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 建设方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1 (一) 行业背景 1 (二) 建设基础 2 二、建设目标 3 (一) 建设思路 3 (二) 建设目标 3 三、建设内容 8 (一)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创新,推进校企对接 8 (二) 探索系统培养 10 (三)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13 (四) 转变培养方式 16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教学团队 25 (六) 实施第三方评价 27 (七)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0 (八) 专业群建设 31 四、保障措施 35 (一) 组织保障 35 (二) 政策保障 35 (三)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36 五、预期成果与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36 (一) 预期成果 36 (二) 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38 六、两年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 45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一) 行业背景 1. 行业背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温家宝总理曾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 2010年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题为《发挥区位优势 推进产业集聚》的报告强调:"十二五"是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关键发展期,按照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要求,明确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今后发展任务. 在信息家电领域,以合肥、芜湖等地龙头信息家电企业为带动;在汽车电子领域,围绕安徽省自主品牌汽车对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需求;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大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环节建设等.电子信息产业将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和以合肥为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建设,突出打造信息家电产业基地等10大特色产业基地.预计"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人才需求100万人左右. 2. 区域背景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及安徽省等高新电子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生产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的电子产业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得符合企业一线需求的电子类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专业领域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 当前,随着中国制造业战略布局开始的第三次区域转移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战略实施.安徽初步形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建材三大支柱产业.以江淮汽车、美的集团等公司为典型代表,使安徽正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生产制造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 (二) 建设基础 已形成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本专业及专业群现有在校生1423人.多年来,本专业及专业群已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 1.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和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办学,成立了"美的"班等校企合作的多个订单班,形成了"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本专业已逐步探讨与建设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不断添加行业发展新动态和新技术等知识,并严格实施教学活动. 在课程建设中,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并重视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及论文的发表,已编写《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及校本教材近40本,已发表教育教学等论文近50篇. 3. 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兼职教师3人.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80%,学院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4. 实习实训教学条件 本专业设有电工电子、电子装配、单片机应用等20多个仪器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同时还建立了苏州三星电子集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10家.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本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实训环节中生产性实训占51.1%,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5. 社会服务与示范辐射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芜湖市及周边地区1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与认证工作;为安徽鑫龙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对口支援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挂职、现场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带动该院电子与自动化系各专业的建设. 6. 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毕业学生双证书率达9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7%以上,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大中型企业的骨干.近年来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年年攀升 (第一报考志愿率达176%). 近三年本专业同学参加国家和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电子装接工项目组、机器人项目、嵌入式技术项目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安徽赛区)比赛等,均获得优异佳绩,成绩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二、建设目标 (一) 建设思路 遵循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定位.紧紧地抓住中国制造业战略布局开始的第三次区域转移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战略实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长三角地区高新电子行业以及安徽省家用电器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对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电子行业特色,创新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中的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厂中校"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技术研发及培训能力,提高社会服务功能;辐射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重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起到骨干和带动作用. (二) 建设目标 根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主动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安徽省八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需要,在两年建设期中,将探索形成专业建设理事会治理下的校企共建专业的长效机制,依托我院省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协议单位,实施"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人才培养过程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条件,按照"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工学结合实施主线,初步构建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电子测量技术》、《电子工艺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5门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的教材.培养本专业及专业群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素质教师6名,聘请7名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新建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注重对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理念先进,示范辐射能力强和服务社会水平高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本着"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建设思路,建设2个"厂中校";新(扩)建3个校内实训室建设,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并重.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和改善专业群各专业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带动专业群的发展,使得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每年完成社会服务项目1项,新增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员150人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本院优势,为职业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培训,对口支援、辐射并带动欠发达地区1所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两年建设,使本专业成为安徽应用电子技术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在全国相关专业起骨干示范作用. 1. 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对接 充分发挥我院省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带头与辐射作用,在自身不断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对区域内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共同研发工作.完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省级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基地建设.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与相关企业成立校企共建专业的运行管理模式的专业建设理事分会,并明确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工作分工,责任到人,整合校企资源,推进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形成"学院与集团公司,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车间),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的校企立体交流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在操作层面,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合作小组,在课程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建立系列规范和运作机制.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 构建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探索系统培养模式 分析中、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据以修订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重基础、强应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重实践、强创新的教学原则,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融通中高职课程内容;与相关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成立中高职课程开发小组,统筹课程规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采取"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及"3+2"等模式,建立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实现招生多样化,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 3. 建设多种模式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根据电子技术生产领域实际情况,在原有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省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与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校企联动,全面指导典型特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追踪岗位需求,引入真实生产任务,建设"教学工厂"、"生产车间"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实习协议合作企业、实训基地、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心3个层次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以典型产品为导向、联合企业紧密参与的实训环境,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实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天候、全开放的管理模式. 