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詹天佑有感六年级 > 20070605看云的"见好就拿"
  • 20070605看云的"见好就拿"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3-12-1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20070605看云的"见好就拿" 一个语文教师的谵语 这是我四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今天我把它翻出来,自己重读了一遍,心情十分复杂.四年过去了,我觉得我老了许多,甚至感到快要思考不动了.记得我在我的个人网站的"自我介绍"里是这样说的: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命中注定将痛苦一辈子,这话好象是老托尔斯泰说的.我当然不敢自诩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只是,我实在不想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这是我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也是我赖以挣扎着生活、工作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力量之源. 想不如干,干不如说,这是如今的生存原则,而我偏偏是一个言谈少于行动,行动又远远少于思考的人.这样的人,要他何用?" 现在,我才感觉到当初自己写下的这段话的真正分量. 把这篇旧文贴在这儿,只是想给自己一点刺激和些须安慰而已. 2000年:一个语文教师的谵语 ——关于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师素质和语文教学 一、解题 "我认为一个有社会感和时代意识而生在中国的人,要不忧郁、孤独,实在困难."这话是别人说的. "倘若这人的心底里又追念着那个永远不能抵达的荒芜的花园,那么,他将承受怎样的内心的折磨——不但是对现世的感受,而且还有内省时的痛楚?"这话也是别人说的. "我不过是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句话还是别人说的. "我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又碰巧不幸是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这句话是我说的,连同下面的谵语. 二、"人"的毁灭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教育. 教育的规律是什么?教育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 在这里,人是万物的尺度,任何背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行为都不可能是正当的!应试教育的全部问题就在于:只看到国家,看不到个人;只看到工具,看不到目的;只看到机器,看不到人. 由"人"到"人才",常常伴随着"人"的毁灭! 如果只是迫于一种现实情境——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得不推行素质教育,那么这样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新鲜名儿的应试教育. 三、呼唤教育哲学 我教了十多年高中语文,然而,我居然没有培养起一点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感情.相反,厌恶、屈辱、愤懑、痛苦等等消极情绪却与日俱增,以至于我现在都害怕走进课堂,害怕面对学生,害怕面对自己的良心. 我参加过不少语文教研活动,但没有一次让我满意!它们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经验研究的层次上,而未能上升到教育研究的哲学思辩高度,这让我很失望. 我坚信现在的语文教学是要给后人留下笑柄的,岂止是笑柄,它已经并将继续耽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这简直就是罪过! 语文教学以及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需要哲学! 中国人缺乏哲学思辩的传统,自从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以后,中国人就不再沉思了.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现实人生上.李泽厚说,儒家传统"极端重视现实实用","不是去追求来世拯救、三生业报或灵魂不朽,而是把不朽、拯救都放在此生的世间功业文章中." 而现在,"此生的世间功业文章"又狭隘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为什么总也走不出怪圈?原因就在这儿! 四、写给年轻教师的话 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她维系着每一个人的幸福乃至整个国家直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那么沉甸甸地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我的肩上和心头;这不是一句大话,它是那么实实在在,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中国人习惯于"喊口号"的思维方式和"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其实有几个人真正明白教育的神圣使命?他们的认识至多达到教育如何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这样一个层次上.教育至今没有获得她应有的尊严和地位,相反倒经常横遭强暴,这正是教育改革难以深化、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负担越减越重、悲剧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没有崇高感,就不会有责任感和忧患感. 常听人们说,教师是吃的良心饭,要对学生负责什么的.什么是良心?良心是天生不随大溜的,在人们都说"是"的时候,它能够说"不".什么叫对学生负责?你能负什么责?除了自己谁也不能为自身的命运负责.你又是负的什么责?把他们送进大学的门槛吗?以后呢?你想过吗? 每当我看到一些年轻教师义无反顾的扑向应试教育的怀抱,那么快就"成熟"起来,成为所谓"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之类,我就感到悲哀.他们是现行评价制度的牺牲品啊!应试教育毒害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 中国搞了一千多年应试教育,现在要改,靠谁?最终还要靠教师,靠年轻教师,靠一切有责任感和忧患感的人们,靠良心发现,靠文化自觉,靠人文怀抱. 大家携起手来,向应试教育宣战! 年轻的教师们,你们首先要做的而且应该做的,就是对自己负责:成为教育家. 在这个"名家"辈出的时代,最缺少的就是教育家! 五、对"素质"的再思考 "素"就是平素、一贯、向来,"质"有性质、品质、质量等含义."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一贯性的品质.人类的"性质"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己造就出来的;而个人的"品质"固然受制于整个人类的性质,但又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这正是教育赖以存在的前提.那么教育要塑造受教育者什么样的品质呢? "品质"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品质、思维品质、心理品质等,还有理念、态度、情感、趣味等等,都是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个素质,作为这个人所拥有的具有一贯性和普适性的"特质",把他和周围的人区别开来.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列举人之为人或者这个人之为这个人的诸多品质时,居然没有提到知识和能力.是啊,知识和能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知识本身不是品质,尽管它对于形成某种品质起着一定的作用;而且,知识的范围十分广泛,我们却常常在极其狭隘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至于"能力",我以为更是一个十分含混暧昧的说法.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知识有能力时,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诱骗拐卖,一个女大学生被一个小混混用一连串充满漏洞的行为欺骗并奸杀……她们在某些方面有着高深的知识和才能,但却缺乏最起码的生存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被自己的子女残酷杀害,原因是他们给予了子女学业上过重的压力.这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胜任愉快的学者,一旦进入日常生活,就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无知和无能——对人,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心理、欲望等等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甚至同自己的家庭成员交流的一般能力.我们经常听到中学生或大学生因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他们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却不懂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尽管生命中会有一些磨难,活着并不轻松. 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只要我们能增长知识,我们就能消除一切疑虑,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积累知识,因为知识容易教.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又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教别的东西.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于是,开始大谈能力.我们热衷的所谓能力,又是什么呢?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解决书本问题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解题能力,原因还是这种能力容易教又容易检测.每年中考和高考过后,从教师到家长,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无不心急火燎地算计着:总分、平均分、优秀率、达标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一大堆数字出来了.于是,又是总结,又是表彰,庆功啦,宴请啦……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有欢天喜地的,也有呼天抢地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学教育,说得好听一点,无异于一场闹剧. 人,作为一个整体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专业内的事情外,还要处理许许多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充满着随机性和复杂性.这时,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不管用了,因为它们通常是指向某个提供了一切所需信息的特定的封闭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起解决一次人际纠纷或排遣个人内心的苦闷来,登月要容易得多.太空中的一切都处于恒定状态,我们能够把那里的情况转换成确定的符号和关系,然后按部就班地处理它们.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却是模糊的、相互联系的、价值不定、主观随意的、因人而异、变幻莫测的.我们常常连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一半也得不到,可我们还不得不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依赖上文提到的人的诸种品质.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就是对幸福的蔑视! 六、另一种"资源"的流失 如果说教育就是对人的开发,那么,人力是资源,而人格、人性、人情不是更重要的资源吗? 应试教育不只是应付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并不排除考试,它们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对人力资源滥采滥发,从而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后者则是把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我们现在终于认识到人的智力是不能孤立地发展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同样重要,——它们本是智力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所有这些"人力",如果没有人性土壤、人格支撑和人情滋润,将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而后者不同样是人的本质属性吗? 人格、人性、人情,这些极其宝贵的资源地大量流失,不只是严重制约了"人力"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它的方向,后者的危害之大之烈之惨,我们已经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中清晰地感觉到,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七、质疑"创新能力" 现在,创新能力是个很时髦的词儿,然而,科技创新也好,制度创新也罢,不都是为了人吗?而人以至整个人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谁也不愿意去沉思这个问题! 当创新本身成了目的,人也就越来越沦为工具和手段了:不是人利用科技来造福人类,而是科技利用人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这时,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人的崇高,看到的只是人的渺小、卑微和委琐. 在张牙舞爪的现代科技神话面前,人类匍匐于它的威力之下战战兢兢,我们似乎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面前瑟瑟发抖的情景. 八、教师,请慎用手中的权力 教师的权力是基于一种职业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又有知识合法性的支持.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他们似乎就是真理代言人、精神领袖.因而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孩子的整个一生. 那种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的行为固然是十分恶劣的,但还有一种对孩子的伤害常常不被人们发现,甚至得到鼓励,那就是对孩子主动性创造性的扼杀、自由率真的灵性的摧毁.这种扼杀和摧残又常常披上爱和所谓对孩子负责的外衣.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尊重人,尊重每一个人,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尊重.我记得一个外国记者讲过: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那么这是他的权力.这句话值得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深思.他们还是孩子,而且那真的是错误吗?所谓"错误",也许根本就是我们的偏见和无知! 教师,请慎用你手中的权力! 九、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 为什么说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因为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为什么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不仅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系于教育,而且个人的幸福成长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教育. 在这里,人是最重要的!没有人,何来民族、国家、社会?国家民族何以能富强?要靠人;国家民族何以要富强?是为了人. 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正是人类追求自身完善的历史,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不正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吗?任何目中无"人"的行为,不管用什么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打扮自己,都不可能是正当的. 教育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精神劳动,它的对象和产品都是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思想意识、品德情操、心理志趣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比前者更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我们想想,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近20年时间在学校度过,而这20年是成长过程中多么重要的时期啊!可以这样说,教师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对自己的劳动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个权力应该而且必须交到最优秀的人手中! 何为优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对教师的传统要求,固然不错.但是,要求每个教师都是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乃至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圣人,在当今社会是多么不现实,就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识".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人袁枚说:"有识,则不徇人,不矜己,不受古欺,不为习囿."对于教师来说,"识",就是基于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体认和把握,从而树立起来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有了这样一种"识",才能把握现实,面向未来,才能对人类历史负责!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说:"教育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是"识".优秀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良心是天生不随大溜的,当人们都说"是"的时候,他能够说"不".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他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尊重人.尊重是人类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感情,不懂得尊重则是当今几乎所有困扰全球的社会危机的根源.学生不只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首先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有权接受教育,正像他们有权犯错误一样.不但如此,他们还有权接受更好的教育,正像他们更有权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把最好的教育给他们了吗?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他懂得教育应该对"人"负责,而不是对"机器"负责.学生在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他们将独自处理和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的所有问题,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上谋求生存和发展.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在遗忘了灌输给他们的所有知识后,还能留下什么东西呢?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他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人都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意义和价值,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人充分认识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它.活着,既是幸运,有是挑战;既有痛苦,也有欢乐.但是从来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什么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生命的成败.我们有权力暗示甚至明示任何一个人是失败者吗? 教师应该是最优秀的,这是一个民族成为优秀民族的奥秘! 十、关注个性发展 ——再论素质教育 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为他所特有的性质,包括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等.充分发展和展示个性风采是每一个人的最内在的冲动,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淹没在众人之中! 像"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这样的广告词就是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然而,在外在形象上追求"与众不同",永远不会有前途.君不见,一人染发,顿时"层林尽染",一人垫胸,马上"波涛汹涌",这就叫"万类霜天竞时尚",而时尚永远是短命的!