紧接着追问)
    生:……(表情茫然,左顾右盼,期望别的同学能知道)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父亲节了解不深,父亲节是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好,那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胡德斌的《父亲》,请看文章……
    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对母亲节的关注比较多,当我把问题抛出来后,很多同学都在下面一起回答了,而当我追问父亲节的日期时,学生的表现和刚才大相径庭。为了不至于冷场,我自己回答:是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紧接着我马上进入《父亲》一文的学习中。课后通过和台下观察老师的交流,我发现在导语引入时,面对学生一时无法回答父亲节的日期,我处理的比较急躁,不能运用迂回战术来引导学生,当时如果换另外一种方式追问,即:我们为什么对父亲节不如对母亲节那样清楚呢?是不是我们平时对父亲的关注少了些呢?这样不但能避免冷场,而且还能收到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热情,更易于紧扣预设目标使导语与本文的现实意义联系更加紧密,导入更有价值。
    仅仅就这一点进行反思,我感受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专注于预设问题能否达成,而忽视这种直截了当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口味”。就我施教的《父亲》一文而言,面对可能出现的“冷场”,我那时应该转变思路,紧 设目标,用梯度分 简化问题,灵活引导学生的思维,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二、理性对待“节外生枝”, 合理处理“生成性”问题
    预设的教学问题是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中,牵着学生的鼻子顺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走,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课堂提问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现在再现当时的一组教学片段:
    师:阅读文章第10小节,思考问为什么女孩要把画定名为“父亲”?
    (学生自由阅读并讨论思考,教师提问)
    生①:因为女孩画画的对象是一位父亲,所以把画定名为“父亲”。
    师:噢,是因为这样的吗?我们再请同学来说说看
    生②:因为女孩理 懂得老者作为一位父亲的心情,所以把画定名为“父亲”。
    师:嗯,不是很具体,没说到点子上,我再请其他同学来归纳。
    生③:女孩看老者得不到自己儿子的关怀,出于同情把这位老者看作是自己的父亲了。
    师:大家说对不对呀?(其实问话已经把学生的回答给指明了)……(教师作总结)
    这组教学片断是对主题的探讨,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理解了文章主题就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了。学生②其实已经基本回答出来问题的答案了(因为女孩理 懂得老者作为一位父亲的心情,所以把画定名为“父亲”),但就是因为学生 回答并不符合我的意图,不能和我事先预设的目标“绝对吻合”,所以我会再次强调自己的意图,也就出现了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女孩看老者得不到自己儿子的关怀,出于同情把这位老者看作是自己的父亲了)。当学生③的回答符合我预设目标的要求时,我又用看似征求意见的 来询问学生,此时学生的回答已经不是他们的想法,而是 了我的心理来“应和”我。这样的回答其实已经是“鸡肋”一块了。
    在此处,我忽略了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而这种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或许其中就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生成的新情况,及时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和设想,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上述片段中,对于学生①的回答(因为女孩画画的对象是一位父亲,所以把画定名为“父亲”)我应该提示学生①从女孩对老者的情感方面来思考;对于学生 回答(因为女孩理 懂得老者作为一位父亲的心情,所以把画定名为“父亲”)我应该肯定这位学生的回答。此处可以显出我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时,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生成性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还要把学生从只能接受和回答问题的角色改变成解决学习问题的主人和课堂提问问题的生成者。一节课的教师提问,应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三、课堂观察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为教师的教研提供载体
    课堂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学,更重要的是旨在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通过课堂观察,在提高观察者的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的同时,观察者获得了实践知识,汲取并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对于被观察者(施教者)而言,通过对课堂观察反思能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发展。
