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德语视听教程 > 广东省高等学校
  • 广东省高等学校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3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广东省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申报书实验区名称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负责人平洪 学校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申报日期2011年6月13日 广东省教育厅 制 二一一年六月 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 4. "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 5. 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31日.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 名称 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所属类别 文学 建立时间 2011年1月 实验区负责人 姓名 平洪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54年10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院长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hping@mail.gdufs.edu.cn 传真 02036207181 通信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邮编510420 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我校是全国开设翻译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于1997年建立全国第一个翻译系,1998年开始招收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设立本科高级翻译方向,翻译人才培养历史悠久.2010年,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和学院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学校的已有的人才培养积累和成果,为建设省级创新实验区奠定了厚实基础. 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2006年我校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3所高校之一;同年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15所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之一,搭建起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翻译教学研究平台,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完整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为翻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熟的多语种专业体系 多语种专业教育是我校的建校之本和发展特色.从1965年建校之初的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4个外语专业,发展到现在,增加了俄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共14个外语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翻译人才,活跃在国内外政治、外交、贸易、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14个外语专业在语言和翻译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成熟多语种专业体系. 丰硕的翻译专业教学成果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我校14个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突显出翻译教学的特色,形成了针对不同语种、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计划,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整合并完善了翻译专业口译课程体系,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英语口译(课程系列)"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法语口译"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和"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法语口译课改革与实践"分别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形成了以理论为基础、以成套教材为支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翻译教学体系.我校还是教育部设立的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及4个语言类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法语和日语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英语、法语、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朝鲜语、泰国语、印尼语等4个语种)和日语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俄语、西班牙语同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鲜明的翻译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以多语种语言教学为基础,以翻译技能训练为特色,发展出翻译本科专业,形成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凝练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翻译专业人才;(2)打好两种语言基础,特别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3)强调双语转换能力和口笔译实操能力的培养;(4)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5)着重译者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6)着力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7)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翻译工具;(8)注重翻译职业观及身心素质的培养. 5. 雄厚的师资力量 高级翻译学院共有20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翻译学或文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占55%,1人正在攻读翻译学博士学位.其中,正教授9人,占45%,副教授5人,占25%,讲师6人,占30%.此外,英文学院和商英学院长期承担翻译教学任务的老师共25人,其中7人兼任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007年以来,翻译学院组建了四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院内全部教师均是团队成员."口译教学团队"2010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结合了学科专家、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该学科深受认可的优秀青年教师.近年来,该团队多人次获含"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广东南粤优秀教师"、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校青年教学十佳"等奖项. 东语学院的非通用语种团队共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4人,占17.39%;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3人,占13.04%,具有硕士学位的15人,占65.21%;教授6人,占26.09%;副教授5人,占21.74%;讲师9人,占39.13%.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的专职教师11人,占47.83%. 日语专业共有专职教师39名,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15人,讲师1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8人,具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2009年5月止).具备为硕士生授课资格的主讲教师计16人,占全体师资的41%.2009年以来,建立了10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组群和两个教研团队. 西语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占28%;硕士学位的29人,占55%.教师的职称结构为:教授10人,占19%;副教授14人,占26%;讲师17人,占32%.其中硕士生导师人,博士生导师4人;有2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师获法国教育骑士勋章;1人是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是校级教学名师;每个专业都配备有1-2名外籍教师.近年来,西语学院组建了4个旨在"传帮带"的教学团队,其中"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团队是校级A类教学团队.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本创新实验区基于"全人"培养理念,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我校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对学生的语言、知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以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其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熟悉他国文化,掌握娴熟沟通和翻译技能,为我国其他高校在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2-1-1.