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力与机械学院 >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博导简介
  •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博导简介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9-2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博导简介 (按拼音排序)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安连锁,男,1955年10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职务. 安连锁教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最优化技术在热力发电厂的应用》等课程.在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安全、经济运行与节能技术;声学技术与应用等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63"子课题一项、博士点基金三项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省部及多项.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32篇;出版教材4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1篇.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7年被聘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第四届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培养博士研究生多名、硕士研究生多名. 联系电话:010- 80798919 E-mail:als@ncepu.edu.cn 陈鸿伟,男,1965年1月生,汉族,重庆人.1996年5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热力、热能教研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委员、动力工程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开展合作研究,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近年来负责或主研2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洁净煤技术、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物控制及其仿真、气固两相流动与检测、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与系统等. 现在研的有多项横向课题.目前主要致力于煤的熔融盐气化、常规循环、联合循环热力过程实时监测与评价、气固流态化过程动力学特性监测与分析、生物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 E-mail:hdchw66@126.com 陈诺夫,男,1959年8月出生,博士.1982—1998年工作于河北工业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09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1993年度、1994年度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总工会"八五"立功奖章.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创建了非破坏性定量检测砷化镓单晶化学配比的方法,及显示砷化镓单晶缺陷的超声腐蚀方法.系统研究了半绝缘砷化镓单晶的化学配比与生长工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砷化镓单晶的化学配比,提高单晶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弄清了LT-MBE生长GaAs的晶格膨胀和半绝缘特性的机理.对太空生长的半绝缘砷化镓单晶进行了材料性能研究,及微波器件应用研究.揭示了砷化镓单晶化学配比对单晶均匀性、完整性、生长重复性和应用通用性的重要影响.与电子部十三所合作,用太空生长的半绝缘砷化镓单晶制造的低噪声场效应晶体管和模拟开关集成电路的全部电学性能,均超过了地面材料制造的相同器件和电路.这是在国际空间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个令人鼓舞的成果.在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研制成功了具有室温铁磁性的GaMnSb薄膜,制备出具有铁磁性的硅基稀磁半导体.近年来,致力于新型高效太阳电池的研究,发明了组合式聚光组件,研制成功高效聚光太阳电池、集成太阳电池和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在Physical Review B和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 目前研究重点领域:新型高效太阳电池材料、器件与发电系统、空间材料制备与性质分析 E-mail:nfchen@ncepu.edu.cn 陈蕴博,男,1935年生,上海市人,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机械工程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蕴博教授长期从事材料、材料加工领域科技工作.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有十多项,为解决重大工程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应用量大面广的材料、材料涂层技术以及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现正从事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工作.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3等)四项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等)六项次,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数达10项次.出版专著三本,发表论文7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 E-mail:webmaster@ht.org.cn 杜小泽,男,1970年1月出生,汉族,河北人.2000年1月在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电分会空冷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热物理和能源工程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与电力节能、火电站空冷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可在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等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目前主要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以及国有大型发电集团、电力设计院所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40余篇;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30余次. 联系电话:010-51971326 E-mail:duxz@ncepu.edu.cn 付忠广,男,1963.7出生,汉族,河北邢台人,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电站机组运行优化研究所所长,"动力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教授, ASME会员.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委会委员、全国振动标准化委员会二分委(SAC/TC53/SC2)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职工培训委员会仿真培训协作网委员和全国发电机组优化运行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研方向: 1.电站机组运行优化 2.热力设备及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3.气固多相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4.转子动力学及机械振动 5.复杂热力系统建模方法 研究成果: 汽轮机组热应力及扭转应力疲劳寿命损耗,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机制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课题参加人; 汽轮机轴瓦磨损问题的研究,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 330MW机组滑参数停机及优化运行的研究,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 机组启动方案优化的研究,横向课题,课题负责人.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获奖励情况,发表论著及论文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热力系统反向建模方法研究(批准号50776029)"项目负责人;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动力工程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主编,2007 电厂汽轮机运行与事故处理,中国电力出版社,编著,2007 燃煤锅炉微油点火燃烧器的数值计算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4)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Theory to Data Mining of Condenser Diagnosis in Power Plants,Proceedings of IJPGC 2003 一种基于振动数据的旋转机械运行状态评价方法的探讨,振动工程学报,2004 主成分分析法用于电站机组信息综合评价,动力工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优秀论文,2005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linear Coupled Flexural-torsional Vibration of the Rotor,Proc.