    1.通过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教研听课行为。
    以往教师的听课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是为了听课而听课,这样使得教师不能达到全面了解课堂教学事件的目的。课堂观察让教师带着问题和任务进入听课课堂,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听课的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的状况。而今课堂观察的实施,使每一位听课者都多了“一只眼睛”,原有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现变成先依托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引领。运用课堂教学观察,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
    2.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客观的反馈,这样可以促进执教者的自省。利用观察和诊断,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促进执教者的反思。实施课堂观察,执教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因素的分析,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促学生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必将促进了执教者自身持续的专业发展。
    综合这次课堂观察活动的成效,它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挑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利用观察和诊断,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预设目标与现实效果的差距,不断反思,促进自身教学工作的更大进步。
    给学生构筑一个想 平台
    ——课堂观察一月反思行
    平望实验小学教师 朱慧珍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要上《莫高窟》一文的“壁画上的飞天”及“藏经洞”这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对“飞天”有个直观的认识,我和电脑老师商议一起来上课。让学生通过网络,欣赏直观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课文中有的飞天会在干些什么,以填补课文后面的省略号,或看到藏经洞是如何遭到帝国主义掠夺,请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行一 笔。
    尽管课前已和学生通过气,但真的要去上课时,发现有的学生竟然没有带脚套,特别是高翔同学,他不但没有脚套,走到教室门 又回过头来对我说,忘了带语文书,我很是恼火,让他赶紧去拿,这一来一回又浪费几分钟。这个学生本来学习成绩差,看来那些差生习惯差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学生在网络上看到精美绝伦的飞天时,有的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文字做记录,有的学生在大声阅读文字,有的学生则走马观花,大致浏览一番后便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有的同学偷偷地用鼠标去点其它的内容。我悄悄地数一下这几个开小差的学生,又是 个左右张黄翔,高翔、张孜怡、焦凤华……特别是高翔,居然用手指捅邻近的学生,我朝他看了一眼后,他稍微停了一个动作,最后我索性让他和许秋阳一起坐,一起读文字。85%学生在看完飞天的画面后,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像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开始练笔了,有的学生在电脑上打下了一行行字“有的手捧鲜花, 人间;有的脚踩彩云,姗姗降临;有的手持仙药,救死扶伤…学生的手指在键盘上嗒嗒地作响,思绪也在飞舞,精彩的语句在他们的手指间流出,再看看那高翔,字是打得太慢,我让他说上一至两句让许秋阳帮忙。他说:“有的壁画上描绘着黄果树瀑布那'银雨洒金街的情景'我想想也是可以的,毕竟他将以前学过的内容运用起来了。
    关于藏经洞的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的资料(我让学生看了资料后反馈在作业本上)
    黄怡婷:我感到 帝国主义分子非常可恶,他们把属于我们中国的文物偷走后,还说是他们国家的文物,更可恨的是,他们还用一种特制的胶水,把壁画粘下来,运到他们国家去,破坏了文物,也破坏了我们到时候研究的更多发现。
    管靓怡:我觉得这些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把我们中国的大量珍贵的文物都偷走 了,更气愤的是还有人用胶水去粘壁画,这些行为实在是太残忍了。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着丰富的想像力设计出来的,本应该是留在我们中国的,可是因为清王朝腐败无能,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这正是“落后就要挨打啊!”
    朱墨丹青:帝国主义不择手段地强夺我国莫高窟内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个美国人,用特制的化学胶水吸走了26幅精美绝伦的壁画,还有一个英国人,一个人就偷走了莫高窟一万多件文物,真让无们气愤至极!
    有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甚于唱高调的爱国主义教育 !
