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FJBO50755 课题级别: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 课题负责人:刘太刚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胡立和、李超任、肖玲君、张振平、 李新生、胡黄卿、聂毅、李中经、周元明、 孙蕾、段小莉、刘敏研究报告摘要:科学管理既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本课题研究借鉴权变理论、效能与效率理论、过程激励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学校经营理论、科学教育发展观,系统地探讨了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内涵、特征、原则、方式,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理论框架,总结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共性特征和成功经验,归纳了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理念,提出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的理论和途径.课题研究历时5年(包括前期研究),采取了"拆分成相对独立的系列子课题逐个研究"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的技术路线.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48篇,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13篇.本课题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先导,及时地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验学校内部管理实践中,为规范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转型期 高职院校 管理运行机制 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背景 高职院校"转型期"是指高职院校转型所处的一种过程或面临的背景,其主要内涵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职院校由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由原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类型转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由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所经历的时期.在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发展模式、办学水平和管理方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在这一时期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管理体制,树立"人本管理"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关系,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该课题选题起因于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1991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1998年以来(见图1)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伴随着1996年《高等教育法》的出台,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确立,其办学自主权的增强,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和市场化.高等学校的职责及其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促使高等学校从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从单一目标转向多维目标,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由此高等学校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管理目标、功能和组织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日益复杂高职教育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力军,1998年以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不到40所,2007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600所左右,到2006年底,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47%.马丁·特罗认为,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增长冲击了高等教育的状态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日益复杂. 图1 全日制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与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比较图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维理念、管理模式相当程度仍停留在原来中专的模式,相当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家族式"或"小作坊"的管理模式中.可以说,目前,不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学校,还是成人职工大学改办的,都还缺乏举办高职学校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尤其是民办高职学校更是缺乏.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头几年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人们对高等教育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的强烈需求,掩盖了高职院校管理建设较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统得较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基本上不需要思考如何办学的问题,多数领导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复杂外部竞争环境以及高校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缺乏敏感性.这就带来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理念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市场意识淡薄、基础管理薄弱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引发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办学成本问题、师资建设问题;高校内部学生、教师、职员及领导之间的协调问题,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等等,突出表现在内部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官本位"思想盛行,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重视行政权力,忽视学术权力;重视"以人管人",忽视"以制管人";重视规模效益,忽视结构质量;重视外延拓展,忽视内涵提升;重视教学"硬件"建设,忽视管理"软件"建设.由此导致近年来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引发的诉讼频频发生.凡此种种的管理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它将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这种管理实践的落后,与管理研究和管理理念的滞后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改善管理工作现状,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研究,以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尽快使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面临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这种转型使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之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必须采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种新的变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高职院校的各项管理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教师流动性的增大,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增强,给师资建设和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学生缴费上学成为教育的消费者,学分制的推行给高职院校整个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收费及助学贷款改革、学校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教师及全员聘用制改革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作保障.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管理机制已不可能适应转型期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借鉴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并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方式和手段,丰富和发展院校管理理论.其二,探索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规律,构建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功能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提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质量,保证管理投入的有效性.其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持续改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能为全国其他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视野、新动力. 二、主要理论依据 1.权变理论.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管理学派,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以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计划制定的权变论和权变组织论两个方面:其一,制定计划时对目标的明确性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对封闭式的机械组织和程序化的活动来说,明确目标是可行的,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开放式有组织和非程序化的作业活动来说,明确目标以达到目标而规定的效果就不会那么理想.在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中,恰当的掌握明确性和模糊性相结合的度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每一种有着类似目的和工艺技术复杂程度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型和管理原则,一个企业的目的指的是它的产品和市场,这些目的决定它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的复杂性,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领导模式及管理方法. 2.效能与效率理论.效能与效率这两个概念是战略管理中的两个概念,是由管理学家切·巴纳德(C.Barnard)最先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提出来的,以探讨它们与企业所面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所谓效能,是指企业实际产出达到期望产出的程度,即效能=实际产出/期望产出;而效率则是指企业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即实际的投入产出比,效率=实际产出/实际投入. 效能与效率的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 无效能 有效能 无效率 企业倒闭 生存 有效率 逐渐衰落 增长繁荣 上表说明:只有效率而没有效能的企业可能会逐渐衰落.对于有效能的企业,尽管经营无效率,可以生存下去,但不能繁荣并发展到能够发展到的程度.达到增长和繁荣的目标需要企业既要有效能又要有效率. 3.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 Actixation heory).它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中的激励因素,即研究激励过程的理论.它是以"外在的目标"去激励职工,试图通过弄清人们对所付出的劳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和报酬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激励问题的目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等等. 期望理论认为,当行为者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时,那么,领导者用这种方法来激励他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获得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的相对量.亚当斯认为奖励和满足的关系,不仅在于奖励本身,还在于奖励的分配上.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与报酬和心目中的参照系比较.