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一年级语文,数学课文资料下截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2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评意见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一、测评对象: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生. 二、测评时间:本学期期末. 三、测试内容与测试方法(以下提供的测评内容和测试方法供参考,老师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一) 字词基础 可采用如下方法测试学生字词书写和词语积累情况. 1.结合日常的书写活动(如练习、作业、习作等),考察学生在使用硬笔和软笔时,能否在书写正楷字时做到正确、规范、整洁,并有一定速度. 2.听写学过的词语.提供30个词语,由老师读词语,学生在方格中听写.听写的每个词语,应该是要求会写的、在日常读写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可以在"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栏目中选择.本测试题意在考察学生的注意力、听力和书写词语的能力. (二) 语言积累 测试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以及是否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到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 测试方法: 1.从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中选取若干片段(包括全文),学生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朗读、背诵的内容. 2.考查学生对古诗和课文相关片断的掌握程度.如果诗文中没有不要求写的字,可以让学生默写;如果诗中有不要求写的字,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词语或诗句. 3.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不属于背诵要求的词句片段,也应纳入语言积累方面的测评内容.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这个方面的日常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阅读 一是通过完成短文后的题目,考查学生能否理解程度适当的阅读材料,从而测评其阅读能力.测试方法是:提供难度适当的短文,学生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有一定的速度读懂短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否能了解说明文中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是选择快速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并完成思考题,以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一是课外阅读的考察.根据学生填写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结合学生日常阅读课外书的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四)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测评方法: 1.参考学生平时在口语交际课和在阅读课上答问、质疑、讨论、交流的表现,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可以从交际态度、听说习惯、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参考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从能否积极参与,活动计划拟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运用资料,有无合作精神,语文运用能力如何等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五)习作 测评学生能否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习作,清楚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习作的要求主要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格式正确. 对学生习作能力的考察,还要结合学生日常习作和练笔情况,注意到整个学期的表现,从而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四、评价方法建议 本次测试的主要目的,对学生来说,是为了检测语文学习质量;对教师来说,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此,本学期的评价应包括平时的考察和期末的测试.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考察可以在平时进行,期末测试可以包括听写词语、语言积累、阅读理解、习作几项内容.建议测试可以分作笔试和口试进行,并以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 对于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个人学习质量进行记载和分析,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可参照附件三的表1) (二)对全班学生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成功之处和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改进今后的教学.(可参照附件三的表2) 六、测试结果汇总 请将班级期末测试统计表(见附件三的表2)填好后寄到以下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邮编100081) 任晔 收 附件一:测试参考题 ________省_______县_______学校 姓名________ 一、字词基础 (一)听写词语 惧怕 支撑 慈祥 衰老 判断 嫌疑 奇迹 剧烈 操纵 争辩 沮丧 废墟 挖掘 颤抖 歧途 谨慎 崎岖 眺望 庄严 瞻仰 毫不犹豫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小心翼翼 依依不舍 欢声笑语 举世闻名 诗情画意 斩钉截铁 排山倒海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梳( ) 娇( ) 玷( ) 洋( ) 流( ) 桥( ) 沾( ) 样( ) 琉( ) 骄( ) 贴( ) 祥( ) 二、语言积累 1.默写《泊船瓜洲》或《秋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圆明园中,有_的殿堂,也有_的_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_园中很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糊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_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_饱览着中外_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_ 三、阅读理解与习作 短文一: 声波都是沿着直线进行的,如果它碰到障碍,就反射回来,变成回声.