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依托翻译学科和多语种外语学科,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翻译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口笔译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一,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新要求,在精心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口笔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第三,根据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一支"三结合"(专兼职结合、校企结合、国内外结合)的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第四,强化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验区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运行方式. 2-1-2.定位 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继续坚持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翻译应用型专门人才,将实验区建设成为: 1. 全省乃至全国口笔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输送基地, 2. 全省范围内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地,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一、社会调研情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上竞相展开各个领域的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加入WTO 以后,我们更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家庭,各行各业都将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都将与外国同行进行同台激烈竞争.加入WTO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直接而广泛的影响,各类院校和专业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外语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外语院校顺应时代发展,调整培养目标,突出自身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精通外语、熟悉专业知识、通晓国际规则.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入世后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表现和作用的发挥. 近几年来,高素质翻译人才已被政府部门列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由于粥多僧少,供不应求,以同声传译为代表的专业翻译被大家称为含金量最高的"金领"行业之一.在一个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的社会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培养高级外语和应用型人才转向为培养以知识和能力为本、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广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强省,其GDP总量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泛珠三角区域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大了对高级翻译人才的迫切需要. 2005年5月,广外大成立了高级翻译学院,开设了包括国际会议传译等六个硕士研究生方向,从而拥有了华南地区唯一一个硕士层次的翻译人才基地.同年,我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自主设立翻译学硕士点、博士点,使翻译学脱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2006年,广外大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三所学校之一.2007年初,广外首倡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MTI)"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全国MTI教指委秘书处也设在广外.2008年2月24日,中国第一批26名MTI新生,也是我校首批MTI学员开始入学,标志着我国"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规划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也标志着我校"翻译学"特色优势学科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广外大是全国唯一一所建立了翻译学本科、本科双学位、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完整体系的学校.其他13个语种中拥有3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办学体系.目前全国已有31所高校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全国翻译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翻译本科教学协作组都设在我校.我校的翻译教学模式在全国处于最前沿,成为其他高校观摩学习的样本. 二、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 本实验区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基于教学理念的彻底变化,从认识上严格区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强调口译职业化和口译培训的专业化.随之而来的是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各方面一系列的变化. 本实验区近年来坚持依托"专业口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努力探讨高级职业口译人才培养方法,为翻译专业人才探索新出路的成果.外语院校或综合院校英语系人才培养中不可避免的突出问题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从事翻译工作吗?"或"会说英语就能做翻译吗?".本实验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通过教学改革给予了回答. 三、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国内关于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06年.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翻译本科专业,我们积极探索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承担了与本实验区相关的系列教学改革项目、出版了与本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和专著. 有代表性的高层次项目有: 仲伟合,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仲伟合,强化教育国际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1年 平洪,高级经贸翻译人才培训项目,东莞市政府部门合作项目,2010年 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0年 王斌华,口译规范描写及其在教学和评估中的应用,广东省教育厅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10年 仲伟合,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年 仲伟合,数字化口译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应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年 仲伟合,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重点项目,2007年 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重点项目,2006年 徐真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年 杨诎人,日语学习者语调的声学分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 杨可,"发达国家(德法俄西意大)近期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及其启示",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08年 徐真华,"外国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2006年 张宪生,"跨国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日韩三国远程教育探索", 广东省高教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6年 詹德华,"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 ,广东省教育厅项目,2005年 获奖的课程和教材有: 仲伟合等,"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 蔡小红, "法语口译",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 谢泳,"基础法语",广东省精品课程,2009年 仲伟合,《英语口译基础教程》,国家级精品教材,2008年 郑立华,"法语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 仲伟合,"英语口译课程系列",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 郑立华,"法语语言文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 仲伟合,《英语口译基础教程》,国家级精品教材,2009年 仲伟合等,"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同时,我们还探索并实施翻译专业4+1和4+0双学士学位课程,探索翻译本科培养模式.我们还积极推进专业教材建设,在翻译专业教材编写上走在全国前列.在过去五年中,我校组织编写出版教材59部,其中12部为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发表有关翻译教学的教研论文100多篇.大部分本科课程都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有自己研制的课件. 3、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 本实验区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 1.培养方案: 本实验区的翻译本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主项共12个分项指标构成. 