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领导工作 ——在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2005年5月22日) 党委书记 盛连喜 同志们: 历时8天的培训班今天就要结束了.今天我着重谈一下对如何做好领导工作的体会,与同志们交换一下看法. 一、我对群众、小领导、大领导及其关系的理解 纵观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在人类成员中就有等级和社会分工的划分.实际上,在动物界中有些社会性昆虫如蚂蚁、蜜蜂,在哺乳动物中如猿和猩猩等也有个体间分工的差异.与动物界所不同的是,人类社会的成员关系在不断地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于本质上的平等,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坚信,否则将把握不好自己的未来发展. 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分工的存在.在我国,通俗些说,就是有群众和领导之分,领导又有小领导与大领导之别,而且,在任何国家,领导与群众之间都存在一些待遇上的差异. 我们要从理论上明白,社会为什么会有等级或分工的存在,社会为什么要有当领导的,怎样看待领导与群众间在一些方面存在的差异,我想有四点很重要. 1.等级或分工是社会有序的前提,有序是社会进步的保证.社会是群体的集合,群体则是个体的集合,而个体是有各种差异的,包括性格、兴趣、行为习惯等.所以社会如果不加以调节和规范,就会变成散沙一盘.无序就没有进步和发展可言,有序就要有分工. 2.社会需要领导吗?大家可能会一致回答:需要.为什么呢?除了保证社会的有序外,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引领社会.所谓引领社会就是起带头作用,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等方面起作用.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都是与领袖们的作用分不开的. 3.领导为什么要有些待遇,甚至被制度化?现在有些人把干部的正常待遇与腐败联系在一起了,实际上是不对的.红军时期首长骑马,战士步行;解放战争时期首长坐小汽车,战士还是步行,现在又有发展.我想,有些待遇主要是对其付出的补偿,如现行的职务补贴;有些待遇是工作的需要,如配车、配秘书.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待遇等同于腐败.人们希望能担任领导,我想主要或者说最主要的不是为了待遇,而是要得到社会或周围群众对自身能力和存在价值的认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领导者要勤于思考:自己是否将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群众了,是否以权谋私了? 4.正确认识群众与领导间的相互关系. 从本质上说,世界上没有最大和永远的领导.每一个人都是群众的一员.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牢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其实都是百姓",以及中国的一句名言:"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每个领导都得回归群众之中.同时,又要明白"不要小看一官,地方百姓全靠一官"的道理.从理论上讲,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就是服务".这里既包含着领导者与群众的关系是"人民公仆"与"社会主人"的关系,也包含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含义,强调的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 小领导与大领导,简单说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环节差异,无小则无大.另一方面,上级和下级之间,存在指示与执行的关系,这也是必须正视的事实.但原则上讲,这种关系是很简单的,就是摆正工作关系.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比较好地处理了与群众、下级和上级的关系,树立了群众观点,坚持了群众路线,注重了政治民主. 说到这个问题,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大领导的事,我们是个科长,谈不上群众路线、政治民主的事,这是不对的.最近一段时期,我们收到的一些上访信中,有些就是对科级干部的反映.对基层干部来说,只有牢记群众、作风民主,才能凝聚群众,才有权威和号召力.另外,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不断地提高领导艺术,增加领导智慧.对于每个级别的干部都是如此,只是群众的概念有所不同而已. 二、一名干部应该具有的素养 从领导学角度看,一个领导者需要有高智商(IQ)和高情商(EQ),智商是知识的积累与反映,情商则为非智力因素,它是衡量一个人的情感商数,而且现在很重视对情商的研究. 具有领导潜力的人是具有高情商的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宽泛的亲和力.表现在与群众的交往中能做到平等待人,谦虚平和,诚实守信,善于与人交流,富有自觉性和同情心.二是较强的理解力.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他人的长处、特点,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认识力,能科学地确定与他人的关系,尽量满足他人正当愿望和合理要求.三是娴熟的协调力.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营造良好的共事氛围,减少内耗,形成合力.四是稳定的心理平衡力.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对人对事都能泰然处之,从容自如.无论是在取得成就,赞扬之语萦绕于身之时,还是在遇到困难挫折,诘难之词屡屡不绝之境地,都能保持平静心态,科学冷静,积极而不是消极地解决问题. 情商的修养与运用,既是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也是对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对于直接面对群众的科级干部,对于年轻领导者来说,根据我的体会,这四点是尤为重要的. 如何提高智商,我觉得提高智商最关键、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是坚持学习和会学习的综合.现在信息技术很发达,看电视、上网等都可以了解形势的发展,但真正学得有滋味,能尝到学习的甜头,还是要坚持中国的古训:"开卷有益".尽可能选几本书系统地读一下,包括政治的、社会学的、管理学的.培根说,读书之用有三,一是怡神旷心;二是增趣添雅;三是长才益智.还要把理论提高与技能提高结合起来,尽量少说不符合规律的话,多说高雅、科学的话.会学还要敢于独立思考.总之,可通过学习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结构. 其次,是遵纪守法,依法行政.要树立"行政法治"的观念,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进行决策、组织、管理、调控.同时要知道,我国正努力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所以,要逐步养成依法行政的意识,了解和掌握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比如行政合法性原则,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原则,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责任行政原则,公共行政程序正当原则等. 其三,是全面发展.干部需要一定的职业素质,除以上提到的勤于学习、学会依法行政外,有些素质也要自觉培育和积累,不断地扩大领导的影响力.下面讲两个基本的问题供参考. 一是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培养.古人就知道"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国"的道理.语言是感染人、征服人心力量的体现,实际上,语言的使用已有了某些基本规则,如灵活而不失原则、创新而不忘规范、内容与形式并重等,这些都是公认的.而作为领导的语言表达,也有些原则很值得注意养成.如合作原则(信息适度、话语真实、方式简明)、得体原则(切合身份、切合对象、切合时机等)、准确原则(用词贴切、停顿恰当等)、简洁原则(突出中心、高度概括、缜密思维等)、礼貌原则(态度谦和、神情专注、语调适宜等). 二是要注重全局性、战略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工作是个系统而不是孤立的单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固然是重要的,但一个有作为的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或级别上,都会体现出某些与众不同的素质,全局性、战略性的思维能力就是其一.说得通俗点,全局性和战略性无非就是站得高点儿、看得远点儿.所谓战略性思维就是整体性思维方式,包括善于全局考虑工作,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和内容上,抓薄弱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要养成战略性思维,就要有战略思维的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国家意识,国家至上,主权、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前提;功利意识,在确定了利益的取向后,要有成本和效率意识,见小利忘大义,则大事不成,不可急功近利;理性意识,在思考、计划和决策时,必须具有清醒的理性意识,正确判断形势,提高成功概率;机遇意识,机遇具有不确定性、非常存性的特点,但并不是神秘之物,因此要有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忧患意识,一切工作都要两手准备,从最坏处想,向最好处努力. 有人讲"人创造奇迹常常是在瞬间,但没有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是依靠瞬间的",即"成功在于平时的积累". 今年,学校的任务是明确的,也很繁重,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最后,我代表学校感谢你们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辛勤付出. 省领导来校视察高考评卷现场 希望师大为吉林省高考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6月17日,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副省长陈晓光,省委副秘书长孙占国,省教育厅厅长、省高校工委书记李军等一行来我校视察高考评卷工作. 今年我校承担了全省语文、文科数学和文科综合试卷的评阅任务.在评卷现场,全哲洙、陈晓光等领导向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了解试卷特点、难易程度及考生答题的大体情况.随后,省领导与副校长杨忠,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高夯及相关部处负责人和我校高考评卷负责教师,就今年高考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座谈. 座谈中,我校高考评卷负责教师分析汇报了试卷的总体情况,并对高考命题、评卷方式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哲洙对我校准备充分、细致高效的评卷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高考不仅是对学生12年学习成果的检验,更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今年高考主观题有所增加,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时,试卷上也反映出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他强调,要加快吉林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步伐,这将对吉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希望东北师大继续加大基础教育研究的力度,为吉林省高考自主命题工作的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宋强) 我校承办"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研讨会2005" 由我校承办的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研讨会2005",于6月17日至19日举行. 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我国从事植物遗传、植物基因功能基因组学以及育种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相关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和进展.这次高水平研讨会的举办,对增进我校教师与国内优秀专家的交流,提高我校遗传学研究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讨会汇集了中国植物遗传领域的众多优秀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李家洋以及"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30余位著名学者.来自28个省市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李振声、李家洋等28名代表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省科协副主席戴昕、中国农业东北创新中心副主任罗振锋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我校副校长杨忠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6月18日,与会代表参观了本部校区和净月校区,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和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我校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立云) 第四次非洲国家司局级教育官员研讨班开班 6月20日,受教育部委托,由我校承办的第四次非洲国家司局级教育官员研讨班开班.