    11月7日
    课文中关于富兰克林用风筝的实验证明了天火其实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我讲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有的学生认为:“想要证明某件事,就要实验。”
    有的学生认为:“一切推理必须从实验中得来,要有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
    有的学生写道:我们都要做到‘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有想法就要去探索,去证实。’
    以上三个同学的答案我看后,感觉很眼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儿看到,这时李涛同学提醒了我:“朱老师 伽利略的一句观察名言,在课文第二个练习中有的,你要求我们背诵及默写,你却忘了。”我当时听了真的感到不好意思。
    这时好多同学问我,那是不是把 名言写上去就可以了,我想说是,但还是否定了,我告诉学生如果你觉得有更好的想法 再写,因为这类问题是主观题,你有什么感受你就写,不要局限于名人名言。
    过了一会儿,黄怡亭同学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说话,揭开大自然那些鲜为人知的奥秘。”我立即表扬她“鲜为人知”这个成语用得妙。我的话语刚落,许秋阳同学就举举手,说:“我们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用实验来证明一切推测。”柳毓真同学也举起了手,说:“我们要向富兰克林学习,通于自己大胆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就可以走向胜利的彼岸。”……
    学生的发言还在继续,我不禁在思索,如果当初告诉学生可以用名言 ,就没有以下精彩的答案,但班中仍有一些懒惰的学生,就是用伽利略的名言作为答案。于是我也就将计就计,让这十来个学生重新将练习二中的一些名言进行温故而知新,同时我自己也在学生的背诵中巩固一下内容。
    11月12日
    我在上语文课时,常爱将一些易读错、写错或学生一时不易理 生字词编成儿歌让学生识记理解,久而久之,整理一下,嘿,自己居然也有一定的收获。
    “嘉”即“好”的意思,若将此字折开,则可以这样理解“别人有喜事,你在左旁出点力,这不是蛮好的吗?”
    “嘎ga” 编的儿歌是“ 鸭子鸭子你别叫,有人拿着“戈”要戳瞎你的眼睛了。
    “戛”读“jia”为了便于记忆,我让学生将它与“嘎ga”相联系,编的儿歌是“鸭子叫得太响了,因而嘴巴( 被jia住了。”
    “蒙”学生在写的时候常少写一横,为了形象记忆,我告诉学生“蒙古有两个,一个内蒙古,一个外蒙古”因此一横不能少。
    “虐待”的“虐”那个“ ”表示一种武器,你可千万不能将“ ”对准自己,要将“ ”朝外。
    “噬”表示大 吞吃。
    我让学生将此字折开编故事“一个巫婆在大口大口地吞吃竹叶。”
    “裕”学生常将 旁写成示字旁,为此我就这样对学生说“有 穿,有谷子吃还不富裕吗?”
    “波峰浪谷”这个词语我为了让学生形 特意画了一张简笔画,学生看着图就识记住了“峰与谷”
    “惊涛骇浪”的“骇”表示浪头非常大。我让学生形象记住, 像野马一样跑得快,因而它是马字旁。
    11月17日
    课文上完后,我突发奇想,出了一个发 的题目“诺贝尔逝世后,大量的炸药被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有知,他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知道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开山筑路。所以他们有的马上就答出他会发脾气,他会发火,他会生气。我让学生把话写得具体些,不要太简单。
    过了一会儿,学生的答案反馈下来,我发现他们思考的角度比较广。
    有的说“人类啊,难道你们认为炸药用来打仗的吗?这是用来造福百姓,不是用来杀人的武器,别再那么残忍了!”
    有的说:“人类啊,我制造的炸药并不是让你们去危害人类的。”
    有的说:“我辛苦造出的炸药造福人类的。让人们修公路时更加方便,不再用铁锤砸石头,可你们居然把炸药作为杀人的武器,毁灭人类的文明,真是让我不安心。”
    有的说:“我发明炸药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而不是破坏和平的。”
    ……
    在学生众多的答案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并经过主观的努力,寻找了信息的整合(书本上的知识),最后产生了心理上的体验,思维的水平得以提升。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答这个题目是不知道写什么好,他们没有思考的习惯,只会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是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的。
    古今词意变迁惹的笑话。
    11月27日
    在授《清平乐 村居》一文中出现的小插曲,令人忍俊不禁。
    师问“同学们,这首词里面有五个人物,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思索了一下,便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大儿、中儿、小儿、翁媪、吴音”
    师笑而不答,再问学生:“完全正确吗?”