在你疲于奔命的追逐中恰恰是丧失了个性.同样,一个不断制造时尚的社会是浅薄无聊的社会!连读书都不时地沦为时尚的民族还会有多大出息? 一方面,厂家、商家、广告人、新闻媒体勾结起来极力鼓吹和煽动虚假个性;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在不遗余力地摧毁真实的个性.没有后者,前者就难以为继;没有前者提供假象以供虚幻满足,后者也不会那么得心应手. 真实的个性是什么?是独立人格,是自由精神,是判断力和批判意识,一句话,是思想.卢梭说:"世上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有思想的人,一种是没有思想的人."套用老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可以这样说,没有思想的人是相似的,有思想的人各有各的思想.那么,没有思想的人要那么多干什么?留下一个作为"标本"不就够了吗? 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思想.思想从哪里来?从思考中来.思考什么?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历史和现实,思考自己和他人. 我们的学生在思考吗?在.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在思考题目和答案,所以,结果都一样,他们害怕的就是与标准答案不一样.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答案只存在于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中,存在于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存在于人的心中.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造性;一个没有个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它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繁荣,但终将停滞! 十一、想起笛卡尔和弗罗姆的话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种多么脆弱的生物啊,然而,是思想让我们强大起来. 如果没有思想,那一定是—— 人关在笼子里,老虎们挎着照相机在笼子外面参观游览. "一个有生命和感觉的人不可能没有悲痛,在他的生命中,他会经常感到哀伤.我们只能悲伤地认识到,在我们的愿望与我们短暂而困苦的生命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距离,因为我们面临着必然死亡这一事实." "我们也许幸福也许不幸福,我们可能达到一些目的而达不到另一些目的,但不存在一个合理的天平能够表明生命是否值得.生命以死亡而告终,我们的许多希望都无法实现,生命包含着痛苦和奋斗;从收支平衡来考虑,要么不出生,要么在襁褓中死去似乎更有意义.而谁又能说,爱的片刻欢愉,或者在一个明媚的清晨边散步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抵不上生命中所有的苦痛和奋斗?生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赠予和挑战,它不能用任何别的东西来衡量,对于是否值得活下去的问题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十二、语文教学:我为你害臊! 讲课文《伐檀》时,出于备课的需要,我翻阅了《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国风"中的很多诗歌深深打动了我.我惊讶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生活艰难中并没有忘记歌唱——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爱情……那样的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的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的大胆率真,不加掩饰……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现代人的心灵之弦,醍醐灌顶般的喜悦使我不能自己,我要让学生分享这种喜悦,我占用了语文课上的一些时间,热情洋溢地向学生介绍了好几首"国风". 我讲《鱼,我所欲也》和《庖丁解牛》时,重温了先秦诸子的许多名篇,我再一次被深深吸引了.孔子的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至于孟子散文中洋溢着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还有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当我讲到唐宋诗词和八大家散文时,我已经不能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我不计后果地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韩柳、欧苏、李杜……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一次又一次地使我的心灵感到震颤.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了不起的人物,作为语文教师,我没有权力阻止学生去了解他们,热爱他们,敬仰他们,没有权力阻止学生去接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馈赠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没有权利阻止学生去吸收这笔博大精深的精神养料的滋补!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出现过鲁迅这样的人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一个出现了鲁迅这样的人而民众却不懂得理解和热爱他的民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曾问过高三学生,你知道苏轼吗?学生说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云云,除此之外,学生对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所知甚少.学生所了解的苏轼只是几个概念的相加,他们不知道苏轼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他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传诵,光照千古. 我知道,在如今这个年头,一个人读古典文学作品而被感动,是犯了一个可笑而又可怜的错误,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企图以我的感动来感动学生则是犯了一个可怕而又可憎的错误.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希望是我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出了问题,而不是几十万语文教师赖以安身立命的语文教学. 十三、语文教学:是建设,还是破坏? 我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理由一,我们面前是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语文高考、应试教育、重理轻文、语文教学观念和传统等等,在这样的森严壁垒中,怎么能专心致志地搞建设? 理由二,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迄今都没有统一明确、科学合理的说法,还谈什么建设,又建设什么呢? 理由三,有些同志正在忙于搞建设,但大家想想,结果如何?除了产生了一些名师之外,有多少可以推广的成果呢?大多数人还不是自说自话,自生自灭? 前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严厉抨击,尘埃落定,一个声音浮出水面:停止批评,走向建设.他们以为批判的任务已经完成,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始! 中国人不喜欢革命,正像阿Q所言,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害怕批判和破坏,崇尚改良和建设,这是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语文教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摧毁这个死胡同,而不是在死胡同里搞什么建设. 否则,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至多成为一个所谓名师罢了. 十四、为什么要学语文? 语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学语文,就不能成为人." 语文也是一个人与自身交流的工具.与自身交流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不只是特尔斐神庙里的铭文,它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人生的成功与否,在现代社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人生的**与否,则在一切历史中都完全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学好语文,就难以获得一个**的人生."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更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记录.它既是这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语文教育对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对提高民族的综合人文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不重视语文,就是对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不负责任." 然而,这样一个直接关乎民族素质和个人幸福的基础人文学科,现在正陷于山穷水尽的境地:教师心劳日拙,学生兴味索然,社会各界的批评此起彼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哪怕仅仅出于自救的动机,也不能再沉默了.我知道我的声音很微弱.《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又曰:"婴其鸣矣,求其友声."大致只能如此吧. 十五、为什么要学语文?(二) 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教语文、学语文这个更基本的问题.语文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态、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等. 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母语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的语言、不能充分发挥和享受母语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不懂得珍惜祖国语言这一宝贵遗产并使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不断焕发夺目光彩的民族,会是一个多么没出息的民族!然而,母语的这一重要功能因其隐蔽性长期性而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下面的日常经验和现象又进一步蒙蔽了人们的双眼,那就是—— 除了白痴,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能够用母语自由交谈.那些语文学得并不好甚至根本没怎么学过语文的人照样能说会道甚至还能舞文弄墨.报刊书籍的泛滥已让你应接不暇,更有铺天盖地的音像制品叫你眼花缭乱,至于现代传播手段则完全可以让一个文盲坐在一方小小荧屏前尽情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从海湾风云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总统绯闻到赛场纵横,从非常男女到快乐大本营,从宰相刘罗锅到美乳霜减肥茶……于是乎,在当今话语爆炸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变得有知识有文化.一个研究清史的博导,在戏说乾隆和慈禧,大谈康熙皇帝下江南和雍正王朝时,完全可能不及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妇女;一个文化人类学专家在酒色文化、麻将文化、减肥文化、隐私文化的闲聊神侃中,恐怕会目瞪口呆自叹弗如! 识文断字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了,知识也不再是高深的东西,文化则蜕变为饭后茶余的消遣.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如果现在还有什么人以"我读过《史记》读过《红楼梦》读过莎士比亚读过黑格尔读过弗洛伊德"来炫耀于人的话,恐怕会被笑掉大牙的. 为什么要学语文?在斯文扫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里,在喧嚣浮躁、云谲波诡的时代氛围中.我要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更要学语文. 不能仅仅在工具性层次上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宜在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层次上描述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的"书籍"当然不是指任何一本书.一个人不应该长期满足于阅读通俗读物,爱因斯坦说,我们应该读读优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渐染,而保留了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些作品对于患有"近视症""多动症""麻木症""妄想症"的现代人无疑是一副难得的清醒剂和镇静剂. 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读书人之于文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人的性情."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就是人类具有良知,能够同情,并且有求进步的愿望.达尔文称良知为"人类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贵者",这种本能比它种本能更足以使人类区别于别种动物.摩耳说:"在高尚的人中,一切本能都服从良知的命令——责任发言时,一切私欲都哑口无言了."他又说:"凡人都是同胞.我们都来自相同的生命的源泉,我们都同样的易感受苦痛,同样的有弱点,走入同样的最后命运……现在的世界是一灰色的世界,我们就算不互相为难,也还有不少的忧虑——如饥饿、火灾、地震、风浪、疾病、死亡等等.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努力培养这样的感情,就是个人最重要的进步,也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尽管不同的人对"向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始终坚信,任何物质和技术的进步,如果不能同时伴随着人性的进步,就必然使人越来越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现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有智慧,古人思考过的许多问题,如生与死、义与利、天与人、善与恶等等,现代人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混乱更加暧昧.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给现代人带来多少幸福.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人类,其精神究竟进步了多少?其品性究竟发展了多少?人类将走向何方?还能走多远?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时时抽打现代人灵魂的鞭子. 为什么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语文教育和教学?就是要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求发展,求进步.不从人性发展、人类进步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就难以把握语文教育的命脉,难以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也就不能使沸沸扬扬的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声讨,语文界内部喋喋不休的争吵,语文教师满腹辛酸,学生叫苦不迭……语文,这一本应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做点儿什么了. 十六、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课怎么上?肯定有很多好的方法,而如今的语文学科,其教法、考法,差不多是其中最坏的一种. 我们为什么选择最坏的?原因很简单—— 这种教法对语文教师的综合人文素质甚至专业素养的要求很低,一本教参、数套练习,足以应付; 这种教法最大限度地泯灭了学生对人文、社会和生活问题的独立思索精神,从而让他们把几乎全部精力放到数理化等学科中去,以便尽快培养出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这种考法可以直接造就出一批高考命题专家,间接造就出一批分析命题走向、到处兜售信息的准专家; 这种教法和考法繁荣了复习资料市场,拉动了内需,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 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是可以长时间一味迁就的吗? 整整一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些微提高不是比多出几个技术精英更加意义深远吗? 少数专家的思维如果不能激活众人的思维而是代替后者,这不是很可怕吗?再说,他们真的有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吗? 还有比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读物更好的语文学习资料吗? 语文课怎么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颠覆现在的做法,就不可能找到出路;反之,一旦真正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问题将变得豁然开朗,同时也意味着语文教学将迎来一个极富生机和挑战性的广阔天地! 十七、思想的缺席: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表达什么呢?当然是你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原因很简单,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不是一件人人都能胜任愉快的事情,它首先要求起码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基本的写作技能.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文学家无不是语言艺术大师,也必然同时是思想家.这里就引出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谁更重要?如果说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那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思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心心相印"的话,甚至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当然,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这个"累赘".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 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 只是由于思考的成果也就是思想必须在物化以后才能更好地交流,才需要语言,需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起来的好的语言,书面语言的要求则更严格一些.事实上,在言语形式的交往中,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话语"日益繁荣昌盛,而思想则逐渐淡出,这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再说,思想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压根儿就不需要外部语言. 总之,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宁可要思想! 以上所说的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事实,然而,正像马克思以前的学者总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蒙蔽而不能发现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样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正是从这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样,中学作文教学也是弄不明白自己的任务和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一直在黑暗中摸索. 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啦,全面地看问题啦,追求坚韧的品格啦,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啦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像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党风、行风、民风、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我们害怕什么?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害怕他们的思考太幼稚或偏激?然而,他们已经并终将去承受这一切!然而,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再说,他们总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激到冷静的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规律.