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 2001 电力系统扰动对机组轴系扭振影响的探讨,电力设备,2007,8(10) 联系电话:010-80798469 E-mail:fzg@ncepu.edu.cn 顾煜炯,男,1968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人.1996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二岗责任教授,副院长,电站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已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被EI收录.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各类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编著大型工具书《电力工程师手册·电气卷》第九篇"大机组轴系扭振"(约10万字).2003年荣膺北京市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已指导博士生4名、硕士生20余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站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电站设备状态维修理论与技术,机网协调作用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控制.目前承担的重要课题:电站设备状态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国家863计划)、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研究. 联系电话:010- 80798560 E-mail:gyj@ncepu.edu.cn 韩中合,男,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叶轮机械与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办公电话:0312-7522100,电子邮件:zhonghehan@yahoo.com.cn通讯地址: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邮政编码:071003 简历:韩中合,男,1964年9月出生,汉族,河北武邑人,2006年3月获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工程系副主任. 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 主研方向:叶轮机械与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 韩中合教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汽轮机原理》、《大型汽轮机运行特性》、《电站热力设备及运行》、《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和《非线性振动与系统识别》等课程.主持、参与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近年来,主要进行汽轮机内湿蒸汽两相流的计算与测量、汽轮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和叶轮机械CFD 与优化设计等领域的研究. 作为主研人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获国家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为"汽轮机原理"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近年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动力工程》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编著1部. 联系电话:0312-7522100 E-mail:zhonghehan@yahoo.com.cn 何青,男,1962年生.1999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学科研究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包括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振动工程理论与测试技术、智能检测与智能仪器、微能源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材料及应用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类科技项目30余项,其中发电厂热力设备重要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火力发电机组高温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运量、大功率、高带速、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系统的开发研制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恶性故障预报—裂纹转子动特性研究获得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它地市级科研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 联系电话: E-mail:heq@ncepu.edu.cn 黄国和,男,1961年11月生,福建厦门人,汉族.1994年6月获得加拿大McMaster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Regina大学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加拿大国家能源与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加草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协会主席;国际环境信息学杂志主编.黄国和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黄国和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SCI论文逾300 篇,另有专著7部.曾培养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90多名.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中科院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系统分析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水资源科学与工程. 联系电话:010-51971255 E-mail:hgh973@126.com 黄其励,男,1941年1月生,汉族,辽宁营口人, 1987.6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 黄其励教授在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5篇,专著1部.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新技术. 康顺,男,陕西西安人,1955年12月.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流体工程与流体机械研究所所长,风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兼职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尤迈克(北京)流体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流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叶轮机械内真实流动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CFD可信度分析研究等. 康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和CFD专家.科研工作经历主要覆盖以下主题:有无卷弧翼旋成体的马格努斯效应;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低速、高速风洞实验;应用于分析叶轮机械内三维流动的拓扑法则;叶轮机械内三维边界层的计算;叶轮机械三维内部流动和飞行器三维外部绕流的试验的数值研究;二维、三维风力透平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风电场微观选址;轴流和离心压缩机以及轴流和向心透平内三维定常和非定常流动的数值研究;边界层转捩流动的模拟;湍流边界层的数值模拟;叶轮机械优化设计;以及先进CFD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涵盖:风力透平、压缩机、涡轮、泵、飞行器、建筑群等)等. 