依托校企理事会平台,整合企业的培训资源和需求,延伸课堂到企业,在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等3个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职工培训场所建立教学区,使更多的实践课程外移到企业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能够及时得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指导,形成"厂中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4. 实施教学方式改革,努力转变培养方式 (1) 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以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手段,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导向,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企业、专业教师、企业专业指导人员及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络雏形.逐渐形成工程项目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构成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以课程分析为手段,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基本依据,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技能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的课程内容结构,构建基于典型产品生产的系统化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将《电子工艺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工程制图》、《可编程逻辑器件》等5门课程建成理实一体课程;建设2门院级精品课程;编写3本校本教材,正式出版教材2本. (3) 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 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导向,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4) 充实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整合优势资源,充实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教学团队 完善健全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双师育人"的建设理念,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养平台,以双师课程建设为纽带,实现专兼教师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培养、引进、聘用,建设一支双专业带头人带领的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本专业通过两年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3名;培养理论知识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业务精湛和素质优良的双师素质教师3名,安排3名专任教师赴企业工作锻炼6个月以上;聘请7名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任兼职教师.到2013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 6. 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 确立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利用平衡积分卡的四维度评价方法,建立基于学校网站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7.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利用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为平台将专业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员工、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将专业建设成为皖南及周边地区的电工电子技能鉴定中心.与行业协会或业内领军企业合作,加快实训环境建设,继续开发具有高水准的行业资格认证证书,为社会提供电工电子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特色,为企业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电子技术专业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化和拓宽研究内容,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本地区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经过两年建设,争取技术服务经费平均达到3万元/年以上、横向或纵向课题1个/年项目、论文10篇以上,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为企业职工学历教育、技能培训300人/年以上,技能鉴定500人次/年以上.将专业建设成中小企业技术支持中心,辐射并带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发展. 开展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协作,加大与省内中西部等地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协作力度,指导其专业、实训室和课程建设.两年建设期内,每年落实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项目3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派出专业教师到境外教育机构培训和交流学习达3人次以上;通过国际交流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使其成为我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三、建设内容 (一)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创新,推进校企对接 1. 制度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基础以及所在行业的特点,在学院办学管理体制下成立合作共建理事会,在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并形成"校内合作共建"和"校外项目合作"的运行机制,校内引入企业的人才和管理制度,形成合作共管、共育、共享、共担的企业化运作机制,既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学生,又培训企业相关人才和专业教师;校外与典型企业合作,将专业教学中难以开展的部分教学任务委托企业完成,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又可以根据这些企业的特点和用人岗位需要,开展定向或准订单式培养,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基本一致. 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框架内,完善《学院与行业、企业联系制度》、《学院与行业、企业教学工作会议制度》、《行业、企业、学院专业建设例会制度》、《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并实施《学生岗位实习制度》,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 2. 建设方案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一领导下,创新 "校企双主体"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与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共建专业建设理事分会,作为专业与企业"双主体"共建专业常设机构,理事分会将选举产生正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统筹规划理事分会活动和专业建设事宜,理事分会成员由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和高职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组成,作为该专业教学的指导部门.理事分会将制定工作章程,确定理事分会的职责,制定理事分会会议事规则,形成理事分会工作制度;确定理事分会成员的组成、权利、义务和责任;建设和完善理事会运行机制等,对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通过专业建设理事分会平台,明确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工作分工,整合校企资源,投入48万元重点建设"双主体实施教学与人才质量培养保障的'育人'平台"、"双主体实施双向兼职、双向服务的'双师培养'平台"、"双主体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平台",以实现: (1) 双主体教学与人才质量培养保障"育人"平台 1) 建设目标 经过两年建设,完成理事分会运行机制建设,形成双主体教学与人才质量培养保障"育人"平台 2) 建设措施 定期通过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产业规划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协调专业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双主体授课的教学实施,以及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和评价. (2) 双向兼职、双向服务的"双师培养"平台 1) 建设目标 经过两年建设,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 建设措施 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教学活动、专业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对其培养作为理事会成员单位义务,统筹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与专任教师培养,实现校企人员的自由流通、双向兼职,并通过建立"双岗人员津贴"政策(资金奖励、对外培训),鼓励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实训教学与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以3个企业双师素质工作站为载体,在完成双师素质培养同时位企业在岗职工提供培训平台,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3) 实训基地建设平台 1) 建设目标 建设2个"厂中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 建设措施 在专业建设理事分会领导下,依托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2个"厂中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全面指导校内典型性特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建立和统筹管理 "厂中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生产任务的计划与生产组织等;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如表1所示. 表1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一览表 序号项目名称 建设目标建设经费(万元) 中央财政 省财政 自筹 行业企业 小计 12 13 12 13 12 13 12 13 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 制订理事分会章程,确定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建设和完善理事会运行机制等 1 1 1 1 1 1 1 0 7 2 教学与人才质量培养保障平台 共同分析产业规划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影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协调专业教学的校企合作双主体的教学实施 2 2 1 1 2 1 0 0 9 3 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实施 安排专任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 1 1 1 1 2 1 2 0 9 4 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全面指导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建立和统筹管理"厂中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计划制定、实施、质量监控、生产任务与组织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 1 1 0 1 1 1 2 0 7 累计5534645032 3. 成效预测 本着平等、合作、融入、共赢的原则,深入挖掘学院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和各自优势,形成相互依托、互利共赢、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建立互动联盟,创建学生、教师、企业"全程互动"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促进资源集成和共享,推动"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循环,充分实现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皖江的区域经济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 (二) 探索系统培养 职业教育的系统培养,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中职与高职脱节的问题,做到中职和高职统筹规划,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渠道.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为实现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必须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构建体系、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中、高职的合理定位,构建完整的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 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各自目标及其规格,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科学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高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管理人才需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分析就业岗位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比表 项目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 目标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业务 规格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工业控制、电子产品生产、家用电器控制、信息处理、网络应用和医疗电子产品等领域,从事现代电子应用技术产品的生产、营销及现代电子应用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工业控制、电子产品生产、家用电器控制、信息处理、网络应用和医疗电子产品等领域,从事现代电子应用技术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及现代电子应用技术设备的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知识 结构 1.具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 3.掌握初步的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常识. 1.具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一定专长; 3.