这里的参照系可能是"他人"、"制度"、"自我". 归因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行为及其成败进行归因分析,有时归为外部原因(又称情境归因),有时归为内部原因(又称个人倾向归因或意向归因).把工作、学习中的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人感动满意和自豪;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人产生惊奇或感激的心情.若把失败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内因,或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努力程度,从而降低行为者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则可能增强行为者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4.人本管理理论 根据道格拉斯、爱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一个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往往相矛盾,必须用强迫控制指挥并用惩罚等手段,使其作出适当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最高层次就是实现自我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生活的期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这就阐述了"人"的概念,其次关于"人本"管理,从本原上来说,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从管理的发展史来看,早期的企业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以物为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以人为本中的"本"实质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的本质的新认识.所以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和管理机制的构建中都要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和人的尊严.人本管理是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机制创新的主线. 5、学校经营理论 《辞海》中经营的定义是指"乃经营者策划营谋也",有开拓、发展、谋划未来之意.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的活动,经营的目的就是组织通过对其拥有的或可以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出现了经营问题,职业教育是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因此引入经营理念是高职院校办学之必然. 陶大德教授认为,学校经营管理活动是学校经营管理者以学校整体为对象,为保证实现学校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以"学校教育商品"市场为导向而进行的,具有全向性、整体性、前瞻性的系统筹谋与调控活动的总称.靳希斌教授认为,"学校经营,是指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的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特征,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确定,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现代经营的基本特征是:经营活动是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基本形态,具有层次性和类别性.学校经营与企业经营虽然存在一些共同点,但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经营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经营学校是实现"知识增值"和"资本增值"双重目标.高职院校要力图办学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树立经营学校和教育成本观理念,借用经营理论,在宏观、中观、微观多层而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教育活动产生偏差,出现错误,降低教育活动成本,提高教育活动的生产效率,增加学校效益总值. 6、科学教育发展观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念,它不仅包括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教育和怎样发展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组织的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问题,必须用科学教育发展观理论、思维,来分析管理问题,解决管理难题,构建管理机制,指导管理实践. 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强调以人为本,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等,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筹,在实践创新上快人一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三、课题界定 1、本课题中"转型期"主要指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职教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由原来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层次(层次观)向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的类型转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由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所经历的时期. 2、本课题主要研究高职学院自身的内部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主要包含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高职院校党务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党组织内部事务的管理,即如何通过组织,指挥、协调,达到理顺党内关系,有效开展党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1998年8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高职院校党务管理的一切活动和机构设置,队伍建设都必须把政治要求摆在第一位置,坚持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即由学校法人代表负责的组织,指挥、协调,达到理顺学校内部行政关系,有效配置和协调校内各种资源,确保学校行政事务活动有序运行,提高学校总体办学效益的目的.行政事务管理,主要包含: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后勤管理. 本课题不研究高职院校各种具体事务管理,而是力图从学校内部管理视角去研究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 3、本课题只研究高职院校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在其周而复始的运转过程中,其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系统内部良性运转的有机结构和运转方式.它描述了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及其内部所处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机构、管理制度、政策条例)和相关条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特定教育功能的运行过程. 管理运行机制反映的是一个组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必然联系,由各种联系汇定的相应功能及其功能实现和系统运行的原理.外部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组织本身所处的社会、市场、国家(政府)三方对组织的要求与组织本身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构.各种必然联系及运行方式之总和决定的相应功能及功能实现和系统的原理.显然,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都是组织总机制的子机制,两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支撑统一在组织功能实现的良性循环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运用何种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在高职院校内部合理配置资源,协调政策行为,以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 4、本课题主要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共性中去探寻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内在规律,并力求廓清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基本理念、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并主要以湖南的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对几所高职院校管理个案分析中,进行目标选择,系统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动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 四、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摸索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调控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总结归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共性特征和成功经验;形成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指导思想,提炼全新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规范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围绕研究目标,开展如下主要内容的研究: 1、研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理念、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功能,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2、研究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事实或案例阐述高职院校管理面临的背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研究高职院校转型期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比较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特点、功能、作用,并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重构高职院校管理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观.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新构建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调控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 4、研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在借鉴、归纳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转型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分析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围绕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制度、指挥、协调、控制),紧扣管理三大要素(人员、制度、评价),构建新的高职院校管理理论、机制、文化.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课题研究历时5年,具体研究步骤、思路、做法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6年2月) 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调查现状、确定选题方向.课题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先后深入到湖南、湖北、上海等地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经验教训,还先后到云南、四川、广东、河北、吉林、重庆等省市进行考察.与此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检索、收集和查阅了40多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和国家教育部及湖南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等有关高职教育的文件,进行比较分析.在基本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了这个研究方向. 二是专家论证,选准研究课题.课题的研究方向确定后,随即邀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和中南大学、上海第二轻工业大学、湖南师大及部分高职院校的同行管理专家、教授进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这一研究主线,并将课题定名为《转型期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为研究对象,以提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水平为目的,系统地探索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理念、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功能,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模式及评价体系,并以研究为先导,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促使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总体研究思路. 