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警3注册码 > 0253-2875(2008)27:3
  • 0253-2875(2008)27:3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08-12-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文档格式:pdf
    文档作者:Default User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BIBLID 0253-2875(2008)27:3 pp.34-47
    国 际 汉 学
    英国汉学的阶段性特徵及成因探析 — 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中心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Sinology in England: As See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search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陈友冰(Chen Youbing)*
    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在英国流播为讨论中心,对英 国汉学研究历程进行学术分期并归纳其阶段性特徵,对 英国汉学研究的滞后和相关特徵的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米怜(William Milne) ,托马 斯珀西(Thomas Percy) ,塞缪尔伯奇(Cyril Birch) 和外交官托马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等少 数几位.在这一阶段, 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已开始萌生,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和情节的生动首先引起 英国汉学家的注意.1761 年托马斯珀西编辑整理的 《好逑传及其他》英译本,这是中国小说第一次直接译 介到英国和欧洲.珀西的译文不太高明,而且对《好逑 传》也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类才子佳人小说「奴化了中 国人的心灵,很容易导致奴隶般的顺从和对新鲜事物的 惧怕.当这种心态巩固著帝国的平静和安定时,中国人 的精神变得迟钝,他们的想像力受到摧残」 1 为了改变 . 英国人对中国人的鉴赏能力和道德水准的认识,他专门 译著了一本《关於中国人的杂著》 ,这是个德,英,法 作家和学者关於中国的合集,其中包括伏尔泰的《中 国孤儿》 ,英国学者钱伯斯关於中国园艺的一篇论文和 珀西自己关於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篇论文.珀西在「前 言」中说,中国人的判断力和想像力在许多方面评价都 很低,但在园林和文学方面尚足资借鉴.珀西还编译有 《夫人的故事:六个短篇小说》 2 其中的《庄子休鼓盆 , 成大道》出自《古今小说》 ,也是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在 英国较早的译本.除珀西的译文以外,这个时期还有中

    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较法,义,德等 西方诸国为迟,其基础工作 ― 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从 18 世纪末才开始萌动.从 18 世纪末至今,英国汉学中 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传教士汉学阶段(18 世纪末至 1840 年鸦片 , 战争前 )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准备期 和萌生期
    18 世纪末,出於商业,传教和外交的需要,英国 开始派遣一批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来华.这批人注意 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为此编写了一些汉语语法, 英汉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并将所记录的中国风俗文化, 地理出产等资料用报告,游记,日记和信札等形式送回 英国.此时的汉学成果主要是语言知识,地理民俗,游 记之类,作者也是传教士,外交官等非专业学者,其中 专门从事汉语教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很少,仅止於传教士
    * 1 2
    作者现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海峡两岸唐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托玛斯珀西(Thomas Percy),《好逑传及其他》(伦敦:多利兹出版社,1761),卷1,页8. 托玛斯珀西编译,《夫人的故事:六个短篇小说》(伦敦:多利兹出版社,1762).
    34
    汉学研 究 通 讯 27:3(总 107 期)民国 97 年 8 月
    05国际汉学―英国汉学的阶段性.indd
    34
    2008/8/26
    下午 04:23:56
    国 际 汉 学
    国短篇白话小说如《三言二拍》中的一些单篇译文,如 约翰瓦茨(John Watts)於 1736 年翻译的《庄子休鼓 盆成大道》 , 《怀私怨狠仆告主》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三篇中国小说, 皆是从《中华帝国全志》法译本转译的, 也是《三言二拍》最早的英语译文;托马斯当东翻译 的《古今小说》中的《范希周》《相爱一对儿》 , ;塞缪 尔伯奇的《忍不住的寡妇》《生死之交》等. ,
    3
    来华的英国传教士,知名人士达 100 多人.4 这些人在 传播福音,进行外交事务或是游历,收集中国文物资料 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障碍和以象形为特徵的 繁难的汉字,因此差不多所有的传教士,外交官和旅行 家,都首先把气力花在汉语的语言文字学习和研究上. 继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马礼逊,米怜和托马斯当 东之后,鸦片战争后的汉学家编写了更多的中英文工具 书和教科书,随著这批人在中国生活时间的延伸,对中 国文化和中国知识的增多,特别是在深入中国腹地的过 程中,接触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诸多人文景观;在考察 游历中记录,搜集的大批中国典籍和风俗文化资料,更 使他们触摸到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在震惊,激动之中 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逐渐由为布道增加 亲和力或为商业征服铺平道路转为发自内心的仰慕和爱 好,逐渐由收集风俗文化典籍资料,转为对这些资料的 研究和探求,甚至由业余爱好变成终生追求,从而完成 了由传教士,外交官向专业汉学家的身分转换,其代表 人物有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理雅各(James Legge) 德庇士(Sir John France Davis) 威妥玛(Thomas , , Francis Wader) ,迈耶斯(汉名梅辉立 William Frederich Mayers) ,翟理思(H. A. Giles)等,其中对中国古典文 学在英国流播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理雅各,德庇士和翟理 思,他们被并称为 19 世纪英国汉学三大代表人物.这 是中英之间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和矛盾集合体,在他们 身上体现著英国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交汇和融合: 他们肩负著让东方蛮族皈依天主的神圣使命,又企图用 东方哲学来挽回西方世道人心;他们既是西方炮舰政策 的执行者,又是中华文化的仰慕者;他们是西方文艺复 兴以后的人文精神向东方的移植者,更是中华文化向英 国流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这类人物在鸦片战争后来华 的 100 多位传教士和 40 多位职业外交官中尽管只占很 小的一部分,却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标志性的人物,正 是在他们不懈努力下,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在内的汉学在 英国的流播才得以前行.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红警3注册码  红警3起义时刻注册码  红警三注册码  红警3序列号修改器  红警3序列号切换器  红警3序列号生成器  红警3序列号  红警三的cdk的序列号  红警2序列号