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素质提升培训心得 > ——河北省中小学老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
  • ——河北省中小学老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19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河北省中小学老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 高中数学学科简报 第三期(生成性资源专题) 2013年9月9日 专家团成员:张生春 赵成海 高振清 温和群 王福胜 本期编辑:赵成海 专家寄语 高中数学学习在各位老师的及参与下正稳步进行,老师的作业以及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给我们深刻印象,本期攫取部分学员作品及其发表的见解,整理成简报,供老师们参考学习. 走近高中数学省级专家团队 组长 张生春 男41 副教授 系主任 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成员 高振清 男48 中高 教师 廊坊市香河县第一中学 成员 温和群 女41 中高 教师 沧州市第一中学 成员 赵成海 男46 中高 特级教师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成员 王福胜 男48 中高 教师 衡水市第一中学 专家推荐的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模式探讨与研究 引言: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应当通过课堂,其多方面都得到最大效度的发展.做为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讲"上,教师通过"讲"来完成每一节课所要求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师致力于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而由于班级学生天生的水平差异, 还是不能完全兼顾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尤其全体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后,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有力挑战,因为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最有效的提高是现代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数学在学校倡导下,积极探索与实践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问题导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研讨得到的一些教学经验与效果做出整理汇报. 一.恰当定位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地位与作用 1."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它主要是研究课堂教学中"导"和"学"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问题导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规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说过"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很好地体现出问题问题导学的原理.教师教学的目的首先不是老师讲解书,而是引导学生看懂书、理解书,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惑能力——亦即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学素质,获得自学能力、探索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导"和"学"二者的关系是:"导"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的最优化,包括"学"的受效面和"学"的质量.因此我们说"导"是从属于"学"的,"导"的一切用意都是以"学"为着眼点,围绕着"学"的.脱离"学"的"导"则无任何实际意义,从这一意义上看问题,"学"为主,"导"为次,"学"是主要矛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导"的作用,一堂"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就几乎无法形成,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可能处于无序的状态,表面看似乎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确立,而实际上学生"学"的整体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其主体地位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由此看来,教师的"导"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则是"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中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导"和"学"是如何联结而使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的呢?主要靠教师的导学设计与相应的组织引导.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提纲"让学生初识教材;通过设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及其原理;通过组织演练做题,合作交流,反思抽象以得规律等等,从而让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由此看来,"导"和"学"之间联结的媒体是"训练".综上所述,从"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是主要矛盾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定"学生"是主体;从"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定教师是"主导";从课堂教学推进中"导"与"学"联结的媒体是训练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定训练是"主线"."导"在现代教学理念规范的课堂教学中其地位如此特殊,似乎"导"的水平就可以决定一堂课之优劣.因此今后教师的职业修养就必须在"导"上下大工夫,要把主要精力从致力于课堂上如何讲好转移到课堂上应如何"导"好上. 2.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曾经提出过五个重要方面:领导、引导、诱导、指导、辅导. 领导,领导的意义主要在"领",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方面.体现在对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对新知系统逻辑关系先后排序的合理安排,对新知认识深度广度的把握,对认知过程中的矫正、反馈、检测、迁移的适时安排等等,都要由教师进行全面部署,识别和相机操作; 引导,引导的意义主要在"引",这里主要是指其带领和向导的作用.就是说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带领和向导作用,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按图索骥,始终有明确的思考方向; 诱导,诱导重在诱,在这里有引诱和劝导的意思.它强调导的艺术水平,使导具有艺术性,以达到劝导的最佳效果.比如导的过程中,巧设悬念,语言幽默风趣等等.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再比如坚持鼓舞性原则,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些微成功,予以真诚的鼓舞与激励; 指导,指导的意义重在指,有指点、示意的意思,指导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指点、示范,使学生得到准确的认识和规范的结论; 辅导,在这里辅导的意义重在"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助,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问题导学"中的"学"又是怎么体现的呢?也体现在五种方式: 观察,通过观察图形、物象数据、实验现象、表演等来感悟新知; 阅读,通过读课本内容,读研讨结论,读定理概念、法则来吸纳信息; 聆听,通过听师生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来获取新知; 交流,通过谈心得、讲感受、提问题、说答案来交流认识; 书写,通过演算作题、演绎答案、笔录体会、片断练习等来运用新知. 二.数学学科特点下的"问题导学"法 数学学科的特征是抽象的,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结构的巩固和完善.数学教师的责任其实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而且要听懂、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领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掌握其基本技能.这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用问题问题导学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传授为目的的旧教育思想,完全地摒弃满堂灌输的"授鱼式"教学方法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教学规律,导学式教学方法往往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转入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例如,学习椭圆知识时,我们可从前不久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谈起,畅谈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卫星如何运行吗?"我们这时可谈卫星轨道是椭圆曲线,再联系到行星轨道等等.