掌握初步的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工艺管理知识. 能力 结构 1.获得初级无线电装接工等证书; 2.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生产方面的实践能力; 3.能够装配、检验电子设备、电子产品; 4.能操作、使用较复杂的电子智能设备; 5初步掌握一定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管理. 1.获得中高级无线电装接工等证书; 2.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生产方面的实践能力; 3.能够装配、调试、维修、检验电子设备、电子产品; 4.能操作、使用、维护较复杂的电子智能设备; 5.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6.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管理能力. 2. 重构课程体系,融通中高职课程内容 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专业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统筹课程规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在深入企业、行业及相关中高职院校调研的基础上,与芜湖工业学校、芜湖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成立中高职课程开发小组,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如《电工电子技术》与《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对接、《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测量技术》对接等,实现人才能力的递进式培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 探索制度改革,实现招生多样化 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应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还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招生,吸引工作两年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报考,实施"文化综合知识+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考试的选拔录取机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自主招生选拔录用的试点扩大到专业群. 5. 搭建继续教育平台,贯通人才培养通道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 单考单招.单考单招模式是为广大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毕业生(简称三校生)设计的一种招考方式,现在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报考. (2) 对口升学.对口升学模式是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系统培养运行机制资金预算如表3 表3 系统培养运行机制预算表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 地方财政投入 学院自筹 2012年2013年 小计 2012年2013年 小计 2012年2013年 小计 合计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 1 3 0.5 0.5 1 0 0 0 4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1 2 3 1 1 2 0 0 0 5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1 1 2 1 1 2 0 0 0 4 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2 2 4 1 1 2 0 0 0 6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1 1 2 1 1 2 0 0 0 4 合计 7 7 14 4.5 4.5 9 0 0 0 23 (三)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1) 建设目标 建设"技术领先、工程环境一流、运行管理机制先进,规模与多样性结合,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区域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型、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训基地. (2) 建设措施 在学院已有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根据电子技术发展和技术工种培训鉴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建立"厂中校"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岗位基本技能、岗位综合能力、专项技能、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性的渐进式实训平台.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校内实训中心(室)如表4所示,专业实训设备如表5所示. 表4 校内实训车间(室) 实训设备配置 功能实训对象 所面向课程名称 电子产品 装接车间 辅助设计、SMT操作、焊接、装配、调试、测试和各类管理等理实一体教学实训 在校学生、教师锻炼及企业员工培训 《电子工艺技术》、《电子线路设计工艺》、《SMT工艺质量控制》、《电子工程制图》、《SMT设备运行与维护》、《表面贴装技术》 电子产品 测试车间 高低温老化箱、振动试验台、ICT测试仪、功能测试平台及配套软件等测试 在校学生、教师锻炼及企业员工培训 《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仪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 学生创新 基地 专业及专业群学生创新设计、项目开发与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在校学生和教师锻炼 《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电子工程制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表5 专业实训设备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设备名称 数量 单价(万元) 小计(万元) 1 电子产品 装接车间 自动印刷机 1 4 4 贴片机 1 8 8 回流焊炉 1 6 6 自动上料机 1 5 5 接驳台 2 4 8 手工插件流水线 2 5 10 其他SMT组装成套设备 1 6 6 小计 47 2 电子产品 测试车间 高低温老化箱 1 2 2 振动试验台 1 4 4 ICT测试仪 1 4 4 功能测试平台及软件 1 3 3 其他测试设备 1 10 10 小计 23 3 改扩建学生 创新基地 电脑 30台0.45 13.5 示波器 5台0.3 1.5 信号发生器 5台0.5 2.5 焊接设备 30套0.05 1.5 其他设备及元器件等 3 小计22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专业建设理事分会领导下,研讨并制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企业全面指导校内典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反映当今先进电子技术应用的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室、电子产品装接车间、电子产品测试车间,改扩建学生创新基地等实训室,探索实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天候、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使基地能具备实际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能力,营造一个教学、岗位实习一体化的环境,主要完成合作企业员工及学生的安全生产培训、质量管理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岗位操作规范培训,可以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实践场所,打破"通用教室学理论、实验实训室学技能"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改造和新建现有实验实训的功能,按照CDIO项目化教学要求,进行包括构思讨论区、设计与教学区、实训操作区、物料放置区功能区的系统设计,既能在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资料查询,又能进行小组讨论,还可以操作设备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实践场所,并引入企业6S管理理念,做到物品归类、标识齐全、管理规范,实现教学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2)"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依托校企理事会平台,建立健全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可操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整合企业的培训资源和需求,延伸课堂到企业,完善基地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根据专业领域建设要求,巩固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中达(芜湖)电子公司、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职工培训场所建立教学区,使更多的实践课程外移到企业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工艺与产品案例、先进设备、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形成"厂中校" 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外实习基地打造成共同育人、共同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如表6所示. 表6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 序号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中央财政 省财政 自筹 企业捐助 小计 12 13 12 13 12 13 12 13 1 建成5个紧密型校外学习型实习实训基地 1 1 1 1 1 1 1 1 8 武昌俊 2 与2家企业共同研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3家企业建成"厂中校" 2 1 1 1 3 3 1 2 14 武昌俊 累计 3 2 2 2 4 4 2 3 22 合计 5 4 8 5 22 3) 实验实训内涵建设 拟投入12万元,进行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加强实训室生产和社会服务功能.制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设备管理条例和实践教学管理流程、办法,每个实训室都有专任实训教师负责,包括管理和维护本实训室的实训设备,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岗位,学院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实习指导和成绩考核,保证实习效果. 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制订实训课程标准,编制实训指导教材,制订实习、实训考核办法,建立实训考核系统. (四) 转变培养方式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建设目标 完成"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2) 建设措施 1) 专业人才需求与规格调研与论证 ① 电子行业企业急需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高新电子行业快速发展,安徽省家用电器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及装备制造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符合企业一线需求的电子类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挥区位优势 推进产业集聚》的报告强调:"十二五"是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关键发展期,根据省重点发展战略总体部署,按照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安徽省发展实际,明确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今后五年重点发展任务.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依托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合芜蚌和长江沿岸地区已形成的自主创新与集聚发展优势,将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以合肥为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建设,突出打造信息家电产业基地等10大特色产业基地.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制造基地之一,主要围绕电子制造、自动化应用、电子电气测量、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设计制造高等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十二五"期间电子制造业人才需求年均缺口100万人以上. ② 安徽经济发展急需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科技以及劳动力资源等有利条件,制定了工业强省战略,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根据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将吸引国内外大型家电企业来我省建立生产基地,争取海尔、美的、日立、西门子、康佳等外来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美菱、荣事达等企业优化整合和扩大对外合作,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长江之滨的皖江经济重镇—芜湖,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通道,也是安徽着力打造"芜马铜"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安徽初步形成了电子电器、汽车及其零部件、建材三大支柱产业.以江淮汽车、合力叉车、美菱集团、海螺集团、可耐福公司、鑫科新材料公司、美的集团、日立公司、西门子公司和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为典型代表,使安徽正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生产制造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 2)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① 深化"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探索"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满足"小批量、个性化、不同类别"的企业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职业认证等学习形式的个性化的需求,在多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校企共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电子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检测、PCB板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助理设计等的电子产品生产及维修、生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与维修、电子产品生产管理、PCB板的设计制作及微控制器应用的能力.进而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素质、能力及关键岗位技能进行分解,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培养.