三是反复研讨,确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核心成员对研究方案进行了3次认真的论证、修改.重点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以及研究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自我论证.课题开题时还专门邀请原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朱传礼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振华教授到会就本课题研究作指导,并聘为课题研究顾问.经过对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我们找准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这个研究的切入口,较好地把握了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即课题研究的"长、宽、高"问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承担单位、协作单位行政管理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课题主持人既是全国、湖南省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专家,又是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课题组核心成员绝大部分来自于各高职院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更能发挥课题研究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的先导作用,切实保证了课题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8年8月) 课题于2006年4月30日开题,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工作.这一阶段,分别围绕转型期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理念和机制创新、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决策机制、动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等问题,先后组织了6次研讨会.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等疑难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逐步统一思想认识,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把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理论、机制、文化作为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先由课题组集体研讨,分工到人撰写出相应的研究论文,提出创新观点,形成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个案分析研究,选择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作为研究的子项目——即研究的实验学校,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实践中,有效地推动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实验学校的内部管理不断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如在"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创新"上,我们坚持整体性原则,重点抓好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的构建、筛选、提练、实施、修正、完善等6个关键环节,使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研究的各个工作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以点带面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把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创新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促进了实验学校管理工作的整体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课题实验学校之一——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农林兼融的高职院校,从2004年并校以来,经历了3年多之久的"磨合"过渡期.合并后的该学院,除需要集中力量对学校的办学资源进行整合,还需要对两个不同组成部分中人员的整合,做到"校合"、"人合"以达到"心合","三合"统一,深度整合,无缝对接,最终完全融合.为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实现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会议,学院党政统一了下列认识:即(1)形成了发展是硬道理,强校育人是第一要务的共识.(2)抓抢机遇,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学院发展第一目标的共识.(3)任何时候都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第一主题的共识.(4)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中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与希望,"双师型"人才是学院第一资源的共识.(5)加强学生招生就业与多元化培养协同工作,形成生源是学校第一财源的共识.(6)更新观念,调整利益,锐意改革,学校发展是第一动力的共识.(7)开源节流,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勤俭治校是学校发展第一保障的共识.(8)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协同发展人文关怀与依法治校是学校理政的第一法则的共识.(9)致力发展,求真务实,勤政廉洁,精诚团结,院系两级班子建设是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的第一工程的共识.该院作出了《关于集中力量解决教职员工普遍关注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列为10个方面:即(1)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解决全院上下坚定不移办好高职的办学思路与办学定位问题.(2)整顿教学秩序,落实教学管理措施的问题.(3)厉行节约、降低办学成本问题.(4)落实岗位职责,解决劳动纪律松懈问题.(5)强化服务意识,解决机关作风建设问题.(6)整合南北两院教学资源,解决深度融合、无缝对接的问题.(7)合理安排,千方百计解决拖欠教职工的有关债务问题.(8)从实际出发,解决管理与决策机制问题.(9)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有资产管理问题.(10)求真务实,领导班子适应发展转型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学院院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机关管理工作规程》、《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一方面通过调整预算,集中力量解决拖欠教职员工津补贴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整章建制、开源节流的方式堵塞管理漏洞,强化责任意识,对学院工作集中核算,统筹兼顾.通过这些措施,该院做到了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全院上下形成了"举全院之力,凝全院之心,聚全院之智,创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共识.合并后的两个校区真正做好了说一家人的共同话语,同为一个目标奋勇前进的实际行动. (三)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课题组召开3次研讨会,就课题的开题设计论证所规定的研究目标、分工和任务、课题前期研究、中期研究、后期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课题调研中所获取的丰富的信息和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进行了认真研讨,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了多样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形式 科研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科研活动形式,既"活"又"动"来促进课题研究."活"就是主题鲜活,形式灵活,把思维激活;"动"就是课题组成员动耳倾听、动眼观察、动手记录、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实现人际互动.如2006年9月我们举办了课题组成员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作相关专题学术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交流认识,畅谈感想,收到了好的效果.2007年4月,课题组成员到省内外一些知名高职院校开展调查、座谈、专家访谈、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活动,使他们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007年9月,课题组核心成员赴长沙参加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培训班,使课题组成员从课题立项的选题、申请书的设计论证、教育科研的方法、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结题材料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结题申请书的填写等得到了全面的学习与培训,有效地带动了课题研究.2008年6月,我们邀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办公室副主任李倡平等人来校,帮助课题组查漏补缺,解决疑难问题,指导课题后期研究工作. (二)严格按技术路线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严格按技术路线开展课题研究,是保证课题研究成功的重要举措.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分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系列子题逐个研究"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的技术路线.一是对不同类型的十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5种问卷调查,了解了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师生员工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评价、满意度和需求心理.二是实地考察了省内外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主要是课题协作单位,召开了大小座谈会40余场次,了解了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措施、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三是对课题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掌握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水平、共性特征和规律,对影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四是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共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改革信息等文献5000余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500余条,各种会议交流文章300余条,高等教育网文献100余条,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借鉴仿效.五是根据调查的有关信息,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各个方面的有关问题,以相对独立的系列子题一个一个地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探讨、实践、反馈、提高等研究,形成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设想.六是围绕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实施、推广等一些重点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三)加强了课题的自我管理 本课题研究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这既是课题主持人的自主权力,更是一份加强课题自我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课题的自我管理,主要应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内部分工与协调工作.如物色人员,合理分工;用够政策,争取领导重视和经费支持;调整充实研究力量等.二是做好课题开题自我论证工作.对自己课题原定的研究方案要请同行专家或组织课题组成员按国家级课题开题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按课题研究计划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相关理论学习和学术专题讲座交流,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和能力.四是坚持"以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工作的要求,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特别是课题进入中期阶段时,我们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发现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并作出后阶段研究安排.五是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档案管理,在研究任务基本完成后,重点写好课题研究报告.