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回声.山谷里的回声是谁都知道的,那是高耸的山峰把声波反射回来的缘故.另外,在空旷的原野里,也会出现回声.那是由于牛、羊的叫声,被覆盖着的云层反射回来的缘故.还有我们在下雨天听到的隆隆雷声,都是由于雷声在层层浓厚的云层中,被反复反射所造成的一连串回声.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回声的秘密,认识到了回声的原理,而且也会利用回声.天坛里的圜(yuán)丘,是在四百多年前明朝时候建造的.它全部用青石砌成,最高一层平台的中心,是一块鼓形的青石,它距离四周的石栏杆都一般远.如果一个人站在中心的青石板上叫喊,他自己立刻就能听到比较沉重的回声,这是因为四周整齐光滑的石栏杆把声音反射回来的缘故.因为回声都在中心汇集,听起来就会更沉重、更响亮. 1.文章里介绍了大自然的哪几种回声? 2.声波碰到障碍反射回来,就会形成回声.文中的"障碍"分别指的是_ A.山峰 B.云层 C.青石 D.石栏杆 3.文中的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短文二: 如果有人告诉你:"水声可以卖钱."你大概会说:"那不可能." 然而,美国有位名叫费涅克的人就突破了这"不可能".他用录音机录下许多潺潺的水声,复制后贴上"大自然美妙乐章"的标签高价出售,大赚其钱. 其实,整个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从不可能到可能,再从可能到现实的不断创新的历史.6000年前,没有人认为手中的石器会被更为坚利的铁器所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火药会造就一个新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气会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2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实现"飞天"的梦想;100年前,没有人认为计算机会极大拓展大脑的功能……如今,这些先人眼中的许多"不可能",已经成为后人眼中的寻常之事.那么,今天在我们眼中的许多"不可能",也必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寻常之事. 在人类的历史上,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正是那些奋力冲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勇敢挑战"不可能"的人. 1.文中的"不可能"指的是_ 2.文章第三自然段是按_顺序来举例说明的. 3."今天在我们眼中的许多'不可能',也必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寻常之事."请用一个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 作者写这篇短文,是为了鼓励大家做一个_的人. 习作: 我们熟知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火车、飞机等等.想一想,在未来还可能有哪些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以"未来的交通工具"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想象作文,要求想象有根据,表达清晰,字数400字左右. 短文三: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 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1.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 2.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里吗?为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描写鸵鸟善于奔跑?举例说一说. 方法一:例句: 方法二:例句:方法三:例句: 短文四: 鱼儿问水底的鹅卵石:"我看到的石头都有棱角的,怎么你却是圆圆的像圆卵一样?" 鹅卵石笑道:"我过去也是有棱角的呀!" "那么,你现在怎么变成这样圆圆的了呢?" "是水把我们冲刷成这样的." "什么?"鱼儿惊讶地说,"水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你冲洗成这样?" "是呀!水不断地冲刷着我们,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大约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我们才被冲刷成这样.所以有一个诗人说: 小小的鹅卵石, 在你上面,我看见了 水的力量和时间的痕迹." 1.联系短文内容,说说你对画线部分的理解. 2.请用一两个成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意思.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请写在下面. 习作: 请以"我真_为题写一篇习作,横线部分可以是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烦恼",也可以是表示能力和特点的词,如"行""勤快""能干".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字数400字左右. 四、快速阅读 文章一 放大你的优点 一位十分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使.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 青年羞涩地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 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 "那法律呢?" 青年窘迫地垂下头. "会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 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兴奋得他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由于自卑等原因常常被忽略了,更不要说是一点点地放大它了,这实在是人生的遗憾.须知,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哪怕仅仅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沿着它也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文章二 抗战,我何惜此头 1918年8月,西北军冯玉祥部到河南郾城招兵.一个宽脸庞、大眼睛、体格魁梧的青年,跟在一行青年后面接受体格检查,一下就被选中了,当了一名士兵.他就是吉鸿昌,当年18岁.吉鸿昌当兵后打仗机智勇敢,很快就由士兵提升为旅长,被士兵们称为"吉大胆". 1931年,蒋介石为阻挠吉鸿昌抗日,逼他去美国"考察".一天,吉鸿昌和国民党驻美使馆的一个参赞去一家邮局寄包裹回国,邮局职员却以轻蔑的口气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随同的参赞对他说:"你干吗要说你是中国人?你可以说你是日本人,这样你就可以受到礼遇." 