来自塞拉利昂、莱索托、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等10个国家的20名司局级教育官员参加了本次研讨班,与我校专家学者就教育发展的战略与规划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根据教育部援非培训计划,为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展示中国50多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实现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受教育部委托,我校连续三年承办了非洲国家司局级教育官员研讨班.从2002年至今,已有近百名非洲国家教育官员来我校进行教育研讨与交流.(赵立云) 第二届世界文明史学术研讨会暨朱寰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 6月18日至20日,我校第二届世界文明史学术研讨会暨朱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研讨会由历史文化学院、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共同主办. 副校长张治国、薛康,校长助理、社会科学处处长刘建军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来自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及学生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正在外地出差的党委书记盛连喜、校长史宁中转达了对朱寰先生的祝贺和问候.张治国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说,55年来,作为教学名师,朱寰先生恪守为人、为学、为师之道,道德立身、品格高洁、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影响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使他们成为我国史学研究和教学以及其他领域的栋梁之才.在我校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全校师生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时刻,召开这次研讨会来庆贺和回顾朱寰先生的学术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朱寰先生和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传承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格、高尚情操,使他们的学业建树和师者风范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 与会学者分别就朱寰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体会,对其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讨论和交流,大家对朱寰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与会学者还就文明概念的界定、文明的起源、文明史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王春雨) 我校学生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共青团中央今年授予全国191名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我校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1级学生张乃奎荣获此称号,是我省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在校大学生.张乃奎是我校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1年学生,我校学生理论社团三农学社创始人.先后组织和策划了三农学社赴西北、赴吉林梨树调研三农问题等大型活动.从事学术研究,其作品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目前,正在自主创业,创办私立学校. 史宁中在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迎评为契机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4月8日,学校召开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会议.学校党政领导史宁中、张治国、杨忠、薛康、杨晓慧、马尚、柳海民、刘益春以及评建委员会其他成员、各工作机构成员参加了会议.校长史宁中在会上强调,一定要以迎评为契机,切实加强全校的教风学风建设. 史宁中说,自从学校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以来,各学院、各部门高度重视,协调一致,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完成了阶段任务.目前,学校的软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风学风建设.他强调,学校一定要以迎评为契机,规范教学秩序,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史宁中认为目前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他要求全校教师都要树立正气,以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全力投入教学,认真备课,在深入思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好每一堂课;认真考虑学生的培养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在大学里如何学习.他要求教授必须进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以良好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史宁中要求各学院党政领导充分重视加强师资的引进,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他希望各学院、各部门通过各种相关活动的开展,浓厚校园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 会上,评建委员会建设组、材料宣传组和综合组的相关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各自分管工作的进展情况、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副校长杨忠、党委副书记柳海民传达了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迎评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解释了相关要求,并介绍了兄弟院校的迎评经验.(白立新) 学生理论社团三农学社获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近日,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及标兵评选活动中,我校三农学社被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三农学社是以调查和研究"三农"问题为主的学生理论实践型社团,成立于2003年5月.学社秉承"让农民自己说话,让事实说话,让生活说话"的宗旨,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锐意进取,积极实践,开展了多种支农调研活动. 三农学社现有骨干成员60余人,注册会员400余人.我校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敏先教授和多位博士生导师、正副教授担任学社顾问,对会员进行指导.迄今为止,三农学社已累计举办各种培训、报告10余次,累计支农调查1200人次,多次组织会员赴甘肃、河南、山东和吉林等地农村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调研报告20余篇.其中《甘肃省景泰县农村人才流失问题调查报告》一文,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甘肃省泰县、林县农村高利贷问题调查报告》等文章发表在中国农村研究网上;《浅谈中国农村青少年犯罪》一文,获吉林省第二届社会工作学术交流会最佳原创论文奖;《农村教育的死角——陇中泰县民办教师问题调查报告》等5篇文章发表于《中国农民教育研究》一书. 三农学社立足现实问题,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学社利用自己创办的学生课外学术刊物《三农论丛》,将实际调研形成的研究成果,与兄弟院校的学生学术团体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三农论丛》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学术品牌刊物.(柳轶) 有朝气有传统有干劲有品牌 团省市委领导高度评价我校团的工作 东北师大团委有朝气、有传统、有干劲、有品牌,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学生社团、就业、创业工作有创新、重实效,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6月8日,共青团吉林省委书记隋忠诚、共青团长春市委书记孟宪新等领导来校调研时,对我校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委书记盛连喜、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晓慧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座谈会由杨晓慧主持.盛连喜首先对团省市委多年来对我校共青团工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几年来,校团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为配合学校的软环境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学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无私奉献、既讲传统又能进步的年轻干部.校团委的工作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学校党委一直很重视团委的工作,为团委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其工作、发展有条件、有舞台、有空间.座谈会上,校团委负责人围绕我校团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运行机制、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组织管理等,向团省市委领导汇报了近五年的工作. 隋忠诚在谈话中感谢我校党委对团的工作的支持,并希望我校团委能够再接再厉,发挥团的独特优势,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省打造团的金字品牌. 座谈会结束后,团省市委领导参观了我校图书馆、团委、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卓音工作室、北苑餐厅,并在图书馆观看了我校学生的物理发明制作作品展.(赵立云) 我校与温州市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4月25日,我校校长史宁中,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晓慧,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苏忠民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等一行前往温州,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在温州市举行了教育合作签约仪式.温州市市长刘奇,副市长钱成良,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林卫平等接待了史校长一行. 仪式上,史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情况,并表示将充分发挥我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势,为温州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刘奇市长也就温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表示,温州市政府将为我校毕业生实习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随后,刘奇市长与史校长代表双方在《东北师范大学与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合作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协议,我校将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访问学者、骨干教师研修、科研合作、教育信息化资助、毕业生实习等项目上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此次前往温州,史校长一行还与我校在温州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座谈.史校长代表学校给毕业生们带去了母校的问候.他亲切询问了毕业生在温州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并表示,母校将努力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毕业生们也结合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对母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程琪) 离退休处花絮一组 校党委书记"七·一"前夕看望老同志 "七·一"前夕,学校党委书记盛连喜及相关部处负责同志,来到抗战期间入党的老党员、原校长刘光同志和原校党委副书记曹群同志家中,带去了学校党委对老同志的问候和祝福. 盛书记说,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政治任务,尊重、关心老同志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老同志的历史功绩和巨大贡献不能忘,老同志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不能丢,尊重、学习、关心和爱护老同志的政策不能变.