加强课题自我管理,真正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学术自由,把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大力提倡目标激励、管理激励、协作激励、竞争激励、团队激励来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如强调把课题研究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个人目标,通过课题分工,子课题确定,分解目标任务,使课题组成员增强使命感,转化为个人研究行为.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之一: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1、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内涵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是指高职学院在其周而复始的运转过程中,其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推动高职学院系统内部良性运转的有机结构和运转方式.它描述了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及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组成机构、管理制度、政策条例和相关条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特定教育功能的运行过程.它主要包括决策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动力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功能定位和客观规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系统的子系统可分为: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调控系统和评价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些子系统与普通高校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2 高职院校内部运行系统结构图 2、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 (1)目的性.建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是依据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主要任务以及高职院校内部运行基本要素的主要特点. (2)就业导向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各项制度建设、各项激励措施、各种考核评价办法,都要以提升学生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就业机制是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3)职业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职业院校内部运行的重要表征.学校要根据职业市场设置专业结构,根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基于职业工作领域重构课程体系,学校内部运行推行"五双"管理,学校建设"双基地":相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践性教学"双基地";学生毕业实行"双证书":学历证+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制度;教师成为"双师型":要求75%以上的专业老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企业"双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生产与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双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4)开放性.首先是办学的开放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专业设置要对准市场,办学形式是校企合作,办学途径——产学结合,教学对象是有教无类,为社会培训各种职业技能人才.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提供"课程模块超市",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学习课程.再次是教学考核的开放性.为学生完全开放实训场所,让学生在"学习工厂""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构建技能模块超市",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技能模块或专业特长模块学习. (5)合作性.高职院校要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管,互相合作"运行机制.要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和教育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3、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1)管理育人原则.管理过程就是教育过程、育人过程;高职院校要强化全员全过程育人意识,营造学校育人氛围,提供育人条件,强化管理过程中的育人措施,把握育人特点,创新育人方法,注重育人效果. (2)工学结合原则.高职院校要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对管理系统进行重新审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要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校内既要有能让学生"真顶岗"的实践教学场地,又要建立对学生工学结合实习实训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校外既要有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去顶真岗实习的环境,又需建立校企共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细则.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工学真正融合贯穿于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于内部管理的全方位. (3)校企合作原则.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途征,高职院校内部一系列管理规则和运行程序的确定,必须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有效地整合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工学结合;有利于校企双方的管理要素有机结合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构和运转方式中,有利于校企双方共生、共赢、共发展. (4)市场原则.职业教育是与市场最贴近、最紧密的教育,市场观是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遵循市场规律.要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思维向市场化体制下经营管理学校思维转变;从根据学校资源设置专业向对准市场设置专业转变;从传统的强调学科性逻辑性的课程教学向根据市场职业岗位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教学内容转变;从等待单位上门要毕业生向开拓就业市场,构建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转变.学院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都要赋予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理论成果之二:初步构建了体现高职人才特征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现代教学管理体系有其显著的特点: 1、信息系统.(1)特别注重搜集、归纳人才市场、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信息.(2)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指导学生的就业去向,更新职业指导课程内容.(3)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确立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确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4)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信息工作人员互相兼职. 2、决策系统.职教集团或董事会参与学校决策,双方共同决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大事. 3、执行系统.(1)淡化教学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强化其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功能.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并充分给予系(部)一定的人权、财权和教学管理权,赋予系(部)独立与企业合作的职能和权益,推行专业教研室改为"工学工作部".(2)注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正式招聘和柔性引进与企业"共引、共培、共享"等方式,使现有专业教师基本上成为"双师型",同时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的现场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形成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机制.(3)教学运行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别重视教学运行过程,无论是"工"还是"学"都充分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做学结合,学做相融,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行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使学生校内所学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专业学习与顶岗实习相衔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紧相联. 4、监督、调控系统.(1)学院层面设立监督调控工作委员会,系(部)处(室)及其层,相应设立监督、调控工作小组.(2)在监督方面,由职教集团或董事会中企业方成员为主,学院方成员为辅;在调控方面,由学校方成员为主,企业方成员为辅.(3)学院层面的监督调控,主要是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方向、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4)充分发挥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作用,逐步推行社会问责,通过制度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吸取反馈意见,形成学校与企业、校内与校外立体化的有效的监督调控体系. 5、评价系统.(1)课堂管理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为主.倡导并逐步推行教师做好"工学结合"的课堂设计,使教学空间环境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为主,彻底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新的教学规范,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实现变化的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课程模块超市".(2)考核管理由知识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目标评价为主.积极探索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考核方式,教学考核的重点从成绩考核为主转向能力目标考核为主.从传统的学科性考试考核为主转向以企业对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考核为主.(3)质量管理由校内评价为主转向多元评价为主.推行企业、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强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构建立体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师资管理由学术型教师评价为主转向"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评价为主.倡导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密切跟踪和把握本行业最新资讯和技术动态,建立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以"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评价主体.(5)实训管理由单一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实训转向开放性、生产性、综合性实验实训为主.依托行业、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以企业实际应用的、生产性、综合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作为评价学生教学成效的主要指标,同时把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6)实习管理由随从式的"跟岗实习"为主转向"职业人"的"真顶岗"、"顶真岗"为主.改变传统的学生到企业随从式低层次的、简单的实习劳动,转向实质性的工学结合,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去"真顶岗"和"顶真岗"的顶岗实习,构建全过程"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理论成果之三: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形成了许多重要观点. 观点一:建立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观点二:在转型期,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研究,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实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功能调整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之必然.