    学生又齐回答肯定是这五个人。
    教师对“吴音”一人表示怀疑,便询问道“吴音是一个人的名字吗?”
    几个学生索性站起来说“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叫吴芸,这个人也姓吴,名音,不是很好听的名字吗?”
    教师让学生查了字典“吴音”是吴方言区的简称,是一种方言,因而排除了人名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人在哪儿呢?
    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了,终于有学生提议将“媪”查一下字典理解
    “媪”在字典的意思指年老的妇人
    学生和老师在笑声中找出了五个人。
    “无赖”
    词中有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有的学生质疑,“既然他们的小儿子如此无赖,他们的父母还如此喜欢他呢?”
    “无赖”在现代汉语中的 是“撒泼 野蛮”是贬义词。因而学生开始生疑。
    教师作深沉状,咦,的确是呀,如此无赖的孩子谁会喜欢呢?
    学生的兴致越发提起,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师,这个无赖肯定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
    “对”于是我引出了古今词意变迁
    “无赖”在古代 为“顽皮”
    “那么还有其它的词有不同意思变 ?”
    学生紧追不舍地问
    “青春”在古代指“春光明媚的日子”现 “青年”
    “涕泪”在古代单指“眼泪”现 “鼻涕和眼泪”
    学生听得两眼发光,似乎意犹味尽,而我却戛然而止,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自已从古诗词中找一些古今意义变迁的词语,只有懂了,才不会在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上去弄笑话。
    做一个课堂的有心人
    平望实验小学教师 戴园琴
    学生概况:一张白净的小脸,一双骨碌碌乱转的大眼睛,两片薄薄的嘴唇,这便是我的学生――小旸。他脑瓜聪明,反应敏捷,往往一点便透。所以他自恃小聪明,维持着还算不错的成绩。可是上课的常规,实在不敢恭维。往往你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忙,一会儿摆弄铅笔,一会儿讲悄悄话,一会儿去翻书包……上课难得举手,你要提问他,他就或支支吾吾,或牛头不对马嘴。作业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个绝不交上来。于是,他便成了我首次进行个人“课堂观察”的“锁定目标”。在课堂上,我对他投予了更多的目光。
    11月4日
    “叮铃铃”,铃 响起,我便踏进了教室。他 同学高谈阔论呢,对于我的目光,丝毫没有回应。也许是注意到周围气氛有些不对,他住了口,抬起头,发现了我,赶紧装样子坐好。
    齐读课文时,他明显注意力不集中,眼睛盯的地方根本不对,嘴巴在动,但仔细一听,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呢!我走过去悄悄指了指,他才跟上了大家,大声朗读起来。个别读时,我特地指名让他读,由于齐读时尚算认真,他读得颇为流利,我加重了语气说:“看得出,刚才齐读时,小旸认真读了,所以现在才能读得这么好!奖励他,再领大家读一遍。”这一次,他读得更起劲了。
    11月7日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航天飞机”,对于这种内容,他最感兴 还特地找美术老师搜集了航天飞机的图片。我表扬了他,他挺兴奋。开头的十五分钟表现不错,连续举手回答问题。但在最初的兴奋劲过去后,他又有点老毛病复发,忘乎所以地跟旁边的同学探讨起磁悬浮列车来。我及时刹住了他的话头:请他去好好收集一些科技发展的例子,明天晨会课来向大家介绍。总算这节课能自始至终保持了较为集中的注意力。
    11月12日
    今天,他感冒了,一直蔫蔫地坐在座位上。上课垂着眼睛,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于是,我这样开始了我的课前谈话:“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感冒的同学越来越多,请假的同学也多了起来。值得表扬的是有些同学,轻伤不下火线,小病坚持来上课。比如程思佳和小旸,尤其是程思佳,别看个子小小,不 响的,昨天晚上刚挂了盐水,你看她今天坐得多端正,听得多认真哪!”这话一说,果然有效,小旸也不甘示弱地挺起了脊背。全班同学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