此时,学生通过内心爱国、爱科学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对椭圆知识的学习动机,进而对数学整体知识产生了兴趣. 转贴于 2.课堂中思索、研讨 ?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比如考察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和字母结构,猜想二项式定理,就是这样的认识过程.归纳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一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链的关键一环,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而须力求做到引之有理、导之有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要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拿. ??3.拓展互动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启发引导,完成了精讲、设疑、释疑、讨论、答辩等一系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进入了尾声,课堂教学阶段基本完成了任务.此时,教师可将课后练习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去体会"渔鱼"之乐.最后,少而精地选择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提高.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比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上述"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宗旨,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其最终目的可用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概括:"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方式,达到"不需要教"之最高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数学"问题导学"的课堂结构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初识——认识——熟识"三段式",或者叫做预习——研讨——检测"三环扣". 第一阶段,初识或者说预习.这一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初识新知,这种初识是第二阶段认识的基础. 那么,这一阶段"导"如何体现,"学"如何体现呢? "导"的体现,主要是教师拟好导学提纲,这个提纲要能做到三体现:一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二体现认知方向,三体现自主学习.所谓知识结构,是指这个提纲要能显示一节课教材知识的基本要点和脉络,可以通过设计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让学生从对教材的阅读中逐一完成;所谓"认知方向",是指提纲设计要能突出指向新知的重点与要害,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其思维直指重点,不走弯路;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导"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包揽,要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或参考资料,自主理解领悟新知. 很显然,这一阶段,"导"的体现主要在于导学提纲设计的匠心.它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认识教材,弄清教材的核心内涵,方可拟出最佳的导学提纲来.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核心问题没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那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然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教师就不但要精心研究教材,还要下工夫研究参考书和相关参考资料,这三种研究心得的总和和结晶,厚积薄发,便可拟出高水平的导学提纲来.这里所谓的匠心和高水平有两个重要的标志:1.显示知识系统内在的顺序和相互关系.2.显示学生的认识基础和低起点,小跨步,上台阶的梯度. 这一个阶段"导"的重心在钻研教材上.一定要把教材的核心问题熟烂于心,掌握自如,也为后两段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阶段的"学",主要体现在阅读课本,使用工具书、参考书、参考资料、互动交流,通过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去分析;通过外动与内动相结合来思考,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学提纲"的每项要求. 第二阶段是对新知的认识或者说研讨阶段.其核心在于理解新知,得出规律.所以是"问题导学"教学的关键阶段. 那么,研讨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 大体分为理性探究——反馈矫正——成果巩固——迁移延伸等四个步骤. 1.是理性探究阶段.理性探究,是在第一阶段完成后,按序进行的.文科基本上是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及相关的多种训练,比如与问题相关的词语训练、句型训练、修辞训练、朗读训练、写作训练等,这些训练都是在理解设计问题的进程中进行的.且通过读、说、议、写等形式,既要动口、动耳、动手、动眼,又要动脑,外动与内动相结合,使问题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理科则着重研究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内涵及其规律.必须辅以理解性的多种习题,其中有辅助理解性的铺垫训练;有证明认识的对应训练;有检验认识的变式训练等.这些训练所得出的结论,形成了理解知识内涵的认识阶梯,最终达到对知识内涵和规律的真正理解.在这一进程中,既有口头表述,又有演算作题.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全班学生都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师生互动,人人谈心得,个个讲体会,相互启发,在共享成功的情绪氛围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真理解,得规律的高度. 这一步骤,教师的"导"的匠心,显示为对"理"的认识训练设计的有序性和阶梯性.所谓有序性,就是要使训练内容,围绕"理"一步一步展开,逐步深入内涵.所谓阶梯性,就是要使训练内容的难易显示为在认识上一步一个小台阶,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最终理解的高度. 这一步骤,学生的"学",表现在按教师设计的序列,读,说,议,写,演算,思考,解答,汇集感悟所得,真正理解新知的内涵及其规律. 应当特别提醒的是,在此步骤,无论文科、理科,教师绝不能将新知的结论性认识直接转述给学生,而必须让学生逐个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归纳得出结论.这正是"问题导学"与"注入式"的最大的区别之处.应当特别提出的是,习惯于传统教法的同志老爱讲,即使学生已经得出了正确答案,老师还要再讲讲,似乎不讲讲,就是没有尽到责任.这是"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改掉的毛病. 接下来,是反馈矫正.此步骤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认识的准确性.反馈是验证认识,矫正是订正误识. 反馈是针对结论性认识进行的检验.教师出示预先设计的训练,让学生口述或笔试,以验证对已得认识的程度.这个结果情况,为矫正提供了新的信息.由于学生认知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经验和角度不同,在对新知认识的细微末节上难免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有的可能是认知思路的殊途同归,有的可能是误识或歧解,这就需要矫正.矫正的办法主要是比较.或正误思路的比较,或正误知识结构的比较,或正误表述的比较,等等. 此步骤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没有反馈矫正,个别学生的误识或歧见可能储存至大脑,以后再从大脑中提取排除将是困难的. 2.是成果巩固.这一步骤其实是前两步骤的延续.所谓巩固,是巩固前两个步骤得到的结论性的认识成果. 巩固多采用两种方式, 一、对研讨结论熟读成诵,让学生牢记,并对中下等生进行检测,使成诵者达到95%以上; 二、设计训练,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理由或依据. 第四步,是迁移延伸.所谓迁移延伸,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新知变换原知识结构环境进行运用.其主要方式是设计新的训练题,检验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 以上是"问题导学"教学的第二阶段. 3.是熟识即检测阶段.熟识状况以运用新知的能力和水平来衡量.衡量的手段主要是对一堂课教学目标进行测试. 这种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试,一般是课前设计好的.它具有两个特点: ①盖全,即覆盖此课之全部知识点; ②重理,即着重检测对重点知识的研讨成果及其规律. 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依据.如果被测试者人平成绩在90分以上为合格课,否则可视为不合格课. 经历初识——认识——熟识这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是"问题导学"的通用模式.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材特点,有所变化.比如政、史、地、生等学科,可以采取边预习,边研讨,边巩固记忆,边反馈检测的混合操作型的教学模式.但其基本形态仍是教师导,学生学.这是"问题导学"教学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 四."问题导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导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偏重差生.