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9-0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者:汤登仲

    8、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教学目的   1、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本文的理论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手段

    ___ 多媒体

    教学课时

    __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想像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有了想像,人类的祖先结束了穴居的生活;有了想像,人类变成了“顺风耳”“千里眼”;有了想象,人类能“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想像,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

    中华儿女是富于想像的。他们的想像跨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凭借想像,“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他们发挥想像,“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袁枚诗句)。是想像铸就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的辉煌,是想像孕育出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灿烂。有人说,没有想像,就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学家。这话听起来有点偏激,但我想,没有想像,就没有真正的读者,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家。想像对于创作、对于鉴赏,都是极为重要的。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调动想像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想像能激发读诗的意味,使人越想越美,越想越醉。在想像中读诗,能丰富诗的内容,能扩大诗的意境,能再造诗的形象,能超越诗人的境界,能使诗的魅力得到无限的扩张。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如果真的这样改,那么诗的意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读者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词语,能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读诗,不能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更不能作纯逻辑的分析,因为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诗中的细节,那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所以说,读诗,要领略诗中的意境之美,非调动想像不可。

       二、阅读课文      思考: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三。

    练习一:课文把欣赏《枫桥夜泊》《虞美人》的所得贯通起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试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一两例,证明这个观点。

    本题意图:用几个例子证明一个观点,首先需要对这些例子有融会贯通的理解,这些例子因其共同点而相互贯通,所以能证明同一观点;进而训练收集材料、融会贯通、举例论证的能力。解题指导:所举例子应能证明“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这一观点,叙述例子应侧重解说这一点。

    《枫桥夜泊》《虞美人》两个例子都说明这样一个观点: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举例,可以各人举各人的,这里提供示例:

    人们每每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来自我勉励或勉励他人,心目中想到的已不是诗人所登的鹳雀楼,而且也不一定是登什么楼。他可能说的是成绩,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而并不满足,决心争取更好的成绩;他可能说的是学术或艺术上的造诣,水平已经很高但是并不满足,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可能说的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并不满足,决心开创更大的局面。再如,客居他乡,夜深人静,床前明月,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心里想的并非诗人所想的故乡,而是他自己的故乡。就是思念故乡,也因人而异,有的想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有的想妻子儿女,有的想孙子孙女。总之,欣赏者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他走进了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而且由诗句引发的情思,因人而异,不同际遇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情思进入这个艺术天地。

    练习三:有人评析唐代贺知章的《咏柳》诗时,说:“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段文字的意思与课文中哪些论述是一致的?试指出来,并做点解说。

    本题意图: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解题指导:扫描课文,将有关论述画出来,并摘录。

    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

    ③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

    ④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在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⑤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      思考: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原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一位诗歌爱好者,苦于欣赏水平不够,有些诗读不懂,有些诗的含义琢磨不透,写信向作者求教:“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欣赏诗的素养?”作者热忱地写了这封回信,详尽地阐述了诗歌的欣赏活动。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总的意思是,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

    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不过这种“再创造”,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

    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四、扩展迁移(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歌,运用课文的有关理论来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溪 张旭   ___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第1句写了“桥”和“烟”,“桥”本是静止的,“烟”本是浮动的,但是用一“飞”字,便化动为静,请解释原因。      (2)第2句中的“洞”即《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之洞,请解释“渔船”“桃花”“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3)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也知道从渔人那里也得不到回答,所以他的“问”既表现了一种情态,也表现了一种心情。请回答是什么情态,是什么心情。    

    37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创新教案  桃花源记ppt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doc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视频  桃花源记翻译加原文  桃花源记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