    11月14日
    今天语文课结束后,我大略给他统计了一下,假如不提醒,不提问他,他一节课约有一半时间在走神。走神的时间大致做了如下事情:发呆,东张西望,转过头不断想让同桌与他谈话(但同桌大部分时间没回应他),他便转而在自备本上瞎涂画,还有一次头埋到桌肚里不知鼓 么。
    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当我提一个问题连续几个同学回答不对时,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听清我重复的问题后,他举起了手,并且将注意力持续了一段时间;当我为练习6的《竹石》一诗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时,他颇感兴 得津津有味;即将下课布置作业时。
    11月15日
    今天,针对昨天的观察所得,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如下方法:在自由练读课文时(这是他最容易走神的时候),我便俯耳对他说:“等会戴老师要请你朗读的,你要做好准备。”在提问时,故意走到他身边,说:“下面这个问题有点难度,看哪位同学脑筋动得最快。”果然,他略作思考后,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下一个提问时,我请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请他们回答刚才同桌说了什么。我发现,这些方法不仅对他非常有用,也很好地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11月19日
    今天,针对他作业老是拖拖拉拉,屡教不改的现象,我下了一记杀手:把当天书面要交的作业及一些口头背诵作业勒令他今天必须完成,否则不能回家。夜幕降临了,办公室就我与他还在灯下。他母亲事先已接过我电话,但还是按捺不住赶来了。我就当着他妈妈的面对他说:“从今天开始,今日事今日毕,绝不允许拖到明天再补。”由于事先沟通过,他母亲也不再求情,老老实实陪他做完了才一起回家。
    11月21日
    早知道这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前天关了“夜学”后,他昨天按时交了作业,但今天又老毛病复发了,我便又照原样来了一次。我决定与他打“持久战”,非把他做作业时三心二意,做做玩玩的习惯改掉不可。
    12月22日
    今天教学内容为练习7中的“处处留心”――认识常见的戏剧脸谱。针对班中较多同学课外知识不丰富的特点,我事先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人物小故事。这种预习任务最投小旸的胃口,果然,上课时,我看见他书中夹了密密麻麻一页字。为使他认真倾听别的同学发言,我悄悄对他说:“等会儿别的同学讲小故事时,你认真听好,有讲错的或不完整的,你来当小老师纠正或补充。”这下,他听得特别认真。美中不足的是,他搜集的资料都是他父亲代劳的。看样子,以后还得跟他父亲沟通一下。
    11月28日
    一月的草根观察已近尾 最纯真的是孩子的心灵,当你对学生付出真切的关怀,倾注更多的心血时,他往往会朝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一步步的“小策略”下,小旸在课堂上已由原来的偶尔举手变得经常举手了,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百分百能吸引他举起小手;上课的专注使他的成绩也随之提高,第八单元测试,他终于将我一直戏言的“中国足球——就缺临门一脚”踢准了,将“8”字头换成了“9”字头;而我的“持久战”终于见了效果,临近复习,作业颇多,但他能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了(那天星期三我去开会,他老老实实呆在教室把作业做好,等我开完会,本子静静地躺在我办公桌上)。
    一个阶段的记录到此为止,观察仍将继续。我想,在课堂上有心,对学生有情,那么无论是于生还是于已,都是大有 的。
    课堂观察大舞台——带我们一起去看“海”
    梅堰中心幼儿园 顾小芳整理
    顾小芳:自我园规划为课堂观察实验区,接连开展了 多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试图找出最适合教师们开展教研的有效途径。我们透过观察看课堂,我总有这样的感受:课堂象大海,时而汹涌澎湃、时而静得出奇;它的变幻莫测,会让幼儿时而看得专注、入神;时而会引起一阵阵“海浪 。是什么让“大海”如此神秘?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运用的某个恰当的教具?还是?今天,我们坐在一起,结合您参加的观察活动,聊一聊您看到的那一片“海”,您读到的“海”的声音,好吗?
