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建设
情 况 报 告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我院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科研及其它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我院地理系开设《气象学与气候学》多年,师资水平较高,实验实习条件良好,图书资料齐全。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严格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课程建设“五个一”的要求,积极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2003年被列为学院合格课程建设以来,我们着重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讲授的规范化上下工夫,注重实践环节,狠抓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师资队伍
2002年新上本科后,根据实际需要,地理系确定由4名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任务。从职称层次上看,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从学历层次上,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各2人。几位教师年龄均在45岁以下,其中1人为学院优秀教师,系教学骨干。高级职称教师承担了本课程90%的讲授任务。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近两年已发表教研论文2篇,完成校级教研课题1项,主研校级科研课题4项,完成2项,学术论文17篇。
___ 二、教学条件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由华东师大地理系周淑贞教授主编,该教材为全国高师地理系通用教材,并两次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荣誉。该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已于2005年暑期修订完毕。另有周淑贞、张如一等编写的《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杨士钧编写的《自然地理学实验实习》等系列图书作为参考资料。
4名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制作出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和应用效果良好。
为加强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为地理系实验室购置了大量较为先进的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并于2004年新进一套价值9万元的地面自动气象站,现有仪器设备已完全满足实验实习教学,实验开出率已达100%。另外,德州市气象局气象台是我系地理科学专业的定点实习单位,每届学生均到气象台实习4学时。我们在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中,也安排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实习任务。
___ 三、教学状态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组经常进行教研活动,积极探讨课程改革方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2003年我们编篡了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同年,第一次完成了课程试题库。根据本课程的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和使用情况,我们现正在对该试题库进行第二次修订和完善。
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课后定期为学生布置作业,及时批改并反馈;实验实习结束后均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根据实习表现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网络、音像资料以及现刊杂志,使学生看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力和横向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为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开阔师生视野,我们经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系讲学、做报告。2003年邀请了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张祖陆教授为全系师生做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专题报告。
___ 四、教学质量
___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同行评议,以及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高。
_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认为,该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师资问题。
首先是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程本身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几年学院引进的研究生都是紧缺专业的,地理系能有2个研究生来参与《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教学实在是不容易了,况且,这也是地理系最难上的课程之一。
第二、后续教育优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地理系相继有2位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均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自然地理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极其难考。但我们将会不懈努力,力争使我们的学历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研究生导师、省级学术骨干、或省级拔尖人才甚至是校级的这类人才我们还没有。但我们不甘示弱,力争在3、5年内培养出这类人才。
鉴于上述,我们认为《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上达到了优秀课程建设标准,现申请该课程为学院优秀课程。
___ 以上报告,不足之处各位专家指正。
地理系《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组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