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假的早熟;偏激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更重要的是,只有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啊! 我们害怕什么?说穿了,我们是害怕他们思考!害怕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我们掩盖了真相而代之以假象,撤消了真问题真思考而代之以伪问题伪思考,就中学作文教学而言,则是放逐了真思想真感情而代之以形式和技巧的操练.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心地就变得简单而又清明了,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学生怎么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呢?由于不会思考,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浅薄恶俗的"文化"照单全收,并如获至宝,奔走相告.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因为他们没话可说,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而是篇篇四平八稳,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因为我们早已把他们的思想轮空,然后塞进去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比他们自己更懂得他们应该如何生活并妄图替他们安排好一切. 写作又叫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什么?当然,从语言形式到表现手法到文体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这显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承担起这样一个需要几代文人尤其是杰出的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任.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特定时代的个性,也有历史的和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学作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只是我们为了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去思考和思考的结果怎样,才需要物化形式的作文.所谓创造,主要是指表现在作文中的他们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 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再者,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 把真相告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十八、教师,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教育体制、用人体制、评价体制、分配体制、官僚体制等等等等,它们联起手来侮辱人、奴役人、戕害人、压制人、扭曲人、摧残人、毁灭人……在这样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制度环境中,还能看到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吗?还能看到人的灵性和尊严吗? 我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体制面前就束手无策了呢?不!体制是人建立的,同样也只有人来颠覆它!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各项体制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但是,当改革深入到思想文化和教育体制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后者已经并将继续严重地制约着前者.我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认识.它不是权宜之策,而是直接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乎人的尊严! 我国的历史少了"文艺复兴"这一章,也没有"启蒙"这一课.五四运动本来是启蒙,但很快被救亡的形势所打断,"文革"后的反思带有启蒙的性质,但很快被经济发展的需要打断.历史欠下的帐必须偿还,还要留给后代吗? "历史不是过去了就算了,它会对今天发生影响." 现在,我们,尤其是教师,在这个遍布着猛虎、豺狼、走狗和绵羊而惟独看不见人的世界上,最迫切的任务是启蒙,是唤醒人! 为了人,为了教育,为了教育和人的尊严—— 教师,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2004-3-10 0:20:00 ?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又老又穷 那就是外婆 她总是不安地说 "我没什么带给你" 待我懂得时 她已长眠地下 有什么比得上你的深厚 外婆,你给了我妈妈 思念 (心儿无语) 思念是堤岸边的垂柳 伸长手臂也无法触及梦想中的那条小河 思念是旷野中的白杨 身直脖颈也无法亲吻企盼中的那片天空 思念是风浪中漂泊的小船 大海茫茫 却找不到那片温馨的港湾 思念是窗前摇曳的风铃 只要有风 就会叮咚咚细语声声 思念到底是什么 思念是深藏心底的那片海 思念是引入眼帘的那叶帆 思念是打湿心绪的那阵雨 思念是吹皱心水的那缕风 思念是傲霜的枫叶片片 思念是凌寒的新绿茸茸 不要问我思念是什么 思念是人行道上孤寂的身影 思念是独处时怡然的笑容 思念是远行天涯的丝丝牵挂 不同的詹天佑 徐州论坛已经成为历史. 因为前几天才看到三节课的光碟,我的话也就刚刚开始. ? 不同的詹天佑 前几天,当朋友把徐州三节课的光碟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 终于看到了活的看云. 主持人在说课的价值和意义.看云站在后面,很安静地站着.当主持人说欢迎薛老师为我们上课时,看云极简单地说了一声:"上课." 没有铺垫,没有渲染.这是我爱着的看云.一切都是沉静的,一切都在沉静中开始.十六岁第一次读《红楼梦》,就很欢王熙的先声夺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她的出场是霸道的,是缺了她筵席就无法出场的霸道. "关于詹天佑,我想知道同学们对他是否有所了解?有知道的吗?请告诉我." 仍然是简单、沉静的开场白.《詹天佑》,这是一个无论怎么读都感到沉痛的故事.学习它,需要有足够的沉静——对詹天佑童年开始就无法避开的时代的烙印,对詹天佑所肩负的重任与屈辱,对詹天佑的智慧与才干——去面对,去思考. 我是喜欢这种简单和沉静的.有人说看云是"冷"的,看云缺少激情,看云游离于课堂之外等等.他们期待什么呢?期待看云笑脸如花、手舞足蹈吗?期待课堂上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吗?他们竟然说"请告诉我"这样的话就是看云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就是看云成为裁夺的权威.照这个逻辑,老师是否也要和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讨个公道,连"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都不可以说呢? 过于关注表面导致的就是浮华.或者,干干说的最为准确,很多人是期待着一场喜剧上演的. ? "11岁!和你们相仿的年纪.现在的你们,正承受着父母怎样的呵护.我教《詹天佑》,这是第四回了,这次的感觉,和从前都不相同,因为我儿子15岁了.我家住在郊区,离市区20公里,当他11岁的时候,一个人乘车进市我都不放心.11岁的詹天佑,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寄居在一户美国家庭,异国求学,一去8年……" ?看云说这段话的时候,脸有时稍微仰着,有时看着孩子,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沉静.她的语言不是煽情的那种,不会让人热血沸腾.她的语言平淡,但干净、亲切.对我,是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的——我会随着她说话的声音进入她的世界里.对孩子呢——录象中,我看到了一张张安静地、认真听她说话的小脸.我知道她是动情的,对詹天佑小小年纪就已经与国家的荣辱兴衰粘连在一起的心痛与无奈.但这种情,不是人们在课堂上看惯了情——教师感动处流泪,激动处悲愤,语言再加形体,渲染到极点 ,为"情"而生的"情".看云不会这样,打死她她也不会.因为她懂得.我断定有很多人是体会不到看云的动情之处的. 同样的动情还有关于信心的一段—— "……61年的国际较量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几乎所有领域,皆以中国人的赔银割地宣告结束.人常说"成功难,失败更难",意思是成功固然要付出艰辛,如果你失败了,重头再来,将是加倍的艰难.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61年中,中国人的信心和勇气已是丧失殆尽.现在詹天佑顶着巨大的压力,受任于危难之际,他就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请读!" 因为看云懂得,她的情是从她的内心深处来的,深沉、内敛.当看云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始终关注着孩子的表情——那渴望的、热切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喜欢,喜欢这样信手拈来的、酣畅淋漓的话,这样娓娓道来的触动他们心灵的话.这样的话,这样的情,这样的课堂,是能够有相当长的时间留在他们心里的.对我,这样的话,这样的情,这样的课堂,是能够一辈子留在我心里的.看云早就说过,"诗要警句,文须点睛,课堂教学也应当有令学生当时感动,事后难忘的高潮.这高潮,就是精彩动情的议论." 当然,也有人说,看云说的太多了,看云说的离主题太远了,说信心就说信心吧,干嘛要把武松打虎和南京大屠杀扯上.是这样吗?是看云说的太多了吗?那好,我们来看看"西湖之春"的课堂—— 片段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该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 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这位特级教师,这位为全国新课标研讨会提供示范课的老师,倒是说的不多了,倒是体现以读为本了,倒是激情四射了,可是,这样喧腾的课堂能留给孩子什么呢?不过是很肤浅的反映而已."因为情绪的张扬使得学生时时处于一个热闹的表面,而缺乏细细的思想的沉淀."同样是关于信心的解读,看云拿出的是思想,这位教师拿出的,仅仅是一个情绪化的场.更可怕的是,他把好端端的朴素的文字演绎成了一句句假、大、空的口号.可是,仍然有很多人说这种朗读指导是成功的.我对这样的读真是深恶痛绝!这是拿孩子当猴耍呢!还是泥土的一句话切中要害——语文教师就是带着学生玩语言游戏呗,谁管它本真和生命呢!于是泥土还说——现在不少语文教师追求的就是这个,这是一种风气,一种认同的价值. 这是一种唯书唯上的价值观念——授课仅仅是对教材的狭隘的解析.难怪有那么多人瞧不起小学老师——有的是招术,缺的是思想.偏偏大家仅仅乐道的也是这"招"那"招".同样形成强烈对比的还有关于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一部分—— [看云的课堂] 教师:谈一谈,你们认为外国人的嘲笑有理由吗? 学生1:有理由,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 学生2:没有理由.因为帝国主义者对中国情况还不了解,我们已经有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了. 学生3:有理由,因为中国当时太落后. 学生4:没有理由,我们已经有詹天佑了. 学生5:有理由,虽然有一个詹天佑,但那么多困难不是他一个人能克服的. 学生6:没有理由,中国人是有志气的!詹天佑是有志气的. 教师:这么多的人想发言,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请两位同学说了. 学生7:有理由,中国落后的不仅仅是科技,主要是政府腐败.如果政府是腐败的,光有几个科学家有什么用呢? 学生8:有理由.因为这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在这之前,中国的铁路都是外国人设计修筑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而且还那么难,外国人认为很多困难他们都不能克服,中国人当然更不行了. 教师:是啊,如果政府是腐败的,光有几个科学家有什么用呢?正如留学对于11岁太早了一样,58岁去世对于科学家也太早了呀.由于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等等原因,詹天佑积劳成疾,58岁就离开了人世.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的很多困难其实都是工程技术以外的.比方说,铁路要经过一个有权有势人家的坟地,如果从那里经过,一下子就过去了,可是人家不许,不许铁路就要绕弯子,费时,费工,他就得和人家进行艰苦交涉.类似的事情,他经历了太多.所以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话,在一个黑暗腐败的国家里,科学家要做成一些事情,是很难的.国家要发展,光靠科学家的爱国热情是不够的.好,我们看帝国主义嘲笑之前的文字.谁来读? ? ["西湖之春"的课堂] 生:当我读到"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时,我非常愤怒,因为修铁路本来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帝国主义者有什么资格出来指手画脚?而且一再的阻挠,他们的野心就是想控制我国的北方!真是欺人太甚! 师:是啊,帝国主义者的嘴脸多么丑恶!你能把这份愤怒的感情读出来吗? 生:"当时……解决." 生:当我读到"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还没有出世呢!"时,我感到非常屈辱!因为他们分明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修筑铁路!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说得好!请你把课文的原话改成你刚才说的: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目前还没有!那一种说法更让你愤怒与屈辱? 生:课文里的这句话更让我愤怒和屈辱,那些帝国主义者分明在说不只现在,就是再过几十年中国也没有能力修筑这条铁路.真是太瞧不起人了! 师:这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他们看不起的仅仅是中国工程师吗? 生;他们看不起所有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 师:是啊,这是对中国国格的侮辱!让我们无比愤怒地来读读这句话 ?这是截然不同的课堂.看云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孩子们不同的声音——用看云"道在立人"的观点,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在课堂的现场化当中形成的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虽然看云说她只是一个"摘果子"的人——孩子们良好的思辩能力来自于他们自己老师的培养.但我们都能看到,如果没有看云不着痕迹的引导,这种课堂主体氛围不可能形成,孩子们的争辩也就不可能出现.而看云最后的议论,也没有给这个话题一个确定的"应该"或者"不应该"的答案.她只是说她赞同某个同学的观点而已.更重要的是,她的议论,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詹天佑所承载的不仅是外国人的嘲笑,还有国人的愚昧.中国,缺少诞生科学家的土壤.这是看云的智慧和学养."西湖之春"的课堂上,我们却看到了孩子们对那个时代的误读,加上老师的"煽风点火",可怜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是多么的不合逻辑.老师没有给他们任何一点文本以外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匮乏,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已经注定了不能展开.所以,我们看到,老师在课堂上只能穷其招术,变着花样地让孩子读来读去.我只能说,孩子很可怜.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紧贴文本的大地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呢.就算我愚笨吧,我实在不明白.我只知道,这样的训练会把孩子练的越来越傻. ?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我们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内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的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思想是道德的原则.这是西方的先哲告诉他后人的话.看云告诉我,中国恰恰相反. 从看云和"西湖之春"两堂课的比较中,我承认,也比何时候都更明白这句话. 会有人说,芷眉的这些文字带着明显的情感倾向,她是先爱了看云然后想当然爱了她的课堂的.就算这样吧.那么学生呢?我通过录象看到的,只是和看云相处了40分钟的孩子们,课堂上的反映如此之好,特别课的后半部分.如果是看云的学生又会怎样呢?那些和她耳鬓厮磨了六年的心心相印的学生,又该怎样喜欢这个叫做看云的语文老师又该怎样喜欢她的课堂呢? 芷眉 此文是你在网吧用两个小时完成 芷眉 百般请求终于没有挡住你发 芷眉 上网以来看云得了太多鼓励 芷眉 第一次看云心酸心动几欲落泪 ? 芷眉 在那边 你不让我跟我便不跟 芷眉 记得我怎么说的? 只要有一人喝彩 寂寞 便不存在 坚守的必要 正在于我们是极少数 ? 看看夏蓓的〈一堂阅读课〉 听着那里的孩子 源于生命和生活本真的热烈对话 苏祖祥激动的一踏糊涂啊 我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干了些什么 我们的学生从三年级到初三年级 都在学记叙文 同样的孩子 到了美国 四年级能论 〈什么是文化〉 不是他们的教育好 是我们背离了人性 从教师开始 被彻底的奴化、戏化、弱智化 朋友不止在网上 看云身边有死党 小学语文教师做到这种地步 我无法不得意洋洋 ? 我们从另一个世界来 (更重要的备课) ? "说完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想跟大家聊聊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和达.芬奇的飞机构图.关于木牛流马,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可是……" 铃声响了. "下课." "老师再见!" "唉!"听见了似有遗憾的叹息——这让我甚为得意! "第二节音乐课,不要锁门."我边走边说. "知道喽."不知是谁应了一嗓.知师莫若生,他们——我的孩儿们,当然是知道的. ?第二节没有课. 没有必须处理的"公务",不想上网,也没有写的兴致——五人共一台的电脑总不得闲,我们这台机器,大约是得意于自己的总不得闲吧,一开机,就"嗡嗡嗡"——"嗡嗡嗡" ——"嗡嗡嗡".兴致勃勃,俨然是个爱校如家的工作狂!自己用的时候呢,觉得那声音还挺悦耳,甚至挺能刺激读帖、发信、码字儿的激情,可是,一旦坐在屏幕前的不是自己,立马觉得那噪音大的——忍无可忍! 铃声响起. 拥着几日以来爱不释手的《人类的声音》,像拥着不远千里,寄书给我的那个爱哭的人——我去我的空教室. 这是春末的阴天,风汩汩地涌动着,从原野直到原野.坐在门窗洞开的屋子里,仿佛就立在苍茫寥阔的原野之上——风中依稀传来说话的声音,风中依稀看见清瞿睿智的面庞——尤其是那些孩童般明澈的眼睛.那是人类天空的灿烂星斗啊,他们是耶酥、林肯、罗斯福、玛丽·居里、爱因斯坦、爱默生、罗素、叔本华、茨威格……隔着遥远的时空,隔着更为遥远的文化背景,经由了我爱入血骨的美丽的方块字——经由了我只好意思自己听见的哑嗓子,以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罕有其匹的豪迈、舒展、坦荡、自信——向我渴慕高天沃野的心灵——他们,亲切真挚地诉说. ?"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不能那样想,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如果它不象一个生物,那么它像什么,它最像什么东西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这是《细胞生命的礼赞》.早在几年前,我就读了多遍——在那本《细胞生命的礼赞》里.关于那个册子的札记,一下笔,我便绝倒于《世界最大的膜》: " 温存广袤、灵秀渊深,仿佛一声轻叹,于不经意间触动了遥远的陌生的心灵——真该让那些无病呻吟的诗人都来读读这段话,准能羞倒一片.因为托马斯·刘易斯,我们有幸见识到:当科学和艺术水乳交融时,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将开出怎样璀璨的精神之花." 我同意这样的话:"伟大的灵魂总是忠诚地服从、敬慕在它们之上的东西,只有渺小而平庸的灵魂才是另外一种样子.即真诚的人本性上都是顺从的人,只有在英雄的世界里,才会有对英雄业绩的忠诚服从."(卡莱尔《文人英雄》)我不敢说自己拥有伟大的灵魂,可是因为阅读,我居然拥有了英雄般的圣洁的感觉——我常常沉醉于彻底的、无条件的服从、敬慕、顺从、忠诚——这让我感到很幸福.归依于伟大,是一种被洗濯,被超脱的神奇感觉——即便无人分享,我也很满足了.何况! ?身后来了轻轻的脚步声.我笑了,将立着书的放倒,也不回头.似从背后看见了我的欢迎,你也笑了,轻轻坐到我的对面——桌子那么小,小得刚好够我们如此亲近地彼此对着. "念到哪儿了?"你问. 我不回答.自顾去目录找寻,然后指着其中两篇:"就他二位吧.后一篇很搞笑;前一篇,百读不厌啊." 于是你接过书,翻到253页,清了清嗓子——我则习惯地用双手掩住了自己倦涩的眼睛. "尼采,《看哪,这人》,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哈哈哈哈……"我放声大笑. 你安静地看着我,等我笑过,然后接着读——然后中间一次又一次被我的大笑和评论打断.我跟你吹瓦格纳——好象我知道的像你以为的那么多,其实我"多"出来的那一点,刚够向你卖弄半分钟!因为你,我常常有被小狗撵着的感觉,总不敢懈怠.——这,你知道吗? ?"帕斯卡尔,《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论人的伟大.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我抬起头,目光定定地看着你,念出如下的句子:"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的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天!"你轻轻喊了起来.我很高兴地知道,这一声喊,不是因为我. "这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听听他们的圣哲告诉他们什么!思想是道德的原则,放弃思想不仅仅是放弃了权利,更是放弃了作为人的义务.我们这里的情况,恰恰相反." "唉!"你叹一声,目光重新落到纸上——落到让我们心醉神迷也让我们黯然悲伤,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就给了我们多少痛苦的文字.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有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好!"我鼓起掌来. 