吉鸿昌怒不可遏地一把抓住参赞的衣领说:"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吉鸿昌誓死不当洋奴!"他回到住处,当即在一块小牌上写上"我是中国人"五个字,佩于胸前. 193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并吞中国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吉鸿昌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他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继续准备武装抗日活动.吉鸿昌的所作所为早已被蒋介石恨入骨髓.为了除掉这一极其危险的政敌,国民党策划暗杀吉鸿昌.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被特务刺伤被捕,后来又被押往北平受审.在法庭上,吉鸿昌慷慨陈词,历数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并将上衣解开,袒露出抗日作战中所负的累累伤痕.反动派慌忙结束了会审,并决定处死吉鸿昌. 11月24日,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走上刑场.就义前,他在刑场上用树枝做笔,在地上写了气壮千古的诗句: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写毕,他喝令敌人:"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椅子来,我得坐着死!"他高呼抗日口号,英勇就义. 本文讲了吉鸿昌的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课外阅读 在这学期,我看了不少课外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_因为_ 附件二: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字词基础 (一)听写词语 测试时,教师用中等速度,每个词语读两遍,使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完成听写.所有词语写完之后,教师再完整地读一遍,让学生检查订正. 写对28-30个词语,可评为"优";写对24-27个词语,可评为"良";写对20-23个词语,可评为"合格";写对19个以下(含19个)的词语,评为"不合格".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组对11-12个评为"优";组对9-10个评为"良";组对7-8个评为"合格";组对6个以下(含6个)的评为"不合格". 二、语言积累 正确答案见教材中相关课文. 古诗部分四句算四处,文章部分一处横线为一处.11-12处全部填对评为"优";填对9-10处评为"良";填对7-8处评为"合格";只填对6处(含6处)评为"不合格".如有错别字,酌情降低等级. 三、阅读理解与习作 提供的四篇短文,任选一组(两篇文章)对学生进行测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如下.(学生回答出意思相近的内容,应视为正确) 短文一: 1. 山谷里的回声、原野里的回声、雷声 2.A、B、D 3.(1)回声的形成原理. (2)大自然中有很多种回声. (3)天坛里的圜丘是我们的祖先利用回声的原理建造的. 短文二: 1. 不可能完成(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2. 时间 3. 视学生回答的合理性给予评定.如,今天我们觉得不可能乘坐火箭上天,未来有可能成为现实. 4. 冲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勇敢挑战"不可能"(或其他相近意思的表达,如"勇于创新"等) 短文三: 1.生活在沙漠地区、体形大、奔跑快 2. 不会,因为把头埋进沙里,鸵鸟很快就会窒息死亡. 3.(1)列数字.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 (2)打比方.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 (3)作比较.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 短文四: 1.鹅卵石的形状是水长期冲刷的结果. 2.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或其他相似意思的成语) 3.视学生回答的合理性进行评定. 每组文章共有6-7道题,每题算1处.答对6-7处者,可评为"优";答对5处者,可评为"良";答对3-4处者,可评为"合格";答对0-2处者,评为"不合格". 习作: 教师可以从阅读后的两个习作要求中选择一个,对学生进行测试.习作测试时间为40分钟左右. 在评价时,建议按以下标准酌情评级. 1.表达清楚,语句通顺,没有明显的病句,错别字不超过1%;想象合理,感情真实,达到或超过400字,可评为"优". 2.表达基本清楚,明显的病句不超过2句,错别字不超过2%,达到可评为"良". 3.以下四种情况占两项的,可评为"合格". (1)表达不很清楚. (2)病句超过2句. (3)错别字超过2%. (4)字数不到350字. 4.上述四种情况中占三项或四项的,可评为"不合格". (注:"病句"指有明显错误的句子;相同的错别字只算错一个.) 四、快速阅读 教师从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对学生进行测试.建议将文章单独列印,以确保在8分钟内测试完毕. 每篇文章都有两个问题,如全部回答正确,可评为"优";如回答问题时有缺失,可评为"良";只答对一个问题,可评为"合格";两个问题均没有答对,评为"不合格". 参考答案如下.(学生回答出意思相近的内容,应视为正确) 文章一: 文章写了大仲马在青年时代受到鼓励,放大自己的优点,并最终成为大作家的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优点,只有善于发现并放大这些优点,才能获得成功. 文章二: 文章写了吉鸿昌在国外誓死不当洋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从容就义三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热爱祖国、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壮士. 五、课外阅读 重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激励学生不间断地进行课外阅读.对填写了书名并清楚陈述理由者,可评为"优";对填写了书名但未能清楚陈述理由者,可评为"良";对仅填写了书名者,可评为"合格";对两项均未填写者,评为"不合格". 附件三: (表1) 学校五年级____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登记表 测试时间:______年______月 学号 姓名 字词基础 语言积累 阅读理解 习作 快速阅读 课外阅读 1 2 3 4 说明:上表中的测试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表2) ________省市______学校五年级____班学生语文期末测试情况统计表 班级总人数:______人 测试时间:______年______月 成绩 项目 优良合格 不合格 初步分析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字词基础 语言积累 阅读理解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六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人民出版社初一数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