主项 分项指标 语言知识与能力 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 演讲与辩论能力 语言学习能力 翻译知识与技能 口笔译技能 口笔译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 中外社会文化 语言学与文学知识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 翻译本科专业总学时为2800-3000学时,总学分155-170;其中专业课总学时不低于1800学时、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不包括第二外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 围绕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分项要求,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相应的三大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母语水平,打好外语语言基础,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创新实践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各模块的核心课程有: 1. 语言知识与能力:指各种双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外语,外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 2. 翻译知识与技能:指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核心课程有:翻译概论,外汉笔译,汉外笔译,应用翻译,文学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 3. 通识教育:指与翻译专业相关的通识类课程.核心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要,所学外语国家概况,语言学概论,所学外语文学概要,跨文化交际,计算机与网络应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的地位日显重要.翻译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高质量专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翻译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6年,教育部批准首批3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15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到2010年,国内已有31所高校获准开设翻译本科专业,158所高校获准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一大批高校培养翻译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这表明"翻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并迅速发展的新专业,同时证明本实验区所提出的培养方案极具可行性. 2.课程与教材建设 作为首批翻译本科专业试点培养单位,我们提出了建设由语言板块、技能板块和知识板块组成的完整翻译课程体系的构想,起草了翻译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大纲,并组织13所试点院校和其他申办翻译专业的院校一起讨论修改翻译本科的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问题.该课程体系的应用和推广,也改变了传统模式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培养的高级专业翻译人才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技能,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并能胜任外交、外贸、外资企业、中国驻外机构、新闻媒体等部门口笔译工作. 本实验区教材建设成效显著.我校组织编写出版教材59部,其中12部为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使用,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英语口译基础教程》被评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目前,学院正在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编写翻译专业本科教材系列.由于翻译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还结合自身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的丰富经验,将真实的口笔译工作材料,如书面发言、会议音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编制散页教材,确保课堂教学总能够紧跟时代,贴近需要. 3.教学研究与改革 (1)注重教学研究 本实验区的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及时总结归纳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近年来,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00篇,其中相当比例为教研论文;出版教材38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研项目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校园网的语言学科平台"教研项目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英语口译基础教程》被评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承担各级教学研究项目15项. (2)大胆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厘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明确了翻译专业人才不同于外语专业人才的以下三点:1)翻译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两门语言,同时还需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2)翻译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的翻译实操,内化为译者/译员的自觉行为;3)翻译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清醒的译者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乱不惊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心理素质等. 由此,我们翻译专业人才的教学从三方面入手:即语言板块、技能板块和知识板块,传统的外语教学只能解决语言板块问题,无法完成后两个板块的教育,翻译专业教育势在必行,其手段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完成三个板块的教育.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①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翻译专业人才;②打好两种语言基础,特别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③强调双语转换能力和口笔译实操能力的培养;④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⑤着重译者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⑥着力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⑦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翻译工具;⑧注重翻译职业观及身心素质的培养. 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模式则为: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养. 2)使用全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双语转换工作,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双语知识,更应拥有娴熟的口笔译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技能的熟练掌握,良好的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学习.同时,翻译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场景的翻译环境,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必须借助现代技术,采用全真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 例如:同声传译课就是使用全真教学方法来教授的.同声传译实验室可以创设接近真实场景的口译环境,营造"现场"氛围.在同传实验室中,学生不仅可以复听各自的口译情况,还可以把上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讲评和资料拷贝带回去认真研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随时调出老师的教学程序,进行自我训练和温习;同时,还可以进行自我录音,对照系统发音,即可完成自我测评.数字化同声传译实验室还可以提供多语种同传服务,把小型国际会议开到学校里来.数字化同声传译实验室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有力地保障翻译人才的培养. 3)课堂教学与专业讲座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教师利用课外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设各类专业讲座,同时定期举办"岭南翻译沙龙之译学前沿讲座",邀请境内外知名的翻译研究学者和从业人员前来讲学,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资源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4)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本专业开出的所有课程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使用达到100%.口笔译专业模块课程基本上都在装备有现代化通信设施的实验室进行. 如:普通同声传译实验室:是考虑到目前社会同声传译专业人员缺乏,以及我校有多语种外语专业的特点,因此,普通同声传译实验室的建设,考虑均按8+1规模建设.即每个同声传译实验室,均设8个译员室(每个译员室设置两个译员),一个发言人,最多可同声翻译为8种语言,译员室均设有录音设备,以便老师对译员的翻译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实验室内设置有球型摄像头,可实时将发言人的图像传送到译员室,实验学生可通过同传接收耳机,选择收听译员的翻译内容. 高级同声传译实验室:拟采用数字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实现.与普通同声传译实验室不同的是,担任译员的角色可由教师任意指定,最多可达256个,任何一位代表席,既可以是发言人、译员、听众.每个代表席位可以自由选择接听译员的声音和视频图像等等. 翻译机创新实验室:改变传统翻译工作由人承担的惯例,改变为让电脑承担口译和笔译工作.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识别记忆软件,智能实现模拟人工的翻译工作. 5)注重实践性教学 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部分专业课老师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学.这类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口笔译实践方面.