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碧野金山》 教学内容 唱:《我的家在日喀则》《放牦牛的小卓玛》《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在那东山顶上》《牧歌》《美丽的哈纳斯湖》《森吉德玛》《孩子们的舞蹈》 采集与分享:歌表演1、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跳民族舞蹈,了解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能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能伴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学跳藏族踢踏舞,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背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3.通过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歌曲《牧歌》,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管弦乐曲《森吉德玛》,钢琴独奏曲《孩子们的舞蹈》等作品,让学生感受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了解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对音乐形成的作用. 教材分析 1.《在那东山顶上》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继《青藏高原》之后的又一力作,被称为《青藏高原》的姊妹篇.歌曲在旋律处理上充分运用了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歌词取自六世达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因其具有民谣特点,故而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 2.《美丽的哈纳斯湖》在我国新疆的北端,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接壤的边境,由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孕育的美丽的哈纳斯湖,是我国唯一通向北冰洋水系的高山湖.湖畔的一边是悬崖峭壁和茂密的原始森林,耸立的参天大树,奇葩异草,鸟语花香.另一边则是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牧民在放牧、挤奶、赛马、舞蹈.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哈纳斯湖的神奇传说,令人向往. 管弦乐曲《美丽的哈纳斯湖》是龚耀年作曲的交响音画《哈纳斯湖》组曲的第一首.乐曲开始是引子,在弦乐声部和弦震音的背景下,展示出湖面朦胧的晨曦,不时传出的竖琴声,犹如湖面的波光叠影.引子后由木管乐器主奏的哈萨克族的牧民主题使晨曦逐渐明朗,沐浴在阳光下的牧民放牧、挤奶、悠闲自得,一幅东方牧歌式的风景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3.《牧歌》这是作曲家瞿希贤于1954年以内蒙古的长调民歌——《牧歌》为固定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改编成的一首无伴奏合唱曲.原民歌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改编前的民歌只有上下对称的两个乐句(属于对比乐句)上句"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旋律处于高音区;下句"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转到低音区低回歌唱,抒发了牧民对草原的无限深情.经改编后的合唱曲抓住原民歌中的抒情因素,以丰富的联想补充发展它,使主题更加深化,更富于诗情画意. 全曲由引子、主题、主题的两个变奏、尾声构成.由于在有较充分发展的第一变奏之后,明显地再现了主题的旋律、和声、织体,所以在整个曲式上形成结构上的呼应统一. 第一段,主题的呈示基本上用主调音乐写法:在平稳的和声背景上由女高音唱出宽广辽阔的主题旋律;第一变奏改用卡农式的模仿复调音乐写法:先由男高音唱出稍有变化的"固定旋律",继由女高音自由地模仿,和声也变为Ⅲ-Ⅳ-Ⅲ-Ⅴ的序进;第二变奏在再现主题的第一乐句之后,男高音又自由地模仿女高音唱的"固定旋律".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4.《森吉德玛》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于1945年根据内蒙古同名民歌改编的一首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由当时延安的联防宣传队演出,并被电台列为对"国统区"广播的专题节目.1949年为迎接全国的解放,贺绿汀先生把此曲及《晚会》等其它四首乐曲合在一起,编成一组管弦乐曲,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演出,获得了好评.森吉德玛是一位蒙古少女的名字. 作曲家贺绿汀采用复调的作曲手法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对这首民歌旋律加以精心的发展,体现了蒙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写出了他们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全曲分为两段:第一段以缓慢和安静的旋律,描绘出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采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配器上也作了变化,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为欢快热烈、载歌载舞的音流,表达了蒙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5.《孩子们的舞蹈》1952年,作曲家桑桐以内蒙地区民歌为主题,写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孩子们的舞蹈》是其中的一首.七首的标题分别是:《悼歌》、《友情》、《思乡》、《草原情歌》、《孩子们的舞蹈》、《哀思》和《舞曲》.这部作品在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获铜质奖.《孩子们的舞蹈》生动地描绘了草原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6.《放牦牛的小卓玛》歌曲以五声羽调式写成,旋律轻快、流畅,生动地表现了青藏高原上小牧童的放牧生活,赞美了青藏高原的秀丽风光.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 7.《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踢踏舞曲,歌曲抒发了藏族人民热爱家乡和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日喀则"是地名,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 全曲热烈欢快、充满谐趣,具有很强的舞蹈性.歌词中的衬词 "啊索马里拉"贯穿全曲,更加烘托了热烈欢快的气氛.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贯穿着"** ** * * "的节奏型,轻快、诙谐,突出了踢踏舞的风格,很有特点.第二部分节奏拉宽,出现了七拍的长音,就好像人们在高声吟唱一般,特别是藏族歌手用一种特殊的唱法来唱延长音,很有韵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完全再现,将歌曲情绪推向了高潮. 8.《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是一首具有新疆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热情、活泼、开朗,充满童真童趣,内涵舞蹈韵律.切分节奏及衬词"亚克西"的运用,突出了歌曲的新疆风格."阿妈买的小书包,装不下知识的海洋.阿爸送的小足球,幻想宇宙的赛场."寓意着新疆的孩子胸怀世界,放眼宇宙的心胸和气势. 课时安排 课时 听唱动奏拓展 第一课时 《在那东山顶上》 《我的家在日喀则》 歌表演(1):《我的家在日喀则》 藏族风土人情 第二课时 歌表演(2) 《放牦牛的小卓玛》 采集与分享:收集藏族歌曲 第三课时 《牧歌》 蒙古族风土人情 第四课时 《美丽的哈纳斯湖》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歌表演《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交响诗、音诗、交响音画 第五课时 《森吉德玛》、《孩子们的舞蹈》 新疆风土人情 第六课时 复习 综合测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2.听:《在那东山顶上》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 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 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并且能用富有藏族韵味的声音进行歌唱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2.师生问好 二.欣赏教学 1.