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 陈鹏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九小学校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校园暴力的内涵,并从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校园暴力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其作出了分类,然后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加强德育,加强校园管理和警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校园暴力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中学;校园暴力 Study on School Violence in Middle Schools Abstract: First we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 violence after which a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 violence will be finished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perpetrators and its content. After that, we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to school violence from teenagers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as well as schools and the whole society. An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ill be offered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school violence, such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moral education, campus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police station.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chool violence 引言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暴力已成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而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暴力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这种现象也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有效地控制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们将就校园暴力的内涵,种类,成因和解决对策做简要的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暴力一直是困扰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一直令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整个社会为之担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暴力?什么是校园暴力?国内外对于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是否相同呢? (一)关于暴力的本质内涵 约翰·伽尔通(Johen·Galtang)在20世纪对暴力有过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如果一个人如此受到影响,以致他的肉体和精神的完成小于他原本的可能,必定是暴力的存在[1].拉姆斯特(Ramster)把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暴力概念缩小为"肉体强力的投入",并把暴力作为"侵犯行为"来描述,如果口头表达以构成侵犯的形式,则亦应包含在内[2].我国《辞海》把暴力定义为:阶级斗争或政治生活中的强制力量;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3].从我国的刑法规定的特点看,暴力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和最狭义的三种[4].广义的暴力包括非法实施有形物理力的所有类型.具体的说,暴力行为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是物,也可以是被害者自身.狭义的暴力是指对人身施加有形的物理力,不包括对物体的有形力.最狭义的暴力概念是指对人身施加的物理力,不包括对物体的实施,但暴力的程度应具有达到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 (二)国外对校园暴力的界定 国外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也并不统一,在美国,较有代表性的界定采用的是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并且对于"暴力"作较为宽泛的理解.例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5]美国学者Henry指出:校园暴力不仅指身体暴力或性暴力,还包括由于强行控制导致的情绪和心理痛苦,种族、性别和阶层歧视导致的人际关系伤害,以及集权引起的冲突. (三)国内对校园暴力的界定 综观国内学者对校园暴力所作的界定,可以概括出两种代表性界定模式: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实际上有很多研究者在对校园暴力作界定时都综合考虑了"校园"和"师生"这两个关键词,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虽然也考虑侵害人、被害人等因素,但强调界定校园暴力应以学校为中心,具体来说又可分为"校园内暴力说"、"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 和 "校园被害人说". "校园内暴力说"强调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这种观点为许多教育界人士所赞同.而"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认为,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还应当包括校园周边发生的与师生有关的暴力现象.由于强调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或者其周边的暴力行为,无论是"校园内暴力说"与"校园内外暴力说"在对校园暴力作界定时,大都也同时把被害人限定于学生或师生的范围之内.有少数研究者虽然没有在下定义时明确这样的限定,但在展开论述时实际采用了类似的观点.而"校园被害人说"则强调校园暴力是一种侵害学校学习环境和秩序的暴力行为. 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强调以师生这一特殊的主体作为界定校园暴力的中心,它大体又可分为"被害人说"、"加害人说""综合说"三种观点."被害人说"强调校园暴力是以师生为加害对象的行为.但在加害对象上又存在"学生说"、"师生说"的分歧."学生说"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以在校学生为加害对象的暴力行为,"加害人说"强调校园暴力是由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综合说"则强调校园暴力是由师生所实施和以师生为加害对象的暴力行为. 我们认为,校园暴力是指暴力实施者使用严重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手段相威胁,破坏校园的学习环境并且给校园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危险或构成严重威胁的多种犯罪案件的总称.从校园暴力的性质上讲,它是一种无政府的破坏校园安定和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径,其性质完全违背了学生的意志、愿望,自觉或不自觉地最终构成犯罪.对此如不加以科学的分析,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打击,就会破坏学校的学习秩序,严重危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不利因素.