例如,《笔译工作坊》课程要求学生结合学院专业实习基地的需求,承担笔译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管理、分工、独立作业和集中讲评等提高自身的笔译技能;《模拟国际会议》则要求学生根据授课教师从事的会议口译工作来自行设计组织小型国际会议,扮演发言人和译员,达到仿真练习的目的;《口译观摩与赏析》则将真实的口译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学院还依托专业实习基地,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并与相关课程结合起来,给予实践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去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以上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指导实践,掌握翻译的研究方法,培养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情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保障体系 4-1.师资队伍 4-1-1.师资队伍结构 我校现有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印地语等14个语种,拥有教师300多名,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博士生导师20多名,硕士生导师100多名,5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全部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者100多名.2005年来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80多篇.近年来教师的学历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多语种教师队伍. 4-1-2.主要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 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 学位 专业技 术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教学工作 仲伟合 男1966-02 博士 教授 英语 翻译学概论、同声传译 穆雷 女1957-11 博士 教授 英语 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研究 平洪 男1954-10 硕士 教授 英语 文献翻译、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莫爱屏 男1963-01 博士 教授 英语 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 李明 男1964-02 博士 教授 英语 语言与翻译、翻译批评与赏析 余东 男1954-11 博士 教授 英语 文学翻译、英语批评性阅读 刘季春 男1960-04 硕士 教授 英语 英汉汉英翻译 赵军峰 男1966-09 博士 教授 英语 商务口译、法律翻译 张保红 男1969-05 博士 教授 英语 文学翻译、诗歌翻译 董燕萍 女1965-9 博士 教授 英语 口译心理过程研究 王友贵 男1953-11 博士 教授 英语 文学翻译,中国翻译史研究 方开瑞 男1964-09 博士 教授 英语 文体与翻译 王桂珍 女1954-11 硕士 教授 英语 口译研究 曾利沙 男1953-03 硕士 教授 英语 实用文体翻译研究 康志洪 男1961-04 硕士 副教授 英语 应用翻译、旅游翻译、科技翻译 欧阳利锋 男1966-04 硕士 副教授 英语 翻译工作坊、英汉汉英翻译 褚东伟 男1968-12 博士 副教授 英语 商务翻译 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 学位 专业技 术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教学工作 王斌华 男1974-02 博士 副教授 英语 口译研究、连续传译 詹成 男1977-08 博士 副教授 英语 英汉汉英口译、视译 黄跃文 女1966-04 硕士 副教授 英语 翻译概论,英汉翻译 胡正茂 男1967-09 硕士 副教授 英语 英汉笔译 林明华 男1954.6 学士 教授 越南语 越南国情 蔡金城 男1954.3 硕士 教授 印尼语系 高级印尼语 黄进炎 男1955.4 学士 教授 泰语 高级泰语 全永根 男1971.10 博士 教授 朝鲜语系 高级朝鲜语 吴圣杨 女1971.8 硕士 教授 泰语系 基础泰语 罗奕原 女1968.1 硕士 副教授 泰语系 基础泰语 顾也力 男1955.2 在读博士 教授 日语 日语语言文化 韦立新 男1962.5 博士 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魏育邻 男1955.8 学士 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陈多友 男1964.9 博士 教授 日语 高级翻译课程教学 刘小珊 女1957.2 博士 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丁国旗 男1962.12 在读博士 教授 日语 高级翻译课程教学 张宪生 男1954.7 博士 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刘金举 男1969.1 博士 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赵晓靓 女1974.12 博士 副教授 日语 日语语言文化 庞黔林 女1972.3 在读博士 副教授 日语 日语语言文化 杨晔男1969.5 博士 副教授 日语 日本经济贸易 王琰女1975.8 博士 副教授 日语 日本经济贸易 张慧明 男1956.5 硕士 教授 日语 日本经济贸易 庞焱女1971.7 硕士 副教授 日语 高级翻译 刘先飞 女1973.7 在读博士 副教授 日语 高级翻译 李东杰 男1957.1 本科 副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 郭晓青 女1960.1 本科 副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 徐磊女1977.12 在读博士 副教授 日语 语言文化 邱忠女1968.7 硕士 副教授 日语 基础日语 许贞女1973.4 硕士 副教授 日语 基础日语 肖小丽 女1965.12 硕士 副教授 日语 基础日语 余六一 女1962.6 硕士 副教授 日语 基础日语 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 学位 专业技 术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教学工作 郑立华 男1958.11 博士 教授 法语 跨文化交际 徐真华 男1950.1 博士 教授 法语 法国文学 陈穗湘 女1954.8 博士 教授 法语 高级法语 张弛男1965.5 博士 教授 法语 比较文学 莫旭强 男1955.8 硕士 教授 法语 汉译法 杨晓敏 女1973.9 博士 副教授 法语 社会科学调查方法 王淑艳 女1967.3 博士 副教授 法语 高级法语 关宝艳 女1953.6 学士 副教授 法语 二外法语 刘齐生 男1960.10 博士 教授 德语 德语语言学 余杨女1972.8 博士 副教授 德语 德语文学 吴建雄 男1956.3 硕士 副教授 德语 德语文学 苏蒙女1958.7 学士 副教授 德语 基础德语 詹德华 男1956.4 博士 教授 俄语 俄语写作 杨可女1963.12 博士 教授 俄语 俄语语言与文化 李德祥 男1950.12 学士 教授 俄语 经贸俄语 章玉萍 女1966.10 博士 副教授 俄语 基础俄语 李昂男1971.9 硕士 副教授 俄语 高级俄语 黄时勋 男1961.6 硕士 副教授 俄语 俄语文学 石树女1970.8 硕士 副教授 俄语 俄语阅读 陈辉女1971.8 硕士 副教授 俄语 基础俄语 郭利女1968.12 硕士 副教授 俄语 俄语视听说 何仕凡 男1955.2 学士 教授 西班牙语 西班牙口译 陈宁女1973.6 博士 副教授 西班牙语 拉美文学 卢晓为 女1968.8 博士 副教授 西班牙语 西译汉 4-1-3.主要的兼职教师 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 学位 专业 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 教学工作 从事相关专业 领域及岗位 傅鹏辉 男1958-07 博士 译审 笔译 笔译 联合国 鲍川运 男1953-05 博士 教授 口译 口译 美国蒙特雷学院 陈明明 男1952-12 硕士 译审 翻译 政府文件翻译 外交部翻译室 4-1-4.师德、业务素质(教师风范、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 经过多年的积累,本实验区拥有一支既具备口笔译实践经验又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者超过90%.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成员等高水平翻译人才,还有担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中国翻译协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领导职务的高资历专家.学院另聘多名中外资深翻译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主要教学成果 仲伟合等,"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 仲伟合、詹成、王斌华,数字化同声传译会议系统及同声传译教学系统,2009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奖,2010年 仲伟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2009年 蔡小红, "法语口译",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 仲伟合、穆雷、李明、詹成、王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谢泳,"基础法语",广东省精品课程,2009年 仲伟合等,《英语口译基础教程》,国家级精品教材,2008年 郑立华,"法语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 仲伟合,基于校园网的语言学科平台,广州市科学技术奖,2008年 仲伟合,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 仲伟合,"英语口译课程系列",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 郑立华,"法语语言文学",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 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论文)《中国翻译》2006第1期,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主要科研项目 仲伟合,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仲伟合,强化教育国际化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0年 仲伟合,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年 仲伟合,MTI口译教材体系规划,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8年 仲伟合,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重点项目,2007年 仲伟合,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重点项目,2006年 赵军峰,基于语料库的法律翻译语篇信息处理研究,广东省教育厅基地重大项目,2010年 张保红,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余东,中国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政论文英译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年 