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应的素质及职业关键能力要求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 探索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深化"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电子生产企业的需求状况分析以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灵活利用"厂中校"和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需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灵活采用"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首先根据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然后不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建立考核标准;而且进行实施了"双师授课制",企业兼职教师不仅在校内实训基地与厂中校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应用及操作、调试等实训教学,而且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和学校全程合作育人.如图2"厂中校" 和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如表7所示. 图2 "厂中校"和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表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目标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中央财政 省财政 自筹 小计 12 13 12 13 12 13 1 专业人才需求与规格调研与论证 专业调研报告与论证报告 1 1 1 1 1 1 6 曹光华 2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校企共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2 2 2 0 0 8 曹光华 3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 "厂中校"和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 1 1 1 1 1 6 曹光华 累计44442220 "订单式"培养是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必要的文化素质课程学习后,根据订单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学习.在学习期间,根据企业安排和专业学习的要求,进行企业一定的岗位生产实践,并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培养及学习企业管理规范,培养职业素质.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后,经企业考核合格,上岗就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与"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校企双方共参与的管理制度.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紧靠订单企业,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实施"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利用订单企业完整的电子产品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线,让学生在订单企业的生产岗位上,以典型产品的生产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真正地实施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进行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互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即订单模式是实施"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与学校融合和互动. 3) 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1个目标、2张证书、3个阶段、4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即:以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继续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通过"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方案.为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着力加强专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实训实习基地、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图3 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2. 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 建设目标 通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基础上,将高级电子装接工、高级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本区域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层次递进培养.与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于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重点建设《电子工艺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等5门项目课程,其中1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5本项目化校本特色教材.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要求,探索CDIO项目教学实践,推行基于"双主体"授课,建设理实一体教室、厂中校和校内实训基地三点实施的教学做一体化,强调理论与实训的融合、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的结合,实施基于真实职业情境,培养职业能力,突出学做一体,强调合作的团队式教学. (2) 建设措施 1) 优化并构建"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专业基于项目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试点班级已有经验,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模式,构建"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通过与长期合作企业完成对专业的职业分析、岗位解读、关键能力认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企业专家提供专业任职岗位群工作任务―→教育专家选择典型工作并归纳整合职业行动能力―→企业专家确认典型工作和职业能力―→教师对典型工作和职业能力进行教学论加工―→校企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落实课程改革以岗位任职要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开放性.在以电子产品生产车间为核心的校内实训基地中,通过对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维护全过程剖析,以典型案例带动教学,构建如图4所示课程体系开发. 图4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框图 2) 课程资源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建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电子产品项目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完成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教学内容中真实产品载体的分析与资料准备.例如:具体完成《电子工艺技术》课程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教学内容中真实产品载体的分析与资料准备.经相关行业协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调查,基于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电子产品的工序为载体设计课程,强化与电子产品主要工序相关的操作、工艺技术、质量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突出解决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工艺技术、质量管理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工艺技术》课程的设计开发情况如图5所示,课程建设如表8所示. 图5 《电子工艺技术》课程的设计 表8 课程建设一览表 序号 项目课程名称 建设目标 完成时间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经费来源(中央财政) 小计 2012 2013 1 《电子工程制图》 理实一体 2013.7 1 1 2 许涌清 2 《单片机应用技术》 理实一体 2012.7 1 1 2 朱文武 3 《电子测量技术》 理实一体 2013.9 1 1 2 刘苏英 4 《电子工艺技术》 理实一体 2012.9 1 1 2 许涌清 5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理实一体 2013.7 1 1 2 朱文武 累计 5 5 10 ——教材建设 配合专业建设,编写1部省级及省级以上规划教材、4部具有"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特色的项目教学法教材,其中与江苏启东单片机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单片机应用技术》校企合作特色教材,与中达(芜湖)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电子工艺技术》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充分吸收与利用企业最新产品的先进生产工艺与技术,共同开发训练项目.教材建设如表9所示 . 表9 教材建设一览表 序号 项目教材名称 建设目标 完成 时间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经费来源(中央财政) 小计 2012 2013 1 《电子工程制图》 编写校本项目化理实一体教材 2013.7 1 1 2 许涌清 2 《单片机应用技术》 编写校本项目化理实一体教材 2012.7 1 1 2 朱文武 3 《电子测量技术》 编写校本项目化理实一体教材 2013.9 1 1 2 刘苏英 4 《电子工艺技术》 编写校本项目化理实一体教材 2012.9 1 1 2 许涌清 5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编写校本项目化理实一体教材 2013.7 1 1 2 朱文武 累计5510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网络课程建设如表10所示. 表10 网络课程建设一览表 序号 项目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经费来源(中央财政) 小计 2012年2013年1电子工艺技术实训 2012.12 0.5 2 2.5 许涌清 2 单片机应用技术 2013.9 0.5 2 2.5 朱文武 累计145专业网站建设 建立包括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核心课程资料、示范专业建设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等内容的专业网站. 网络课程建设 除所有的核心课程都建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外,另外再建成《电子测量技术》、《收音机原理与项目训练》等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 电子制作项目实例库建设 建立不少于10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小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 3. 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竞赛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教学团队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1) 建设目标 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 (2) 建设措施 在两年建设期内,培养应用电子软硬件方向专业带头人各1名,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择1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较强专业建设能力与发展前瞻意识、较强规划能力,较强沟通能力,熟悉高职教育规律,专业水平高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采取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资助校企产学项目等形式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省内电子技术行业专家,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聘请一名合作企业电子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专业带头人聘任标准》、《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带头人应着眼于应用电子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并掌握人才培养规律,能够带动高质量的教学的专业教师团队. 2. 骨干教师培养 (1) 建设目标 培养骨干教师3名. (2) 建设措施 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每个培养对象的条件制定"双师型"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考核办法.选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任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学历进修、国内外研修、工程项目挂职锻炼以及技术开发,安排参加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了解和学习最新技术和专业发展状况,提交各类培训和实习报告.组织全体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及课程建设培训;定期参加行业各类学术研讨会;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科技项目,培养技术研究能力等形式培养专业教学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符合高职特色要求,并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1) 建设目标 经过两年建设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或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3名;安排3名专任教师赴企业工作锻炼6个月以上,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95%以上;聘请4名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工程师或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 (2) 建设措施 建设期间,参照《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将派出专职教师到对口的企业或项目部半年至一年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高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从事企业项目,开展高水平科研来提高技能训练能力,要求在参加技能训练期间,每天写出技能训练日记,了解所参加的技能训练项目中的生产、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掌握工程建设一线对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岗位要求,定期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汇报.