    吴丹凤:我想:教师首先应留心观察、倾听、分析幼儿的行为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才会在开展的活动时,激起孩子对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的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才会更积极的、更主动的,所取得的效果也最佳的,幼儿的潜能也才会得到真 发挥。
    我的理解是,课堂沸腾有时也是一种有效行为,教师不必过多的干涉。如:在吴老师的“泡泡都是圆的吗”一课上,教师让幼儿体验不同的吹泡泡工具,每 幼儿都充 好奇,他们一次次的跑上来簇拥着泡泡,这是幼儿投入的一种表现,他们不仅想看,还想亲自触摸,可教师却理解成,这样沸腾,课堂乱糟糟的,一次次地把他们赶了下去。在这点上,我作为教师会站起来和他们一起“疯”
    另外,我想说,我们要善于把幼儿的发现引入我们的课题中来,课堂肯定是活跃的,因为,内容是在幼儿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定的,首先是幼儿感兴趣的。如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 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边各种不同的影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大,有时小,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这激起孩子进一步探索影子的兴趣。《??纲要》总则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长与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教师是促进者、支持者,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师生交往,言传身教渗透教育意图,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吴月华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决定了这堂课的好坏。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等,都能给幼儿起到很大的影响。在观察教师课堂时,明显的枯燥的说教,直白的语言、千篇一律的表情,是不会引起幼儿的学习兴 激发学生的课堂情感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易转移,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我们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组织教学,在这点上我觉得我园的徐芬老师很注重这方面的细节——教师的语言艺术。它是激发幼儿学习兴 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做到艺术化 。
    1.“趣”化
    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 性。既不能太过“儿童化”将汽车说成“嘟嘟”,也不能太过“成人化”将早晨景色描述成“雄鸡报晓”。教师趣味性的语言是应该能够贴近幼儿心理的,能使语言更具活力,比空泛的说教更具效力。我们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激”化
    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3.“体态”化
    幼儿教师的体态语对幼儿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使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教师的手势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儿在犯错时心神领会,自觉改正,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能够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
    徐芬:“课堂观察”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反省意识的提高,使教师对转瞬即逝的课堂教学行为多一双眼睛,对复杂多变的课堂决策多一份关注。我园创设了太多的机会,让我们用这种更科学的手段、更突出的视角走进教师课堂,我们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对提问技巧、时间分配、投入状态、师生互动、自主学习、鼓励创新等各个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观察,使教师之间成为合作反思的伙伴。我就针对课堂中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做个有活力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幼儿观。教师的情绪将影响整个班的课堂学习氛围,上课时必须有不一样的音调及动作,比如声音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一些手势的运用,身体语言的表现等。
    2.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则会有兴趣,不会就不容易产生兴 ”学习上的能力感是一种主观认识,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生活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及其认知。因此,我们要使孩子能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并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增强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和能力感、成功感。在我看来,课堂上教师对孩子表扬、赞赏、哪怕是投一个肯定的眼神也显得非常吝啬。蒙台梭利曾说过:“如果孩子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发者、自我学习者,同时有信心解决任何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这是我现在阐述的观点。
    张琦:我讲的是教师提问,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技能,而是由一系列可观察可分解的技能组成。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教学提问同教学活动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提问是构成教学活动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我以观察的一节艺术课《小蝌蚪》为例,教师的提问并不是很多,这个观察活动分二次进行,上第一遍时,老师在问小朋友如何画小蝌蚪尾巴时,没有突出重点,教师在问题的表达上处理不当,即没能问到点子上,幼儿显得很茫然,无从作答。结果,幼儿没有理解该重点,导致小朋友的尾巴没有画好。在上第二遍时,老师把重点转移到让幼儿画游动的小蝌蚪,并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游时的状态,多次提问,收到一定的效果。不过,其中有个问题“可不可以朝不同方向游”小朋友没有回答上来,这个问题提得也不是很恰当,老师的提问缺乏技巧性,没能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张丽鸿:幼儿园的课堂观察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比较陌生的事物,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 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有了一些自己粗浅的分析和反思。