这是因为:(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高职院校从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从单一目标转向多维目标,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由此高职院校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管理目标、功能和组织的变化.(2)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日益复杂.高职教育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力军,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72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4.54%,在校学生675.57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57.8%.可以预期,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还将获得更大的发展.马丁·特罗认为,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增长冲击了高等教育的状态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日益复杂.(3)转型期高职院校管理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大大增加了学校内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作保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管理机制已不可能适应转型期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4)目前高职院校管理问题较多,亟待研究和改善.要想改善管理工作现状,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研究,以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尽快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5)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经验不足,更应重视加强管理建设.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不断激烈,管理建设较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的高职院校所引起的问题和矛盾会逐步暴露出来,将会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甚至会威胁着学校的生存. 观点三:当前高职院校亟待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构建管理文化.在当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管理理念滞后,运行机制不活,市场意识淡薄,内涵建设不足的情况下,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非常重要,从某种视角上讲,甚至比增加投资还重要,新的运行机制应该有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运行规则,即应重新构建新的科学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要引导学校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学校"转化,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化,从单纯行政权力管理向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共同管理转化,并积极探索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在制度建设中赋予文化的内涵,力争构建一种"以文化管人"的校园管理文化,坚持"以法治校"与"文化治校"相结合,他律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在和谐的管理环境中构建和谐校园.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其着力点在于:第一,创新体制和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水平的关键;第二,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机制是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创新的重点;第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第四,文化发展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观点四: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全面准确反映高职教育管理活动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本质特征,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解放生产力原则.高职院校是一个智力劳动者集聚的组织,若高职院校的每一个劳动者思想得到解放,在学校整个办学过程中获得主人翁地位,他们就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就更有利促进学校发展.二是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系统包含组织预期目标、运行动力、过程调控、考核评价、运行环境等要素.根据总机制对各子机制的运行导力,把握运行实际,确定合适目标,合理配置资源,改善运行过程,优化运行环境,以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三是动态性原则.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既有稳定性,继承性,又要发展性,创造性.这是高等教育事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反映在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中应以稳定,继承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创造为目的和动力,在相对稳定中抓发展,在运动发展中求稳定.四是民主管理原则.实行自主性、民主性原则,是高校教师、学生心理品质的特殊要求,知识分子崇尚理性,对各种问题都追求一个道理,并以此权衡事物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内部运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共同谋划,共同实施.要在机制上保证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能行使对学校重大决策的审议权,对行政干部、管理人员、教学过程的评议监督权,对学校重大规章制度的通过权,对教职工及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权等等.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评价决策都有民主的参与,还要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学校运行机制的评价和参与权.五是校本管理原则.高职院校的校本管理,要充分考虑如何从管理运行机制上促使高职教育从"层次观"向"类型观"转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完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新兴类型的体系.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从产学结合的办学途径中,关注高职生源特征的"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去创新我们的管理行为,重新构建适合于本校的运行机制.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根据学校本身的基础和条件,关注本校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开发本校发展的内在潜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运行机制.六是人本管理原则.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尊严和权益.要充分体现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人文为本,着力培育体现学校主流文化和主流精神的管理文化.管理运行过程,要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价值,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学校每个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观点五:经营学校是高职院校管理方式革命的一个必然结果或成果.经营学校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的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策划、营谋活动.大学市场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市场化必然引起高职院校管理方式的革命.大学的市场化在将高职院校变为高职教育市场主体的同时,也使教育服务的选择性增强,受教育的权利更易得到充分体现,反过来又促使院校必须重视用经营战略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和管理.学校经营是经济行为,学校管理是行政行为,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组织内部、外部资源优化配置以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后者最为关注的是组织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经营学校是学校发展的更高要求和更广阔平台.学校经营的基本形态包括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经营学校应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1)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经营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其产品和服务给社会和教育消费者带来直接和间接利益为宗旨,以此保证学校经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以市场理念和品牌意识为核心.市场是学校生存的空间.学校经营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善于发现教育市场、开拓教育市场甚至是创造教育市场;另一方面,要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高素质的毕业生,打造知名的学校教育品牌,占领教育市场.(3)以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为基本途径.学校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形要素以及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风貌以及学校品牌等无形要素.经营学校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多层次、多角度优化配置这些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4)以顾客满意度为标准.大学市场化导致大学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买方——顾客的满意度将是衡量一所大学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大学的顾客主要包括未来学生(潜在顾客)、在校生、学生家长、政府(主管部门)等,学生是大学的第一顾客. 观点六:高职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必须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最大程度地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系统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已得到普遍认同.全面分析高职院校组织及其运行特点,对正确把握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其一,高职院校不同于政府和其他等级森严的组织,组织的纵向差异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横向差异却较大,横向复杂化程度高.这种组织特征削弱了官僚系统,抵制其等级制度、控制方式和管理过程,因此以科层制为主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二,院校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管理或知识生产管理,致使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具有两维特征:一维是围绕知识体系和学术业务形成的学术机构,另一维是围绕资源管理和行政事务形成的矩阵式组织结构,然而,现实上院校管理的组织运行,基本上是学术属性附属于行政属性,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维.因此,高职院校学术属性与科层属性的组织结构的两维特征呼唤管理途径上的创新.其三,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的重要转变,迫切要求高职院校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实行相应的变革.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其社会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正是高职院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社会职能的变革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多种力量(政府的力量、公众的力量、社会组织的力量,大学自身的力量)介入大学后,这些力量都希望在大学有发言权,有利益代言人,因此,大学的管理必须寻求各种力量的协调与平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做到对社会的快速反应,发挥其适应性,必须选择一种能够适应对外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组织结构及管理运行方式.