教师在技能训练锻炼结束后,要对技能训练锻炼过程中的各方面做出详细总结.通过技能训练锻炼教师应达到工程系列相应技术等级的实践能力,并能胜任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通过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师培训、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及教学设计能力. 4. 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 (1) 建设目标 建立2个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建成4人以上兼职教师库,每年聘用2人左右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及顶岗实训学时比例达到30%. (2) 建设措施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指导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制定《兼职教师聘请及管理办法》.从企业聘请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教学的兼职教师,承担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工程实践项目,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参与学生的技能考核,指导学生就业.建设期间,争取外聘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的目标,兼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占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和顶岗实训课时达到30%左右.师资队伍建设如表11所示. 表11 师资队伍建设一览表 序号 建设项目人数 建设经费(万元) 经费来源(中央财政) 经费来源(省财政) 经费来源(学院自筹) 小计 2012 2013 2012 2013 2013 2013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1 4 4 3 3 2 2 18 2 骨干教师培养 3 5 4 0 0 1 1 11 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3 5 5 2 1 1 1 15 4 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 4 5 4 0 0 2 1 12 累计 19 17 5 4 6 5 56 (六) 实施第三方评价 1. 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 建设目标 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全过程监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针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监控,引入社会评价,以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 (2) 建设措施 1) 目标监控 通过定期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研讨等方式,收集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收集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以及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及时转化为专业建设要求.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6所示. 图6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 人才培养过程监控 根据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建立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保障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 教学前准备阶段的监控 教研室安排教学课程,系部、教务处审核课程授课教师安排,新教师初次上课、老教师上新课、兼职教师首次授课需要通过准入试讲,听课小组由系部、教务处、质管处组成,检查任课老师教学资料、教材;实训中心审核耗材准备、实验实训器材准备. 教学过程的监控 通过教学质量管理处组织的随机教学随堂听课、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定期反馈、期中的教学质量测评等专项检查构建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监控体系,监控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等. 教学后结果分析 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成绩、考核内容和考核主体进行分析;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学调查表、毕业生追踪调查、就业企业反馈等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系部根据教学检查和教学反馈情况,对教师进行反馈信息. 3) 结果监控 引入第三方评价,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地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确定课程内容调整与教学改进建议,并提交专业建设理事分会作为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使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所有环节都在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的监控指导下完成. 2. 建立第三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建立一个涵盖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教研机构、学生及家长的多维度的第三方综合评价系统.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综合评价初步设定的指标体系如表12所示. 表12 综合评价初步设定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内涵 就业单位评价指标40% 1道德素质10% 1.1思想政治素质5% 政治方向、思想信念和遵纪守法 1.2职业道德5%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精神、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2综合能力 20% 2.1 基础理论水平5% 对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掌握状况 2.2 实践能力5% 实践及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2.3 表达能力2% 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 2.4 创新能力3% 独立思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5 英语水平1% 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6 计算机水平2% OA管理及其他计算机应用能力 2.7 团队协作能力3% 与人共事交流、团结协作能力 3 业绩成就5% 3.1 工作业绩5% 工作业绩和工作成就 4 身心健康5% 4.1 身心健康5% 身心健康状况 行业协会评价指标10% 5就业率6% 5.1 就业率6% 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部总人数的比例 6社会口碑4% 6.1院专业知名度4% 物流行业对学校专业在的总体评价 教研机构评价指标25% 7 师资队伍10% 7.1 师生比3% 专任教师、辅导员与学生比例 7.2 整体结构 3% 年龄、学历、职称结构 7.3 教学与科研水平4% 教学与科研水平 8 培养目标5% 8.1人才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定位准确,调研充分,切实可行 8.2人才培养方案3%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可行性和操作性,执行情况 9专业建设10% 9.1 课程建设3% 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与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相一致,过程管理,建设成果 9.2教学内容体系3% 是否有调研、有论证、有计划和措施,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大纲要求 9.3实践教学情况4% 是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更新情况,能力培养情况,体系设计 学生及其家长评价指标 25% 10教师风范15% 10.1师德修养与敬业精神8% 师德师风,教师是否能够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学生评价 10.2劳动纪律7% 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无迟到、早退,随意调课、代课现象,备课、辅导和作业批改认真、细致 11学习风气10% 11.1学风建设情况5% 学风现状、学风建设措施,实施效果 11.2学习纪律5% 学生上课守时、按时完成作业情况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资金投入预算如表13所示. 表13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资金投入预算表 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 经费来源(中央财政) 经费来源(省财政) 12年13年 小计 12年13年 小计 合计 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 4 3 7 1 1 2 12 第三方评价系统 0 0 0 2 1 3 7 合计43732519 (七)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 技术服务 主动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立足安徽省重点支持的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依托校内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全面建设应用电子技术的服务社会体系,将校企合作推向更高层次,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企业委托开发和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托省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立为企业提供电子产品检测和电子产品质量认证的技术及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式的产品检测平台;与芜湖盈嘉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芜湖(美的)制冷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科技开发工作室,密切校企产学研合作,为机电行业、企业的生产提供深层次的技术服务,主要是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促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建设为机电行业、企业的电子技术支持中心.经过两年建设,争取技术服务经费达到3万元/年以上、横向或纵向课题1个/年项目、论文10篇以上. 2. 社会培训 与企业联合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场地,企业以捐赠或优惠的方式建立企业冠名的实训室,既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也可为企业员工或用户进行培训;把专业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再就业培训的基地.我省外出务工人员中,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专业在现有培训课程的基础上,立足电子制造,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种形式的模块化培训项目,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城市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培训分1个月、3个月、半年、1年等不同学制,其中1个月、3个月、半年学制主要面向初次就业者,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以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1年学制面向再次就业者,以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 把专业建设成为皖南及周边地区的电子技能鉴定中心.与行业协会或业内领军企业合作,加快实训环境建设,继续开发具有高水准的行业资格认证证书,为社会提供电子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两年内将完成校内外近800人次中高级电子装接工、维修电工和安全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500人次. 3. 骨干辐射与交流 采用对口支援、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大与省内中西部等地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协作力度,辐射并带动西部及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就专业建设、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竞赛和社会实践等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和对口支援,在校企深度合作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开展合作交流,积极探索与内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为不发达地区培养大量应用型电子人才;为其它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实训条件;委派教师到不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任教,从事教学改革的具体指导.为西部及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将选择1所高职院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对口支援,并签定对口支援协议书,确定支援方案.免费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促进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接纳受援院校的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 资源共享 通过专业理事会和学院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将校内实训基地各种生产性实训设备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向企业开放,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本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将专业课程、技能培养与鉴定方面的网络教学资源、专业技术资源向企业和社会开发,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平台. (八) 专业群建设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对专业群的骨干带动作用,带动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共同发展.各专业间实现教学改革成果、师资队伍和实训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专业群的办学实力,进一步改善专业群的办学条件,加快课程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成果,形成彼此促进、互为依托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 1.