为此,全社会都应十分关注校园暴力问题. 二、校园暴力的种类 (一)按照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划分 (1)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 第一类同学要么针对认为与自己过不去的班干部,要么针对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具有很强的打击报复心理.第二类就是恃强凌弱,欺负弱小.这类校园暴力一般表现为欺负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又胆小怕事的学生.第三类的表现形式是拉帮结派,争强斗狠.学校里面往往存在几个团伙,一旦其中某些成员发生冲突,就很容易变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规模械斗.另外一些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不成熟和一时的兴起,比如走在路上看到某个同学穿着和自己一样的衣服或者看到别的同学好像在议论自己而心里感到十分不舒服,更有甚者会仅仅因为同学说话的声音听着不悦耳而发生暴力事件.而从校园暴力相互作用的对象划分,又可以分为男生对男生,女生对女生,男生对女生和女生对男生的校园暴力. (2)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校园暴力 这类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是校内人员勾结校外人员,强收"保护费".这类现象带有明显的黑社会性质,已明显超越了校规,触犯了法纪,往往引发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这类校园暴力的通常表现形式还有就是当校内的某个团伙跟另一个团伙械斗失败或者不占上风时,就拉校外人员加入械斗,慢慢地便具有了黑社会性质. (3)学生对老师的校园暴力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与老师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大部分学生会只是憋在心里和通过比较好的方式沟通解决,但是总有一些采取过激方式的学生,他们有可能有一次考试被老师制止,有一科考试没有及格,或者可能仅仅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说了几句他自认为的伤了自己自尊心的话,便会对老师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也成为了一种校园暴力之一.更有甚者,纠集校外势力,对自己心怀不满的老师进行打击报复,行为极其恶劣. (二)按照校园暴力的内容划分 (1)身体伤害 所谓身体伤害就是针对身体上的攻击,对被攻击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一般情况下的校园暴力造成的身体伤害并不严重,但是当这种伤害出现在学校团伙械斗时,便会很严重了,经常会出现有人受伤的情况,打成伤残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2)言语(精神)伤害 一提起校园暴力,我们往往能想到学生中的强者欺负弱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殴互残、学生打老师、老师打学生等.但是,精神伤害是不是校园暴力呢?这个问题却常常被人忽视、忽略或存有异议.其实,精神伤害不仅应定性为不折不扣的校园暴力,而且还是一种比肢体暴力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某某小学生因为被老师当众挖苦而决不上学了,某某小学生因为被老师当众嘲讽而离家出走了,某某中学生因为被在大会上被公开点名批评自杀了,某某大学生因为被周边人歧视卧轨了……这些都是虚构的吗?不是,都是媒体上的公开报道.能够公开报道、进入公众视线的新闻,本身就是九牛一毛的,因受到精神伤害而诱发悲剧的事件,客观存在的与见诸报端的比例就可想而知了. 精神伤害是校园暴力甚至是比肢体暴力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绝不是凭空臆断的骇人听闻式推论.如果前文所说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因遭受精神伤害而造成悲剧的提法都是概括式的概念性叙述,那么几年前发生在云南昆明的马加爵连杀四人案,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当然,我们可以义正词严、众口一辞地严厉谴责马加爵的残忍;但是,马加爵在事发前所遭受的、长期压抑在心底的精神伤害又怎能被忽略不计呢?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等于没有真正地找到惨案的病因,当然也无法从根本上做到惩前毖后、亡羊补牢[6]. 之所以说校园暴力甚至是比肢体暴力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的危害往往是潜在的、与被伤害者相伴终生的,甚至能改变、决定一个学生对人生、对教育的看法,从而派生出一系列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心理.假如受到精神伤害的学生、孩子,当时表露了、还击了、发泄了,也许还会好些;假如这些学生、孩子没有力量没有勇气这样做,而是将这种伤害化作仇恨深埋在了心底,后果会是怎样呢?很可能是将这些压在心底的仇恨化作对社会的报复心理,其结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精神上的伤害不仅是校园暴力,而且是比身体伤害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自身原因: (1)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他们由少时的依赖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但心理发育并不成熟;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往往判断事物不很客观,处理问题带有情绪,不太冷静,做事经常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他们好奇心强,模仿性强,自控能力差,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试一试;他们爱出风头,喜欢逞强,乐于把自己看成一个大人,受一些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喜欢充当"老大",认为当"老大"很"派",能获得很多同学的崇拜,出于这样一种心理,他们不择手段,往往以暴力行为来获得这种成就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中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1.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2、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3、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4、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另外,自我中心意识过强,抗挫折能力差,自控力弱以及不良的崇拜心理也是令中学生成为校园暴力主体的原因[7]. (2)个人的性格特点 中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而且由于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多血质,自制力极差,每当遇到什么问题,往往是冲动占据了大脑的主导地位,凡事不加思考便草莽行动,其行为往往导致偶发型的校园暴力,这类学生有些经过良好的沟通和教育后,会痛思悔改,从不再犯.但由于中学生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特点,有些学生越是教育他,他越是非要不知悔改,非要再犯,这也是让老师,家长和学校头痛之处. (二)家庭原因 (1)家庭结构的缺陷,如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等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而其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校园暴力.最近看了一则新闻,更是令我感觉家庭结构上的缺陷对于导致中学生校园暴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据《新文化报》4月11日讯,4月8日17时30分许,长春市第151中学高三女生小蕾(化名)在学校附近买梨,因为看了一名女孩一眼,就被女孩及其同伴共5人拉到附近的半山腰上,一顿毒打.而事后经调查发现,打人的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8].