王斌华,口译能力发展过程建模,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年 王斌华,译员能力发展及其评估的研究,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2009年 平洪,高级经贸翻译人才培训项目,政府部门合作项目,2010年 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0年 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方法论,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07年 董燕萍,口译能力立体结构与口译训练中的优化过程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 董燕萍,口译中的语言转换:认知心理过程的在线探测 ("英汉双语语言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以口译语言转换为例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9年 徐真华,20世纪法国小说的"存在"观照,广东省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9; 陈多友,研文肆言——文与中日文学研究,山九物流公司委托项目,2009年; 杨诎人,日语四、八级考试作文分析,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2006年; 杨诎人,日语学习者语调的声学分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 郑立华,社会语言学研究:ISO9000质量体系中的书面语使用,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3-2007; 郑立华,中外企业中的跨文化合作,国家外外专局项目,2010-2012年; 郑立华,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看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的文化困惑,广东省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3-2007年; 张弛,"现代"焦虑视点中的20世纪中国文化演进》,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005-2008年; 张弛,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2008-2011年; 杨晓敏,跨文化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2007-2010年; 何仕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拉丁美洲高等院校校际交流与科研合作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8年; 代表性专著、教材 仲伟合,口译研究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仲伟合,同声传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仲伟合,基础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仲伟合,英语同声传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仲伟合,英语口译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赵军峰,商务英语口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赵军峰,商务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张保红,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詹成,联络口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王斌华,口译:理论 技巧 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平洪,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年 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莫爱屏,语用与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莫爱屏,话语与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明,英汉互动翻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明,语言与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徐真华,陈穗湘,法国文学导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 何仕凡,简明西班牙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 王牧,法语语法基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1 曾加耀,德语语法基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6 何仕凡,墨西哥概况,南方出版社,2009.7; 林婧,秘鲁概况,南方出版社,2009.7; 张志智,古巴概况,南方出版社,2009.7; 周为民,智利概况,南方出版社,2009.7; 秦晓莹:《阿根廷概况》,南方出版社,2009.7; 张海虹,意大利文学史,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2; 石宝洁、苏彩琼,标准越南语语音会话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9 林明华、黄以亭,标准越南语基础教程(I,II,III),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2009.10 廖宇夫,基础泰语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9 罗奕原,基础泰语2,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9 黄进炎、林秀梅,基础泰语3、 4,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9 张蔚,印尼语会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8 朱刚琴,基础印尼语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8 全永根、曹永花(韩),初级韩国语教程(上、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9 全永根、曹永花(韩),中级韩国语教程(上、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 陈多友,新概念日语词汇大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 刘小珊,陈访泽,标准日语初级会话教程(上、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刘小珊,陈访泽,标准日语中级会话教程(上、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刘小珊,陈访泽:《,标准日语高级视听说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刘小珊,日语听解指导与实践1级,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 刘小珊,日语听解指导与实践2级,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 韦立新,实用日语,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11; 余六一,经贸日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 陈多友,现代日语语法精解,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8; 陈多友,标准日本语语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 陈多友,标准日本语词汇精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 陈多友,基础日本语入门教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 郑立华、杨晓敏主编,中国-法国 思想与技术的交流,法国 Harmattan出版社, 2007; 郑立华、杨晓敏主编,信任观与中欧关系,法国 Harmattan出版社, 2010; 张弛著,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遭遇的冲击、危机及其复兴,法国友丰出版社,2005; 张弛著,1939-1976年萨特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史研究,法国Manuscrit 出版社,2007; 张弛著,1977-1989年萨特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史研究,法国Manuscrit 出版社,2008; 杨晓敏著,中国餐馆的社会作用,法国 Harmattan出版社,2006; 徐真华、黄建华著,20世纪法国文学回顾——文学与哲学的双重品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王淑艳著,移民与广州的语言状况,法国友丰出版社,2009; 林明华著,越南语言文化散步》,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8 全永根著,韩国现代诗诗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6 金英姬著,中国朝鲜族文学纵横谈》,民族出版社,2007.7 蔡金城著,从爪哇传统中寻找中国南方(云南)文化迁徙的足迹》,印尼出版,2010.1 陈继华参编,越南行政地名译名手册》,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5 林秀梅主编,泰国社会与文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8 全优编著,韩国语北京旅游一本通》,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全优译著,最新延世韩国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陈多友主编,东亚地区日语教育日本学研究前沿文存,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刘小珊编著,国际汉学第十七辑,大象出版社,2009; 陈多友著,研文肆言—文与中日文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陈访泽编著,汉日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9; 刘金举编著,二十世纪日本文学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陈多友等著,物流管理学,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顾也力、陈多友主编,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研究前沿文存,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庞焱、陈多友译作,最后开放的花儿,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9 代表性论文 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国翻译,2011年第3期 仲伟合,通过同声传译揭开认知、感知和智力的面纱,中国翻译,2009年第3期 