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组
2007-01-01
前 言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三版)为供医学检验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主编为周新教授(武汉大学医学院)与涂植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参与编写本版教材的共有12所高等学校的14位教授.
编写宗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21世纪医学检验教育的需要,力争达到医学检验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便于教与学;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成果,适当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与第二版比较,本版教材作了较大的更动和补充.新增了四章,删去了已经另有教材的诊断分子生物学和实验室管理章节,并对原有的章节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更新.各章最后均有"小结",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该章重点.书末还附有主要参考文献,汉英和英汉索引,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以及深入了解有关的详细内容.
全书分为二十章:绪论,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与管理,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诊断酶学,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红细胞代谢紊乱,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妊娠的临床化学,体液肿瘤标志物,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与原理.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本课程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进一步从生物化学代谢和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课程分成"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 三大结构体系.
临床生物化学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机制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重点介绍糖尿病,异常脂蛋白血症,肝胆疾病,肾脏疾病,胃肠胰疾病,心血管疾病,骨代谢疾病等主要疾病和生化检验指标.在探讨疾病生化变化的同时,力求将生化检验指标与临床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结合起来,力求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目的主要是加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以及本课程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渗透和交触.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广和活跃的临床分析思维的能力,在与临床医生沟通中起到临床咨询的作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以临床生化检验技术为主线,重点介绍电分离分析技术(电泳,电化学,生物传感等);临床酶学检验技术;临床生化检验全面质量控制;临床生化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临床生化体外诊断试剂盒的选择与评价;临床生化自动化分析和临床生化诊断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等专用技术.目的主要是加强本课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技能的相关理论知识.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采取以生化检验技术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开设了技能性,验证性,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力求与临床融合,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在化学组分,代谢特点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一些常见疾病病理生化的联系;肝脏,肾脏,心肌以及呼吸系统通气障碍四大有代表性的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的不同情况下,机体出现的病理生化改变和疾病进程的关系;诊断酶学,诊断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诊断的生化标志,加深以生物化学诊断目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临床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和增强实验室动手能力.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教学组织
在教务处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授课,实践教学,自学和考试四个环节.
(二)教学方法
1.讲课 以启发诱导,提问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能力.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授外,采用自学,组织讨论,播放电视录像等不同形式.
2.实验课 强调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主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注意事项,进行正规操作训练,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综合分析能力.按规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写出实验报告,保证90%以上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