导入——了解西藏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结合课件展现西藏风光图片. 2)"西藏是个的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那儿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东西,比如民俗风情啊,饮食文化啊等等,献"哈达"就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结合课件,出示藏族人民献哈达的场景 2.了解藏族歌曲——听赏《青藏高原》 1)同学们,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歌唱,你听!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 2)学生听赏《青藏高原》 "抒情的旋律深情的歌声,同学们都听得入迷了!刚刚这首歌曲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呢,你们还记得它的歌名吗?" 3.欣赏《在那东山顶上》 "同学们,《青藏高原》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代表作,近年来他又创作了《青藏高原》的姐妹篇《在那东山顶上》,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1)学生初听歌曲. 2)老师简介歌曲:这首好听的歌曲由谭晶演唱,歌词取自六世达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歌曲具有民谣特点,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我们也来学唱几句. 3)师教学生哼唱歌曲前几句. 4)生复听歌曲,并跟着唱一唱. "同学们,西藏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藏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那就是日喀则.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在学歌曲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下. 三.学唱歌曲 1.第一遍放录音听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2.学唱歌曲 1)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 2)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3)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 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 (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 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 3.学生跟伴奏音乐齐唱. 4.进一步感受歌曲 .师播放影片《我的家在日喀则》,让学生再次聆听感受歌曲. 5.简单介绍:在藏族,歌手常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唱延长音,很有韵味.因为藏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练就了藏族歌手们纯净而自然的嗓音条件,尤其那韵味十足的长音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西藏的雪域高原.我们把《我的家在日喀则》中的长音再来试试效果. 6.再次齐唱歌曲. 四.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2.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学习踢踏舞步) 3.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教学课时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一些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和基本知识,随音乐运用藏族基本舞步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2.能用活泼、欢乐地情绪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1. 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学生齐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2.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踢踏舞曲.歌曲书抒发了藏族人民热爱家乡和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日喀则"是地名,在藏语中式"如意的花园"的意思.衬词"埃索马尼拉"贯穿全曲,烘托了热烈的气氛. 3.学习藏族舞蹈 "同学们,在藏族,每到节庆丰收的日子,人们就穿上美丽的节日盛装,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那同学们对藏族舞蹈有多少了解呢?" 4.有弦子舞、踢踏舞…… 5.咱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一下踢踏舞的动律好吗? 1)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邀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集体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 2)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衣服解下反穿当长袖. 3) 学生分组练习,师巡回指导. 4)听音乐学生集体踢踏舞表演. 二、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导入:同学们,放牧不仅是草原地区主要的生产劳动,也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活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青藏高原放牧的小朋友. 1.初听歌曲. 2.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3.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 学生复听歌曲并议一议. 4.小结: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5. 出示乐谱,学唱歌曲. 1)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做"卓玛". 3)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 4)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 5)生完整跟琴唱. 6)男生唱,用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女生伴舞. 三.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 课后记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牧歌》 2. 拓展:马头琴、小提琴的《牧歌》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感受、体验内蒙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2.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乐《牧歌》,学生进教室入座.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学生齐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2.学生齐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三.欣赏《牧歌》 1.导入:"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今天我们就通过音乐来了解蒙古族吧." 2.结合课件,介绍我国的另一个大的民族——蒙古族 内蒙古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3.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4.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5.跟着老师的琴,用"Mo"轻轻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7.比较两句 : "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8.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9.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闭上眼睛听,感受无伴奏合唱《牧歌》的和谐与优美.