仲伟合口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外国语2008第4期 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中国翻译2007(4) 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中国外语2007-7-1 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中国翻译2007-1 仲伟合译者的极限与底线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赵军峰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译员角色研究中国翻译2011(1) 赵军峰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个案研究中国翻译2007-2-5 张保红也谈汉诗英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与金春笙先生商榷翻译季刊2008-12 余东,关于中国古代散文英译的几点考虑,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王斌华,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外语界,2008年第3期 平洪,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中国翻译,2011年第3期 欧阳利锋,论译者的批判性思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4期 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 穆雷,翻译研究中的各种转向:是新范式还是角度转换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中国翻译,2007年第2期 莫爱屏,口译中译员主体性意识的语用研究,中国外语,2010年第3期 莫爱屏,译者主体性与语篇中视角的互动研究,外语教学,2008年第5期 刘季春,探索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第2期 刘季春,独立成篇:超越"忠实"的忠实,上海翻译,2010年第1期 李明,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外国语,2006年第3期 李明,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的,外国语,2008年第2期 方开瑞,从吴宓的翻译活动看小说翻译中叙述文体的变化,中国翻译,2007年第1期 方开瑞,叙述学和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方开瑞,甲午战争之后小说翻译中"讲述"模式的传递,中国翻译,2008年第2期 王友贵,中国翻译传统研究:从转译到从原文译(1949~1999),中国翻译,2008年第1期 王友贵,当代翻译文学史上译者主体性的削弱(1949-1978),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第2期 王友贵,从数字出发看中外关系、中外文学关系里的翻译关系,外国语,2006年第4期 郑立华,"试论说话者角色的分离" 《外语学刊》,2005.5; 郑立华,"信任与ISO 9000在中国",法国《协同与合作》,2009.1; 郑立华,"试论交际身份的转换"《外语学刊》,2010.1年; 郑立华,"中式签字与西式签字",法国《传播与组织》,2010.1; 徐真华,"从广州年轻人的语言态度看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 徐真华,"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外国文学研究》,2008.4; 余杨,"作为迷信的启蒙"君特.格拉斯",《外国文学评论》,2008.3; 余杨,"文化认知的困境—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析君特·格拉斯作品中的第三世界主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余杨,"文学为何物"《译林》,2009.9; 张弛,"昆德拉的'欧洲小说'观",《当代外国文学》,2005.3; 张弛,"穷究词义为了跨文化的沟通——论西方哲学核心词汇 '?υ(on)'的中译问题",《中国翻译》,2005.6; 张弛,"西方哲学核心词'是'的误译问题",《学术研究》2006.6; 张弛,"小说何所是?小说当何为?——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之二",《外国文学研究》,2008.3; 蔡小红,"口译教学训练评估",《中国翻译》2005.6; 杨可,"以人名为基础构成的随机词及其语言文化学价值"俄罗斯《语言学》,2008.1. 林秀梅,"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2006.5 林明华,"越南革新的渐进历程",《东南亚纵横》,2006.1 黄进炎,"教学中的泰语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吴圣杨,"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8.3 黄以亭,"试述越南语中的外来词现象",《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 石宝洁,"越南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蔡金城,"令人钦佩的浪漫主义—毛泽东词两首的翻译与欣赏",《文学、文化导向》(印尼),2009.11 金英姬,"韩国语阅读趣味性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全永根,"韩国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国语教育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 罗奕原、廖宇夫,"中泰合作办学模式探讨与实践",《科技信息》,2010.11 陈多友,"试论东盟对东亚共同体形成所起的作用",《东北亚论坛》,2007.1; 陈多友,"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东亚共同体如何文学?",《东南亚研究》,2007.12; 陈多友,"大众媒体墙与心脑控制",《开放时代》,2007,3; 陈多友,"试论川端康成初期文学中的佛教思想",《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2; 陈多友,"刍议小森阳一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开放时代》,2010,7; 陈多友,"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外语研究》,2010,8; 陈多友,"试论东亚地区文化的共性——以天人合一思想在中日两国茶事活动中的不同体现为例",《东南亚研究》,2010.10; 刘金举,"基督教忏悔制度及忏悔体文学对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丁国旗,"大冈升平的东南亚叙事与战争认知",《东南亚研究》, 2007.10; 韦立新,"论宋元文化的影响力与日本佛教文化",《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10; 张宪生,"二宫尊德思想简论",《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10; 徐磊,"上田秋成的反功利主义文学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2; 4-2.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教材选用情况,专业图书资料,含网络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等) 我校设有全国翻译学研究资料中心,藏有较齐全的翻译学研究资料;大学图书馆藏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图书资料.近4年本专业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 40.7万元,拥有中英文期刊数(含电子读物)101种,我校建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口笔译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满足上课和学生自主练习需要. 积极使用国家优秀、统编或规划的教材或教指委会指定的教材;主动引进代表国外优秀教学法的外国原版教材;选取近3年出版的教材,或选取近3年出版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组织力量编写出版教材.2006年以来,各语种已出版教材50余部,其中12部为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英语口译基础教程》被评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目前,学院正在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编写翻译专业本科教材系列. 针对翻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各语种教师还结合自身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的丰富经验,将真实的口笔译工作材料,如书面发言、会议音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编制散页教材,确保课堂教学总能够紧跟时代,贴近需要.使用与企业合作和自主开发的训练软件,以达到仿真性、时效性、专业化的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各相关语种学院邀请境内外知名的翻译研究学者和从业人员前来讲学,定期举办"译学前沿讲座",不断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各语种专业注重实践性教学.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部分专业课老师开始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学.这类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口笔译实践方面.例如,"笔译工作坊"课程要求学生结合学院专业实习基地的需求,承担笔译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管理、分工、独立作业和集中讲评等提高自身的笔译技能;"模拟国际会议"则要求学生根据授课教师从事的会议口译工作来自行设计组织小型国际会议,扮演发言人和译员,达到仿真练习的目的;"口译观摩与赏析"则将真实的口译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学院还依托专业实习基地,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并与相关课程结合起来,给予实践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去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以上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指导实践,掌握翻译的研究方法,培养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情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语种非常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有18个签约的实习基地.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登门及学校临时委派等临时性的实习机会,如友诚大会期间大学城印象馆的翻译服务等.近三年我校共派出860多人次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市外事办、广州友诚大会、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实习. 4-3.