最后他代表学校党委祝老同志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离退休工作处) "七·一"老党员座谈会 为迎接"七·一"党的生日,6月28日上午,我校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召开了迎"七·一"老党员座谈会.党委书记盛连喜、原校党委书记周敬思、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参加了座谈会.老同志们回首往事,畅谈未来.战争年代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不畏流血牺牲,和平时期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他们为东北师大的发展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党委书记盛连喜代表学校党委向离退休老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我们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到今天,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东北师大历届党政班子一直秉承着这一传统,也将会把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盛书记还就学校目前的发展建设情况向老同志作了通报. 原校党委书记周敬思也在会上发言.他认为,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党员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自己的的光和热,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离退休工作处 2005年7月4日 "七·一"老干部文艺演出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7月1日下午我校离退休工作处老年大学和教授合唱团共同举办庆"七·一"联欢会.联欢会由教授合唱团副团长耿义成同志主持,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嘹亮歌声拉开了演唱会的帷幕. 教授合唱团与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满怀对党的无比深情,以多种形式表演了近二十个节目,有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朗颂、有二胡独奏、京剧清唱、舞蹈 ,还演唱了许多大家熟悉的革命歌曲,台上主唱台下伴唱,演员和观众都沉浸在对峥嵘岁月的回顾之中,他们都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党的生日这一天他们发自内心地"唱支山歌给党听",来表达自己的对党的感情.演出虽然结束了,但难忘的歌声将永远伴随着他们,我们祝愿"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离退休工作处 2005年7月4日 (李婉云供稿) 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原名历史系,成立于1949年,是由林志纯(日知)、朱寰、郭守田、李洵、丁则民、陈连庆等老一辈史学家创建的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历史系不但造就了毛昭晰、刘文鹏、周怡天、崔连仲、刘家和、邹有恒、戚佑烈、朱绍侯等一大批著名的史学人才,还对全国的历史教学和研究事业形成了强劲的辐射.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80-90年代整个京广线沿途的大学历史系主任,几乎均出自本系的毕业生.2004年历史系更名为"历史文化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古典文明和旅游管理四个系,附设古典文明研究所、世界中世纪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东亚文明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所、东北史研究所、教法函授部,另外还有世界文明史中心(教育部)与东北边疆工作站(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目前,历史文化学院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世界史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世界文明史中心是教育部百家文科研究基地.学院还拥有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多年来,历史系一直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学院现有教师69人,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外籍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其余为讲师和助教.教师中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者达58人,占84%以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有1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合占70%.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40岁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师27人,占教师总数的41%以上.在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中,45岁以下有博士(含在读)学历的教师达90%以上,学缘结构为36:33(即36人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33人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学院有学生1080人,其中本科生浮动在6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3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100人左右,函授生300人左右.全院师生比为13.5:1.(历史文化学院供稿) 逸夫教学楼简介 逸夫教学楼是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同出资筹建的一座现代化教学楼,199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逸夫教学楼座落在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建筑面积8376.82平方米.教学楼布局合理,各类教室各具特点,教学楼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逸夫教学楼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教学楼. 逸夫教学楼设有微机教室两个,可容纳200人.多媒体语音教室4个,可容纳304人.容纳440人的多媒体教室1个.容纳204人的多媒体教室8个.容纳140人的多媒体教室4个.整个教学楼3136个座位,可同时提供3136名学生上课和自习.教学楼设有贵宾休息室1个,教师休息室4个,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逸夫教学楼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函授教学等各类教学活动,每个教室每周平均承担授课学时超过30.除教学活动外,逸夫教育楼还承担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如各种学术会议、专家报告、学生座谈、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教学和文化活动等. 逸夫教学楼实施学校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在合理调配教学楼的使用,提高教室的使用效率的同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教师、学生服务的管理思想,在物品管理、设备管理、服务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东北师大教务处供稿) 白希清传略周毓方 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原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白希清同志1904年11月8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的一个满族家庭. 白希清少年时期即酷爱学习,成绩优秀.1921年,新民文会中学毕业后,考入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学习.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广泛涉猎各科医学知识,1930年以优异成绩获取医学学士学位,并被留校任病理学助教.1931年,医专送他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学系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1933年学校又选派他出国进修,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皇家医学院及理茨病理学研究所进修病理学.出国后,他的眼界放宽了.经过两年刻苦钻研,做过大量的病理实验,终于完整地解剖出人体肾单位,并就此项目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著名的《英国解剖学》杂志上.完整肾的解剖成功,在当时医学界是一大突破,因此,被选为英国病理学会会员.1935年5月,由英国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学讲师.1942年任盛京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在这期间,他曾发表论文20余篇,受到广大医学界的称赞,对病理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年也是白希清同志一生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参加了革命队伍,经林枫和焦若愚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和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于本溪创办"东北公学",任命白希清为校长.2月末,东北局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停办"东北公学",创办东北大学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服务,并任命张学思兼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为副校长. 东北大学创建初期在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中辗转东北三省,历时三个月,边行军,边宣传,边学习,经历了千辛万苦.5月22日深夜,从长春北撤时,白希清等领导人亲自作紧急动员,号召300多名师生"坚决跟着共产党走!"5月23日,当列车行驶到德惠县丁家园车站时,突遭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轰炸,前后有六、七名学生壮烈牺牲,这就是东北大学建校史上的"五·二三"事件.后来在佳木斯市学校召开的在土改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五·二三"惨案中牺牲的学生的追悼纪念大会上,白希清副校长号召全校师生:"把悲愤化作力量,加紧学习,努力工作,艰苦奋斗,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完成烈士们的遗愿."东北《合江日报》为此还专版发了《"五·二三"纪念特刊》. 东北大学迁到佳木斯市开始研究学校建设的方针大计.6月初,由白希清副校长主持召开了校务会议,决定创建文学院、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和医学院,确定各院院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人选.白希清在校务繁忙中还兼任了医学院院长的职务.同时制订了教学计划,开始正式复课,向正规化方向前进. 为使学生接触实际,受到锻炼,还组织他们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和遣送日侨等活动. 为传播革命思想,发展科学文化,白希清在百忙之中还兼任了佳木斯文化界联合创办的《东北文化》编委,发表了《抗议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蒋介石与袁世凯》等文章. 正当白希清副校长为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奋不顾身的时候,1947年5月,突然奉命调往东北行政委员会任职.在全校师生欢送大会上,学校高度评价了他在东北大学的工作业绩和无私奉献精神,热情欢送他走向新的工作岗位. 1947年5月末,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2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任职期间充分发挥了他在病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组织才能,先后任中华医学会第16届副理事长,第17届理事,18届常务理事.他曾组织防疫队伍,深入疫区,为消灭东北西部的鼠疫作出了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对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作了深入研究.1952年他率领反细菌战代表团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在会上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罪行,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为保家卫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1953年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席了"世界人民卫生与健康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 1954年调北京后,历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在卫生部与国家科委领导下,他参加并组织医学科学家及有关科学家制定了"医学科学12年远景规划".