年轻的眼睛里闪烁出异样的光芒,再清一清嗓子,将人之尊严的礼赞重念.然后,你看着我,背道:"我占有多少土地有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铃声响起. 我们肩并着肩,双双步出教室.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因为我们的心里都满当当的.不约而同,我们朝所有的人微笑——诗意的满足如阳光放射. 学生也好,同事也好.看见我们的所有人,他们不知道——我们从另一个世界来. ? 5月12日 ?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的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有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这样的话在我 是真正的黄钟大吕 永远新鲜 永远美丽 教师要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力 王晓春? ? 恐怕我们得承认,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是突出一个"管"字,依靠一个"权"字.教师在和学生打交道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的权力尽可能扩大而把学生的权利尽可能缩小.教师的权力是和学生负担成正比的,教师越有权力制定各种"土政策",学生负担越重.所以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防止教师滥用权力. 素质教育是拒绝滥用权力的教育.优秀教师是尽可能限制自己权力的人,他主要靠魅力,而不是权力,他主要教育方式是引导和感染,而不是管制. 不加限制、不加监督的权力是会导致腐败的,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在学校里,如果对校长教师的权力缺乏监督和限制的机制,也会出问题.这问题主要不是腐败,学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干净的地方,问题主要在于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阻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川省一位领导干部在谈到某些单位的一些政策时说,我们有些干部把事情搞活的办法没有多少,把事情搞死的办法却有一整套!这话打中了要害.我们许多老师也是如此,你要让他把学生"管"得笔管条直,他办法多着呢,你要问他怎样使学生活跃起来,增强创新能力,对不起,他就没招了.你要向他讨教如何挤占学生时间,增加学生负担,他经验可丰富了,你要问他如何减轻学生负担,还要提高教学质量,对不起,又没招了.他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怎样发挥自己的"权力优势"上了,哪里还有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魅力! 所以,要推行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防止教师滥用权力,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现在有关教师教育行为的规定太不完善,太不具体了,留下了许多"人治空间",教师要求自己稍不严格,就有可能"越位".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使老师有所遵循.举例如下: ? 1.小干部的任免,三好生确定,不能由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要同学民主选举,要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要经过学校批准. 2.不能随便将学生赶出教室,如有特别需要,事后要报告领导. 3.学生迟到,不让进教室是不对的. 4.学生忘记带课本文具,不要轻易让学生回家去取,要事后做工作,否则可能有安全问题. 5.放学不让学生回家,中午不让孩子吃饭,原则上是不允许的,特殊情况,须向领导汇报,并对家长做出解释. 6.教师个人无权停学生的课,不得不停课的,要报学校批准. 7.教师不能总让学生写检查,应规定每学期一个学生写检查不得超过2次.不经学校批准,教师不得让学生在公开场合念检查. 8.不准发动同学孤立某学生.("不许跟他玩!") 9.不准禁止男女生说话. 10.在批评学生时,不准对学生作整体的负面评价(没出息,坏蛋,差生,不是好人,傻瓜,笨蛋等) 11.不准随便对一个同学讲另一个同学的坏话,特别不能议论学生隐私. 12.不准让小干部记同学的"黑材料",向老师汇报. 13.不准搜身.不准随便翻看学生书包.(要看须经学生本人同意) 14.不准私自拆看学生信件.不准私看学生日记. 15.不准打骂、体罚学生. 16.给学生纪律处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学生守则为准绳.不能班主任意气用事,个人决定.不但要教师集体讨论,经学校批准,而且事先必须征求家长意见,允许学生本人申辩. 17.教师与学生谈话,应该让学生坐着,批评学生也是如此. 18.教师批评学生的错误,必须先询问,核对事实, 批评时允许学生申辩,批评错了要向学生道歉. 19.教师不要随便没收学生的物品,如果确有必要暂时替学生保存,事后必须还给本人.有些东西不适合还给本人的,要向本人说明,然后交学校. 20.教师不能压堂,压堂是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21.教师不可以动不动请家长.教师个别请家长,原则上每个学生一学期不应超过2次,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次数,要经学校批准.家长自愿与家长联系不算. 22.教师对家长必须平等相待,用礼貌语言.要耐心询问、平等协商、征求家长意见,不允许片面指责家长,给家长下命令,布置任务. 23.教师不可以在同学面前指责其家长,更不可以说侮辱性的话. 24.学生在知识问题上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绝不可以按"不听老师的话"处理. 25.禁止公布学生的分数和名次. 26.原则上不准罚抄作业,如果学生自愿意重做,也不能超过5遍. 27.一人有错,小组受罚,同学有错,小干部受罚,这都是封建主义的办法,应禁止. 28.教师不准制定违反教育原则或者与教育法规相矛盾的"土政策".例如提前到校,95分算及格,下课10分钟写作业,在运动会观众席上不准说话等等. 29.教师不准在上课的时候查看呼机,用手机打电话. 如果哪位老师看了这些条条以后,觉得没法工作了,老师没法当了,那就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这恐怕说明他以前一直是靠非民主的方式工作的,他在一定程度上是靠侵犯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取得工作"成绩"的,他十分缺乏民主教育的经验.这样,即使他现在是名牌教师,也得提醒他:您的经验已经过时或者即将过时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光这样管束老师,因为缺乏民主教育经验的老师有许多都是很好的人,很敬业,很负责任,他们只是不清楚民主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只好按他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工作,不能全怪他们.所以我们做这些规定只是防止教师违反民主原则,这是推行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最重要的工作.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就是结合具体例子告诉老师,民主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素质教育是什么样子.光堵是不行的,更要引导.再说,老师旧方法用惯了,也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来,那就应该允许老师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先拣最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事情加以制止,其他规定,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逐步实施.这其实是一个推进学校法制建设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躁进,但也不能等待观望. 上面是从领导角度说.作为教师,可不能迁就自己的旧观念,不能推一推动一动,更不能存"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思想.应该自觉主动地限制自己的权力,尽可能迅速地减少和消灭侵犯学生和家长权利的现象.这样一来,他就被迫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在感染和吸引学生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的路子就走对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指的是老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指的是新路,教育的老调子确实唱完了,新歌却刚刚开始唱.谁先找到感觉,谁就能成为教育革新的先锋. 2000.6,14 泥土大哥的聊天录 ? 你看了观棋不语贴出的那堂《詹天佑》的实录吗? 看了. 看来,爱国贼说中国语文教学的希望在干干和看云这类人身上还真有道理,你看如果语文都象这堂课这样上,那不是把娃娃越教越傻吗? 不是傻,是假.问题是现在不少语文教师追求的就是这个,这是一种风气,一种认同的价值.可怕就在这里. 是啊,这还是全国性的什么新课标研讨会拿出来做样板的课呢! 早已如此咯!这叫体现语言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的叫做这是体现语文课的言语性,让学生在言语中亲近母语,习得言语……总之,是够先进的,够前卫的. 可是,他没想到,这样习得言语,言语离本真,离生命就越来越远了. 语文教师就是带着学生玩言语游戏呗,谁管它本真和生命啊! 这样看来,徐州看云干干的课和这堂课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哟…… 对头,不过怕很多人是看不出这里的差异滴~ ……... 干干吹那个郭初阳倒是真值得关注.你看他那个备课资料了吗,就是上——什么来着? 〈珍珠鸟〉,是吗? 对,对.他那课,就是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对自由的认识和思考上去了. 所以关键是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情怀啊! 我没读过〈珍珠鸟〉,好象是说长期生活在笼子中,早已习惯于笼中的生活,这时养鸟人即使要放了它,给它飞回大自然的自由,可它自己已经不愿意了. 它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一些鸟就是这样,由最初的反抗奴役到接受奴役到需要奴役. 由争取自由到忘记自由到无能自由. 不,还害怕自由,仇视自由,谁提自由它就讨厌,痛骂,就和谁没完!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呃,你说,基础教育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当局故意造成的?或者是它明白但却默许的? 什么问题? 效率这么差,这么没人性……就说对人的愚化嘛! 你是说就象犯罪那样,是故意的还是过失的? 恩. 拿不大准,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我认为故意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才有利于它的统治呀. 我也认为是故意的,我不相信它看不到这点,也不相信它没有能力来抓.你看它对**功,要抓,雷厉风行,哪有"抓不好"的?因为它知道直接威胁它的统治的什么,它清醒得很! 从这个角度看,它抓教育其实是最成功的. 是的是的,他比历朝历代都成功.你说它不重视教育,它说它最重视. 它就是不让大家聪明起来. 但它也不想让人都成傻逼.那样它也好不了.它要让人都成灵巧的工具,那才是它的本意. 是的,少数愚不住的,就收买. 还有恐吓. 这就铸就了我们既精明又怯懦的人格. 只要有半数以上的人看穿这一点了,国家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说我们的生命质量低,我们大糊涂小聪明,生活成本高就是这个道理. 看来,真正的教育还是要开民智啊! …… 不过,这毕竟是我们的一种估计.还不能下结论.也许是统治者自身的理性缺陷吧?你看了[关天]最近的一篇谈*党的土地革命的文章吗?好象题目叫〈那头做了记号的驴子〉,我觉得是比较有价值的文章. 我还没注意,怎么写的? 他从北伐战争的土地革命写起,直到人民公社.主要用史实说话.他试图说明,今天看来象大跃进等很多荒唐的做法,其实是某种理论的逻辑使然. 这就说明某些灾难主要不是人格因素造成的,而是理论演绎的必然. 呵呵,这就是一种理性宿命咯? 对~这就是哈耶克了不起的地方! 是的,我们下一届联手,一定要给学生介绍哈老头!哈哈! 哦,差点忘了,王怡的宪政论衡进得去了. 是吗,那我回去试试. 2004-5-3 几乎来不及看云 因为云总在远处飘荡 因为我总在激情万丈的朋友间陪着大家燃烧 然而这一次我们毕竟拴在一起 因此我不再胆怯 甚至渴望这一次的冒险 带来更多的未知与起伏 就像这个未知的人生 今天已经疲倦而且破碎 明天充满悬念 至少 我们共同担当了不可能的任务 共同来演绎一场伟大的悲剧 用大写的人字 在陡且寒冷的山坡上 造成了一段畸形的轨路 ? __干干 记得那天你问 姐姐是否记得 徐州曾是何处? ? 你的课里有三国 那是刘备的 滑铁卢 ? 于是我笑了 既然一切的一切 已在千年以前注定 成有何欢 败也何辜! 都说云在天 都说云飘忽 其实云的悲伤和低迷 只有云清楚 ? 然而 然而 做梦也想不到 会面是如此的幸福 ? 小青你真青啊 新修的发茬如春草 将生机 向我的倦心灌注 ? 我说过我是一只蜗牛 小小教室和 特价的书里 有我完满的世界 文字的坚壳下 有我不为人知的 软弱 我比谁知道 出到那样的烈日下 等待我的是什么 可是 当风暴的呼唤 叩响了心弦 去了 也就去了 曾经兴奋 曾经畏缩 曾经以为 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我去了 我上了 我回来了 回首一条怎样的路? ? 倾听所有的批评 感谢所有的关注 这么多陌生的名字啊 从此在心留驻 中国没有教育 有朋友想办一个带民间性质的刊物,刊名叫"中国教育",我当时就在心里嘀咕:是不是用"中国没有教育"这个名字更好一点?后来这个刊物没有办成,我不知道是不是跟鲁迅当年办《新生》杂志而流产的情形相仿佛,但这倒印证了我的想法.别以为我这样说是幸灾乐祸或沾沾自喜,相反,我痛苦.我羞于标榜自己的痛苦,在今天这样一个有了快感就喊的时代.作为一个教师,十多年来,我确确实实是在矛盾和苦闷中艰难度日的.作为一个人,我不能只是在做事情,我不能不想我所做的事情,想的结果是:深深的失望. 中国没有教育,也许古代有,建国以前有,但现在没有!教育先是被政治强奸,现在则加上权力和金钱一起轮奸.教育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早已丧失了她应有的品格和尊严.我们有名校,但没有教育;我们有名师,但没有教育;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伪教育理论和花样百出的纯教育技术,但没有教育:我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教育. 我不懂得也不想谈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请允许我从一个简单的案例说起—— 英国政府曾给幼儿园儿童制定了一份学习目标,希望5岁的幼儿能学会数十位数字,以及会书写自己的姓名和拼写简单的单词.待他们长到6岁时,教育部将会检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取得了哪些进步,都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一学前教育大纲一问世,即遭到学前教育联盟的恶评.并警告说,政府计划促进幼儿的早期教育,可能逼使教师和家长在这种"争上进"的压力下,逼迫儿童超前发展,其后果将会给儿童带来诸如做恶梦、尿床等由于压力引起的后遗症.对学龄前的孩子们来说,玩是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孩子有当孩子的权力,他们可以从玩耍过程中学会与其他人交往之道,体验成人世界及认识周围事物,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总之令孩子娱乐放松的游戏,是儿童时代最要紧的首要之事.如今政府为幼儿规定学习目标强迫灌输"学问",使得孩子的游戏活动退居次要位置,这将不利于小孩的智力甚至身心的成长. "孩子有当孩子的权力",进一步讲,任何人都有做一个人的权力,由此,我认识到,人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也是教育的唯一正当和合法的目的,是教育存在的理由.任何背离这个宗旨的教育行为都是反教育和反人性的. 教育不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人负责.其实,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任何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人人都能充分地享有人格上的尊严、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上的安宁,当然我们也要求这个社会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且愿意为创造这样的财富而辛勤劳动,但这样的劳动不应该成为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苦役,而应该是充满身心愉悦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意义的引导,这是因为教育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关心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生活、如何生活;他如何塑造自己的未来;他如何与他人发生精神、情感和行动上的交往.诚然,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实际的物质层次的生活问题,为此他必须工作,必须选择职业和专业,必须进行劳动,必须参与社会事务,因此他必须具有实用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与此相比,生活的意义要重要得多,生活的意义牵涉到他生活的目的与价值,牵涉到他生活的希望和理想,生活的意义总是引导人超越已达到的境界,使人不断地步入新的可能性,享受美的陶冶,精神的历险,真正体验生活的美感与价值."(《理解与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活着尽管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还是值得活下去的,从而快乐、充实、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乃是人生教育、生活教育、美感教育和幸福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却无情地斩断了学生与人生、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我们看到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差不多只是一种点缀;历史、政治、语文等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则充满了谎言和欺骗,不敢正视历史和现实;甚至思想和人生观教育也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操练而与学生的精神建构毫无关系;至于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更是远离生活实际,追求繁难艰深,完全成为考大学的敲门砖,一旦考取,几无所用,进不了大学的人更无所用.学生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内就是被迫做着这样一些与人生毫无关系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现在更是堕落成进大学的准备),这就把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其实,人生没有准备阶段,他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已经进入人生,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短暂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幸福和不幸福的苦乐人生,他首先生活着然后生活着并一直生活着,他作为一个婴幼儿生活着,作为一个小学生生活着,作为一个中学生生活着,作为一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或其他什么人生活着,作为一个儿子、父亲、丈夫或妻子、同事或朋友生活着,作为一个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生活着……生活,这是他的全部,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有的只是生活的喜怒哀乐和喜怒哀乐的生活. 我们凭什么把学生从生活中剥离出来长达十多年之久,然后又把他突然抛进生活中去?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之根本失误所在.这种教育对人、对人生、对生活不负责任,因而它也就不可能真正长久地对社会、民族和历史负责!这种完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教育是丑陋的! 如果我们承认,人的存在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精神,那么,我们立刻发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越来越远离了这种精神而代之以各种虚幻的现实,这就是现代人时常感到精神空虚的根本原因,而这要"归功于"我们的教育! 我觉得怎样活才有意义,就选择怎样的活法,只要这种活法不侵害别人,就应当得到尊重.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利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一个人所能享有的最大尊严就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我们没有这个权利!我们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由家长然后是师长最后是官长规定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甚至应该想什么不应该想什么,这种规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它们有时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有时声色俱厉,有时苦口婆心,有时长篇大论,有时片言只语,有时表现为一个重要讲话,有时表现为某个幼稚的理论,有时体现为一种体制一种意识形态,有时则诉之于各种时尚.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的、国家的、民族的、党的、组织的、单位的、社区的、大众的、他人的,从来就不是自己的.既然不是自己的,也就不需要认真严肃地对待它,——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责任感.于是,我们一方面看到夸夸其谈、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形式主义、歌功颂德、道貌岸然、装腔作势等等把肉麻当有趣、把无聊当正经的"洋洋大观"充斥于报纸、电视、会议和全部日常生活中,同时我们还看到委曲求全、谨小慎微、忍气吞声、随波逐流、蝇营狗苟、无可奈何、得过且过等等没有尊严、没有价值、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苟且偷生"正是我们生命的常态. 