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 题目:构建系列化物理校本课程
  • 题目:构建系列化物理校本课程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3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题目:构建系列化物理校本课程 共享与高效利用校本资源 构建系列化物理校本课程 共享与高效利用校本资源 秦竹林 黎建吾 【摘要】全国课改在向每一个角落迈进,但我们广西的高中仍然一拖再拖,没有进行,原因可能是我们广西较落后,要全面进行课改,难度较大.大趋势已是不可挡,我们不可能再拖5年10年,估计在两三年内是要全面铺开了,而作为示范性中学的广西师大附外,我们应如何去迎接课改的到来,我们应该作点什么准备? 我们并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做了较多工作,特别是物理方面我们的校本课程准备也已较充分,但我还是觉得差一点什么东西,觉得我们的工作和开发的课程资源有点乱,没有系列化,所以本文就是本人对于物理校本课程进行系列化和合理高效利用校本课程的一些想法,提出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物理 课改 校本 高效 系列化 课改在向每一个角落迈进,但我们广西的高中仍然一拖再拖,没有进行,原因可能是我们广西较落后,要全面进行课改,难度较大.大趋势已是不可挡,我们不可能再托5年10年,估计在两三年内是要全面铺开了,而作为重点中学的桂林中学,我们应如何去迎接课改的到来,我们应该作点什么准备? 我们并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做了较多工作,特别是物理方面我们的校本课程准备也已较充分,但我还是觉得差一点什么东西,觉得我们的工作和开发的课程资源有点乱,没有系列化,所以本文就是本人对于物理校本课程进行系列化和合理高效利用校本课程的一些想法,提出供大家参考. 物理校本课程系列化的必要性. 学校布置开发校本课程后,每位老师都有些想法,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以前开发的资源整理出来,但可能有几位老师的想法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缺少交流,那么开发或整理出来的东西就可能冲突,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在继续开发课程下去时,有必要坐在一起,好好商量、讨论各自的想法,统一起来后,根据大家的所长,分配任务,进行系列化开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便可以有一个系统的课程了. 物理校本课程系列化的可行性. 就目前我们的准备工作而言,我们已经比较充分地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物理培优课程.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全面的资料,而且都保存完好,是多年来积累的优质资源,都经过多年的培优实践教学,是全组老师共同完成的,具有完整性,各章节各年级都有资料. 物理与物理学家的故事课程.在全国刚开始号召各校开发校本课程时,老师们便已着手去开发了这门课程,如秦竹林老师开发整合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便是很好的课程,该课程向同学们介绍物理学家有趣的故事,学生从一个班(50人左右)扩大到两个班都无法容纳,是学校的热门校本课程,深得同学们的喜欢和学校的肯定.同学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物理知识,领略物理学家的魅力. 3物理与自制实验方面课程.物理本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现在学生自己完成课本的规定实验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呢,完成课本实验的同时还拓展自己的能力呢?本人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原则是先将课本里面的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实验,提出方案后还要制作出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仪器.看起来这个过程实在太复杂了,但学生有了这个质疑和探索的机会时,他们都不会放过,便开始动起大脑来,于是得出了一些你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仪器: 共振系列 之一——锯片简易共振演示仪器 (一)制作出发点: 课本中的几个共振演示实验都是理论上效果好,但真正演示起来并不如意 如右图,这几个不同摆长的球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作受迫振动,真正演示起来易绞在一起,且效果不明显. 2.这个实验看起来也是经典制作,但这个实验也曾经让多少老师在上课时尴尬,因为演示起来确实也难以出效果. 出于以上原因,本人自制了如右上简易锯片共振演示仪器: (二)制作方法: 截一段干木条. 分别将钢锯片用钉子固定于两端. 将钢夹分别夹在上面即可. (三)本仪器特点: 取材方便,成本低.只需要一根木条、两片刚锯片、两个钢夹、两颗铁钉,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亲身体会. 频率易调节.通过调节钢夹所夹位置,即改变了振动的固有频率. 演示效果明显.先摆动一下木条,观察左右两片锯片的自由振动频率,然后调节驱动力频率,频率与谁同步即可以让该锯片振动最剧烈. 之二——共振魔摆 (一)制作出发点.与上面的一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实现共振的现象能明显表现处理 (二)制作方法.取一根硬细杆,三根不同长度的细绳,大约分别为100cm、60cm、30cm,三个废螺母,大约为6-8号的,分别将其串起来,按图示绑在细杆上,即可完成. (三)特点.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和演示,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演示时,令学生依次使其中一个小球振荡最厉害,即实现图中的一个愿望,进而要求学生让三个小球同时振荡最厉害,即同时实现学习、睡懒觉、玩游戏三个愿望,但无论如何,学生都无法实现,这样就激发学生去思考其中的物理本质,得出共振的本质. 之三——定量共振演示仪 制作出发点.按照课本的安排,进行以上两个实验演示后,总结得出共振曲线图,再介绍声音的共振,进而介绍共振的应用和防止,共振的课堂也算任务完成,但我认为,在得到共振曲线的过程中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如果能采用一个可以定量得出共振曲线的装置来演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量化的概念,那就更好了. 