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包括: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形状S1和S2流面的边界层方程和求解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系列分析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流谱的拓朴法则;通过对压气机叶栅实验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的流动现象,并独创性地对这些复杂的流动结构予以科学描述;通过对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些细微的流动现象和几何形状复杂区域的流动结构;通过对轴流压气机转子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间隙涡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离心压气机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次得出心压气机流道内二次涡量随叶片几何和流动参数变化的规律等. 自从1984年至今,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4篇在国际权威学报《ASME Journal of Turbo machinery 》上发表.曾于1994年获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委颁发的Iwan Akerman奖.获奖题目为:三维压气机气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非比籍学者;1998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2002年或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并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工作. 联系电话:010-51971313 E-mail:kangs@ncepubj.edu.cn 李美成,男,1973年6月生,汉族,山东郓城人.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专业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信息材料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哈工大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副所长.2010年3月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工作,建立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团队.2005年4月-2006年6月应邀赴英国剑桥大学作皇家访问研究员.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被破格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09年获"黑龙江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 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国家航天支撑技术项目、"十五"和"十一五"预研基金重点项目、华北电力大学211三期子课题等科研课题近20项.近年来,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SCI论文40余篇,EI收录40余篇.第一、二作者SCI论文中影响因子7.0以上1篇,影响因子2.0以上1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获授权7项).编著教材2本,撰写约40万字. 先后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曾作为大会秘书长组织国际会议,多次作为会议副主席和分会主席主持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并担任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及审稿专家,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等学术任职.担任《红外与激光工程》、《功能材料》和《微纳电子技术》编委,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Physics D,《物理学报》等10余个国内外SCI杂志的特邀审稿专家.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器件; 2. 新能源材料及其应用; 3.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技术. 联系电话:010-61772951 E-mail: mcli@ncepu.edu.cn 李鱼,男,1965年2月生,汉族,长春市人,分别在吉林大学化学系(1982-1986)、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1994-1997)和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1999-2002)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2-2004),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5.04-2005.12),加拿大里加纳大学工学院博士后(2005-2006),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系副教授(2001.07-2004.12)、教授(2005.01-2006.08)、博士生导师(2005.09-2006.08),国家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2006.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第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物形态研究、环境监测方法、环境与规划评价等.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生36名;有2名本科生分别获得2002年学校优秀本科论文一等奖(协助他人指导)、三等奖;所协助和直接指导的研究生,共有3名、4人次获得2002-2003及2003-2004年度唐敖庆研究生奖学金,并有多人次在研究生院主办的"精英杯"研究生成果大赛上获奖;多次获得校级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担任过二十余项省级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工作;多家核心及SCI收录期刊的审稿专家. 在研项目主要包括:"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农药的复合污染机制及其水质水动力/吸解耦合模型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环境行为—迁移转化—环境效应等多因素的相互关系" (973专题)、"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环境与社会评价"(横向课题)等,累计科研经费350万元以上.现主讲研究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等课程. 联系电话:010-51971241 E-mail:liyuxx8@hotmail.com 刘石,男,1956年9月生,民族:汉,籍贯:天津,1989-92年于英国剑桥大学PhD并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7年间在英国进行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项目.199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8年就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自2007年4月始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导.任世界工业过程层析成像组织的创始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测量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理事,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 主持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融合热物理信息的多机理成像研究》;(2)863项目《煤粉炉生物质共燃的旋流燃烧器与检测技术研发》;(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尺度多孔介质中燃烧的电容层析成像研究》. 负责子课题:(1)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多模态层析成像研究》中的信息融合和多相流研究;(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泥石流运动机理与输沙规律》. 已经完成项目:(1)863项目《洁净煤技术燃烧诊断和快速控制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循环床两相流固体浓度场实时电容层析成像测量研究》;(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脉动热管流型的电容层析成像识别及换热特性研究》;(4)英国文化委员会项目《ECT measurement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 近五年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获发明专利三项.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13名. 主研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燃烧与检测方法,过程层析成像Process?Tomography,燃烧过程火焰/温度场成像测量和液晶膜温度测量,脉动热管,多孔介质中包括相变的传热现象,包括流动、燃烧和电磁场作用的CFD方法等. Email: liushi_ncepu@yahoo.com.cn 刘宗德,男,1963年5月8日生,汉族, 湖南长沙人,1995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微纳米表面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宗德教授在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等研究领域取得较多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1项、部级一等奖二项,三等奖1项,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5项,6项获授权.