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 2011年第36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路书香, 幸福前行—小学语文教师读书体验 曹智勇1 杨海燕2 (1宿迁市教研室;2宿迁市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一、一份回忆 儿时住在苏北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村镇上 ,最盼望的是逢 到集日扯着父亲的衣角走到街的东头, 听那手敲小鼓的老大 爷说书, 三板斧的程咬金、 倒拔杨柳的鲁智深……我听得入 迷,却又似懂非懂. 这是我与书最早的接触. 小小的我在好奇 中长出想象的翅膀:这些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哪里? 真想一个 劲听个够. 不听书的日子,就缠着家人讲故事,讲烦了,家人就 找来几本小人书给我, 说:"自己去看吧! "《孙悟空》、《刘胡 兰》、《镜花缘》、《红灯记》……对于小小的我来说,不认识下面 的字,只能看着上面的插图,就已经觉得这是一方怎样的有趣 世界. 于是,一本本小人书似一泓澄澈的溪流,让我小小的心 装满幸福,让我从此爱上读书,走向更为丰富精彩的世界. 二、一个信念 小学热爱儿童文学 ;中学醉心于金庸 、古龙、梁羽生的武 侠小说,流连于"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侠客境 界;进了师范学校,第一次走进图书室,一本接一本地借阅《呼 啸山庄》、《简·爱》、《茶花女》等中外名著,我读得酣畅淋漓,书 香伴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 毕业后,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深深认识到读 书是我立足讲台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 这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通过多 读书丰富底蕴,这样才能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待语文,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学生才会因为老师对语文的热爱而产生热爱之 情. 这种影响是"己之所欲,必施与人". 只有我们成功将学生从一 方小的可怜的水池引领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让学生见识到开阔 和美丽,学生才会体验到池鱼入渊、羁鸟归林的佳境,而我们就获 得了释放和提升的空间. 读书就可以无声地润泽学生,悄悄地葱 茏自己. 于是,十几年来,我坚持读书,乐在书海中徜徉. 三、一寸光阴 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是啊,小学语文教师有改不完的作 业,做不完的琐事,哪来的时间? 特别是小学女教师,忙完学校 忙家里,工作家庭一肩挑. 中层干部既要做好班主任,又要兼 着学校教务处的工作,时间真的太少了. 我很喜欢易中天先生 写的一篇《春日不是读书天》. 文中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春日 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日蚊虫冬日冷,收拾书箱好 过年. "我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发现: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 当 你打心眼里爱上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每日都是读书天. 夜阑人寂,课间小憩,闲暇假日,无一时不可读. 和儿子亲子阅 读时,我读了很多绘画本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长袜子皮 皮》、《长腿叔叔》……每个清晨,和班上孩子一起晨诵,我们一 起《日有所诵》、《古文观止》……每个中午,大声读书给班级的 孩子听,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草房子》、《夏洛的网》…… 每晚睡前读上半小时,我读了每期《读者》,三毛的《撒哈拉之 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仅是利用这些 见缝插针的边角时间,每个月至少能读三五本书. 但最畅快的 还是周末和假期,或者带上孩子到书店去见识新书;或者宅在 家中,从早到晚尽情阅读,这才是痛快的人书合一的境界. 几 个周末下来,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王安忆的 《长恨歌》,杨绛的《我们仨》早已翻遍. 在许多这样的日子,茶 氲轻扬,书香浮动,乐在其中. 四、一串书单 有人说,语文教师站在台上,就是语文. 一个优秀教师的 知识结构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 精深的专 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素养. 我常常想,一个优秀语文 教师的知识结构就仿佛是一棵根深叶茂、枝干挺拔的大树. 树 根就是教育理论,它有厚度、有深度,只有做到理智而深刻的 理解,方能深深地扎根教育事业这方沃野. 树干是专业知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素养. 这份主干必须茁壮挺拔,它应有 《诗经》浪漫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佳人,在水一方",应 有雪莱豁达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应有陶渊明悠然的 "采菊东篱下",应有国学经典,还应有外国名著. "袖长方能善 舞",教材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 ,更不应该成为耗尽学生 精力的黑洞. 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方寸之地, 遨游于深渊浩淼的认知空间, 所以我们必须有丰厚的文学素 养作为树干. 而更为自由繁茂的就是那开枝散叶的人文素养, 思想哲理、天文地理、童书经典……一切皆可,语文教师应该 是个杂家,因为教育的外延原本就是与生活相等 ,广读博取, 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 基于此,我将自己曾经精读的部分书籍枚举如下: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男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泰戈尔诗集》 《赋得永远的悔》、《二月兰》,季羡林 《思想的天鹅》、《感性的蝴蝶》,林清玄 《千年一叹》,余秋雨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薛瑞萍 《女儿的故事》、《撑起伞等啊等》,梅子涵 五、一份珍藏 喜欢读书, 那么遇到自己喜欢的或的确经典的书籍就不 只满足于借来一读,总想把它珍藏起来. 把心爱的书带回家, 轻轻放上书架,可以随时将它置于桌上,翻开书页,书香满怀, 纸墨飘香,那种满足的感觉是美妙的,也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比 拟的. 非常高兴的是近两年市区新建了书城和图书馆,而且两 处地方一东一西,我家恰好在中间 ,相隔都不过几百米 ,借书 买书都很方便. 比起图书馆,书店的书更新更快,数量也更多, 所以周末更喜欢去逛书店,走在形形色色的书架中,就仿佛步 入了诗意的丛林. 我总要到二楼的教育理论区去看看, 它很 小,静静靠在南墙,只有短短一架 ,与周围铺天盖地的各年级 试卷比起来显得毫不起眼. 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在其中淘到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 级》,于国祥的《用脚做梦》等好书. 有机会外出,也一定要去逛 逛外地的书店,因为很多城市的书店都比宿迁的书店大,书籍 也更加丰富. 季羡林的《二月兰》,孙幼林的童话集,王崧舟、窦 桂梅的精品集等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 网上购书也很方便,缺 点是等待的时间太长. 说实话,只可惜现在书价节节攀升,基 于囊中羞涩,买书只能选了又选. 这么多年下来,我的书林林 总总挤满了两个大书架. 正如梅子涵先生所说,一个教师必须 在他的家中有几书橱藏书,并且他曾经沉心静气地读过,他方 才在讲台上站得有底气. 喜欢读书,喜欢将那些感动自己的真知灼见珍藏心底. 