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电子电气类相关专业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有相同的专业平台课.专业群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各专业在借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上,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创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平台课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可供相关电子电气类专业共享,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提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整体水平. 电子技术专业群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同属一个技术群,有些就业岗位还有部分交叉,本专业实践的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移植到专业群的其他专业.专业群建设如表14所示. 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电子制造行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各环节的支撑,相关专业的发展也能保证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共同提高. 表14 专业群建设一览表 专业群名称 专业名称 培养方向应用电子 技术专业群 电子工艺与管理 从事工矿、企业单位从事电子和电器产品的设计、制作、性能测试、工艺与管理、日常维护、检修、故障排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从事电子设备及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从事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管理、售后服务、技术研究、维护与测试;从事电子技术领域内工艺、材料、方面设计、生产、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相关工作. 电子测量与仪器 从事仪器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维护,电子产品的测量与测试,电子仪器和检测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工作2~3年后,毕业生应能够从事电子仪器仪表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电子仪器与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从事智能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电气自动化技术 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岗、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电器制造企业的产品装配、电器制造企业的产品售后服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与操作岗,以及其它相关技术领域等工作. 2. 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 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而带动,共同发展,提高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构建专业框架.专业群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岗位群分析,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制定课程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资料准备,课程建设目标如表15所示,教材建设目标如表16所示. 表15 课程建设目标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建设目标 完成 时间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经费来源(省财政) 小计 2012 2013 1 表面贴装技术 理实一体 2013.9 0.5 1 1.5 许涌清 2 电子仪器检测与维修 电子产品调试与测量技能及维修 2013.9 0.5 1 1.5 罗建辉 3 PLC控制技术 理实一体 2012.9 1 0 1 武昌俊 4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 理实一体 2012.9 1 0 1 周元一 累计325表16 教材建设目标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建设目标 完成 时间 建设经费(万元) 责任人 经费来源(省财政) 小计 2012 2013 1 《表面贴装技术》 理实一体 2013.9 0 1 1 许涌清 2 《PLC控制技术》 理实一体 2012.9 1.5 0 1.5 武昌俊 3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 理实一体 2012.9 1.5 0 1.5 周元一 4 《电子仪器检测与维修》 理实一体 2013.9 0 1 1 罗建辉 累计3253.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2名、专业骨干教师2名、双师素质教师3名,聘请兼职教师3名.选派部分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锻炼,培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专业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如表17所示. 表17 专业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序号 建设项目人数 建设经费(万元) 经费来源(省财政) 经费来源(自筹) 小计 2012 2013 2012 2013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2 2 1 1 0 4 2 骨干教师培养 2 2 1 0 0 3 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3 2 1 0 0 3 4 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 3 1 0 1 0 2 累计732012 4.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学院已有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根据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发展,结合实训和技术工种培训鉴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建立"厂中校"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对接职业岗位(群)的生产型实训车间(基地).实践与完善"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的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渐进式实训平台,包括基础平台、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平台,并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熟悉生产管理、工艺管理,掌握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装配、调试、维修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将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能鉴定5大功能于一体,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 拟投入28万元,进行实训基地软件建设、新建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室1个、扩建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实训室等.加强校内实训室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加强实训室生产和社会服务功能.制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设备管理条例和实践教学管理流程、办法,每个实训室都有专任实训教师负责,包括管理和维护本实训室的实训设备,要保证措施得力,执行到位,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并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四、保障措施 (一) 组织保障 1.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议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落实建设资金和相关政策,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申报项目阶段性验收并审定相关材料及文件. 组长:亓四华 副组长:吴红 郑晓峰 武昌俊 组员:曹光华 朱文武 余丙荣 张莉罗建辉 许涌清 周元一 黄鹏陈俊眭玲刘苏英 刘瑞(以上为本院专职教师) 汪小进(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总经理) 刘飞媛(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工程师、技术培训科长) 汪进(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雷震(芜湖光华电子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2. 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监控工作,监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方案实施进度和质量,避免国家财产、资金损失. 组长:吴红副组长:黄继胜 葛晓 组员:崔燕张莉3. 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落实建设方案和领导小组的决定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分解项目建设任务书,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及各子项目建设小组的工作,及时处理方案实施和各子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和解决的各种任务和问题,对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及时提出需报领导小组研究议定的重大事项. 主任:武昌俊 副主任:曹光华 朱文武 成员:余丙荣 张莉罗建辉 许涌清 黄鹏(二) 政策保障 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成.在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学院制定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项目建设引进资金、仪器设备奖励办法(试行)》等相关规章制度,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管理、检查和验收. (三)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机制与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监控;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预期成果与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一) 预期成果 1.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运行机制创新凸显成效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一领导下,探索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为载体,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运行机制,对于吸引政府、企业和行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双师双向兼职、双向服务的教学团队建设、工学结合项目导向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起到了保障与促进作用,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校企双主体"校企合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 2."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深化 创新"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以技术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的能力阶段化培养,实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职业技能训练不间断和职业能力岗位化培养. 3. 探索系统培养,转变培养方式,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制定课程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教学内容中真实产品载体的分析与资料准备,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岗位(群)分析,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施方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制定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建设3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和2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完成1门优质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编写和课件开发;完成4门专业群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为专业及专业群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并为本专业其他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4.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建立和完善"双师" 教学团队 完善健全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标准和培养方案.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素质教师6名,新增教师2名;聘请企业高素质兼职教师7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5. 校内外实训条件进一步改善,强化实践育人 不断地探索和建立 "厂中校"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对接职业岗位(群)的生产性校内实训车间(基地).新建电子产品装接车间、电子产品测试车间和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室各1个、改扩建学生创新基地等实验实训室3个、探索和建立2个"厂中校",增强学生电子技术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建立9家左右稳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完善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顶岗实习、教师实践和应用研究,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确保100%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6. 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第三方评价体系 引入社会评价,科学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目标制定到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全程监控,体现了以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7.