其四,大学往往是先进观念和最新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引领者,也是大量改革创新的先期实践者.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初步形成,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对其传统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创新和重组,崇尚管理的信息化、开放化和民主化.因此,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强烈要求高职院校改变其传统的管理模式. (二)实践成果 实践成果之一:完善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行为,形成了工学结合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在教学管理中,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模块化教学质量标准,对项目选择、项目任务确定、备课、授课、实训、考核、应提交的工学成果等工学全过程各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流程如下: 图3 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流程图 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实施或生产作业,以企业监控、评价为主;在校期间,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院系两级督导组织,对工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案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紧紧围绕形成单元专项能力,对项目选择,项目任务和教学任务确定项目计划、工学教学计划、模块化教学专项能力的形成(考核方式)、工学结合教学进度、应提交的工学结合成果等实施全程质量监控;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小组和班级信息员小组、院系两级督导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广泛采集模块化教学中各个环节质量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分类;采用企业、教学督导组、教务处、教学系部、学生多方结合,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建立信息快速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模块化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和适时改进.其流程如下: 图4 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图 实践成果之二: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单元模块为载体,构建了高职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形成年度动态调研制度,各专业深入开展企业职业岗位(群)调研,依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分析,提炼出履行职业岗位(群)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内部逻辑关系以及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解构重组将其转换为对应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模块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化课程组成,即职业素质工学模块化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化课程、学业总结和职业规划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5 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图 工学结合模块教学方案由"学期安排与周数"、"岗位专项能力"、"工学结合要求"、"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工学成果"和"考核方式"等7个部分组成.女装工学结合模块教学方案如下表所示: 女装单元工学模块教学方案表 项目内容学期安排与周数 第二学期(15周)第三学期(5周)第四学期(4周) 岗位专项能力 1.女装的创意设计能力与制版、制作能力; 2.图形处理及辅助设计的能力. 工学结合要求 1.完成女装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掌握女装造型设计、制版及制作技术; 3.女装设计等基本知识和要领; 4.掌握系列化女装设计的手法和规律; 5.了解设计与市场,设计与产品的关系,增强整体设计能力; 6.培养学生运用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进行图形处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围绕项目任务应开设的教学内容: 1.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 3.掌握英文基本语法,能进行一般的阅读与表达.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 5.根据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构思女装成衣造型. 6. 鉴别和选用女装材料,进行女装配色知识与技巧的训练. 7. 女装图案设计与装饰工艺制作,学会手工制作女装样版. 8. 熟练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女装制作,制定工艺说明书及相关文件. 9. 使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软件绘制图稿. 10. 运用立体裁剪方法制作女装. 组织实施 项目导向,校企共同实施: 1.专业教师、现场专家结合设计项目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 2.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市场调查; 3.通过现场教学讲授女装设计案例,赏析各类经典女装设计案例; 4.利用校内外实训场地熟悉设计制作流程. 工学成果 完成系列女装设计与样衣制作(6件以上). 考核方式 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师与实训基地技术人员共同考核;平时考查与理论测试,现场作业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实践成果之三:以职业工作环境为标准,以理实一体化为核心,以职业情境为载体,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类别要求,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分专业群规划建设了各类各具特色的项目教学工作室或实训室,形成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群项目教学工作平台(详见图4). 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将职业情境与学习情境融为一体,积极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方面,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完成来自企业真实项目或校内仿真项目,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将企业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规范等引入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严格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职业素质训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着追求、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与效益、准确守时、恪守信用、公平公正、遵纪守法、崇尚卓越、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和高尚人格,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图6 服装设计专业群项目教学工作平台结构图 实践成果之四:以建设主体多元化为原则,形成了校企合作生产型、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在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的基础上,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采用独资、合资、引进项目、兴办实体、前店后厂、校企一体等方式建设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实习实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群,形成了校企优质资源共享. 仿照企业的设计流程和生产流程,校企共同建设了5大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群,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零距离感受艺术设计企业的工作氛围与创业情景,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广泛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互派人员参与教学与设计项目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品牌产品、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等,为工学交替、顶岗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与省内相关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时,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提高企业接受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能力,形成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制订了《校企合作顶岗就业实习管理制度》、《校企合作顶岗就业实习教学实施方案》、《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法》等,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习指导和管理,根据企业的生产进程弹性调整实习教学方案,使实践教学能更好地服从生产进程,实现了工学深度融合. 九、课题研究的社会反响与成效 (一)课题研究提升了实验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显著的管理效益.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86年,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学院,是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公办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7000余人,他们的发展模式与速度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高职院校中可谓影响很大,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单位. 如果从管理的层面认真分析该校的做法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其主要做法是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新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从内部机构改革方面来,主要是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效能,特别值得一体的是学院近5年来学生人数从2300人猛增至17000人,校园大了,规模大了,摊子大了,但中层以上干部仅增加了11人,该学校很多院、系领导身兼数职,职能处室只设1名正职,不设副职.这种用人机制是少见的,另外,学校切实做到在精简机构、人员的同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提高办事效率.比如他们推行的办公表格化制度,要求处室、系部每学期的工作安排用工作时序表列出,将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周,这种严格计划性的工作既锻炼了干部队伍,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配套,他们设立了专门的督察员负责督促落实.事实上,也正是他们注意配套运行机制的建立及信息化管理,所以学院内部管理显得有条不紊. 该院在人员任用上采取的也是全员聘任制,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这种制度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有个性的做法,譬如对院级领导班子采取"正职任命制、副职聘任制、年度考核制",中层干部实行"院长任期内定期聘任制"真正实现了打破"干部铁交椅"的现象.为了使学校在用人方面真正形成活水,聘任分长期、3年期、1年期、短期、临时聘用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使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人性化,既注意了原则性,又兼顾了灵活性. 该院在选择聘任制的人事制度后,配套的出台了一系列符合自身特点的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比如出台了《中层干部考核〈细则〉》,由专人负责对中层干部进行日常考核,又比如实行建立在岗位基础上的业绩工资制,出台了《长沙民政职院教学岗位工资改革试行方案》,确定了以岗定薪、一岗多薪、岗变薪变、重视绩效的原则.从而在用工、考核、分配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真正做到制度和机制有机配合、形成合力、产生实效.在经费管理方面,学院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规定》.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任何单位、部门不许设立小金库,实行开支审批一支笔,强化财务行为监控,搞好财务综合预算,合理规划学院资源,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资金利用率.