苟且偷生?是的,苟且偷生!这个词说得太准确了.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我们"偷"来的.既是"偷"来的,就不敢光明正大地享有它,只能战战兢兢、心虚气短、贼眉鼠眼地苟且一日是一日;既是"偷"来的,就大可不必敬畏它、珍惜它、善待它,而是肆意挥霍、尽情糟蹋,——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偷"到,而今天倒快要过去了. 不要以为中国人活得不潇洒,有谁比阿Q活得潇洒?有谁比木子美们活得潇洒?有谁比王怀忠们潇洒?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彻底绝望的时候,当人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时,他还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吗?还需要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吗?是的,当我们不需要追问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你就不可能不潇洒!感谢我们的"教育",它把知识和技能作为目标,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从而大大地简化了生活的复杂性,使我们能"轻松"地活在这个不幸的世界上.我们从来没有严肃地生活过,我们也不需要严肃地生活.然而,我们真的轻松吗?一个人生活在什么也不值得相信和依托的时代里,一定是很可怜的.对社会上的种种虚伪、丑陋、荒唐和罪恶,他深受打击和伤害,只好冷眼相看,用嗤之以鼻来保护自己,用不屑一顾来伪装自己,把自己尽量打扮得冷酷一点,世故一点,无赖一点,乖张一点(这也解释了社会上堕落文化、庸俗文化泛滥的原因),以此来跟这个更无赖、更无理、更无情、更无聊的世界相对抗.这是一种伪世故,学生常常用这种伪世故把自己包裹起来,裹得很紧,以抵挡外界的刺激,也抗拒外界的教育和引导.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人格不受侵犯,——他们的自尊和人格已经被剥夺和践踏得所剩无几了.然而,这个办法其实保护不了自己,相反,却使自己处于一个更为尴尬更为敏感和更容易受到伤害的境地.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和人格不能健康成长.他们越是伪装强大,越是表现了深刻的自卑,自我伤害也就越重.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真正地发达自己的精神,发展自己的人格. 然而,我们的教育不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我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考得怎么样啊,进步了多少,排名如何,能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等等,我们很少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感情和需要,他们的苦恼和忧虑……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根本不屑关心,或者我们不是不想关心这些,而是不知道怎么关心,不会关心,不敢关心,因为这些方面,我们自己还很成问题.我们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何呢?我们拿来教育学生的东西,我们自己相信吗?我们是不是在自欺欺人?所以,还是在关心成绩时,我们多少能理直气壮一点,自我感觉良好一点:我们不是也很可怜吗? 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态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人论》)作为精神创造的生活一定是艰难的、负责的和严肃的. 为什么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教育正是这样一个艰难的、负责的和严肃的精神创造活动,而艰难、负责和严肃的精神生活一定是真正幸福的生活,教育是让人幸福的事业!我想到了《论语》里的一个故事,孔子在听完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的述职报告后不置可否,最后,他询问曾皙的志向,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怀有巨大济世热情的孔子对子路等人的仕途经济的人生理想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赞赏,而对曾点描述的人生追求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正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人类情怀.我每次读到这段文字,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名师: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木棉 ? 朋友说,这场讨论,你该发出点声音. 我回答:我在看,看那些帖子,看我手边收藏的关于他们三位的书籍,情很复杂,难于下笔. 是的,感情很复杂.我把远从东北搬回家的《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全套拿出来,把《名师授课录》、《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之类的书籍,全翻出来.面对他们,我难于下笔.我告诉自己,我曾得到过怎样的滋养啊,从他们那里. 可是, 我对三位撰文批判"那一代"的作者的思考、眼光、锐气和勇气的敬佩,一点也不亚于对三位语文资深前辈的感情啊,如坛子里的刘支书助理所言,"中国的事从来不是坏在批评太多、批评过激的问题上,从来就是坏在对权威尊重过多、批评温和的问题上".对于这些批评者,我宁愿给他们再添些勇气. ? 一、《人生的境界》:魏氏走向末路的最后表演 早在学生时代,魏书生的演说已深入我心.那时对教育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只是觉得魏书生的言说是那样新鲜,他是一个与我周围的老师们怎样不同的老师啊!他简直就是一个"点子大王".在他的众多点子中,我无意识地吸取了三点:"商量商量"、"哇啦哇啦"和"道德长跑".我是拿着这样的点子走上我的讲台的.因为课堂里活跃的讨论,因为我给孩子们那么多参与的机会,我的课堂里,最"差劲"的孩子都能得到表扬,课堂的自由使我"随心所欲"的教学风格定了调子;因为每节课的"哇啦哇啦",鼓励学生大胆说话成为新的亮色;因为带着学生坚持写日记,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我才起步的语文教学在中考中创下了那所学校从未有过的新高.我的课堂向"优质课"迈进,我的教学得到了同事们"鲜活灵动"的评价. 每每谈及这些,我都对起步时能有那样的榜样而充满感激.我没有见过魏书生,但我敢肯定地说,我是我这个时代的人中,真正发自内心地崇拜过魏书生的一员,而且属于情结很深的那种. 三年前我从东北回来,带回了那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回到家它就被搁置一旁了.它的受冷落不是偶然,从那些本子里,我看到的也许是离我想像的、期待的东西过于大相径庭.看他的那些手段,我脑子里会不自觉地蹦出两个字:驯兽.恕我大不敬啊,但是,那些缺少了"思想"的匠气十足的操作,真的让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民主",在魏氏词典中是被曲解了的.教师,也只不过是复制"人才"车间的"工具"而已. 当网上到处转贴魏书生的《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时,我对曾经的偶像已经是绝望了.那一个又一个的"真聪明",那简而单之的课文"提摄式"操作,冯友兰那篇很难很难的文章,竟然在初二年级的学生毫无内心触动的热闹中流过,那样轻松随便毫无思想的对答,竟然是在说"人生的境界"!我知道,魏书生是走到"末路"上了.起码,它正式宣告了魏书生在语文教育界的正面影响的终结.而这种终结的原因之一,是学养的缺陷.看到他的实录那瞬,我莫名其妙地想:语文课如果是那样子,我宁愿一辈子不再当语文老师. 魏书生们对我之类的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过去只是过去,无论昨天我们怎样地模仿他,也无论他今天怎样地"本色",他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个适合他舞蹈的舞台,已经被时代拆除. 二、钱梦龙、于漪:权威的尴尬 最早知道钱梦龙,是从我尊敬的一位老教师那里.他听过钱先生的课.回来后,他常常对自己也对我们说:教学的"艺术化"是什么,不听钱梦龙的课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位老教师的课是我所见的身边教师中最棒的,也便猜测他或许真的得到了些钱氏真传了,功夫了得.其实和钱先生在K12网还有一小段交流,印象中的他,并不是那种思想僵化的人,相反,我开玩笑说,他是7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他曾这样说自己:"浮名多累我,无冕始称王."实际上,他这样的名师是最为悲壮的("悲壮"一词也出自他自己的话中),在今天的教育现实里.我并不认同卢军兄对他的"挑剔"和"责难",他对钱先生的批评多少有些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之上.卢军说,"三主三式导读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而我在钱梦龙的教学实录和诸多文章中,看到的却是我们扬弃传统的过程中,应该继承下来而非抛弃的精华.只要课堂存在,钱梦龙于漪就有存在的价值.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有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高度.在我的印象中,钱梦龙是老一辈语文专家中很能坚守自己的心灵的一个.他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所以悲壮地去完成自己"方格之内的圆融".我觉得这说法极其贴切地说出了被人们推上"权威"圈子的钱梦龙的尴尬.既在"权威"的位置上,也殚精竭力了,但是语文教育却不见转机.虽然在圈外炮轰圈内起哄的讨论中,钱梦龙并不像有些专家那样急于四处奔走呼号力图激起语文教师们对受到的"侮辱"产生激愤,他也并不是那种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的人,我甚至猜想,也许正是因为有钱梦龙们于漪们,上海的教育状况才不至于如全国那么糟吧?但是,钱梦龙们于漪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茶壶里荡起波浪",这种说法极有意思.虽然"挑剔"、"责难"无伤他们的精彩,但他们做权威的时代,毕竟没能打开语文教育的新局面.这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更是权威的尴尬.他们可以有无数个让人信服的教学模式,但这样的创造在今天只是作茧自缚兼缚别人.而于漪呢?这位"情感派大师",她的"与时俱进"何尝不是方格内求圆融?实际上她的主张未曾变过,只是时代需要她怎么说,她就怎么说而已.在这里,只有教书先生——哪怕是博学的教书先生,但是却没有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声音,而今天,不需要这种追随政治的圆滑.我以为.虽然我们深知,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于漪们,语文教育连今天的局面都难有. 三、名师: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三篇批评文章之后,我们听到了许多期待与不期待的声音.我想,那三位被反复折腾的名师,最近定然不能安眠.他们也许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一辈子钟情于教育,甚至可以说一生为教育殚精竭力了,为什么人们却无视他们的诸多业绩和贡献,把他们推上了声讨台? 魏书生纵然有多少个在今天看到有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和操作,但他的"和学生商量商量"在那个人们呼唤民主最切的年代,是多么有胆识的声音!他的课前学生自由演讲,打开了教师天经地义地封锁课堂里的声音的枷锁!在那个时代,他的这些做法远远胜过今天新生代们自以为是的民主和开放.他曾经是火种,曾经是教育界的一股新风,是唤起教师的革新与反思意识的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力量! 钱梦龙呢?这位在教育现实里苦苦挣扎的行者,曾经无奈地把语文教师的悲壮喊得多么苍凉!在那次大讨论中,很多语文教育界的权威都尴尬地四处呼号,企图用唤起界内老师的愤慨,以雪被无情抨击的耻辱,以遮掩语文千疮百孔的现实.而钱梦龙,(《今日名流》杂志载文披露)却没有去故作捍卫什么的权威状,他激愤地说现行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已成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教育!今天我们觉得是常识的几乎每一个老师都认可都挂在嘴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断,在当年,曾洗去了人们头脑中多少陈腐、根深蒂固沉渣啊! 而于漪们,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在"追随政治的圆滑"中坚守,我们的教材会有今天的样子吗?多少特级教师名牌教师,在应试的功利主义中,堕落成"考试专家",堕落成靠编资料、搞讲座发"国难财"的权威,在将唯应试教育推向愈演愈烈的惨状中再掘三尺泥,让教育愈发不可自拔.而他们,钱梦龙们于漪们,却坚守在一个语文教育者的立场上,为语文求,为语文呼! 他们,应该受到如此激烈的抨击吗? 他们穷其一生殚精竭力为语文打开了曾经的局面,我们要推倒他们吗? 在"那一代"中,还算对语文教育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他们,倒是我们的靶子吗? 我们发出批判的声音的时候,心痛地问自己. 我们抱有一千个歉疚,告诉自己,真正该为现实负起更大责任的,不是他们. 但是,名师啊,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你们是多少语文老师心中的"神",不把"神"驱除,如何看得到真正的"人",没有真正的"人",哪里能医治现实的重创! 大家看看那些没有能引起更多人关注的话吧: 蒲白在《点评语文特级教师》中的话:"与作家们相比,语文教师,包括那些很有名气的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与写作实在太可怜了.他们拿不出什么,能拿出的也不是什么东西,无非就是些解题技巧、应试对策、知识讲解什么的.甚至连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的阐述都少而又少.他们太功利了,把语文搞得面目全非.现在很多特级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与前一代的语文教学大师相比,现在的很多特级教师都是文化侏儒."? 蒲白是这样解释那场语文教育界内一片沉寂的现象:我于是突然明白,为什么当时语文界一片寂静了,这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们,靠着应试语文起家,然后也就像大师一样指指点点风风光光,要说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打开他们的所谓"论文",全是心气浮躁的技术主义的复制品,毫无创新意识,毫无创造价值.他们当然对争论保持缄默,以维持他们那种圣者贤者的样儿." 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呢?为什么在大讨论中木然?谢泳说,"中学语文教材和一些教学方法,已近于无聊的程度,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却没有什么察觉.一个从事人文教育的人,麻木到了如此程度,实在是一件让人忧虑的事.""我以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们的职业态度,也不是他们的职业水平,而是他们在职业之外,能不能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反省精神.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谈具体问题,才能有较为开阔的视野."? 为什么在语文教育千疮百孔、我们也深受其害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反思? 名师入地狱,也许能让那些为唯应试推波助澜的人亮出真相;名师入地狱,也许能让我们去深刻地反思,那些一直在禁锢我们的东西;"名师"只不过是"引子",可以深挖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论坛里的刘支书助理说的好: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所批判的不是三个人,甚至也不是那一代,批评的是魏、于、钱身后赫然站立的精神背景;所要打倒的不是那一代,而是强加在他们以及其他中国人身上的精神樊篱.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人物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三位前辈的确给后人打造了一些枷锁,但他们本身也是戴枷者,他们自身经历过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磨难,本身就构成了对那一代的尖锐批判和嘲讽,这种事实的批判比任何文字的批判更加深刻、猛烈,从这个角度来说,魏钱于并不是我们真正批判的对象,他们只是我们批评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如果说,这次讨论,能拉动名师们自己的深刻反省,更能触动广大语文教育群内部的深刻反思,那么,它将在语文教育史上功不可没. 如果说,魏书生、钱梦龙、于漪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那些完不成的,给别人去做.而别人上场时,魏钱于们不是该怅然失落,而是该颔首微笑. 有感于近期一些讨论,旧文重发. 木棉 2001-06-28 我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长年的埋头苦教已经让我沦落为一个应试教育的麻木主义者.偶尔惊醒,看到的是那些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着的灵魂. 于是,呕出一颗心来,我为病梅哭泣. 一、 弃孩们,在压抑中啜泣…… 总也忘不了端木的那篇《我以性命担保》.被老师定论为"没有数学脑子"的女儿,在国外呆了几个月,得到的竟是有数学"特长"、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的评价.有"一大堆必须及时改正的缺点"的女儿,竟有老师说,"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我以性命担保她行."一个理科成绩有"江河日下"的趋势和沉重的心理压力的孩子,在国外几个月,就成了"独立、灵活,非常善于适应生活中的变化",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将来在大学的学习","积极进取、善于接受挑战的女孩".这变化确实让人吃惊. 这里没有什么中国外国的月亮哪个更圆的问题.我说到它,只是想印证一个我们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以应试为功利性目的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分数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而如此用分数为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所作出的定论是多么不合理,又多么残酷啊!正是这样的定论,在人为地"制造"着大批老师、家长、同学眼中的"差生"! "差生"队伍的庞大,令人惊骇.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他们失去了希望》北京青年报/2001-06-25/记者 陈焱) "差生"的生活里,充满着来自内心的愧疚与自卑,充满着来自他人的歧视和冷眼,学习的热情被沉重的心理负担消磨殆尽,更多的人,在分数的争夺战中,惶恐压抑,落魄失意,丧失了尊严和自信.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是高高在上的花朵,我们只是不起眼的小草.花朵总有园丁的精心呵护,小草却只配自生自灭.等到它枯萎了,影响美观了,园丁也就把它铲除了. 就这样,"差生"自然而然地成了教育的"弃孩"."弃孩"们,有的承受不了沉沉重负,在屈辱、惶恐和绝望中自戕了.有的,为了分数,为了名次,或无奈出走,或被父亲拳打脚踢,甚至惨死于母亲之手……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你可以随处听到"差生"的哀鸣. 是的,我们不能回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告诉学生:"你是多么差劲!"还是该告诉他,每一个人,都有进步的希望,都有成长的权利? 二、 狼孩们,在逼迫中扭曲…… 学习,是成长的必经之途,也是一个完善生命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却把这个需要学生热爱的过程变得令人生厌. "6月14日上午,对于年仅8岁的二年级小学生芳芳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日子.她仅仅因为做错一道数学题,就遭到了数学老师刘某令人发指的调教,致使芳芳右耳垂部被拧成1.5厘米的皮肤挫裂伤,右耳内部骨肉分离."(法制日报/2001-06-22/韩萍 张普) 不必要再举其他的例子了.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教育与孩子有多大的对立!这样的教育,还指望学生心悦诚服?这样的教育,还指望孩子好学上进?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多么可怕的歌谣,却在孩子们中间传唱得火热,它意味着什么? 学校,已经不是孩子们的乐园,而是让孩子们又怕又恨又无奈的炼狱.大人们全体一致地把孩子们往一个模子里赶,偏偏出来一些塑不成形的,被逼之下,狼性发作.杀死母亲的,火烧师门的,毒打老师的,还有那些"小混蛋"、"小霸王"、"小恶魔","小流氓",那些教育的"死敌"…… 在压制中灵魂被扭曲的"狼孩",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向教育抗议着,报复着.我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学生越来越敌视学校了!却没有想到,这种尴尬的局面,是教育的自食其果,是应试教育把学生往一条道上死逼所制造出来的悲剧! 三、 偏才也叹息…… "我现在脑子里很乱,不知该说什么,从何说起.只是感到在我周围有一股无比强大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压力,是从应试教育而来.这种教育方法,对我这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是一种摧残,因为你成绩不好,就一切都完了." 这是一个叫子君的17岁少年的出走留言."告别书"里,诉说着一个爱好体育的特长生对教育的不满,他在高呼:"我是一个牺牲品,但我希望是最后一个." (中国青年报/2001-05-25/蒋韡薇 ) 其实,像子君这样失意的偏才又何止一个! 他们本来可能是一棵作家的幼苗,一个画家的嫩芽,一块音乐家的胚子.他们本来可以凭着自己的禀赋和天分寻找到自己热爱的目标,本来可以在满腔热情地追求中活得开心快乐,丰富充实.但在残酷的现实里,不是因缺少发展空间使他们才气被磨灭,就是因不合理的评价使他们找不到上进的自信和勇气.最终也只是无奈,只是叹息. 