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组成科研团队,开展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完成校内外800多人次/年中高级电子装接工、维修电工和安全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500多人/年次,逐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技术服务经费争取达到3万元/年以上. 8. 骨干带动作用与国家交流明显 开展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协作和指导其专业、实训室和课程建设,在校企深度合作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开展合作交流,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增强我院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9. 专业群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增强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及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各专业间实现物力、人力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专业群的办学实力. (二) 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表18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建设内容 2012年12月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2013年6月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校企对接运行机制 建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 预期目标: 1.建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 2.建设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预期绩效: 1.成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运行管理制度. 预期目标: 组织开展活动,协调各方关系,进一步服务专业建设. 预期绩效: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活动记录; 2.建立应用电子理事分会章程. 教学与人才质量培养保障平台 预期目标: 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体系;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预期绩效: 1.专业调研报告; 2.岗位专业能力分析; 3.课程体系框架. 预期目标: 完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并试运行. 预期绩效: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 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 预期目标: 引进新教师1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预期绩效: 1.专业教师国内学习、研讨的证明文件、总结; 2.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任务书、总结、单位鉴定; 3.双师素质的证明; 4.引进人才的报告. 预期目标: 通过国内进修培训、企业实践或企业挂职参与本区域物流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5%以上. 预期绩效: 1.专业教师到国内学习、研讨的证明文件、总结; 2.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或挂职的任务书、总结、单位鉴定. 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预期目标: 与相关企业研讨确定实训基地共建框架协议. 预期绩效: 实训基地共建框架协议书3份. 预期目标: 根据实训基地共建框架协议,确定订单培养实施计划和方案,确定3家企业为实训基地 预期绩效: 1.制定订单培养实施计划和方案书; 2.与3家企业实训基地签订实训协议. 系统培养运行机制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目标: 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目标及其规格、培养方案和计划. 预期绩效: 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标准; 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标准. 预期目标: 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绩效: 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 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预期绩效: 与芜湖职教中心、芜湖机械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沟通交流,共同确定《电子技术》等两门核心课程对接. 预期目标: 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 预期绩效: 《电子工艺技术》与《电子技术》等课程知识和技能对接与深化.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预期目标: 改革试行普招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机制. 预期绩效: 1.部分专业试行单独招生(10%左右); 2.与企业合作招生试点(1~2个); 3.制定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管理实施(试行)办法、机制. 预期目标: 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改革招生考试录取机制并扩大推广 预期绩效: 1.扩大单独招生人数(15%左右)及专业群; 2.推行与高端企业合作共同招生(招工)培养机制; 3.实施"高中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意识倾向"相结合考核选拔机制. 实践育人校内实训条件 预期目标:新建电子产品装接车间 1.制定电子产品装接车间建设方案; 2.购置设备并安装、调试,建成1条电子生产流水线,完成电子产品装接车间硬件建设; 3.完成电子产品装接车间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制订电子产品装接车间工作制度及学生实习制度,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实习的要求. 预期绩效: 1.可行性报告、计划任务书、电子产品装接车间建设方案; 2.购置全自动贴片机、全自动印刷机、无铅波峰焊等设备,提供设备购置清单,电子产品装接车间验收报告; 3.电子产品装接车间工作制度、实习制度材料. 预期目标:新建电子产品测试车间和改扩建学生创新基地 1.制定电子产品测试车间建设方案;完成电子产品测试车间的硬件建设; 2.完成电子产品测试车间的建设,制订电子产品测试车间工作制度及学生实习制度,满足实训的要求. 3.在原有学生创新实训室的基础上,确定改扩建方案;购置设备并安装、调试,成为专业群学生创新设计与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基地,制订学生创新基地管理制度. 预期绩效: 1.可行性报告,计划任务书,电子产品测试车间建设方案; 2.提供设备购置清单,电子产品测试车间验收报告; 3.电子产品测试车间工作制度、实习制度; 4.提供学生创新基地验收报告,管理制度,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各类技能比赛的获奖证书. 校外实训条件 预期目标:制定建设计划,建成3个紧密型校外学习型实习实训基地;与1家企业新建"厂中校". 预期绩效: 1.建设计划书; 2.对3家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牌及教学安排的材料; 3."厂中校"运行管理制度及实践教学记录. 预期目标:新建2个紧密型校外学习型实习实训基地;再与1家企业合作新建"厂中校";完成一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基地的建设. 预期绩效: 1.对1家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牌及教学安排的材料; 2."厂中校"运行管理制度及实践教学记录; 3.省级实验实训示范基地证明材料及成果. 内涵建设 预期目标: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建立科学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预期绩效: 1.与企业合作,制定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材料; 2.制定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 3.丰富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完成实训标准、实训指导书、技能测试题库和考核标准等. 预期目标: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模式;校企共同制定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标准. 预期绩效: 1.与企业合作制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试行方案; 2.制定实训基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3.制定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标准; 4.新增5个能够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交校企合作协议和工学交替实习协议. 转变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达(芜湖)电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预期绩效: 1. 完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职业岗位(群)分析报告; 2.完成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结构分析报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3.与企业合作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4.毕业生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6%以上原始材料; 5.学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时间总计超过18周原始材料; 6.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原始材料. 预期目标:通过校企共同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教、学、做合一,双证融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标准与体系. 预期绩效: 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记录; 2.修订并完善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方案进一步优化; 3.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分析报告及进一步优化方案; 4.制定"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5.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材料; 6.毕业生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8%以上原始材料; 7.学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时间总计超过20周原始材料; 8.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原始材料; 9.完成企业满意率调查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 预期目标:依托专业与专业理事分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确定制定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电子工程制图》、《电子工艺技术》2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预期绩效: 1.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分析、教学内容中真实产品载体分析及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 2.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体系结构表);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3.完成《电子工艺技术》课程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等制作,完成网络课程建设; 4.完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5.建设《电子工程制图》、《电子工艺技术》2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预期目标:建设3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电子测量技术》3门 "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 预期绩效: 1.制订《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电子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 2.开发《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项目任务,并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3.完成《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等制作,完成网络课程建设; 4.结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完善课程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建设 预期目标:制订专业教学资源库总体方案,确定资源库的具体构架,初步完成各种教学资源框架结构和整合.确定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建设《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工艺技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预期绩效: 1.开展资源库建设的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2.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资源库的具体构架,完成资源库建设方案的制订; 3.制定《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工艺技术》教学资源库总体方案; 4.收集、制作资源库所需素材. 预期目标:完善及完成《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工艺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和特色教材建设及资源库建设. 预期绩效: 1.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确定《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工艺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 2.根据实际生产工作任务和课程教学标准要求,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工艺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资源素材建设. (1)教学资源库网站; (2)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 预期目标: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初步确定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职业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提高其业务水平,成为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及产学研合作的主力军. 