为规范全院财务活动,各处室配备了兼职报账员一名,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 行之有效的开源节流机制,使学院获得了真正的效益,为学院增强办学实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学院建设项目超过1亿元,主要靠自身积累完成,在不贷款和确保学院正常运行、职工工资继续稳步增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市场导向、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导向的新理念指导下,从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基本规律和艺术设计人才成长规律入手,构建并实施了"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出实现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图1 "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图 在校企合作运行中,企业迫切要求新项目在院校施行"开发演练→技术成型→市场推广"的过程检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同样需要"项目导入→工学互动→市场检验"的过程检验,"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满足了校企双方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工学结合的"四个紧配合",真正做到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实现了校企双赢.为此,该院于2007年6月开始逐步构建了"专业+项目+工作室"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项目导入奖励机制、项目方案优化评选机制、项目完成评价鉴定机制、项目推广效益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密切联系企业引入大量真实的项目,并结合岗位工作要求和教学要求,对项目进行遴选和整合;或根据企业创新方向,结合教学要求优化设计仿真项目,校企共建项目库.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态发展.近几年来,仅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饰雕塑等专业就依托学院工作室和实训基地为企业进行了产品广告、企业形象、宣传策划、新产品开发、环境设计、雕塑设计等项目的设计20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效果. (二)理念创新带动了高职院校实现新的发展,机制创新带动了高职院校实现新的跨越.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目前在校生达到8500余人.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经历了"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正如他们自己认识到的那样,"经营学校是高职院校管理方式回应大学市场化趋势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这种管理理念下,学校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利用资源、打造品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理念创新带动了学院新的发展. 在产品经营方面,该院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院的产品经营,培养有就业潜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高职人才是学院产品经营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如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建立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等. 在资产和资本经营方面,该院注意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优化资源配置及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对学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经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该院的管理者除抓住一些带有关键性、产生重大作用的问题来开展一系列改革外,还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利用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机务段等50余家单位的资源,建立起实训基地;又比如学校利用零租赁和代管的方式与株洲电力机车厂共享体育馆、文化宫、大会堂等设施,从而节约了办学成本、还建立起了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在实践中他们总结了四条经营学校的体会很有借鉴意义.(1)树立经营观,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认知中跳出来,在认识上确定"学校是可以经营的"观念.学校经营的本质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找准最能发挥学校特点的经营领域.要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市场需求及发展目标,确定经营领域.(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善于将品牌资源转化为品牌资本,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资本价值的实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并实现组织利益价值和个体利益价值的最大化,达到二者的良性互动.(4)准确把握经营学校的内涵,正确处理好经营学校过程中的经济化倾向和教育服务提供过程的公益性要求,经营学校应服从并着力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从外树形象入手,1999年以来投资了近1个亿的资金使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作告一段落,为跨越式发展确实筑起了新的平台.2006年,该院将内涵建设作为工作主题,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大精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精品专业原则上只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促进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必须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指向,就业岗位模糊和对口就业率低的专业要逐步淘汰,促进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的紧密结合;根据岗位需求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办学定位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加强内部管理,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良好的办学效益与办学声誉.目前,该院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率先开展了省院合作项目----与中国林业科学院联合开展了硕士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首批招生计划为60人,由该院具体负责教学的实施工作.目前,该院有2个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授33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20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或博士在读15人,硕士93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36.3%;"双师型"教师309人,占专业教师总数85.4%;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4人,"131"人才工程3人,有中央财政支持、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及院级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精品专业2个,院级精品专业10门,精品课程13门,为全省具有评定讲师资格的极少数高职院校之一. 2007年成为湖南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学校.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深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在高职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曾多次在省内外相关会议和部分高职院校得到推广和应用.2007年8月,课题主持人刘太刚教授就如何加强管理、提升内涵、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问题在永州全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研讨会上作了学术讲座;2008年5月份,刘太刚教授作为湖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研究专家组组长,将本项目研究中有关管理理念和模式融入了新方案;同年8月份刘太刚教授在全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专家研讨会上作了讲座.近三年来刘太刚教授在省内外近30所高职院校作了关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定位,加速发展》、《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等有关高职院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学术讲座,得到高职教育界的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肯定.课题实验学校,近三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均于2008年进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益阳工艺美术职院2008年8月份作为全省高职院校院长研讨班的现场,专题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与会院长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总之,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深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起到了较强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高职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学术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职业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认可,推动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理论的创新.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5篇,有2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获奖13篇.其主要观点被其他文献引用140多次;课题组部分人员为省教育厅起草了10多份综合性的重要文件,课题研究形成的有些观点间接进入了这些文件和讲话,为政府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咨询作用,较好的体现了研究工作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原创价值,在研究、建设和实践中取得和提出了有创新性的成果和观点,填补了国内此项课题研究的某些空白,新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创意义的观点.部分成果在职业教育界和学术界得到认可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1、刘太刚.试论高职院校管理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刘太刚.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5) 3、李金桥,刘太刚.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教育与职业,2008(8) 4、刘太刚.关于高职 院校内部管理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5、刘太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剖析与借鉴,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6), 6、刘太刚.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冶金教育,2007(10) 7、刘太刚,胡立和.论转型期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创新[J].职教论坛,2009(1) 8、刘太刚,李金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9(1) 9、刘太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当代教育沦坛,2007(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刘太刚.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5(1) 11、刘太刚.高职院校学分制问题探讨,求索,2004(6) 12、周元明.加强人文教育 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湖湘论坛,2008(10) 13、周元明.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7) 14、周元明.关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思考,中国冶金教育,2008(4) 15、周元明.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8(2) 16、周元明.宽容精神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国冶金教育,2008(1) 17、聂毅.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五双"特点,职教论坛,2004(5) 18、聂毅.高职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式刍议,教育与职业,2004(5) 19、聂毅.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首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12月20、聂毅.