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发现:学龄儿童智力超常者和弱智者大体都在百分之一、二、三左右,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七的学龄儿童大体都可以完成基础学业.根据这一判断,我们必须确立面向全体的指导思想,并且在导学过程中让差生吃到偏饭,使他们能和绝大多数学生同步发展,要实现这一导学目标,就必须时时注意让全班学生都能享受到研讨成果,比如让某个学生进行个体演练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随之参与,或者将个练面扩大至中差生,或者每次训练,基本采取个练与群练相结合的形式,让全班学生都从中受益.也可考虑用单班课堂复式上的办法组织教学活动. 2.在研讨问题的答问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思考问题一定要让全体参与,回答问题必须是个体,坚决避免大哄大嗡式的回答.因为这样的回答,言语吵杂,难辩真伪,不便于研讨,且可能有"南郭先生"隐匿其中.特别指出的是,个别教师往往如此操作,并把此气氛看作是课堂气氛活跃.其实这是极其不良的教学行为. 3.在导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交流的广泛性和多向性,采取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教师——学生群体等交流方式,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式结构. 这样的交流方式有以下好处: ①这样的交流往往是发生在重难点问题研讨的关键火侯,让学生都有讲自己心得、体会的机会,在认识交锋、思想碰撞的过程中,理论上的偏离,认识上的残缺,理解上的分歧,都可以不断得到整合,统一,最终获得一致意见. ②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动口、动耳、动眼、动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神经系统,将信息传输给大脑,经识别,在经过比较、对比、类比、分析、归纳等形式逻辑思维后,通过读、说、写、演、练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认知方式,必然提高认识的质量,并且有利于学生认知潜能的开发. 五、要把"问题导学"用于课堂教学,并不是举手投足的简单易事.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彻底地摒弃原有的已成定势的传统教学思想及模式,尤其是原来最拿手的"讲",否则是不可能真正接受"问题导学"的."不破不立",由传统教法到"问题导学",这是教学思想的一场重大变革.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们一开始运用"问题导学",可能会感觉特别别扭,这正是新旧理念碰撞造成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新教材在内容编排顺序上出现混编形式,这种编排方式,更的利于加强数学各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数学应用,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精减数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新教材中增加了阅读材料、研究性课题、旁白等,同时课后习题以及复习参考题B组题,从题目设置上要高于例题,因此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建构性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进行一系列的积极主动的心理变换,教师是不能越俎代庖的,那么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则尤为重要,教师要不断加强"教法"修炼,达到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我们体会到:"问题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升华;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设计不同形式的提问与研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通过探索问题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问题系统,并在适当的时机下拔高点拨,使学生思想得到锤炼,思维深受启迪,同时注意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观念的更新与有机渗透,使其产生探索问题实质与内涵的欲望,以便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入,真正使教学过程得到普遍意义上的良性循环;"问题导学",改变了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里强调师生对话,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探索,重视学生对问题、命题、概念等的反思与再创造,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着眼点的转变,由惟一关注具体运作转向从更高的层次对所说的运作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施"问题导学"的学习法,在教学的学生反映还是非常欢迎的,我们对实验班级搞过一次问卷调查,学生认可率是相当高的.因为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验教师也认为,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已延续到课外,通过这样的教学事实上教师也可从学生中获得新知,其实教师备课时准备的方法不一定能够想得比学生好,因此正好具体体现教学相长,实践效果良好. ⑴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指师傅要教会徒弟自已学本领,即培养自学能力.高中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了改变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教师必须介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指学习者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探索和应用知识,不断增长才干,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活动的特殊本领. 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启发、诱导、训练和培养. ①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是为听好课做准备的,要求课前能将要学的内容粗读、细读、精读,发现疑难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课. ②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可启发引导同学通过回忆公式、类比联想、分析归纳等角度出发,努力寻求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定理的证明方法,独立地归纳出公式.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细致地挖掘课本知识,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证的尝试.对于一些概念较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要把问题进行分解,可让学生从正、反、侧几个方面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 ④通过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章以后,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分散的知识点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 ⑤通过练习培养自学能力.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要求学生在练习前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对重要例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理解深透;对重要的定理公式加以理解并强化记忆,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总结.作业出错的地方,要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误纠正错误的本子.要注意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思路与方法,探求解题规律.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挖掘题目及其解法的本质联系即规律. ⑥通过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活动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社会现实、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从中提炼出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背景,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自觉地去探索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 发布者:韩丽英 发布时间: 2011-12-9 16:27:28 "赞扬"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有时,表扬似乎太廉价了.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热情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寓示着赞扬和奖励的"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 课后,笔者与执教教师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笔者:"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教师:"'嗨、嗨、嗨,你真棒'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肯定和表扬,我这样教学的初衷是让课堂激励促进数学学习!" 笔者:"课堂激励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那么,您为什么要频繁地采取鼓掌、贴金星的方式进行激励呢?