曾负责完成的863课题被评为优秀.兼任中国材料网理事会理事,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爆炸力学组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科技导报》、《锻压技术》编委.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20余名. 目前负责承担科各类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产业化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 联系电话:010- 80798725 E-mail:lzd@ncepuibj.edu.cn 柳亦兵,男,1961年7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机械设备动态特性分析与故障诊断、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控制等领域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加过原水电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火电厂噪声综合治理"、德国政府研究项目(SFB261"火电厂设备故障诊断"和SFB1761"高性能零件精密锻造技术-精密锻造齿轮加工过程监测与运行状态评估")、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型风电机组先进控制相关技术研究"及其它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工业项目多项.在机械系统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火电厂和核电厂大型旋转机械设备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先进工业检测技术与系统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完成研究著作1部,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联系电话:010- 80796536 E-mail:Lyb@ncepu.edu.cn 陆道纲,男,1965年8月生,汉,江苏扬州人,1995年9月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主持完成的"秦山核电厂Ⅰ期吊篮下部防断支承组件流致振动分析"成果取得2002年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担任国家863计划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的副总工程师期间,主持中国实验快堆热工水力和结构与设备安全分析取得重大工程进展,于2002年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研方向:核反应堆系统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和核反应堆结构力学. 在研究项目: 国家"973"子课题——超临界水堆材料辐照与力学性能研究; 国家"863"课题——基于智能合金的快堆非能动停堆系统研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先进核反应堆板状燃料组件流致振动研究. 联系电话:010-80798573 E-mail:ludaogang@ncepubj.edu.cn 吕爱钟,男,1961年3月生,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分别在山东科技大学(1978-1982)、东北大学(1989-1993)获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电教研室主任,水电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 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水电工程、岩土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先后主持了《岩体非定常流模型辨识及三峡船闸工程时效变形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10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出版了《岩石力学反问题》、《地下隧洞力学分析的复变函数方法》专著2部,编著《New Progress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著作1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6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生10名. 2007年3月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前,曾任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山东省高等学校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泰安市十届政协常委,农工党泰安市第一副主委;曾为煤炭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曾多次担任国内多所高校的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主席、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大会执行副主席、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评审专家. 联系电话:010-51963392;010-81712954; E-mail:lvaizhong@ncepu.edu.cn 芮晓明,男,1955年9月生.汉族,籍贯天津,1981年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1)学科专业 动力机械及工程、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 近年主要从事电站设备节能与优化设计、风力发电技术与设备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学与科研成果 先后承担11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指导研究生40余名(其中博士生2名). 曾主持20多项省、部级和其他类别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199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技发明之星"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校机械类专业指导委委员,《内燃机学报》编委. 在所从事两个研究方向,近期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的有关风力发电技术与设备的纵向课题2项;由华能集团、中电投集团资助有关电站辅机设备高效传动与节能技术方面的科技项目2项;其他电力企业委托的大型管道等装备研制课题多项.近3年所负责课题研究经费200余万元. 结合科研工作,在权威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EI等检索收录.近年主编的教材二部;受机械工业等出版社委托,已基本完成大型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论著和相关教材各1部的撰写工作. 联系电话:010-80798635 电子信箱:rxm@ncepu.edu.cn 孙保民,男,1959年生.1994年初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锅炉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站锅炉新型燃烧器的开发及应用、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及计算机应用、燃烧过程数值计算、燃烧过程的计算机监测等."九五"期间作为课题副组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燃煤锅炉超低负荷洁净高效控制与运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2项.多项电站锅炉燃烧器改造项目全部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2名,在学博士生10名,硕士20余名.目前负责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型热解火焰合成单壁碳纳米管基础研究",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的子课题1项及横向项目多项. 联系电话:010-80798745 电子信箱:sbm@ncepu.edu.cn 唐贵基,男,1962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黄县人;1999年3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机械工程系主任.被聘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河北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及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主研方向: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主研方向:①动力设备监测、控制与故障诊断,②热力设备及旋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 近年来主讲过:机械噪声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模态分析、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振动分析与动态测试和高等转子动力学等课程.