由此可见,生长在有缺陷的家庭结构的孩子由于自身缺乏来自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因而不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中学生的校园暴力. (2)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长期在外所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或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9],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材.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决.在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强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因此,家庭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养成子女的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者期望虽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父母本身有暴力犯罪行为劣迹的,子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几率更大.而对于那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子女本身就很缺乏父母的关爱,如果其在家的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或者素质较低,很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最终导致子女的校园暴力行为,这一结果无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三)社会原因 (1)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暴力文化的泛滥和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等 如今,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在此情况下,暴力文化商品化,自然成为了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并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口袋书"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尽管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其实,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他们可能欣赏的只是其中的暴力行为."江湖文化"、"流氓文化"等亚文化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之一.具有不符合现代社会规范的亚文化经过多年沉积而形成,影响范围甚广,有的已经成为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青少年自制力和辨别力差,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和行为发生偏差,尤其是那些含有凶杀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泛滥,对青少年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10]. 而大众传播媒体往往有意无意地渲染暴力,新闻报道中过度的或过细的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极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当模仿的负面影响.青少年自制力和辨别力差,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和行为发生偏差.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游戏机室以及网吧等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导致校园暴力的一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而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也很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城市的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存在不少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的;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有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2)公安行政部门的行政不作为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而参与者又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加上社会关系等复杂因素,公安行政部门很难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来惩治这些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发展到最后,干脆就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简单的批评教育就了事了.有的甚至连批评教育都没有,直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很大程度上也成为校园暴力肆虐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原因 (1)学校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未真正开展起来 在升学率的引导下,学校片面地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轻视学生的德育,知识课和文化课开得很多,而学生的德育课则被看成是"轻点"和可上可不上的课,或者即使是开了德育课,也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自习或者讨论.这样,加强的则是学生的应试教育,而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都被忽视了,结果是只要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一切都好,一俊遮百丑.同时,法制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即使有学生出事,校方出于种种考虑也往往会封锁消息,一些违法行为,甚至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就很可能通过校级校规等行政处分来进行处罚,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纵容. (2)教师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其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假如教师除了旧式教育体制下的严厉苛责、打骂等方法外,对师生间冲突的解决完全一筹莫展,那么在双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演化成暴力事件;最后,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 (3)校园管理的不善 校园管理的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着校园环境是否成为滋生校园暴力的土壤.中学的政教处或者教导处一向是对学生各种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处分的地方.然而,由于某些老师素质较低或者由于其处罚方式不正确(例如存在过轻或过重的处罚或者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处罚不平等),他们有时也会遭到一些极端的学生的打击报复.于是便会出现学校不按一种统一的处分标准来教导和处分这些在校园暴力方面的违纪学生,而有些收到过打击报复的老师如果没有看到学校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处理那些施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难免会畏畏缩缩,而不是以以往严格的标准去惩治那些违纪学生. 