难道教师对学生的微笑示意、点头首肯不是表扬激励吗? 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微笑、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欠大.我认为,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的学习才会越积极." 谈话结束了.但这个片断、这次对话却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一个图形有几个角"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由"集体鼓掌"、"口号呼喊"的精神激励加上"金星装点"的物质激励构成的表扬阵势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说,"赞扬"真的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为什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时会走入误区?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发布者:韩丽英 发布时间: 2011-12-9 16:20:15 ?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 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 数学成绩提高的方法 发布者: 陈平 ???? 发布时间: 2011-12-7 9:57:24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 高中数学远程教育学习总结 发布者: 张俊格 ???? 发布时间: 2011-11-30 10:31:30 ? 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高中数学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高中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在这个教学改革、技术更新的浪潮中,远程教育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对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远程教育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主题更有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愿学.在教学中,我采用过直观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进入学习活动之中.随着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二、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群体合作精神 现代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群体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高中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易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远程教育的呈现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总之,远程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展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运用远程教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电教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运用远程教育,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信号,其实学生对此较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语音信号稍纵即逝,不能反复感知,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全体保时保量地传递信息.并且有具体的光、色、形的信号,并通过调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感知.如我们可以借助投影片反映作业情况,及时点评;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及时审视自己的操作情况,满足求知欲.总之现代教育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减轻学习难度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 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电教"满堂灌".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数学教学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总之,远程教育犹如清风活水,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我们的数学教学必将异彩粉呈. ? ? 提交者: 周海英 (提交时间: 2013-8-25 8:53:13) 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对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能直插主旨的提问.我们提问时要把握住时机,要少而精,要切中要害.比如,在讲授"球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应围绕"点点间的距离与两点间弧长距离的区别是?"教学重点提问;在讲授"正余弦函数的图形特征时",这样"这两个函数图形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这些特征与它们的性质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我们把提问,讨论,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你的教学收到较好效果.还必须指出,对于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做全面、深刻的讨论,要使它贯彻课堂的始终,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向导.要防止对问题简单从事,只作为讲课主题而简单陈述.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提问"适量"呢?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见得都能提出几个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难有易、有大有小,难难易易、大大小小的问题凑在一起必然会把主要问题淹没,就只会起到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的作用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然后考虑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来提问.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控制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就是问题要切合实际.根据教学需要,针对学生实际设问,激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启发学生想问题,并善于改变设问的角度,以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易后难,逐一解答问题.例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提"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谁的距离是定值?","这个定值三种曲线有是吗不同?","这种定值对三种曲线起怎样的作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增加,而这三个问题都设立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的,当解答出前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扩大了,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知识就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又要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回答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的问题中,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提问设计的难度要适度,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有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如果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当. 提交者: 黄磊 (提交时间: 2013-8-24 17:25:42) 答题内容: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一环.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为此,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浅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数学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要依据本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①提问:(1)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2)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发问的目的可有几种: 1.