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阳乡中心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转载
◎ 总 叙
【概述】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
孔 子 讲 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泛爱众 而亲仁 有馀力 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①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注释】
①见:xiàn,同"现",显露.
◎入 则 孝
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1】
郯 子 鹿 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