    首先老师在活动中要转变角色观念和身份,力求让更多的孩子得到表现的机会,可是在真正的实施中还是有问题出现,有些不爱表现的幼儿无论老师怎样引导,就是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在僵持了一点时间后老师没有办法也就放弃了,这是比较欠缺的。虽然课堂上会因为等待变得空气顿时凝固,给教师造成“是不是我的提问不当”的想法,但我们要知道正是幼儿间存在着差异,正是教学上有幼儿不理解的内容,我们才有必要在课上反复提问。针对那些幼儿,教师要多关注他们为何有这样的表现,并去了 下他们产生这一行为的理由,把孩子真 到“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点上来,理 子,让他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 以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不要让你的无意在活动中失去了一 学探索和讨论的好契机。作为教师,更要学会随时随地的倾听。让幼儿看老师眼睛时,老师的眼神里要充满鼓励与 的神情,给幼儿敢看、敢说的积极心理。
    顾小芳:课堂观察是个大舞台, 藏着很多的秘密,我们的教师从不同的课例,不同的视角,分别阐述了自己多次课堂观察活动以来的体会或观点。在这里,我想说:今天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去做了,我们去看了,我们去想了,我们也听了。我们要把今天的交流回去作个梳理。把自己认同的观点与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们能更清晰地 幼儿的课堂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何适度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如何 '看待课堂上的“沸腾”或“安静”等等。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才能听清“海”的声音。
    对课堂提问的观察反思
    同里初级中学 张天宝
    自吴江市推行课堂观察实验以来,很多教师积极投身到这一实验活动中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通过课堂观察活动,使上课教师和观察者都受益颇多。观察者可以在上课教师身上发现自已行为的影子,找出长处和不足,更重要的是促使双方进行深入的观察反思,分析产生种种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从而改进自已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观察活动的根本目的。
    就拿对课堂提问的观察来说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十分普遍的。但据我进行课堂观察所了解,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有的教师可能以为这是夸大其辞,其实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具体表现在:
    1.所提问题具有很大随意性。哪些提问具有思考价值,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哪些提问简单得连智障者都懒得回答,根本无需问。哪些提问是明知故问,多此一举等等。有的教师不经过认真挑选,很随意地统统抛给学生,使提问失去了引起思考的功能。
    2.所提问题指向性十分模糊。有的教师由于提问的指向性模糊,令学生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教师想问什么,从而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如何回答了,这样的提问往往耽搁了很长的时间,而且效率十分低下。
    3.所提的问题数量多得惊人。由于提问太多,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至每个学生回答时,几乎没有什么可供思考时间,这样的提问究竟有多少作用,很令人怀疑。
    4.把提问的功能人为地异化。教师有时会把提问作为对不听话学生惩罚的手段,有时又会把提问作为表扬优等生的手段,为优等生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提供绝佳的场所。这些现象十分普遍,应引起我们的深思。提问是用来引发思考的,不能异化为处罚和表扬的工具。
    5.问题抛给错误的学生对象。让不会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来回答,让会回答的学生没有机会回答,张冠李戴。
    6.没为提问创造良好的思考环境。提问后,整个教室乱哄哄,表面上看十分热闹,其实实效性很差,因为这种环境根本不可能让学生静心去深入地思考。
    凡此种种提问现象,在很多课堂上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时效性,而且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所以,针对这种课堂提问时效性低下的现象,我本人也进行了很多 致的课堂观察,既观察他人,也观察自已,并与很多上课者进行深入地探讨,也进行了自我反思和一些有益的尝试,我认为,要做到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精选所提的问题。所提的问题,难度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过易,即使学生做对,也没有成就感,更谈不上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过难,会使绝大数的学生望而却步,不敢尝试,或浅尝辄止,成为个别学生英雄主义的表现场所,而其他学生只是陪学,这样当然也不能培养绝大多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难度以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为标准,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到桃”。
    2.提出问题后,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一种现象很是普遍,就是教师为了惩罚学生,冷不丁地抛出一个问题,不给学生丝毫的思考时间,却立即要学生回答。这好象是一种暗器,一下子击中了学生,往往把学生打矒了,不会回答,教师也感觉到有一种胜利的喜悦,而学生则感到有一种被暗算的感觉,心中很是不快,这样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问题 能力的效果。
    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一定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如果不给学生时间,又怎能做到认真思考呢?又怎能谈得上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呢?