在他的主持下,组建了一系列综合和专科医院,基础和专业研究所,培养了大批医学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使医科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1年,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医科院总结了建国后17年来的科研成果.他参加了"医科院主要研究成果报告"74项和"各省、市、自治区医学成果汇编"92项的分析、研究对比和审定工作,取得重要成绩. 1979年10月,白希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党组书记,19届名誉会长.病理学会主任委员,肿瘤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在他的主持下,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逐渐增多,各种专科医学杂志从十几种增至几十种,质量不断提高.这期间他还率代表团赴法国、丹麦、挪威等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他组织编辑人员将《美国医学会杂志》中的精华文章译成中文编印成册带回国内,供医学界学习参考.他还担任了该杂志的名誉主编. 1987年,他亲自组织我国病理学专家编写《病理学》.目前该书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有关病理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教科书,为我国病理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医学界的欢迎. 白希清同志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第二、三届全国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白希清同志由于长期劳累,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5月23日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医学科学的一生.长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医学科学管理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政策水平高,不断开拓进取,在医学界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声誉,被称为病理学家、管理学家.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追求真理,热爱党和人民,无论站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凭着对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刻苦追求,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艰苦朴素,严以律己,谱写出一首首生动、深厚的革命人生的乐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学习的榜样. 人民音乐家、我校校歌曲作者 吕远 吕远,原名吕元凤,1929年生于辽宁安东(今丹东).两岁时,全家搬到吉林省临江县.1951年考入我校音乐系本科学习.1953年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建筑工程文工团任创作员.1962年任该团艺委会主席.1963年调任海政歌舞团艺术指导.先后担任海政歌舞团艺术指导兼艺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名誉理事. 主要作品有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八月十五月儿明》《泉水叮咚响》《红旗迎来幸福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唐诃合作)《西沙,可爱的家乡》《一个美丽的传说》等及歌剧《壮丽的婚礼》等.1980年出版《吕远歌曲集》.此外,还写有大量歌词和音乐评论文章,诗集《小冬木》获国家二等奖. 2005年2月10日至23日春节期间,由著名作曲家吕远和郭兰英、于淑珍等著名歌唱家组成的"大洋两岸心连心——世纪回声(吕远55年)作品音乐会"演出团,在美国纽约、费城、华盛顿、波士顿、洛杉机等8个城市举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演出. 此次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观众达两万人次.演出每场都爆满,座无虚席,剧场两侧的过道都站满了观众.观众中绝大部分是华人和侨胞.当他们热盼的老艺术家们出现在舞台上,当《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等一曲曲耳熟能详的美妙旋律回荡在剧场四周时,他们的心被带回了那个熟悉的年代和那片魂牵梦绕的热土.每场演出结束时,许多观众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渴望,不顾管理人员的阻拦,冲进后台,拉着演员们的手,问寒问暖,"我是听着这些歌长大的,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这些相同的话不停地由不同的人说着.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吕远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千余首歌曲,约百部歌剧、舞剧和影视片音乐,在山野、厂矿、军营、学校乃至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尽一切努力将人民群众的心声用音乐表达出来.他的音乐作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以及新中国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吕远也因此荣获国家文化部、剧协、海军总政治部多次嘉奖.在吕远50年作品音乐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欣然为音乐会题词:颂扬祖国激励人民,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热烈祝贺吕远歌曲创作50年.这是对吕远创作生涯的充分肯定. "人民音乐家",是贺敬之先生对吕远的称赞.吕远的作品音乐语言生动活泼,声调清新明快,旋律优美动人,感情朴素健康,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深受群众喜爱,在中国几代人中拥有广泛的知音.他为电影《甜蜜的事业》谱写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文化部、中国音协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我们的明天无比甜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曲》编辑部评为优秀广播歌曲;他创作的独唱《泉水叮咚响》,获文化部举办的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并被评为优秀广播歌曲;他作曲的歌剧《壮丽的婚礼》,获文化部举办的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他创作的电影《思亲曲》主题歌《思亲曲》,获《歌曲》月刊优秀歌曲奖.《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歌曲,也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歌曲,那一段段动人的旋律至今仍在亿万人心中、口中传唱. 吕远名闻中外,却始终不忘养育自己的雪原林海,积极为家乡编写影视歌剧,谱写歌曲,扶植地方文艺团体.1986年,在我校40周年校庆之际,他怀着对母校的无限热爱之情,为我校谱写了校歌.他至今还担任临江林业局文工团的名誉团长、我校音乐学院兼职教授. 郑光美情况介绍 郑光美,男,汉族,1932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 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生态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86年任教授,1990年至今担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主讲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分类学和鸟类学等课程,并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人. 曾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1989~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动物学科评委(1986~1996),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动物学科副主任(1986~1995),教育部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学科副主任(1990~2000),首届泛亚鸟类学大会(First Pan-Asian Ornithological Congress)主席(1996),第2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23rd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cal Congress)组委会主席、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2002). 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鸟类学分会理事长.《生物学通报》主编,《动物学报》副主编,《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野生动物》杂志编委.担任国际鸟类学委员会(IOC)资深委员,世界雉类协会(WPA)副会长,国际鹤类基金会(ICF)顾问. 在我国鸟类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活史对策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首次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3S技术对雉类的栖息地选择、领域、活动区和活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研究,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历经十余年的驯养繁殖研究,攻克了存活、受精和繁殖等难题,将原产于亚热带高山的黄腹角雉在北京地区建成可自我维持的人工种群.所主持的《中国珍稀濒危特产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此外还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杰出贡献奖——大熊猫奖(1999).是全国优秀教师(1991).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或合编《普通动物学》、《鸟类学》、《世界鸟类的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国鸟类的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鸟类卷》等26部.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供稿) 翻译反思侵华战争日文书 包头一老教授提醒勿忘国耻 梁晓龙 一位年过八旬的日本老兵,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历经24年写成了自传体回忆录《走向故乡之路——一个日本军人对历史的认识》,并且自费出版. 包头一位老教授,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伪满洲国的殖民地生活,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不顾年事已高,经过两年的努力,将《走向故乡之路——一个日本军人对历史的认识》翻译成中文,以《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的书名出版. 9月15日,记者采访了《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一书的中文译者屈连璧老先生.屈连璧老先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日本研究所名誉所长、包头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系原主任. 一个日本老兵的重托 屈连璧老先生虽然已是80岁高龄,但是他鹤发童颜、精神矍烁,思维清晰而且富于条理. 谈起翻译《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的初衷,屈连璧老先生激动地说:"我就是想提醒国人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世界和平.1937年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这是举世公认的不争事实.然而遗憾的是,近几年日本右翼势力用行动说明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更谈不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此,就让他们听听《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的作者河村太美雄等一些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富有良知的老兵们是怎么说的.这些日本老兵承认侵略并且进行了深刻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中日之间不愉快的一页应该翻过去,但是沉痛不能重演,面向未来,睦邻友好,携手共进,繁荣昌盛,代代长存'.这是我在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序言中写下的,也是我和作者的共同愿望.这就是我翻译这本书的初衷." 