所以,我会选择摘录或写读书笔记,《真水无香》、《在心田种一株 百合》、《此三毛与彼三毛》、《生命有你更美丽》 等感受随笔就 这样在笔尖渐渐流淌…… 35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第36期 周刊 披文入情, 以读促悟姚红梅 (湖州市第十一中学 教育集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 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者根据现有教材特点,结合多年教 学实践,从抓住文章文美之处品读,感受其形;抓住点睛之处品 读,体味其情;抓住有疑之处品读,读出自我;抓住需要之处品读, 读透文本四个方面着手, 系统总结了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 学会品读,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创意理解和表达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文美处 点睛处 有疑处 需 要处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 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 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可以说,朗读 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这 样的现象:课堂上,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 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 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 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使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 乏目的性.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六、一份收获 读了这么多书,想和大家说说读书的好处. (一)读书增添自信 网上流行一句话:"一年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 同事知道;三年不读书,学生知道. "在这个时代,想一劳永逸 是不可能的. 因为自己是中师毕业,常常感觉底子很薄,有危 机感. 因为站在课堂上,其实每个语文老师就是语文. 是读书 让我渐渐有了自信. 读书让我的课堂语言不至于贫乏,丰富、 诗意、智慧的语言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 读书让我可以 将课堂根植于读书之中, 及时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 起来. 如学习《黛玉初入贾府》引入《红楼梦》,学习《草船借箭》 引入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学习托尔斯泰的《穷人》引入 《巴黎圣母院》、《苦儿流浪记》、《王子与贫民》,等等,教学的视 野更加开阔. 爱读书的老师,就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更多 的时候,孩子的读书热情不需要我刻意去培养,津津有味地阅 读,大声朗诵给他听,对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 现在班上 孩子读的书有时也令我刮目相看,孩子居然读起了《狼图腾》、 《暗影》、《智慧背囊》等书籍. 读书还让我和孩子们心灵相通. 读书也让我乐于大胆尝试,参加学校"悦读"课题实验,执笔完 成七千多字的课题报告;参加省市优课 、基本功比赛,并屡有 收获. 这些收获都是源于读书给我的自信. (二)读书带来灵性 都说"教学相长",其实"读教也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其实"读书破万卷,教学也有神". 为什么这样说 呢? 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 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 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 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 解 读所有的语文教学名师,王崧舟、韩军、窦桂梅、周益民等人, 无一不是爱书者,有的甚至已经迈进人文学者的范畴. 他们充 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 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易中天,哪个又不是读 书读出了思想,读到了极致. 一些老师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 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真正的备课在阅读中. 如果真正"读36 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 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 我 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在品读 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来获得属于自己的创意理解和表达. 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 有的文章是靠描绘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 这就要求 我们抓住文美之处,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主体 画面,使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 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动 人景象. 老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鲜嫩、勃发的春草图,繁茂、 艳丽的春花图,和煦、轻盈的春风图 ,细密、平和的春雨图,对 "偷偷"、"钻"等词语要让学生重读,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的"一句要轻读,而且声音要低、要慢,让学生通过声音信号感 受到风的轻,草的软. 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体会文 本内在所包含的情感,所包含的内在美 ,从而细细揣摩,反复 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 通过品读,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自己最喜欢的朱自清 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 、出神入 化的境界. (三)读书保持柔软 教师的心应该是敏感的、柔软的,应该追求沈从文所说的 境界:"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因为我们 的事业是孩子. 于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你的眼前有三锅水, 都滚开滚开的,你试着往第一锅水里扔一个生鸡蛋,第二锅水 里面扔一根生的胡萝卜,第三锅水里面扔点干茶叶. 第一锅水 里的生鸡蛋,最开始很鲜亮、很柔弱,都是流动的,像我们鲜鲜 亮亮的、满怀梦想的心,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习惯于不停 的抱怨,最后心被煮硬了. 再看第二锅水里的胡萝卜,一开始 有款有型,鲜鲜亮亮很漂亮,但是最后成了胡萝卜泥了 ,就是 被生活煮软了的人. "好好先生",人云亦云,为他人活着,服从 别人,固然挺善良,但是失去了自我. 再看第三个锅里,茶叶同 样是受煎熬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煎熬沸腾,使得它所有的叶片 都舒展开,能够起伏着,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 ,在生活成就 它的同时,它也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这就是彼 此的成全. 我们不能改变生活、改变一切,可我们可以通过读 书改变自己,可以用缕缕书香感染学生. 读书可以滋润自己, 亲近母语,亲近书籍,从亲近文学的脚步里 "抓"到爱,以澄清 之心求洒脱之态,于烦琐事外求自由宁静,让我们保持一颗柔 软的心. 温家宝总理说过: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幸福感和 安全感. 老师们,读书吧,让这生命的光合作用,使我们春意盎 然,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幸福. 最后谨用《阅读妈妈》的作 者史翠克兰·吉利兰的小诗与大家共勉: 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有一群听我读书的孩子, 我有一群读书给我听的朋友, 一起读书,一路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