高职实践教学定位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4月21、聂毅.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3月22、李超任.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水平哎做到"四注重",中国冶金教育,2007(6) 23、李超任.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落脚点,中国冶金教育,2008(4) 24、李超任.关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思考,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5、李超任.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本管理的思考,山东文学,2007(10) 26、李新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7、李新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8(2) 28、李新生.转型期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29、李新生.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创新,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30、李新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18) 31、李新生.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32、李新生.转型期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与探索,2008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33、李新生.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创新,2006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34、李新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第六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一等奖,2007(8) 35、李新生.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首届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07(10) 36、李新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2007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37、李新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2008年"亚龙杯"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 38、李新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探索,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39、李金桥.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教育与职业,2008(8) 40、肖玲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研究的误区,中国成人教育,2008(2) 41、肖玲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08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42、肖玲君.试论"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网络财富,2008(12) 43、肖玲君.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缺失谈激励机制的建立,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4、胡黄卿.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道德教育的探索.中国外资,2008(5) 45、胡黄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浅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46、胡黄卿.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学术研究,2004(5) 47、胡立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职教论坛,2008(10) 48、胡立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 新思路 新措施.职教通讯,2007(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十、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设想 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应当有所不同,如何求同存异,以及既能保障其科学、高效、平稳运行,又促进共同发展,均有待继续研究与实践.第二,本课题既是一个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实际问题,又是一个深涩的理论问题.由于过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本课题研究总体上还只是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成果,特别是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如何建立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决策机制、动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协调机制等,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第三,如何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目前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单一,推介研究成果的成效仍可大大提高.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 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 [4] 王长楷.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 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刘献君等.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7] 赵炬明.中国大学与院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8) [8]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Colleen Listion(1999):Managing Quality and Standards Open Univerty Press. [10] Frank Coffield,Bill Williamson(1997):Repositioning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Press. [11] 李卫平.和谐校园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2] 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 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 [14] 戴晓霞,莫家豪等.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 陶保平,黄河清.教育调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16]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716. [18] 翟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与重构[J].职业圈,2007(9) [19] 庄西真.社会转型期职业技术教育变革的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1(34) [20] 杨宜勇.加速转型期的特点和若干发展问题[J].开放导报,2004(2) [21] 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22] 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5-08-25).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8563.htm [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1996-06-13).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14/ [2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6-11-16).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 [25] 薛喜民.什么是高职[EB/OL].综合研究.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1-07-27).http://www.tech.net.cn/page/1364.html [26] 刘太刚.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7] 李新荣.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及其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28] 王子杰.以就业为导向:大众化教育进程中高校发展的现实选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9] 马存栋.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J].教育与职业,2005(1) [30] 李进才.浅议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建设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7(4) [31] 王岩,帅相志.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32] 李江,张莉.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基于高校与企业互动视角下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7(3) [33] 杨昌鹏.产学研紧密结合 建设多种模式教学实践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35]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3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37] 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J].中国高等教育2007(3) [38] 范唯.搞好示范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发展[J].青岛职院学报,2007(7) [39] 维方主.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0]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1] 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2]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级大学出版社,2006 [43] 张楚过.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 [44] 晆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5] 周游著.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7] 李自如.现代企业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48]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9] 王长楷.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50] 余世维.领导商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 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2] 冯建军.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53] 张安富.重构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54] 龙献忠,刘鸿翔.论高等教育发展的治理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55] 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56] 刘太刚.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57] 刘太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借鉴,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6) [58] 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9] 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60] 李萍.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实证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2] 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63] 黄光云,覃雯.对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0) [64] 王清平.学校组织结构与学校效能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65] 马树超.扫除制约高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66] 刘兵,郭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