提起翻译《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屈连璧老先生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99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师范学院有一位不远万里前来学习汉语的日本老太太,名叫川井阳子.因为屈连璧老先生是该校知名的日语专家,所以川井阳子有问题就找他帮忙.久而久之,川井阳子十分仰慕屈连璧老先生的学识和人品,便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他能够帮助翻译一本日文书《走向故乡之路——一个日本军人对历史的认识》.该书的作者河村太美雄是川井阳子的老乡,川井阳子受了他的重托才到处找人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译本. 屈连璧老先生通读了这本30多万字的书后发现,作者以一个亲身参与日本侵华战争老兵的视角,翔实地叙述了从出生、成长、参加侵华战争到战败投降回到故乡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特别对那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和侵华日寇的残暴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反思.书中写到的日寇侵华作战的军队编制、军旅生活、战术运用、"三光政策"、慰安妇与毒气弹等内容,不仅可以让人深入了解那场战争,还为我国军事学家、史学家研究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战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河村太美雄在书中最后写道:"日本应该接受侵华战争的深刻教训,为了日本的现在和将来,中日应该永远友好下去."在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的今天,该书的翻译出版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屈连璧老先生学术功底深厚,通晓日、德、俄、英等多种语言,《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一书的中文译本语言流畅、译文准确,比较好地保持了原著的语言风格. 为了使《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尽快出版,屈连璧老先生的夫人徐桂馨辞去了包头市第四中学私立高中的教学工作,协助老伴儿翻译、编辑和校对.在此期间,作者河村太美雄为表达诚意,4次来包头与屈连璧老先生会面. 2003年,《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中文译本在北京刚一出版,很快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这是一种历史责任 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位老人孜孜不倦地进行翻译工作?记者问到这句话时在心里反复思索了半天.屈连璧老先生非常干脆地说:"这是一种责任.那一段亲身经历使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场不该被忘却的侵略战争." 回忆起那段屈辱的往事,屈连璧老先生悲愤不已:"1931年9月,我进入沈阳一所省立小学上一年级.9月18日晚上,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我们一家人.父亲说可能是军事演习,不要紧.第二天早晨,我背起书记去上学,发现街上没有人,因为年龄小也没有太在意.走到一个路口时,对面走来一位大人.他在我面前停下,惊讶不安地对我说:"孩子,不要再走了,危险!日本人昨晚占领了沈阳,赶快回家去吧!"我这才知道昨夜的炮声是日寇在向东北军进攻,于是急急忙忙跑回家.我们院里住着陈先生一家,相遇时他总是亲切地和我打招呼.一天夜里,突然有人跳进我们院里,随后只听得人声嘈杂.第二天,我们才知道陈先生被日本驻沈阳领事馆抓走了,听说是因为他进行抗日活动.后来听说陈先生受尽了日寇宪兵队的折磨,遭受了灌辣椒水、用脚踩肚子、吊打等酷刑.这种惨无人道的白色恐怖,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我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935年,我家搬到了大连,我开始在所谓关东州的公学堂上高小二年级.那时,日本人单独为中国人制定了一套奴化教育制度.学校每天要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全校师生还要转向日本东京所在方向进行东方遥拜,行90度礼.多数日本教师对学生极端歧视,有些人动辄对学生实行体罚,拳脚相加.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许多学生还是常常偷着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自勉,并且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座右铭." 时刻铭记受过的苦难 屈连璧老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那时候对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我在上学时,经常趁着上自习的机会跑到别的班,站在讲台上让大家暂停读书,然后和他们谈形势,并且一再强调我们是中国人!这块土地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现在却遭到侵略,国家的未来靠我们."事隔60多年,屈连璧老先生回忆起那段时间的生活仍然心潮澎湃. "1943年,我们被迫到汽车厂(生产、装配日本用卡车)去干活儿.学生不是技术工,只能做一般的搬运、清理工作.当时,大家怀有极大的反感,根本不去认真干活.我利用中午在库房里休息的时间,找到存放从日本运进的卡车发动机活塞的地方,趁旁边没人,打开装活塞的箱子,将活塞上的活塞环掰断,然后再放回去.这样只有汽车发动时,才能发现活塞漏气.干活儿期间,我们在推车运送卡车前灯玻璃时,快速往前跑,然后突然转弯,猛撞到那些装活塞的箱子上,这些玻璃就被撞裂了,变成了废品."屈连璧老先生回忆道. 1944年春天,美军对日寇展开大规模轰炸.屈连璧老先生说,日寇当时没有雷达,便在沈阳成立了奉天防空监视哨,监视、预防来袭的美军飞机.他们班的同学被安排参加该监视哨干活儿.几天后,他们熟悉了整个运行机制,在接到防空情报时,他们便和值勤班同学商量好对接到的情报采取拖延时间、推迟转报等方法,等美军飞机飞临沈阳上空时再报,或者多机少报,如30架飞机就报2架.这些办法都会打乱日寇防空的时间表和部署,当时日寇也无从查出情报错误的原因. "当日寇降下太阳旗的那一天,所有的中国同胞无不泪如泉涌,欢喜若狂,中华民族终于结束了苦难的历史,那一天是普天同庆的盛大节日.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下,但是我们曾经遭受的苦难要时刻铭记."屈连璧老先生感慨地说. 目前,屈连璧老先生正在翻译一本名为《我们在中国干了些什么?——日本战犯侵华罪行录》的日文书.该书是由日本作者星彻采访了一些二战的战犯后,根据他们交代的侵华罪行写成的. 屈连璧:系内蒙古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原为东北大学历史系学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学生人人学会做人学会成才而奋斗! (接第二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我校从创建伊始,就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目前,我校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又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兼备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耐心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他们年龄虽然偏大,但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疏导、启迪、灵活、严谨"的教风,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校十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通过"走出去"听课、观摩、研讨和请进来举办专家讲座以及校内培训制度,充实了教师的头脑,开阔了教师的视野;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以老带新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造就了一支思想正、善拼搏、专业扎实、学科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形成了我校的层次高、教法精、思路活、善创新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特点. 办学十年来,我深深感到,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把尺子.一所学校能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一所学校能否建设一支在教学科研方面特长突出,个性鲜明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灵魂"之所在,是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的根本保证. 建校十年来,我校拥有了一些抚顺市高中学科中的名师.他们大都来自省市重点高中.他们在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确实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这批名师的效应,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望,使我校朝着"名师促名校,名校出名师"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前进. 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造就适应当今社会和科技竞争环境需要的创造型人才苗子,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提出"人人学会做人,学会成才"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人人可以学会做人,因为"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所以人人可以学会成才."以人为本"既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终结点,要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我校针对新时期课改的要求,开始试行校本课程计划,从2004年-2005年学年度上学期起,我们以高一年级选修课设置为起点,以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为重点,面对不同学生,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在各年级各学科逐步实行分层次教学实验,逐步改变重在培养学生重复思维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批判思考、宽容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研究、争论、推理、归纳,让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 为了提升人文环境,我们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功能,利用校报、板报、壁报,以及楼道墙壁等空间,张贴、悬挂各种形式的格言、警句,让每一个墙壁都"说话",使全校师生时时处处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同时开展健康心理咨询与教育.通过座谈,访问、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等方式营造完整的校园文化环境. 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良好愿望,我决心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谋求学校的新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创辉煌.我决心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再用5-10年时间,为把我校建成一所优质高中而奋斗! 我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进一步拓展校园和添置教学设施.设计寻找合作办学伙伴,采取以股份制形式,加大投资,彻底改造现有学校周边环境,绿化、美化、香花校园,彻底装修改造教学大楼,为学生创造更加典雅庄重的学习环境. 第二,在教育教学乃至学校的全面管理上,要更加科学、严格和规范.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带头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适时地制定出学校正确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突出办学特色,向优质高中的目标迈进.我还提出了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实施"名师工程"、全面推进校园建设工程、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等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我决心进一步贯彻"为民办学,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继续狠抓成人成才养成教育,使学生们明是非,识善恶,辨荣辱,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基本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今后的成人、成才教育中,我们要逐步向着教育的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方面发展,并且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重点抓.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完善教育制度、评比制度,使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我决心始终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条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不放,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声誉.