四、 假才最可鄙…… 在应试教育里,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老师成功与否的指标,学生只要成绩好,总能得到青睐,得到老师家长的赏识,即使毛病多多,也会因分数的光彩而忽略不记.这就是所谓的"百分掩百丑".老师只要能教出高分数,不管是靠强制、填鸭,还是抢占时间,奋战题海,总之,黑猫白猫,能考高分就是好猫.老师的高分数之下,是缺乏远见、急功近利的成就感,是废弃其他、以智育为首位的满足感.学生的高分数之下,是"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是众星捧月、"以我为重心"的自私欲.甚至在分数的掩护下,阳奉阴违,滋养劣迹,习惯于做"假人".无论是高分低能,还是弄虚作假,结论只有一个:"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宝宝".从这个意义上看,许多普通学生从心里看不起有些"三好生",不无道理. 不仅如此.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最严重的失误,即忽视了对学生智育以外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丧失了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全面关怀."人们总是认为科学最有价值,因为科学揭示了世界最为本质的东西,为此在课程设计中认为只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全部问题.这种知识观观照下的课程设计,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而人自身的欲望、需求、意志随着这种知识的包裹则远离而去.这种知识观导致了在课程设计中只是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识图式的建构,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相交融."(《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中国教育报》/2000-11-11/毛亚庆 )一方面,我们的文科教育也如理科一般题型化,把生动活泼的知识,肢解成一道道考题,把本来可以容入精神世界的养分变成要学生死记硬背的试题,让学生认为学习人文学科根本没有意义."人"的教育的偏失,致使青少年在精神上没有一种文化底蕴作为依托,精神上没有一种可依恃的东西.另一方面,长年追求能得高分的捷径,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学生鄙弃副科,只注重理科成绩,久而久之,知识的硬壳内,没有了真实的内心,没有了"人"的存在.高智商低情商,思想贫乏浮浅、情感淡漠麻木. 这样的"人"是"虚"的,这样的"才"是"假"的.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是能承担未来使命的人才. 五、 庸才在继续……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叫得人耳膜成茧了,但教育一个劲往死胡同里钻的状况,在许多地方(应该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得到改变.请看下面关于乡镇学校教育状况调查中不堪入目的体罚:(广州日报大洋网/2001-06-07/记者王军华 ) 罚学生写字,抄课文,最多一万字,写不完就打. 扭他们的耳朵,揪他们的头发,抓住头发往墙上撞. 让学生蹲在桌子底下、蹲墙角、跪台阶、跪碳渣子、蹲马步. 让学生用自己的衣服擦黑板,用舌头舔墙上的脏物,吃脏纸,吃粉笔. 夏天让学生在太阳下曝晒,或站在雨中仰头张口(有的一上午,有的一整天). 让学生跪在讲台上,跪在走道里爬. 给学生脸上涂粉笔,抹泥. ……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乡镇中学尤其如此)! 我们的教育究竟想打造什么样的人? 是逆来顺受者! 是奴化的品种! 是听话的奴才! 让人心酸的是,这些被体罚的孩子,在问到他们恨不恨老师的时候,说的是:"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我看不出那些可恶的做法为的是学生的哪门子好,我也不敢设想这样打造出来的"人才"将会是怎样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总喜欢加工同一型号的产品,让学生读着一样的应试书,写着一个腔调的作文,拼着一样残酷的分数,最后被捏成一个规格,没有个性,没有自己,而是唯唯诺诺的庸才.那些与众不同者,自然成了"异类",成了教育排斥的对象,成了最终要被逼为废品的异己. 大一统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更淹没了学生的创造性. 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因此,教育要创新,其核心就在于教育的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创造性人格.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弘扬个性化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格》,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李素华) 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有多少展示个性的自由天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其实仍然没有看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哪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应试的把戏在愈演愈烈中继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将要挑起更为艰巨的重担,但我们的教育,却还在把他们往死胡同里逼…… 在我们面对着被扭曲的生命的时候,我们依然为这些被缚被绑被人为弯曲成型的"病梅"而哭泣! 看看这个美好的梦想吧: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小学办成儿童的天堂,我们应该把我们的中学办成青春的田野,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大学办成自由的太空."(马克义《关于中国教育的哲学反思》) 这样的理想太渺茫.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企盼,我们教育的希望又在哪里? 我们怀着那个美丽的梦想,和龚自珍一起呼唤: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 我们怀着那个美丽的梦想,"甘受诟厉",为孩子们,呼唤一种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 《滴血的"烂笔头"》 木棉 一说到老师,我的心就沉重. 一想到要说老师,我就惶恐万分.我怕老师们给我一脸的吐沫和一头的烂鸡蛋. 我不想"利用手中的烂笔头",今天数落这,明天指责那. 可是,即便是破帽遮颜,我还是有话要说.用的,是带血的"烂笔头"和一个老师的良心. 是的,老师为了学生,"一片爱心、两行清泪、三秋血汗、四季躬行".虽然两袖清风,却依然呕心沥血.一生奉献,无怨无悔. 是的,老师不是十恶不赦的"恶魔",我们有太多苦衷,太多委屈! 我也理解那个被学生打伤的老师,被打伤之前,她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精力.我也理解那个曾叫学生吃苍蝇的老师.媒体的报道中,那群孩子并不怨他让"坏学生"吃苍蝇,甚至,他们不希望失去这位老师,因为他教学认真负责,没有了他,学生成绩上不去,家长也会一片焦虑.何况,全班之中,那个被制裁的孩子是同学讨厌的"异类"、"异己"! 我更加清楚我们耕耘在一线的老师那份沉沉的责任,那些重重的压力. 可是,正因为这样,我才为老师呼喊,才替老师抱屈!我们太多地奔波于夙兴夜寐,太久地忙碌于作业试卷.没有观念的更新,师生之间只会重复厮杀,重复悲剧.声嘶力竭的教育,收获的只有困惑和忧虑,得到的只会是学生的怨恨和背离. 我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无辜. 我不是说所有的老师都无情. 我只是心痛地感觉到一种真实,一种不容回避的真实,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被扭曲了的关系. 所以,我要说的,不是教师的个体,而是这个职业,这个整体. 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太多,从"天地君亲师"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严师出高徒"到"不打不成材",我们习惯于传道士一般的身份,我们习惯于被公众奉为神圣,习惯于拿神圣苛求自己,扭曲自己,习惯于凭借神圣的感觉和"师长"的牌子以威严自居,对讲堂里的生命指手画脚,严加扼制.我们不是完人,却总在扮演完人的角色,也不自知演得多么虚弱无力!学生不是完人,我们却总拿完人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甚至去逼迫,去制裁!我们的教育中,学校是加工厂,产品是考试机器;老师是牧羊人,学生是应该听话的羊群.课堂里,没有了人的存在,没有了人的模样,没有了人的声音!压制之下,出现了远离目标的悲剧,出现了"小恶魔"、"小混蛋"、"小阴谋家"、"小暴徒"、"小流氓"、"小骗子"……课堂里走出来的灵魂,不是被奴化的可怜,就是被异化的可鄙! 一名初三的学生,怕父母知道自己厌学逃学的事情,把母亲杀死…… 一个小镇上,发生5名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原因是"读书太难,死了算了"…… 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与老师发生争吵,竟然从四楼的窗口跳了下去…… 六个字罚抄三千遍,六年级学生服毒而死…… 也许你要说:难道所有的罪责都在老师? 我知道不是. 我想起了那则消息: 一名三十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身亡…… 我更忘不了那组数计: 据我国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2000年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说,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出现偏高…… 一边是学生变形的控诉,一边是老师带血的哭泣. 我们有权愤懑,我们有权质问. 但是,口诛笔伐体制的空档里,我还是要说我们自己. 不是所有的责任我们都可以负起,但不是所有的责任我们都可以推卸! 老师啊,你也是人!但是,观念滞后,尊严扭曲,你在迷茫中累弯了脊背,却遭逢贬低,被人说成"辛辛苦苦误人子弟"!(对挣扎在应试泥潭里的你我,这是不是最贴切的定义?!)因为扭曲,你把"责任"变成压制的工具;也因为扭曲,你的心里不见了自己,不堪重压,变得那么脆弱,那么过敏,一丝的缺憾,你也承受不起! 老师,真的很可怜. 可怜在没有真实地看看学生,看看自己.可怜在制裁学生,也制裁自己.可怜在禁锢学生,更禁锢自己. 一个学生说: 要问我最恨谁?――老师! 要问我最讨厌谁?――老师! 要问我最瞧不起谁?――老师! 说话的,不是所有的学生.被说的,也不是所有的老师.可我们是否敢面对这一种真实,是否听得到多年来被胶带封住的嘴巴,在发出抗拒的声音?是否愿意在期待体制改变之前,先勇敢地拷问自己的灵魂,唤醒自己的心?是否能明白,拯救教师自己的,还得教师自己?! 一位哲学家说过:"最可怕的原告和见证,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良心." 我不愿给自己的脸上抹黑啊,我的同事们,我也是老师! 但可悲的,并不是老师的脸上有黑点,让人哀号的,是老师还蒙昧着的心! 我不敢以自醒者自居,却愿意用这滴血的"烂笔头",写出我的良知,发出我的声音. ? 谁的灵魂愿意被我塑造 空水 ? 传说,我们是女娲用黄土泥巴造出来的.她把一团团听话的黄土泥巴,玩弄于掌股之上,愿意怎么捏,她就怎么捏.先是比较认真地捏一阵子,捏造出一群贵人;累了的时候便胡乱垛和一通,垛和出一群贱人.她对着满地的泥巴胎子吹一口真气,于是我们就有了灵魂.大概她心里想,造人真是天底下最伟大、最快乐的事情了. ? 我小时候也玩过泥巴,所以很理解她的感受.那时候我们一边玩泥巴,一边沉浸于自己的理想.捏出些鸡狗鹅鸭,我就成了主人;捏出些兵马刀枪,我就成了大将;捏出些大臣太监,我就成了皇上.这么好玩的事情,不但能使我理解女娲造人的感受,就连上帝造世界的感受我也理解. ? 可是,我不知道那些被塑造的黄土泥巴是怎样的感受.它们都愿意被女娲或者被我塑造吗? 有人说,那些黄土泥巴,当然得感念提拔造就之恩.人是什么?人是"万物之灵"啊!就是做鸡做狗做太监,那也比做黄土泥巴强啊! ?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负责塑造高尚灵魂的.如果给他一个健康的儿童,想培养成什么,就能培养成什么.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话说得挺好,觉得当教师就跟当女娲差不多,跟当上帝也差不了很多.到后来,我就觉得那话说得没有人味儿. ? 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不同于黄土泥巴跟女娲的关系. 黄土泥巴没有人样儿,女娲把它们捏成了人样儿.黄土泥巴没有灵魂,女娲让它们有了灵魂.可是,学生们本来就有了人样儿,本来就有了灵魂. ? 如果说教育是什么灵魂工程的话,那么这工程就是用教师的灵魂加工学生的灵魂. 灵魂是能够被加工的吗? 根据观察,灵魂是能够被加工的.没有的东西可以塑上去,原有的东西也可以雕下来.谁能拒绝命运的雕塑?在强大的环境压力之下,无论多么坚毅的灵魂,都能够被不断地加工变形.灵魂不但能够被外力加工,也能够被自己的内力加工. ? 既然灵魂能够被加工,当然就可以把加工灵魂的事业叫做灵魂工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灵魂工程.灵魂工程的任务,就是塑造高尚的灵魂.什么是高尚的灵魂呢?这个问题是有阶级性的.按照帝王和圣人的教导,贱人的高尚就是衷心耿耿无怨无悔地侍奉贵人,而贵人的高尚就是仁义道德有法有度地使唤贱人.于是三纲五常一丝儿不乱,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 倘若有足够多的灵魂愿意被我加工,那就好了.可是,谁的灵魂愿意被我加工呢?老实说,我的灵魂是不愿意被人加工的.在我不愿意的情况下尚且常常被无情的命运加工得气短骨软、失魂落魄,难道我还要主动去找人加工不成?推己及人,我就觉得,心甘情愿被人加工的人是不多的. ? 就算有些甘愿被人加工的人,谁有资格去加工别人的灵魂呢? 如果众生平等的道理没有差错,那么,一个灵魂就没有资格去加工另一个灵魂.我不相信谁的灵魂配来加工我,也不相信我的灵魂配去加工别人. ? 任何灵魂,都难免被命运加工.但是任何灵魂,都不应当被人为地加工. 加工灵魂是不人道的,灵魂工程是有用而缺德的,以灵魂工程师自居是恬不知耻的. ? 被禁锢的灵魂,应当解放. 被扭曲的灵魂,应当舒展. 被催眠的灵魂,应当唤醒. ? 老师,我们不要尊重! 冰河 – pigdogfox ? 作为一名中学青年语文教师,我总在不断尝试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实际上好象做得也不错——学生们喜欢我,同样喜欢我教的课.然而在不久前到南方的一次全国性学习活动中,我接触到的一个国外教学实例使我忽然意识到:象尊重一个成年人那样去尊重一个孩子,对于他今后的发展该有多么重要. ? 于是,我计划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在仍旧与学生们保持融洽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废除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方法和强制式的学习任务.在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其独立人格意识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运用互联网学习.让他们有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听课与不听课的权利,有依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可以据情自己布置作业,依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制定学习计划甚至决定考试内容.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再把强制性的命令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 然而,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当我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与学生们商量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我预料的那种喜悦,在他们稚嫩的面庞上更多的是惊愕和与之年龄十分不相称的冷峻与怀疑. 第一次举手表决,认为自己需要这样来尊重的人数只有五分之二.在我的反复启发引导下,人数才勉强过半.仍有近一半的学生拒绝尊重.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 "老师,你在南方受什么刺激啦,这么不正常." "是不是电视台要来采访啊?" "老师,不要逗我们玩了,赶快上课吧!" 我耐心地说明:我很正常,而且是严肃认真的,也没有媒体前来访问. 学生们一阵沉默. 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带着被愚弄的气愤忽地站起来说:"我觉得你是表面上尊重我们,实际上心里很瞧不起我们,哪会有老师真正尊重学生的,你只是在跟我们玩罢了." ? 于是我又一次耐心而诚恳地表明了我的态度.学生有些被打动,但似乎还不理解. "老师,这样的做法是对我们的尊重吗?我觉得在我们跟老师打招呼的时候,老师认真对待我们才是对我们的尊重." 我解释说这种做法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更重要.很多学生开始理性地思索. "老师,你不知道这样做会使我们的成绩下降吗?" "我的自觉性就特别差,如果老师不逼我,我才不学呢!"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说. "老师,你这套办法是行不通的.好学生或许会自觉地学习,但差生肯定会把他们背完一首诗的学习计划定到八十岁以后." "我不算差生",一个学习很棒的女孩说:"但是如果老师不强迫我学,我肯定会偷懒去看电视、看漫画书." 一个爱看书的男生说:"我们从小学开始已经接受了六年多的奴化教育,习惯了老师家长的训斥和惩罚,天生就是贱命,你这样做我们会不适应的." ? "在原来的学校,我们英语老师动不动就对我们拳打脚踢,虽然不尊重我们,可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是全区第一呀."一个刚转学来的学生说. ? "我觉得家长老师训我们甚至打我们,这都是为我们好.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克服惰性去学好,考一个好分数." "对呀!老师,你不能说分数不重要.现在分数不够就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没有大学文凭就找不着工作,就得饿死.找工作的时候,人家又不管你有没有个性、心理健不健康." ? 这时,一个父母均为高校教师、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生的发言,为这次争论的反方做了总结:"老师,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尊重!只要能让我们的分数考得高高的,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尊重,不管老师怎么对待我们." ? 于是我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两班120名学生中,认为需要训斥、强制性学习而不需要老师这样尊重的占45%,这部分人中的67%是绩优生;在需要尊重的学生中,有52%是班级里的所谓差生. ? 是优等生真的不需要尊重吗?我认为并非如此.他们何尝不渴望有一个自由而愉悦的学习空间.是我们长期以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使他们对于考试分数之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更为成熟、透彻.他们在肩负着老师、亲友们殷切期望的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唯分数论、唯名次论;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把打骂、训斥当作是一种尊重的形式.把羞辱当作尊重,这难道会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吗?何况羞辱的对象还是一些可塑性很强、尚未形成独立人格的孩子.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我们的教育将出现"生态"危机.1971年英国的《当代心理学》刊登了一篇题为《黑板悔罪所:很难说中学不是监狱》的文章.尖锐地指出,学校教育竞争愈演愈烈,学校如同监狱,教师就象看守,学生们是在学习怎样做驯服的囚犯.强硬而专制的学习措施所造成的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紧张,成为一些国家教学的社会特征.近几年我们不也对一些学生因学习问题心理扭曲而自杀、杀人的事件耳熟能详吗?当我们再一次因清华高才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悲叹当代学生的人格与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已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我们将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步品尝到这种片面僵化教育的后果. ? 20世纪70年代末,克兰诺和梅隆已经证明: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对学生人格、情感、社交方面发展的期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所产生的影响.这项成果动摇了曾经轰动一时、被称为"里程碑"式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得出的结论. ? 我们既然不要刘海洋.那么,我们还等什么! 鲁迅说:救救孩子! 我的一节语文课 上个星期的一节语文课,我讲到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诗,(顺便说一下,我们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已经到了诗歌鉴赏.)我捧着一大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计划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五六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目时,却遭遇上了我上面提到的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的撞击而不能自己.这首诗是这样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各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我想到了我国古代诗文中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伐檀》和《硕鼠》等篇章,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不公的现实.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的篇章很多,这些作者们固然是立足于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但他们表现出的正直和良知确实是现在很多知识分子所欠缺的. 