主持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大部分成果已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或验收,在现场投入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电网冲击下东方3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的模拟试验研究"、"基于ASP的创新支持系统的开发研究"和"钢拉杆螺纹连接强度研究"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论文10余篇;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研制的"转子动平衡检测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三等奖、河北省一等奖. 目前主要致力于结构动特性测试与分析、振动与噪声控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312-7525028;0312-7525018(FAX); E-mail:tanggjlk@263.net 田德,男,1958年8月出生,汉族,吉林松原人,1992年9月在日本明星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太阳能学报》编委,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收录.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9项,累计科研总经费1000多万元.1996年被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基金委等七部委批准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000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整体模型风洞实验》在199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壹等奖.主持研制的浓缩流体能型发电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0年获中国专利成就展最佳项目奖.研究开发的100W、200W、300W、600W、1kW和2kW系列化产品已在中国和日本应用.正在进行MW级风电机组、低风速风电机组的设计与模拟实验,正在研制30kW并网运行的浓缩风能型风电机组.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电机组气体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风电系统中发电机及控制、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与仿真实验.可在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招生.目前主要负责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西部新能源行动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项目2项,近三年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联系电话:010-51963682; E-mail: tiande@ncepu.edu.cn 王松岭,男,1954年11月生.1982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曾任热工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动力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力设备与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内流流体力学与流体设备、通风空调技术与设备等. 近年来在负责或主研的1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中,曾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两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EI》收录30余篇、《SCI》收录1篇,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编教材两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现在研的纵向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还有多项横向课题.目前主要致力于内流流体力学与流体设备、流体动力学及热力设备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312-5024951-2241 电子信箱:wangsongling@xinhuanet.com 王璋奇,男,1964年生,汉族.陕西人, 1985年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2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7年5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加拿大满尼托巴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术兼职有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机械学报编委等. 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各种科技项目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4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国家电网"110KV-500KV输电线路杆塔优化设计研究"课题,作为分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工程项目"1000KV输电工程技术研究"课题中的微气象条件下铁塔载荷设计与调查子课题,承担地方政府项目"大型锅炉安全阀智能在线调校系统"的研制,国际合作项目"局部强对流条件下,输电线路杆塔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等课题. 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是运用现代数学、力学、机械、热力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电力工业中的重大设备、机械装置中的结构设计与安全评价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在动力机械及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方向有: 1、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安全性评估:研究火力发电厂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部件的强度分析理论和寿命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监测中. 2、动力设备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研究考虑多物理场(热、电磁、流体)耦合作用下,发电厂设备的振动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及设备安全运行的评估体系和监测方法. 3、流体动力机械数字化设计:研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电力设备、动力设备、流体设备的虚拟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典型的能源技术产品为对象,研制典型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平台. 4、流体结构工程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结构-流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计算理论及设计平台.涉及的典型结构有输电线路杆塔-风载荷耦合系统、叶轮机械-流体耦合系统、管道-流体耦合系统等. 联系电话:0312- 5024951-2146 电子信箱:labvib@ncepu.edu.cn 徐鸿, 男, 1959 年生. 1998 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能源与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汽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分会电站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曾参与和完成电力部及国电公司部级项目二项,主持完成欧共体"高温材料蠕变和疲劳特性寿命及改进设计"理论和实验项目一项,参与欧共体缺口试件的多轴蠕变特性实验标准的制定,参与完成德国和欧共体研究项目五项,以及工业界资助项目近十项.2000年3月回国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二项,以及工业界项目40余项,目前的研究领域为高温设备和部件安全评价和材料特性研究、3-D流动优化设计和电站辅机节能.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 联系电话:010- 80798324 电子信箱:xuhong@ncepubj.edu.cn 徐进良,男,1966年4月出生,汉族,安徽人.1995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4月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工作,建立地热能研究团队,担任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创建微能源系统实验室.曾经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大型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华北电力大学211三期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产学研项目1项、大型企业合作项目2项等.