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案例名称:《大道之行也》 | ||||
科目:中学语文 |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 课时:一课时 | ||
提供者:李春鸥 | 单位:遂昌县万向中学 | |||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 ||||
《大道之行也》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这种社会理想在当代社会是值得借鉴和深思的。
| ||||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 ||||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 ||||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作为农村中学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但学习文言文的整体氛围和学习兴趣都还不够理想,词语积累、理解记忆、欣赏迁移等能力还有待经一步提高。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 ||||
诵读放在首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了解基本内容,并能结合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品内涵。 学习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 ||||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__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 ||||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 学生跟着老师创设的情景进入课堂学习。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创设氛围。 | ||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并写一写。(听写)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阅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 学生动嘴读音,动手写字,查资料翻译。 | 通过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掌握字词知识,为下步学习课文准备。 | ||
三、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注释。
| 学生参照课本注释及课前自己查阅的相关信息主动学习,再次基础上听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资料,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参照注释,听取听取别人信息,整合信息,为学习和朗读课文、感受和理解、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准备。 | ||
四、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_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_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6、翻译课文 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小组讨论解决。 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主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字词疑难。 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理解课文大意。 |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 ||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_______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动笔写,积极发言,倾听别人意见。 | 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接触到更多的输入和练习的机会,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真正作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个性参与。教师通过互动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知识水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 ||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的构思,并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 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 ||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__ 2、完成配套练习。 | 学生听教师小结,理清本堂课学习内容。 | 知识迁移,巩固课堂学习知识。 | ||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 ||||
通过以下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即为有效: 1、能否流利地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2、能否准确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能否根据课文下面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读懂课文大意。 4、能否理解“大同”社会理想。 | ||||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 ||||
_____________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___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_____________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 ||||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_____________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 ||||
本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