我想到了西汉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的话:"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人民温饱了,社会就稳定,而现在的政治家们好像并不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我想到了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想到了梅尧臣的"陶尽门前上,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想到了白居易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杜荀鹤在另一首诗里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另一个中唐诗人韦应物也说:"身多疾病归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他们为什么又羞又怕?因为他们有良知.柳宗元说:"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那么,这个"理"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柳宗元的话吧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 我想到了郑板桥的话:"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我想到了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话:"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我想到了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的警世之句,这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个不朽名篇中的句子,足以概括一部封建社会史,这十个字抵得上全部二十四史,这十个今天仍然震撼人心的字就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让我们再来读一首杜甫的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为什么要读这样的诗歌?这些诗歌还能唤醒我们麻木的心灵吗? ? 我讲到这儿时,下课铃已经响过两分钟了.我这节课上的是什么呀!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宝贵,而我却在…… 我上课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我确实不能控制自己,我真的不适合做教师,我真的不想再做教师了,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2004年2月29日 写 脆弱而又倔强 我的生之树啊 总得有一方天空 去舒展我的爱 总得有一片原野 去开放我的心 静默中 眼见的一切 生出柔和的光辉 我听见她们用温存清晰的声音 和我说话 我看见自己干净灵秀 有如新鲜的露滴 无法抗拒这朦胧神奇的诱惑 一路跋涉 留下疏落幼稚的 长短句 我是一个懒操心的 我们学校的小学课外阅读的开展和我关系密切 因为大家从我这里看到了甜头 但我又是唯一没有班级图书角的 我让他们自己买自己交换着看 "老师,没有和我换!" "那是你做人失败,自己找原因去." 就这么简单! 时间长了 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 还有学生精心计算过按照她的朋友量 买一本可以换几本 我觉得 很好玩! 当然我也做推荐工作 现在他们六年级看的 必定是适合你 出的是一个馊点子 管不管用我就不知道了很多事情需要慢慢沉淀 不要奇怪我的信件何其之多.我告诉你关于你个人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去夏我作为新网友来时,她的热情,教会我如今和今后怎样对待恰巧进入我的视野的优秀的朋友. 所以,不妨预先告诉你:我的信件必定渐渐少下去,等你在这里熟悉了,有自己的一批朋友了,我就和你"疏远"了. 目前,我的铁交共有六个,都是小语姐妹:小青,纪诺亚,笑语嫣然,玫瑰,闫学,芷眉——也许将来还有你. 如你所说,正是现实中寒冷和孤独,使我们倍加珍惜这里的友谊.我们彼此汲取,彼此给予,彼此鼓励——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在现实中和正常人都不太一样. 我有一组写朋友的文字,大约20来篇吧.之所以首先选择笑语嫣然,向你汇报,那是因为——她也是河南人啊. 哈哈哈现在的年轻人,也有抄歌词的,可是他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我们,在刚刚粉碎四人帮的之后,会成本成本地废寝忘食地抄歌词——最"吃香"的,是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香港歌词".因为老师说那是糜糜之音,于是它们就更吃香,更"拿俏"了. 革命歌词、革命诗篇,哪怕响到了震破屋顶,也没有人真正喜欢;香港歌我也不喜欢.那时候的我,和同年龄的女生玩不到一起,我有时显得比她们大很多,有时侯又显得比她们小很多——很不懂事. ? 拓展是为了升华 这是《驶出去,飞起来》;这是看云所授《赠汪伦》. 一连三遍,对于教学实录——我很少有如此投入沉静的阅读.第一遍,意随文动,顺流而下;第二遍,边看边想,若有所悟;第三遍,跳跃提炼,探其妙道.教师设计之精妙、语言之凝练令人深深叹服.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展示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又一个明晰的层次,一次又一次顺畅的提升. 三十分钟内,看云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三次跃迁: 第一次是由古诗步入生活. 首先,老师要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反映离愁别恨的古诗——初读至此,我颇不以为然——这一招,太寻常了,不过是在展现教师的"大语文教学观"!但,再往下读,才知道,那仅仅是铺垫.学生背完之后—— 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 学生(1):凄凉.依依不舍. 学生(2):悲壮、苍凉.还有些伤感. 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 ……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 ……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学生由"诗境"走向了生活,"两种人之常情"的剖析,使学生明白了——所谓"离情",也是因人而异的:所好的人走了,忧伤落泪;所恶之人走了,兴高采烈. 跑题跑的也太远了吧!看云这是干什么?但——紧接其后的"踏歌",让我陡然间明白了此设计的匠心之独具. 师拿出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看,有学生疑窦顿生了.这里蕴涵着的,是加深理解的宝贵契机.汪是李的好友,为什么送别时没有应有的伤感,却是兴高采烈踏歌而行呢?且李白还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是有悖于常理!——由生活再次步入诗中,抓住"踏歌"引发思索,这是第二次跃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们又开始了对这一个疑问的探索.他们由生活中的追星,谈到了李白的爱好,于是知道了"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于是,认识了诗人的潇洒,豪放;于是,对"浪漫"之义,有了具体的理解. "对.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浪漫.它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老师的总结引领学生们在很多熟悉的诗中搜寻浪漫的风采,升化对浪漫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完成第三次跃迁. 不是为了延伸而延伸,不是只为拓展而拓展,让积累为语文学习服务,让拓展引领学生走入深层次的探索.也许就是这节课与众不同之处吧! (心儿无语) 作文的秘诀: 开头如鞭炮之炸响 突如其来 结尾如钟罄之轻叩 余音袅袅 现在随着儿子高儿的即将结束 我想的比较多的是 ?当儿子外出上大学的时候 ?我的思念 如何熬过! ?从小到大 其实他一直都是我的蓝天和大地 ?我必定有一段痛苦要过度 ?每当他休息的时候 ?我们母子挨头躺着 ?彼此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 ?那时候 ?我觉得我的房间 就是天堂 ?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就是 ?没有因为读书教学而少给儿子一分的爱 ?反而因为读书教学 ?使我给他的爱 更高价值 更纯浓度 真正的写作只忠于自己 忠于了自己就忠于了世界 所以你留心啊 由于眼力不好 我的嗅觉和听觉 十分精微敏锐 这是我文字的一大特色 我的喜欢诺亚和你 和声音关系很大 人们问我那朵花漂不漂亮 我总说没感觉 原因就在这里 生理 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心理! ? 我是那只被你驯养的狐狸 作者:王子的花 "你只能了解你所驯养的东西."狐狸说,"人类不再有时间去了解事情了,他们总是到商店里买现成的东西.但是,却没有一家商店贩卖友谊,所以,人类没有真正的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就驯养我吧!" ——《小王子》 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夜. 当我面临着生活的一次艰难选择时,电话里,我对你哭的一塌糊涂:"我不想这样的,可我已经伤害到她了,我不想这样的,我很难受……" ??? 千里之外的你,在电话的那头,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知道你很难受,哭吧,哭完了就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对你流泪,在那样冷的夜里.那样的时刻,你是我唯一想到的要拨通电话的人. 我哪里知道,从那一次,我就成了那只被你驯养的狐狸. "驯养的意思就是建立关系." "……如果你驯养我,我们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孤独、忧伤的小王子来到人类生活的星球上,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只要求他驯养的狐狸. 这是一只孤独的狐狸,她渴望着因为被人驯养而改变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 "驯养"是什么呢? 驯养就是建立关系——这是常常被人人们遗忘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太过于现实,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陷进无谓的争论或者俗事的纠缠之中.当我漂浮在其中,意识到永远都不会有人在另一个世界——人的自由精神王国——默默注视我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彻骨的悲哀. 可是,你来了. 你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我,最初,你不说想念的话,只是慢慢地一天天地向我靠近…… 驯养是需要耐心的.而你,有足够的耐心——打开电脑,跳出来的短消息,都是你写给我的连绵不断的或长或短的文字.那是让所有的人都嫉妒的文字,那是你的心血和最爱,你给了我——也驯养了我. 狐狸继续向小王子描述他的新人生:"……如果你驯养我,我的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的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而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 在网上,我曾经渴望听到更多的赞美.于是,我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浮在表面的文字.它们真诚但不深刻.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我对那些泛泛的只是记录教育现象而缺乏思考的文字充满了厌恶,或者,我对我自己的不会思考充满了恐惧——我以为我已经穷途末路.我知道这源于我读书太少.可我对自己没有办法,周围喧嚣的声音和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内心的浮躁无法让我沉静. 而你,就在这个时候驯养了我.你把我召唤出洞穴,让我看到了麦田的颜色. 那只狐狸说,她不吃麦子,麦田无法激起她的联想.如果小王子驯养了她,她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因为小王子金黄色的头发会让她想起麦子. 你告诉我—— "只须一首好诗——足够好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两句呢.比如:'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我的一整天,便风和日丽了. ??? "于是,纷纷扰扰的尘世里,很少有事情能败坏我的情绪.我的心,是一片空阔的海啊,几行诗,便可作了高悬的朗月." 这就是麦田的颜色啊.如果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真正好的文字,是要心灵体会,是能融进血液,是有声有色的. 你还告诉我—— "上学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慢慢,慢慢地,将《悲惨世界》读了两遍.第二遍中的我,简直超越了现世.由于文字,由于一个人的创造力,也由于他身属的伟大国家,无边悲悯和无边欢悦,无涯和苦涩和无涯甘美,就那样神奇和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了.全身心——全身心沉浸其中,我无法不一再感念:活着多么好啊.活着,可以读这样的书." 因为你的这些文字,我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阳光.我渴望听到你的声音.听不到的时候,我就读诗给你听,读你的文字给你听.我知道,我读了,你会告诉我更多—— "亲爱的,我又听见了你的声音了——那是一个傍晚,是你自己挑的两段.文字是沉默的,如亚当,是仅仅有了人型的泥塑,是你用声音将生命吹注其中,让我在电话里,因之而听见——看见自己的文章如此美丽动人,如此生机蓬勃地立将起来——立如一株春之树. ??? 好文如乐,亲爱的,听见那回环往复的旋律了吗." 还是那句话啊——如果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好文如乐;我又怎么知道,我的声音能让文字立起来呢. 我对文字的珍爱和感悟,就是这样开始的.而且,我越来越喜欢读给你听.我读的时候,总能听到你轻轻的叹息.我嗅到了相知相爱的芬芳.我知道我们已经确立了不同于任何人的关系.你说—— 你不知道 那天我写你 凑屏幕越来越近 小安说 当心瞎了 你做梦都猜不出我说了什么 我说瞎就瞎吧 最美丽的东西 是眼睛看不见的 亲爱的 你知道 这是小王子说的啊 生活中还有没有比这更美丽的让人流泪的东西?我是爱哭的,很脆弱的一个人.而自从有了你,我的哭也已经到了极至.就像某个安静的夜晚,想念你了,呆呆地坐着,眼泪就来了.读到某句诗,比如"只有我 爱你 朝圣者的灵魂 和你布满皱纹的脸",眼泪,也来了.你有很多朋友,我知道,我和她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一样.我们很少说这节课那节课,我们说的最多的是文字.我怎么能不知道,这其实是更重要的备课.但这又岂止是备课呢?这是我们生活必须的呀.你告诉我,生活是需要闲暇的,真正的友谊是需要闲暇的——闲闲地说,散散漫漫地写.否则,不堪重负啊. "你只能了解你所驯养的东西."狐狸说,"人类不再有时间去了解事情了,他们总是到商店里买现成的东西.但是,却没有一家商店贩卖友谊,所以,人类没有真正的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就驯养我吧!" 当人们总是着急地往前走,不愿花时间为他园子里的一朵花盖上罩子而挡住风沙的侵袭时,他永远都无法了解身边事情的本质.真正的朋友,对他来说,也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而你却肯停下来,虽然你的眼睛已经高度近视,虽然你的颈椎已经一日痛似一日,你仍然,为我写下最美的文字.是的,你仅仅是为我,那么多的如珍珠一样的文字.如果串起来,已足够为我搭建一座水晶宫了. 当小王子必须要离开那只狐狸时,狐狸流泪了. 可她已经拥有了麦田的颜色,她的生活不再乏味.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离开我.我只知道,此时,你肯依赖于我的声音.在这声音里,能让你疲惫的心得以休息,我该有多么的满足. 因为,我是那只被你驯养的狐狸. 5月22日 建构没有围场的语文课堂 -------我看三个《詹天佑》 "新教育在线-教师之友论坛"先后贴出了看云、西湖之春和玫瑰的三个《詹天佑》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认真拜读,感触颇深.三个《詹天佑》,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从课堂上学生读书的外显质量看,西湖之春的老师略胜一筹;从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自省上,看云的课又明显领先;玫瑰的教学设计也别有思想.脑海中一直被三个《詹天佑》占据着,不同的着力点,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我的大脑中汇集、碰撞,使我清醒地意识到,成功的、先进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必须没有围场! 一、没有围场的课堂是少灌输的课堂. "灌输",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多年来为老师们所排斥.尤其是现在,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更加明确了语文学习应该体现高度的个体性、主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对话性、生成型和开放性.书要学生自己读,问题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难点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确,几乎所有的老师也都在向着这一方向努力.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即使到了今天,"灌输"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只不过存在的方式更隐蔽而已,只不过由灌输知识转变到了灌输技术的层面上而已.我们来看看西湖之春的这几个片断: (1)、导入新课以后 师:大家刚才谈了很多心目中感动20世纪中国的人物,各有各的充分理由.有这样一个人,虽然他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他就是——詹天佑(板书).(深情地叙述)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深怀念的名字,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起敬的名字,让我们崇敬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的名字,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2)、片段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表达出来? 生:读(声音有些稚嫩) 师:呵呵,这是少年詹天佑!(笑)读得再老成一些,这时候詹天佑已经四十多岁了. 生:读(声音太成人化) 师:这詹天佑太严肃了哦,请个同学再读读,注意"勉励"这个词 . 生:读(读得比较好) 师:你就是詹天佑!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生答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3)、片段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该怎么读? 生:读…… 学生还没有走进詹天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老师就要求"深情地"、"崇敬地"、"自豪地"呼唤詹天佑的名字,读得再好也只不过是读出了老师的体验.片段1中学习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时,那种"慷慨激昂"、"语重心长""严厉而又恳切"的朗读依然只是鹦鹉学舌而已.片段2与前两次的指导如出一辙.通过热闹的读书场面,我们不妨窥测一下内在的实质:谁让读、让怎么读?是谁在读?明确得很,是老师让读、让如此这般的读,但却是学生在读.老师慷慨的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激情毫无保留地统统地"送"给了学生.这种"无私"的"送"不是灌输又是什么?在这个课堂上,教师是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情感的激发者而存在的,在这里,老师成了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学生不用思考,只需要听话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上,哪里还会有创造的魅力可言呢? 想起了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精彩的朗读指导: 师:(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诸葛亮肯定在笑鲁肃,因为当时他是听了鲁肃的话之后笑的,他在笑鲁肃太忠厚老实了. 师:这是宽厚的笑,笑鲁肃到现在还不知底细,说得有道理.你试着读一读. 生:读师:还有其他的理解么? 生:我觉得他在笑曹操,笑他生性多疑,一定会中计的. 师:可以这样想,这个笑是—— 生: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师:请你来试着读一读. 生:读师:继续谈. 生:我认为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也在笑周瑜,这下阴谋又落空了,真是自不量力.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笑是—— 生:是潇洒的笑,是胜利的笑! 师:请把你的这种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认为他在笑自己,因为自己的计划马上就要成功了.他胸有成竹地笑了. 师:你的体会也有道理,请你再读读 …… 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个被很多老师忽略的"笑",却被王崧舟老师和同学们演绎的如此的丰富多彩. 同样是对某一个句子的朗读指导,同样是把某一个句子读出不同的感受,这诸多相似中又包含着太多的不同.把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时必须蕴含其中的思想.脱离了这样的思想,语文课再美好的形式也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脱离了这样的思想,语文教学就失去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以及思想和生命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创造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范美忠语) 看云的朗读指导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请看这个指导片段: 教师:两端凿进,解决了居庸关隧道岩层特别厚的困难;中部凿井,解决了八达岭隧道特别长的困难;加上"人"字形线路的创造性设计——就这样, 詹天佑完成了很多外国工程师都认为很难完成的任务,不但完成了,而且完成的怎么样? 