普通高中的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服务. 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成人成才教育,是育才高中十年办学的一大特色.今后,我们要长期地坚持下去,使学生的综合质量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在高中三年当中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处,为学生高中后的成长、发展、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毕业46周年再相聚 ——59届数学系毕业生相会在母校 在长春工作的校友倡议之下,8月1日59届数学系毕业生在东北师大专家公寓集会了.同学相见情绪激动,回忆当年正是青年大学生,经过46年,现在都是退休的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正是:半个世纪人虽老,还有当年风华茂. 大家畅谈从55年入学后各自学习生活情况和受老师教诲的情景,共同感受到各自的成长是母校培育的结果. 8月2日晚,学校领导、各位老师与校友共进晚餐,年过90岁的刘梦德老师受到大家最热烈的欢迎,老师们都年近8旬,还记住59届毕业同学,王明文老师讲话说:我给你们上课时才24岁,我也是东北师大毕业留校工作的,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校友,此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59届校友向数学系领导献贺联,上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正是校友对数学系老师的颂扬,宴会刚完,校友们都争先恐后与老师们合影留念,大家都想留住这激情的刹那. 2日白天校友们参观校区,对比50年前变化太惊人了,不仅校园扩大几倍,教育层次也增到几十个博士点,专业也扩大了几倍,大家对母校的发展特感欣慰,很多校友在成仿吾校长塑像前照像,不禁记起了当时成校长的教诲:"同学们入师大就是给新中国教育战线增添力量,希望同学们很好完成学业." 59届毕业生确实在全国各地教育战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20多名同学支援边疆,到新疆去工作,当时就受到学校的表彰. 校友集会时间虽短,但每一活动使大家不会忘记,对母校的怀念也更加情深意重. 临近四十赵培光 人是情感动物,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情感.譬如我,临近四十,情感便难再是从前的情感了.当然,这种微妙的转化不是在脸上,而是在心里.心里的转化只有自己体味,所谓"岁岁年年人不同"或可泄露一点天机. 最无情的,恐怕还是时间! 不错,时间馈赠了我许许多多的礼物:知识与思想,痛苦与欢乐……包括金钱,包括爱情.在时间的娇宠下,我曾以为自己是个叱咤风云的人,所向披靡.临近四十岁,我忽然发现,我是那么贫乏,那么无助,所拥有的差不多就是那么一副空空的躯壳.是的,我向往辉煌,隐约地露出云端,但我已失去了攀登的气力.我常常想,属于我的毕竟是大地上的草木和湖水,我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近它们,走近淡泊的灵魂.所以,已经在手的东西,哪怕它是稻草,我也会拼命地抓住;没有到手的东西,即便它是金条,我也只能尽力而为,不至于追它到天涯或海角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生命并非永恒.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能走多远? 孩童时乃至少年,我是很愿意走远路的,走得愈远愈好. 那么,远方的远方有什么呢:我不知道.夏天里的记忆是,我随哥哥翻山越岭,吃尽苦中苦,摘了半兜山里红回来;冬天里的记忆是,我和同学顶风冒雪,冻僵了手脚,弄了一抱秫秸杆回来.今天回想起来,除了乐趣,还有什么?当生命走来走去,走掉了将近一半历程的时间,我不能不缓慢下来,也好打量日后的去处.就像一条河流,深深浅浅地流了半程,便是应该从从容容地流向平稳、宽阔的海域了.就说上个星期天吧,我同女儿坐公共汽车,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我问女儿最希望生活在哪个年龄段上?她说二十岁.我当然知道,二十岁的女孩拥有的是生命中最美妙的青春和梦想.而对我这个再加上二十岁的男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探索?意味着修行?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意味?我心茫茫. 如果说四十岁是人生的一道屏风,那么,它隔开的便是明白与糊涂吗?时下的我,倒越发地觉得乡情是炊烟,难免魂牵梦绕;亲情是手仗,难得互相依靠;友情是存折,难怪越花越少;爱情是现钞,难说天荒地老.固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心境.个人的心境总是伴随着月亮的圆缺.偶尔,临近四十的我会恍然觉得自己成了老耄,如一棵落光了叶片的老树,孤苦而无奈.又偶尔,我蓦地变成稚童,像一只乍起了翅膀的小鸭,顽皮而快乐.由此说来,四十岁是一个人最为动荡的年龄,也是最不足信的年龄.信与不信,都不影响忍辱负重的四十岁的生活. 四十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先哲交待为"不惑".仅仅两个字,就结论了四十岁的人生.在我理想中,实在简单了些,也实在轻率了些.美国曾经的总统林肯先生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四十岁以前的相貌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要自己负责."他从另外的角度提示:四十岁以后的人生,就握在自己手里. (作者:系东北师大1981届毕业生) 又到丁香沁芳时 张少武 连日夜雨敲窗,白昼阴云四合、气温下降,难得到户外欣赏花木复苏的暮春胜景;直到昨晚,天气预报终于说今明两日将是艳阳高照的晴阳好天了.凌晨,我推窗换气,涌进室内那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里更夹有丝丝幽香,令我莫名惊喜——须知,十年前那场大手术后,我严重丧失了嗅觉功能,多年来已是"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了,此刻淡淡幽香沁入心脾,正应了医生当年的论断: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与适应,可望稍许恢复嗅觉功能……这感觉令我兴奋,急忙穿好衣服下楼—— 呵,原来是楼下隙地上那两株高过人头的丁香花开了. 我痴痴地站在这两株缀着浅粉淡紫花束的丁香树前出神,悠悠往事似又回到眼前…… 1954年我以"调干"资格考入最高学府,就读于自由大路旁的教室.那时的自由大路,静谧,清幽.暮春及初夏时节,长街两旁和街路中央隙地,满是盛开的紫丁香.夜晚上自习时,那芳馥的气味,会侵入阅览室.真是"丁香薰得人心醉",几名要好的学友,常常不约而同地溜出室外,漫步夜游,认定长春最美的时节,当在"长街紫染丁香树"…… 毕业后重踏工作岗位,我留在了这座城市.正是在丁香盛开时节我与女友(今日之爱妻)相恋了.1960年初,她被下放到四平去"干部参加劳动".又逢暮春,星期天,为排遣寂寥与思念,我曾写诗寄她:"……春城黄金刻/满城溢丁香/花树绽新蕊/绿柳映红墙……"惋叹不能共享彼时那美好时光,也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春光明媚少阿兰,反恼春城花娴漫"…… 春花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转瞬之间,我在这第二故乡长春已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近些年,目睹这里日新月异,欣喜之情是自不待言的,然而,在欣喜中,心头也时有隐隐的遗憾挥之不去. 1998年,是我们那届同窗毕业整四十年的日子.在长的几位同学商定要邀请星散在全国各地而今尚在的老学友返回母校来一次聚会.早春时期,我便给远在山东,四川的两位学友发去了邀请函,并附上一首词,表述衷情: ……又暮春/长街比染丁香树/丁香树 年年沁香/催人忆故…… 那年,许多学友返回了我们这座城市,在相逢的喜悦中话沧桑,诉衷肠.不少人赞赏今日之春城楼高车多变美变靓的同时,竟也道出了我那心中的遗憾:我们曾共同喜爱的丁香树,少了!是啊,我们喜爱丁香树,那是颇有缘由的—— 一座城市,犹同一个人,总该拥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总该有当地居民葆爱的花草树木.因而国内外的诸多名城,都各有自己与别个城市迥异的市花,市树. 丁香,就是极宜北方生长、极具个性的花树.松柏榆杨因耐寒而适合在北国生长.丁香不仅也具它们的性质,更是易栽易活、常年碧绿、少有虫害、落叶最迟的灌木.而其它树木难以与之匹敌的地方,就在于五月中下旬,她会茁放绚美的花束,播散沁人的馨香…… 我爱我们的市花君子兰. 更企盼在公园、社区、街路旁广植丁香,企盼将丁香定为我们的市树. 丁香之于我们的城市,犹同白玉兰之于杭州;丹桂之于桂林…… 原载《长春晚报》2005年5月31日 (作者系东北师大中文系58届毕业生) 慧眼杨迪阳光把世界照亮. 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只有眼睛才能辨清——明亮的眼睛啊,你就是光耀人们心灵的太阳. 我懂了,你为什么常常用眼睛和学生交谈——你无声的神情,有时比话语更感人,更能打动人的心. 你多像一位神奇的钢琴家,不是用手指,而是用一双充满音韵和神采的目光,在孩子们那颗颗跳动的心的键盘上弹奏,弹奏着一曲曲欢乐、充满爱之魅力的歌.这愉悦的歌啊,把孩子们向上的心弦吸引、拨动. 你多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啊,用充满温情的目光——这一束束辉煌的阳光,温暖着孩子们稚嫩的心,在孩子们心灵的花圃,珍爱地把理想和幸福培植. 你那纯净的眼睛啊,多像一泓智慧的清泉,滋润着孩子们新奇的渴望,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孩子们的心里也升起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你那双明亮的眼睛啊,多像闪亮的导航明灯,使遨游在知识海洋里的孩子们,穿过层层迷雾,踏平巨澜,去采撷大洋深处的珊瑚和珍珠…… 老师啊,你所以有着深邃睿智的目光,是因为你把塑造一代新人、美化世界的一颗赤诚的心和无限期望都溶解在眼睛里了. 敬爱的老师啊,当那展翅向着新世纪飞翔的儿童与你那深情、明亮、燃烧着热情和信任的眼光交流时,他们的心就会无比激动,他们的思绪就会像诗人一样飞腾,他们的向往就会像画家一样彩色鲜明,他们的求索就会像哲人一样深沉,他们的胸怀和真诚啊,就会像海洋一样坦荡,像宝石一样无瑕晶莹…… 珍爱吧,老师,珍爱你那与纯美心灵相通的眼睛,它将给未来留下永不泯灭的印象——长久、长久的启迪! (作者:原东北大学校友、长春市副市长) 三清山抒怀 陈位其一满目青山满目松,层层白云锁奇峰. 千年仙迹今犹在,导游遥指三清宫. 其二欲搜奇峰攀三清,茫茫云雾何处寻. 安得和风吹来日,处处收入进画屏. 其三三清有石状如鹰,凌空屹立梯云岭. 冷眼静观广信界,几多欢乐几多悲. 其四石如林立千百峰,悬崖深处乱云涌. 虬松抖擞迎佳客,只听人语不见踪. (作者:我校原美术系国画教研室主任) 忆昔思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高帆望大地, 正春光无限, 莺歌燕舞, 锦簇花团;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六十周年, 心潮涌, 激情浪滔天. 忆往昔, 豺狼入侵家园, 烧杀抢掠, 腥风血雨, 黑云压, 凄惨惨, 黯人寰…… 怎堪忍, 国恨家仇, 民族苦难! 齐怒吼, 人民奋起, 携手挥戈, 驱日寇, 斩敌顽, 裹满天 战火硝烟. 多少烈士血, 燃尽五更寒. 终迎得 旭日东升, 红旗烂漫, 地远天宽…… 忆昔思今, 擦亮双眼—— 斗争中, 求发展, 须警惕 尚有阴魂不散! 黑白怎可颠倒, 历史不容改篡, 世界要和平, 更拒绝狗肺狼肝! 看环球共奋进, 乘东风, 鼓浪扬帆. (作者系东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校友赞助《东北师大校友》芳名录 加拿大 梅樱200元北京长医45届校友会 200元吉林康跃华 100元 (东北师大校友会编辑部) 小康勿忘戮诛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 金佩珩倭登富士觊白巅①,湖畔偷袭寻衅端②. 辽沈低回伤徙泪,丸幡高挑逞凶蛮. 千魂坑冢乌啼柳,万镇家徒犬吠垣. 少女枪逼沦慰妇,壮男绳掳采煤矸. 蚕食狂诩亚洲主,侵略宣訏护海关. 炮落芦沟遮晓月,血流石市溅钟山. 楚虽三户亡秦任③.寇策三光并我难. 党令英明持久战,军心奋勇不屈. 鲁临沂水探船隐,晋冀太行旗帜鲜. 地道密林兵将会,夹墙炕洞报功传. 一超靖宇钢肠硬④,崖跳投江烈性坚⑤. 八路平型赢大捷,百团峙岳胜强顽. 朱彭司令亲督率,刘邓挥师辟线宽. 民族精神虹贯日,河咆反荡炫威严. 炎孙何惧细菌虐,世界伸张正义援. 十面喀莎苏陆缴⑥,两扔原弹美空歼. 东条判斩黄渤静,特勒自裁波的安⑦. 华夏晴天升彩练,昆仑圣母笑容甜⑧. 台澎归祖殖狲散,霾敛双潭阿里妍. 厂矿机声歌乐业,城乡掠影舞锤镰. 改革开放彰国力,经济腾飞榜列前. 禹甸和谐名赫赫,本州右翼虎眈眈. 参灵篡史相郎辩,钓岛屠杀铁案翻. 六秩忆昔言胜利,小康勿忘戮诛残! ①白巅:长白山.②湖畔:湖,沈阳柳条湖.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此发动侵华战争.③楚虽三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比喻虽然暂时弱小,但正义终能战胜暴力.(见《史记》).④一超:赵一曼又名.⑤崖跳投江:崖跳指狼牙山五壮士;投江,投八女投江.⑥喀莎:喀秋莎,火箭炮的一种.⑦波的:波罗的海.⑧圣母:珠穆朗玛为藏语"圣母"之意.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58届毕业生) 母亲丛子伟 装上故乡的眼神 背起了千万缕依恋 被时间拽进列车的刹那 我看到母亲腮边晶莹的泪 溅进心湖 却淌成一条苦涩的溪 溪蜿蜒到了梦里 提炼成漫漫的长夜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又看到了 风雨中那片亲切的屋檐 母亲啊 您用黄土地上的汗水 修剪着疲惫的岁月 您用严冬里的一针一线 穿梭着叮咛与温暖 岁月沧桑了您双鬓的年轮 您却耕耘了孩子们希望的春天 我要把思念的苦酒 酿成生活的琼浆 让您幸福欣慰的眼泪 甜甜地滴进岁月的金碗 (作者为教育科学学院2002级学生) 诗词两首张石泉 (一)卢沟桥 吊抗日战场值此"七七"事变60周年前夕,余以古稀之躯,甘冒高温热浪,驱车卢沟桥瞻仰. 壮哉古桥,似彩虹飞架;美哉古桥,如苍龙卧波!追思浴血疆场,胸潮有如江潮.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距今已八百年,是北京地区现存的最为古老最雄伟的一座联拱石桥, 柱上雕有石狮498个.早在七百年前,就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而闻名于世.196 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就是爆发在这里.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八年神圣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二)满江红 怀念抗战中的友邦飞将军 最近报载:5月19日,原美国援华抗日志愿航空队的老战士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前瞻仰,并会见了唯一健在的飞虎队中国队员龙启明.