管理与运行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语种专业将教学评估与教学检查工作常规化,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监控教学质量: 1.成立跨学院创新实验区领导小组,从宏观上负责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管理、协调与督察工作. 2.健全各类教学管理文件,将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各相关学院已制定了如下教学相关规章制度:优秀教学奖评选条例、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关于请假、调课、停课规定、教师任课期间外出做口译的暂行规定、学生成绩管理规定、考试管理规定、评卷管理规定、教学资料管理规定、优秀教材奖励办法、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与奖励条例. 3.实行集体备课制.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师教学过程管理方面,各专业要求教师按照担任的课程,采用统一的集体备课表,进行集体备课.每门课每学期的集体备课次数不少于6次,单独负责某门课程的教师则需要向系主任汇报备课情况. 4.同行听课、评议常规化.各专业要求每位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同行听课,填写听课评议表. 5.定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每个下学期,教学副院长和系主任等与本专业代表进行会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作出书面报告交给各个老师以及相关部门. 6.为了更好地监控教学质量,除了参加每学期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估,接受教学督导以及教学动态的监督以外,各专业要求教师按照自己的授课情况,在学期末给学生印发统一的教学与教材反馈调查表,并自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促进老师们进行更加详细、更有针对性、更具建设性的教学自我反思和检查,并做出调整与改进. 7.定期召开教学讨论会.各专业每学期会组织1次全院教学研讨会,并且要求各系每学期组织至少三次教学讨论,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各抒己见,分享教学心得,讨论解决方法. 8.在聘用教师方面,各专业特别注重教学能力,应聘者必须经过严格认真的试讲程序,合格者才能聘用. 9.所有的课程在教学与考核之间实行有效的分离,采用AB卷的形式进行考核,部分课程采取独立的项目或是案例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 4-4.政策保障(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招生、升学等多方面的鼓励政策和实施情况) 我校各语种翻译专业依托翻译学二级学科,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水平高、专业外语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团结协作精神强的师资队伍.该专业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改进,在发展中保持和强化专业特色.教师们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级翻译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类别之一,为进一步推动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我校采取以下支持保障措施: 学校每年至少拨款30万元作为翻译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专款,同时积极组织该专业申报国家和省两级教改、课程等专项经费,并确保逐年提高经费支持力度; 学校充分利用国外、校外资源,支持和完善翻译专业的办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提高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校级科研立项、成果出版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支持翻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翻译专业的科研发展; 学校和各相关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到各语种对象国进修,或聘请对象国教师来校授课、讲学; 学校在外文图书采购、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各相关学院设立系列奖励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如"优秀课堂教学奖"、"优秀教材编写奖"、"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导师奖"等; 各语种专业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各语言对象国的著名高校签订互派交换生协议,使学生在校学习四年的时间内有机会到语言对象国学习,感受语言和文化氛围;同时我校接收对象国高校的学生到我校留学,给更多的学生创造轨迹交流的机会; 学校给予各语种本科毕业生免试推荐到国内外高校(包括本校)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部分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鼓励翻译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工作,让教师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支持各相关语种聘请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能与各语种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学校在招生方面给大力支持, 每年的外语类专业录取中都聚集了大批分数高的学生,生源质量高.在毕业就业、保研等方面给予财力、制度保证. 5、培养效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评价(包括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我校外语类专业自设置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有效参与合作与竞争的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翻译专业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能够熟练使用英汉双语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沟通的专业化高层次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置的.本专业注重办学特色和人才需求特点,充分利用所在学院的教学优势,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和竞争能力,坚持"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专业素养、过硬的双语技能与突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不但取得了丰硕的学业成果,在各项大赛中也屡获佳绩,就业前景光明.毕业生步入社会将能够很快成长为用人单位的有用之才.本实验区就是以翻译专业为依托,培养多语种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该专业本届毕业生思想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运用能力强,在各方面成绩都表现突出. (1)学业优异,专业教育效果显著 课程要求高,课业项目和实践活动较多,但各语种的学生学习努力,圆满地完成课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的外语成绩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各届学生参加全国外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合格率均超过90%. (2)学生在各项大赛中屡获殊荣 本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外语技能竞赛、社会调研/实习、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在院、校、省区、全国比赛中屡获殊荣.2006级翻译专业本科班30人,其中23人获得过校内外各种个人和团体奖励共68人次,其中有4项国家级奖励,有3项省级奖项,1项华南赛区奖项.例如,彭菲2007年11月获得广东省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季军,2008年11月获得"CCTV"杯广东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09年获第十三届"外研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二等奖,2007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丁欣如同学在2009年首届"高教社杯"全国英语口译大赛华南赛区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高教社杯"口译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乔飞同学在台湾义首大学交换学习期间获得"2009年台湾地区大专院校逐步口译竞赛"英译中第一名,谭海亮同学在台湾义首大学期间参加台湾年度经典好书阅读报告竞赛奖英文组第二名.杨东明同学获得200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大学生奖章"."高帆精益求精"队获得"200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迎亚运规范羊城英语公示语研究活动"优秀调研队二等奖等. 2007-2009级翻译学专业学生秉承学院研究型学院的优良传统,在各项大赛和广东省各类活动中也屡创佳绩.例如,07级29名本科生有14人次获得"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志愿者最佳、优秀奖等.杨岑同学获得09年第十三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二等奖.08级本科生张映、钟长芊、任威宇、杨浩浩获得09年广外模拟联合国初赛"杰出团队一等奖",张映同学获得09年广外模拟联合国初赛"杰出外交风采奖",郭浩玮同学获得2009年度云山奖学金,刘嘉欣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09级本科生王怡在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事选拔赛城市(广州)决赛中获得大学生组二等奖等. (3)就业情况良好 每届毕业生中有42%的同学获得了升学深造的机会.升学的毕业生全部进入国内外知名院校就读.国外院校包括拥有全球三大高翻学院之一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口译名校巴斯大学 以及综合排名靠前的利兹大学等.国内院校包括外语专业处于顶尖水平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就业毕业生去向大致分为民企,国企,和三资企业.