学生:完成的很好! 教师:哈哈哈.确实很好啊.让我们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吧.谁来告诉我们? 学生(读):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教师:你接着读. 学生: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 教师:接着读. 学生: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 教师:请再读一遍,想想该怎么读. (学生再读) 教师:请继续. 学生: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大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教师:赞叹不已!再读这一句. (学生再读) 看云指导学生朗读了么?从传授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说,她没有指导,她只是让学生停顿了三次,重读了三次.她只说了"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遍"、"请再读一遍,想想该怎么读"、"赞叹不已!请再读这一句"这样几个不是指导的指导语言.我没有看到她的课,不知道当时学生读得效果如何,但我相信老师的一次次叫停、一次次善意的提醒,会让学生们心有所悟、读有所进. 尤其独具匠心的是学生读完后老师的这番话: 教师:他读完了这一段.中间,我有三处让他停下来重读,注意这三处,想一想老师让他重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齐读.我能从你们的朗读中知道,需要不需要讲出其中的原因.如果你们读好了,就说明不需要我讲了.(学生齐读第七段) 好一个"想一想老师让他重读的原因",好一个"如果你们读好了,就说明我不需要讲了."自读自悟自省自读,我想,朗读指导的最高境界大概莫过于此吧. 二、没有围场的课堂应该是轻煽情的课堂 很欣赏西湖之春那节课上老师的语言,不仅词汇美,而且韵律美,每一句话都那样的激情勃发.但欣赏之余不能不让我想到一个词――"煽情".情是可以煽的,但要看是不是把握好了煽的度,偶尔为之的确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如此一节课都让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就不可避免的会让学生丢失很多冷静思考的机会.而冷静的思考对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又是那样的至关重要 不太欣赏看云的平淡,但这些地方的确让我感到大气: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的学习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按部就班,沿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二是直接切入最难的三件事,一上来和詹天佑一起克服困难,修筑铁路.我想问一下,你们愿意走第一条路,还是第二条路? 学生:先修铁路. 教师:是走第二条路吗. 学生:是的. 教师:大多数都同意这样吗? 学生:是的. 教师:好,我们就这么学. 平淡的言语中蕴含了教师"以学定教"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们再看看云指导学生理解"信心"的这个环节: 学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当我认为我行的时候,我就真的能行了!谈谈信心对人的作用吧.讨论一下,尽量用生活和学习中的事例说明. 学生1:信心能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2:有两个学习很好的同学,他们之间有时侯这一人考的好些,有时侯那一个人考的好些.这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如那一个人,这一个人以后很可能就真的不如那一个人了;那一个人呢,他相信自己行,他就会考的好些.也就是说,信心能使人顶住压力,取得成功. 教师:说的真好.信心能使人战胜压力,取得成功. 学生3:爸爸带我爬双杠,上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行了,手一软就掉下来了. 教师:哦,因为没有信心,你就失败了.这位同学,别急着坐下去,起来,我们接着探讨一下爬双杠的问题.你说你爬到一半,觉得自己不行了,手一软就掉下来了.我很想知道,之后你有没有再试? 学生:试了. 教师:上去了吗? 学生:爸爸在一边鼓励我,我最后爬上去了. 教师:我们谈谈你第一次的失败和第二次成功的关系.告诉我,这第一次的掉下来,对于你第二次的爬上去,它的影响,是什么?是使你更有力量了,还是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才能上去呢? 学生:掉过一次之后,我必须鼓起更大的勇气,才能上去. 教师议论:是啊,信心,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老师这里也有两个例子.先说正面的,知道武松打虎吗? 学生:知道. 教师:那只吊睛白额大毛虫,那头吃掉二三十条大汉的猛虎,武松是怎么打死它的? 学生:赤手空拳. 教师:铁锤般的拳头,五六十拳,打死了老虎.因为有信心,赤手空拳能打虎.我再说一个反面的例子.知道南京大屠杀吗? 学生:知道. 教师:知道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被杀多少吗? 学生:30万. 教师:知道杀死30万中国人的日本兵是多少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一千多!30万对1000多,就那样束手待毙,几乎没有任何反抗.后来想想,就算是手无寸铁又怎样呢,30万对1000多,都冲上去,压也压死他们了呀!一条枪一个日兵,竟能看守住一千中国军队的俘虏,令他们安静地等待被杀.为什么?哦,我听见那边同学说了,"胆寒了、吓坏了!"对呀,因为太多太多的失败,意志被彻底摧毁了.修筑京张铁路在那一年? 学生:1905年. 教师:将来学习历史,我们就会知道,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从1840到1905年,多少年过去了? 学生:100年. 教师: 100?不会吧? 学生:99. 教师:哈哈,是61年啊.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应当是难不倒我们的. 紧张了,是不是?61年的国际较量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几乎所有领域,皆以中国人的赔银割地宣告结束.人常说"成功难,失败更难",意思是成功固然要付出艰辛,如果你失败了,重头再来,将是加倍的艰难.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61年中,中国人的信心和勇气已是丧失殆尽.现在詹天佑顶着巨大的压力,受任于危难之际,他就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请读! (哈哈,看云老师忙中出错,65年成了61年) 没有激情的宣讲,没有生动的描述,但却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学生大脑中思维的潮水在激情的涌动着.而这种涌动其实就是生命的涌动,不是么,学生们由课文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历史,由生活的体验和对历史的回顾感悟到"信心"对于詹天佑、对于当时的中国多么重要.不知不觉的在课堂和生活中走了一个来回,又悄无声息的在历史与历史中穿梭了一遭,真真"胜似闲庭信步"!的确,没有了那道篱笆墙才能建构出开放的课堂. 窃以为,看云对南京大屠杀讲解太多,再精炼一点不会影响对"信心"的理解.如果有学生主动谈到会更好. 我不是说,没有激情的课堂就一定是好课堂,也不是说激情澎湃的教学就一定为学生设定了阻碍思维的围场.判断课堂价值的标准不应该是课堂的学习气氛,而应该是学生在宁静和沉默、喧闹和激情中是否有时间在思考,是否在学习中生成了预料之外的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既激情四射、又大脑澎湃应该是我及所有语文老师共同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没有围场的课堂应该是不可预料的课堂 记得金庸的小说中,对于练武之人的描述有三个等级:一是两脚猫的功夫,色厉内荏;一是内外功修行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太阳穴鼓鼓的;三是达到了登峰造极,潇洒从容得与常人无二.对第三种高手而言,已经没有了什么武功招式,有的只是运筹帷幄.不论交战中发生何种突变,他们都能针对突变,信手拈来,随处生发. 没有围场的课堂必须达到上述的第三个境界.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独到的思想和快速的应变能力的老师才能够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学习天空.看云的学生了就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看看她的实录就会发现,开始的时候她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导,先学习了修筑铁路一部分,然后抓住"回击"一词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第三段的学习,了解外国报纸的轻蔑,并在学习中通过朗读让学生抓住自己"耳熟"的"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等词语深刻的体会开凿隧道及修建"人字形线路"的不易,然后又回归到对本段中外国报纸轻蔑语言的理解.欣赏至此,感觉老师和学生哪里是在学习语文,整个如鱼儿在水中嬉戏. 再看玫瑰的教学设计——与前两课不同,她毕竟没有真正地走入自己设计的课堂.但我又不能不承认玫瑰的《如果我上詹天佑》给我们构建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作者拟从主人公修建铁路时给老师发出的三封信为线索让学生从阅读信件入手,展开对相应部分的课文的学习,在心中建构起詹天佑血肉丰满的形象. 实事求是地说,很多老师初见这篇设计,都颇不以为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总以为,设计虽别出心裁,但可操作性又实在太小.为了验证这篇设计的价值,我亲自走上讲台,在玫瑰老师的设计中融进了自己的设想,实验了这节课.结果很是出乎我的预料,四年级的学生学六年级的课文,两年的年龄和知识的差距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们学的是那样积极快乐、得心应手,我不能不惊呼学生的潜力,不能不惊呼自己差点没有放走了玫瑰老师奉献给我们的这块宝贝.执教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因为没有了老师提出的学习步骤,没有了老师规定的学习范围,所以学习过程就没有了围场,学生们在广阔的天地里读自己所爱,说自己说想,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正感受了一个不可预料的课堂的创造性魅力所在.心中着实为自己的尝试感动了一把. 操作中,感到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思考: 1、 如何找准信与文的衔接点. 2、 三封信本身该如何处理. 3、 玫瑰在一、二两封信的结尾都给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结合课文相关段落及这封信的内容谈谈詹天佑是个怎么样的人".感觉第一封信中詹天佑的人格的特点不怎么明显,且与第二封相交叉.教学中如何操作. 4、 第三封信只是起到一个对詹天佑"关心朋友"品格的认识,有没有进入课堂的必要. 以上所谈,只不过为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请大家商榷. 你知道什么力量最能激发人的才情吗? 爱啊 所以 古往今来的伟大作品 音乐也要 文学也好 都是作者特意献给某一个人 某一个人的 我也惊讶 如此暗淡疲惫的日子里 为什么对着你 这么能说 不知道的 因为我幸福浪漫的如同豌豆呢 [转帖]看云徐州《詹天佑》教学实录(大致) 作者:看云 一, 提问,了解文章梗概.不认识的字,临时注音. 二, 和学生交流对于人物的了解. 学生1:他有个长辈是技术人员,他从小对机械感兴趣. 学生2:他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教师补充:11岁赴美留学,同一批经考试出洋的孩子都这么大.为什么呢?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九州大地,狼烟四起,清政府也意识到科技落后,人才缺乏是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们招募选拔才俊之士外出求学,可是他们又担心这些人学成之后,就在当地娶妻生子,生根发芽,不再回来,应当说这种担心绝非多余,西方无论是物质生活待遇,科研工作条件和精神自由方面,都比中国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对于科学家而言,最有诱惑力的,是可以自由的舒展的从事科学工作啊.于是,慈西们就想出这么一个比较孩子气的策略:派小孩子留学,八年之后,20岁不到,在中国早婚早育,20岁可能已经结婚;可是在西方,20岁离婚龄,离成家立业还远着呢!到时候,我切断你的经济来源,你必须回来.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批肩负了不该他们承担的历史重任和民族希望的娃娃留学生.不可谓不悲壮啊,不可谓不凄凉!我们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国家的兴衰,何止是匹夫,就是小孩子,也同其枯荣啊,当一个祖国极端衰弱的时候,连她最出类拔萃的儿童,也要分担落后的巨痛,正如你们现在所承受的残酷的学习负担,其实,就是全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延伸啊——11岁,和你们差不多的年纪,在安徽合肥,我住在郊区,我孩子11岁的时候,半小时的汽车,让他一个人进市我都不放心啊.11岁的孩子,漂洋过海,一去八年,痛苦了、挫折了,向谁诉说?圣诞节、中秋节,和谁团聚?开心了,成功又有谁来分享? 就这样,詹天佑经历了八年刻苦学习,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和铁路工程系,学成回国,将自己所学回报灾难深重的祖国,在课文中,我们将见识他非凡的才智和毅力,我想,那是他在整整八年的艰苦学习和怀乡思亲中浓缩了的爱国热情的表现和迸发. 三, 问:修筑过程遇到那些困难? 学生回答"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四, 问:我们是从开头学还是从修筑开始学? 学生:从修筑开始学 教师:好,我们就这么学! 五, 学习重点的三个段落 1"勘测线路" 朗读体会前半段: 教师:一个大的工程,其实就是一所培养建设人才的学校,京张铁路的修筑,使中国有了第一批——是一批,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这个贡献太大了!这个詹天佑的献身精神,以及对助手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他对工作人员怎么说? 学生:"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当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教师:我们说身教胜于言传,行动是无言的召唤.跟随的学生,谁能不感动并受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他传授的是技术,更是爱国赤心. 朗读体会后半段 教师: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困难是西方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常识的.每遇困难,他怎样想? 学生:"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教师:谈谈信心对人的作用吧. 学生1:信心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2:我有一次爬双杠,上到一半觉得自己不行了,手一软就掉下来了.后来我鼓励自己,又上去了. 教师:前面的失败对于你后面的成功,作用是激励的吗? 学生:不,让我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能上去. 教师议论:是啊,信心,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啊,有了它武松赤手空拳能打虎,没有它,30万南京人遭1000多日兵残酷戮杀,就那样束手待毙,几乎没有任何反抗.后来想想, 手无寸铁又怎样呢,30万对1000多,都冲上去,压也压死他们了呀!一条枪一个日兵,竟能看守住一千中国军队的俘虏,令他们安静地等待被杀.为什么?因为太多太多的失败,意志被彻底摧毁了. 1840——1905, 61年的国际较量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几乎所有领域里,皆以中国人的赔银割地宣告结束.人常说成功难失败更难,意思是成功固然要付出坚信,如果你失败了,重头再来,将是加倍的艰难.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61年中,中国人的信心和勇气已是丧失殆尽.现在詹天佑顶着巨大的压力,受任于危难之际,他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请读 学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教师:信心,这是詹天佑作为一个科学家,用了他的生命,为国人点燃的星星之火. 2. "开凿隧道" 自读,教师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学生上来标明两端掘进和中部凿井法. 六, "设计线路"自读,教师画出人字道,标出南口、青龙桥,学生上来画出火车如果用两个头,如何过了岔道口折向西北行驶.教师对智慧的赞叹,引出下一段. 七, 朗读第七段.共四句,成功的欣悦,胜利的快乐,缅怀了赞叹. 八, 扣住"回击",回头学习第三段. 1,讨论帝国主义的嘲笑是否有理由 学生发言大致如下: 1,有理由,中国当时太落后 2,没有理由,我们已经有詹天佑. 3,有理由,虽然有一个詹天佑,但那么多困难不是他一个人能克服的. 4,没有理由,中国人是有志气的! 5,有理由,中国落后的不仅仅是科技,如果政府腐败,光有科学家有什么用呢? 教师:是啊,正如留学对于11岁太早了一样,58岁去世对于科学家也太早了呀.由于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等等原因,詹天佑常年积劳成疾.58岁就离开了人世. 2对比国人期望、兴奋和帝国主义者极端的蔑视.体会詹天佑承受的巨大压力,再次体会:一面是殷切期待,一面是有理由的嘲笑,一条铁路修筑的成功与否,关乎国人的信心, 学生再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九, 满怀深情朗读第一段.结束 读看云文想语文事(理解看云、理解自己:与看云交流.): 那天,一位朋友问我:"你觉得自己的工作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影响吗?" 我说:"不知道,应当没什么影响吧.若是有,也是极少数的孩子,极微小的效果.所以,如果要我给一个大致的答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没有!" '外面的世界真可怕,简直就是个大染缸啊.'这是初中教师的感叹.你说,我们教小学的,还有什么可说的?这还没出学校门呢,更不要说之后加倍复杂和残酷的人生了! ["几乎没有影响",这一结论几乎解构了现存的"教育",因为无论说教育是一种唤醒,还是说教育是一种交往,或是教育是一种建构等等,其本质几乎都在说教育是一种影响.从后文看,看云老师似乎更是表达了一个观点,自己的影响已被"消解",现实的无奈!越来越觉得我们就像堂洁柯德或神话故事中推石头上山的弗弗西.透过文字看"看云"们优秀语文教师的生存状态,发现功利的人群是无法理解看云们的,而且中国的文化是不喜欢你说的,特别是说"不",所以只能"我喜欢",我喜欢这样的语文教育,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没什么的;"我喜欢"——我玩玩的;"我喜欢"——不为什么.喜欢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别怎么烦,我喜欢罗嗦!] 因为我根本就认为:一切人的一切言说,都是以个体经历和感受为出发点.我从不认为世界上存在所谓"理解他人".如果真的理解了,那也是因为你获得了相似的体验,你理解的——其实还是你自己. [理解别人就是理解自己:任何阅读都是阅读自己,任何写作都是写作自己,任何言说都是言说自己,以自己言说,为自己言说,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以教师是不是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然后引领他(她)发现自己,开掘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啊,你首先是自己吗?我是我吗?我是表演的我?少来,哲学兮兮的,我没文化,俺不懂(懂也装不懂),我喜欢就行!别那么认真吗——玩玩的,语文!] [引文3]:我的语文能力,是自己散散漫漫、不求甚解、逮啥吃啥地"海读"——读出来的. 大量的,高品位的读;自由的、诚实的抒写;勇敢的、大胆的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 [闲聊3]:"读"出语文能力,"海读"出语文"海"能力.看云老师的读是自由地读,自由阅读,需要自由阅读的空间,需要自由主义的思想. 大量的,高品位的读,首先是自由阅读;诚实的抒写首先是自由言说;勇敢、大胆的思考更是自由的思考. 中国本来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传统,自由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它想让人多一点自由,多一点随便说话的地方.我想起胡适在《独立评论》的创刊的《引言》中的话:"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教育:纯凭精神感召!教育:自由的舞蹈! 教育独立吗?教育自由吗? 你问我,我问谁啊? 沉默 或者 [引文4]:以上所述,从第二部分开始,我是放下电话之后的严肃思考——那位充满教育激情的朋友看见了,会作何反应呢? 大约他会说:"正理歪说,你怎么这样低调?" 如果够朋友呢,他又必定要笑:"小人之心.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 我的严肃,也许只有我自己知道. [闲聊4]:先引用一段话:"教育的目的与党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为了人的发展,后者则在于信徒的人为制造".人的发展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独立思想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二是智识的好奇心. 社会是不能回避的——知识越多越"反动",越没法宣传. 学问是需要刷新的——思想者应不断严肃地独立反思. 生活是一种哲学理念——越严肃越接近内心的灵魂!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六年级读詹天佑有感  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课件  六年级课文詹天佑ppt  六年级詹天佑ppt  小学六年级詹天佑ppt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案  预习六年级语文詹天佑  六年级语文上册詹天佑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课件  六年级课文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