所需材料.按图准备好如下装置.铁架台、可调配重、细硬铁丝、细线、轻质滑轮、弹簧、抽杆文件夹的抽杆,打印的刻度纸等. 安装与实验步骤. 按下图把装置装好,将轻质可调纸条调到小球低端,并记录下刻度数. 将可调配重放在杆的最上端,让其开始摆动,在联动装置的带动下,右边的小球作受迫振动,同时小球把轻质可调纸条下推,摆动稳定后,将纸条所在位置的刻度填入表中,即振幅,用秒表记录下左边重物摆动十次所用时间,以便求得驱动力的频率. 将配重逐步下调,重复第二步操作,最后得到下面数据表格,通过计算,得出配重在不同位置摆动时产生的驱动力的频率. 以A-f为两坐标轴,绘出图像. 把右边的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卸下,让其自由振动,测出其固有频率,比较图中振幅最大时对应的驱动力频率是否与固有频率接近. A/CM A1 A2 A3 A4 A5 A6 10T/S X1 X2 X3 X4 X5 X6 f/HZ f1 f2 f3 f4 f5 f6 (四)仪器特点.可以定量得出共振曲线,实验效果明显. 由于要完成这个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在此作了一个处理,在介绍装置的组成和用途后,播放事先录好的实验操作过程视频,随后用动画课件演示绘图过程. 至此,学生已经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上了解了共振. 纸杯系列 之一——纸杯水流星 上到曲线运动时,我们实验室提供了能相对定量的向心力实验仪器,当讲到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时,学生就开始觉得较难了,课本上到底说的是什么一回事,学生始终没有太多的经验,此时只要对身边的物品稍微利用就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方法是取来纸杯、细线和水即可完成. 材料.细线、一次性水杯、水. 制作步骤. 用圆珠笔头在靠近纸杯口处扎两个洞,要求基本在一条直径上. 将细线穿入小洞,绑好即可 放入适量水即可开始演示 仪器特点.制作简单,费时少,效果明显. 之二——洗衣机离心脱水筒 制作目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内容中,有一个对离心现象的普遍应用——洗衣机脱水筒,学生似懂非懂的,如果就这么讲讲后就过去,学生终究是没有太多机会洗衣服,也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拆开洗衣机来看脱水筒,实验室也有演示仪器,但个人认为,学生还是很难每个人都能想明白.同样道理,在课前吩咐每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一个纸杯或吩咐班委购买一包一次性水杯,在课堂上直接完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材料.纸杯、筷子、中间穿孔的塑料片、海绵屑、水. 制作步骤. 用圆珠笔头将纸杯中下杯壁扎处若干个洞. 用筷子从杯底穿入,将准备好的塑料片如图扣上. 仪器特点.易取材、制作简单、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演示效果明显 之三——自制扭秤 制作出发点.卡文迪许扭秤是个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器,讲到万有引力引力常量的测定时要用到,可我们的实验室里的仪器却已面目全非,抽气橡皮管老化,细石英丝断掉等等,总之很难演示给学生看,纵然完好,这套仪器也只能是个模型,同样无法给学生真实的演示出来,而其质量很大,搬动不便,考虑到这些因素,我自制了一套如下仪器. 制作材料.纸杯两个、细吸管两根、橙子两个、细线一根、反光镜一面(2cm*5cm)、海绵球两个、激光笔一支、光屏(可以直接利用墙壁). 制作步骤. 将两根吸管用胶水粘成T型架,并用细线绑好. 将两纸杯剪去上部. 将各材料按图示方式装配好,进行讲解,学生亲临其境,平面镜的转动用手动代替,学生很容易接受. 4 数字化物理实验开发课程.我校有DISLAB数字化实验系统,该系统是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将实验数据导入电脑,通过电脑处理,得出直观的图像或现象,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仪器,相信现在有较多学校有这套设备,但使用率极低,没有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设计相应的实验.本人使用这套系统,成功的设计出了s-t,v-t,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振等实验,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方式,给上课老师的演示实验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综合我们目前所有的资源,我们有信心将物理的校本课程系列化,也有能力完成这个工作,所以,我认为物理校本课程系列化方案可行. 物理校本课程系列化的初步实施方案. 按照上面基本思路,去逐步完成工作,相信在一年只能可以完成这个循环,届时应该可以系统的形成了物理校本课程,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开发、总结,将会达到使学生受益和喜欢的状态. 五.我们目前要完成的工作.上面所列的是我们部分工作,原始课程基本上完成,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检查我们还有什么课程可以开发、值得开发.第二,优化我们的课程,使目前的课程更科学,更起到教育学生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第三,将所开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有机的系列化课程. 最后,我们期待教育改革的到来,希望学生的负担小些,学生在通过学习我们的校本课程后,能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将来上大学和走上工作岗位时有一种热爱生活和对生活充满探索精神.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校本教材教案  高一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学科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政治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校本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