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 3)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4)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5)再次欣赏,感受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6)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 7)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三.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听:《森吉德玛》《孩子们的舞蹈》 动:我的评述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玛》,钢琴独奏曲《孩子们的舞蹈》,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2.能听辨不同的主题,并能用蒙古族舞蹈动作来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 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表现不同主题.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随音乐《牧歌》进音乐教室. 师生问好 二.欣赏《森吉德玛》 1. 导入 结合课件讲故事 森吉德玛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森吉德玛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少女,在一次庙会上她与一个叫布日古德的摔跤手一见钟情.同时,她被王爷的夫人看上,下召书要迎娶她作儿媳.森吉德玛一口回绝了小王爷的求婚.正当她与布日古德山盟海誓之时,王爷派人抓走了布日古德,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他死罪.森吉德玛以自杀威胁,王爷无奈放了布日古德.王爷强行把森吉德玛娶到了王府,她不从而身亡.后人为了纪念森吉德玛和布日古德的这段爱情故事,编唱了这首歌. 歌中唱到: 你比阿拉坦花还要娇艳,你比那桂花还要鲜艳, 你比紫檀树还要芬芳,你比桃梨还香甜, 你比后海的水还要纯洁…… 2. 学生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试着给乐曲分段. 3. 学生讨论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乐曲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写出了他们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 乐段分析第一段 以缓慢和安静的旋律描绘出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二段 主题仍然采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为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流,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4.出示主题旋律并视唱. 5.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边唱边舞. 6.老师弹奏书上另一旋律片段,学生感受. 7.复听乐曲,要求 1)听辨刚才老师弹奏的旋律在哪部分出现,举手示意; 2)在听到主题旋律时加上蒙古族舞蹈动作. 三.欣赏《孩子们的舞蹈》 1. 导入:我们接下来欣赏一首钢琴独奏《孩子们的舞蹈》. 2. 学生初听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3. 结合课件,老师简介乐曲:1952年,作曲家桑桐以内蒙地区民歌为主题,写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孩子们的舞蹈》是其中的一首,生动地描绘了草原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4. 熟悉两个主题,师弹奏生轻哼. 5. 复听乐曲,听到不同主题用手势示意. 四.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 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师生问好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 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 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 三.歌曲教学 1. 导入刚才我们表演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新疆维吾尔族. 2. 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 3. 学生欣赏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 4. 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 5. 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 6.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 7. 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8. 观看视频《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进一步体验. 四.欣赏《美丽的哈纳斯湖》 1.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 2. 聆听《美丽的哈纳斯湖》的乐段及主题.学生静静地聆听,然后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3. 结合课件,简单介绍创作背景. 管弦乐曲《美丽的哈纳斯湖》是龚耀年作曲的交响音画《哈纳斯湖》组曲的第一首.乐曲开始是引子,在弦乐声部和弦震音的背景下,展示出湖面朦胧的晨曦,不时传出的竖琴声,犹如湖面的波光叠影.引子后由木管乐器主奏的哈萨克族的牧民主题使晨曦逐渐明朗,沐浴在阳光下的牧民放牧、挤奶、悠闲自得,一幅东方牧歌式的风景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4. 请同学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同时教师播放哈纳斯湖风光图片. 5. 结合课件,教师结合乐曲实例介绍交响音画. 五.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 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稳定学生情绪. 2. 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学生齐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2. 拓展:观看视频——藏族舞蹈《锅庄》;韩红的《天路》 3. 学生齐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4. 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 5.欣赏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6. 拓展:歌曲《家乡》 三.音乐知识 1. 结合课件,了解作曲家张千一、贺绿汀 2. 结合课件,了解"交响音画"——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以自然界及生活中的景物为标题及表现对象,比较通俗易懂.如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交响音画"是以抒情德音乐唤起联想、想象来"描写"自然风光的.它属于交响乐的一种. 3. 结合课件,了解无伴奏合唱——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也包括为此写作的声乐曲.无伴奏合唱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圣乐团).自文艺复兴后期起,才渐渐成为世俗音乐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在长期的发展中,无伴奏合唱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它至今仍在欧美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综合考评 1. 结合课件,听一听,连一连 2. 你能边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边跳着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吗?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表演. 3. 你能边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边跳着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吗?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表演. 五.小结该课,师生再见 课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