    再说,如果问题一抛出,就让学生去回答,那真正能做到被迫思考的可能只有几个被问及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在下面暗自庆幸没有被提问到。不是说同学们不爱思考,只是因为没有思考时间,这样的提问效果定会大打折 如果抛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既能调动所有的同学进行自主思考,又能使思考变得很深入,还可以让同学们进行恰当的合作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切实提高学生问题 能力。
    3.抛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对 匹配。尽管问题进行了精选,但如果与学生对象不匹配,也很难产生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过易的问题抛给能力强的学生,或过难的问题抛给能力弱的学生都是不恰当的。因此,抛出问题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发挥其长,让每个受提问者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4.抛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宁静的思考环境。许多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停地在一旁作提示和解释工作,生怕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回答,所以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提供方便,进行暗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教师这么做,会误导学生,让学生以为,问题很难,答错也情有可原,而且易形成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对教师提示的依赖意识,不敢对难题进行挑战。再者,教师在一旁不停地提示,破坏了学生安静的思考环境,易打乱学生的思绪,而产生烦躁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 能力。
    ●课堂观察案例
    关于一个课堂切入点的讨论
    ——语文组课堂观察交流实录
    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
    赵敏(语文教研组组长):
    这一次活动我们准备了苏州市名教师、震泽中学的姚建国老师,和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年轻教师沈黎的两个课堂实录录像片段,这两个录像片段都是教授高一的教材《春意挂上树梢》,而且我们都选取了这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即课堂的导入部分,希望老师们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播放实现剪辑的课堂实录片段)
    语文教研组老师的观察反馈情况:
    江建琴:
    两位教师都是从题目切入,一下进入文本的研习。
    姚老师先问学生看到题目后的感受,再通过阅读全文后的感受,刚看到题目后的感受。沈老师先问学生看到题目后对文章的猜想,设置悬念,再设置自由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之后学生阅读后的整体感知之前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沈老师再根据学生回答请同学从文本中找了出具体的语句,进入了文本研习。
    梅国琴:
    两位老师的导入有其共同点,他们的切入点相同,都是从课题切入,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都是有初步的感知过渡到具体的感知,姚老师是以学生为主体,用问题的方式,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探究主旨;沈老师的问题“你猜对了吗?”更具生活气息,也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在本课的开始就营造了一个“激 的环节,很有新意。
    朱渊:
    两位老师都是由题目带给你的感受切入。均是由初步感受“春意”到读完全文进一步的体会“悲凉”,进而进入主题。不同的是在读完课文之后,沈黎的问题是“读了课文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猜对了吗?”而姚老师的问题是“下面文中有没有‘温暖的春意’的答案?读完本文你能否感受到‘温暖的春意’?这样的感受从哪来的?”问题表述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练外功策略名词解释  解释练外功策略  练外功策略什么意思  外功四小药  内功和外功  职业生涯练外功策略  外功梦之队  唐门是内功还是外功  剑网3外功四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