预期绩效: 1.制定《专业带头人聘任标准》、《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 2.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3.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择1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进行国内进修学习,吸收和消化国内高职教育发展成果,参加学习证明材料; 4.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预期目标: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再通过国内外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提高其业务水平,专业带头人在技术开发、教科研项目中起到主导作用. 预期绩效: 1.对确定的专业带头人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培养,通过出国进修考察,吸收和消化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成果,参加学习证明材料; 2.至少主持院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或主持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的建设及证明材料,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证明材料; 3.独立胜任至少2门专业课程教学,每年至少发表1篇以上论文; 4.参加培训或学术交流证明材料; 5. 指导青年教师佐证材料. 骨干教师 预期目标: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去国内高校进行访学、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提高其业务水平,培养1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预期绩效: 1.制定专业骨干教师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 2.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3.选拔1人去国内高校访学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等证明材料; 4.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预期目标:通过国内高校研修、参加国内职教理论培训或学术交流、到相关企业等途径再培养2名骨干教师. 预期绩效: 1.国内高校进修证明材料; 2.参加国内职教理论培训或学术交流证明材料. 3.赴企业工作证明材料. 4.每人至少参加院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或参加精品课程的建设或承担教学改革的课题与项目1项; 5.每人独立胜任至少2门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效果优良;每年每人至少发表1篇以上学术或教学论文. 双师素质教师 预期目标:制订专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参加职教培训、交流以及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养2名"双师素质"教师. 预期绩效: 1.制定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 2. 专任教师安排到国内高校或高职师资培训中心参加培训,取得"双师素质"相关证书; 3.到企业挂职锻炼证明材料或参加相关工种技师培训原始记录. 预期目标: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参加职教培训、交流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半年等多种途径再培养1名专任"双师素质"教师. 预期绩效: 1.专任教师参加职教培训材料; 2.专任教师安排到国内高校或高职师资培训中心参加培训,取得"双师素质"相关证书;参加教研活动的活动记录; 3.教师赴企业锻炼证明材料. 兼职教师 预期目标: 聘请并培养2名企业高素质能工巧匠、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参加教育教学方法及职教培训、教研活动等途径,培养兼职教师. 预期绩效: 兼职教师校内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测评原始材料;指导学生校外实习和课程建设合作的材料,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记录. 预期目标:再聘请并培养2名企业兼职教师,计4人.通过参加培训、教研活动等途径,培养兼职教师. 预期绩效: 1.参加教育教学方法及职教培训或教研活动相关证明材料; 2.参与专业建设、教学工作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方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系统 预期目标: 1.完成指标体系、调查问卷设计; 2.完成总体架构设计. 预期绩效: 1.完成指标体系设计; 2.完成调查问卷设计. 预期目标: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 预期绩效: 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和总结报告. 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根据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等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 验收要点: 1.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职业岗位(群)分析报告; 2.完成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结构分析报告; 3.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原始材料. 4.毕业生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6%以上原始材料; 5.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总计超过18周原始材料; 6.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原始材料. 预期目标:与中达(芜湖)电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共同构建"以典型产品为导向、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贯彻始终"教、学、做合一,双证融通的的人才培养方案. 验收要点: 1.完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记录; 3.进一步优化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4.进一步优化制定"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5.与企业合作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6.毕业生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8%以上原始材料; 7.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总计超过20周原始材料; 8.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原始材料. 课程体系及 课程建设 预期目标:根据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课程体系实施方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验收要点: 1.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分析及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 2.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体系结构表); 3.课程体系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评价标准等内容; 4. 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框架. 预期目标:建设4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完成《表面贴装技术》、《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电子仪器检测与维修》项目课程及教材建设. 验收要点: 1.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表面贴装技术》、《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电子仪器检测与维修》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根据实际生产工作任务和课程标准要求,制订《表面贴装技术》、《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电子仪器检测与维修》优质核心课程教学标准,设计教学内容等项目课程及教材建设材料. 师资队伍建设 预期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1名,"双师素质"教师2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人,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验收要点: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择1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具有硕士学位、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吸收和消化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的学习材料; 2.制定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聘任标准、培养方案、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 3.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预期目标:继续再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1名,"双师素质"教师1名,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人,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验收要点: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再选择1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具有硕士学位、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吸收和消化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的学习材料; 2.制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完成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相关工种技师培训的学习材料. 校内外实训 基地建设 预期目标: 1.新建一个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室; 2.建成2个紧密型校外学习型实习实训基地 . 验收要点: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建设计划书; 2.对2家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牌及教学安排和使用情况的材料. 预期目标: 1.扩充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 2.扩充自动生产线实训室; 3.新建3个紧密型校外学习型实习实训基地. 验收要点: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建设计划书; 2.对3家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牌及教学安排和使用情况的材料. 六、两年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 表19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2年) 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 地方财政投入 学院自筹 行业企业 2012年2013年 小计 2012年2013年 小计 2012年2013年 小计 2012年2013年 小计 合计 校企对接运行机制建设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理事分会 1 1 2 1 1 2 1 1 2 1 0 1 7 教学与人才质量培养保障平台 2 2 4 1 1 2 2 1 3 0 0 0 9 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实施 1 1 2 1 1 2 2 1 3 2 0 2 9 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1 1 2 0 1 1 1 1 2 2 0 2 7 小计 5 5 10 3 4 7 6 4 10 5 0 5 32 系统培养运行机制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 1 3 0.5 0.5 1 0 0 0 0 0 0 4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1 2 3 1 1 2 0 0 0 0 0 0 5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1 1 2 1 1 2 0 0 0 0 0 0 4 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2 2 4 1 1 2 0 0 0 0 0 0 6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1 1 2 1 1 2 0 0 0 0 0 0 4 小计 7 7 14 4.5 4.5 9 0 0 0 0 0 0 23 实践育人 校内实训条件 43 43 86 2 1 3 7 4 11 0 0 0 100 校外实训条件 3 2 5 2 2 4 4 4 8 2 3 5 22 内涵建设 2 3 5 1.5 1.5 3 2 2 4 0 0 0 12 小计 48 48 96 5.5 4.5 10 13 10 23 2 3 5 134 转变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 4 8 4 4 8 2 2 4 0 0 0 20 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 5 5 10 0 0 0 0 0 0 0 0 0 10 教材建设 5 5 10 0 0 0 0 0 0 0 0 0 10 学生技能竞赛 2 2 4 1 1 2 1 1 2 0 0 8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 4 5 0 0 0 0 0 0 0 0 0 5 小计 17 20 37 5 5 10 3 3 6 0 0 0 53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培养 4 4 8 3 3 6 2 2 4 0 0 0 18 骨干教师培养 5 4 9 0 0 0 1 1 2 0 0 0 11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5 5 10 2 1 3 1 1 2 0 0 0 15 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 5 4 9 0 0 0 2 1 3 0 0 0 12 小计 19 17 36 5 4 9 6 5 11 0 0 0 56 第三 方人 才培 养质 量评 价系 统 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 4 3 7 1 1 2 0 0 0 0 0 0 9 第三方评价系统 0 0 0 2 1 3 0 0 0 0 0 0 3 小计 4 3 7 3 2 5 0 0 0 0 0 0 12 专业群建设 课程及教材建设 0 0 0 5 5 10 0 0 0 0 0 0 10 师资队伍建设 0 0 0 7 3 10 1 1 2 0 0 0 12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0 0 0 5 5 10 10 8 18 0 0 0 28 小计 0 0 0 17 13 30 11 9 20 0 0 0 50 总计100 100 200 43 37 80 39 31 70 7 3 10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