知识结构形成时 学生将获得的数学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形成结构,,联系一体,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2.激动顿悟作用时 数学教学过程中,如遇到数学知识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 3.有关理论的评价时 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4.学习目的检验时 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5.引起学习动机时 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②,提出问题,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使学生已有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6.启发学生思维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 7.考察理解程度时 一个课题的内容学习之后,学生是否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应用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8.知识有延伸时 对于教学和学习过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9.唤起注意重振精神时 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10.学习经验总结规律时 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藉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 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合理的适度和难度 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对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能直插主旨的提问.我们提问时要把握住时机,要少而精,要切中要害.比如,在讲授"球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应围绕"点点间的距离与两点间弧长距离的区别是?"教学重点提问;在讲授"正余弦函数的图形特征时",这样"这两个函数图形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这些特征与它们的性质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我们把提问,讨论,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你的教学收到较好效果.还必须指出,对于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做全面、深刻的讨论,要使它贯彻课堂的始终,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向导.要防止对问题简单从事,只作为讲课主题而简单陈述.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提问"适量"呢?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见得都能提出几个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果非要提出那么几个问题,则问题必有难有易、有大有小,难难易易、大大小小的问题凑在一起必然会把主要问题淹没,就只会起到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的作用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然后考虑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来提问.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 控制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就是问题要切合实际.根据教学需要,针对学生实际设问,激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启发学生想问题,并善于改变设问的角度,以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易后难,逐一解答问题.例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提"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谁的距离是定值?","这个定值三种曲线有是吗不同?","这种定值对三种曲线起怎样的作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增加,而这三个问题都设立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的,当解答出前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扩大了,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知识就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又要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回答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的问题中,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提问设计的难度要适度,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有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如果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当. 三、课堂提问应追求技巧和方法 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怎样的提问能使教学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课堂提问方面有很大的技巧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实际中极力的探索课堂提问.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能"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毫无反应.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课堂提问要寻找技巧和方法. 首先,数学教学中要明确目的提问,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引起学生注意,检查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作为目的提问,切忌随意发问.其二,提出问题要围绕中心不能盲目,这些目的要围绕一个中心,都要为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其三、数学提问要求言简意赅,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冗长罗嗦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第四,由于有趣味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问题,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精练,富有趣味.最后,启发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提问,先提哪个,后提哪个,都应遵循一条原则,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 回顾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提问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标,能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常常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构思并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使一堂课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编后语: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你很可能已经拥有一堆"应该"了.并且,你可能会觉得你这些你都没得选.不过最好少用"应该"这个词汇,因为这个词不会带给你更高的成就,相反它会一点点榨干你的能量.你可以试着使用"可以"这个词汇来取代"应该".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应该"说的是你必须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情,而"可以"是授权型的,代表着你有权利,能力和义务去选择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等更加自主的含义.使用可以之后,你就可以在了解潜在的选择之后,抛弃自责和内疚的影响,去判断哪些想法是最适合自己的. 有的时候我们爱得深痛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迷恋远方仅仅是因为还未到达,厌恶故土仅仅是因为待得太久;热爱梦想仅仅是因为还未实现;追逐激情仅仅是因为害怕平淡.因此我常常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逃避生活,不要害怕生活的平淡,不要被这些生活的假想所欺骗,要永远直面生活,永远,如果你说生活欺骗了你,其实是你从未真切地活在生活中,而是活在自己对生活的想象里. 完美主义者:放松一下吧,享受下生活,认可你所做的事情!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领导素质培训心得  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心得  素质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心得  管理素质提升培训心得  素质提升培训学习心得  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心得  中层素质提升培训心得  财政素质提升培训心得  领导力提升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