在权威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它引300余次(SCI他引200余次).两篇论文SCI他引60次以上. 担任国际The Open Thermodynamics Journal的编委和IASME Transaction的特邀编辑、我国《微细加工技术》杂志的常务编委,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七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特邀报告.作为大会主席组织2005年微能源国际会议.在2005年希腊举行的国际传热、热能工程及环境工程会议上任科学委员会委员、组织多相流分会并任主席.在2008年1月台湾举行的国际微纳米传热会议上,负责Track 13-纳米系统的工作,是这个Track的副主席.担任13个国际杂志及13个国内杂志的论文评阅人.共申请国家专利13件,授权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共5项.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尺度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热利用等.可在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010-51976819 E-mail:xjl@ncepu.edu.cn 阎维平,男,1955年12月生,汉族,北京人, 198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本科毕业,学士学位,1987年12月华北电力学院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工学硕士毕业,硕士学位,1992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毕业,博士学位,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工系普通访问学者一年,1996年8月至1997年3加拿大政府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半年.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华北电力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主编,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火电专委会委员,中国减排CO2协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学术与科普专委会委员,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选定为电力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8年被评为保定市优秀拔尖人才,2000年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山西大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2002年入选华北电力大学"151"工程10名学科带头人之一,2004年被授予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华北电力大学聘为学科一岗教授,2008年被聘为二级教授.. 1998年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流化床燃烧技术",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火力发电厂设备、系统运行节能准确在线分析系统",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鉴定"超细煤粉还原NOX技术研究",2004年获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W火焰锅炉燃烧调整与优化运行",2007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燃煤电站锅炉受热面污染监测及优化吹灰系统". 编著出版《流化床燃烧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电站锅炉原理》、《热能工程专业英语》、《燃煤电站锅炉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运行》、翻译出版ASME《锅炉性能试验规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与技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一项. 从事高效低污染煤粉燃烧理论和洁净煤利用技术;CO2减排技术;汽液两相薄膜流的传热与传质;电站锅炉煤粉燃烧器低负荷稳燃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有关问题;电站锅炉受热面结渣积灰的在线监测与优化吹灰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课题. 联系电话:0312- 5024951-2713或-2494 电子信箱:wpyan@bdinfo.net 杨昆,男,1957年1月3日出生,汉族,河北人.1992年6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局局长.兼任电力企业故障诊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热力发电》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新产品一项,省部级教学或科技进步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3部. 主要研究方向:热力设备及旋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电力市场研究.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电站设备状态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国家863计划)、电力安全与市场体系的研究. 杨勇平, 男, 1967 年生. 199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大学副校长兼可再生能源学院院长,电站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分会委员,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热力发电》编委,国家科技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电站节能、电站空冷技术、分布式能源、太阳能热利用、CO2减排、IGCC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3项.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中澳科技合作特别项目等项目,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华北电力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 联系电话: 010-80798472 电子信箱:yyp@ncepu.edu.cn 张化永,男, 1963年生,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2006年Specialty Conference of ISEIS'2006, Beij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组委会主席,2007年Symposium on Nonlinear Phenomena in Wave Propagation and Acoustics主席,2007年国家"十一五"重大水环境专项"重大输水工程调蓄湖泊水质安全保障学术讨论会"分会主席;2007年中国和德国政府间环境科技合作论坛特约专家. 2001-2004年,日本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6-1999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研究生,出国退学;1991-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硕士学位;1988-1991年,北京大学应用遥感技术研究所,合作研究、进修学习;1983-1987年,内蒙古林学院荒漠化治理系,学士学位.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2006-2010年,复杂水文背景下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与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开发"的一级子课题,科技部课题编号:2006BAC10B03,主持人,国拨经费119万元,山东省环保局配套经费420万元;(2)2006-2007年,滕州市城郭河、界河人工湿地工程规划,山东省环保局项目,项目合作主持人,经费5万元;(3) 2006 – 2011年,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项目主要学术骨干. 联系电话:010- 51971244 E-mail:zhyacas@yahoo.com 张锴,男,1968年8月生,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骨干,英国Royal Society Chinese Fellow,英国伦敦大学学院Honorary Senior Research Fellow,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会员,IChemE学会Particle Technology专业组会员和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等,2008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基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张锴教授于1989年获南京化工学院学士学位,1992年和1996年分别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留所工作,曾任课题组长和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晋升副研究员;2000年在剑桥大学受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从事合作研究;2001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学院二氧化碳技术中心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2003年归国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加盟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负责组建绿色能源化工团队. 