其中不乏三井物产,中国银行,联想,广州电视台等中外知名企事业单位. (4)实验区专业群已成招生热点 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优良的教学质量,已使翻译专业及各外语类专业成为招生热点,每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保持高位. 6、创新性 在教育理念(理论)、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本实验区的意义在于通过探讨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该翻译专业的多语种发展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在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各方面均有改革和创新. 1. 注重教学研究 本专业的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及时总结归纳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近4年来,各语种专业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相当比例为教研论文;出版教材近50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研项目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校园网的语言学科平台"教研项目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英语口译基础教程》被评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目前尚有在研的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数字化口译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和校级教研项目"翻译本科新专业口译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体系建设"等. 2. 大胆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厘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实践,各语种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明确了翻译专业人才与传统的外语人才的不同:1)翻译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两门语言,同时还需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2)翻译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通过翻译实践,把翻译技巧内化为译者的自觉行为;3)翻译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清醒的译者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此,我们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上主要从三个板块入手:语言板块、技能板块和知识板块,传统的外语教学只能解决语言板块问题,无法完成后两个板块的教育,翻译专业教育势在必行,其手段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完成三个板块的教育.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翻译专业人才;2)打好两种语言基础,特别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3)强调双语转换能力和口笔译实操能力的培养;4)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5)着重译者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6)着力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7)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翻译工具;8)注重翻译职业观及身心素质的培养. 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模式则为: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养. (2)使用全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双语转换工作,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双语知识,更应拥有娴熟的口笔译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技能的熟练掌握,良好的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学习.同时,翻译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场景的翻译环境,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必须借助现代技术,采用全真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 (3)课堂教学与专业讲座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教师利用课外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设各类专业讲座,同时定期举办"岭南翻译沙龙之译学前沿讲座",邀请境内外知名的翻译研究学者和从业人员前来讲学,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资源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4)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本专业各语种开出的所有课程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使用达到100%.口笔译专业模块课程基本上都在装备有现代化通信设施的实验室进行.目前使用的实验室包括:普通同声传译实验室、高级同声传译实验室、翻译机创新实验室等. (5)注重实践性教学 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部分专业课教师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教学.例如,《笔译工作坊》课程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实习基地的需求,承担笔译项目,通过项目管理、分工、独立作业和集中讲评等提高笔译技能;《模拟国际会议》则要求学生根据授课教师从事的会议口译工作来设计组织小型国际会议,达到仿真练习的目的;《口译观摩与赏析》则将真实的口译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各语种还依托专业实习基地,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并与相关课程结合起来,给予实践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去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3.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 本实验区整合了我校高级翻译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相关学院的14个外语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是我校最大的横向联合教学科研项目.因此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必须采取统一思想理念、突出专业特色、注重翻译实践等一系列创新思路.主要做法有: (1)在大学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跨学院跨语种的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工作委员会,协调各相关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重点落实各语种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思路、人才培养方案、翻译实践环节和实施计划,建立本实验区内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2)开办"4+0双专业/双学位"项目,使非翻译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四年学习时间内系统修读口笔译理论和实践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即可获得翻译专业第二学位. (3)设立"跨学院/跨语种辅修"项目,鼓励非英语专业小语种学生跨学院、跨专业修读英语专业课程和翻译专业课程,使小语种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小语种"和"英语-小语种"之间的互译能力. (4)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本创新实验区将建立计算机辅助口笔译实验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教师指导和监控的口笔译实践.同时,本创新实验区将在各语种建立翻译实践团队,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模拟翻译实践. (5)除了校内训练外,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得到锻炼.本实验区将充分利用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团队在华南地区大型国际会议和赛事的良好声誉,使各语种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在正式官方翻译实务中得到磨练.整合多语种的翻译资源,也会进一步加强本实验区承接大型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项目的能力. 7、推荐单位意见 学校意见翻译学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高校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立更为这一体系构建了重要的基础部分.翻译不仅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且是一个发展潜力极大的交叉学科,高级翻译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别之一. 我校自建校以来,已有近五十年的多语种教学历史,从开始的4门外语语种发展到14门外语语种.通过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将进一步提升翻译学科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翻译专业的规范化发展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其成果将会辐射到广东乃至全国,对推动全国的翻译本科专业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我校将发挥翻译学科和多语种教育的优势,整合全校各语种的翻译师资和办学资源,与相关行业积极合作,共同建设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研究,同意申报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负责人签字: 仲伟合 (公章) 2011 年6月12 日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德语基础教程  德语0基础教程专辑  俄语视听说基础教程1  德语教程  德语免费自学视频教程  德语语音教程  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  德语学习视频教程下载  德语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