该纪念碑镌刻着2186位援华抗日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烈士的名字.美国"飞虎队"在援华抗日期间,共击落和炸毁日军飞机2600多架,击沉击毁敌舰44艘,击毙日军66700多人. 另据遂昌史料记载:1942年4月18日,美国第十航空队B-25轰炸机在轰炸日本返回途中,因与衢州机场失去联系在遂昌失事,飞行员壮烈牺牲. 万里晴空,可记得,铁鹰飞杰? 迎炮火,战姿勃发,友邦英烈! 喜玛运兵云雾重,长江空战枪声咽. 天行道,轰炸大孤归,何欢悦! 满头雪,年耄耋, 忆往事,情意切. 战友重相聚,再歌一阕: 发展和平共建设,环球小小同凉热. 谈笑间,风雨故人回,心潮叠. (作者:北大教授,原东北师大中文系58届毕业生) 沁园春二首 段如春 一 沁园春 祖国 辽阔神州 喜气洋洋 美不胜收 眺长城内外 红旗飞舞 长江上下 舰艇欢游 历史风云 翻开一页 洗净污尘誉满球 亲眼见 是人才济济 海涌潮头 欣然描绘蟠虬 幸获得温和形象 讴盼中华兴旺 和平崛起 丢开陋习 展现佳谋 经济繁荣 交通方便 引动全球资本投 从今后 祝炎黄幸福 举世同舟 二 沁园春 自砺 检点心扉 已往糊涂 来者可追 忆青年战乱 中年苦涩 如今老迈 万虑皆非 过眼烟云 教书认字 欲使人人跨黑骓 谁似我 实功名无望 饭桶炉灰 怡然描绘春晖像 博学多才 见地巍笑 枯肠搜尽 毫无精彩 凄凉壮烈 少喜多悲 锤炼诗文 谋求巨著 力挽狂澜显笔威 从今后 定披肝沥胆 奉献余辉 散步动植物园有感 蒋英兰 (一) 银发晨练松林间, 红裙曼舞宛若仙. 地书处处显神韵, 风筝款款上蓝天. (二) 蜿蜒小溪蛙阵鸣, 清风拂柳舞轻盈. 万紫千红花争艳, 莺歌燕语悦心情. (三) 珍禽奇兽数不尽, 园中有园布局新. 林荫蔽道通幽处, 赏心悦目醉游人. (四) 改革开放促发展, 经济繁荣富民生, 文明建设固根本, 社会和谐保安宁. (作者:东北师大退休干部) 纪念蒋锡金先生 湖南校友分会邵阳小组,于2004年5月值蒋锡金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缅怀纪念活动,校友们聚集一起,话当年恩师之情,谆谆教诲,深感沉痛激奋,因赋诗以纪之. 惊闻寿星沉仙天,学子楚地泪涟涟. 文章道德并长存,余韵风流启后贤. 娇桃艳李沐春晖,良师教诲实堪严. 回首当年雨露情,而今望窗思哲先. 湖南校友分会邵阳小组 王松柏 戴顺辉 谭柄煌 刘本珍 杨卫平 诗七首高砥声讨日寇 日寇侵华罪恶深,三光政策血淋淋! 南京杀戮三十万,半壁江山被侵吞. 抢掠物资不计数,劳工妇女①恨犹存. 小泉顽抗不认罪,受害人民斧抡! 注:①指慰安妇等. 咏赞心脏和蜜蜂的敬业精神 心脏放收永不停,行云流水自长生. 张弛有度不蛮干,和谐自然保永恒. 敬业蜜蜂劳逸适,边歌边舞蜜生成. 团结守纪甘奉献,工作一流精益精①. 注:①即精益求精. 感悟安度夕阳贵养生,淡泊名利豁心胸. 党员先进性牢记,随地随时不屏声. 友善多闻循导向,宜人锻炼期颐登①. 饮食合理摄营养,心态平和永坦诚. 注:①即寿登期颐. 进取常乐 助人为乐乐无穷,桃李芬芳现彩虹. 进取精神实可贵,自强不息目标嵩. 光阴似箭未虚度,劳苦身心冲顶峰. 心地无私永大度,振兴华夏驾长风! 以书为伴 孤寂夕阳照断垣,以书为伴乐陶然. 精读经典摄营养,习作诗词肺腑言. 学友电话或来访,交流经验须达观. 养生之道重忘己,心态平衡寿自延. 银色工程赞歌 银色工程已盛行,众多老者甚欢迎. 耄耋年岁不服老,一技之长当进呈①. 老有所为实快慰,人民培育感深情. 暮年之士志千里,不已壮心欲纵横! 注:①即奉献之意. 雨过天晴 夏雨连绵今日晴,顿觉草木皆菁菁. 庭园月季花竞放,池内鱼儿游兴浓. 时有鸽群展翅过,衔泥双燕又归程. 耄耋老者常围坐,中外古今话振兴. 人生七十康耀华 (一) 七十寿辰叹人生,从教四十桃李盈. 老当益壮献余热,自尊自爱夕阳红. 离退下岗贤让位,扬鞭再起立新功. (二) 党员教育警钟鸣,焕发青春正党风. 追溯根源找差距,优秀党员形象中. 学、赶、帮、超争先进,制农措施见行动. 总结教训向前看,永做公仆小学生. (三) 忠厚传家经风雨,清廉从政天地宽. 子孙满堂万事顺,夫妻偕老百年欢. (四) 青山绿水江城美,松花湖里渔船飞. 北山游客乐观景,旖旎风光使人醉. 一年二次游庙会,心花怒放不觉累. 科学武装不信鬼,江山处处松柏翠. (作者:系我校教育系1957级学生,原吉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诗二首王中忱 (一)大峡谷 峡谷森森水湍流, 绝壁陡峭鬼见愁. 风吹悬岸千帆竞, 雨打熔岩万仙游. 地裂天开唯一线, 山封林隐数万秋. 锦江峡谷雄且奇, 更为白山添锦绣. [注]长白山南锦江峡谷悬壁之上岩石叠摞,一排排被风雨浸蚀的石柱幻化迷离,排列有序,形状各异,或像群仙列阵,或像千帆竞流,或像旌旗猎猎,或像万马奔腾…… (二)登北山 少小常来踏青山, 老迈再攀青山巅. 旷观俯瞰松江水, 揽月仰望北国天. 莲塘荡波载君子, 天桥飘云度圣贤. 四十七载重朝日, 往事依稀在眼前. [注]"旷观"、"揽月"皆为吉林市北山亭子名. (作者:系东北师大中文系1960届毕业生) 诗二首陈一华 陈丽清 赠红波小姐 红波小姐是近邻,扶危帮困尽爱心. 巧手勤炊病号饭,有求必应如亲人. 人云善恶终有报,善者自有福降临. 两朽心中深感激,写此报与知心人. 读《龟虽寿》 陈一华 卧病七年心无畏,盈缩之期不在天; 宁静乐观是良药,养怡之情得永年. (作者:系东北师大离休干部) 诗三首孙占国 (一)访鲁迅故居 先生庭院旧模样,未改当年书亦香. 百草园中无百草,声声蟋蟀噪斜阳. (二)兰亭纪事 兰亭不见兰亭序,来者争看两帝碑. 真伪何须求定论,幽情畅叙酒千杯. [注]今会稽山下兰亭景区,并无王羲之所书兰亭序碑,只有二王父子所书鹅池碑.从古兰亭向右行,至曲水流觞行,果然茂林修竹.再往前走是高大碑文亭,正面是康熙书兰亭序文,背面是乾隆题的一首诗.诗最末两句为:"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可见乾隆对兰亭序文真伪这类问题也持慎重态度,不下断语. (三)点绛唇登集安五女峰 正值秋高气爽,登五女峰,见枫叶如丹,流水潺潺,心旷神怡,吟成此调. 五女峰前,枫林尽染秋霜叶. 漫山红蝶,舞动残阳血. 醉卧仙台, 仰望流云歇. 听数叠, 小溪清洌, 唱洞天明月. (作者系1969届中文系毕业生) 盛夏故乡情 姜长禄 盛夏我回到久别的冒儿山, 峰回路转, 眼前一片幽雅秀美的山川, 郁松翠柏挺拔, 中间嵌育着参园. 学时群植的苹果梨啊, 而今一望无边. 彩蝶纷飞, 野花烂漫; 百鸟争鸣, 小溪潺潺, 寻蜜的蜂儿, 在花上盘旋. 观山巅薄雪, 似童儿柔纱拂面. 山腰的芥梗、黄花, 在卉丛中争艳. 兰的象翡珠, 黄的金灿灿; 彼间一片绿色绵绵. 轻步下山. 迎面开阔, 是一片稻田; 海澜江韵明, 渠水涓涓, 农夫欣然插着秧田; 送餐的妇女田头起舞, 悠扬的歌声一片. 我激动的唱着,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 来到庄前. 成排的防风林啊, 把山庄衬围得温暖庄严; 井井有条地竟是红瓦砖房; 洁净的街巷里, 孩儿唱着歌谣, 悦耳情欢. 多么温馨的故乡啊! 山水锦秀, 情意盎然……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 我校著名物理化学家——赵成大教授 石颖葛美玲 (接第二期) (三) 赵成大教授博学多才,治学严谨,他授课时深入浅出,概念清楚,逻辑严密,擅长将化学各领域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与规律融会贯通,生动易懂,因而他上课的教室总是爆满.他一直是化学系承担教学任务最重、授课时数最多的教授.有时,他一学期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两个教师一年应承担的工作量. 1953年在我校工作的日籍教授回国后,赵成大开始独立承担本科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当时的工作十分繁忙,许多工作都要在业余时间来完成,但他对教学和科研的追求从未放松过.他经常一边作政治助理员管理学生;一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准备上课;一边还要用业余时间跟唐敖庆教授去做计算和研究.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但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几乎所有的物化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即便在行政事务与社会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他仍然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亲自开课或举办讲座. 1978年以后,他更多地致力于专业课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每两年都要给研究生开设一门新课程,把物理化学专业最新的发展介绍给学生. 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进修教师开过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结构无机化学、量子化学与群论、高等物理化学、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等多门课程.为了提高化学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为他们准备新的专题,帮助他们修改论文. 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他不仅在校内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课,还要为国家教委和科研机构承担许多讲课任务. 1978年国家教委在吉林大学举办全国高校量子化学研究生班,参加这个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多是副教授以上教师和科研人员,赵成大教授为其讲授统计力学一年,同时讲课的有唐敖庆等4位教授,都是学部委员;1982年暑期,教育部在我校举办<全国高师分子轨道——群论讲习班>,来自全国26个省150多人参加了学习,赵成大教授放弃了暑假休息,承担讲课任务;1980年,他应华中师范大学的邀请到武汉市为湖南湖北以及中南、华东地区的高等学校160名教师讲授<分子轨道理论>;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邀请,他为该所研究生开设几轮<统计力学>和<量子化学>课程,还为该所中高级研究人员讲授<量子化学>等专题.他的课得到校内外一致的赞誉. 赵成大教授通过长期从事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使他对化学各学科有了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正是这种扎实基础,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在碰到一个初露端倪或处于发展中的新学科时,经常能很快判断出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这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始终把自己置于科学研究的前沿上.他经常勉励中青年教师除了做好科研工作,还要十分重视教学工作,要自觉地花一定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 赵老师培养出的学生有很多,除了他自己招的30多名研究生外,他还为吉林大学理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带过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他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学生,很多人说:"我们是赵成大老师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已是中科院院士;有的做了首席专家;有的成了知名学者和教授;还有的当上了大学校长.岁月流逝,但他们心中对赵老师那份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之情始终没有变. 赵成大老师一直又是个"双肩挑"干部.1956年他开始兼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1978年,在高等教育恢复,百废待兴之际,他开始做化学系系主任."文革"中,化学系很多教研室取消了,试验设备被破坏了,理论化学教研室也被砍掉了.他重新组建了物理化学教研室,成立了结构化学教研室.把一批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之前,化学系多数人未搞过科研,也从未申请科研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化学系从国家申请到科研项目一年比一年多,科研项目的级别一年比一年高,参加科学研究的从最初的几个人,一个教研室扩大到几十人,几个教研室,科研项目也从最初的基础理论研究,扩大到应用研究.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他亲自起草<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计划和规划>,把很多青年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让他们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在科研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增长才干,为我校化学系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为学校、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78年以来,他连续10余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连续获"吉林省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长春市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长春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他被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1981年他被再次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1992年获国家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3年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吉林省英才奖". 如今,他虽已年近八十,但一直未间断为研究生上课,他的新专著不久将会完成. (四) 档案馆馆藏赵成大教授个人全部材料103件,分为四类进行管理. 第一类为赵成大教授1984年至1999年间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学术论文、专著计38件.这些论文只是他从事教学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专著与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专著《固体量子化学——材料化学的理论基础》(1997年第一版,2003年再版)和《物质结构》(1985年第一版,1989年第二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本专著《化学反应量子理论——兼分子反应力学基础》、《理论物理化学》、《新编物理化学》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统计热力学导论》等十部教材与专著.