张锴教授主要从事洁净能源转化和多相反应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或研究生讲授《洁净煤技术》、《化工装备进展》、《化工原理》、《流态化工程》(双语课)和《化工流体力学》(双语课)等课程;曾负责或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以及欧盟和企业委托项目,目前负责或参与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课题等项目近10项;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5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或做主题报告;参加编写著作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2009年任国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战略研究先进能源领域专题研究组生物质能专家. 张锴教授已独立或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其中成绩优秀者已被派往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执行联合培养计划.他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意大利、日本和泰国等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多年的合作基础,并有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协议或意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和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多相流反应工程以及化工装备与过程优化. 电子邮件:kzhang@ncepu.edu.cn. 联系电话:010-61772413 张胜寒,男,1962年10月出生,汉族,河北省柏乡县人,1999年3月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研方向: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动力设备磨损、腐蚀与延寿技术,动力设备监测、控制与故障诊断;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研究方向:过程设备磨损、腐蚀与延寿技术.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共6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工具收录15篇,8篇被SCI收录,7篇被EI收录.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在研项目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1项. 联系电话: 0312-5024951-2581 电子信箱: shenghan@heinfo.net 赵毅,男,1956年7月出生,满族,河北省秦皇岛市人.1988 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环保专委会副主任等职.曾获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全国电力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国家模范教师称号. 赵毅教授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工程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侧重研究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脱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及电站废水处理、节水技术.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如下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基于高活性吸收剂的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与开发"等4项成果获二等奖,"灰场表面固化技术"等2项奖三等奖. 2.在《中国科学》、《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化学学报》、《Analyst》、《Chromatographia》、《Talanta》、《Anal Chim Acta》、《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6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并被SCI、EI检索. 3.公开出版《环境质量评价》、《有害气体控制工程》、《电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与应用》、《电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等著作8部. 4."一种烟气脱硫脱氮净化方法及装置"于200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的方法及装置"等4项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受理. 目前承担国家973、863、国际合作、省部级项目、横向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项目2项,863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项目3项,国家环保局项目1项,中美合作项目1项.北京市知识产权项目1项,河北省计划与发展项目1项,企业重大项目3项. 联系电话:0312-7522343 电子信箱:zhaoyi9515@163.com 周涛,男,1965年3月17日生,汉族,陕西商州人,198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核能与热能专业博士,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后.2005年至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现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华北电力大学核热工安全与标准化研究所所长. 周涛教授在核反应堆热工安全和热能工程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6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篇.获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兼任国家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和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核能与热能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负责和参与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73,863,自然基金、国家攻关等)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其它重大项目3 项.曾从事国家973项目"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的子课题:外加温场条件下可吸入颗粒物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主要研究外加温场条件下含可吸入颗粒物的两相流动、传热、传质的特性,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在温场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为提出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技术提供科学根据.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基于非确定性数学模型的自然循环欠热沸腾起始点判定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正负责国家973项目超临界水堆特定条件下堆芯物理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研究中的核热耦合研究和其它多项课题.主编或参编3部.其中正在参编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教材一部.参与多项核电标准审评,曾担任《核电站事故后安全壳内氢气浓度的控制-标准》审评会议主席.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 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热工安全、电厂可吸入颗粒物脱除、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核电标准化研究等. 联系电话:010-51971216 E-mail:zhoutao@ncepu.edu.cn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动力机械学院  上海交大机械动力学院  上交机械与动力学院  武大机械与动力学院  洛克王国机械动力泵  幻想神域机械动力核心  动力机械及工程  常发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