另外,学校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影响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四、解决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坚持德育为首,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格培养,提高学生自制力与抵御暴力的能力 中学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抛弃德育智育一手软一手硬的错误做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德育工作,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培养优良校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氛围.学校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制定管理办法,提高学习实效.同时也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座、参观、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深化并巩固教育成果,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和德育相结合,结合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暂时走弯路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规劝教育.另外,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模范人物示范、心理品质磨炼等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同时,学校还必须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品质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造就人格健全、悦纳自我、积极进取的青少年,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尤其是他们防范和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防范和处置校园暴力,是学校重要的工作目标.校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校的社会风气、心理风气,这种风气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学校领导管理风格与校园暴力具有相关性,校长坚定、公平、一致的领导风格与学生的低攻击性有关,而独断的风格往往与学生的高攻击性相关.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而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恶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清除不良的东西.每一个社会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是邪恶的东西所累,阻碍进步.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这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通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 然而,仅仅靠加强学校管理来防范甚至杜绝校园暴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维护学校安全中应该加强与社区和警察的联系,把学校安全纳入警察的社区警务工作中.学校工作应该与社区警察的警务工作结合在一起并且保持沟通上的畅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防止校园暴力的作用. 另外,家庭始终是学生最重要的养育环境.作为家长,应在学校和教师通力合作的情况下,积极做一些预见、预防和化解的工作.如向孩子了解学校的安全设施、设备和相关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孩子如果抱怨或者说他们担心呆在学校某一地方或者校园时,不要忽视他们的谈话和感受;发现学校存在某些问题,不要试图自力救济或矫正,最好与学校通力合作;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烦恼,比如零用钱被人拿走、身体被粗暴虐待、受到他人胁迫等;如果孩子担心受到报复,一定要向孩子保证采取保护行动;如果孩子已经是高中学生,则应鼓励他们对于学校的暴力行为向同学或朋友交谈.如果自己家里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或行为,一定严加引导,阻止其蔓延发展. (三)加强校园管理,构建安全校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管理,例如严格对违纪学生的处分和在校园内安置摄像头进行监控等,另外,要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的优势,积极预防校园暴力,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和信息宣传等优势,通过张贴、电视、广播、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他手段和途径实施宣传攻势,并教育学生如何利用线索、奖赏制度、监视系统、匿名电话等举报方式,通过激发学生举报,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应积极开设法制教育等课程,聘请法制教导员、法官、家长、警察、心理专家等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演讲、授课,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学校应当力图通过以上途径来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如此,目前有些学校周边依然存在着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屡禁不绝,不少学生沉溺其中,有些校园周边特别是校门前交通状况混乱,交通安全隐患突出,还有些校园周边有不法分子寻衅滋事,将学生作为侵害目标.针对上述情况,学校要和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并制定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作出努力! (四)加强警校合作,建立健全校园警务室 学校必须加强与警察的合作,最好建立校园警务室并派人值班,这样不仅起到给全校师生以安全感的作用,而且还会从一定程度上震慑校园暴力. 总之,防范校园暴力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警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全社会必须团结协作来倡导健康文化,营造和谐社会和防范校园暴力,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正义公平民主意识,加强媒体与文化载体的管理,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加大对校园内外治安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帮助青少年远离不健康的暴力文化.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汪琪.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D].2004,4. [3] 林福森.中学校园暴力研究[D].2004,4. [4] 秦万山.烟台市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分析[D].2006,4. [5] 邵守波.中学生的欺负问题及其干预研究[D].2004,4. [6] 孙振军.精神伤害也是校园暴力行为[J].中国经济时报,2006.5. [7] 胡勤国,高先君.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6. [8] 戴宜生译.美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M].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4. [9] 傅涛.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