这些教材与专著凝聚了他五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第二类是赵成大教授在1979-1993年间获的市级以上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章、奖牌共计12件,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证3件;获"吉林省优秀教师奖证"、"吉林英才奖章"和"长春市劳动模范奖牌"9件,这些只是赵成大教授一生获得众多荣誉中的一部分,是他一生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的真实写照. 第三类为赵成大教授在大半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留下的照片计47张.这些照片是赵成大教授各个时期学术研究的一个缩影. 第四类是新闻媒体对赵成大教授的宣传报道材料3件,取自1979年的《支部生活》和1981年的《东北师大校刊》,介绍了赵教授钻研科学的事迹以及由于其在学术界的突出贡献,《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收录的赵成大教授材料. 车老,我想念你 四月十一日晚七时接到车老孙女棉棉的电话,说爷爷正在抢救,恐怕抢救不过来了.我和妻子匆忙赶到车老家时,车老已经和我们永别了.记得春节前他住进医院,让家人打电话给我,我几次去医院看望他,还议论国家、世界大事,回顾历史,笑谈人生,我觉得他会闯过这一关,我们多么希望他能活过百岁,更希望他能成为共产党高级干部中最长寿的老人. 车老的去世,我很悲痛,我失去了一位引路人,一位导师,一位关心我爱护我的亲人.他是我的长辈,虽然经历不同,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打倒"四人帮"之后,他受命组建东北师范大学新的领导班子,我是最年轻的党委成员,分管组织工作,驳乱反正,落实政策工作任务很重,他信任我们,指导我们,放手让我们去工作,重大问题和难点他亲自处理,我校一位老干部被错划为右派,改正时他要求开大会平反,让当今的党委负责人当众道歉,否则不接受改正,车老几次找这位老同志谈心,希望他能同党委一道按中央精神办,他同意了.改正后车老适时提出提拔他当了第一副校长,使这位老同志为学校建设作出了贡献.一位老教师个人历史有问题,办事部门迟迟不给他落实政策,车老知道后提出批评,这位老教师调回学校后,工作十分敬业,他在临终之时,还说共产党好,使我们很受教育.我校的落实政策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全省的前面,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他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政策,表现出来的正确和坚定,给师生留下很深印象.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我校有一位教师,业务上很有潜力,政治上很有发展前途,文革中下放农村后被延边大学调去,为了把这位教师调回学校,派我三次去延大协商,后来得知省委准备调他去吉林大学工作.一个星期天,我陪车老去了教育厅长家,去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家和省委书记的住处,申诉我们的意见,但他们三位领导推说不知道,实际上都知情,车老对此十分不满,在省委书记的住处,发了火,拍了桌子,对这种不实事求是,不说真话的作风提出了批评.他为了调回一位教师,敢于"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我深受教育.当中央发出各级党委注意培养年轻干部指示后,他立即解决,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了不同的岗位.我是七七年末当的常委,七九年六月就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四十多岁被任命为副校级干部,在全国高校中还是不多的.为了更好的解决班子的新老交替,他主动提出辞去党委书记职务,让更为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来我担任了学校的党委书记,我常常到他家坐坐,向他谈些学校的工作,取得他的指教,对学校的发展和前进,他非常高兴,给我鼓励,遇到困难他给我克服困难的力量.我退休后,我们交谈的机会更多了,可以说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每次都要谈上两三个小时,告别时,他还留我.他对世界大事见解那么深刻,对国家和党的事业那么关切,他多次给党中央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中央领导多次给他回信,他非常满意.每封信发出时,都给我看看,听我的想法,并鼓励我也给中央写信,当我没有行动时,他问我你为什么不写?我说我没你那么大的影响力.我有病住院了,他不顾年高,去医院看我,听说治病费用很高,就送钱给我,出院后我和妻子到他家,感谢他的关怀,并表示学校领导已妥善解决了医疗费,想把钱送还给他,他不高兴了,说什么也不收.他还帮助请医大名医郭新教授给我治疗.他的家人从家乡捎来土特产,他都要送些给我,我妻子常说,车老有恩于你,我也常想,我该怎么回报他,我有时当面提起,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之间,你我之间不讲这个. 车老走了,告别那天,许多同志来送他,我和许多人都说,车老一生很精彩,活的很明白.他是一位事业有成,为人楷模,爱好广泛而有成就,多才多艺,健康长寿的老人. 车老走了,我很想他. 你的学生 牛林宗 2005年6月5日 (作者:系东北师大原党委书记) 悼建堂同学 赵青伟 张建堂,原名张建唐,系原佳木斯东北大学学员.1946年11月下乡土改,任工作队副队长.后留在刁翎县任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5月12日在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中共刁翎县委决定给张建堂记大功一次,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并将前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修了烈士墓. 建堂同学,临别你紧握我的手,互相祝福着……坚决为人民解放事业斗争到底,在革命的胜利途中重逢.今天忽然传来你的噩耗,真使我有点不能相信,但,那已定的事实又有什么方法将他抹杀呢!建堂,我的鼻酸,身颤,禁不住要痛哭啊!复仇的火焰燃烧在愤怒的胸膛,活着的我们,只有把血泪化成了力量,以行动和实践来悼念你. 抗战期间你为了保卫祖国,英勇的战斗,曾在敌人包围下冲杀突围,被选为光荣的模范工作者.八一五后,为了十四年被压迫的同胞,你,千里迢迢,克服了重重困难,跋涉来到东北. 你知道学习是为了工作,所以你入学之后从不空耗时间,并且督促同学们积极学习.你非常虚心地和同学们研究问题,在学习、讨论上,你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就是小问题你也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不一知半解的自欺欺人.你为接受同学们的批评,也经常向同学们徵求意见;当你离开前刁翎到后冈搞徵粮工作的时候,为了收集每个同学的意见,你让大车先走,而自己徒步走那样难走的大雪路.许多同学忆起你的帮助而哭泣,为革命阵营里失掉了你而悲痛.在刁翎你是副队长,直接领导一个排的工作,你不仅经常检查自己的一排,而且帮助了其他排.对革命工作你从不挑肥瘦,正如你所讲的:"革命工作像火线上的机枪,哪里吃紧就到哪里去."在生活方面你常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感动同学,临近下乡时,有两位同学早晨懒起床,你劝说他们并每天早晨把在火墙烤着的鞋袜递到他俩床跟前,几天后,他俩感到惭愧就自己早起了.在下乡的途中,你始终扛枪徒步走;你身体不太好,有时赶不上车,加上当时山谷里胡匪未绝,同学们关心地让你上车,你用一贯和蔼和微笑地说:"你们坐吧,我不累." 初到工作地,群众不接近我们,胡匪又时刻在谋害我们,无考验的我们,经常从你的沉着态度中受到了鼓励和力量,你曾以严肃的口吻向我讲:"一个革命者就不怕牺牲."是的,这是以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的你的誓言.为了救出遇难的李雷同学,你奋不顾身,在深山里跟踪追击胡匪,虽然粮尽鞋破,见到了敌人你还是生龙活虎似的冲锋.建堂同学,为了保护李雷同学和人民的安全,在万山丛林中,榛莽荒僻的高峰上,你付出了最后的一滴血. 建堂——亲爱的同学:你到死都在鼓舞着活着的我们前进.你的鲜血教育了我们,特别是和你同生死共患难在乡下工作过的同学.使我们认清了与敌人妥协就是自杀和危害人民;也教育了那些在看公审枪毙匪首张黑子、车理珩时,发出无原则的怜悯和非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人是如何严重的错误.你的死,更加燃起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中国人民一定胜利,为期已不远,我们也一定战斗到底.我们时刻记着你的话:"一个革命者是不怕牺牲的."安息吧!亲爱的张建堂同学,优秀的青年的革命干部,让活着的以敌人的头颅来纪念你吧! (原载《东北日报》1947年6月20日) 生活宜宽容大度 工作忌一暴十寒 ——地理学家侯仁之的养生之道 91岁高龄的侯仁之博士最著名的研究课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他曾多次前往宁夏河东沙区、内蒙古西部沙漠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等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历史地理考察研究,为我国的治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野外考察要有健康的体魄.年轻时侯仁之就十分喜好体育运动,田径比赛中的跳高、跳远、铁饼、铅球,都能比划两下子,游泳、长跑则是他的强项.1941年,他在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的同时,还获得燕园5000米长跑冠军.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体育运动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不管工作多忙,都会安排时间去锻炼、去运动.长年坚持不懈的运动锻炼,使他受益终身.侯老反对一暴十寒的工作态度,对于锻炼也是如此. 侯老是搞历史地理的,他认为:高山、大海为我们如何做个有胸怀的人作了榜样.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生活之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一句善意的道歉,一个真诚的笑脸,就足以让矛盾烟消云散,让不快随风而去. 侯老还主张:上了年纪的人,除了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适量的运动外,还应听医生的话.在这方面,他是有教训的:1998年,侯老做了一次腰椎手术.手术后,医生说:"您的年纪大了,要多注意休息,要卧床,暂时不能工作,否则会影响身体的恢复."由于当时有个事情很急,就忽视了医生的叮嘱,坚持坐起来写东西,在这个事情即将结束时,不幸被医生言中,从那时起走路开始感到困难,不得已只好策杖而行了.侯老希望老年朋友,有病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手术后更应如此. 生活中侯老与夫人相依相伴,他不嗜烟酒,至今还在辅导着博士生研究生,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活动,为他所热爱的事业发挥着余热.(普权) 选自《夕阳红》 中年人恢复精力八法 朱本浩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忙".按我国现阶段的年龄划分标准,35~59岁为中年人,这正是人生命的黄金时段.中年人大多事业有成,成为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在家庭生活中还要赡老抚幼,肩负重任,压力大.如何减轻压力,精神百倍地度过每一天呢?现介绍8种恢复精力的方法供中年朋友参考. 1、做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减慢心跳的速度,减少神经张力,降低血压.每天做10~15次的深呼吸练习让空气充满你的胸部和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吸. 2、沉思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舒舒服服的坐着,放松、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像"一"那样的字.当其他想法侵入时,集中精力,再去想先前的那个字. 3、慢慢的做一些伸展运动 做伸展运动的效果跟做深呼吸差不多.它可以减轻肌肉的张力,加速血液在体内的循环以及帮助把氧气送到大脑等重要器官. 每天开始时都来一次和缓的、适度的、给身体增加活力的伸展.弯曲脊柱可以加速体内的循环.最好的伸展运动是:双手和膝盖着地,然后慢慢的、用劲地把背弯成弓形.保持这种姿势10秒钟,然后慢慢的放松.或双脚以肩宽分开、身体略微向前倾斜、屈膝把你的手放在大腿的中部,然后轻轻的弯腰,保持10秒钟,再放松.可重复做数次. 4、尊重你的生物钟 我们中的有些人早晨时精力最旺盛,而其他人晚上精力最好.找出你的"黄金时间",把你最重要的工作留到你"高能量的时间".比如,如果你是一个"云雀",那就在中午安排一天中最重要的事,而不要安排在下午.因为下午时,你的精力已经衰退了. 5、少吃多餐 吃饭时,血液将跑到肠道,离开大脑,所以我们会变得迟钝,不想动.如有条件每天可吃5~6顿,一顿吃一点点,那么你的血糖将保持稳定. 为了能量起见,不要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比如肥肉、冰淇淋等.消化这些食物,需要的时间长,因而血液离开大脑的时间也长,但是不要忽略那些带有基本的脂肪酸的食物,比如鱼和坚果.它们是很重要的营养滋补品. 6、多晒太阳 阳光能抑制身体中褪黑激素的生长.没有充足的阳光,尤其是冬天里的那几个月,有些人就会患季节性的"情感性精神病"——一种可能引起疲劳的抑郁症. 7、注意站姿 我们一天搬运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只要我们保持它在我们支撑点的中心,就不会那么疲劳. 下面是一些保持平衡的简单方法:保持你的头在盆腔上方,耳朵在肩膀上方,腰背部向前倾.如果你坐在计算机前,你的眼睛应该与屏幕的中间在一水平线上.女人们,脱下高跟鞋,把沉重的手袋留在家里——因为这两样东西都会使你的身体偏离中心. 8、检查你的睡眠习惯 睡眠多久才够?人与人不同.可以这样测量:如果你在不想瞌睡的时候瞌睡了,或者周末时睡得很久,那说明你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争取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每晚多睡1个小时,然后看你的感觉如何.(原载《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